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產品經理需要掌握的工具一般都有哪些
產品文檔工具:我現在用的是摹客iDoc,可以插入原型圖和設計稿,原型圖和設計稿修改以後文檔也可以自動同步,之前用word需要一張張粘貼,太麻煩了。
原型設計工具:摹客mockplus、Axure。Axure算是一款很老牌的工具了,不過功能太復雜,對於產品經理來說可能百分之九十的功能都用不上。用mockplus的一個原因是它比axure要簡單好用很多,另一個原因就是搭配iDoc用起來簡直不要太爽。
思維導圖:mindmanager,這個用的人比較多,暫時也挑不出來什麼毛病。國產的processon也還可以。
流程圖:visio
❷ 什麼樣的產品才是好產品
好產品≠好產品人。好產品一定是好的產品人做出來的;但好的產品人不一定做出好的產品。
一個好的產品人與好產品之間的關系,此處就不論述了,繼續說說什麼樣的產品是好產品吧。
好的產品是一個結果,是外界對一個產品或者項目的總體感知,我把好產品粗略分為:優秀的產品,成功的產品,偉大的產品,滿足此類產品的特點以及各類產品的比例大概如下圖所示:
大家如有興趣,可以把自己認為的好的產品做個排序,如
來逐條分析下成為好產品要滿足的條件吧:
這話說起來簡單,其實卻要解決三個層面的問題
1.滿足需求,重點在「真」;
2.明確目標用戶,重點在「准」;
3.持續不斷的滿足,重點在「久」;
當我們剛開始做一個從0到1的做一個產品的時候,總是異常興奮的,總覺得等產品上線後,我們的這個產品就能被大家喜歡,就能讓世界變得美好一點了,但以我對世面上產品以及自身創業的經歷來看,多說產品,自開始開發的那一刻,就已經註定死亡了,因為做出來的產品根本就沒做到上面的這三點,甚至一條都沒做到,不死才怪。
這里插一句:其實這個鍋,輪不到產品經理(產品專員,產品助理)來背,因為多數情況下,產品的決策權和負責人其實是老闆,多數產品人只負責執行層面(這個也不深入討論了,繼續回上文)
第1條和第2條實際很難分開,故一起討論,那麼如何來找到真的需求呢?
首先需求來自於負責人(或個人,或群體)基於自己對目標用戶的理解以及自己的三觀認知,通過一步步的驗證與嘗試,來逐漸證明這是真的需求;
所以想找到真正的需求,首先你要足夠了解目標用戶,其次你要有驗證自己提出的需求的能力(決策權,或者說服決策者的能力)
其次需求不能直接來自於調研,但是數據可以驗證需求是否是真的;
當你好不容易真的發現了目標用戶的需求之後,其實還剛開始,
那就是第3條:持續不斷的滿足,重點在「久」
其實多數產品人的工作都是在這個區間內,多說產品人也知道要做哪些事情,簡單來說,你可以做的工作有:從交互和設計層面不斷的優化產品體驗;推動產品迭代,不斷去琢磨用戶需求。
當自己真的在創業團隊里,又做產品,又做運營的時候,我慢慢的明白了幾件事:
造成上面的原因就是你要有適當的渠道和適當的資金去讓目標用戶知道你產品的存在,所以有用戶來驗證產品不是誰都能做到的,不要看騰訊出個產品,分分鍾日活百萬就想當然。對絕大多數小創業公司來說,運營和渠道的建立,應該早早的列上日程,至於小創業公司運營和渠道怎麼做,這里就不展開討論了。
很多時候我們嘲笑一些產品的曇花一現,其實更多的時候我們連一現都做不到,所以有時候為了配合運營上進行拓展,在產品層面,在不違背大原則的情況下,可以適當的考量添一些運營功能,只有能拉到用戶來使用了,才能驗證產品需求踩的到底穩不穩,真不真。
當運營層面發力讓你的產品被大量的人初次使用,並且成為活躍用戶,甚至用戶會自發的去傳播你的產品的時候,這時候產品又前進了一步。
做產品也是做生意,只是互聯網的生意罷了, 公司通過做這個產品,賺到錢了,才會更有動力去不斷的完善產品,給用戶更好的體驗,最終賺不到錢的產品都是耍流氓。
對於初創公司來說,越早找到盈利模式,甚至賺到錢,在資本市場上,也越容易找到投資,當然,像滴滴這種准備拓展完市場後再狠狠賺錢的項目,要看創始人能不能說服資本方了,難度你懂的。
我覺得滿足了這三層,產品能算是一個優秀的產品了,如果這時候你滿足了第四條。
由於公司能賺到的錢大概為:
賺到的錢=單個用戶提供的(不管是主動付費還是被動的廣告)*用戶量
所以,當你滿足了第四條,用戶量足夠大時,自然,潛在的給公司盈利就可能越多。所以好好做吧,你可能會成為一個成功的產品。BAT的王牌產品無疑都滿足了這個特點,畢竟海量的用戶擺在那裡。
個人認為:成功產品不需要有啥情懷,你只要能賺錢就好了,最好錢越多越好,但是如果你想做一款偉大的產品,那麼你的產品是要有情懷的,具體哪些表現,我想可以出門左轉去看張小龍大神流出的語錄,就不在這贅述了,但是情懷就不商業世俗了嗎?
本質上有情懷的產品能更持久的留住用戶,這個產品能持續不斷的給公司帶來盈利。
哎,說到底,這就是一場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