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科技創新有自身特點,實現自強自立,要把握什麼基本規律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4-28
B. 堅持自主可控:把「芯」握在自己手中
近日,中國計算機學會(CCF)在太原晉祠賓館舉行了「2016第二屆自主安全產業生態創新發展論壇」,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中國工程院院士沈昌祥、全國信息安全標准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韓俊、工信部軟體與集成電路促進中心軟體處副處長魏威,以及自主安全產業的專家學者、企業代表出席論壇。在論壇上,參會人員對什麼是自主可控,如何發展自主可控核心技術等話題進行了討論。
雖然現在國內對自主可控的標准依舊沒有形成統一的觀點——很多馬甲CPU公司都堅稱自己的產品符合自主可控的標准......但這些導致CPU存在安全風險的因素卻實實在在的擺在眼前。
令集就是一個編碼集合。它是用一些代碼表達讀、寫等操作,命令計算機做各種運算的一套命令標准。指令集可分為復雜指令CISC、精簡指令RISC、超長指令集VLIW。CISC的典型代表是X86,RISC的典型代表有ARM、MIPS、Power。
隱藏於指令集的安全風險
CISC和RISC在競爭的過程中相互學習、取長補短,CISC指令集在解碼階段實現向RISC類指令的轉化,將後端流水線轉換成類RISC的形式。隨著技術發展,RISC指令集也達到數百條甚至上千條,兩者在指令集上殊途同歸了。而超長指令集的典型代表就是Intel的安騰,由於VLIW與CISC、RISC軟體生態不兼容的原因, VLIW已經很罕見了。
一些網路文章中將指令集視為「黑科技」,並以中國大多IC設計公司採用國外指令集為理由來貶低國內IC設計公司的技術水平,其實這種言論是非常值得商榷的。在技術上,重新定義指令集難度近乎於零,美國也一度禁止將單獨的指令集申請為專利,而真正有價值的是圍繞指令集建設的軟體生態和指令集的發展權——正如華為海思購買ARM的指令集授權,其本質是為了能夠兼容ARM的軟體生態,並非該指令集有多麼高的技術含量。ARM能夠把ARM陣營的IC設計公司變成自己的馬仔,正是因為其嚴禁其他公司修改指令集,掌握了ARM指令集的發展權。
雖然指令集僅僅是一個編碼集合,但並不意味著其不存在貓膩——國內單位經過測試,發現X86指令集存在未公開指令,包括加解密、浮點操作在內共計二十餘條。其中,有三條指令在用戶模式就可以使機器死機或重啟,作用機制直接穿透各種軟體保護措施,防護軟體卻不能感知;普通應用程序中嵌入一條即可使系統宕機——Intel可以利用這些未公開指令輕而易舉的黑掉用戶,雖然Intel在和平時期未必會這樣做,但Intel確實擁有黑掉用戶的能力。
隱藏於微結構的安全風險
微結構也被稱為CPU核,很大程度上決定了CPU的性能、功耗、安全性等要素,我們日常所說的雙核、四核、八核CPU晶元,其實是將2、4、8個微結構(CPU核)的介面互聯並集成到一片矽片上。
開發一款優異的微結構有多難呢?我們可以從不可替代性的角度進行分析。目前,雖然國內擁有一大批IC設計公司,但具備高性能微結構開發能力的CPU公司卻寥寥無幾,國內CPU公司大多採取購買國外CPU核授權的方式開發所謂的國產CPU。具體來說,華為海思、展訊、全志、瑞芯微、新岸線等公司雖然已經賣出了數以億計的手機、平板晶元,但已經商用的產品中沒有一片晶元的CPU核是自主開發的,全部都是購買ARM的CPU核授權。
正因此,由於都是購買ARM設計的微結構,所以基於ARM結構的國產晶元的性能、功耗、安全性都由ARM決定,中國ARM陣營IC設計公司在性能、功耗、安全性方面根本不具備話語權,能夠做主的,僅僅是把這些ARM微結構組合成雙核、四核、還是八核的晶元,以及在後端設計方面,在ARM留有的冗餘范圍內,將主頻定得高一點,還是低一點。
雖然筆者沒有明確證據證明ARM出售的CPU核是否存在後門,但經過國內單位的測試,X86晶元確實存在功能不明確的「多餘」模塊——這些模塊不是一般意義的調試介面,而是由特定的CPU晶元引腳控制,可讀寫CPU內部狀態寄存器、讀寫指定存儲區域、激活特定的微代碼段執行某個處理流程、對CPU進行復位。
另外,有人認為由於能夠拿到源碼,因此ARM晶元就是安全可控的,這種說法其實也是非常值得商榷的。
首先,熟悉IC設計的開發者應該都知道,一個IP設計公司在對第三方提供其設計好的IP時,即便是較開放的軟核授權,也不會做到所有代碼可讀可修改,而是包裝了好多模塊,其中有些可以配置、有些可以修改,而在大部分模塊內部都不可能進行隨意修改。
其次,即便拿到源碼,也存在「看得見,但看不懂」的問題。雖然對研發單位來說,員工在自己寫的代碼里設置後門,可能會在code review的過程中被發現,但第三方在沒有設計文檔和驗證環境等技術支持下,要想發現設計單位埋設的後門卻非常困難。而且設計單位可以對源碼進行變數置亂,所有變數全部用隨機字母和數字代替,在這種情況下,第三方想要破解源碼中埋設的後門近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此,國內ARM陣營IC設計公司能夠讀懂源碼的多寡,其實取決於ARM想讓你看懂多少。
在代工生產中的安全風險
上月,來自密歇根大學的研究人員證明了在晶元製造過程中植入硬體木馬的可行性,並在不久前的IEEE隱私與安全大會上,他們的研究獲得了最佳論文獎。
在論文中,研究人員詳細描述了一種惡意、超微型的硬體後門的概念驗證攻擊。在他們的展示中,黑客通過每分鍾在處理器上運行一系列看上去完全無害的命令,能夠有效地觸發處理器的一項功能,獲得操作系統的完整許可權。最讓人恐慌的是,極微小的硬體後門基本無法通過任何現代硬體安全分析手段檢測出來,而且只要晶元工廠中的一位員工就能進完成植入。
