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理解產品的競品分析
一款產品從無到有,在實現它的每一個步驟中,都有著大量的工作需要我們去做,
每一步都有不少報告讓我們去撰寫,例如競品分析報告。
競品分析是什麼?
作為新人我們為什麼要去做,如何去做?
競品分析是對產品從業人員最基本的技能要求之一,它是指對競爭對手產品的的分析
參考「競爭者分析」的描述,我們可以將競品分為以下幾類:
1、 直接競品:相同的目標市場和目標用戶,與我們是直接的競爭關系;
2、 潛在競品:不同的目標市場,相同的目標用戶。雖然市場不同,但在時機成熟時,這類競爭對手會選擇橫向發展,侵入我們的目標市場;
3、 間接競品:相同的目標市場,不同的目標用戶。前期發展中這類對手對我們的威脅較小,但當市場區域飽和的時候,我們也會不得不面對他們的挑戰。
作為新人來說,在初入行業的時候,競品分析的撰寫似乎就是我們的主要工作之一。通過對競爭對手的產品的研究,可以幫助我們快速建立對產品的「感覺」和對市場的「敏銳」。
可以說,競品分析是我們向更高層次產品經理進階的一個重要台階。
價值是通過對比顯現出來的。
在進行市場調研與分析的時候,當我們找到目標市場,發現目標用戶需求的時候,不能立馬就埋頭苦幹,這時候進行競品分析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1、 更准確的了解目標市場的競爭現況,判斷市場是否值得進入,我們是否有能力進入
2、 研究競爭對手產品的發展現狀與市場發展動態,找到我們自身所處位置(是市場追趕者還是率先進入者,或者是市場補缺者、挑戰者)
3、 掌握對手的戰略目標與運營策略,了解競爭對手產品的功能特點,可以幫助我們尋找產品的突破點,尋求產品差異化
4、 學習競爭對手的發展歷程,避免在自身產品快速發展的過程中,陷入不必要的坑
1、 確定目標
多想幾個為什麼,要想明白我們為什麼要進行競品分析,為了達到什麼目的:
為了驗證產品可行性?還是為了優化產品本身?或是尋找產品的突破點?
一篇分析報告一定要有一個結果。
在分析產品之前,一定要明確自己的分析目標,要讓閱讀我們分析報告的人很直接的就了解我們分析的用意,不要為了分析而分析。
2、 確定競品
對競品的選擇可以說是最基本,但也是重要的。它不僅考驗了我們對自身產品的理解程度,也考驗了我們對市場其他產品的關注程度。
所以平時多用產品,多進行分類總結,這樣在我們要進行競品分析的時候,很容易就能聯想到產品屬於哪一個類型,類型的代表產品有哪些。
最終通過確定競品的目標市場和目標用戶,與我們本身產品定位一致的產品就是我們的競品。
3、 搜集數據
a) 競爭對手的官網、微博或微信公眾號
b) 網路指數、淘寶指數、ASO100等網站
c) 艾瑞咨詢、比達咨詢、易觀智庫等咨詢媒體
d) 競爭對手的年度/季度財報
e) 對手的行業新聞,虎嗅、36kr、知乎等網站
除此之外,許多微博大V和微信公眾號都在發布各種數據統計,平時多關注一些,多保存一下,肯定有用得到的地方。
4、 競品分析
我們可以從產品體驗的五要素(戰略層、范圍層、結構層、框架層、表現層)、運營策略、商業模式、市場背景&行業發展等方面來進行分析,其中五要素中的內容主要包括:
戰略層:產品目標和用戶需求,如產品定位、目標用戶等內容
范圍層:功能規格和內容需求,如主要功能、核心功能、流程設計等內容
結構層:交互設計與信息架構,如用戶流程、功能架構等內容
框架層:界面設計、導航設計和信息設計,如操作情況、跳轉、標簽等內容
表現層:感知設計,如界面布局、排版、顏色等內容
競品分析在產品經理的職責中扮演著及其重要的角色,其作用簡單來說就是:
「了解市場、了解對手、了解用戶」
而想要寫一份好的分析報告,要做到以下幾點:
1、客觀公正
2、結合場景進行多角度說明
3、緊跟市場動態
4、內容簡潔易懂
2. 如何通過SWOT分析法找出產品優劣勢
