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材料的常用力學性能指標是什麼
材料在一定溫度條件和外力作用下,抵抗變形和斷裂的能力稱為材料的力學性能。鍋爐、壓力容器用材料的常規力學性能指標主要包括:強度、硬度、塑性和韌性等。
(1)強度 強度是指金屬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對變形或斷裂的抗力。強度指標是設計中決定許用應力的重要依據,常用的強度指標有屈服強度σS或σ0.2和抗拉強度σb,高溫下工作時,還要考慮蠕變極限σn和持久強度σD。
(2)塑性 塑性是指金屬材料在斷裂前發生塑性變形的能力。塑性指標包括:伸長率δ,即試樣拉斷後的相對伸長量;斷面收縮率ψ,即試樣拉斷後,拉斷處橫截面積的相對縮小量;冷彎(角)α,即試件被彎曲到受拉麵出現第一條裂紋時所測得的角度。
(3)韌性 韌性是指金屬材料抵抗沖擊負荷的能力。韌性常用沖擊功Ak和沖擊韌性值αk表示。Αk值或αk值除反映材料的抗沖擊性能外,還對材料的一些缺陷很敏感,能靈敏地反映出材料品質、宏觀缺陷和顯微組織方面的微小變化。而且Ak對材料的脆性轉化情況十分敏感,低溫沖擊試驗能檢驗鋼的冷脆性。
表示材料韌性的一個新的指標是斷裂韌性δ,它是反映材料對裂紋擴展的抵抗能力。
(4)硬度 硬度是衡量材料軟硬程度的一個性能指標。硬 度試驗的方法較多,原理也不相同,測得的硬度值和含義也不完全一樣。最常用的是靜負荷壓入法硬度試驗,即布氏硬度(HB)、洛氏硬度(HRA、HRB、HRC)、維氏硬度(HV),其值表示材料表面抵抗堅硬物體壓入的能力。而肖氏硬度(HS)則屬於回跳法硬度試驗,其值代表金屬彈性變形功的大小。因此,硬度不是一個單純的物理量,而是反映材料的彈性、塑性、強度和韌性等的一種綜合性能指標。
Ⅱ 注塑成型工藝中,最重要的參數有哪些如何進行有效地控制
最佳成型的參數設定步驟
注塑成型一般都是連續不問斷地進行生產,要保證生產的正
常進行,現場工程師就要提前制訂出合理的、科學的工藝規程和
操作規范。塑料注塑成型的操作人員需要嚴格按照每個零件的成
型工藝規程和操作規范操作。
正確的工藝編制,除需要掌握注塑成型工藝、設備、模具、
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學、化學熱力學、化學動力學等方面的知
識,還需要掌握使用的塑料的工藝性能、設備液壓及電氣系統原
理、模具結構、操作人員的知識結構和操作習慣、工藝中各參數
的調節方法及作用、環境溫度等因素對成型的影響。
最佳成型工藝應滿足最低的廢品和盡可能高的生產效率。在
科學合理的工藝條件下,在適宜的設備上生產,廢品率均可控制
在0.5%以下。生產效率直接關繫到工廠的經濟效益,在保證最低
廢品率的前提下,通過成型工藝的編制,達到提高經濟效益的目
的。
注塑生產要達到一個比較穩定的狀態是有一個過程的,這個
過程就是工藝人員對所生產產品質量控制方法不斷加深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可能伴隨著工藝條件的調整,這些工藝條件如經確
認都需納入產品質量控制的工藝文件中,所以注塑工藝文件的編
制也是有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一般注塑廠根據產品的類型,工
藝人員制訂出統一的工藝文件格式,通過正確的成型工藝編製程
序編制出產品的工藝規程來指導生產。
圖3-1 編制注塑成型工藝的一般步驟
2.工藝文件編制各步驟的工作內容
(1)收集材料性能參數的途徑,主要有材質證明、進廠樣條
測試的工藝參數、材料性能手冊等。進廠性能測試可以根據需要
對熔融指數、拉伸強度、沖擊強度、硬度、阻燃性、雜質等指標
選擇進行。
(2)初步設定成型參數,可以對照塑料注塑成型工藝卡進行,
塑料成型工藝卡可以包括以下內容。
①產品的名稱、圖號。
②使用材料的名稱、牌號、形狀、顏色。
③產品凈重、水口重量、每模件數、
⑧工藝規范:模具溫度(冷卻水的進出路線、連接方式)、機
筒溫度、噴嘴溫度、合模壓力、壓力、保壓壓力、背壓、注
射時間、保壓時間、速度、開模速度等。
(3)試生產調試,按照材料性能參數設定烘料工藝、機筒溫
