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涿州市有哪些農產品資源
焦烙炸是涿州的獨特風味菜,將綠豆面製成煎餅切條塊,油炸後與蔥蒜和醋、鹽、糖等調汁翻炒,成品外焦里嫩,清香適口。
醬燜烙炸是涿州的傳統菜式,烙炸切塊後用水浸透,放入油勺炸至金黃,與黃醬、醬油同炒,撒上薑末,色澤醬黃,柔軟細膩,香氣撲鼻,美味可口。
燜酥魚是涿州的傳統名吃,魚肉在蔥、姜、蒜等佐料上燜煮,湯汁入鍋後魚肉酥爛,味道鮮美,風味獨特。
涿州貢米,自唐代以來作為貢米,品種優良,主要有「京豐」、「越富」兩種,色澤潔白如玉,煮熟後顆粒長而不斷,米湯清亮,香味撲鼻,反復煮後色味均不減。
清真「沙板雞」,已有100多年歷史,選用1公斤左右的小公雞鹵煮,保證雞肉香、骨頭脆,產品供不應求,零售外還批量供應涿州各大賓館飯店、香河以及高速公路服務區。
西茨村香腸因原產於涿州市刁窩鄉西茨村而得名,選用瘦豬肉、香油等原料精心烤制,瘦肉多多,香而不膩,色香味獨特,是難得的綠色食品,口碑極佳,經營火爆,食客雲集。
Ⅱ 把農村的雞鴨魚肉豬肉及蔬菜放在城市裡銷售有沒有前景
發展前景還是比較可觀的,綠色生態農業的提出源於我國綠色食品產業約二十年長足發展的豐富實踐,管理方式和標准體系是符合我國國情,適合現代農業發展新形勢的,綠色農業是指一切有利於環境保護、有利於農產品數量與質量安全、有利於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發展形態與模式。
(2)綠色農業是受到保護的農業
綠色農業既是改善生態環境、提高人們健康水平的環保產業,同時也是需要支援、加以保護的弱質產業。綠色農業盡管沒有立法,但是作為綠色農業的特殊產品——綠色農業產品是在質量標准全程式控制制下進行生產的。綠色農業產品認證除要求產地環境、生產資料投入品的正確和合理使用外,還對產品內在質量、執行生產技術操作規程等方面都有極其嚴格的質量要求標准,可以說從土地到餐桌,從產前、產中、產後的生產、加工、管理、儲運、包裝、銷售的全過程都是靠監控來實現的。因此,較之其他農產品,綠色農業及其產品更具有生態性、優質性和安全性,也是我國政府在努力追求的食物發展目標。
(3)綠色農業是與傳統農業有機結合的農業模式
傳統農業是自給自足型的小農業,其優勢是節約能源、節約資源、節約資金、精耕細作、人畜結合、施有機肥、不造成環境污染,但也存在低投入、低產出、低效益、種植單一、抗災能力弱、勞動生產率低等弊端。綠色農業是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的有機結合,以高產、穩產、高效、生態、安全為目標,不僅增加了勞力、農肥、畜力、機械、設備等農用生產資料的投入,還增加了科學技術、智力、信息、人才等軟投入,使綠色農業發展更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4)綠色農業是多元結合的綜合性大農業
綠色農業融第一、二、三產業為一體,以農、林、牧、漁業為主體,農工商、產加銷、貿工農、運建服等產業鏈為外延,大搞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了農業抗災能力與農民運用先進科學技術水平,體現了多種生態工程元件復式組合。
(5)綠色農業是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
從1996年到2000年,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中國投資促進處曾多次組織專家到綠色產業項目所在地進行實地考察。多數項目地區水質、土壤、大氣環境質量良好,綠色食品原料資源豐富。但由於缺少科學規劃、市場信息不靈、科技素質低下,一些貧困地區只能出售綠色食品原料,產品深加工不足,附加值沒有得到有效體現,效益不高。實施綠色食品開發之後,貧困地區發揮了受工農業污染程度輕、環境相對潔凈的資源優勢,原料轉化為產品,高科技、高附加值、高市場佔有率拉動了貧困地區綠色產業的快速發展,促進了區域經濟的振興。這一點對我國邊遠山區、經濟不發達和欠發達地區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開放兼容性
綠色農業既充分利用人類文明進步特別是科技發展的一切優秀成果,依靠科技進步、物質投人等提高農產品的綜合生產能力,又重視農產品的品質和衛生安全,以滿足人類對農產品的數量和質量要求,體現了開放兼容的特點。
持續安全性
持續安全即在合理使用工業投入品的前提下,注意利用植物、動物和微生物之間的生物系統中能量的自然流動和循環轉移,把能量轉化和物質循環過程中的損失降低到最低程度,重視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保護,並維持良好的生態環境,做到可持續發展。
全面高效性
全面高效即綠色農業發展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高度有機統一。綠色農業既注重合理開發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注重保障人類食物安全,也注重發展農業經濟,特別關注推動發展中國家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
規范標准化
規范標准即綠色農業鮮明地提出農業生產要實行標准化全程式控制制與管理,而且特別強調綠色農業發展的終端產品一綠色農業產品的標准化,通過綠色農業產品的標准化來提高產品的形象和價格,規范市場秩序,實現“優質優價”,並提高綠色農業產品的國際競爭力。[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