㈠ 英國瓷都斯托克的制瓷業的發展史
說到斯托克,必須談Josiah Wedgwood 和他創立的聞名遐邇的骨瓷系列和半寶石系列瓷器。
喬賽亞.威基伍德(Josiah Wedgwood),英國陶瓷之父。1730年出生於燒陶世家,是家裡十三個孩子中最小的男孩。不幸在十一歲那年,罹患天花,造成右腳殘廢。一心想做個陶藝家的他只好放棄陶藝製作,轉而開始研究材質和創作設計。
他於1759年在特倫特河畔的斯托克設主窯廠。創業之後不久研發出米白色硬質陶瓷,在當時被國王喬治四世 (George IV)的夏洛蒂王後命名為「皇後瓷」。
十八世紀六十年代末,威基伍德又成功燒制出一種質地非常堅硬,與鋼鐵碰擊可以撞出火花的黑色無釉產品,被稱作黑炻器。雖然表面沒有光澤,但經過拋光後,可以仿製古董和文藝復興時期的製品,成為古董收藏家的摯愛。
1775年,喬賽亞經過上萬次實驗才成功開發出碧玉浮雕(jasper)系列石陶燒製法。他向波特蘭公爵夫人借來古羅馬時代玻璃名作波特蘭瓶,嘗試用Jasper再現波特蘭瓶的風華。波特蘭瓶(Portland Vase)大約是在羅馬帝國奧古斯都皇帝在位(公元前27年-公元14年)前後,由奧古斯都大帝手下一群訓練有素的工匠們,以當時最先進的技術製成。瓶子由兩層彩色玻璃做成,內層是非常深的藍色,外層則是白色。圖案之外的白色部分被小心地剝去,使藍色的內層顯示出來,呈現出浮雕的效果。喬賽亞經過無數次的實驗,終於在他60歲那年燒製成功。當時英國上流社會都以能擁有一支Wedgwood波特蘭瓶為傲。
1802年,小喬賽亞(喬賽亞. 威基伍德的兒子)將一隻Wedgwood Portland Vase贈給大英博物館。這只瓶代替了被打碎的古羅馬波特蘭瓶,至今仍展示在館內。碧玉浮雕奠定了威基伍德的名聲。
Josiah終其一生醉心於瓷器製作與材質的研發,最知名的發明當屬歷經了千百次的試驗,終於在 1775 年成功問世的 Jasper ware(浮雕玉石系列)。 Wedgwood 骨瓷浮雕玉石的成功,被譽為繼中國人於一千年前發明陶瓷之後的最重要及最傑出的陶瓷製造技術,也是 Wedgwood 中最令人贊賞的材質。因為原料里加入了50%的動物骨粉而看上去晶瑩、透明、質地堅硬,製造的餐具強度高於一般瓷器,更能對付刀叉,不容易產生劃痕。
如今,以「 威基伍德(WEDGEWOOD)」姓氏命名的瓷器,已成為骨瓷餐具中知名度最高的品牌。
====================
另外說一下,此人是達爾文的外公。科學界有個達爾文-威基伍德家族,此家族中至少有10人是英國皇家學會的成員,並且擁有多位科學家、實業家、藝術家與詩人。我查了下維基網路,200年內,詞條內收入的有名有姓的家族成員有38人。
㈡ 學陶瓷設計的去哪個國家留學比較好
歐洲國家,藝術設計一般都是選擇區義大利。義大利Leonardo學院的陶瓷課程,陶藝家將會在Vietri sul Mare的工作間中對陶瓷藝術、陶瓷技術和裝飾藝術進行直接的教學。薩勒諾海灣古老的陶瓷傳統特徵是利用黃色、鈷藍和銅綠色來喚起人們對Amalfi的檸檬、海洋和地中海的記憶。這門課程的目的是要讓學生掌握陶瓷的基本製作過程如上釉、設計和裝飾技術。該課程是在每日下午的15.00或16.00開始,地點在Vietri sul Mare。
㈢ 瓷器燒制技術是怎樣傳到歐洲的
據不完全統計,僅18世紀就至少有6000萬件中國瓷器銷往歐洲。與此同時,歐洲產品卻面臨無法進入中國市場的窘境。由此所引發的巨大貿易逆差,導致了歐洲各國皇室的金銀大量外流。歐洲人既割捨不下精美的中國瓷器,又無法坐視這種持續「失血」的狀態,謀求中國瓷器本地化生產便成唯一的選擇。