SWOT分析法也叫態勢分析法,是80年代美國教授韋里克提出,經常用於企業(產品)戰略決策、競爭對手分析。在戰略規劃中,SWOT應該算是一個常用的分析方法,S(Strength)競爭優勢、W(Weakness)競爭劣勢、O(Opportunity)機會、T(Threats)威脅。優勢、劣勢為企業(產品)內部因素,受產品品質、材料、人員、機器、渠道、服務等因素影響,機會、威脅為企業(產品)外部因素,受市場、經濟、社會、政策影響。通過SWOT的分析,以找出產品的發展優勢、劣勢、機會、威脅,只有更好的了解自己、了解對手、了解環境才能處變不驚、泰然處之。
先來看下SWOT分析法的分析示意圖:
SW競爭優勢、劣勢分析
競爭優勢指一個企業超越其競爭對手的能力,或者公司所特有的能提高競爭力的優勢。
競爭劣勢是指一個企業與其競爭對手相比,做的不好或沒有做到的地方,從而使自己與競爭對手相比處於劣勢。
可以通過以下角度對產品進行優勢與劣勢分析:
SW分析主要從Q、C、D、M、S幾個領域分析產品內部環境與競品之間的對比, Quality(品質)、Cost(成本)、Delivery(交期)、Morale(士氣)、Safety(安全)。
Q-品質
產品質量的安全性、穩定性、可靠性、美觀性、適用性、耐久性、經濟性等。
C-成本(價格)
同樣等級產品的生產成本、銷售成本、服務成本等和銷售價格(產品贏利能力)。
D/D-產量、效率、交付能力
生產總量、生產能力,綜合效率、人均產量、人均附加值、交付按量准時。
D/L-產品研發/生產技術(產品技術和製造技術)
新產品設計開發能力,開發周期,專利技術,專有技術,技術創新能力等。
M-人才/設備/物料/方法/測量
人才:經驗豐富的優秀管理人才,技術人才,優秀的管理、技術團隊,年輕/激情。
設備:先進高效率的生產線,現代化高精度的生產設備、檢驗設備。
物料:優秀的供應商團隊,一流的供應鏈,高質量、低價格的物料穩定的供應。
方法:先進的管理方法,管理體系,暢通的信息(比其它對手更能優先獲得信息)
測量:先進的測量儀器,科學的測量方法,完整的品質控制體系。
S-銷售/服務
銷售:強大的銷售網路,優秀的銷售團隊,豐富的銷售經驗和技巧,靈活的市場變化應對能力,優秀的品牌形象,品牌的價值及市場認可度,良好的客戶關系,忠誠的消費者。
服務:完善的售後服務體系,優質的服務,滿意的客戶群。
與競品之間的優勢、劣勢分析需要從質量、效率、成本、人力、技術、價格、銷售、服務、產量、渠道等這些方面考慮,從各方面與競品進行對比,找出異同點,才會更了解自己、了解對方。
我們以京東、淘寶為例對比兩者間的優勢、劣勢,示意如下:
利用QCDMS方法對競品進行分析,以確定產品的優勢和劣勢。O機會、T威脅分析的是產品外部環境因素,從政治角度、經濟角度、社會角度、技術角度分析產品。
內部因素 + 外部因素就構成了企業(產品)戰略,所以企業(產品)戰略的公式為:
企業(產品)戰略=內部因素(SW)+ 外部因素(OT)
O機會、T威脅
談完進行論的上半句,繼續談它的後半句:「生物正是通過遺傳、變異和自然選擇,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種類由少到多地進化著、發展著。」這說明的是產品需要不斷的升級迭代、優化、更新的過程,要適應市場,適應環境,就要不斷的完善自已。產品的迭代升級過程就是產品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的過程。為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避免紅海搏殺,要做差異化產品,這就是物種的變異過程,只有變異才能適應新的環境,找出新的藍海。通過不斷的變異、更新,新的產品品類就會誕生。
機會是指產品在某個領域佔有絕對優勢,在這一領域中,該產品具有較強的競爭機會。
威脅指的是在某一環境內產品發展的不利因素,如果不採取果斷的戰略行為,這種不利趨勢將導致公司的競爭地位受到削弱。
利用PEST分析法找出產品的機會點和威脅點:
PEST 為一種企業所處宏觀環境分析模型,所謂PEST,即 Political(政治), Economic(經濟), Social(社會) and Technological(科技)。
P政治因素,政治環境是否穩定?國家政策是否有變化?貿易環境變化?
