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信息技術 > 會計史上第三次革命是什麼技術的應用

會計史上第三次革命是什麼技術的應用

發布時間:2022-10-03 13:11:56

❶ 三次技術革命的標志分別是什麼

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的標志:以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的應用為代表,還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高新技術。第三次科技革命中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和廣泛使用,以及各種「人—機控制系統」的形成,使生產的自動化、辦公的自動化和家庭生活的自動化(即所謂的「三A」革命)有了實現的可能。預示著人類社會將從機械化、電氣化的時代進入到另一個更高級的自動化時代;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的發展標志著人類社會已從被束縛於地球表面的「地球居民」時代進入一個遠為遼闊的陸海空立體新時期;基因重組技術、結構化學和分子工程學的進展使人類獲得了主動創造新生物和新生命的創造力,標志著人類正在由「必然王國」一步步走向「自由王國」。

❷ 近代會計史第三次變革什麼時候開始的

20世紀80年代。
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開始了會計史上的第三次變革,真正進入高潮的是1992年《企業會計准則》的制定和實施,是我國會計突破了原有的模式,初步建立了反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會計模式,並與國際會計管理靠攏。
20世紀初期,借貸記賬法傳入我國和英美的會計制度,中式簿記改革,推行現代會計,我國近現代會計史上的第一次變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引進了與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前功聯會計模式,對舊中國的會計理論、制度和方法進行了重大的改革。啟動形成了我國近代會計史上的第二次變革。
20世紀80年代,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相應開始了第三次會計變革。

❸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什麼這次科技革命對人類文明的貢獻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類文明史上繼蒸汽技術革命和電力技術革命之後科技領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飛躍。它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的一場信息控制技術革命。這次科技革命不僅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變革,而且也影響了人類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使人類社會生活和人的現代化向更高境界發展。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第三次科技革命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一次科技革命,是人類文明史上不容忽視的一個重大事件。、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和發展
原子能
美國
成功試爆第一顆原
子彈
1945年
原子能成為新能源
電子技術
美國
第一台電子計算機,
微型計算機迅速發

1946年
20世紀
70年代
計算機的應用對人
類社會生產、生活
產生重大影響
航天技術
蘇聯
蘇聯
美國
人造衛星上天
宇宙飛船載人太
空飛行
把人送上月球
人們在太空從事
科學實驗
1957年
1961年
1969年