早在羅馬帝國時代,鉛釉陶技術就從埃及傳入義大利;之後,錫釉陶技術才從中東傳入義大利。靚麗的皮相讓它很快贏得了歐洲人的「芳心」,並借著文藝復興的思潮輻射到整個歐洲。此後很長時間,錫釉陶一直是歐洲上流社會的寵兒,直到中國瓷器悍然「入侵」才終止了它的霸主地位。
歐洲人圍繞中國瓷器的種種荒誕猜想想要製造出精美的中國瓷器,首先得要弄明白中國瓷器的秘密。對於光華流轉的中國瓷器,天性浪漫的歐洲人有著種種不靠譜的猜想。歸納起來大致是兩種思路:中國瓷器光潔透明,似乎與玻璃有些說不清的曖昧;中國瓷器價格昂貴,素有「白金」之稱,似乎與煉金術有關。
歐洲人一向不缺乏說干就乾的實踐精神,「山寨」中國瓷器的運動很快就轟轟烈烈地展開了。陶藝師們使用玻璃技術製造「中國瓷器」,並取得了一定成功。15世紀,威尼斯的安東尼奧玻璃藍彩陶問世;16世紀,德國威斯燒制出了具有玻璃質感的釉陶。之後在法國、英國、義大利,相繼出現了紅陶、高溫彩色釉陶以及白釉藍彩的「類瓷器」。與以往的錫釉陶相比,這些使用了新工藝的產品光潔透明,頗有點中國瓷器的味道。但正所謂「不怕不識貨,只怕貨比貨」,一旦將它們與中國瓷器放在一起,差距就顯示出來。17世紀以前,所謂的歐洲瓷器實際並不是真正的瓷器,而是陶器或者軟質瓷。
陶藝師們忙乎的時候,煉金士也沒閑著。1560年,位於義大利烏爾比諾的弗拉公爵煉金實驗室開始了「煉瓷」的嘗試。煉金士的「煉瓷」之路並不順利,幾經嘗試後不得不以失敗告終。參與「煉瓷」行動的,還有塔斯卡尼大公法蘭西斯科一世。他繼承爵位之後,就命令美迪奇家族旗下的工廠燒制中國瓷器。在一沒技術、二沒配方的情況下,美迪奇家族的工匠們發揮奇思妙想,嘗試用沙子、玻璃、水晶砂、黏土等各種原料燒制出釉色透明的中國瓷器。結果可想而知,大多嘗試都是以失敗而告終,即使勉強燒製成功,成品也慘不忍睹,不但釉色混濁還含有大量氣泡。
這一次次的失敗讓歐洲人意識到:沒有秘方就無法燒制真正的中國瓷器。那麼如何才得到秘方呢?他們將目光投向遠隔重洋的中國。
殷弘緒不是中國人,而是地地道道的歐洲人。「殷弘緒」是他的中國名字 , 洋名字叫「佩里·昂特雷科萊」。他跟隨白晉一起搭乘「安斐特里特」號來中國,身份是法國教會派出的傳教士。白晉是法王路易十四派往中國的傳教士,為法王康熙帝的隔海友誼架起了橋梁。殷弘緒與其他傳教士一起,於1698年在廣州登陸。他的官派傳教士身份,為他在景德鎮從事「間諜」活動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歐洲人認識中國陶瓷 , 是從德化瓷器開始的。德化瓷器興於唐宋、盛於明清,素以「象牙白」著稱,是中國白瓷的代表。鄭和下西洋所帶的瓷器中就有福建的「德化瓷」。德化瓷器流傳到歐洲之後,它的象牙白釉被稱為「中國白」。德化瓷器雖然有名,但德化從來就不是「瓷都」,因為它的主業始終是農業,燒制瓷器只是它的兼職。真 正 的 瓷 都 是 在 江 西 景 德鎮。1004年(宋景德元年),歐洲人雖然能燒制高溫硬質瓷了,瓷廠也一家家建立,但因為一直找不到配方中的高嶺土,瓷器的品質仍無法與中國瓷器相媲美。
廷下令在此地燒制御瓷,底款均為「景德年制」。景德鎮因此而得名。與德化相比,景德鎮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座工業城市」,燒制瓷器是它的根本所在,住在這里的也大多是制瓷工匠。殷弘緒在寫給法國教會的信中提到,在這里「有—萬人千戶」,有3000座窯,「到了夜晚,它好像被火焰包圍著的—座火城,也像一座有著許多煙囪的大火爐」。景德鎮是名副其實的瓷都,代表當時中國制瓷技藝的最高境界。也是因此,這里才會被殷弘緒盯上,成為獲取中國瓷器秘密的突破口。
