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物聯網 在射頻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結合方面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是由什麼完成的
RFID即射頻識別,是一種非接觸式的自動識別技術,它通過射頻信號自動識別目標對象並獲取相關數據,識別工作無須人工干預,作為條形碼的無線版本,RFID技術具有條形碼所不具備很多優點。特別是電子標簽與產品電子編碼EPC、互聯網技術的融合,孕育出被稱為下一代互聯網的物聯網。
『貳』 什麼是物聯網
物聯網技術涵蓋感知層、網路層、平台層和應用層四個部分。
感知層的主要功能就是採集物理世界的數據,其是人類世界跟物理世界進行交流的關鍵橋梁。比如在智能喝水領域會採用一種流量感測器,只要用戶喝水,流量感測器就會立即採集到本次的喝水量是多少,再比如小區的門禁卡,先將用戶信息錄入中央處理系統,然後用戶每次進門的時候直接刷卡就行。(了解更多智慧人臉識別解決方案,歡迎咨詢 漢瑪智慧)
網路層主要功能就是傳輸信息,將感知層獲得的數據傳送至指定目的地。物聯網中的「網」字其實包含了2個部分:接入網路、互聯網。以前的互聯網只是打通了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互,但是沒有打通人與物或物與物之間的交互,因為物本身不具有聯網能力。後來發展出將物連接入網的技術,我們稱其為設備接入網,通過這一網路可以將物與互聯網打通,實現人與物和物與物之間的信息交互,大大增加了信息互通的邊界,更有利於通過大數據、雲計算、AI智能等先進技術的應用來增加物理和人類世界的豐富度。
平台層可為設備提供安全可靠的連接通信能力,向下連接海量設備,支撐數據上報至雲端,向上提供雲端API,服務端通過調用雲端API將指令下發至設備端,實現遠程式控制制。物聯網平台主要包含設備接入、設備管理、安全管理、消息通信、監控運維以及數據應用等。
應用層是物聯網的最終目的,其主要是將設備端收集來的數據進行處理,從而給不同的行業提供智能服務。目前物聯網涉及的行業眾多,比如電力、物流、環保、農業、工業、城市管理、家居生活等,但本質上採用的物聯網服務類型主要包括物流監控、污染監控、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手機錢包、高速公路不停車收費、遠程抄表、智能檢索等。
『叄』 無線網路的技術原理是什麼
據我們所知,無線網路(wireless network)是採用無線通信技術實現的網路。無線網路既包括允許用戶建立遠距離無線連接的全球語音和數據網路,也包括為近距離無線連接進行優化的紅外線技術及射頻技術,與有線網路的用途十分類似,最大的不同在於傳輸媒介的不同,利用無線電技術取代網線,可以和有線網路互為備份。主流應用的無線網路分為通過公眾移動通信網實現的無線網路(如4G,3G或GPRS)和無線區域網(WiFi)兩種方式。GPRS手機上網方式,是一種藉助行動電話網路接入Internet的無線上網方式,因此只要你所在城市開通了GPRS上網業務,你在任何一個角落都可以通過筆記本電腦來上網。首先說,無線網路並不是何等神秘之物,可以說它是相對於我們普遍使用的有線網路而言的一種全新的網路組建方式。無線網路在一定程度上扔掉了有線網路必須依賴的網線。
這樣一來,你可以坐在家裡的任何一個角落,抱著你的筆記本電腦,享受網路的樂趣,而不像從前那樣必須要遷就於網路介面的布線位置。這樣你的家裡也不會被一根根的網線弄得亂七八糟了。無線區域網名詞解析。網路按照區域分類可以分為區域網,城域網和廣域網。調制方式,11MbpsDSSS物理層採用補碼鍵控(CCK)調制模式。CCK與現有的IEEE802.11DSSS具有相同的信道方案,在2.4GHzISM頻段上有三個互不幹擾的獨立信道,每個信道約佔25MHz。因此,CCK具有多信道工作特性。
『肆』 互聯網的接入方式
互聯網的接入方式有很多,我為大家整理了相關的內容,供大家參考閱讀!
