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李嘉誠靠什麼起的家
78歲的李嘉誠,值得國人學習、了解的地方很多,只要你有這個希望。在本期的報道專題中,《北京青年》周刊匯集了李嘉誠研究學者、在港傳媒人士、市場分析師等相關人士,抽絲撥繭,力圖為讀者展示一個「大眾文化營造的幻想世界」之外的真實李嘉誠。 第一桶金:塑膠花,僅僅是塑膠花。
背景:20世紀40年代中期,塑膠工業在歐美發達國家興起。香港作為全方位開放的世界自由貿易港,市面上很快就出現了從歐美輸入的塑膠製品。塑膠製品易成型,質量輕,色彩豐富,美觀適用,能夠替代眾多的木質或金屬製品。塑膠有易老化、含毒性等缺點,但這些缺點,被人們追趕時髦的風氣所湮沒。時至今日,塑膠製品仍大行其道。
1950年夏,李嘉誠在筲箕灣創立長江塑膠廠。他取「長江」的廠名,來自「長江不擇細流,故能浩盪萬里」——足見他長江般的雄心大志。
每個人的創業故事都不一樣,第一桶金是最吸引人的話題,面對李嘉誠的成功,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不解:靠塑膠花的銷售,就真的可以成為億萬富豪?沒錯,僅僅依靠塑膠花,李嘉誠已經躋身香港巨富行列。 周兆晴:我們分析李嘉誠,無法忽略的是他的頭腦和審時度勢,這是中國人的良好傳統,未雨綢繆。李嘉誠「塑膠花」的發展也不是一步到位,在他創業初期,香港的塑膠及玩具廠已有三百多家,長江廠只是其中經營狀況良好,但缺乏特色的一家。長江廠出口的塑膠玩具,跟同業並無多大區別,只是款式有細微變化而已。此時,李嘉誠開始設想今後的問題——1957年,世界大戰已經結束十年多,西方國家步入經濟快車道,對生活品位的追求與日俱增,李嘉誠的工廠迅速轉型——主攻塑膠花生產。
塑膠花實際上是鮮花翻版,上世紀50年代是一個追求與尷尬並存的年代——有限的生活水平和膨脹的想法、追求,塑膠花就像一個轉軌時代的完美替代品,迅速佔領著香港甚至全球市場。
周兆晴:50年代李嘉誠做的事情,現在已經有了很好的傳人——就像浙江商人,比如眾所周知的「打火機」出口,這兩者有很大的可比性,大規模生產、大規模批發銷售、出口貿易,另外一個不可忽視的共同點就是塑膠花與打火機的技術含量都很低。
1957年開始的幾年中,李嘉誠靠批發貿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塑膠花出口商、製造商,關鍵的一點是:他已經不僅僅是為了香港,或者為了街坊而生產,他的產品遠銷歐美。 端木:50年代末是戰後香港發展史上第一個黃金期,轉口貿易的蓬勃和貼牌製造商身份使香港市面出現欣欣向榮景象。塑膠花生產廠家其實很多,長江只是其中很普通的一間,在「商圈」看來,塑膠花就算做到再大的名氣也不過就是小販,而無法真正進入「企業界」,所以當時稱呼李嘉誠為「塑膠花大王」,多少還有些輕視的感覺。
李嘉誠知道依靠塑膠花出口絕非長久之計,缺乏技術含量的產品在生命力上永遠都不會長久,他企盼著人生一次變革。 轉型伊始:李嘉誠的60年代 背景:香港情況很特殊,地勢不僅狹小,而且多山。有限的土地,無限的需求,加之港府採取高地價政策,寸土寸金,房貴樓昂。1951年,香港人口才過200萬,20世紀50年代末,數量逼近300萬。人口增多,不僅是住宅需求量的增多,因本埠經濟的持續發展,急需大量的辦公寫字樓、商業鋪位、工業廠房。香港長期鬧房荒,房屋的增加量總是跟不上需求量。
生產塑膠花,只是李嘉誠賺錢的手段,是他基業的原始積累。他的最終目的,是充分展示人生的價值,看看一個人的能量究竟有多大!跑得有多遠!