E經濟因素,國民收入如何?用戶群經濟狀況如何?宏觀經濟如何?當前經濟如何?未來經濟如何?
S社會因素,人口多少?潛在用戶量多少?人口流動性多少?消費心理如何?文化傳統如何?價值觀如何?宗教信仰如何?
T科技因素,技術實力如何?國家是否對本行業技術是否有扶持?技術商品化轉化性如何?專利保護程度?技術環境如何?研發周期如何?
通過政治、經濟、社會、科技因素的分析,可以更清晰梳理出產品各方面的外在因素,做好產品定位,找出機會點和威脅點。
3. 我想做一個產品,產品的研發製作過程是怎麼樣的
大家好,我是隔壁丶老師,下面對一般產品的開發流程做旁派正一些介紹。
產品可以分為很多種,包括但不限於電子產品、軟體、食品、首飾、服飾、機械、玩具等。
對於一般的產品,主要可以分為如下幾個階段:
1.產品策劃與需求分析
2.可行性評估與制定開發計劃
3.產品方案框架設計
4.產品方案詳細設計
5.產品方案驗證
6.產品小批量試產
7.產品首批試產
(高亮表示該階段更為重要)
階段1:產品策劃與需求分析
這個階段是所有的產品都應該仔細進行與完成的階段,是為了明確產品開發目的,統一團隊目標,判斷是否能夠開展的重要環節。
主要的任務為(不分先後):
1.確定產品市場定位及目標消費人群。也就是分析將來誰會購買這個產品,如何進一步的滿足他們的需求,年輕人/老年人,男性/女性,企業/個人,甚至是更為針對性的群體,區別很大。
2.規劃產品性能和功能需求。性能是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功能則為產品錦上添花,更要仔細的分析與規劃核心功能。
3.初步規劃產品成本。不僅是規劃產品未來的生產成本,研發的投入成本也需要進行規劃,特別是人力與時間、外包成本等,估算需要籌集或開銷的資金,判斷是否能夠滿足。
4.與競品的對標分析。尋找市場上是否有相近似的產品,如果有,那麼要考慮如何與現有產品競爭並擊敗他們,又或者是如何搶占市場份額;如果沒有,則要考慮如何讓客戶接受新產品。
確定產品的特定要求。比如必須滿足的法律法規、認證、生產許可要求,價格要求、外形特點、尺寸、結構形式、產品包裝與材料等。
階段2:可行性評估與制定開發計劃
進入這一階段,則是為了確認產品是否有可能在規劃的時間與成本內被開發出來。
主要任務為(不分先後):
1.確定產品技術的可行性。需要專業的技術人員從技術的角度評估現有技術能否滿足產品開發需求,包括材料、運悔生產工藝、元器件供應等方面均需要進行考慮。
2.初步估計產品的成本。根據產品的可行性分析,將所涉及的主要元器件、材料價格等估算產品的大致生產成本,評估是否滿足規劃要求。
3.評估產品生產效率和生產規劃。在產品開發的初期,就應當考慮是否有合適的廠家或者產線進行生產,如果沒有,則需要進行仔細的評估。
4.元器件與材料供應情況評估。產品所需的元器件或者材料是不是需要定製,或者都是易於采購的標准間,供應商的供貨能力與周期,甚至運輸周期、費用等問題,都將直接影響到產品的研發周期。
5.檢驗檢測能力評估。產品的性能與功能如何進行檢測,特別是如何判定是否滿足強制性的法律法規要求,也是需要進行考慮的問題。
6.確定產品的開發周期與節點。計劃好開發的時間節點,分配好各項任務的負責人,進而對整個項目進度進行監控,是做好產品開發的有效管理手段。
(產品的性能、功能與成本永遠是產品開發所需要進行權衡與考量的關鍵所在,到底向哪方面妥協,都可能影響到產品最終的效果)
階段3:產品方案框架設計
在確認了產品方案可行後,就要對產品進行初步的設計與驗證。進一步的確認產品技術方面的可行性。
主要任務為:
1.制定產品大致方案。
