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天老師讓講彼得大帝,有沒有高手吖,求與他相關的一些趣事。先謝謝啦
1682年,一個剛滿10歲的小沙皇登基了。他就是俄國羅曼諾夫王朝的第四代沙皇彼得?阿列克塞耶維奇?羅曼諾夫。彼得即位不久,他的同父異母姐姐索菲婭藉助射擊軍兵變,上台執政。彼得被迫和母親住在莫斯科郊外。他從小就喜歡軍事游戲,把自己的小夥伴編成兩個「游戲」兵團,整天在綠蔭環繞的村莊中,建築土堡,進行軍事演習及防戰游戲。
7年以後,彼得長大了,他的游戲兵成了兩支訓練有素的近衛軍。索菲婭意識到,彼得是個危險的對手。1689年8月,她發動兵變,企圖廢掉彼得,但是陰謀失敗,索菲婭被送進修道院。
彼得開始親自執政。這時的俄國基本上是個內陸國家,經濟也很落後,要改變這種狀況,彼得認為首先要有出海口,他宣稱「水域,這就是俄國所需要的。」有了出海口,就等於打開了通向西歐的窗口。
1695年1月,彼得親率3萬大軍進攻土耳其,企圖佔領亞速海。由於沒有海軍,彼得不能從海上包圍亞速城堡,而土耳其艦隊卻可以經常提供援助,這次遠征失敗了。他並不灰心,用一年多時間建立了一支艦隊。1696年春天,30艘俄國戰艦出現在亞速海上,俄軍水陸並進,圍攻亞速城堡,土耳其戰敗求和,亞速海落到了俄國人手中。
佔領亞速後,俄國並沒有打通南方的出海口。因為土耳奇不僅佔領著亞速海的門戶――刻赤,而且它擁有一支強大的海軍,統治著黑海。彼得覺得應該向西歐學習,他決定派一個使團到西歐各國考察。
1697年,俄國考察使團出發。彼得化名為彼得?米哈依洛夫,以下士身份隨同前往。他非常重視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自稱是「一個尋師問道的學生。」他身高近兩米,強壯有力,親自在造船廠當木匠,學習造船技術。在阿姆斯特丹,他在一家最大的造船廠當學徒,一直幹了四個多月,空閑的時候,彼得總是去參觀手工工場、博物館,訪問著名的學者、科學家,聘請他們去俄國工作。在倫敦,他考察了英國的國家制度,還出席了國會的會議,參加了王宮的化裝舞會。
正當彼得在國外考察時,國內射擊軍發動兵變,要求立索菲婭為沙皇。彼得聞訊後,急忙趕回國內,殘酷地鎮壓了叛亂,處死了1000多人。他強迫索菲婭當修女,還把195名叛軍的屍體吊在她的窗前。
平息叛亂後,彼得開始在俄國進行全面改革。
改革之後,俄國富強了。彼得又開始為俄國尋取出海口,南方不行,就把眼光投向北方,首要的進攻目標就是瑞典。瑞典是北歐最強大的國家,也是歐洲強國之一,它擁有一支強大的軍隊。彼得要和瑞典爭奪波羅地海是一個非常大膽的決定,是對俄國的一次嚴重考驗。
1700年秋天,彼得率3萬大軍包圍了瑞典的城堡納爾瓦。18歲的瑞典國王查理十二世,先擊敗了俄國的盟友丹麥,接著帶領1萬多精兵向俄軍發動猛攻。俄軍全線崩潰,幾乎全軍覆沒,彼得隻身逃回了莫斯科。
慘重的失敗沒使彼得喪失信心,他利用查理十二世進攻波蘭的有利時機,以最大的努力重建軍隊。
彼得從全國各地徵集新兵,加緊訓練。沒有大炮,他命令每三個教堂交出一口銅鍾來鑄炮。一年之後,俄國鑄出了300門大炮。1703年,俄軍再次進攻瑞典在波羅的海沿岸的要塞,佔領了尼恩尚茨?納爾瓦。然後在涅瓦河口附近的科特林島上修建要塞卡朗施塔特,在葉尼薩利島上建立彼得――保羅要塞。彼得――保羅要塞地處大涅瓦河、小涅瓦河的匯合點,控制著通向波羅的海的水路。彼得選中這塊地方作為未來的首都,使它成為真正的通向歐洲的商口。
1712年,彼得在涅瓦河兩岸的荒島上建立了一座新城市,取名為彼得堡,把首都從莫斯科遷到這里。