端木:以香港為例,在今天,百億身價的超級巨富,90%是地產商或兼營地產的商人。可上世紀60年代的香港並非如此,大富翁分散在金融、航運、地產、貿易、零售、能源、工業等諸多行業,地產商在富豪家族中並不突出。這同時意味著,房地產不是人人看好的行業。
1958年,李嘉誠在繁盛的工業區——北角購地興建一座12層的工業大廈。1960年,他又在新興工業區——港島東北角的柴灣興建工業大廈,兩座大廈的面積,共計12萬平方英尺。
周兆晴:李嘉誠此時表現出成功商人穩健的一面,資金再緊,李嘉誠寧可少建或不建,也不賣期房或加速建房進度;他盡量不向銀行抵押貸款,或會同銀行向用戶提供按揭。現在看起來這幾乎有些保守,因為他的營利重點放在收租物業。
讀者看到這里會不會同樣驚嘆於李嘉誠的保守:期房買賣、銀行抵押按揭幾乎是地產界不二法門,在李嘉誠眼中卻成了危機的伏筆,當然,這樣的表態需要巨大的財力後盾撐腰,「塑膠花大王」絕非浪得虛名。
收租物業,雖不可像發展物業(建樓賣樓)那樣牟取暴利,卻有穩定的租金收入,物業增值,時間愈往後移,愈能顯現出來。
端木:60年代初期興建的大廈現在還有很多,甚至在中環這樣的黃金地帶時不時還可以見到古舊老樓,四十多年來,物業不斷增值,租金收入穩步提高,這些大廈的業主成為最有保障的一批人。
在上世紀60年代的前五年,李嘉誠雙管齊下,塑膠花生意日益做大,地產投資穩健升值,一個更大的理想逐漸成型。
1965年,35歲的巴菲特開始顯露頭角,他投資的「巴菲特合夥人有限公司」開始私募基金,而他個人財富總額達到400萬美金;1965年,30歲的傑克·韋爾奇竟然是李嘉誠的同行,一名通用電氣(GE)塑膠事業部普通員工;1965年,10歲的比爾·蓋茨正在西雅圖的公立小學就讀三年級;1965年,邁克·戴爾出生;1965年,37歲的李嘉誠身家過億,世界知名,蓋茨家餐桌上擺放的塑膠花也許就是出自李嘉誠的工廠…… 周兆晴:市場與企業的專業人士們多少存在著誤區和失職。熟讀偉大的比爾·蓋茨、巴菲特和韋爾奇,對於華人企業家們並不是全部功課——如果不研究李嘉誠,我們用什麼強有力的經驗去支持未來融入全球化背景的成長? 黃金年代:從商販到巨鱷 背景:1969年10月,美國總統尼克松在聯合國大會上公開表示:願與中共談判。隨後私下傳話中國,可放鬆長達二十年之久的禁運政策。1971年1月,邀請美國乒乓球隊訪華。同年7月,尼克松派基辛格博士訪華,與周恩來、毛澤東會面——香港的轉口貿易地位將會進一步加強。香港經濟界恢復了對香港前途的信心,百業轉旺,對樓宇的需求激增。
在這股風起雲涌的炒風中,李嘉誠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買空賣空是做生意的大忌,投機地產猶如投機股市,「一夜暴富」的後面,往往就是「一朝破產」。