互聯網的接入方式
電話線撥號接入(PSTN)
家庭用戶接入互聯網的普遍的 窄帶接入方式。即通過電話線,利用當地運營商提供的接入號碼,撥號接入互聯網,速率不超過56Kbps。特點是使用方便,只需有效的電話線及自帶數據機 (MODEM)的PC就可完成接入。
運用在一些低速率的網路應用(如網頁瀏覽查詢,聊天, EMAIL等),主要適合於臨時性接入或無其他寬頻接入場所的使用。缺點是速率低,無法實現一些高速率要求的網路服務,其次是費用較高(接入費用由電話通信費和網路使用費組成)。
ISDN
俗稱“一線通”。它採用數字傳輸和數字交換技術,將電話、傳真、數據、圖像等多種業務綜合在一個統一的數字網路中進行傳輸和處理。用戶利用一條ISDN用戶線路,可以在上網的同時撥打電話、收發傳真,就像兩條電話線一樣。 ISDN基本速率介面有兩條64kbps的信息通路和一條16kbps的信令通路,簡稱2B+D,當有電話撥入時,它會自動釋放一個B信道來進行電話接聽。主要適合於普通家庭用戶使用。缺點是速率仍然較低,無法實現一些高速率要求的網路服務;其次是費用同樣較高(接入費用由電話通信費和網路使用費組成)。
ADSL接入
在通過本地環路提供數字服務的技術中,最有效的類型之一是數字用戶線 (Digital Subscriber Line,DSL)技術,是目前運用最廣泛的銅線接入方式。ADSL可直接利用現有的電話線路,通過ADSLMODEM後進行數字信息傳輸。理論速率可達到8Mbps的下行和1Mbps的上行,傳輸距離可達4~5公里。ADSL2+速率可達24Mbps下行和1Mbps上行。另外,最新的VDSL2技術可以達到上下行各100Mbps的速率。特點是速率穩定、 帶寬獨享、語音數據不幹擾等。適用於家庭,個人等用戶的大多數網路應用需求,滿足一些 寬頻業務包括IPTV、 視頻點播(VOD),遠程教學,可視電話,多媒體檢索,LAN互聯,Internet接入等。
ADSL技術具有以下一些主要特點:可以充分利用現有的電話線網路,通過在線路兩端加裝 ADSL設備便可為用戶提供寬頻服務;它可以與普通電話線共存於一條電話線上,接聽、撥打電話的同時能進行 ADSL傳輸,而又互不影響;進行數據傳輸時不通過電話交換機,這樣上網時就不需要繳付額外的電話費,可節省費用; ADSL的數據傳輸速率可根據線路的情況進行自動調整,它以“盡力而為”的方式進行數據傳輸。
HFC(CABLEMODEM)
是一種基於有線電視網路銅線資源的接入方式。具有 專線上網的連接特點,允許用戶通過有線電視網實現高速接入互聯網。適用於擁有有線電視網的家庭、個人或中小團體。特點是速率較高,接入方式方便(通過有線電纜傳輸數據,不需要布線),可實現各類視頻服務、高速下載等。缺點在於基於有線電視網路的架構是屬於網路資源分享型的,當用戶激增時,速率就會下降且不穩定,擴展性不夠。
光纖寬頻接入
通過 光纖接入到小區 節點或樓道,再由網線連接到各個共享點上 (一般不超過100米),提供一定區域的高速互聯接入。特點是速率高,抗干擾能力強,適用於家庭,個人或各類企事業團體,可以實現各類高速率的互聯網應用(視頻服務、高速數據傳輸、遠程交互等),缺點是一次性布線成本較高。
無源光網路(PON)
PON( 無源光網路)技術是一種點對多點的光纖傳輸和接入技術, 局端到用戶端最大距離為20公里,接入系統總的傳輸容量為上行和下行各155Mbps/622M/1Gbps,由各用戶共享,每個用戶使用的 帶寬可以以64kbps步進劃分。特點是接入速率高,可以實現各類高速率的互聯網應用(視頻服務、高速數據傳輸、遠程交互等),缺點是一次性投入較大。
無線網路
是一種有線接入的延伸技術,使用無線射頻(RF)技術越空收發數據,減少使用電線連接,因此 無線網路系統既可達到建設 計算機網路系統的目的,又可讓設備自由安排和搬動。在公共開放的場所或者企業內部,無線網路一般會作為已存在有線網路的一個補充方式,裝有無線網卡的計算機通過無線手段方便接入互聯網。
目前,我國 3G移動通信有三種 技術標准, 中國移動、 中國電信和 中國聯通各使用自己的標准及專門的上網卡,網卡之間互不 兼容。
電力網接入(PLC)