1709年6月27日,俄國和瑞典的波爾塔瓦展開了規模空前的激戰。彼得親臨前線指揮,他的帽子和馬鞍都中了槍彈。最後,瑞典潰敗,查理十二世逃到土耳奇。後來俄軍又多次在波羅地海打敗瑞典。1721年,雙方簽訂和約,俄國從瑞典手中奪得了芬蘭灣、里加灣沿岸的土地,從而解決了北方出海口問題。
1721年10月,俄國樞密院尊稱彼得為「大帝」和「祖國之父」,俄國也正式改稱「俄羅斯帝國。」
2. 彼得大帝改革的內容是什麼
彼得改革的內容十分廣泛,其具體改革措施可歸納為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改革軍事,加強國防,奪取出海口。彼得一世的改革活動,主要是在北方戰爭期間(1700—1721)進行的,這就決定了彼得的許多改革措施是圍繞著軍事改革而展開的。所以,馬克思認為彼得的「全部事業都是以征服波羅的海沿岸為轉移」 。為了擊敗堪稱歐洲強國的瑞典,奪取出海口,早在北方戰爭前夕,彼得就著手改組軍隊。1700年彼得下令廢除射擊軍,實行義務兵役制,規定各階層不分貴賤,服兵役一律平等。彼得在位期間,先後徵兵53次,約有284.000人被強征入伍。為了提高軍隊幹部的技術和指揮能力,彼得把大批貴族青年派往意、法、英、荷等國去學習軍事,並以重金聘請外國人在俄國軍隊中擔任要職。1721年,在俄國著名將領中,有14名是外籍人 。同時,在國內還開辦了各種軍事學校、技術學校和訓練班,大力培養軍事人才。
為了加強軍隊的組織性和戰鬥力,彼得一世親自主持制訂重要的軍事條令和章程。1716年頒布了著名的《軍事法規》。它總結了北方戰爭的經驗,包含了隊列和戰術訓練的基本原理,確定了軍隊的編制和組織原則。1720—1722年,又陸續頒布了《海軍章程》,對海上艦隊的編制、戰船的等級、海軍官員相互之間的關系及他們的權利和義務都作了明確規定。
彼得在領導海軍建設的同時,並注意對陸軍的集中統一領導。他根據北方戰爭的形勢發展,幾次調整統帥機構。1720年,成立了以緬什科夫為院長的「陸軍院」,加強對陸軍的領導。同時注重興建各類兵工廠,生產新式火炮,修築國防要塞和海軍基地。
第二、改革和健全國家行政機構。地方行政機構的改革,早就引起彼得一世的注意。為了滿足城市商人和手工業者的願望,彼得於1699年下令,在莫斯科成立市政院(不久改為市政廳)。在其他城市建立地方自治署。1720年在新都彼得堡建立了市政總局,在其他城市成立了市政局。根據市政總局的規程,城市居民分為「正規」公民和「非正規」公民兩大類。
為了鞏固地方政權機構,1708年12月8日彼得下令,把全國分成8個省,1714年又增設3個省。各省設總督1人,擁有行政和軍事大權。同時,各省還成立了參議會,其成員從地方貴族中選任。1719年,在保留省的建制的同時,將全國劃分為50個州,每個州都有一套完整的行政機構。
對於國家中央行政機構的改革,彼得一世予以特別的重視。1711年2月22日,彼得下令建立參政院,取代原來的貴族杜馬。新建立的參政院由9名參政員組成。參政院擁有很大權力,從國家中央機構到地方行政系統,從財政預算、貢賦徵收到陸海軍的編制,都屬於參政院管轄范圍。
參政院成立後,1718—1721年間又相繼建立起11個院(分管陸軍、海軍、外交、稅務、開支、礦務、手工業、商務、監察、領地、司法),以取代舊衙門機構。每個院由10名重要成員組成。重要問題不是由個人決定,而是採取投票的辦法解決。
隨著國家機構改革的完成,為了提高國家機構的工作效能,彼得一世政府於1722年1月24日,頒布了「官秩表」的法令。官秩表把全部文武官員分成14個等級:在文職方面,從14等文官到1等文官;在武職方面,從准尉和炮長直至大將、元帥。這是一種新的官員選拔制度,有利於刺激文武官員的上進心和積極性。在此法令頒布之前,彼得一世還頒布了「一子繼承法」,其目的除擴大國庫收入外,還旨在保證文武官員的來源。