端木:1966年和1967年的香港人生活動盪,這與世界格局及中國內地大背景有關,倒閉潮、擠兌潮一時間席捲本港,這就像大浪淘沙,一些資質平庸的小企業被淘汰掉,在此時大舉進軍地產業需要膽識和大局意識。 李嘉誠堅定地以長期投資者的面目出現在地產界;同時,他又是長期投資者中的保守派。他一如既往地在港島新界的新老工業區尋購地皮,營建廠房。他盡可能少依賴銀行貸款,有的工業大廈完全是靠自籌自有資金建造。公司下屬的塑膠部經營狀況良好,盈利可觀。
摘自《李嘉誠傳》:「文化大革命」開始波及香港。「中共即將武力收復香港」的謠言四起,香港人心惶惶,觸發了自二戰後第一次大移民潮。移民以有錢人居多,他們紛紛賤價拋售物業,擁有數個地盤、物業的李嘉誠憂心忡忡。他不時聽廣播,看報紙,密切關注事態發展。「保留香港現狀,實際上對中共大有好處。中共並不希望香港局勢動亂。」經過深思熟慮的李嘉誠,毅然採取驚人之舉:人棄我取,趁低吸納。
亂極則治,否極泰來。大規模移民潮雖漸息,而移居海外的業主,仍急於把未脫手的住宅、商店、酒店、廠房賤價賣出去。李嘉誠認為這是拓展的最好時機,他把塑膠盈利和物業收入積攢下來。他將買下的舊房翻新出租,又利用地產低潮,建築費低廉的良機,在地盤上興建物業。
周兆晴:隨著政治格局的寬松,李嘉誠事業進入快車道,大概在1971年前後,他已經把事業重點完全轉移到地產行業。
此時,香港百業復興,地產市道轉旺。有人說李嘉誠是賭場豪客,孤注一擲,僥幸取勝。只有李嘉誠自己清楚他的驚人之舉是否含有賭博成分。他是這場地產大災難中的大贏家,但絕非投機家。
端木:香港人都知道的一件小事,李嘉誠在將主業轉行到地產之後,他並沒有關閉曾經的塑膠花生產廠房,雖然上世紀70年代塑膠花出口已經衰落,甚至開始賠錢,但他長期將這個工廠保存,一來那是李嘉誠創業之根本;二來是他對曾經同甘共苦創業同事的一個交代。 李嘉誠從來不是一個缺乏責任感的人。 成就超人:
我們對這個超人到底了解多少?
背景:1971年,李嘉誠成立長江地產有限公司。1972年,香港股市一派興旺,李嘉誠認准時機,將長江地產改為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騎牛上市,成為「華資地產五虎將」之一。從此,李嘉誠在香港地產股市大展拳腳。
按照一般人的邏輯方式,李嘉誠很有錢,而且已經有錢很多年了。
書店裡,的確擺滿了李嘉誠題材的出版物,看看那些書名,例如:孫子兵法與李嘉誠商場布局、贏遍天下的終極商道、財富狀元賺大錢的秘訣、白手起家的層層突破、給中國學生的11條忠告……它們惟一的共同之處是,塑造著「首富」、「超人」、英雄和導師的形象。李嘉誠的傳奇人生:從窮困少年到「塑膠花大王」,從地產大亨到股市超人,從世界碼頭霸主到新經濟先鋒……他呈現在大眾文化的幻想世界裡,培育了成千上萬的忠誠「擁躉」。在這個「所有行業都是娛樂業」的時代,李嘉誠成為娛樂文化元素的一部分。
當然,娛樂明星效應自有其市場價值,李嘉誠本人行事低調,個人品牌卻價值連城。房子,只要是李嘉誠做的就比較好賣;股票投資,李嘉誠的判斷力如巴菲特一樣令人信賴;在3G的漫長冬季,他得到許多中小投資者始終如一的支持,換了別人做3G恐怕早已關門大吉。
當您將李嘉誠的人生當作童話故事來閱讀時,您有沒有想過問一句:為什麼?