密歇根大學的研究人員稱,這種木馬不是篡改晶元的「數字」特性,比如更改晶元的邏輯計算功能,而是一種物理入侵,劫持電流穿過二極體的路線,觸發預料之外的結果。
換言之,除了在集成電路設計的過程中可以安插硬體木馬之外,在集成電路的製造過程中,同樣可以對原始電路進行惡意修改,安插微小的惡意電路,以達到在無條件或在特定的觸發條件下實現改變系統功能、泄露機密情報,或摧毀系統的目的。
在論文中,來自密歇根的研究人員堅稱,「他們的本意是防止這類無法檢測的硬體後門攻擊,而不是發明它們。事實上,世界各國的政府有可能已經想到了這種模擬電路攻擊方法......通過發布這篇論文,我們說明了,這種攻擊是真實的、迫在眉睫的威脅。現在我們需要找到一種防禦方式。」
因此,國內一些公司在境外流片的所謂的「安全晶元」,很難說安全保密程度到底有多高。
結語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信息技術領域一直存在「缺芯少魂」的問題,最近幾年每年的晶元進口費用超過石油進口總額。這不僅嚴重製約了本土技術和產業的成長和發展,還對國家的信息安全造成了巨大的隱患——從海灣戰爭中薩達姆的防空系統突然癱瘓,到2007年以色列轟炸敘利亞東北部的一處潛在核設施時,敘利亞預警雷達因通用處理器後門而失效,再到2012年伊朗布希爾核電站在信息系統物理隔絕的情況下遭到震網病毒的攻擊......殘酷的現實向世人闡釋了只要存在國家和利益斗爭,給CPU或操作系統留後門的行為就永遠存在。
前車之鑒,後事之師,前人無暇自哀,切勿使後人復哀後人也。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鐵流
監制: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融合創作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C. 誰掌握技術 人民日報
這個問題沒頭沒尾,很難作答。技術只是一個泛概念,應該為「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
只有努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才能抓住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有力支撐世界科技強國建設,真正發揮創新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作用。
當前,我國科技事業實現了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重大變化,重大創新成果競相涌現,一些前沿方向開始進入並行、領跑階段。但也應看到,我國科技領域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現在,我們迎來了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同我國轉變發展方式的歷史性交匯期,科技創新角逐空前激烈,只有努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才能抓住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有力支撐世界科技強國建設,真正發揮創新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作用。
無數實踐證明,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化緣是化不來的,要靠自己拼搏。掌握了關鍵核心技術,我們才能擁有自己的「大國重器」,才不會有被「卡脖子」的隱憂。回顧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正是一代代航天人篳路藍縷、頑強拼搏,攻克了一系列關鍵核心技術,才有了中國航天大國的地位;正是因為突破了深海裝備的關鍵核心技術,才能使「蛟龍」「潛龍」「海龍」遨遊深海,獨立自主地進行科學考察,使中國在世界深海科學事業上擁有了發言權。
只有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牢牢掌握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全球科技發展規律告訴我們,關鍵核心技術積累越多,原始創新挖得越深,整個科技創新就越有後勁、越有輻射力,對發展的拉動效應也越明顯。放眼當下,只有加快掌握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葯等各領域的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才能催生一批原創成果,培育一批新興產業,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掌握關鍵核心技術,要從基礎研究發力,更加重視激勵原始創新和核心技術研發,激發出創新的「源頭活水」;要加強投入、培植沃土,引導人才投身到關鍵核心技術研發中去;還要大力營造良好的科研創新環境,讓科技工作者能心無旁騖地啃「硬骨頭」。
