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品生產 > 學產品思維有什麼好處

學產品思維有什麼好處

發布時間:2024-08-10 20:11:09

⑴ 產品思維和產品是思維是什麼

鏈接:http://pan..com/s/1vCEpjsqLQ36rQV0A4qIyPA

提取碼:it1r

梁寧 產品思維30講。那麼多成功者都在強調的「產品能力」,到底是什麼?其實,產品能力是一種人生的底層能力。它能訓練你:從混沌的信息中抓住要點、找到機會;整合自己的資源,建設必備的能力;把自己的價值打造成一個產品;獲得口碑,讓自己更好地生存和發展。擁有它,能讓你有一種踩在地上的自信和踏實感。

課程目錄:

產品能力是每個人的底層能力

案例:用戶體驗與結婚教練

同理心訓練:怎樣理解愉悅與不爽

同理心訓練:怎樣理解憤怒與恐懼

同理心訓練:產品要順應用戶潛意識

認清人的本性,理解角色化生存

.....

⑵ 用產品思維做新媒體有什麼好處

(1)好處一:內容辨識度更高,提高內容粘性。(2)好處二:系統化地輸出內橡虛容,保證內容的沖族輸出質量與頻次。(3)好處三:團隊從「手散如弊工作坊」變成工業化的「流水生產線」。

⑶ 什麼叫產品思維

產品思維是一種解決問題的綜合思維,是進一步把問題解決方案產品化的過程。

我們一般把解決問題又分為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把產品化看作是標准化的過程。

所以產品思維可拆為下面4個步驟:

(1)發現問題:指問題是什麼

用得最多是「用戶思維和數據思維」。

用戶思維:是我們最重要的一種思維方式,因為一切產品的起點都是用戶獲益。你需要把自己看成消費者,在遇到同樣的情況時你會做什麼樣的選擇、有什麼樣的感受。

數據思維:通過數據分析發現問題,是發現問題的重要方式。數據的漲跌和趨勢表現,都是業務情況的精確反映。

(2)分析問題:指為什麼會產生這個問題

用得最多是「本質思維」。

本質思維:本質思維是一種尋根究底、找出問題根本原因的思維。可藉助「5問法」、根源分析法等方法去開展,這里不展開講,後面另找篇幅再講。

(3)解決問題:指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用得最多是「效率思維」。

效率思維:商業的發展方向,一定是向著更高效率的方向發展。通過提升業務參與某個或多個主體的效率,能大幅提升交易。

(4)產品化:是問題解決方案標准化的過程

標准化:通過歸納提煉,總結共性,最終落地為產品、產品功能、服務或SOP(Standard Operating
Procere標准作業程序)的方式,進行自動化、規模化解決同一類問題。

所以,產品思維可進一步表述為:產品思維是一種解決問題並將解決問題的方案產品化的綜合思維。

它通過用戶思維、數據思維去發現問題。通過本質思維去分析問題,通過效率思維去解決問題,通過標准化方法將解決問題的方案產品化。

⑷ 產品思維與項目思維到底有什麼區別

項目思維相當普遍。許多人,特別是軟體開發人員,都將職業生涯花在項目和項目管理上。大型組織通常有PMO(ProjectManagementOffice,項目管理辦公室)部門。這並不奇怪,因為這種方式已經存在很長時間了。我們人類傾向於從項目的角度來思考需要完成的事情。

項目思維的重點是交付。這可以是特定功能或軟體的交付,或者是任何產品的交付,從飛機到房子。因為重點是交付,所以主要的衡量方法都是基於日程和時間表。項目管理特別關注產出(output),如何准確預估時間表,能否按照該時間表來交付指定的產出,成為衡量項目管理好壞的標准。項目管理里的「成功」被定義為,預先制定產品規格,設定一個節點日程表,然後按這個計劃完成產品交付。

產品思維採用了一種完全不同的方法。產品思維關注的是結果(outcome),而不是產出。

這是對項目思維方式的一個重大轉變。它關注的不是時間表和日期,而是我們想要實現的目標或要完成的工作。因為關注的是結果,所以至少在開始階段,給交付設置一個時間限制要困難得多。主要是因為我們並不一定知道如何提前完成目標。

對於那些習慣於花很多時間專注項目管理的人來說,這種想法可能是相當大的轉變。由於沒有定期監控的結構化時間點和日程表,許多傳統項目管理人員會對因此帶來的不確定性感到不安。

那麼,放棄項目時間表而專注於結果,會帶來什麼好處呢?

