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國重大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1、慶大黴素
20世紀60年代,福建省微生物研究所王岳教授在國內首次研製成功了新抗生素慶大黴素,並迅速推向生產,在臨床上廣泛使用,打破了西方國家對我國醫葯的封鎖。該葯物成為我國臨床和出口創匯的重要產品之一,累計為我國創造60多億元的經濟效益。
② 中國近代有那些重大的科技發明
③ 2021年中國科技成就有哪些
2021年中國有10大科技成就:
1、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
2、中國28nm和14nm的晶元預計會在今明兩年開始量產。
3、中國科學家在磁性晶元高精度檢測領域取得新突破。
4、中國核聚變研究獲得重大突破。
5、中國將光的存儲時間提升至1小時。
6、中國首條採用移動閉塞系統的重載鐵路成功運行。
7、中國能源裝備領域獲重大突破。
8、中國研發全球最大量子比特數的超導量子體系「祖沖之號」。
9、中國現場光纖量子通信突破500公里量級。
10、我國初步掌握火箭長筒段研製技術。
④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有哪些
中國近年來的重大科技成就:
1964年10月16日,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6年10月27日,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
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號飛船升天;
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號成功升天;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成功升天;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號成功升天;
2003年10月15日9時整,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將中國第一名航天員送上太空;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升天成功
近幾年國家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
1、「天河一號」成為全球最快超級計算機11月17日,國際超級計算機TOP500組織正式發布第36屆世界超級計算機500強排名榜。排名第一。
2、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英文簡稱剛好是FAST。 FAST是世界在建的最大射電望遠鏡,藉助天然圓形溶岩坑建造。
3、 天舟一號貨運飛船是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研製的一款貨運飛船,也是中國首個貨運飛船。
4、「天河二號」是由國防科大研製的超級計算機系統,以峰值計算速度每秒5.49億億次、持續計算速度每秒3.39億億次雙精度浮點運算的優異性能位居榜首,成為全球最快超級計算機。
5、C919客機(COMAC C919):學名是 "中短程雙發窄體民用運輸機"(而C929是遠程寬體客機),在中國飛機史上自然是大飛機,但在當代世界客機界屬中型(而大型客機是遠程寬體)。
6、量子衛星就是以量子信號做為衛星與地面之間數據傳輸媒介的衛星。
1、首架國產大飛機C919亮相。經過7年設計研發,中國自主研製的首款新一代噴氣式干線客機C919的首架機2015年11月2日在上海總裝下線,公開亮相。
2、世界首顆 「量子衛星」發射升空
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簡稱「量子衛星」)發射升空。此次發射任務的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空間科學研究又邁出重要一步。
⑤ 中國科技有哪些
中國最頂尖的科技到底有哪些?(精選)
盤古論市
9天前 · 優質財經領域創作者
中國最頂級的科技到底有哪些?(精選)
一、激光技術。我國激光技術世界第一。我國在激光研發領域已經遠遠超出美國和俄羅斯,激光的五大核心技術領先於世界其他國家。我國的「S光A」重型激光系統,綜合作戰能力強,可以充分適用於陸戰和海戰之中。
2013年9月9日,中科院網站公布,中國成為世界上唯一能夠製造實用化深紫外全固態激光器的國家。
2016年,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超強超短激光實驗裝置研製工作成功實現了5拍瓦激光脈沖輸出,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如何理解5拍瓦激光脈沖輸出呢?1拍瓦等於1千萬億瓦,相當於全球電網平均功率的500倍;這樣強的激光脈沖時間僅為1飛秒(1秒的1千萬億分之一)。普通照相機最快可以達到毫秒級,相當於飛秒級照相機的科學裝置,可以為電子運動軌跡成像。超強超短激光被認為是人類已知的最亮光源,是全球激光科技的最新前沿和重點競爭領域,具有重大科技意義與應用價值。