度、模具溫度、給設備加溫;根據形態類似產品設定成型時間、
壓力等參數;根據模具厚度和結構設定開、合模限位及頂出方式。
待溫度升到設定數值,啟動油電動機,空轉3~5min,低速試運
行,觀察設備、模具運行狀況,待滿足正常工作條件時,半自動
成型。
(4)確定最佳工藝參數,最佳工藝參數是指既能滿足產品質
量要求,又具有較高經濟性能的工藝參數。最佳工藝參數包括溫
度的設定、鎖模力參數的設定、開合模參數的設定、頂出參數的
設定、抽芯參數的設定、參數的設定、保壓切換方式的選擇
與設定、冷卻時間的設定、塑化參數的設定。
溫度的設定主要包括機筒溫度、模具溫度、液壓油溫度的設
定。機筒溫度一般高於物料的熔融溫度,低於其分解溫度。為了
提高生產效率,在滿足製品外觀質量的前提下,溫度設定應盡可
能偏低,出的熔體溫度高於熔融溫度20。C左右即可。
鎖模力對成型高精度的產品、保護模具、延長模具壽命、降
低模具及設備維修成本具有重要意義。鎖模力要與壓力相匹
配。
開合模行程要合理,速度要科學適宜,頂出速度、壓力、行
程符合製品要求。抽芯到位,穩定可靠。
時間、壓力、速度滿足成型要求。
保壓切換的選擇根據需要選擇位置、壓力、時間切換方式。
冷卻時間根據工藝要求選擇冷卻介質、方式和時間。
塑化參數的設定,包括塑化壓力、螺桿轉速的選擇。螺桿松
退(抽膠)距離,塑化背壓的設定,要考慮成型材料的特性。
(5)做好生產記錄。生產記錄包括試模記錄、生產工藝記錄、
首件產品檢驗記錄等。生產中除了要注重產品的外觀質量,還要
注重產品的尺寸及質量變化情況。
產品的外觀質量主要包括:缺料(欠注)、飛邊(披鋒)、縮
痕、變色、暗紋、熔接痕、銀絲(水紋)、起皮(分層)、流痕
(水波紋)、噴射紋(蛇行紋)、變形(翹曲)、光潔度差、龜裂、
氣泡(空洞)、透明度差、白化等。產品的尺寸要根據產品的使用
條件,重點控制關鍵尺寸(配合尺寸)。對產品進行稱重是一種控
制尺寸的快速有效的方法。
(6)對參數進一步修訂。生產過程中若連續出現兩件廢品,
要及時對工藝進行修訂,並對影響因素進行記錄,納人生產操作
要領。
操作要領包括:產品生產中可能出現或出現過的缺陷以及采
取的相應對策;對製品正常生產必不可少的操作要求,如產品缺
陷的處理方法,交接班時不能停機等。生產中交接班停機會造成
很大的浪費,因材料受熱時間長要老化分解,在交接班的時候由
於種種原因,很容易造成操作者停機,因此,在工廠生產管理及
操作規范中一定要加以明確。
(7)納入工藝文件。對已經過確認可以穩定生產的工藝,編
製成正式工藝文件,經審批、會簽、標准化、批准後歸檔。
Ⅲ 鋼材的主要力學性能指標有哪些各指標可以用來衡量鋼材哪方面的性能
1、韌性:金屬材料抵抗沖擊載荷而不被破壞的能力。
2、硬度:金屬材料表面抵抗比他更硬的物體壓入的能力。
3、塑性:金屬材料在載荷作用下產生永久變形而不破壞的能力。
4、強度:金屬材料在靜載荷作用下抵抗永久變形或斷裂的能力。
5、脆性:脆性是指材料在損壞之前沒有發生塑性變形的一種特性。
6、疲勞強度:材料零件和結構零件對疲勞破壞的抗力。
7、屈服點或屈服應力:屈服點或屈服應力是金屬的應力水平,用MPa度量。
8、延展性:延展性是指材料在拉應力或壓應力的作用下,材料斷裂前承受一定塑性變形的特性。
9、剛性:剛性是金屬材料承受較高應力而沒有發生很大應變的特性。
10、彈性:彈性是指金屬材料在外力消失時,能使材料恢復原先尺寸的一種特性。
(3)材料成型有哪些技術指標擴展閱讀:
按化學成分分類鋼鐵:
一、碳素鋼 碳素鋼是指鋼中除鐵、碳外,還含有少量錳、硅、硫、磷等元素的鐵碳合金,按其含碳量的不同,可分為:
1、低碳鋼--含碳量wc≤0.25%。
2、中碳鋼--含碳量wc>0.25%≤0.60%。
3、高碳鋼--含碳量wc>0.60%高碳鋼一般在軍工業和工業醫療業比較多。
二、合金鋼為了改善鋼的性能,在冶煉碳素鋼的基礎上,加入一些合金元素而煉成的鋼,如鉻鋼、錳鋼、鉻錳鋼、鉻鎳鋼等。按其合金元素的總含量,可分為:
1、低合金鋼--合金元素的總含量≤5%。
2、中合金鋼--合金元素的總含量5%~10%。
3、高合金鋼--合金元素的總含量>10%。
Ⅳ 1.材料的性能指標包括哪些
一、金屬材料:
金屬材料的性能一般可分為使用性能和工藝性能兩大類
使用性能是指材料在工作條件下所必須具備的性能,它包括物理性能、化學性能和力學性能.