第三,實行宗教改革,加強皇權。彼得一世不僅在軍事、行政方面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而且不顧教會勢力的反對,大膽地進行宗教改革。1701年彼得一世政府下令將部分教會財產收歸國有,主張由世俗官員來管理修道院的領地。彼得一世不僅限制教會經濟實力的膨脹,而且還限制教會的權力;把教會完全置於國家的管轄之下,使教會成為國家機器的一部分。1721年頒布了關於宗教事務管理條例,廢除了總主教的職銜。政府根據管理世俗事務的委員會的形式,建立了管理教會的宗教委員會,以此取代總主教的權力。這個宗教委員會後來改名為宗教事務管理總局,總局長一職,從非宗教人士中挑選。宗教事務管理總局的局長及局內其他高級官員,象世俗官員一樣,由沙皇政府任命。於是,沙皇被稱為東正教的「最高牧首」。
第四、改革和發展文化教育事業。為了改變俄國文化教育的落後面貌,彼得一世指定各級政府直接管理教育,建立各種類型的學校,全俄各縣普遍建立小學,對貴族子弟實行強化教育,派遣留學生到西歐各國學習。同時,彼得政府還通過各種途徑,把西歐近代科學著作翻譯介紹到俄國來。
第五、興辦近代工業,改變俄國經濟落後面貌。在改革期間,彼得一世非常注意扶植工場手工業的發展,「在國內發展礦業和創辦有如外國通常開設的那些工廠企業」。為此,彼得一世以引進西歐先進技術力量為指導,對全國地下資源、鐵礦、銅礦、銀礦和煤炭等進行勘察和開采。在鞏固和擴大原有的場礦企業,把國家創辦的一些手工工場轉讓給私人經營的同時,政府又以提供勞力和貸款等優惠辦法,獎勵本國商人和外國企業主投資,建立起一批煉鐵、煉鋼、造船、兵工、採煤、製鞋、紡織、鋸木等近代場礦企業,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奠定了基礎。
彼得一世為保護和刺激年輕的民族工業的發展,制定了很高的進口稅,同時規定凡開辦工場的場主及其親屬均可免服兵役和免交人頭稅。1721年,他又規定工場主有權向貴族領主購買農奴充當本場的勞動力,凡領主擁有的地下礦藏,加以隱瞞,遲遲不開采者,處以死刑,以此促使領主興辦場礦,向工商業資產階級轉化。
第六、扶植商業,發展貿易,提高商人政治地位。彼得一世為了促進商業資本的發展,頒布了一系列敕令,並將「城鎮居民分為3個行會,第一類是錢庄老闆、豪商大賈、醫生和大工場主;第二類是小手工業主和商販;第三類是普通工人、粗活工和自由小市民」。指令各城市建立起有利於商人和工場主的市政制度,規定從第一行會中選出市政長官,由商人管理工商業、稅收和民事糾紛,藉以提高商人和工場主的政治地位。在經濟上又授予商人有貿易特權。彼得一世大力推行重商主義政策,他認為「對外貿易是俄國吸收西歐文化,發展國內生產力的一種極為有效的手段」。為此,他鼓勵商人組織公司,發展對外貿易。在國內則實行嚴格的關稅保護政策,限制進口,以保護本國商品在國內市場銷售的優勢。此外,政府還大力整治交通,興建通商港口,開鑿維什尼、沃羅察克運河,使伏爾加河與涅瓦河互相溝通,從而加強了國內市場聯系,使俄國商業貿易迅速發展起來。
結果:彼得一世改革對俄國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把俄國推進到一個新的歷史時代。馬克思就認為彼得一世改革「為結束俄國百年來的落後狀況,起了重大的歷史作用」。俄國偉大詩人普希金更為形象地給彼得一世改革以高度評價,說它「讓俄羅斯騰空而起」。
3. 從彼得大帝的改革我們得到什麼經驗和教訓