2017年10月,上海超強超短激光實驗裝置研製工作成功實現了10拍瓦激光放大輸出,再度刷新了由自己創造的激光脈沖輸出功率紀錄。
二、導航衛星技術:中國的全球導航衛星技術和美國的GPS技術上並駕齊驅,某些技術方面超越了美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由我國自主建設運行的重要空間基礎設施,也是我國迄今為止,規模最大、覆蓋范圍最廣、服務性能要求最高的巨型復雜航天系統。
最值得中國人驕傲的是,中國的北斗導航系統全面實現了關鍵器部件100%國產化! 重點攻克了星載原子鍾等多項「卡脖子」關鍵技術,尤其是首創的——星間鏈路技術為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提供了中國方案。中國的北斗衛星精準度全球領先。
北斗三號的最大功能特色就是精確授時。比如北斗三號衛星上的星載銣原子鍾的精度處於國際領先水平,精準度達到創紀錄的每天100億分之5秒。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具有位置報告功能就是有源定位,這是中國北斗的重大創造,它是利用無線電測定技術,利用兩顆地球同步軌道衛星一起手拉手,能告訴「你、我、他」都在什麼地方、具體的方位。
北斗衛星具有短報文「獨門絕技」。短報文通信功能是北斗系統在全球的一大「絕招」。北斗導航衛星附加了通信功能。
北斗導航衛星的最終用戶通過這個終端,第一時間知道自己的精確位置,還可以通過簡訊——即「短報文」將自己的具體情況告訴另外一個人。這個功能在沙漠地區、茫茫大海、深山老林等沒有網路覆蓋的地區,還有就是發生了自然災害發、尤其是通信不通的環境之下,北斗通信功能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據統計,全世界超過一半以上的國家使用北斗系統,北斗系統對於全球經濟社會發展作用越來越大。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一項重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北斗研發模式充分體現了制度優勢,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對國外高技術封鎖及突圍具有重要示範意義。比如在核心晶元、光刻機等重要的戰略性領域。
三、反衛星技術。我國已發明寄生星多年。寄生星只有中國獨有,全球任何國家都沒有研製出來,可以說是我國「鎮國之寶」。
所謂寄生星就是一種由己方投放、能寄附在對方衛星上的微小型衛星。若戰時可根據己方相應的指令對對方衛星進行干擾和摧毀。
由於寄生星是平時寄附在對方衛星上、這就要求寄生星的體積和質量應做得很小,以免在和平時期就影響對方衛星的正常工作。
為確保打贏未來高科技戰爭,中國大力發展非對稱作戰理論,意圖通過對敵關鍵領域的"點穴打擊"全面癱瘓敵方的作戰系統。其中適度發展天戰能力、擁有可靠的反衛星手段則又是這種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當今世界最具威懾力的反衛星殺手寄生星早在中國橫空出世,並且作為一種新概念反衛星利器。
四、航天技術:中國的航天技術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經歷了由常溫推進劑到低溫推進劑、由末級一次啟動到多次啟動、從串聯到並聯、從一箭單星到一箭多星、從載物到載人的技術跨越,逐步發展成為由多種型號組成的大家族,並具備進入低、中、高等多種軌道的能力,入軌精度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至2019年3月10日,我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飛行300次,發射成功率達到95.33%。
五、量子通信:屬於下一代通信模式,全球獨一無二,目前已在合肥建有全球唯一的城域示範,世界上最先進的偵聽手段也無法竊聽到這種通信模式下的信號。
量子計算機的研製被認為比人類首次登月還困難。中國在量子科技領域具領先優勢,特別是在量子通信領域的基礎科研成果走在世界前列。
比如2016年8月,中國成功發射人類歷史上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再比如2017年,星地量子密鑰分發的成碼率已達到10kbps量級,成功驗證了星地量子密鑰分發的可行性。目前經過系統優化,密鑰分發成碼率已能夠達到100kbps量級,具備了初步的實用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在完成首個量子通信干線「京滬干線」後,又迎來一項重大突破,中國聯通建成全國首個商用量子通信專網,各項結果均達到設計目標。
據業內專家預測,中國在衛星量子通信方向領先歐美發達國家大約五年左右。
六、高原鐵路建設技術:青藏鐵路是世界高原鐵路技術難度最大的技術,全球只有中國能夠完成建造海拔如此高的鐵路!