電力線通信 (Power Line Communication) 技術,是指利用電力線傳輸數據和媒體信號的一種通信方式,也稱電力線載波(Power Line Carrier)。把載有信息的高頻載入於電流,然後用電線傳輸到接受信息的適配器,再把高頻從電流中分離出來並傳送到計算機或電話。PLC 屬於電力通信網,包括 PLC 和利用電纜管道和電桿鋪設的光纖通訊網等。電力通信網的內部應用,包括電網監控與調度、遠程抄表等。面向家庭上網的 PLC,俗稱電力寬頻,屬於低壓配電網通信。
『伍』 無線射頻技術(RF)和和射頻識別技術(RFID)是一種技術嗎
這兩個概念不是等同的。
無線射頻技術是指利用30~3000MHz(頻率范圍的定義可能不同)的電磁波實現信息和能量傳輸的技術總稱。從應用領域看,無線射頻技術主要用於信息傳遞,例如現在的移動通信(手機),無線互聯網(WiFi),雷達等。作為能源應用,最常見的就是加熱用(如家用微波爐)。另外,在高能物理加速器和醫療設備(如核磁共振)中也要用到射頻功率源。
射頻標簽(RFID)技術屬於射頻技術的一具體應用,是利用射頻電磁波實現一定距離的,無接觸式的信息識別技術。除射頻技術所涵蓋的發射,接收,調制,解調等傳統技術手段外,RFID 技術的挑戰在於要在低成本,小體積,低功耗條件下實現信息的存儲以及相應的無線通信功能。
RFID技術的應用還需要相應的軟體中間件以及業務模式的支持。物聯網領域的應用是最看好的一個應用前景。
『陸』 物聯網和互聯網是一回事嗎
不是,一個回事,具體你可以網路一下,物聯網和互聯網,
什麼是互聯網?我們每天都要和網路打交道,所謂互聯網,即Internet,又稱網際網路,網際網路等,是網路和網路之間串聯而成的龐大網路。而物聯網的英文縮寫是The
Internet
of
things,也即物物相連的網路。
物聯網的定義是通過射頻識別(RFID)、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感測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相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對物品的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路。
簡單地說,物聯網是一種建立在互聯網上的泛在網路。物聯網技術的重要基礎和核心仍舊是互聯網,通過各種有線和無線網路與互聯網融合,將物體的信息實時准確地傳遞出去。
物聯網不僅僅提供了感測器的連接,其本身也具有智能處理的能力,能夠對物體實施智能控制。物聯網將感測器和智能處理相結合,利用雲計算、模式識別等各種智能技術,擴充其應用領域。從感測器獲得的海量信息中分析、加工和處理出有意義的數據,以適應不同用戶的不同需求,發現新的應用領域和應用模式。
針對互聯網的特性,專家總結了物聯網應用中的三項關鍵技術:
1、感測器技術:這也是計算機應用中的關鍵技術。大家都知道,到目前為止絕大部分計算機處理的都是數字信號。自從有計算機以來就需要感測器把模擬信號轉換成數字信號計算機才能處理。
2、RFID標簽:也是一種感測器技術,RFID技術是融合了無線射頻技術和嵌入式技術為一體的綜合技術,RFID在自動識別、物品物流管理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
3、嵌入式系統技術:是綜合了計算機軟硬體、感測器技術、集成電路技術、電子應用技術為一體的復雜技術。經過幾十年的演變,以嵌入式系統為特徵的智能終端產品隨處可見;小到人們身邊的MP3,大到航天航空的衛星系統。嵌入式系統正在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推動著工業生產以及國防工業的發展。如果把物聯網用人體做一個簡單比喻,感測器相當於人的眼睛、鼻子、皮膚等感官,網路就是神經系統用來傳遞信息,嵌入式系統則是人的大腦,在接收到信息後要進行分類處理。這個例子很形象的描述了感測器、嵌入式系統在物聯網中的位置與作用。