生物工程
生物工程形成,
基因工程是其中
的核心技術
掌握了克隆技術
20世紀
70年代人類通過改變
細胞的遺傳性,
達到改良品種
和創造生物新
類型的目的海洋工程
技術、新
材料技術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學者們從多方面對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進行了探討,由於論述角度不同,因而結論各異,現將其歸納如下:
1.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它引起生產力各要素的變革,使勞動生產率有了顯著提高;二是使整個經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第三次科技革命不僅加強了產業結構非物質化和生產過程智能化的趨勢,而且引起了各國經濟布局和世界經濟結構的變化;此外,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其豐富的內容使管理發展為一本正經的科學,並實現了現代化。[18]
2.對社會生活和人的現代化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不僅帶來了物的現代化,引起勞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革,而且也造就了一代新人與之相適應,使人的觀念、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生活方式逐步走向現代化。1、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手段改變;2、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變化--第三產業比重上升。人們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發生變革;3、推動了國際經濟格局的調整--各地聯系更緊密;強化國家資本主義和科技競爭;擴大了發達國家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差距。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19]
3.對人類社會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中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和廣泛使用,以及各種「人—機控制系統」的形成,使生產的自動化、辦公的自動化和家庭生活的自動化(即所謂的「三A」革命)有了實現的可能。預示著人類社會將從機械化、電氣化的時代進入到另一個更高級的自動化時代;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的發展標志著人類社會已從被束縛於地球表面的「地球居民」時代進入一個遠為遼闊的陸海空立體新時期;基因重組技術、結構化學和分子工程學的進展使人類獲得了主動創造新生物和新生命的創造力,標志著人類正在由「必然王國」一步步走向「自由王國」。[20]
4.對資本主義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資本主義由一般壟斷向國家壟斷過渡。由於第三次科技革命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生產的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這就使得原有的私人壟斷不能適應生產力高速發展的需求,因而迫切要求國家壟斷的充分發展和國家對經濟的全面干預。
5.對世界經濟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提高了世界生產力水平,加速了戰後世界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世界貨幣金融關系的變化和生產要素的國際流動;推動了跨國公司和國際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井引起了世界經濟結構和經濟戰略的變化。[22]
6.對國際關系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對國際關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一方面加劇了資本主義各國發展的不平衡,使資本主義各國的國際地位發生了新變化;另一方面使社會主義國家在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抗衡的斗爭中具有強大的動力。同時,第三次科技革命擴大了世界范圍的貧富差距,促進了世界范圍內社會生產關系的變化。[23]
7.對全球問題的影響:科技革命的發展一方面擴大了人類改造自然的活動領域,提高了人類向自然作斗爭的能力,從而把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推進到一個前人所無法想像的新高度;另一方面也帶來一系列棘手的社會問題,如:生態環境的惡化、自然資源和能源的過度消耗以及核災難的威脅,這些問題難以控制的惡性發展使人類的處境受到越來越嚴重的困擾,成為舉世關注的全球問題。[24]
此外,有的學者認為,功勛卓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不僅把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推向了一個新階段,而且使西方一批發達國家在20世紀50至60年代先後實現了高度工業化,走完了工業社會的最後歷程。[25]
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類由工業社會進入信息社會,信息社會到來的時代稱為「知識經濟時代」。20世紀晚期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和軟體產業的興起,是知識經濟開始形成的標志;第三次科技革命進一步擴大了國家之間的經濟差距,國際經濟格局得到調整。許多國家把發展科學技術,作為增強綜合國力和提高民族競爭力的重要戰略決策;隨著科技的進步,大批新型產業興起,人類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得到改善。科學技術的發展也帶來環境污染、軍備競賽等問題,對人類造成嚴重威脅,需要世界共同努力解決。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起訖時間和特點1.起訖時間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起訖時間問題上,學者們大體持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第三次科技革命始於戰後初期,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達到高潮,70年代以後進入一個新階段。[4]另一種觀點認為第三次科技革命發生於20世紀40至60年代,70年代以後的科技革命是第四次科技革命(或稱「新科技革命」),兩者不可混為一談。[5]
2.標志
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的標志:以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的應用為代表,還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高新技術。
4.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
1)科學技術在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方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科學技術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如過去從發明到大規模地運用,照相用了122年,電話用了56年,而現代的電視只用了5年,激光用了2年,從原子能的發現到世界上第一座核電站投入使用,用了15年。
(2)科學和技術密切結合,相互促進。隨著科學實驗手段不斷進步,科研探索領域也不斷開闊。以往的技術革命,科學和技術是相對分離的,這就造成研究成果要經歷相當長的時間才能導致生產過程的深刻變化,或者是在技術革新後的相當一段時間才能有科學理論的概括。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學與技術之間的相互關系發生了巨大變化,科學與技術相互滲透,科學、技術、生產形成了統一的革命過程。一般來說,二次大戰後的重大技術突破,都是在自然科學理論的指導下實現的,而重大的技術革命的成果,又進一步豐富、充實了自然科學的理論,二者相輔相成。
(3)科學技術各個領域之間相互滲透。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情況下,出現了兩種趨勢:一方面學科越來越多,分工越來越細,研究越來越深入;另一方面學科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科學研究朝著綜合性方向發展。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學、技術、生產三者之間的聯系大為加強。科學提供物化的可能,技術提供物化的現實,生產則成為物化的具體實現過程。對於科學來說,技術是科學的延伸;對技術而言,科學是技術的升華;對生產來說,科學技術是其實踐活動的必要前提。三者之間相互滲透、相互影響以致出現了密不可分的趨勢。
簡答特點:技術轉化為產品和形成產生的周期越來越短。
對於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學者們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胡才珍認為,與第二次科技革命相比,第三次科技革命呈現出許多鮮明特點:一是科學技術本身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科技產品的結構越來越復雜、精密;二是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周期越來越短,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越來越快;三是這次科技革命的內容極為豐富,而且聯系密切,形成了一個群體形式;四是科學技術的社會化趨勢大為增強;五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形成的新的技術能力,對人類社會產生了空前巨大而深刻的影響(4)與前兩次工業革命相比,最突出的是技術革命的群體化、科技社會化和發展進程高速化。