首先,它將重點放在我們努力的目標上,而非努力的程度(過程)上。與項目管理只關注完成度不同,它會確保我們不會偏離大方向。所以產品思維的主要好處是能更有效的獲得結果。

而項目思維則需要在一開始時就假設,我們已經知道如何去實現預期的結果。根據這個假設,我們創建了一個項目計劃和時間表,其中充滿了需求和里程碑,然後就開始執行這個計劃。如果我們是對的,最初假設的就是正確的解決方案,那麼也會得到好的結果。只要按計劃完成就行了。

但如果我們一開始就是錯呢?如果我們確定的解決方案不能達到希望的結果怎麼辦?

這就是項目思維讓我們陷入各種麻煩的地方。一旦制定了一個計劃,要改變它可能是非常困難的,尤其是在大型組織里,想轉向和改變計劃超級困難。一旦日期確定,大家都同意了一個計劃,它就深陷每個人的腦海,盡管我們盡了最大努力去學習和適應,它仍然揮之不去。而如果我們錯過了一個日期,就會給團隊和企業帶來難以置信的問題。

但有了產品思維,我們就能在前進的過程中隨時適應。我們不設定日期和里程碑,而是專注於實現結果。如果某件事沒有成功,或者客戶對某件事反應不佳,我們可以據此調整改進,並繼續朝著預期的結果努力,而不會破壞每個人都關注的美好計劃。

至關重要的是,當問題出現時(不要自欺欺人,它們總會出現),產品思維讓我們能夠及時調整,並確保不偏離結果。相反,當問題出現時,如果我們困在項目思維中,仍會把注意力集中在時間表上。我們常常會陷入無休止的會議,試圖確定最初的猜測為什麼是錯誤的,以及如何才能回到日程計劃上。

這最終會導致工作與生活的平衡被打破、為了進度而犧牲產品和交付質量,因為大家需要集中精力實現最初達成一致的產出(不管這是否仍然是正確的做法)。

我們已經討論了很多概念,下面來看一些案例。

建造一座房子就是很好的項目例子。我和妻子去年蓋了自己的房子。我們經歷了選擇平面圖的整個過程,選擇了房子的所有裝飾和細節,花了大量的錢。建造開始時,我們的施工經理(他絕對很優秀)給了一個預計的完工日期:大約6個月以後。

顯然,這個預估不會完全符合事實,而且經常會出現一些會把日期推遲的因素,但是由於房屋的建造過程可重復性很高,有了明確的輸入,一個優秀的建築經理可以一周又一周地查看計劃,並可以確定他們預期完工的時間。

房子完工比計劃推遲了1周左右,完全符合我對項目日期的看法。其中一項交易拖延了,因此工程擱置了幾天,還導致了一些連鎖反應。但沒關系。這是在預料之中的。

對於這種類型的建築工程,非常適用於項目管理。每個人都知道需要做什麼,讓人們按時完成工作是真正的關鍵,尤其考慮到不僅僅是我們的房子,而是整個開發過程。

但是這種項目管理在任何地方都有效嗎?

並不是。

盡管我們很願意把軟體開發看作是一種類似建築的過程,但事實並非如此。無論如何努力,清晰定義的計劃和工作都不能轉化為產品開發。雖然在定義良好的時間表中感覺很舒服,但這不是產品開發的正確方式。

我正在開發的一款產品中,遇到了一個問題。我必須解決它,才能更好的讓這個產品擴大受眾面,接觸到更多的用戶。傳統的方法是收集需求,確定工作范圍,然後開發新功能。但我沒有採用這種典型的方法,這讓我的同事們都感到意外。

這個產品是面向美術設計專業的學生,有一部分需要他們展示自己的作品。當我理解了這個問題之後,就開始研究解決方案,比如是直接開發新功能,還是集成第三方軟體來實現,等等。