彼得一世作為貴族地主階級的一個代表人物而活躍於政治舞台。他雖然主張向西方學習,想讓俄國擺脫落後狀態,但並沒有也不可能真正完成這一事業。同時,廣大農民從這次改革中也沒有得到任何利益,因為彼得一世「提高地主階級、幫助新興商人階級和鞏固這兩個階級的民族國家都是靠殘酷地剝削農奴來進行的。」此外,彼得一世改革所使用的手段是野蠻的。正如馬克思所說:「彼得大帝用野蠻制服了俄國的野蠻。」列寧也指出:「彼得大帝迅速地促使野蠻的俄羅斯人迅速採用西歐的成果,決不惜用獨裁方式,在反對野蠻勢力時,決不拒絕使用野蠻的斗爭手段」。
4. 關於彼得大帝的野蠻
我為樓主提供的事跡
彼得大帝在青年的時候,和自己的少年朋友組成的武裝到處打劫,甚至劫掠婦女,很像伊凡雷帝。
彼得從他的姐姐索菲亞的手中奪回政權後,為了報復索菲亞,將她軟禁在一座教堂中。並將索菲亞原來的情夫的屍體,掉在索菲亞卧室的窗外。
彼得生前,據傳聞他的母親曾和很多大臣有私情,而當年的老沙皇又體弱多病。所以很多人猜測彼得並非當年的沙皇的兒子,而彼得的真正的父親,其中兩位大臣有很大的嫌疑。一次宴會中,彼得沖到其中一位大臣的身邊,扼住他的脖子大喊道:「說實話,你到底是不是我父親?如果敢撒謊,我就擰斷你的脖子。」當時,那個大臣害怕的說:「怎麼說呢,陛下,當初不止我一個人和。。。。」話沒說完,彼得就掩面離去。
彼得最輝煌的是在歐洲的游離,他曾經學過牙醫,學完後,自認為醫術高明,將醫生所有牙器具買下來,並對帶來的考察團數百人進行全面的牙齒檢查。彼得的檢查非常苛刻,任何他認為不好的牙齒都要拔掉,而且彼得力氣很大,好幾次都將對方的牙齦拔出,血流不止。
彼得在歐洲如飢似渴的學習,也希望考察團的人能像自己一樣。有一些人不學無術,只是來觀光遊玩,彼得很生氣。一次彼得學習人體解剖時,逼迫一個紈絝子弟去咬屍體的脖頸動脈。
他曾向一個國家索取一件木乃伊,結果被拒絕,彼得大怒,將木乃伊損毀。在英國時,不但是彼得,所有俄國考察團的居住的房間一片狼藉,污穢不堪。在德國,彼得被款待期間,彼得突然站到餐桌上,拔劍起舞,在場人無不驚愕。
因國內發生叛亂,彼得只得提前回國。回到都城後,彼得就進行了最野蠻的鎮壓,莫斯科廣場上血流成河。彼得甚至還和劊子手比較刀法,親自砍掉一個叛軍的腦袋。還強迫大臣們親手行刑犯人。每次屠殺犯人,彼得都親自觀看,表現的非常熱情。但有一次,突然性的,彼得臉部變得痙攣抽搐,作嘔狀。
彼得自幼患有痙攣,他甚至不敢一個人睡覺,害怕在睡夢中患病死去。必須身邊安排一個壯漢,在自己發病時用力按住自己。
彼得的一個情婦觸怒了彼得,被殺頭。緊接著,彼得拿起頭顱,想在場觀望的人們講解人體解剖,講完後,又親吻了首級,就扔到了一旁。
彼得第二個皇後葉卡捷琳娜一世,原本是他的部將對瑞典戰爭中俘獲的俘虜,後來將軍又將她獻給了彼得,彼得對她寵愛直至。但葉卡捷琳娜依舊和那個將軍私通。據說彼得知道此事,但並不生氣,原因是葉卡捷琳娜本來就是那個將軍的。
後來葉卡捷琳娜又和別的男人有染,彼得很生氣,就隨便安了罪名處死那個男子,行刑時還讓皇後觀看。事後,皇後回到寢宮,發現在最顯眼的地方,一個玻璃容器中盛放著那個被處死的男人的頭顱。
彼得的太子阿列克賽反對彼得的改革,結果叛逃國外。但不久就被彼得騙回國,但太子剛一回國就被以叛國罪抓了起來,彼得下令法院親自審判,還對太子用刑,彼得還親自用刑。最後皇太子被判處了死刑,太子發瘋,最後猝死在獄中。第二天彼得照常接待外國使者,就像沒事兒發生一樣。
5. 為什麼普京最佩服的人是彼得大帝他有什麼功勞嗎
俄羅斯歷史有名皇帝並不多,但帶領俄羅斯崛起的皇帝彼得大帝,是俄羅斯歷史上最為厲害的一位沙皇,並被後人所崇拜。雖然蘇聯期間很少有人提起彼得一世,但蘇聯解體後,俄羅斯人再次懷念並崇拜彼得大帝。特別是普京對彼得大帝最為崇拜。那麼彼得大帝為何受到俄羅斯人崇拜,他究竟給俄羅斯留下什麼?