周兆晴:在我的研究中,成就李嘉誠一生大事的轉折絕對不是由塑膠花領域進軍地產行業,而是80年代初期成功收購和記黃埔。從策略層面考慮,如果業務全為地產投資,集團盈利就會純粹被地產相關因素所影響,例如政府規劃和賣地政策等。這樣的投資,經濟景氣時固然盈利理想,但是一旦好景不再,集團承受的打擊就會相當沉重,甚至會有財務危機。
和記黃埔主營項目與地產不太沾邊:貨櫃碼頭、運輸、零售、製造……最重要的一點:李嘉誠再也不是塑膠花大王或者地產商人,他的觸角已經進入到市面的各個領域。
從上個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整個長和系(長江實業同和記黃埔)便開始進軍海外市場,海外業務范圍包括能源、地產、電訊、零售和貨櫃碼頭等,投資地區以香港為基地延伸到中國內地,北美,歐洲及亞太其他地區。 周兆晴:長和系積極地走國際化道路,除了順應業務規模擴張的需要,更主要的是通過業務全球化來分散其投資風險。不同的市場受經濟周期影響會不同,行業競爭程度也不同,市場發展階段也會有先有後,長和系就利用這種地域上的差異來增加其投資的靈活性並降低所承受的風險,確保整體回報始終都令人滿意。
在香港,作為一個地產富豪,李嘉誠已經成為了城市英雄,他甚至就是這個城市的光榮與夢想。與此相對應的是,雖然內地近年來誕生了不少地產富豪,但從純經營技巧的角度看,獲得認可的寥寥無幾,這還不用說「地產暴利」下的道德質疑。
周兆晴:李嘉誠的範本意義不在於他又賺了多少錢,而在於他獲得這些財富的博弈技巧。從這一點上說,內地地產商們向李嘉誠學習的東西其實很簡單,但又很難學。 3G豪賭:挑戰新經濟領域
背景:和黃目前已在英國、義大利、中國香港地區、澳大利亞、奧地利、丹麥和瑞典推出了3G業務,在全球共有超過1000萬2G客戶和超過103.8萬3G客戶,其中英國約36.1萬、義大利約45.5萬、香港約3.65萬。目前每日3G用戶增長量超過一萬——這一切牢牢確立了和黃全球3G領導者的地位。
從塑膠花到地產,再到上世紀80年代購並重組和記黃埔,邁向國際化。在港口、電訊、零售、地產、基建及能源等產業領域成為世界級的行業領導者。上世紀90年代,李嘉誠轉戰新經濟。在3G、互聯網、媒體、制葯等高新產業領地搶占制高點。
上述題材作為故事來讀,人們耳熟能詳。但是,如果做企業管理的專題研討,我們幾乎沒有思想准備。比如,長實、和黃地產做到香港最大的地產集團,業務還拓展至內地、海外,那麼戰略與營運方面有何獨到之處,為什麼看不到深入的分析文章甚至專著呢?
周兆晴:屈臣氏已經是全球最大的零售商之一,近年來的版圖擴張令歐洲人深為震驚,在內地發展也很迅速,但是,現在別指望讀到一本關於屈臣氏的書,連一篇系統分析的論文也難找到。
很多人都認為,3G將是李嘉誠最後一個需要攻克的堡壘,畢竟他已經年近八十,「退休」是一個無法迴避的話題,對手們也在看著他,3G的冬天據說很漫長,李超人的一世英名是不是就會毀在3G上?