物理性能是指金屬材料在各種物理條件任用下所表現出的性能.包括:密度、熔點、導熱性、導電性、熱膨脹性和磁性等.
化學性能是指金屬在室溫或高溫條件下抵抗外界介質化學侵蝕的能力.包括:耐蝕性和抗氧化性.
力學性能是金屬材料最主要的使用性能,所謂金屬力學性能是指金屬在力學作用下所顯示與彈性和非彈性反應相關或涉及應力—應變關系的性能.
它包括:強度、塑性、硬度、韌性及疲勞強度等.
金屬材料的工藝性能直接影響零件加工後的工藝質量,是選材和制定零件加工工藝路線時必須考慮的因素之一.它包括鑄造性能、壓力加工性能、焊接性能、切削加工性能和熱處理性能等。
二、陶瓷材料:
陶瓷材料是用天然或合成化合物經過成形和高溫燒結製成的一類無機非金屬材料.它具有高熔點、高硬度、高耐磨性、耐氧化等優點.可用作結構材料、刀具材料,由於陶瓷還具有某些特殊的性能,又可作為功能材料.
力學特性
陶瓷材料是工程材料中剛度最好、硬度最高的材料,其硬度大多在1500HV以上。陶瓷的抗壓強度較高,但抗拉強度較低,塑性和韌性很差。
熱特性
陶瓷材料一般具有高的熔點(大多在2000℃以上),且在高溫下具有極好的化學穩定性;陶瓷的導熱性低於金屬材料,陶瓷還是良好的隔熱材料。同時陶瓷的線膨脹系數比金屬低,當溫度發生變化時,陶瓷具有良好的尺寸穩定性。
電特性
大多數陶瓷具有良好的電絕緣性,因此大量用於製作各種電壓(1kV~110kV)的絕緣器件。鐵電陶瓷(鈦酸鋇BaTiO3)具有較高的介電常數,可用於製作電容器,鐵電陶瓷在外電場的作用下,還能改變形狀,將電能轉換為機械能(具有壓電材料的特性),可用作擴音機、電唱機、超聲波儀、聲納、醫療用聲譜儀等。少數陶瓷還具有半導體的特性,可作整流器。
化學特性
陶瓷材料在高溫下不易氧化,並對酸、鹼、鹽具有良好的抗腐蝕能力。
光學特性
陶瓷材料還有獨特的光學性能,可用作固體激光器材料、光導纖維材料、光儲存器等,透明陶瓷可用於高壓鈉燈管等。磁性陶瓷(鐵氧體如:MgFe2O4、CuFe2O4、Fe3O4)在錄音磁帶、唱片、變壓器鐵芯、大型計算機記憶元件方面的應用有著廣泛的前途。
三、 合成材料:
合成材料品種很多,塑料、合成纖維和合成橡膠就是通常所說的三大合成材料,此外,還有近年來發展起來的黏合劑、塗料等物質。
一)合成材料主要品種的性質
塑料的主要成分是合成樹脂,以及某些特定用途的添加劑,如增塑劑、防老化劑等。
1.塑料
分類原則 類型 特徵性質和實例
按樹脂受熱時的特徵分 熱塑性塑料 以熱塑性樹脂為基本成分,受熱軟化,可反復塑制。如聚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等。
熱固性塑料 以熱固性樹脂為基本成分,加工成型後變為不熔狀態。如酚醛塑料、氨基塑料等。
按應用范圍及材料性能特點分 通用塑料 通用性強,用途廣泛,產量大,價格低。主要有聚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丙烯等。
工程塑料 機械性能較好,高強度,可以代替金屬用作工程結構材料。如聚酯、聚醯胺、聚碳酸酯、氟塑料。
其他 其他分類分為通用、工程、耐高溫特種塑料四大類;或通用、工程和其他塑料三大類。
2.合成纖維
合成纖維是化學纖維之一,是指利用石油、天然氣、煤和農副產品為原料製成的纖維材料。
類型 性質特徵和實例