❹ 第三次技術革命主要包括哪些技術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類文明史上繼蒸汽技術革命和電力技術革命之後科技領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飛躍。它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的一場信息控制技術革命。這次科技革命不僅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變革,而且也影響了人類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使人類社會生活和人的現代化向更高境界發展。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第三次科技革命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一次科技革命,是人類文明史上不容忽視的一個重大事件。80年代以來,國內史學工作者對第三次科技革命史的研究日益深入,相關研究成果不斷問世。

❺ 人類經歷的五次信息技術革命依次為什麼

第一次:語言的使用
第二次:文字的創造
第三次:印刷術的發明
第四次:電報、電話、廣播、電視的發明和普及應用
第五次:計算機應用的普及、計算機與現代通信技術的結合
回顧過去幾千年,人類社會的進步很程度上依賴於基礎設施的建設,住房、道路、農田水利、工廠等等都是人類社會發展不可缺少的基礎.如果我們的子孫後代回顧20世紀,他們一定會注意到信息高速公路這一全球基礎設施的興建.
信息高速公路是一種高速多媒體傳輸系統,它能在全球甚至更大的范圍內傳輸聲像圖文化並茂的多媒體信息.由美國首先提出的「信息高速公路」是指數字化大容量興纖通信網路,用以把政府機構、企業、大學、科研機構和家庭的計算機聯網.一些國家和公司還提出利用衛星架設「空中信息高速公路」的設想.
1993初,美國新總統柯林頓上台後不久就提出興建「信息高速公路」計劃,並授權成立了「信息基礎設施特別小組」,由商務部長羅恩·布朗領導,副總統戈爾、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勞拉·泰森以及一批經濟、法律、技術專家和電信工業界代表組成.特別小組的核心成員每星期都在白宮聚會討論.
美國政府制定「信息高速公路」的政策基於5項原則:其一,鼓勵私人企業增加投資;其二,促進並保護私人企業間的競爭;其三,公眾都有機會獲得服務;其四,避免在信息擁有方面出現「貧富不均」現象;其五,維護技術設計上的靈活性.
半年後日本政府也決定建立全國超高速信息網.1994年2月16日,歐洲委員會宣布將建立自己的「信息高速公路」.新加坡的「信息高速公路」計劃也已完成.這些情況說明,第二次信息革命已拉開序幕.
自40年代中期計算機問世以來,在全世界范圍內興起的第一次信息革命對人類社會產生了空前的影響,信息產業應運而生,人類邁向信息社會.到90年代初期,美國每年應用計算機完成的工作量相當於4000億人一年的工作量.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產業已佔發達國家內生產總值的一半以上.在世界各國紛紛提出建信息高速公路之際,全世界擁有4億台計算機和10億部電話(1994年初),但是,全球范圍內的信息傳遞仍不暢通.美國計劃在10-15年內建成的「信息高速公路」是指數字化大容量光纖通信網路,用以把政府機構、企業、大學、科研機構和家庭的計算機聯網.用90年代計算機網路傳輸33卷《大不列顛網路全書》需要13小時,而利用「信息高速公路」將只需4.7秒.
「信息高速公路」掀起的第二次信息革命的特徵是網路化、多媒體化.「信息高速公路」能傳遞數據、圖像、聲音等信息,其服務范圍包括教育、衛生、娛樂、商業、金融和科研等,並將採取雙向交流形式.
在當今經濟競爭中,誰掌握信息並使之轉化為經濟優勢,誰就將取得勝利.著名美國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在他的《力量轉移》一書中指出:以信息為基礎創造財富體系的崛起是當代經濟方面最重要的事情,知識已成軍事和經濟中最重要的因素.日本全國科技政策研究所預測,從2011-2020年的10年內,人類知識將比現在增加3-4倍.美國《未來學家》1994年1-2月號載文指出,到2110年,信息技術應用范圍將涉及到90%的勞動力,大大促進經濟的發展,改變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但是,第二次信息革命也有可能擴大南北差距,發展中國家因信息技術、資金和人才不足而更加處於不利地位,因此應高度重視第二次信息革命,加緊培養人才,爭取迎頭趕上;發達國家應實行優惠政策,幫助發展中國家迎接第二次信息革命的到來.