中國社會一直是人情社會,人脈有時會比能耐更重要。殷弘緒雖然是一個高鼻子的洋人,卻深知人情來往的重要性。他的一生中做過兩件轟動歐洲,甚至世界的大事。第一件大事是將人痘接種的方法傳到了歐洲,從而結束天花沒法預防的歷史;第二件大事就是深入景德鎮的窯廠,破解了困擾歐洲長達幾百年的秘密——中國瓷器的秘密。這兩件事都是走人情辦成的,前者是他用禮物結交宮廷御醫,弄到了人痘種和種痘方式;後者是他搭上了江西巡撫郎廷極的關系,通過進貢一批法國葡萄酒,討得康熙帝的歡心,得到常駐景德鎮傳教的差事。
中國老百姓怕見官,只要是官府派來,天生就有一種敬畏之情。頂著官府辦差的招牌,這位高鼻深目的洋大人得以自由出入景德鎮的大小窯廠。中國瓷器最核心的秘密,毫無遮蔽地暴露在他的面前。1712年,一封記載著中國瓷器秘密的萬言信,連同原材料樣品,漂洋過海來到歐洲耶穌會奧日神父的手裡。殷弘緒在信中寫到:「制瓷原料是由叫做白不子和高嶺的兩種土合成的」,白不子的顆粒非常微細光滑,高嶺土則是一種微微發光的特殊山土,摻水之後黏性大,一旦經過高溫焙燒就變得非常潔白。將這兩種材料加以適當調配,就能達到「白如玉、薄如紙、聲如磬、明如鏡」的效果。
「精瓷之所以密實,完全是因為含有高嶺土。高嶺土可比作瓷器的神經。」「在這以前,英國人或是荷蘭人曾經把白不子買回去試圖燒造瓷器,因沒有使用高嶺土,終未成功。」……1716年,《科學》雜志上刊發了殷弘緒的萬言信。從此,中國瓷器的秘密——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制胎法,不再是秘密了。歐洲人都知道想要燒制出真正的中國瓷器,必須先找到神奇而又神秘的高嶺土。於是一場尋找高嶺土、製造中國瓷器的熱潮,席捲了整個歐洲。
高嶺土成就了法國的「景德鎮」除了燒制中國瓷器的原料配方外,殷弘緒還詳細揭示了胚體的成型、釉料的處理、彩繪的方法、窯的結構和燒窯的燃料等制瓷訣竅。此信一經刊發,似乎沒有什麼能阻擋歐洲人燒制中國瓷器的道路了。但事與願違,好些年過去了,歐洲人學習制瓷的熱情一直沒減,卻始終沒能獲得真正的成功。
是萬言信里所提及的配方或訣竅有問題?還是在景德鎮里仍有未揭示的秘密?為了解開這謎團,殷弘緒再次回到景德鎮展開調查。這次的調查結果也被他寫信寄回歐洲。隨信附上的還有高嶺土的樣品。他在信中再次提到「石是瓷器的肌肉,而高嶺土則是瓷器的骨胳」。他不但對前一封信說所說的內容作了詳細補充,還破解了金彩、色釉瓷、紫金釉、龍泉瓷、黑釉、紅釉、窯變等技術特點和製作要領。在前後兩封信的啟迪下,歐洲人終於茅塞頓開。
最先取得成功的是嚴謹的德國人。1708年,煉金士伯特格在國王奧古斯都二世的資助下,經過無數次配方實驗,終於成功燒制出三爐色白透明的「中國瓷器」。國王下令建立邁森皇家瓷廠,專門燒制「中國瓷器」,即高溫硬質瓷。繼德國人掘得第一桶金之後,奧地利人也成功燒制出了真正的高溫硬質瓷。奧地利皇室隨即也在維也納成立皇家瓷廠。為了迎合歐洲市場,兩家皇家瓷廠所燒制的高溫硬質瓷都帶有中國元素。
歐洲人雖然能燒制高溫硬質瓷了,瓷廠也一家家建立,但因為一直找不到配方中的高嶺土,瓷器的品質仍無法與中國瓷器相右圖:歐洲人認識中國陶瓷,是從德化瓷器開始的。德化瓷器興於唐宋、盛於明清,素以「象牙白」著稱,是中國白瓷的代表。