合成纖維 具有強度高、彈性好、耐磨、耐化學腐蝕、不發霉、不怕蟲蛀、不縮水等優點。如滌綸、錦綸、腈綸、丙綸、維綸和氯綸等。
特種合成纖維 具有某些特殊性能。如芳綸纖維、碳纖維、耐輻射纖維、光導纖維和防火纖維等。
3.合成橡膠
合成橡膠是除天然橡膠以外的以石油、天然氣為原料,以二烯烴和烯烴為單體聚合而成的橡膠製品。它具有高彈性、絕緣性、氣密性、耐油、耐高溫或者耐低溫等性能。常見類型有通用橡膠(如丁苯橡膠、順丁橡膠、氯丁橡膠等)和特種橡膠(如聚硫橡膠、硅橡膠等)等兩大類。
二)有機高分子化合物的結構特點和基本性質
1.結構特點
有機高分子化合物具有線型結構和體型結構。線型結構呈長鏈狀,可以帶支鏈,也可不帶支鏈。高分子鏈間以分子間作用力緊密結合。如果高分子鏈上還有能起反應的官能團,當它跟別的單體或別的物質反應時,高分子鏈之間將形成化學鍵,產生一些交聯,形成網狀結構。交療養的程度越大,材料的強度越大。
2.基本性質
有機高分子化合物具有不同於小分子物質的性質。主要有:(1)溶解性。線型結構的有機高分子能溶解在適當的溶劑里,但溶解過程比小分子慢。體型結構 的有機高分子則不容易溶解,只是有一定程度的脹大。(2)熱塑造性和熱固性。線型高分子具有熱塑造性,體型高分子具有熱固性。(3)強度。高分子材料的強度一般都比較大。(4)電絕緣性。高分子材料通常是很好的電絕緣材料。
三)新型有機高分子材料的性能和用途
新型有機高分子材料包括功能高分子材料和復合材料等多種。
1.功能高分子材料
功能高分子材料是指既有傳統高分子材料的機械功能,又有某些特殊功能的高分子材料。常見類型有:(1)高分子分離膜。它是用具有特殊分離功能的高分子材料製成的薄膜。它的特點是能讓某些物質有選擇性地通過,而把另一些物質分離掉。這種分離膜廣泛應用於生活污水、工業廢水等的處理和回收;海水和苦鹹水的淡化;天然果汁和濃縮,乳製品的加工,釀酒等。(2)醫用高分子材料。它是具有優異的生物相容性,較少發生排斥,可以滿足人工器官對材料的要求,以及某些特殊功能的材料。目前大都使用硅聚合物和聚胺酯等。(3)隱身材料、液晶高分子材料、生物高分子材料等。
2.復合材料
復合材料是指兩種或者兩種以上材料組合而成一種新型材料,其中一種材料作為基體,另一種作為增強劑。復合材料具有強度高、質量小、耐高溫、耐腐蝕等優良性能。主要應用於宇航工業,以及汽車工業、機械工業、體育工業等方面。
四)單體和聚合物的互相推導
1.由單體推導聚合物
(1)加聚反應
①烯烴自聚
②1,3-丁二烯型自聚
③烯烴共聚型
④烯烴和二烯烴共聚型
(2)縮聚反應
①二元酸和二元醇共聚型
②同種羥基酸之間聚合型
③同種氨基酸之間聚合型
④不同種氨基酸之間聚合型
2.由高聚物判斷單體
根據加聚反應和縮聚反應的反應機理,採用逆向思維可以判斷合成高聚物的單體。
(1)主鏈中的碳原子之間以C-C鍵相結合的高聚物,為單烯烴加聚反應的產物。判斷單體的方法是將主鏈中的C-C鍵兩兩斷開,將C-C鍵改變為C=C鍵,即得合成高聚物的單體。如:合成高聚物[CH2-CH2-CH2-CH(Cl)]n的單體為:CH2=CH2和CH2=CHCl。
(2)主鏈中的碳原子以C-C鍵和C=C鍵相結合的高聚物,為加聚反應的產物。判斷其單體的方法是以C=C鍵為中心,向兩邊各擴展1個C原子後斷開C-C鍵,然後將C=C鍵變成C-C鍵,將C-C鍵變成C=C鍵,即得合成高聚物的單體。如合成[CH2-CH2-CH2-CH=CH-CH2]的單體為CH2=CH2和CH2=CH-CH=CH2。
