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信息技術 > 古代扎染技術運用在哪裡

古代扎染技術運用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10-04 04:09:04

『壹』 扎染是哪個民族傳統工藝

扎染
zā rǎn
概念:根據設計圖案的效果,用線或繩子以各種方式綁扎布料或衣片,放入染液中,綁扎處因染料無法滲入而形成自然特殊圖案的一種印花方法。也可將成形的服裝直接扎染。分串扎和撮扎兩種方式。前者圖案猶如露珠點點、文靜典雅,後者圖案色彩對比強烈、活潑清新。一般可用來做較為寬松服裝、圍巾等。多選用絲綢面料。
扎染是中國一種古老的紡織品染色工藝,大理叫它為疙瘩花布、疙瘩花。其加工過程是將織物折疊捆紮,或縫絞包綁,然後浸入色漿進行染色,染色是用板藍根及其它天然植物,故對人體皮膚無任何傷害。扎染中各種捆紮技法的使用與多種染色技術結合,染成的圖案紋樣多變,具有令人驚嘆的藝術魅力.扎染在中國約有1500年的歷史。現存最早的實物是東晉年代的絞纈印花絹。唐代扎染發展到鼎盛時期,貴族穿絞纈的服飾成為時尚。北宋時期因扎染製作復雜,耗費大量人工,朝廷曾一度明令禁止,從而導致扎染工藝衰落,以至消失。但西南邊陲的少數民族仍保留這一古老的技藝。除中國外,印度、日本、柬埔寨、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也有扎染手工藝。20世紀70年代,扎染成為流行的手工藝,廣泛應用於服裝、領帶、壁掛等。在同一織物上運用多次扎結、多次染色的工藝,可使傳統的扎染工藝由單色發展為多種色彩的效果。

『貳』 什麼是「扎染」

「扎染」古稱扎纈、絞纈、夾纈和染纈,是中國民間傳統而獨特的染色工藝。織物在染色時部分結紮起來使之不能著色的一種染色方法,中國傳統的手工染色技術之一。

扎染方法一般是把絲綢或棉布經過折疊、縫合、抽拉、捆紮等方法處理,然後用靛藍浸染,浸染後晾乾,拆去縫、捆、扎線,脫去浮色,由於扎結處染料難以滲透,形成白底,與著色部分相輝映,形成對比,使織物深藍底色上呈現出美麗的白色花紋圖案,色彩斑斕,樸素自然,具有機染難以達到的藝術效果。

它有一百多種變化技法,各有特色。如其中的「卷上絞」,暈色豐富,變化自然,趣味無窮。更使人驚奇的是扎結每種花,即使有成千上萬朵,染出後卻不會有相同的出現。這種獨特的藝術效果,是機械印染工藝難以達到的。

染料以板藍根、藍靛為主,與化學染料相比,其色澤自然,褪變較慢,不傷布料,經久耐用,穿著比較舒適,不會對人體皮膚產生不良刺激。

(2)古代扎染技術運用在哪裡擴展閱讀

扎染的歷史:

扎染是我國一種古老的染織工藝,據史料記載,早在秦漢兩代便有扎染。出土文物中,自東晉以迄唐代,均有紋纈品實物出現;文獻中,如《二儀實錄》稱:「秦漢間有夾纈法……陳、梁間貴賤服之。」東晉南北朝時,該染織物廣泛用於婦女衣著。

唐朝,古都長安就已十分流行。皇室貴族、嬪妃女眷,爭相選用,風靡一時。扎染的技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有鹿胎纈、青碧纈、蜀纈諸花紋。曾有蝴蝶、梅花、水仙、魚子多種紋樣。並隨「絲綢之路」遠銷西亞地區。

扎染的現狀:

現在有關研究單位在繼承發揚民間扎染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又吸收了國外扎染技術,創造了多種扎、捆、縫、疊的方法,運用多種染料和染色手法,使扎染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閃射出新的光彩。