轉機出現在1768年,法國中部一個叫「聖提勒」的小鎮上。聖提勒小鎮位於聖·依希麗斯山丘上,隸屬於利摩日。利摩日是法國南部上維埃納省的一個城市,距離巴黎409公里。黛萊特是鎮上一位外科醫生的妻子。她偶然發現自家院子里的白色黏土具有增白功效,就用它來替代漂白粉洗衣服。這消息一傳開,立刻就引起相關人士的注意。實驗證明,從白色黏土中所提煉出的瓷土天然純正、潔白無瑕,是優質的制瓷原料。一直苦苦尋覓高嶺土而不得的歐洲人,終於被「餡餅」狠狠砸到了頭。高嶺土的發現使燒制完美的中國瓷器成為了可能。利摩日因為高嶺土而成為法國的「景德鎮」。它的陶瓷與琺琅的技藝聞名歐洲,「利摩日出品」成為高檔歐洲瓷器的標志。
㈣ 陶瓷是哪個朝代發明的
陶器,是用黏土或陶土經捏製成形後燒制而成的器具。陶器歷史悠久,在新石器時代就已初見簡單粗糙的陶器。陶器在古代作為一種生活用品,在現在一般作為工藝品收藏。
歷史[編輯]
最早已知的陶瓷器──下維斯特尼采愛神。
早期陶器的製法[編輯]
一般認為最早的陶器是手制的,並在篝火(bonfires)燒制。燒制時間短但火達到的最高溫度可以很高,約在900℃左右,而且達到的速度很快。黏土與沙、砂礫、打碎的貝殼或打碎的陶器調合後會被用來製造篝火燒制陶瓷器,這是因為它們提供了一個開放的坯體質地令水及其他揮發性成分可以輕易離開。黏土中較粗糙的粒子亦會發揮在冷卻時限制陶器坯體內部收縮的作用,此過程以緩慢速度進行,並減低熱應力及破裂的危機。早期以篝火燒制的陶器主要是圓底的,用意是避免尖銳的角令破裂容易發生。最早有目的而建設的窯是穴窯(pit kiln)或溝窯(trench kiln),即在地面掘一個洞再在上面鋪滿燃料。在地面的洞提供了隔離層,令燒制過程可以有更佳的控制。
東京國立博物館中一個在前10,000年-前8,000年繩文時代早期,由碎片重建的陶制容器。
最初的陶器[編輯]
最早已知的陶瓷器是格拉維特文化小雕像,例如在現今捷克下維斯特尼采(Dolni Vestonice)境內發現的陶器:下維斯特尼采愛神(Venus of Dolní Věstonice)。這是一個愛神維納斯的小雕像,可以追溯到前29,000年至前25,000年(格拉維特文化(Gravettian)),表現為一個裸露女性的形態雕像[1]。而最古老陶制容器是中國江西仙人洞文化的陶器罐碎片,於2012年發現的。大約追溯到前20,000年至前19,000年。[2]在之前2004年中國江西仙人洞文化中3B1層就出土的條紋陶,其燒制年代至少在13000年以上。[3]而日本早期繩文人約在前10,500年也製造陶器罐[4] [5]。繩文指的是在黏土容器及塑像上利用繩纏繞棒子所加上的記號。在前10,000年製造的陶器亦在中國出土[6][7][8]。有跡象顯示北非的陶器在距今10,000年前獨立發展出來的[9],而南美的陶器則是在距今7,000年前[10]。
陶器前6,000年至前3,500年的發展[編輯]
在前6,000年加泰土丘(Çatal Höyük)發現的陶器。
陶輪在美索不達米亞約在前6,000年至前4,000年(歐貝德時期(Ud period))發明,為陶器生產帶來革命。因為它的出現,專門化的陶藝家可以滿足世界一級城市的發展需要。而在中國的跨湖橋文化(前6000年至前5200年)中也發現了使用陶輪的痕跡。[11] 。陶器在古印度梅赫爾格爾(Mehrgarh)時期二期(前5500年-前4800年)及三期(前4800年-前3500年)被使用,當時為陶瓷新石器時代或紅銅時代。陶器,包括那些稱為ed-Dur容器的,源自印度河流域,在印度河流域文明不同的地點發現[12] [13]。
陶器前1,500年至前300年的發展[編輯]