在研究過程中,我清楚的意識到,解決方案是改變我們要求學生做的事情,而不是開發任何功能。與其關注展示作品的功能,不如簡單的要求學生利用他們想要的任何軟體來展示作品。 實現需求的方法並不是只有一種,只有達到目標才是最重要的。 而且,這對每個人都有很大的好處。學生將自己控制他們的作品集,而我們不會被束縛於開發功能或使用特定的軟體供應商。

我們永遠不會用項目思維來解決這個問題。這個解決方案的產生是因為我關注的是問題和結果(在我們的應用程序上獲得更多用戶),而不是開發下一個新功能。

這通常是產品思維的結果。它可以在任何時候出現。在上面的例子中,我們避免了不必要的開發工作。但通常可能需要設計幾個產品原型來確定可行性。或者可以做少量的開發工作,來了解哪些特性將真正帶來想要的結果。無論我們在學習過程的哪個階段,關鍵是我們在學習中,而不是預先決定這個過程和遵循項目計劃。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呢?如何保持產品開發的重點?

所有的產品和產品管理都涉及到一定程度的項目管理。我們必須持續推進工作。不幸的是,希望在一個客戶或合作夥伴不要求完成日期或承諾的環境里工作是不現實的。

關鍵是,只有在有充足准備和自信時才能做出承諾。因此, 當我們確認了需要做的事情,並有機會真正理解它需要付出的代價時,才會做出承諾, 而不是在一開始就事先承諾特定的實現計劃 。 這通常是在進入工作的沖刺時段。看起來可能有點遲,但正是在此時估算和計劃才真正有意義。

MartyCagan在他的書《啟示錄:打造用戶喜愛的產品》中說,這種承諾是「高度誠信的承諾」。我們應該允許團隊在承諾之前有時間進行適當的探索和研究。

我們還需要幫助其他人認識到產品思維的好處。很多人要求日期和時間表是有原因的。部分原因是因為舊習慣。但有時對業務和預算是必要的。所以需要理解時間表在這些情況下的作用。如果這有助於產品的銷售,我們應該把重點從特定的功能轉移到更高的層次。如果是為了管理風險,也許我們需要幫助人們理解, 真正的風險並不是錯過一個日期,而是完全錯過了我們試圖傳遞的價值。

說到底,產品開發的全部目的就是為用戶和客戶提供價值。但大多數時候,我們並不知道究竟是什麼能帶來這樣的價值。如果你做年度計劃和預算時,認為可以提前一年想出所有正確的解決方案,這是非常不現實的。

項目思維的重點是提前給出解決方案,然後按計劃交付,而產品思維關注點在於如何解決問題,所以需要反復試驗和調整,尋找對用戶價值最大的方案,來保證結果的最優解。項目思維則已經限定了解決方案,後續的行動都是按計劃完成它,最終只是能保證實現這個方案,而無法保證問題被正確解決。

產品思維涉及到對不確定性的適應和學習,這可能是相當困難的。但如果我們想要得到正確的結果,而不僅僅是准時的產出,它實際上是唯一的工作方式。

原文地址:https://proctcoalition.com/proct-thinking-vs-project-thinking-380692a2d4e

⑸ 《產品思維:從新手到資深產品人》讀書筆記

1.什麼是產品思維?

產品思維的關鍵詞是用戶與迭代,即研究用戶、創造價值和迭代優化。

用戶認知:分為兩個層面,第一層面為微觀,包括用戶畫像、用戶場景和用戶心智;第二層面為宏觀,對用戶群體進行拆解分層,有多個維度,如用戶貢獻價值、用戶生命周期等。

創造價值:即用戶價值,又可以從用戶價值中引申到產品價值,產品價值=(新價值-舊價值)-遷移成本;產品價值=平均創造的用戶價值*覆蓋的用戶量。

(註:作者忽略了商業價值,因為產品經理服務的對象有兩個,用戶與公司,因此需要平衡用戶與公司之間的訴求,即分為用戶價值和商業價值較為合適)

迭代思維:即在實踐中學習

2.為什麼產品思維如今會被頻繁提及?