『叄』 扎染的起源與文化傳承是什麼

1、扎染起源說,目前有兩種,一說是起源於秦漢時期(小編還沒有查到出土實物);一說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從新疆阿斯塔納第六區一號墓出土的織物看出,類似如今自貢扎染圖案中的方勝。出土的織物扎染技術成熟,已用於婦女的服飾。

2、至唐代,中國的衣冠鼎盛朝代,人們格外關注配飾裝配及面料圖案的繁復,作為其中面料紋樣貢獻之一的唐代扎染,技藝精湛、品種豐富。

3、唐三彩、繪畫、壁畫以及詩歌詞賦等藝術對扎染的記錄和贊美之詞,女詩人薛濤在她的《海棠溪》里寫道:「春教風景駐仙霞,水面魚身花總帶花,人世不思靈卉異,競將紅纈染輕沙」,不吝辭藻。

4、在唐代流傳於今的多幅卷軸畫中,都能看到很多美麗的扎染服裝。如唐代畫家張萱的《搗練圖》,尤為出眾。「搗練」是古代女性最常見的勞作之一,搗洗煮過的熟絹,搗衣縫制多在秋季,此圖描繪了唐代婦女在搗練、絡線、熨平、縫制勞動操作時的情景。

5、畫中婦女的下裳(chang)是典型的捆綁而成的大圓圈紋,上衣圖案可能為先扎染,並在扎染留白處施以刺綉圖案。

6、除此之外,張萱的《虢國夫人游春圖》,周昉的《簪花仕女圖》中,貴婦、騎士等人物的衣著,也反映出了唐代高超的染纈藝術。

7、五代十國時期,扎染仍然沿襲唐代的繁盛。《陶谷清異錄》中記錄:「顯德中創尊重纈,淡墨體,花深黃。二部郎陳昌達,好緣飾,家貧,貨琴劍做纈帳一具。」一位活生生的對扎染帳子近乎癲狂的窮書生活靈活現呈現在我們眼前,古人對扎染的喜愛之情,超出我們的預想。

8、至宋代,上至皇宮貴族,下至庶民百姓都穿著扎染品的服飾,室內傢具飾品等無處不見扎染藝術品。顧閎中繪制的《韓熙載夜宴圖》,女子上衣和床圍上的大圓點紋,是典型的扎染技藝。

9、物極必反。宋史《與服志》載天聖二年詔令:「在京土庶不得衣黑褐色地白花服並藍黃紫地撮暈花樣,婦女不得將白色褐色毛段並淡色匹帛製造衣服,令開封府限十日斷絕。」耗費工時和人力的扎染,在天聖二年,逐漸淡出面料紋樣的舞台。

10、至元明清時期,只有局地的扎染有所發展,元代《碎金》一書中記載「壇纈、蜀纈、錦纈、撮纈、蠶兒纈」等花色品種。這其中,就有「蜀纈」,即蜀地扎染。由於蜀地扎染生產批量大、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深得皇家賞識,因此有專門名目而載入史書。

11、從魏晉南北朝至元明清的歷史長河中,扎染作為面料圖案製作的方法之一,經歷了萌芽、發展、鼎盛、衰落、局地保留的各個階段,直至如今現存並較為出名的自貢扎染、雲南扎染、南通扎染等的傳統扎染技藝的流傳,都為當代扎染藝術愛好者提供了豐富的歷史素材和藝術實踐環境,值得我們敬仰並珍惜。

『肆』 扎染的起源與文化傳承是什麼

扎染有著悠久歷史,起源於黃河流域。

據記載,早在東晉,扎結防染的絞纈綢已經有大批生產。公元408年東晉時期的作品,扎染這種工藝早在東晉時期就已經成熟了。當時絞纈產品,有較簡單的小簇花樣,如蝴蝶、臘梅、海棠等;也有整幅圖案花樣,如白色小圓點的「魚子纈」,圓點稍大的「瑪瑙纈」,紫地白花斑酷似梅花鹿的「鹿胎纈」等。