在信息革命時代信息的作用有質的變化
世界管理思想大師彼德·德魯克,在他最新出版的著作——《21世紀的管理挑戰》一書中指出,現在我們正經歷著一場信息革命.這不是在技術上,機器設備上,軟體上或速度上的一場革命,而是一場「概念」上的革命.以往50年信息技術集中在數據上——收集、儲存、傳輸和列印數據,其重點放在「技術」上,而新的信息革命則把重點放在「信息」上.
過去對企業有用的數據主要是用來計算成本的,會計制度就是為提供成本信息和對成本加以控制而設立的.但現在企業要取得成功所依據的是要著眼於所創造的價值與財富,這就需要進行帶有風險的決策:依靠經營理念、經營戰略、放棄舊的進行創新、達到短期利潤與奪取市場份額之間的平衡等等.這類戰略決策是企業高層領導所真正需要的.但傳統的會計制度所提供的數據完全無法提供這些.因此,現在對信息技術的要求已不是得到更多的數據、技術、速度.現在需要的是對信息的新的概念,其中一個新的領域,而且是最重要的領域就是怎樣去組織企業外部的信息,這些信息都是互不相關並由不同的來源提供的,但它們有兩點是共同的,即它們提供的是信息而不是數據,它們是高層領導為作出高層決策所需要的信息.
企業的根本目標是創造財富,為了創造財富,企業需要四種信息:基礎信息、生產力信息、素質信息以及資源配置信息.但這些信息只告訴我們企業的現狀,它用以指導「策略」.至於「戰略」所需要的信息則應包括:市場、顧客與非顧客、本行業和其它行業的技術、世界金融,以及變化中的國際經濟秩序等等.
信息不只是一種知識,它能夠導向採取正確的行動.生產數據的人一般並不知道用戶需要什麼樣的數據使之變為信息.只有個別的知識工作者,特別是個別的企業領導人才會把數據轉變為信息,並把這些信息組織起來採取有效的行動.
信息革命十大趨勢
前不久落下帷幕的『99《財富》全球論壇年會』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這些影響世界跨國公司對中國的有形投資,更重要的是從他們的言語與言論中流露出的對未來世界的描繪,從他們智力與智力的較量所折射出的各自成功歷史的光環,在我們的面前展現出當今世界信息技術革命初現端倪的十大趨勢.
趨勢一:快吃慢.正處於局部大爆發階段,佔領局部(特別是美歐市場)市場的領先地位將有利於成為全球市場標准化制定者,成敗的關鍵正從傳統意義上的「大吃小」模式轉化為「快吃慢」.
趨勢二:地變天.由於信息技術本身的跨國界,傳統意義上的地緣經濟、地緣文化、地緣軍事、地緣政治正在讓位於現代意義上的網路經濟、網路文化、網路軍事、網路政治……
趨勢三:西融東.由於信息技術革命將使世界的財富在三維空間再一次進行劃分,作為技術革命發源地的西半球經濟圈對乍暖還寒的東半球經濟圈滲透愈演愈烈,與此同時東半球國家藉助信息革命升級換代自身產業 結構,以擺脫下個世紀被淪為新一輪全球網路圈地戰的「殖民地」,對西方先進技術也在無奈中積極引進著.
趨勢四:聰變傻.由於信息技術革命已從單一信息技術產業擴張為跨產業的革命,越來越多的聰明人,不斷推出傻瓜版的信息技術產品,以面向成百上千倍於技術用戶的普通百姓.
趨勢五:窄拓寬.以信息技術革命引發的電子商務革命,為全球信息基礎設施走向終端用戶的傳輸通路提出了巨大的市場需求,無論是在電信基礎層,還是接入服務層,還是商務應用層,帶寬越拓越寬已成競爭與制 勝的重要因素.
趨勢六:分讓直.由於信息技術革命可以將廠商與最終用戶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連接起來.傳統意義上的分銷代理制正在受到直銷交互制沖擊.
趨勢七:老讓少.由於創新是信息技術革命的靈魂,那些成於過去也終將歸於過去的老資格企業、老朽思想的企業家將讓位於致力革新,充滿生氣的新企業和少年英雄(美國1999年40位最富有的年輕人中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來自信息技術,而他們當中最「窮」的已有2 億美元之多).
趨勢八:收即開.當全球信息技術革命潮流向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傳播時,既要妥善處理好技術領先國與技術接受國之間平等與不平等關系,又要處理好東西政治體制不同,南北貧富差距加大的現實關系,穩健的信息 技術政策對發展中國家十分重要,先制定規則(收)再進行開放可能是明智之舉.
趨勢九:高喝低.由於這場信息技術革命使得東西方政治與軍事沖突出現有利於西方的不均衡,南北方經濟與利益摩擦差距拉大,全球產業將再次劃分結構,高技術含量的剝削低技術含量的,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正 在掀起.
趨勢十:技變貿.信息技術革命從軍事到科研, 從教育到商貿,2003年全球電子商務僅企業與企業之間的貿易額將超過1萬億美元. 以信息技術革命為誘因,以全球電子貿易為形式,以爭奪新世紀全球財富的制高點 為實質的新世紀「制網權」戰爭已經開始.