端木:在使用尋呼機的時代,和記黃埔的業務就已經在香港開展得有聲有色,目前香港四大移動通訊商中,和記黃埔地位至尊且無法動搖,但是3G業務的開展卻並不是很順利。李澤楷在網路泡沫時代的圈錢行為引發公眾不滿,這也抵消了一些香港人對李嘉誠的好感。
由於電信業先期投資巨大的特點,在未來電信市場的爭奪中,是否有足夠的耐心不追求眼前利潤、精心培育市場,將會成為成功的關鍵之一。
周兆晴:李嘉誠很有耐心,他收購屈臣氏二十年,前十年銷售業績一直不能令人滿意,他卻靜靜等待著零售業的春天,等待著內地零售業市場的開放,這裡面有兩個決定性因素——深謀遠慮和財力支持。3G也可能是等待,但說實話,我個人也不看好這一項目,如果失敗,那將是李嘉誠一生最大的一個敗筆——但是他輸得起。
李嘉誠之所以被稱為「超人」,就是因為他輸得起——他那些看似大膽的「豪賭」,背後都是以他長期信守的戰略假設和道德原則做支撐,旁觀者看是驚濤駭浪,也許他是閑庭信步。
從20世紀50年代塑膠廠(說是塑膠車間更恰當一些)的小老闆,到21世紀初世界商界巨鱷,個中變遷真是只有「超人」兩字可以概括。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次宴請國外的生意夥伴,席間,談到中國企業家話題,外國朋友說,我們很推崇中國的李嘉誠。但是,很困惑:「你們為什麼不研究李嘉誠?」中國人當然予以反駁:列舉了現在書店可以看到的琳琅滿目的關於李嘉誠的書。然而,外國朋友搖頭說:那些書都不是專業的研究。他還說,在他們國家,對李的研究比中國人做的深入很多。
李嘉誠是一部曠世傳奇,他白手起家成為華人首富,給人們留下深刻難忘的印象。但是,我想外國朋友的意思是,作為世界級的企業家,李嘉誠並沒有得到專業立場的解讀。
周兆晴:香港娛樂圈「星」光燦爛,有兩位「圈外人」卻獲得比大牌明星還要高的「明星效應」。一位就是李嘉誠,另一位是原《明報》老闆、武俠小說家金庸。不過,這種家喻戶曉的明星效應,明顯阻礙了人們對兩位高人的專業研判,對於他們成就的認識恐怕還需要幾代人。 端木:我是一個香港人,我們無法想像沒有李嘉誠的生活,說誇張些,600萬香港人每時每刻都在為他積累著財富,交通、電訊、電燈、零售……想來想去,除去仰鼻呼吸之外,他幾乎約束著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在李嘉誠面前比爾·蓋茨顯得有些投機。
李嘉誠用幾十年去做出一張漂亮的成績單,如果這是一場「經營策略」的在線游戲,他已經可以拿到最高積分;事實上這一切真的很像「游戲」,原因在於其「教科書般」的完美。
中國企業家應當仔細研讀一下李嘉誠,以期重建責任和誠信為基石的商業文化,而那正是李先生多年來一直呼籲的:「過去的六十多年,滄海桑田,但我始終堅持最重要的核心價值:公平、正直、真誠、同情心,憑仗努力和蒙上天的眷顧,循正途爭取到一定的成就。」除去可以量化的財富之外,我們對李嘉誠的了解是否還可以更多一些呢? 李嘉誠: 全面滲透港人生活在香港,「李嘉誠」三個字代表了一個白手起家的傳奇,亦代表了心繫故鄉的潮州人精神。環繞李嘉誠身邊的故事多不勝數,有贊揚的,亦有責難的。他創立的商業王國,生意涉及各行各業,「拚命」從每個香港人口袋中賺取金錢,但另一方面,生活節儉的他又往往不惜一擲千金,捐出大筆款項給醫院和教育機構,令不少香港和內地人受惠。有人欣賞他,以他為人生奮斗的目標,但亦有人不滿他,認為李家王國隻手遮天,為所欲為,而更多香港人同時帶有這兩種互相矛盾的復雜心情,既愛又妒。