在地中海地區希臘黑暗時代時期(前1100年-前800年),藝術家利用幾何圖案如正方形、圓形及直線去裝飾雙耳細頸瓶(amphora)及其他陶器。
陶器前500年至100年的發展[編輯]
羅馬共和國(前509年-前27年)的陶器以伊特魯里亞的陶器為基礎發展出自己的風格,當時的陶器主要為單一的黑色。到了羅馬帝國初期,大型陶器工場的出現令陶器的質素及產量上升,陶器的顏色亦由黑色轉變為紅色[14]。而此技術亦約在70年期間在整個歐洲,包括北至英國、丹麥,東至希臘完全傳播開來。而北非亦得到此技術,形成其獨特的非洲赤色陶器[14]。因為北非較佳的陶器質素而被歐洲商人帶回歐洲販賣。
在中國,陶俑在春秋戰國時開始出現,於秦漢時達到高峰。著名的有秦始皇陵中的兵馬俑。秦漢時期的陶器主要為硬陶,出現了陶磚、陶瓦和瓦當,製作工藝精美,故後人有「秦磚漢瓦」之說[15]。漢代,出現了在釉中加鉛的技術。鉛能使陶器的釉面光滑度和平整度增加,還能使鐵、銅等著色劑呈現美麗的綠、黃、褐等顏色。[16]
陶器700年至1,200年的發展[編輯]
約在700年阿拉伯人對北非的入侵終止了北非陶器的商貿業,而制陶業的中心被帶回歐洲,但其質素並不佳。制陶技術的發展轉為由東方中國的隋朝(581年-618年)帶領。那裡的陶藝家開始製作陶瓷杯及水壺,而這些陶器的受歡迎情況由東方直達西亞。但因為陶器本身不適合作長途的旅程的關系,令那些陶器在西亞變得太貴。以上情況令當地人想出了利用鉛作釉料,利用低成本的方法模仿出中國陶瓷的白色。此技術慢慢的倒過來轉回中國及歐洲。約在1200年的元朝,中國的彩釉技術令西亞再度想出了辨法去模仿中國,而歐洲則想出了辨法去模仿西亞的彩釉[17]。
陶器1,500年至1,800年的發展[編輯]
在安土桃山時代,日本的陶瓷技術開始萌芽,當時日本主要由韓國引入陶藝家的戰俘來滿足其在茶道的需求。而"茶聖"千利休的大力推動及翻新以質朴為本質的日本古窯,令日本陶器的發展及質素出現了大幅度的提升。而明朝在17世紀中期崩潰後,歐洲漸難取得中國高質素的陶器,所以轉而引入日本的陶器,令日本陶器技術得到另一次作進一步發展的機會。而後期日本進行了鎖國的措施,令日本傳而向本土的傳統技術作探究,但慢慢地陶藝發展包含成過多的裝飾及過多的技巧[18]。
16世紀晚期,紫砂陶製作開始成熟,各式各樣的紫砂陶具開始出現,其中以紫砂茶壺為最。清代開始紫砂壺造型變為繁復,壺面上出現題字,書畫乃至篆刻,成為文人雅士把玩之物。[19]
現代[編輯]
在19世紀後期,因為機械的引入令大量生產的時代來臨,但同時亦摧毀了陶藝的發展。陶器質素的下降趨勢持續至20世紀,直到1930年代才在歐美間出現了復甦。陶藝發展轉變為個別的陶藝家來帶來創新的潮流,而部分陶藝家則從日本的原始陶藝,或是古代美國印地安人的陶藝來取得靈感。現代的商業產品則從他們帶來的靈感引入大眾化的物品中,例如餐具[20]。
瓷器是一種由瓷石、高嶺土等組成,外表施有釉或彩繪的物器。
瓷器的成形要通過在窯內經過高溫(約1280℃–1400℃)燒制,最早出現於商代中晚期,瓷器表面的釉色會因為溫度的不同從而發生各種化學變化。燒結的瓷器胎一般僅含3%不到的鐵元素,且不透水,因其較為低廉的成本和耐磨不透水的特性廣為世界各地的民眾所使用。
原料純凈度高的瓷器,在相互碰撞時,會發出類似金屬相撞的清脆聲音。高級瓷器擁有遠高於一般瓷器的製作工藝難度,因此在古代皇室中也不乏精美瓷器的收藏。作為中國特產奢侈品之一,千百年來瓷器通過各種貿易渠道,傳到各個國家。精美的古代瓷器,會被視作具有收藏價值的古董,而受到大量收藏家所收藏。