創新從來都是九死一生,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絕非朝夕之事。自主創新要有巨大的勇氣,也需「十年磨一劍」的毅力。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以強烈的創新信心和決心,勇於攻堅克難、追求卓越,一定能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站上世界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
D. 要改變核心技術受制於人,國家採取哪些措施
當今時代,科技的發展早已超越國界,關起門來搞創新是難以建成世界科技強國的。我們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必須始終堅持正確的方向路徑,在自力更生基礎上更加積極主動地搶抓機遇,更加積極主動地敞開大門,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借鑒,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全球科技治理,加快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步伐,在更高起點上推進自主創新,搶占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盡快改變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
溫馨提示:以上內容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3-25,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E. 合作科研 怎麼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上
掌握了核心技術有個關鍵性的標志——可以按照自己的要求做出大改,而不僅僅是替換幾個設備部件。掌握核心技術不僅是知其然,還必須是知其所以然。
象Mig21到中國的J7,不算掌握了核心技術,只能算是知其然。但是到了J7E,自己改了框架、改了材料、改了機翼為雙三角、改了操縱律、改了機械-液壓控制為數字-液壓控制,這才是可以認為掌握了核心技術。至於此後的大大改梟龍,說明完全徹底的掌握了Mig21核心技術的「所以然」了。
Su27並沒有看到這種大改的型號,不說大改了,連下料的尺寸都不敢修改,還是照葫蘆畫瓢的水平,只能說是知其然而已,這說明還是對技術心裡沒底——也就是沒有掌握核心技術。
F. 你是怎麼理解「一個民族不能總是用別人的昨天來裝飾我們的明天」這句話的
只有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不能總是用別人的昨天來裝扮自己的明天。不能總是指望依賴他人的科技成果來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國家的技術附庸,永遠跟在別人的後面亦步亦趨。我們沒有別的選擇,非走自主創新道路不可。
——《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2014年6月9日),《人民日報》2014年6月10日
學習札記
「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是對我國科技工作的明確指示,也是立足於國內外經濟科技發展大趨勢所作出的前瞻性要求。就信息技術而言,核心技術一旦沒有掌握在自己的手裡,不僅會導致普遍性的無法自主升級換代、在供應鏈環節「卡脖子」等問題,還會引發由「後門」而帶來的網路安全問題。核心技術的研發要緊緊圍繞國家需求,堅持不懈地做下去。在全球信息領域,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整合能力越來越成為決定成敗的關鍵。核心技術研發的最終結果應該是市場產品、技術實力、產業實力。
推動科技創新,突破核心技術研發,一是需要向改革要動力,二是需要用戶的大力支持。信息技術產品品質的提升主要依賴於用戶的長期使用與不斷反饋。因此,首先要立足於創新全新的應用模式,以聚集自己的用戶群體;其次,對於核心技術已經掌控在世界大鱷手中的產品來說,就需要動員一批用戶群共同參與到以掌控核心技術、形成自主知識產權為目的的信息技術產業經濟中,以彌補用戶體驗這一重要環節的不足問題。為此,必須推動強強聯合、協同攻關;必須擺脫部門利益和門戶之見的束縛,共同打好核心技術研發攻堅戰;必須動員政府用戶,成為作為民族產業的信息技術產品的忠誠體驗者。——方濱興
方濱興,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郵電大學原校長。主要從事網路安全、信息內容安全、物聯網安全、雲安全技術等研究。
融會貫通
在技術發展路線的選擇上,我們要有自己的判斷,不能總拿別人的科技成果當成我們技術進步的發展方向,否則,就會永遠跟在別人後面亦步亦趨。實踐證明,我國很多企業所取得的突破,都是在市場應用形態上以及技術發展路線上堅持自主創新的結果。我國應強化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作用,加強企業牽頭參加科研活動的主動性和話語權。
不能總是用別人的昨天裝扮自己的明天,就要堅定不移地走自主創新道路,把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這就要求我們堅定創新自信和道路自信,圍繞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推進全面創新,切實打破各種障礙,尤其是不應以國外的發展路線作為政府支持企業技術發展的判定條件,要立足建立基礎研究、成果轉化的協同發展機制。此外,還要建立以科研創新為核心的政策體系,積極支持國內學者獨立提出的技術發展理念,著重促進科技管理的科學化。