說實在的,李嘉誠旗下的生意業務,已滲入香港每個家庭,地產、能源、電訊、零售……許多人在不知不覺間,成為了「李超人」的客戶。筆者的五兄弟姐妹,就有三個住在李嘉誠企業龍頭「長江實業集團」興建的住宅,而筆者家中的日常生活用品,多半購自李嘉誠旗下「和記黃埔集團」的百佳超級市場,就算是每晚照著小兒做工課的燈火,也是來自他旗下「香港電燈公司」供應的電力。換句話說,香港人每月賺來的,或多或少貢獻給了他,難怪有人崇拜他,也有人埋怨他賺了香港人太多的錢。
但無論如何,有關他的新聞,即使是無關痛癢的花邊消息,總會吸引香港人的注意。他說的每句話,盡管閑話家常,亦經常會成為報章的頭條。他在公眾場合中的一言一行,都是鎂光燈追逐的焦點。他每年主持長實集團的業績演示文稿會,變相成為他個人的記者招待會,傳媒關心他對政治問題的看法,健康,乃至私人生活,多於集團本身的業績。
背負「李嘉誠」三個字,即使做善事也不一定事事順利。去年他捐出10億港元給香港大學做教研用途,校方為答謝他,決定將港大醫學院冠上李嘉誠的名字,結果引起部分醫學院學生和畢業生的反對。
香港大學醫學院的前身是香港西醫書院,孫中山正是該書院的第一屆畢業生,近百年來醫學院都沒有冠名,今次校方在未有充分咨詢下便將百年老店的招牌送給了李嘉誠,有畢業生在報章上刊登廣告反對,表面上是批評校方做法錯誤,實際上則不滿李嘉誠沾了醫學院的光。
其後,李嘉誠表示不會因部分港大校友反對而放棄港大醫學院給予他的冠名。校方最終亦將醫學院改名為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今次事件引起這么強烈的反彈,可說是因李嘉誠的盛名而起。有人認為,以李嘉誠的條件應該捐出更多錢,而校方要答謝他的話,找一座新大樓為他冠名便可。
自從李嘉誠晉身香港首富,生意越做越大之後,媒體便給他一個不知是褒是貶的綽號:「李超人」,而他兩個兒子——長實集團副主席李澤鉅和電訊盈科集團主席李澤楷,則分別被封為「小超人」和「小小超」,這反映出李氏家族在香港確實擁有很大的影響力。
香港人羨慕李嘉誠,但名人也有名人的痛苦。一個普通人,雖然沒有李嘉誠的財富,卻擁有無價的自由。李嘉誠坐擁過千億港元財富,卻買不到自由的天地,他和家人走到任何一處地方,都有保鏢貼身跟隨,其妻子庄月明的墓也有賊人打注意,企圖盜墓。他們的家庭生活,特別是李嘉誠的紅顏知己和再婚問題,更成為了大眾茶餘飯後的話題。 年屆七十八的李嘉誠至今未言退休,他一直走著一條不平凡的路,在香港的政經界呼風喚雨,許多人都以他惟馬首是瞻。再者,李嘉誠對於許多香港人趨之若鶩的金錢,卻有一番見解,他說過:「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㈡ 李嘉誠當初是怎麼推銷商品的
綜合起來有九點
1.工作勤奮,有數量級的冠軍習慣!每天工作16-20個小時。
2.做好寫寫畫畫。把每天工作中遇到的事,或發現了什麼新的信息,記錄下來。
3.時刻掌握銷售主動權。有一次李嘉誠去酒樓推銷鐵桶,遭到老闆毫不客氣的拒絕。李嘉誠沮喪地走出那家酒樓。離開酒樓不遠,李嘉誠站住了。他不是個輕易認輸的人,眉頭一皺,計上心來,他又回到酒樓。一見老闆,李嘉誠搶先說:「我這一次不是來推銷鐵桶的。我只想請教,在我進貴店推銷時,我的動作、言辭、態度等有什麼不妥當的地方,請您指點迷津。我是個新手,您比我有更豐富的經驗,在商界您已經是個成功人士,我懇求您的點。」李嘉誠虛心而坦誠的求教精神和真誠的態度感動了老闆,並收回成命,與李嘉誠做成了這樁生意。