2.將關鍵元器件組裝成初代實驗機進行實驗,判斷性能、功能等關鍵項目是否滿足要求。
3.參照相關測試標准,對初代實驗機進行測試。如果不能通過,則需要更換方案再次進行測試,直至滿足要求。
4.根據測試結果,確定產品的大致方案。包括元器件選型、結構方案、電氣方案、控制器方案、操作軟體、包裝方案的初步確定。
階段4:產品方案詳細設計
這一階段是產品研發製作最關鍵,也是難度最高的部分。將方案從框架落實到產品的各個方面,都將面臨一道又一道的考驗,一次又一次的修改方案與測試。
主要任務為:
1.按初步設計方案采購與製造相應的元器件材料,製造或組裝一定數量較為完整樣機。
2.參照相關測試標准(國標、認證標准、企業內部標准等),對初代實驗機進行測試,檢測並判斷各項設計指標是否符合設計要求與標准要求,並根據測試結果進行針對性的改進,直至能夠同時滿足所有的標准要求與產品開發需求。
3.根據測試結果與改進後的方案,確定產品各設計板塊的最終方案。
階段5:產品方案驗證
這一階段的目的,是對方案進行最終的確認,再次驗證產品設計是否滿足需求。
1.按最終方案,模擬實際生產組裝一定數量的完整樣機。
2.參照相關測試標准(企標),對實驗機進行全面測試,檢測並判斷各項設計指標是否符合設計要求與標准要求。
3.全面考察產品的方案是否滿足需求(各板塊必須全部合格)。
4.對於一些需要進行認證的產品(如3C認羨鉛證、生產許可證、CE認證等),需要准備相關資料與手續,進行認證工作。
5.根據產品需要,申請相關專利、軟體著作權等知識產權保護。切記在產品公開之前完成專利的申請工作。
階段6:產品小批量試產
這一階段是為了用較低的成本測試產品的生產效率,以及尋找優化生產效率的可能性,排查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導致的產品不合格的因素,提升良品率。
1.使用經過驗證後的產品方案,在實際生產線正式生產一定數量的產品,考察產品的生產效率。
2.參照相關測試標准(企標),對產品進行抽測,分析產品的合格率以及良品率是否滿足要求。
3.根據發現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的優化,如改動過大,可能需要再次進行產品方案驗證。
階段7:產品首批試產
本階段與小批量試產的區別只是產品生產數量上的區別,可能在實際的產品開發中忽略這一階段。
1.按小批試產通過後的(整改後)方案,在實際生產線正式生產一定數量的產品,考察產品的生產效率。
2.參照相關測試標准(企標),對產品進行抽測,分析產品的合格率以及良品率是否滿足要求。
3.根據發現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的優化。
經過了上述七個階段,並且全部通過後,產品就可以正式的定型了。
後續在銷售與客戶使用中接收到的反饋,可以對產品進行改進,或者開發新一代的產品。
當然,上述的階段在實際的產品開發過程中,不一定是一步一步的進行,有些階段可能進行了合並或簡化,一些階段可能會同時進行。這也取決於開發團隊的管理模式、生產規模與實際需求。
作為一名過來人,建議大家在產品開發的過程中,做好更多的前期工作,以及在設計中留有改進的餘地或者空間,以防項目在後期需要修改而導致對前期的方案推倒重來,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以上,就是一個產品的大致研發製作過程。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1產品的設計:產品的業務模型與流程要設計好,如果有UI的話先做好UI模型,把整個產品原型完全程序出來。