青藏鐵路是世界高原鐵路技術難度最大的技術。為世界上海拔最高、高原線路里程最長、沿線環境最惡劣的鐵路,被譽為「天路」。青藏鐵路的技術難度有三個:
1)凍土層達20米:青藏鐵路路軌是鋪設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高原上,路基下是多年凍土層,有的地方凍土層一度厚達20多米;凍土層在季節升高時會融化下降,寒冷的冬季節凍結膨脹,因此,一起一降會嚴重影響鐵路路基的穩定。而青藏鐵路要經過凍土地段長達550公里,是整個青藏高原鐵路全長的50%。
2)生態十分脆弱:青藏高原由於氣候寒冷,晝夜溫差大,土層淺薄貧瘠,生態十分脆弱,假如遭受人為破壞,幾乎不可能再恢復。因此,鐵路建設工程用於環保方面投資預計達20多億元,占工程總投資的10%左右,環保投資和所佔比例如此之大,在國內建設史上尚屬首例。
3)高寒缺氧:高原上氧氣稀薄且氣溫低,而且空氣稀薄,在如此特殊氣候條件施工,對施工人員和施工設備都是一種非常嚴峻的考驗。在施工中,中國工程師們通過發明,創造出新技術,加強了電器系統的耐低溫性能,提高了動力系統的供氧量,使得這些設備變成了世界上最先進的高原工程設備。
青藏鐵路是全亞洲第一條完全基於先進GSM-R通信系統的鐵路。
七、汽車電池技術:中國擁有世界一流的汽車電池技術。電動汽車是未來各大方縣交通工具,中國的比亞迪是世界最好的電池製造和整車設計公司之一。比如其「刀片電池」,是一種採用了新結構新工藝的磷酸鐵鋰電池,其技術創新點主要在於充分利用磷酸鐵鋰電池安全性好的特點,在電池系統設計中取消中間層次的模組,可以明顯提高其系統的體積能量比和重量能量比。其意義在於可以拓展磷酸鐵鋰電池在新能源車用汽車上的應用空間。
比亞迪是世界排名前列的動力電池生產企業,掌握了一流的動力電池生產製造技術,因此開發生產出「刀片電池」。清華大學歐陽明高教授科研團隊,對於動力電池系統安全性的研究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對於「刀片電池」的研究開發,也做出了重大貢獻。
八、移動通信技術:中國的5G技術全球領先。華為5G專利數世界第一,中國總的5G必要專利數世界第一。因此,從國際標准、技術專利、產業能力這三個客觀指標的對比來看,中國的5G產業已超越美國處於全球第一的位置。
全世界有500多萬座4G基站,其中中國就有近400萬座,占據了全世界的一多半。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道稱,目前華為公司是世界范圍內公認的在5G通信領域擁有最強技術水平的公司。據最新統計顯示,在最新的5G R16標准上,中國主導21個標准,佔了全部項目的40%,位列世界第一。
中國在5G市場,2020年國內相關投資將高達1000億元,力爭超額完成全年30萬個5G基站的目標,中國占據全球5G基站總數的份額將達到50%。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早前曾經表示,「對於6G研究,我們也是領先世界的」,他表示對於6G很可能在10年以內就會投入使用。
九、深潛器建造技術,中國的蛟龍號是世界排名第二的深潛器,可以下探水下7000米的深度。蛟龍」號採用特製鈦制船體,能承受強大的深海壓力。中國的「蛟龍」號正在創新改進後能夠抵達幾乎全世界海域的底部,將使中國超越日本、俄羅斯、法國和美國,成為「深海潛艇俱樂部」中的佼佼者。
蛟龍號的突出特點:1)中國潛水器在世界上同類型中具有最大下潛深度達7000米,該潛水器可在佔世界海洋面積99.8%的廣大海域使用; 2)具有針對作業目標穩定的懸停功能,為完成高精度作業任務提供了可靠保障;3)具有先進的水聲通信和海底微貌探測能力,可以高速傳輸圖像和語音,探測海底的小目標;4)配備多種高性能,確保載人潛水器在特殊的海洋環境或海底地質條件下完成保真取樣和潛鑽取芯等復雜任務。蛟龍」號採用特製鈦制船體,能承受強大的深海壓力。
中國潛水器的三大突破:首先近底自動航行和懸停定位;其次是高速水聲通信;再次是充油銀鋅蓄電池容量被譽為"蛟龍"號的三大技術突破。能夠做到精確地"懸停"。在世界上所有潛水器中,還沒有國外深潛器具備這樣的功能。此外,中國科學家們研發了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高速水聲通信技術,採用聲納通信。
十、超大型開鑿山體隧道的設備製造技術:中國的大型盾構機技術全球第一,在世界上一機難求。
中國被世界稱為基建狂魔,最大盾構機今年在長沙下線!此盾構機直徑16.07米,命名「京華號」,用於北京東六環改造工程,重4300噸、長150米,一次性開挖隧道斷面近6層樓高,是當之無愧的的國
⑥ 我國重大科技成果有哪些
中國近年來的重大科技成就:
1964年10月16日,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6年10月27日,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
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號飛船升天;
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號成功升天;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成功升天。
(6)中國重大技術有哪些擴展閱讀:
基本特徵:
(1)是新穎性與先進性:沒有新的創見、新的技術特點或與已有的同類科技成果相比較為先進之處,不能作為新科技成果。
(2)是實用性與重復性:實用性包括符合科學規律、具有實施條件、滿足社會需要。重復性是可以被他人重復使用或進行驗證。