4.做好市場調查。李嘉誠推銷商品不是靠高談闊論,而是注重市場和居民中使用這種產品的情況。李嘉誠把香港劃了很多個區域,每個區域的居民生活情況和市場情況都記在一個小本上。
5.做好麥凱,也就是收集好客戶信息,匯總客戶最大需求。李嘉誠從一個職員了解到有個旅館老闆有一個兒子,整天纏著要去看賽馬。老闆很疼愛他,但旅館開張在即,千頭萬緒,根本抽不出時間陪兒子。李嘉誠感覺他已經找到了打開老闆閉門拒客的鑰匙,他讓這個職員搭橋,自掏腰包帶老闆的兒子去跑馬場看賽馬。老闆的兒子玩得興高采烈。於是爽快地同意從李嘉誠手中買下380隻鐵桶。
6.熱愛自己的產品。李嘉誠認為,在從事推銷工作的時候,自己必須要充滿自信,且又十分熟悉推銷的產品。要盡最大的努力,設法讓用戶感到你的產品是廉價而且優秀的。
7.充分研究消費者心理與習慣。李嘉誠認為最重要的是,要時刻注意客戶的心理及其變化,時刻使他們有興趣聽自己講述,而不認為是在浪費他們的時間。
8.銷售前充分的准備。李嘉誠開始每次向客戶推銷產品之前,心情也十分緊張。所以他總是在出門前或者在路上把要說的話想好,准備充分,並且練了又練。
9.激發自身優勢。漸漸地,李嘉誠發現自己推銷有術,他具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李嘉誠看見幾個老太太圍坐在居民區的椅子上擇菜聊天,突然覺得茅塞頓開,便心生一計。他將進攻目標鎖定在老太太身上,專找老太太賣桶。他這樣盤算:只要賣動了一隻,就等於賣掉了一批。因為老太太都不上班,喜歡串門嘮叨,自然而然就成了他的義務推銷員。這一招又大獲成功。
所謂七年磨一劍,堅持自己的理想,總有成功的一天!不要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專注做好銷售,打工來說你會成為搶手的人才,創業來說銷售也是成功的關鍵!
㈢ 分析李嘉誠的推銷之路,在推銷過程中李嘉誠具備哪些素
1、良好的個人素養。
從而在人際交往過程中,人家對他的第一印象非常好,樂於與他接觸;
2、熟練的溝通技巧。
見什麼人說什麼話,不要以為是謊話就不說,關鍵是要針對和你交流的人;
3、誠懇的心態。
不管怎麼樣,不做損人利己的事情,不然就是一竿子買賣,沒有下一次。
4、專業的產品知識。
對產品一定要先做到自己認可,自己認識,自己使用過,才能在推銷過程中為客戶解惑。
5、合理的盈利空間
不能追求暴利,而是在合理地價格,合理的利潤基礎上,增加銷售數量。
㈣ 李嘉誠是怎樣成為首富的
擺地灘,賣塑料花生產塑料花,這就是他到香港的創業使,總之就是第一個敢吃螃蟹的就有發展前途再加上不斷努力就成富翁了。 復雜: 李嘉誠童年過著艱苦的生活。14歲那年(1940年),正逢中國戰亂,他隨父母走難,逃往香港,投靠家境富裕的舅父庄靜庵,可惜不久父親因病去世。 身為長子的李嘉誠,為了養家糊口及不依賴別人,決定輟學,先在一家鍾表公司打工,之後又到一塑膠廠當推銷員。由於勤奮上進,業績彪炳,只兩年時間便被老闆賞識,升為總經理,那時,他只有18歲。 1950年夏天,李嘉誠立志創業,向親友借了5萬港元,加上自己全部積蓄的7000元,在筲箕灣租了廠房,正式創辦「長江塑膠廠」。 有一天,他翻閱英文版《塑膠》雜志,看到一則不太引人注意的小消息,說義大利某家塑膠公司設計出一種塑膠花,即將投放歐美市場。李嘉誠立刻意識到,戰後經濟復甦時期,人們對物質生活將有更高的要求,而塑膠花價格低廉,美觀大方,正合時宜,於是決意投產。 他的塑膠花產品很快打入香港和東南亞市場。同年年底,歐美市場對塑膠花的需求愈來愈大,「長江」的訂單以倍數增長。