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內圍技術的三角絞殺
三角絞殺來源於柔道。三角絞殺可分類為三種:前三角絞殺、側三角絞殺、後三絞絞殺。
這里介紹的是綜合格鬥賽中常出現的三角絞殺技。
三角絞殺是一種用雙腳構成三角狀態絞殺對手脖子的格鬥技巧。
可根據上圖的示範,雙手抓住對方的手,將對方的身體拉近自己之後,
右腿呈直角圈住對手的脖子,右腳腕由下往上套住自己左腿膝蓋內側。
(要注意的是在作以上動作時,不可僅用兩手抱住對手的頭部,一定要用膝蓋,不然容易讓對方用身體的力量反過來將自己整個舉起然後摔出。)
Ⅱ 基金外圍和內圍意思
基金內圍就是指股票市場,外圍就是指股票交易市場外。
所謂的基金場內,就是指股票市場,也就是大家說的二級市場。而基金場外,就是指股票交易市場外,就是銀行、證券公司的代銷,基金公司的直銷方式,也就是熟悉的開放式基金銷售渠道。
有些場內基金有兩個市場,既可以進行場內交易,也可以進行場外交易。投資者可以利用這兩個市場的價差進行折價套利或溢價套利。對於只能在場內交易的基金,投資者可以採取高賣低吸的方式賺取差價,達到套利的目的。基金場內場外套利有風險,進行操作的時候要謹慎,避免發生虧損。
Ⅲ 泰拳中的內圍技術中,也包括對襠部的攻防嗎
對,泰拳在擂台之上是允許攻擊襠部的。
Ⅳ 泰拳的內圍技術到底有甚鳥用
內圍技術是非常有用是近身技術,因為內圍就是纏抱,你必須判斷別人什麼時候,使用膝擊、肘擊。
也就是說在纏抱的時候,一方面要找機會用膝擊、肘擊對方,一方面又要防止別人從某個角度用相同的技術來攻擊自己,還要與之角力,因為泰拳也是允許使用摔法的,但倒地後不允許攻擊,所以用得少。
MMA是無限制格鬥,你自己也說了內圍是泰拳技術,你認為扣籃動作對打斯諾克檯球有用嗎?
Ⅳ 內圍技術的裸絞
裸絞在摔角中也被頻繁使用,是一種比較人氣的絞殺技。
但是在摔角中的裸絞不如綜合格鬥中嚴密強悍,或者說摔角中的裸絞只是一種形式罷了。
第一步左手臂圈在對手的下顎之下成V字型,然後勒緊。
第二步右手臂橫在對手的腦後,然後左手從下往上緊握右臂關節處,
右手掌抵在對手的腦後用力向前推,身體呈弓形絞殺對手。
(絞殺對方時身體千萬不可向後仰) 這種絞法能讓對手喉嚨窒息,失去意識,痛苦不堪。
第一步右手腕至小手臂纏住對手的咽喉處。
第二步右手緊握左手關節處,左手臂用力抵在對手的腦後絞殺。
(這種絞殺適合手臂較粗的人) 這種絞殺在綜合格鬥技賽上還未出現過,但在柔道賽上是一種常見的絞殺。
第一步手腕壓迫在對手的咽喉處。
第二步手腕圈住對手的脖子。
第三步用自己的頭部緊抵對手的後腦,轉動手腕絞殺對手。
(手腕的絞殺方向可參照圖解理解練習)
Ⅵ 拳擊的外圍攻擊和內圍攻擊是什麼
游斗/外圍打擊型拳手:一個典型的外圍打擊型選手會致力於保持他和對手之間的距離,利用快速,長距離的刺拳,來慢慢消耗對手獲得勝利,由於這依靠於相對比較弱的打擊力度,外圍打擊型選手主要是靠點數而不是擊倒獲勝,雖然一些拳手有著不錯的擊倒紀錄。一般來講, 這類拳手都有令人稱道的戰略素養,通過控制比賽節奏和對手來逐漸消耗對方的體力,往往比重拳打擊型的拳手體現出更多的技術和謀略來。 外圍打擊型的選手需要臂展長,出手速度快,反應快和腳步移動靈活。
知名的拳手包括, 阿里,拉里霍姆斯,小羅伊瓊斯,蜜糖雷萊昂納多, 小梅等。