在南北朝時,扎染產品被廣泛用於漢族婦女的衣著。唐代是我國古代文化鼎盛時期,絞纈的紡織品甚為流行、更為普遍,「青碧纈衣裙」成為唐代時尚的基本式樣。北宋時,絞纈產品在中原和北方地區流行甚廣。

扎染「秦漢始有之」(工儀實錄),已有數千年歷史,這支古代染纈中的奇葩,一直以自己獨特而奇妙的美姿根深蒂固生長在人民中間,點綴、美化人民的生活。朴實無華,天然成趣的扎染這支古老的染纈奇葩,必將在中原大地重放光彩,更加絢麗。


(4)古代扎染技術運用在哪裡擴展閱讀:

扎染一般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紡白布為原料,主要染料來自蒼山上生長的寥藍、板藍根、艾蒿等天然植物的藍靛溶液,尤其是板藍根。

以前用來染布的板藍根都是山上野生的,屬多年生草本,開粉色小花,後來用量大了,染布的人家就在山上自己種植,好的可長到半人高,每年三四月間收割下來,先將之泡出水,注到木製的大染缸里,摻一些石灰或工業鹼,就可以用來染布。

扎染的製作方法別具一格,舊籍生動地描述了古人製作扎染的工藝過程:「『擷』撮采線結之,而後染色。即染,則解其結,凡結處皆原色,余則入染矣,其色斑斕。」

扎染的主要步驟有畫刷圖案、絞扎、浸泡、染布、蒸煮、曬干、拆線、漂洗、碾布等,其中主要有扎花、浸染兩道工序,技術關鍵是絞扎手法和染色技藝。染缸、染棒、曬架、石碾等是扎染的主要工具。


『伍』 扎染是中國一種古老的紡織品染色工藝,為什麼大理又叫它為疙瘩花布、疙瘩花

扎染是我國古代紡織印染工藝。在大理,它也被稱為「疙瘩布」和「疙瘩花」,因為在染色時,織物的一部分被捆紮起來,使其無法著色。它是我國傳統的手工染色工藝之一。

扎染工藝分為結合和染色兩部分。它是通過紗線、線、繩等工具對織物進行扎、縫、扎、扎、夾等多種形式的組合染色。該工藝的特點是印染工藝,先將線絞成結,再印刷染色,再將扭曲的線去掉。它有100多種變換技術,每種都有自己的特點。如「轉卷」,色彩豐富,變化自然,趣味無窮。更讓人驚奇的是,每一種花,即使有上萬朵花,經過染色後也不會出現同樣的現象。這種獨特的藝術效果是機械印染工藝難以達到的。

彩色扎染和反簡單扎染有著同一首歌、不同作品的魔力。它們能產生朦朧飄逸的風格,回歸自然美,更好地展示形象,增添藝術魅力

閱讀全文

與古代扎染技術運用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數據線車載藍牙鄭州哪裡有賣的 瀏覽:214
演算法中代理模型是什麼 瀏覽:717
excel數據怎麼導入外部 瀏覽:436
如何入住微信小程序 瀏覽:976
哪個微信小程序可以看戶型圖 瀏覽:587
奶粉dha含量看哪個數據 瀏覽:335
練吃雞技術在哪裡練 瀏覽:325
存在的科學技術問題是什麼意思 瀏覽:414
怎麼測量產品孔的角度 瀏覽:643
昆明的菜市場為什麼都關了 瀏覽:198
白天菜市場有什麼好吃的 瀏覽:38
什麼是攝影信息特性 瀏覽:428
遠洋市場帝王蟹多少錢 瀏覽:468
督促程序的范圍是什麼 瀏覽:699
康寶萊代理人一般多少錢 瀏覽:448
殖民地模擬器怎麼和商人交易 瀏覽:692
外匯交易平台哪裡學 瀏覽:850
如何把技術掌握在自己手裡 瀏覽:618
易代理怎麼開通供應商 瀏覽:473
杭州二手裝載機交易市場在哪裡 瀏覽: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