考古驗證瓷器最早的產地是在中國,但究竟出於哪個年代尚沒有準確的定論。目前人們將發掘自河南鄭州商代(約前15世紀—前9世紀)的高嶺土彩釉器皿作為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瓷器。中國在其東漢時期發展出較為成熟的青瓷製法。
中國在歷史上很長的一段時間中,是世界上最大的瓷器生產國及出口國。宋以前高檔瓷器主要用於皇室的生活,在中國陝西省法門寺出土的越窯青瓷名品——秘色瓷是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中國瓷器制藝的顛峰。宋代有五大名窯,北宋後中國瓷器製作工藝不斷上升,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將大量瓷器出口至東南亞、南亞乃至歐洲、北非。成為中國出口的主要代表工藝品之一。
與之相對的日本,也在平安時代開始出現陶瓷藝術製造,結合日本發揚的茶道文化,不斷地出現瓷器的著名產地,先後有六古窯、遠州七窯等瓷器名產地。而在安土桃山時代一段繁榮的茶道文化中,很多茶人如利休七哲中的牧村兵部、瀬田掃部、古田織部、芝山監物同時也就是著名茶道瓷器的製作者。
㈤ 古時候中國的瓷器和制瓷技術,是怎樣外傳的
眾所周知,中國的偉大發明有絲綢、紙張、瓷器、煉丹術、指南針和火葯等,其中絲綢和紙張外傳比較早,瓷器的外傳則比較晚。瓷器可能是在隋唐時代,由於中外交通漸漸發達,才開始外傳的。
歐洲牛人研究中國瓷器圖
中國制瓷的方法,還傳播到阿拉伯、伊拉克、土耳其和敘利亞等國家。義大利威尼斯,1470年從阿拉伯學到制瓷方法。這是中國瓷技傳入歐洲的開始。以後歐洲各國制瓷,大都是先後從威尼斯學去的。英國制瓷比較遲晚,是從歐洲大陸傳去的,還是直接從中國傳去的,還有一定的疑問,但不管從那裡傳到英國,其根源必然是我國。
歐洲各國仿造中國瓷器之初,由於燒成溫度不夠高,成品都是軟瓷。它們經過較長一段時間的研究,才逐漸掌握製造硬瓷的方法。而且,他們最初生產的瓷器,常常脫離不了模仿。例如1708年,德國人柏特格所造的硬瓷,還是模仿中國古名窯的產品。1760年,丹麥還燒造中國風的青花瓷器。在同一年代,英國博屋設「新廣州瓷廠」,連設備都是從廣州訂制的,而生產的瓷器,無論形制或圖畫都是中國風格。可見祖國勞動人民的創造,對於世界人民的影響,是何等巨大。
㈥ 英國哪個學校有陶瓷藝術設計
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 雅思6.0。有作品集和面試。完成大二課程或者大學畢業生均可插讀。
㈦ 陶瓷工藝新古典主義在英國是如何發展的
在英國,韋奇伍德創辦的埃多努尼亞工場,生產了一大批模仿古希臘陶瓶的陶器。韋奇伍德既製作實用瓷,也生產裝飾用瓷。他最著名的裝飾瓷器是用「黑瓷」和他發明的「碧玉炻器」製成的。前者是一種質地緊密、極為堅固的黑色炻器,可耐高溫焙燒,而且能夠在雕琢玉石用的砂輪上拋光;後者則是一種白色的素坯,可用金屬氧化物通體著色,或者在著色後用浸入同樣金屬質泥釉中的方法,獲得一個絕對均勻無光澤的底子。其色彩有各種濃淡的藍、綠、淡紫色、黃、褐色和黑色。用這種底子能夠將模塑的白色裝飾浮雕有效地襯托出來。因此碧玉炻器與硬石雕刻極為相似,常被用來模仿那些小型的硬石雕刻的浮雕裝飾。約翰·弗拉克斯曼(JohnFlaxman,1755—1826)也被看作是英國陶瓷工藝新古典主義的創始人,他在陶瓷燒制和裝飾手法上都顯示了一定的時代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