強國意識
從史料來看,彼得大帝成長經歷,並不是很順利的。被立為皇帝時,還有一位異母弟伊凡五世。而且異母姐姐索菲亞當時攝政。彼得大帝年齡小,就隨母離開宮廷生活,宮廷就留了異母姐姐治理。在離開宮廷的日子,彼得大帝喜歡上軍事游戲,建立了一支「少年軍」,實際上就是招募一些年輕人,天天練習打仗。這支軍隊並不被外界所重視,但在此後的奪權斗爭中幫助彼得大帝成功上位。
彼得大帝從小生活艱苦環境中,也鍛煉其堅強的性格。皇權回歸後,彼得大帝意識到俄國落後,歐洲強國都已經向外殖民了,而俄國連造船技術都沒有。沒有造船技術,就很難在歐洲強國林立中生存下來,也無法向外拓展。面對俄國落後形勢,在強國強軍支撐下,彼得大帝化裝成下士到荷蘭學習先進的造船技術。
我們都知道,荷蘭雖然國家小,但當時已經是歐洲強國,並向美洲拓展了很多殖民地。是歐洲第一批殖民帝國,其造船業很發達。
彼得大帝在西歐不僅學習造船業,包括西歐的體制,人文以及經濟社會軍事等方面的知識。彼得大帝回國後就著急進行西歐式的改革,而且改革內容很多,經濟上,彼得大帝鼓勵俄國發展手工業,而且鼓勵貿易,開通運河商埠,擴大出口,為俄國的近代工業奠定了基礎。
在國家政治方面,彼得大帝意識到俄國要發展,制約因素很多,因此他對宗教和杜馬進行了限制,對於那些抵制改革的保守勢力進行了打擊,甚至處死了兒子。
社會文化上也效仿西歐,辦學校,辦報紙,甚至去除俄國那些陳舊習俗,以及帶有蒙古汗國的印跡。軍事上建立歐洲新式的各類兵種,並主張擴大海軍規模。
彼得大帝所做的這一切,正是他強國的一種精神。作為皇帝,他有一種責任把俄國帶向強大。
危機意識
彼得大帝心中強國意識,也是一種危機意識。因為只有國家強大了,才有實力向外拓展。就如俄羅斯哲學家恰達耶夫所說「彼得大帝的改革,避免使俄羅斯成為瑞典的一個州」。在當時,彼得大帝外部主要威脅是瑞典。因為瑞典那時是一個強大的國家,正是因為瑞典的存在,使彼得大帝無法向外拓展實力,也無法打開波羅的海的出口。
如果長時間受瑞典威脅的壓制,俄羅斯不可能成為強國。正是帶著這種危機意識,彼得大帝在西歐學習時就與丹麥、波蘭建立反瑞同盟,此後不斷與瑞典死磕,最終打敗瑞典,取得了北方戰爭的勝利,也獲得了俄羅斯帝國的第一個溫暖的出海口。
有人說俄羅斯的強大就是一個不斷尋找出海口的過程。其實這一點正是從彼得大帝開始。因為俄羅斯最好的領土在歐洲,雖然俄羅斯西部有大面積領土,而且北冰洋上有港口,但那種寒冷的出海口沒什麼意義,也不具有稱霸歐洲的條件。因此,尋找溫暖而且有利於拓展海外領土的出海口迫在眉睫。
彼得大帝一生中的危機意識最主要表現在獲得出海口,當時歐洲國家藉助天然的出海口,不斷向外尋找新大陸,但俄羅斯卻被困在陸地無法向外拓展,就因為沒有出海口,無法出行。
在彼得大帝心裡,打開黑海出海口很急,只有進入黑海,才能向地中海拓展,進而向外部拓展。但當時黑海由奧斯曼帝國控制。彼得大帝與奧斯帝國打過一仗,但沒有取勝,他返回頭繼續死磕瑞典,才成功獲得波羅的海出口。不過彼得大帝的遺願,被一個德國女人葉卡捷琳娜實現了。
集權意識
彼得大帝除了為俄羅斯開疆拓土,不斷尋找出海口,還給俄羅斯留下一份遺產,那就是中央集權制。彼得大帝上位後,在鞏固權力方面,來自各方面壓力很大,既有宗教的,也有杜馬的,這些組織中保守力量強大,而彼得大帝要推動自己的改革,必須把這些組織權力削弱,讓他們聽命於沙皇。
而對於保守力量,彼得大帝痛下殺手,如果他不清除這些反對他的人,俄國的改革就無法進行。而俄國的強大正是來源於此。彼得大帝鞏固權力後,也為後來沙皇的絕對權力奠定了基礎。
蘇聯建立後,最初因為來自各方面的利益建立了一個聯盟性質的國家,而真正把蘇聯集中在一起的只有斯大林。有人把斯大林比作彼得大帝,雖然很像,但又有不同,這主要與蘇聯體制有關。
