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看待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
我國農產品與發達國家相比,產品外觀品質、內在營養、安全衛生質量以及加工包裝方面都存在較大差距。我國農產品因農葯殘留、獸葯殘留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質超標造成的餐桌污染和由此引發的中毒事件每年都有發生,由於農葯、獸葯殘留及重金屬等有毒有害物質超過國際通行的食品質量安全標准,被拒收、扣留、退貨、銷毀、索賠和中止合同的現象時有發生,許多傳統大宗出口創匯農產品被迫退出國際市場,結我國外貿造成了嚴重的損失。影響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主要原因有如下五個方面:
1、產地環境污染 是指農產品產地環境中的污染物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的危害。工業「三廢」和城市生活垃圾不合理地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農田、水源和大氣。由於農產品產地環境污染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致使農業生態環境惡化,重金屬及有害物質在水、土、氣中超標,進而在食物中殘留、聚積,影響農產品質量,最終影響人體健康。
2、物理性污染 是指由物理性因素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產生的危害。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在農產品收獲或加工過程中操作不規范,不慎在農產品中混入有害物質,導致農產品受到污染。
3、生物性污染 是指自然界中各類生物因子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產生的危害。如致病性細菌、病毒、毒素污染以及收獲、屠宰、捕撈後的加工、貯藏、銷售過程中的病原生物污染。
4、化學性污染 是指生產、加工過程中農業投入品使用不合理,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產生的危害。食品加工中濫加化學添加劑,為了爭取瓜果、蔬菜早上市,不恰當地使用激素,濫施化學葯劑,不但造成農產品口感不好,還可能夾雜有毒有害成份。
5、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不完善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環境保護法規、技術標准、質量認證以及對綠色包裝、標志、標簽使用和管理方面還存在一定差距,生產者缺乏標准意識,「無標准生產」、「無標准上市」現象普遍,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不適應「從土地到餐桌」全程質量控制的要求。
㈡ 為什麼現在的東西質量越來越差
1. 產品快速迭代導致質量下降
現代社會產品更新換代速度極快,這促使製造商傾向於關注功能而非耐用性。消費者追求最新技術,往往忽視了產品的長期質量。例如,智能手機平均每兩年更換一次,這導致製造商犧牲了耐用性以追求輕薄和功能多樣性。
2. 貨幣貶值影響質量標准
貨幣貶值使得高質量產品的成本上升,許多人為了經濟考慮不得不選擇價格較低但質量可能較差的產品。此外,人工成本的增加使得製造商不願投入更多資源製作精良產品,從而影響了市場上產品的整體質量。
3. 急功近利心態導致質量下降
現代社會競爭激烈,人們追求即時回報,這種心態影響了工匠精神。製造商和工人可能更關注短期利潤而非產品的長期質量。這種急躁的態度導致質量控制標準的放鬆,尤其在品牌建立之後,一些企業可能會忽視產品質量,轉而追求更高的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