環繞擊打型/內圍型拳手: 這種拳手有時也被呈為壓迫型拳手, 他們會靠近對手, 快速,密集的施展各種組合的勾拳上鉤拳等,這種拳手也需要一個很好的下巴,因為他們在靠近對手的時候往往會被對手的刺拳封堵, 內圍拳手因為臂展較短,因此相對臂展長的對手,在貼近對方的時候能夠有最好的打擊效果,當然一些在級別內個子較高的拳手不論內圍還是外圍打法都比較擅長。 內圍型拳手的根本立足點就是不停的壓迫對方,很多矮個子拳手都會利用自己的身體條件來獲得優勢,通過彎腰和左右晃動來躲避對手的攻擊,而不是格擋, 使對手的拳頭落空身體失去平衡,貼近對手錯開對方有效發力距離,然後進行反擊。 一個很明顯的內圍拳手的優勢是他們的上鉤拳能夠藉助全身的力量發力, 泰森就是以出眾的上勾拳著稱。查韋斯因為他的堅硬下巴,打擊力度,軀干擊打技術和迅速貼近對手的能力知名,泰森也曾經因為很難被擊中而出名,一個內圍拳手的要點就是壓迫力,下巴,耐力和閃躲。 知名拳手有泰森,馬西亞諾,鄧普西,弗雷澤,圖阿,哈頓,查韋斯。
Ⅶ 散打和泰拳哪個學起來容易一點
散打: 散打,踢打摔技術體系全面, 在格鬥中講究出其不意,不講究花法只講究打贏實用。 散打沒有套路,只有單招和組合,見招拆招, 快進快出,打完就收實戰性強,普通練習者幾個月就見成效,一年就小有成就
泰拳:起源於古代泰國,以拳腿肘膝相結合的技擊術,俗稱八臂神拳,肘過如刀,膝撞如矛,腿如鋼鞭是其最大的特色,打法剛硬猛烈,是主流搏擊術之一
,入門較容易,但是泰拳是門剛硬的功夫,需要長久的下功夫練習
Ⅷ 泰拳的內圍技術是怎樣的
很簡單,不要輕易暴露自己的中線給對方就可以,必要時配合用膝來保護和後撤步即可
Ⅸ 泰拳和散打的區別
散打運動來源於生活是先民為了生存對抗大自然的結果。現代的散打是兩人按照一定的規則使用踢、打、快摔等 方法 制勝對方的競技項目。現代 泰拳 是繼承了傳統泰拳 文化 並根據時代特徵做出了符合現在社會需要的改進,其凌厲的比賽風格、超強的抗擊打能力和血腥的比賽場面都深深的吸引著廣大青少年 愛好 者的眼球。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泰拳和散打的區別。歡迎閱讀!
泰拳和散打的區別
首先,從發展的時間來看,中國散打最早產生於5000多年前,來源於實踐又高於實踐 ,因為中國數千年的燦爛文明 ,使其深受文化、道德、倫理的影響。而泰拳只有500多年的歷史,是泰國的傳統搏擊項目,幾百年的歷史中與鄰國的戰爭十分頻繁,逐漸形成了古樸粗獷的、近似野蠻的、具有極高搏擊實用價值的泰拳。以腿法為主要進攻技術,以肘膝進攻為主要特長,以強攻硬取為主要風格,在其競賽規則的指導下,徒手進行搏鬥,逐漸成為具有泰國民族特色的傳統 體育運動 項目。
再者,從二者的特長來看,散打是把摔法(特別是中國傳統 武術 的快摔理念)在擂台上運用得最好的,特別是在拳法、腿法與摔法的結合上,散打已經是做到極致了。散打主要以踢、打、摔、拿為主,動作變化多樣,強調技術的綜合性,鼓勵多花樣、精彩,以靈活多變的的腿法和獨特的快摔技術著稱,其踹腿能力和快摔技術而使對手防不勝防,與泰拳形成鮮明的對比。
泰拳和散打的區別
然而泰拳則動作緩慢,節奏遲緩。膝、肘進攻再配合箍頸技巧則是泰拳的一大特色,這也是泰拳手能在國際賽場揚威的重要武器,這也造就了泰拳兇猛有力,極具攻擊力的特點。接著來比較一下散打和泰拳的腿法的不同點
首先說正蹬
散打和泰拳的正蹬的區別主要是在著力點上,散打是以腳跟為受力點攻擊對方,而泰拳則是腳背。本人在實戰中更習慣採用泰拳的正蹬方法,在動作上更自然也更容易阻擊對方。而散打中特有的側踹也一直被不少人所詬病,作為主動進攻的一種腿法,側踹以其犀利的直線進攻在很早很早以前的散打比賽中被選手常用於擂台賽場上,當然這只存在很早很早的散打比賽。