總之,我們可以發現物聯網概念是在互聯網概念的基礎上,將其用戶端延伸和擴展到任何物品與任何物品之間,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的一種網路概念。物聯網和物聯網概念的關系也是相互依存的關系。
『柒』 關於」射頻識別技術」
http://www.irfid.cn/
射頻識別(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縮寫RFID)俗稱電子標簽,廣泛用於零售業。射頻識別是一種非接觸式的自動識別技術,它通過射頻信號自動識別目標對象並獲取相關數據,識別工作無須人工干預,可工作於各種惡劣環境。RFID技術可識別高速運動物體並可同時識別多個標簽,操作快捷方便。最基本的RFID系統由三部分組成:標簽(Tag):由耦合元件及晶元組成,每個標簽具有唯一的電子編碼,附著在物體上標識目標對象;閱讀器(Reader):讀取(有時還可以寫入)標簽信息的設備,可設計為手持式或固定式;天線(Antenna):在標簽和讀取器間傳遞射頻信號。
射頻識別技術包括了一整套信息技術基礎設施,包括:
射頻識別標簽,又稱射頻標簽、電子標簽,主要由存有識別代碼的大規模集成線路晶元和收發天線構成,目前主要為無源式,使用時的電能取自天線接收到的無線電波能量;
射頻識別讀寫設備以及 與相應的信息服務系統,如進存銷系統的聯網等。
將射頻類別技術與條碼(Barcode)技術相互比較,射頻類別擁有許多優點,如:
可容納較多容量、 通訊距離長、 難以復制、 對環境變化有較高的忍受能力、 可同時讀取多個標簽。 相對地有缺點,就是建置成本較高。不過目前透過該技術的大量使用,生產成本就可大幅降低。
技術及性能參數
射頻識別標簽是目前射頻識別技術的關鍵。射頻識別標簽可存儲一定容量的信息並具一定的信息處理功能,讀寫設備可通過無線電訊號以一定的數據傳輸率與標簽交換信息,作用距離可根據採用的技術從若干厘米到1千米不等。
識別標簽的外形尺寸主要由天線決定,而天線又取決於工作頻率和對作用距離的要求。目前有四種頻率的標簽在使用中比較常見。他們是按照他們的無線電頻率劃分:低頻標簽(125或134.2千赫),高頻標簽(13.56兆赫),超高頻標簽(868到956兆赫)以及微波標簽(2.45GHz)。由於目前尚未制定出針對超高頻標簽使用的全球規范,所以此類標簽還不能夠在全球統一使用。而超高頻標簽的應用目前也最受人們的最受注意,此類標簽主要應用在物流領域。頻率越高,作用距離就越大,數據傳輸率也就越高,識別標簽的外形尺寸就可以做得更小,但成本也就越高。目前面向消費者的識別標簽外形尺寸需求,一般以信用卡或商品條形碼為准。
2005年初每標簽的價格仍在30歐分左右,大批量(十億個以上)生產的射頻識別標簽的價格可望在2008年降至10歐分以下。
鑒於標簽和讀寫設備之間無需建立機械或光學接觸,密碼技術在整個射頻識別技術領域中的地位必將日益提高。隨著射頻識別的普及,不同廠家的標簽和讀寫設備之間的兼容性也將成為值得關注的問題。
此外,使用壽命、使用環境和可靠性也是重要參數。
應用
射頻識別技術可應用的領域十分廣泛,主要決定因素是該項技術在相應領域中的經濟效益。經常提到的具體應用包括:鈔票及產品防偽技術、 身份證、通行證(包括門票) 、電子收費系統,如香港的八達通與台灣的悠遊卡 、家畜或野生動物識別 、病人識別及電子病歷、
物流管理
在整個電子商務領域,許多人把射頻識別技術看作為繼互聯網和移動通信兩大技術大潮後的又一次大潮。但是目前RFID在中國大陸,香港,台灣的發展遠遠落後於美國及歐洲,需要非常的努力方能趕上這次「新的浪潮」。
『捌』 物聯網就是RFID嗎
不是的。
RFID和物聯網技術屬於電子、計算機和通信技術等多學科的交叉領域。
RFID是物聯網的重要部分,但是並不是全部,RFID也不是都屬於物聯網。
物聯網就是通過Internet將眾多RFID應用系統連接起來並在廣域網范圍內對物品身份進行識別的分布式系統。
RFID(射頻識別)則是一種非接觸式的自動識別技術,它通過射頻信號自動識別目標對象並獲取相關數據,識別工作無須人工干預,可工作於各種環境之下。RFID技術可同時識別多個標簽,操作快捷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