(3)主鏈中含有 原子團或者含有 和O原子的高聚物為醇和羧酸縮聚反應的產物或者羥基酸縮聚反應的產物。其單體的判斷方法是:在>C=O基和O原子之間斷開,將O原子結合H構成-OH基即成為醇,將>C=O基結合-OH基構成-COOH基即得羧酸。如合成[OCH2CH2O-OCCO]的單體是HOCH2CH2OH和HOOC-COOH。
(4)主鏈中含有-NH-和 基團或者含有 的高聚物,是氨基酸或者二胺和二酸縮聚反應的產物。判斷其單體的方法是:在肽鍵中間的C=O和NH之間斷開,在C=O上加-OH基成為羧酸,在NH基上加上H原子成為-NH2基。如:合成[NH-(CH2)6-NH-CO-(CH2)4CO]的單體為H2N-(CH2)6-NH2和HOOC-(CH2)4-COOH。
Ⅳ 材料的主要強度指標是哪幾個
強度指標有:彈性極限、屈服極限和強度極限。
彈性極限:用來表示材料發生純彈性變形的最大限度。當金屬材料單位橫截面積受到的拉伸外力達到這一限度以後,材料將發生彈塑性變形。對應於這一限度的應力值。
屈服極限:用來表示材料抵抗微小塑性變形的能力。屈服極限又分為物理屈服極限和條件屈服極限。
強度極限:材料抵抗外力破壞作用的最大能力,稱為材料的強度極限。也就是說,當材料橫截面上受到的拉應力達到材料的強度極限時,材料就會被拉斷。
材料在一定溫度條件和外力作用下,抵抗變形和斷裂的能力稱為材料的力學性能。鍋爐、壓力容器用材料的常規力學性能指標主要包括:強度、硬度、塑性和韌性等。
(5)材料成型有哪些技術指標擴展閱讀:
材料總是和一定的使用場合相聯系,可由一種或若干種物質構成。同一種物質,由於制備方法或加工方法不同,可成為用途迥異的不同類型和性質的材料。
材料往往既是結構材料又是功能材料,如鐵、銅、鋁等。傳統材料是指那些已經成熟且在工業中已批量生產並大量應用的材料,如鋼鐵、水泥、塑料等。這類材料由於其量大、產值高、涉及面廣泛,又是很多支柱產業的基礎。
對於長期使用的塑料材料及製品,必須考慮維修及保養費用,若能夠大幅度削減維修費用時,即使初期投資較大,但對材料整體看,還是有利的。
另外還要考慮成型加工性能及二次加工性的難易程度,考慮材料在模具中的變化情況。在設計製作軸承、齒輪等重要部件時,還應該進行物理機械性能檢驗分析;做透明材料時,還應進行光學試驗及修正。
Ⅵ 鋼材的主要機械性能及衡量各種性能的指標是什麼
鋼材常見的力學性能通俗解釋歸為四項,即:強度、硬度、塑性、韌性。簡單的可這樣解釋:
強度,是指材料抵抗變形或斷裂的能力。有二種:屈服強度σb、抗拉強度σs。強度指標是衡量結構鋼的重要指標,強度越高說明鋼材承受的力(也叫載荷)越大;
硬度,是指材料表面抵抗硬物壓人的能力。常見有三種:布氏硬度HBS、洛氏硬度HRC、維氏硬度HV。硬度是衡量鋼材表面變形能力的指標,硬度越高,說明鋼的耐磨性越好;即不容易磨損;
塑性,是指材料產生變形而不斷裂的能力。有兩種表示方法:伸長率δ、斷面收縮率ψ。塑性是衡量鋼材成型能力的指標,塑性越高,說明鋼材的延展性越好,即容易拉絲或軋板;
韌性也叫沖擊韌性,是指材料抵抗沖擊變形的能力,表示方法為沖擊值αk。沖擊韌性是衡量鋼材抗沖擊能力的指標,數值越高,說明鋼材抵抗運動載荷的能力越強。