因為側踹的缺點也明顯,預動太大,難以對對手進行有效的殺傷,而且很費體力,因此在現在的比賽特別是商業賽中,這種腿法也快被選手拋棄了。下面說一下散打鞭腿和泰式掃腿的區別。散打鞭腿首先是要提膝,然後再把小腿甩出去以腳背去踢打對方,鞭腿的涵義也是指小腿像鞭子一樣去攻擊對手。而泰拳中的另人望而色變的掃踢則沒有提膝的動作,直接把腿掄起來,小腿和大腿連成一體,到最高點了再轉向扭胯。大多數泰拳手踢出的掃腿都是用脛骨攻擊對方,這也是掃腿與鞭腿最大的不同。
然後從搏擊的理念來對比一下二者的區別
一個是採取的得分制,一個則是採用的減分制,這也註定了二者在賽場上的風格不同。泰拳手在場上都是硬碰硬,泰拳格鬥式的拳架要比散打的高,這也適合泰拳手的打法。泰拳手在場上前幾局純粹就是拼氣勢拼內功,在最後一局才會放開火力進攻。
而受傳統散打打法的影響,散打選手的步法非常靈活,在賽場上更樂於通過刷分來贏取比賽。這樣導致的後果就是選手容易在前幾局就耗盡體力,容易在比賽的最後關頭因為體力不支而輸掉比賽。因此散打選手在學習一段時間的泰拳後,打法也會硬朗許多,特別是在與泰拳選手對抗時依然不落下風。
接著我們從身法的靈活性和招式的多樣性來分析一下泰拳的弊端:中國散打手的身體比較靈活,反映靈敏,並不提倡在賽場上和別人硬打硬拼,但是泰國 拳擊 手卻截然不同,看他們的技巧,與人接招時,就是下壓拳、直拳,很少有上勾拳,左一下右一下,很慢;腿法也不多,就是低掃腿,偶爾也發里和腿,但卻不高,而且,明顯感覺速度不夠,發腿隱蔽性不大。
最後從比賽規則對兩種武術的影響來看二者的差別
認為散手的技法是以增強體質,交流技藝,防身自衛,提高技術水平為出發點,從傳統武術徒手搏擊術中取捨動作,使散手成為體育,即寓技擊術於體育之中。由於決策正確、方法得當,散手運動才得以順利的開展和推廣,從現在的散手運動形式來看,散手與 其它 運動項目基本相同,屬於體育,但又突出地反映出武術的特殊本質——技擊性,同時又明顯地區別於使人致傷致殘的技擊術,不包含致人於死地的絕招妙計。
散手規則嚴格規定了不準向對方後腦、頸部、襠部進行攻擊,也不允許使用反關節動作及肘、膝的技法,但可以運用武術各種流派的技法。然而,泰拳卻不同,由於受到泰拳競賽規則的制約,泰拳的技術及競技能力的培養更加傾向於簡練實用,與其他搏鬥性項目相比更加崇尚進攻的力度,顯得殘酷刺激;
另外,從泰拳的技術結構看,它的腿、拳、肘、膝的進攻凌厲乾脆,防守多以阻截為主要方法,防守反擊硬打硬攻是其主要的戰術意圖,這也決定了泰拳技術動作簡練、注重實用。
正是因為技術動作的簡練,沒有復雜的戰術組合,所以它顯得容易推廣,又因為的實用,比賽時激烈的對攻,以及對人們原始本能的喚醒與激發,所以深受人們喜愛。在泰拳的對抗比賽中,其競技能力表現為技術、技能、心理和戰術的有機綜合,但技術和和技能的發揮運用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於是要求技術動作簡練、注重實用。
中國功夫門派眾多,包羅萬象,所以中國功夫只是一個代名詞,並不能具體表示是那一類拳法,因此我只能以具有可比性的散打與泰拳做比較。散打的基礎是中國功夫 ,從技術理論上無疑是十分強大的,這是其他拳術無法比擬的,但是,這也導致了中國的武術運動員過於看重技巧、套路等理論上的東西,強調個人的修為,而不重視實戰,對攻擊力量的和抗擊能力訓練不夠。
從中泰5場對抗賽來看,中國運動員的技術水平普遍好於泰拳手,但力量大多遜於對方,從比賽結果來看,中方力量好的運動員由於力量上能夠與泰方抗衡,技巧又好於對方,往往能取得比賽的勝利,而技巧型拳手打人一下,對方毫不在意,打他一下便吃不住了,最終輸掉比賽。
所以單從比賽的角度上看,與泰拳手對抗我們應該選擇力量好的運動員,而從訓練上來看,力量、速度、技術這三個環節是密不可分的,沒有力量和速度,再好的技術也難以施展,沒有速度的力量在對抗中毫無意義。