直到1964年,前後7年時間,李嘉誠已賺得數千萬港員的利潤;而「長江」更成為世界上最大塑膠花生產基地,李嘉誠也得 了「塑膠花大王」的美譽。 不過,李嘉誠預料塑膠花生意不會永遠看好,他更相信物極必反。於是急流勇退,轉投生產塑膠玩具。果然,兩年後塑膠花產品嚴重滯銷,而「長江」卻已在國際玩具市場大顯身手,年產出口額達1000萬美元,為香港塑膠玩具出口業之冠。 1963年,李嘉誠與表妹庄月明(即其舅父庄靜庵之女)成婚,翌年生下長子李澤鉅,次子李澤楷則在1966年出世。 1965年2月,香港發生了嚴重的銀行信用危機,人心惶惶,投資者及市民紛紛拋售房產,離港遠走。香港房地產價格暴跌,地產公司紛紛倒閉。1967年,香港更發生反英暴動,進一步使房地產市場陷於死寂。 不過,李嘉誠卻看好香港工商業的前景,認為香港這個商機十足的殖民地,不會久亂。他反行其道,在人們賤價拋售房產的時候,卻大量購入地皮和舊樓。不出3年,風暴平息,香港社會恢復正常,經濟復甦,大批當年離港的商家紛紛迴流,房產價格隨即暴漲。李嘉誠趁機將廉價收購來的房產,高價拋售獲利,並轉購具有發展潛力的樓宇及地皮。70年代初,他已擁有樓宇面積共630萬平方英尺。 1971年6月,李嘉誠正式創辦長江置業有限公司,翌年改組為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正式在地產事業上大展拳腳,並在後來多次石油 危機和經濟蕭條的時期,趁樓價下滑,運用人退我進、人棄我取的戰略入貨,結果在樓市大升時獲得巨利,使手上的資金暴增。 70年代的香港,4大資本最雄厚的英資洋行怡和、太古、匯豐及和記,在許多大企業的生意中,威力隻手遮天。李嘉誠決定運用長江實業雄厚資金,收購香港某些具有實力的上市公司,第一個目標便直指怡和集團的主要旗艦「九龍倉」。 他經過仔細研究後,決定採取不動聲色、出其不意的戰術,派人分散大量暗購九龍倉股票,使九龍倉的股價在短短幾個月內有原來的13.4元,狂升至56元。九龍倉集團感到大勢不妙,立即部署反收購行動,在市面上大量購入散戶持有的九倉股票。無奈資金有限,最後不得不向匯豐銀行求助,而匯豐銀行與李嘉誠合作多時,雙方關系良好,這使李嘉誠有點為難。 其時,資金雄厚的華資財團主席包玉剛,亦正在爭奪九龍倉。李嘉誠見好就收,主動將持有的1000萬九倉轉讓給他,從中獲利5900萬港員。李嘉誠這一仗,可謂一箭雙雕,既避免了與關系密切的匯豐銀行有正面沖突,又使包玉剛領導的華資財團可順利取得九倉控制權。 包玉剛識英雄、重英雄,把手中持有的另一老牌英資洋行和記黃埔的股票,轉讓給李嘉誠,為他後來入主「和黃」伏下一著。 1978年,李嘉誠又再以出其不意的戰術,收購另一個老牌英資公司青洲英泥,成為該公司董事局主席。不過,最令李嘉誠難忘的勝利,是成功的控制了老牌英資財團和記黃埔。 李嘉誠這次採用的戰術,不單是攻其不備,更是迂迴包圍。他指揮手下,以極快速度暗中低價收購「和黃」,很快便持有該公司70%的股票。當「和黃」董事局主席祁德豪發覺李嘉誠的舉動時,雖然急忙組織英籍大股東進行反攻,但為時已晚,李嘉誠已多得先機,加上匯豐銀行的幫助,終在股市上成功大量吸納「和黃」。至1980年,李嘉誠已擁有超過40%的「和黃」股權。如手到拿來般,順利登上和記黃埔董事局主席的寶座。 李嘉誠的長江實業,以6.93億港元的資產,控制了價值超過50億港元的老牌英資財團和記黃埔,實為「小蛇吞大象」的奇跡;而李嘉誠更因此成為入主英資財團的首位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