現在普京之所以執政20年,他也對自己的權力進行鞏固。並不是說普京效仿彼得大帝,主要還是彼得大帝這種留下來的東西給了普京的啟示。
6. 俄羅斯帝國沙皇彼得一世改革內容是什麼
彼得大帝的改革被稱為「強制性的現代化運動」,它對俄羅斯的歷史與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在彼得之前,俄國是一個落後的歐洲邊緣國家。歷史上,俄羅斯的前身基輔羅斯曾是歐洲文明的一部分。在中世紀早期,基輔憑借其與君士坦丁堡帝國的關系,而在黑海貿易中起過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古羅斯的衰落使其與近代俄羅斯之間出現了斷裂。這其中,又尤以十三世紀蒙古征服對俄羅斯的影響最為巨大。一方面,金帳汗國的統治實際上促使了以莫斯科為中心的俄羅斯新勢力的興起與走向統一;另一方面,蒙古統治切斷了俄羅斯與歐洲的傳統聯系,使其錯過了歐洲早期現代化的第一波發展,而且從此以後游離於歐洲主流之外至今。
彼得大帝改革內容簡要說來,包括:
第一、改革軍事,加強國防,奪取出海口,創建新軍,實行義務徵兵制。開辦新型軍事院校。引進新式武器與戰略戰術。建立俄第一支海軍。
第二、改革和健全國家行政機構。
為了鞏固地方政權機構,1708年12月8日彼得下令,把全國分成8個省,1714年又增設3個省。各省設總督1人,擁有行政和軍事大權。1719年,在保留省的建制的同時,將全國劃分為50個州,每個州都有一套完整的行政機構。
對於國家中央行政機構的改革,彼得一世予以特別的重視。1711年2月22日,彼得下令建立參政院,取代原來的貴族杜馬。
隨著國家機構改革的完成,為了提高國家機構的工作效能,彼得一世政府於1722年1月24日,頒布了「官秩表」的法令。這是一種新的官員選拔制度,有利於刺激文武官員的上進心和積極性。
第三、實行宗教改革,加強皇權。
彼得一世不僅在軍事、行政方面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而且不顧教會勢力的反對,大膽地進行宗教改革。最終,沙皇被稱為東正教的「最高牧首」。
第四、改革和發展文化教育事業。
彼得一世指定各級政府直接管理教育,建立各種類型的學校,全俄各縣普遍建立小學,對貴族子弟實行強化教育,派遣留學生到西歐各國學習。
第五、大力發展工商業。推行重商主義。從國外招聘大量技術專家。派遣大批留學生去西歐學習西方的科學文化及先進技術。
第六、建設新首都彼得堡。 在涅瓦河上建立聖彼得堡,成為面向歐洲的「窗口」。
彼得大帝改革取得了巨大成效和影響:俄羅斯在北方戰爭中最後擊敗瑞典,使其一蹶不振,取得了波羅的海的控制權。俄國從一個幾近被邊緣化的國家一躍而成為歐洲強國,彼得大帝將落後的俄國帶進了現代世界的門檻。其中俄羅斯文化倒向了歐洲文化系統,而且學習歐洲也成為了以後俄羅斯幾個世紀的發展戰略。同時,彼得大帝的皇權強化進一步為俄羅斯樹立了專制主義的傳統。而一個特殊之處在於俄國的上層都是野心勃勃欲用自上而下手段使其強盛之統治者。這一點還會影響到蘇聯的斯大林模式的確立。相對應的是,俄國的民眾自然多了一層服從權威的奴性。
7. 俄國彼得一世改革的內容是什麼
彼得一世也就是俄國的彼得大帝,他是俄國僅有的兩位大帝之一。在他親政後隨即開始了向西方學習,也就是彼得一世全面改革,使俄羅斯成為歐洲大國之一。
俄國彼得一世改革的內容涉及到了俄國的方方面面。
此外,他還非常注重興建各類兵工廠,生產新式火炮,修築國防要塞和海軍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