1、泰拳與中國散打的技術體系相似
泰拳與中國散打屬於同一項群的對抗性搏鬥項目,具備技術的同源性,都與冷兵器時代的戰爭有著密切的關系,是在各自的文化土壤中培育成長起來的民族傳統的技擊項目。
由於文化的差異,制訂的競賽規則有所不同,它們的技術特點各有偏重,中國散打注重“點數獲勝”,要求快速靈巧,戰術組合靈活多變;泰拳則注重“能夠削弱對手的能力”,技術更為直接簡練,硬打硬攻的戰術意圖明顯,隨機變化較少,崇尚進攻,將防守寓於進攻之中。
在攻防技術運用過程中,泰拳更加註重進攻,而其防守主要是為了更好地進攻。其主要技術手段有:腿踢、拳擊、肘擊、膝擊,各級別的拳手運用腿法、拳法、肘法、膝法進攻的比例均不等;
防守技術有:截擊、格擋、阻擊等手段,注重直接對抗,需要運動員具有較強的抗擊打能力。泰拳在進攻技術的組成中,腿法成了主要的進攻手段,其次是拳法、膝法和肘法,這一點我們可以從近年來的有關泰拳的各類比賽的技術統計中得以驗證。
而中國散打的主要技術手段有:快摔、腿踢、拳擊,快摔技術進攻較其他技術的運用為多,肘、膝技術的運用則十分少見,防守技術以距離防守和躲閃較為常見,直接對抗相對較少,運動員的抗擊打能力不強。
2、泰拳動作簡練、注重實效
泰拳競賽規則規定“能夠削弱對手的能力”的進攻才能得分,由於受到規則的制約,泰拳的技術及競技能力的培養更加傾向於簡練實用,與其他搏鬥性項目相比更加崇尚進攻的力度與強度。
另外,從泰拳的技術結構看,它的腿、拳、肘、膝的進攻凌厲乾脆,防守多以阻截為主要方法,防守反擊硬打硬攻是其主要的戰術意圖,這也決定了泰拳技術動作簡練、注重實用。中國散打由於受到“點數獲勝”規則的限制,更加強調技術的戰術組合運用,以靈巧變化為主,缺乏激烈的對攻場面,動作的簡練實效相對不足。
泰拳腿法進攻技術使用頻率佔48.8%,其次是拳法佔28. 3%,第三是膝法佔15. 5%, 第四是肘法佔7. 4%,這與比賽選手及對手的具體情況有關。腿、拳進攻均在雙方有一定的距離時運用,實戰中雙方從對峙到進攻的情況最多,這決定了腿、拳的進攻次數。
在比賽中,雙方貼近或纏抱的情況相對較少,膝、肘的進攻亦相對較少。泰拳的這種纏抱後肘、膝攻擊被稱為“內圍”技術,
泰拳的“內圍”技術獨具特色,泰拳手運用“內圍”技術較其他國家的拳手更為熟練,在比賽中屢見成效。泰拳在練習時採用腹式呼吸來增強抗擊打能力,比賽時多採用立體進攻,進攻兇狠、硬打硬攻、意志頑強,以及運用其特有的“內圍”技術,充分調動身體可利用的各個部位直接參加攻防的行列,顯得更為簡單明了。相對中國散打而言,肘、膝技是泰拳的獨特技術,中國散打在比賽中也可以使用,但是運用很少而且技術還很不成熟。
Ⅹ 內圍技術的腳腕關節技
雖然腳關節技不同於腕關節技之處在於有更多的攻擊方式,在對戰中由於雙方都處在可以掌握自己身體姿勢的狀態中,反擊、逃脫等各種技術相對而言就要比腕關節豐富。另外在運用腳關節技時,只要有勇氣即使在對戰中不能完全看清對方的動作,也同樣可以進行絞殺。但是要注意的是腳關節技如果沒有平時的反復訓練和熱心研究,在比賽的時候就很難掌握到位,所以不能輕視平時的訓練。
當雙方同時採用腳關節技時,在感覺不能輕易戰勝對方時可以適時逃脫,無須勉強硬撐而導致最後適得其反地被絞。這方面和進入腕關節技時的狀態有很大的不同之處,可以自身通過訓練體會出其中的奧妙。 剛入門的選手對於腳跟韌帶絞的理解,往往是覺得被絞的選手看上去很痛苦,但是絞殺的要點卻不能馬上領會和理解透徹。而且在腳跟韌帶絞的過程中,如果要領不能正確掌握的話,會沒有殺傷力,使對手完全感覺不到疼痛。那麼此技術在比賽過程中的運用就等於多此一舉了。