2技術選型與架構設計。產品原型出來後就可以進行技術選型,根據產品的要求,選擇最高效與簡潔的技術方案。技術選型完成後就可以進行整體架構設計。如果產品比較復雜,做完架構設計在分模塊進行詳細設計,具體到模塊功能的設計,業務流程,介面定義等。
3開發與測試階段。技術方案出來後評審通過,就可以按設計進行開發。開發過程涉及到細節與設計沖突或不明確,可以討論再進行修補方案。開發完成後一般開發先進行基本功能的單元測試,單元測試完成後提交版本交付給系統測試(黑盒測試),測試與開發過程中可能有多次駁回與重提版本的過程。
4測試完成上線。產品測試通過後就可以准備伺服器部署上線。一般由運維人員部署上線。
5產品運營。產品上線後交付與運營人員進行運營。
6產品迭代。產品運營過程中,有反饋需求的可以對產品再進行迭代開發,不斷完善產品。
互聯網產品,如果需求確定的話,按大公司的流程一般是這樣的
一、產品經理根據需求畫原型圖
二、調配開發資源,協調後端開發工程師,前端開發工程師
三、以最小化可運行單元迭代開發,一般以周為單位
四、協調運維分配機器,然後上線
當然如果需求和立項都不確定的話,也需要花很長時間確定需求,計算投入等預算
如果是創業初期就不用考慮那麼多了,自己確定好方向找個開發,最好前端後端都會的,開編碼就好了,一切從簡。
如果是其他實物類商品,那就找代工廠吧,一般都有,你設置好圖紙,人家基本會定製做。
4. 如何從產品的三個層次進行競爭
一、產品的一般概念和基本內容
在企業管理中,因為市場需求的關注點不同,企業自身的資源優勢不同,經營決策不同,必然導致投資分配上出現不同的側重。而理論研究大多是通過分析、歸納歷史和現實的個案形成,因此必然產生多種產品解釋。當然,作為理論,他似乎應該具有較強的抽象色彩——既較多的現實包容性。這里還存在一個即時性問題,表現為定義等理論的不斷發展、完善、更新。一旦成型的理論反過來指導實踐,眾多的理論跟隨者們就會理所當然地走上相應的道路。簡單地說,產品的定義在理論上,就已經存在多種形式。當然,作為理論,他似乎應該具有較強的抽象色彩——既較多的現實包容性。
下面,僅就產品的一般概念及其基本內容作一簡要介紹。
1.科特勒(Kotley)定義
就是能夠提供給市場以引起注意、購買、使用或消費的東西,它包括實物形態、服務、個性、場所、組織和思想。
分析:這是從滿足市場需求角度所作的企業產品定義,符合企業管理的需求。
2.斯泰通(Stanton)定義
就是有形屬性和無形屬性的統一體,它包括包裝、色彩、價格、生產商信譽、零售商信譽及生產商和零售商的服務等,這些可在滿足買者需要時為他們所接受。
分析:用有形和無形來歸納產品的內容是一個很好的思路,但是後續的說明將無形簡單地限制在信譽和服務范疇,明顯受到其研究目的的影響。
3.產品的基本要素
(1) 用於銷售或租借的事物;
(2) 它具有一些屬性;
(3) 它反過來應該滿足需要。
4.產品的分類
(1) 從產品的製造技術、性能特點和市場營銷觀點分類
a.發明性新產品
b.換代性新產品
c.改進性新產品
(2) 按開發地域特徵劃分
(3) 按新產品開發階段性劃分
(4) 按技術開發方式劃分
二、企業的產品概念
作為優秀的經營者,則更習慣於因時、因地、因人、因事而異,靈活地從本企業的具體情況中理解產品的內容。他們所作的產品定義,不過是對其企業經營的產品進行的全面總結,帶有強烈的個性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