一般情況下,強度低的鋼材,硬度也低,塑性和韌性就高,例如鋼板、型材,就是由強度較低的鋼材生產的;而強度較高的鋼材,硬度也高,但塑性和韌性就差,例如生產機械零件的中碳鋼、高碳鋼,就很少看到軋成板或拉成絲。
Ⅶ 金屬材料的常用力學性能指標主要包括
金屬材料的常用力學性能指標主要包括:彈性和剛度、強度、塑性、硬度、沖擊韌度、斷裂韌度及疲勞強度等,它們是衡量材料性能極其重要的指標。
1、強度:材料在外力(載荷)作用下,抵抗變形和斷裂的能力。材料單位面積受載荷稱應力。
2、屈服點(бs):稱屈服強度,指材料在拉抻過程中,材料所受應力達到某一臨界值時,載荷不再增加變形卻繼續增加或產生0.2%L。時應力值,單位用牛頓/毫米2(N/mm2)表示。
3、抗拉強度(бb)也叫強度極限指材料在拉斷前承受最大應力值。單位用牛頓/毫米2(N/mm2)表示。如鋁鋰合金抗拉強度可達689.5MPa。
4、延伸率(δ):材料在拉伸斷裂後,總伸長與原始標距長度的百分比。工程上常將δ≥5%的材料稱為塑性材料,如常溫靜載的低碳鋼、鋁、銅等;而把δ≤5%的材料稱為脆性材料,如常溫靜載下的鑄鐵、玻璃、陶瓷等。
5、斷面收縮率(Ψ)材料在拉伸斷裂後、斷面最大縮小面積與原斷面積百分比。
6、硬度:指材料抵抗其它更硬物壓力其表面的能力,常用硬度按其范圍測定分布氏硬度(HBS、HBW)和洛氏硬度(HKA、HKB、HRC)。
7、沖擊韌性(Ak):材料抵抗沖擊載荷的能力,單位為焦耳/厘米2(J/cm2)。
(7)材料成型有哪些技術指標擴展閱讀:
由於硬度試驗僅在金屬材料表面局部體積內產生很小的壓痕,所以用硬度試驗還可以檢查金屬材料表面層質量,如脫碳與增碳。在實際生產中作為緊固件產品質量檢查、制訂合理加工工藝的最常用的重要試驗方法。在產品設計圖樣的技術條件中,硬度也是一項主要技術指標。
常見不規范表達有:HRC32、HV385。常用的硬度試驗方法有布氏硬度、洛氏硬度、維氏硬度、表面洛氏和顯微硬度等。根據被測工件的直徑、規格、材料種類和標准規范,把維氏硬度試驗作為機械和物理性能中的仲裁檢驗項目,在機械裝備行業中使用很廣泛。
如緊固件行業測定螺栓表面硬度,在頭部平面、緊固件末端或無螺紋桿部,測定時用最小載荷為98N,即HV10;測定螺栓表面硬度與心部硬度之間誤差,用最小載荷為29.4N,即HV0.3;測定螺母表面硬度用最小載荷為294N,即HV30。
但是,由於維氏硬度對試樣表面要求高,壓痕對角線長度d的測定較麻煩,工作效率不如洛氏硬度高,不適於大批量測試。為此,洛氏硬度則使用較廣泛,它的優點是測量迅速、簡便,壓痕較小,可用於測量成品、半成品,不損壞工件。
同時由於壓痕較小,測量的硬度值不夠准確,數據重復性差,對試驗結果應進行正確處理,並認真分析影響硬度試驗結果的主要因素,才能大大提高硬度測試的准確性,保證檢測數據的真實性和有效性。
Ⅷ 評價材料鑄造性能的主要指標是什麼
指金屬或合金是否適合鑄造的一些工藝性能,主要包括流動性、充型能力;收縮性鑄件凝固時體積收縮的能力;偏析 指化學成分不均性;吸氣性 在熔煉和澆注時吸收氣體的性能。
合金鑄造成型,獲得優質鑄件的能力。
鑄造性能:流動性、體收縮、線收縮、熱裂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