所以准確又比較容易理解的解釋就是:腳跟韌帶絞其實就是骨折對方腳跟韌帶邊上的骨頭,這樣才能造成最大限度的殺傷力。另外在運用腳跟韌帶絞時,不能單一地生搬硬套。每個選手在訓練過程中要根據自身的條件,通過各種各樣的嘗試來更好地掌握這個技術。
首先用自己的手腕抱住對方的腳,然後讓自己的手臂和腿之間留下一段空擋,接下去加重自己的手部力量,使對方感受到極大的壓力。剛開始訓練此絞殺技術的選手,即使不能掌握好自己手臂和腿之間的空擋,但也足以能夠讓對方受創。腳跟韌帶絞須重點掌握的就是,盡量讓自己的手臂抬高到距耳朵不遠的位置,這樣才能更好地完成絞殺動作。
這種絞殺會讓對方肚肌四周較低的部位疼痛不已。(圖解1)將對方的腳牽制呈彎曲狀態,(在這里必須掌握的是所有腳關節技類的絞殺,最基本的就是要讓腳呈彎曲狀。)用自己的膝蓋固定住對方已呈彎曲的腳,挺直胸部後借胸部的力量增加動作的強度。(圖解2)腳跟韌帶絞對於新手有時候會在絞殺中適得其反,反被對方扭轉局面,所以必須不斷多次反復地練習。在練習中用身體去體會其中的奧妙才能正確地掌握此絞殺技。 由於腳後跟絞容易使被絞的選手膝關節嚴重受創,有一段時期格鬥賽上曾被禁止使用過。鑒於選手的體格和力量都各有千秋,所以在運用此絞殺時的效果也會完全不同。但不能忘記的是這類絞殺的殺傷力,所以練習時要注意下手的力量,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創傷。
一般來說腳後跟絞技的過程基本上是一氣呵成,在過程中特別是要讓自己的膝蓋彎曲,然後藉手和腋部的力量固定對方的腳後跟,同時再用下半身固定對方的膝蓋,最後竭盡全力。
首先將對方的腳呈彎曲狀態腳尖朝內,這樣使之膝蓋也跟著彎曲,腳尖橫向後腳後跟便留下空檔,這樣就可以讓自己的手臂頂住對方的腳,使之無法輕易脫離。兩手的動作參照。然後將握住對方腳的兩手靠近自己的身體。下半身完全絞住對方後上半身接著使出全力最後完成動作。
一般在剛開始練習腳後跟絞時,比較容易把重點放在上半身,而忽略了下半身的重要。另外要注意的是盡量不要讓自己的身體躺在地上,否則很難將自己的力量全部發揮出來。 這個絞殺技也可稱為是腳脖絞。腳腕絞很多時候和腳後跟絞以及膝蓋十字絞有著相互變換的關系。比如說在運用腳腕絞時由於雙方體位的變化,可以因地制宜地改變原來的絞殺方式,換作腳後跟絞或是膝蓋十字絞。
根據首先用自己的右手牽制住對方的腳(位置最好是自己大拇指四周)。然後將左手穿過對方被牽制的小腿後,緊握自己的右手腕。將對方的腿寧彎曲後,使之臀部無法移動而後用力絞殺,要注意的重點是不能讓對方的腿伸直。 腿部絞在摔角賽上經常可以看到且頻繁地被運用,所以很多人會以為這不屬於綜合格鬥技。雖然綜合格鬥賽上不常見此絞殺技,但是訓練的時候卻是MMA選手必須練習的一種絞殺技術。此絞殺技的整個過程,可參照下圖自己逐步領會。
臀部開裂絞又名恥辱絞,根據圖解就可明白此絞殺技為何會認為羞辱。這也是一個在大賽上見不到的絞殺技術,但作為一名MMA選手卻需要在訓練中接觸的絞殺技。臀部開裂絞有一個特點就是,對於關節和身體柔韌性強的選手,可能沒有殺傷力。
當腿部絞完成時,對方常常會用另一隻腿進行反抗。在對方的身體和自己成直角時,順勢牽制住對方的另一條腿,緊抱在自己胸部的位置。雙手的位置可根據體會和理解。
小腿肚絞也是一種在大賽上見不到的絞殺技。一般都是由於對方的疏忽而有機會運用的絞殺技。但是 對於一位職業選手來說,這類疏忽基本上不容易出現,所以說在大賽上很少見到。絞殺過程可參照圖解進行理解和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