G. 奇瑞新能源高立新:要把新能源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
這是一個不斷爆發新需求、新創業、新驚喜的時代;這也是一個青春激揚著新技術、新思想、新模式不斷變革的時代。
那品牌向上更多的東西是要有支撐,用品質來保證的。所以我們在做品牌向上的時候,實實在在做品牌。比如說我們是在行業裡面第一個提出三電終身質保的。這就很大程度地打消了許許多多消費者的後顧之憂,比如消費者問你電池能用幾年?什麼時候換?什麼的等等,你就很自信地跟他說我給你終身質保。
所以到我們這個三電終身質保的時候,不但消費者非常歡迎,我們整個同業也非常歡迎的。我們後面的同行現在把這個三電質保當做他的質量品保證起步的門檻了,實際上是推動整個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向上和品質向上。
第二個我們看到品質向上,我們這一次在大螞蟻發布的時候我們又推出整個產品整車終身質保這么一個概念。
所以說從三電質保到整車終身質保,這就是品質向上的一個做法。給客戶消費者帶來親身的感受,什麼叫品牌向上?我們未來的目標,希望我們的產品可以把車做到終身保值和終身增值,這個怎麼做?我願意跟廣大消費者共同探討這個新的方式和新的模式。
主持人:我們後續會不會因為我看很多車型還提出了除了三電質保還有提出了幾折回扣,我們螞蟻會不會後續也會有這樣相關政策?
高立新:我們螞蟻的車身是鋁合金做出來的,如果單純從回收價格來說,鋁合金要比鋼要貴的多,這是第一件事情。
第二個鋁合金最大的好處,不生銹、終身不腐蝕。所以我認為我們螞蟻的這種產品的保值度,一定會優於傳統鋼身為主本身固態形式上保值。剛才我也說了,我也希望我們能創造新的模式,終身保值、終身增值。今天單純要談殘值的回收,是一件很落後的一些事情。
主持人:非常感謝高總今天接受我們的專訪,謝謝高總。
高立新:好,謝謝。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H. 如何理解中國的發展必須自主創新,擁有自主產權,掌握核心技術
只有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面向未來,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自主論」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重要論述的核心要義和鮮明特性之一。
(一)自力更生是自立自強的奮斗基點,自主創新是我們登峰的必由之路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要靠中國人自己。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們黨在長期的斗爭環境中繼承民族傳統而形成的革命精神,是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基本立足點。毛澤東同志在《抗日戰爭勝利後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中指出,我們的方針要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叫做自力更生。
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我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鄧小平同志提出「中國人應當以自己的方式發展自己的高科技」。「自力更生」的思想,是今天中國自主創新戰略的思想源頭。盡管時代背景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但在生存和發展上掌握自己命運的精神實質是一脈相通的。
(二)只有掌握核心技術,才能真正把握競爭和發展主動權,保障國家安全
在世界經濟科技全球化浪潮的推動下,科學技術的創新突破、擴散及應用速率越來越快,獲取和擁有技術的途徑和方式也更多、更方便。在這種新形勢下,我國應採取何種科技發展方針和策略?江澤民同志曾提出,在一些戰略性、基礎性的重大科技項目上,必須依靠自己,必須擁有自主創新能力和自主知識產權。
不能靠別人,靠別人是靠不住的。胡錦濤同志反復要求,把推動自主創新擺在全部科技工作突出位置,提高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建設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我國科技創新基礎還不牢,自主創新特別是原創力還不強,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格局沒有從根本上改變。
我們「不能總是用別人的昨天來裝扮自己的明天。不能總是指望依賴他人的科技成果來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國家的技術附庸,永遠跟在別人的後面亦步亦趨。」如果我們不進行自主創新,不能掌握關鍵領域的核心技術,那隻會喪失我國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
而且,「一味依賴別人,一旦發生什麼情況,我們就很難維護國家的安全」。所以,習近平總書記把科學技術放在與糧食安全同等重要的地位,認為糧食安全靠別人靠不住,要端自己的飯碗裝自己生產的糧食,同樣,科學技術靠別人也靠不住,要把關鍵技術掌握在自己手裡。