(3)是應具有獨立、完整的內容和存在形式,如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以及科技報告等。
(4)是應通過一定形式予以確認:通過專利審查、專家鑒定、檢測、評估或者市場以及其它形式的社會確認。
中國科學院在《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研究成果管理辦法》中把「科技成果」定義為:某一科學技術研究課題,通過觀察試驗和辯證思維活動取得的,並經過鑒定具有一定學術意義或實用意義的結果。
⑦ 舉出我國近年來取得重大科技成就
2、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中國天眼」
2020年1月11日,我國自主研發設計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通過國家驗收,正式投入使用,它被中國人親切地稱為「中國天眼」。1994年,在我國天文學家南仁東的倡議下正式立項,歷時22年建成。
12月2日,嫦娥五號順利完成月表采樣和封裝,成為全球第三個攻克這項技術的國家。當鮮艷的五星紅旗閃耀在月球表面的那一刻,無數國人熱淚盈眶,這一刻等太久了。
⑧ 中國的科技10個成就有哪些
2019中國十大科技成就:
1、1月3日,嫦娥四號首次登陸月背。
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預選著陸區,並通過「鵲橋」中繼星傳回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揭開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紗。
2、5月23日,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樣車下線。
5月23日10時50分,我國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試驗樣車在青島下線,這標志著我國在高速磁浮技術領域實現重大突破。
3、6月6日,5G商用牌照正式發放。
6月6日,工信部正式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和中國廣電發放5G商用牌照,這意味著中國正式進入5G商用元年。
4、8月9日,華為發布操作系統:鴻蒙。
鴻蒙系統(HarmonyOS)是基於微內核的全場景分布式OS,可按需擴展,實現更廣泛的系統安全,主要用於物聯網,特點是低時延,甚至可到毫秒級乃至亞毫秒級。
5、8月17日,捷龍一號首飛成功。
8月17日12時11分,捷龍一號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成功將3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標志著中國「龍」系列商業運載火箭登上歷史舞台。
6、9月25日,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正式投運。
大興國際機場佔地面積達到140萬平方米,有著世界規模最大單體航站樓、世界施工難度最高航站樓、世界最大隔震支座航站樓和世界最大無結構縫一體化航站樓。
7、9月25日,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貫通。
全橋共計228個橋墩,鋼結構用量124萬噸,混凝土用量294萬方,其用鋼量和混凝土總方量是迄今為止國內外橋梁之最,大橋貫通也意味著未來「京台高鐵」的關鍵節點建成。
8、9月30日,±1100千伏特高壓之流工程通電。
「新疆准東-安徽皖南」特高壓直流工程全長3324千米,共有鐵塔6079基,是目前世界上電壓等級最高、輸送容量最大、輸送距離最遠、技術水平最先進的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
9、10月1日,東風-41核導彈首次公開亮相。
東風-41是我國現役導彈中射程最遠的型號,總長16.5米,略超東風31-a, 1.5萬公里的射程也超過美國LGM-30「民兵」(1.3萬公里)和俄羅斯RT-2PM2「白楊M」(1.1萬公里)。
10、11月28日,發現迄今最大黑洞。
國際科學期刊《自然》發布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劉繼峰、張昊彤研究團隊的這項重大發現,這顆70倍太陽質量的黑洞遠超理論預言的質量上限,顛覆了人們對恆星級黑洞形成的認知。
⑨ 中國的高科技有哪些
1、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於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發射升空,是由我國自主研製的世界上首顆空間量子科學實驗衛星,也是中科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於2011年首批確定的五顆科學實驗衛星之一。
⑩ 中國的重大科技成就有哪些
1、載人航天
2017年9月22日18時許,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受控離軌。至此,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務全部完成,闊步邁進「空間站時代」。
近幾年來,中國載人航天相繼取得了神舟十號應用性首飛、長征七號首飛、天宮二號穩定運行、神舟十一號航天員中期駐留、神州十一號與天宮二號對接、天舟一號推進劑順利補加等一系列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