❻ 會計信息化發展經歷了哪三次浪潮特徵有哪些

會計信息化第一次浪潮(1979年-1996年):我國會計信息化應用事業起步於上世紀70年代末,1979年財政部撥款500萬元給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進行計算機輔助會計核算試點,開啟了將現代信息技術應用於會計領域的序幕。上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改革開放步入快速發展軌道,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市場經濟環境促使會計不斷變革,同時也對提供及時、准確、完整的會計信息提出了新的需求。個人電腦和區域網技術的問世,為企業開創會計信息化事業提供了必要的硬體環境,掀起了我國會計信息化事業的第一次浪潮,企業會計信息化事業進入了由單項會計數據處理(EDP)階段到部門級會計信息系統的發展階段。
會計信息化第二次浪潮(1997年-2007年):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我國改革開放進入了深化發展時期。在國際經濟舞台上,伴隨著我國加入WTO,企業面臨著全方位的國際和國內市場的競爭,導致企業對管理、決策和市場信息的高度需求,部門級會計信息系統所生產的會計信息「滯後性」和「孤立性」已無法滿足企業管理的需求,企業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信息系統、數字化管理是提高企業市場競爭力的重要平台和手段。同時網路技術的發展,特別是互聯網的問世和應用,為開展企業整體信息化提供了IT環境,掀起了我國會計信息化事業的第二次浪潮。ERP系統席捲了信息化市場,推動了企業級財務業務一體化會計信息系統的應用和發展。
作為企業管理信息系統的一個子系統,企業級的會計信息系統在功能、結構和性能上比部門級會計信息系統更加完備和優化。
會計信息化的第三次浪潮(2008年-至今):本世紀互聯網、移動通訊、物聯網、智慧地球、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的應用催動了網路時代的發展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會計信息化步入了以規范化、標准化、知識化,智能化、互聯化、雲化、社會化、產業化為主要標志的會計信息化第三次浪潮的變革時代。財政部、工信部、國資委等監管部門起到了引領我國會計信息化步入第三次浪潮的作用。以2008年11月12日,財政部聯合工業和信息化部、人民銀行、國家稅務總局、國資委、審計署、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成立了全國會計信息化委員會暨XBRL中國地區組織為起點,發布了一系列信息化的指導意見、發展綱要、系列標准及其實施通知等,為發展和規范我國會計信息化事業起到了核心作用。

❼ 第三次信息技術革命指的是什麼

第三次信息技術革命指的是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的一場信息控制技術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類文明史上繼蒸汽技術革命和電力技術革命之後科技領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飛躍。這次科技革命不僅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變革,而且也影響了人類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使人類社會生活和人的現代化向更高境界發展。



第三次信息技術革命的意義:

第三次科技革命不僅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變革,而且也影響了人類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類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也在發生了重大的變革。

第三次科技革命它加劇了資本主義各國發展的不平衡,使資本主義各國的國際地位發生了新變化;使社會主義國家在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抗衡的斗爭中,貧富差距逐漸拉大,促進了世界范圍內社會生產關系的變化。

❽ 第三次技術革命是以什麼為代表

第三次技術革命是以(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代表。

(8)會計史上第三次革命是什麼技術的應用擴展閱讀: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 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的一場信息控制技術革命。
影響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以往,人們主要是依靠提高勞動強度來提高勞動生產率。在第三次次科技革命條件下,主要是通過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勞動者的素質和技能不斷提高,勞動手段的不斷改進,來提高勞動生產率。
第三次科技革命,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重大變化,第三次科技革命造成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比重下降,使得第三產業的比重上升。為了適應科技的發展,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加強國家對科學領域研究的支持,大大加強了對科學技術的扶持和資金投入。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類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也在發生了重大的變革。
第三次科技革命,對國際關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一方面加劇了資本主義各國發展的不平衡,使資本主義各國的國際地位發生了新變化;另一方面使社會主義國家在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抗衡的斗爭中具有強大的動力。同時,第三次科技革命擴大了世界范圍的貧富差距,促進了世界范圍內社會生產關系的變化。