只有掌握了關鍵核心技術,才能突破發展瓶頸、解決矛盾和難題,才能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我們沒有別的選擇,非走自主創新道路不可」。
(三)要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不斷在改革開放中通過攻堅克難追求卓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引進和學習世界先進科技成果,更要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科技界要共同努力,樹立強烈的創新自信,敢於質疑現有理論,勇於開拓新的方向,不斷在攻堅克難中追求卓越。
要准確把握時代脈搏,把科技創新置於全球化的背景下,通過深化改革,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形成有利於自主創新的體制機制,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激發全民族的創新精神。
首先,要明確我國科技發展的方向就是創新、創新、再創新。其次,要重視基礎性技術研究持續推進。要高度重視原始性專業基礎理論突破,加強科學基礎設施建設,保證基礎性、系統性、前沿性技術研究和技術研發持續推進,強化自主創新成果的源頭供給。
再次,要採取非對稱戰略,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把握核心,掌握關鍵。其四,要擴大對外科技交流合作。自主創新不是閉門造車,不是單打獨斗,不是排斥學習先進,不是把自己封閉於世界之外。要更加積極地開展國際科技交流合作,用好國際國內兩種科技資源。
其五,要准確把握重點領域科技發展的戰略機遇,選准關系全局和長遠發展的戰略必爭領域和優先方向,總結和不斷完善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舉國體制,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通過高效合理配置,深入推進協同創新和開放創新,構建高效強大的共性關鍵技術供給體系,努力實現關鍵技術重大突破,把關鍵技術掌握在自己手裡。
(8)如何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擴展閱讀
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創新型國家、邁向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我們要深入領會和把握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思路與要求,切實堅持科技創新的正確方向和原則。
一是堅持把自力更生作為自主創新的基點。在科技創新上要樹立強烈的自信和超越的勇氣,立足於自主研發與創新,攻克關鍵核心技術,攀登科技高峰。
二是堅持開放創新與用好全球創新資源。自主創新不是閉門造車,不是單打獨斗,繼續引進和學習世界先進科技成果,用好國際國內兩種科技資源。
三是抓住窗口期,努力形成標志性科技成就。要強化戰略導向和目標引導,強化科技創新體系能力,加快構築支撐高端引領的先發優勢,加強對關系根本和全局的科學問題的研究部署,在關鍵領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集合精銳力量,作出戰略性安排,盡早取得突破,力爭實現我國整體科技水平從跟跑向並行、領跑的戰略性轉變,在重要科技領域成為領跑者,在新興前沿交叉領域成為開拓者,創造更多競爭優勢。
四是堅持建設和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必須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並與經濟社會領域的改革同時發力,讓一切創新源泉充分涌流,建立健全各主體、各方面、各環節有機互動、協同高效的國家創新體系。
五是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獨特優勢實現重點跨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集中力量辦大事是我們成就事業的重要法寶。
要結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發揮我們的優勢,突出國家目標,優化創新環境,集中力量辦大事,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形成推進自主創新的強大合力,保證基礎性、系統性、前沿性、關鍵性技術研究和技術研發持續推進,保持和強化自主創新成果的源頭供給。
I. 新形勢下如何才能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裡
新形勢下想要更好的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裡,必須要結合新形勢的發展趨勢,然後跟技術有效相結合,才能達到更理想的漲控效果。
J. 如何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請從國家層面提出兩條可行性建議
核心技術,需要投入大量資金進行科研活動,並且取得成果,可以得到發明專利授權,國家應該對實用性強的發明專利予以推廣,對發明專利研發者予以獎勵,對購買專利使用權的企業予以減免部分稅收,讓研發者與推廣者從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