❾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以什麼為代表的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的一場信息控制技術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以往,人們主要是依靠提高勞動強度來提高勞動生產率。在第三次次科技革命條件下,主要是通過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勞動者的素質和技能不斷提高,勞動手段的不斷改進,來提高勞動生產率。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歷史意義:

第三次科技革命,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重大變化,第三次科技革命造成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比重下降,使得第三產業的比重上升。為了適應科技的發展,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加強國家對科學領域研究的支持,大大加強了對科學技術的扶持和資金投入。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類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也在發生了重大的變革。

第三次科技革命,對國際關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一方面加劇了資本主義各國發展的不平衡,使資本主義各國的國際地位發生了新變化;另一方面使社會主義國家在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抗衡的斗爭中具有強大的動力。同時,第三次科技革命擴大了世界范圍的貧富差距,促進了世界范圍內社會生產關系的變化。

❿ 第三次技術革命的標志是什麼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起了怎樣的作用

第三次技術革命的標志是計算機的發明與應用。第三次科技革命不僅帶來了生產技術的根本變革,同時也導致了社會結構和文明性質的深刻變化,使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大大改變,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帶動「新經濟」的騰飛。

第三次產業革命及其影響是世界范圍的,西歐則是其重心之一,從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自然科學革命就已經成為技術革命的先導,而在第三次產業革命中,科學理論的突破對生產技術的變革發揮了更為重要的指導作用。

20世紀初的物理學革命為第三次產業革命做了最初的理論准備,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普朗克等人創立的量子力學改變了牛頓力學的物質觀、時空觀和運動觀。

30年代發展起來的原子物理學揭示了原子核裂變的奧秘,為人類利用原子能開辟了道路。二戰後建立的高能物理學進一步研究了構成原子核的眾多基本粒子的結構和轉化規律,推動了核技術的發展。

(10)會計史上第三次革命是什麼技術的應用擴展閱讀:

第三次技術革命的發展

19世紀末 英國物理學家湯姆遜發現了電子。

1895年德國物理學家倫琴發現了X射線。

1896年法國物理學家貝克勒爾發現了放射性。

1898年居里夫人與居里先生發現新的放射性元素釙。

1902年 居里夫人經過三年又九個月的艱苦努力又發現了放射性元素鐳。

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質能轉換公式。

1914年 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通過實驗,確定氫原子核是一個正電荷單元,稱為質子。

1935年 英國物理學家查得威克發現了中子。

1938年 德國科學家奧托·哈恩用中子轟擊鈾原子核,發現了核裂變現象。

1942年12月2日美國芝加哥大學成功啟動了世界上第一座核反應堆。

1945年8月6日和9日 美國將兩顆原子彈先後投在了日本的廣島和長崎。

1954年蘇聯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核電站------奧布靈斯克核電站。實現核發電,是原子能技術的里程碑。

1954年,前蘇聯和美國建造了實驗性核電站,解開了核電應用的序幕。

在1945年之前,人類在能源利用領域只涉及到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二戰時,原子彈誕生了。人類開始將核能運用於軍事、能源、工業、航天等領域。

閱讀全文

與會計史上第三次革命是什麼技術的應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為什麼安裝程序已在運行中 瀏覽:163
大數據二維碼是什麼 瀏覽:565
手機拍照有哪些技術 瀏覽:880
山西清香型酒有哪些代理品牌 瀏覽:171
希捷是做什麼產品的 瀏覽:496
上海做老房子交易的中介有哪些 瀏覽:673
數據線車載藍牙鄭州哪裡有賣的 瀏覽:214
演算法中代理模型是什麼 瀏覽:717
excel數據怎麼導入外部 瀏覽:436
如何入住微信小程序 瀏覽:976
哪個微信小程序可以看戶型圖 瀏覽:587
奶粉dha含量看哪個數據 瀏覽:335
練吃雞技術在哪裡練 瀏覽:325
存在的科學技術問題是什麼意思 瀏覽:414
怎麼測量產品孔的角度 瀏覽:643
昆明的菜市場為什麼都關了 瀏覽:198
白天菜市場有什麼好吃的 瀏覽:38
什麼是攝影信息特性 瀏覽:428
遠洋市場帝王蟹多少錢 瀏覽:468
督促程序的范圍是什麼 瀏覽: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