因為在互聯網時代,發生了四個變化:

第一,產品觸達成本驟降;

因為原來的實體商品,從設計到消費者手中,要經過諸多環節,尤其貨運和經銷成本很高,而移動互聯網與智能手機已經普及。

產品實體觸達的成本降低,使產品本身的價值重新成為品牌成功的關鍵。

第二,認知用戶質的飛躍;

用戶的數據完全記錄在產品中,包括用戶的屬性數據和行為數據,而這些信息在傳統行業中很難獲取。

大數據的最大價值就是作為認知用戶的手段,而傳統行業還在用樣本調研。

第三,個性化體驗成為可能

過去的商品都是標准化的產品,如今可以根據用戶的個人喜好和需求訂制產品。

這對產品經理產生了更高要求:了解不同用戶的需求並做進一步抽象,讓不同用戶的不同需求都盡可能用個性化的方式得到滿足。

第四,生產方式徹底改變

生產方式的改變主要是生產成本的降低,觸達成本、製作成本和維護成本都大幅降低。

成本降低的結果就是,快速迭代成為可能。

用戶畫像

1.怎麼認知用戶呢?

認知用戶包括三部分:用戶畫像、用戶場景、用戶心智。

2.什麼是好的用戶畫像?

用戶基礎屬性:性別、年齡、地域(籍貫&現居)、職業、學歷

用戶深層特徵:家庭情況、工作情況、收入水平、消費水平、娛樂愛好、常用APP、購物習慣(隱私數據,難以量化)

3.用戶畫像有什麼價值?

用戶畫像的種種特徵和描述,延伸出來的是用戶生活工作的環境,是他們日常的心理狀態,也有他們的認知能力。

4.怎麼獲得產品的用戶畫像?

書上或者網上有很多用戶畫像模板,但是都太教條了,應用在實際的業務中,往往得不到關鍵的有效信息。

最有效的方法是找幾個典型用戶,在他們工作和生活的狀態下見面聊一聊,這樣用戶才會更加輕松,並能聊到在真實場景中才會有的感受。

用戶群體特徵

5.用戶群體比較龐大時,怎麼認知用戶?

用戶畫像太過具象,雖然能幫助我們深入洞察用戶心智,但是具象意味著損失了普適性。

利用用戶特徵區分用戶群體,再用更具體的用戶畫像做用戶認知和判斷。

認知用戶的一個核心能力是,建立數據、特徵和用戶畫像的關聯。

6.怎麼建立數據、特徵、畫像的關聯?即怎麼做用戶分群?

給數字賦予特徵標識,特徵聚焦的就是用戶人群,每個人群都有一個用戶畫像。

所謂聚焦就是建模的過程:屬於某用戶群體的概率=關聯度系數1*行為特徵1+關聯度系數2*行為特徵2

(舉例:一個用戶屬於高收入人群的概率=a*平台付費會員+b*高端信用卡客戶,ab為相關度系數)

若沒有條件建模,可用加減法判斷即可,如可根據A行為+B行為的值,將用戶劃分為2、1、0三個群體。

7.在產品的不同階段,怎麼做用戶分群?

(1)產品在萌芽期時,更多的是尋找潛在用戶的群體特徵,以及判斷當下核心用戶的特徵;

(2)產品發展到一定規模後,有能力提供更豐富的功能和服務,這時需要做人群劃分;

(3)到用戶規模更大,或者有能力提供個性化服務的階段,就不只是分幾類用戶群體提取特徵了,可能需要從每個維度都拆分為不同的群體。

8.用戶生命周期劃分會遇到哪些陷阱?

首先要明確劃分用戶生命周期的初衷:區分不同的人群,對這些人群做需求分析,然後提供精準的功能或服務。

(1)第一個陷阱是,生命周期的劃分不是源於數據聚類,不是源於已有的方法論,而是源於對用戶的認知;要看用戶群體本身是否存在明顯的邊界。

(2)第二個陷阱是,生命周期是平台視角的,不是用戶視角,劃分出人群後,該做什麼依然要根據每類用戶的需求來推斷。

9.電商產品和支付產品,有最完整的行為數據,可以刻畫最完整的人群畫像。

10.互聯網產品已經逐漸進入深水區,做產品也不是當年做做表面用戶體驗那樣,已經更多地涉入業務。

場景

11.什麼是用戶場景分析呢?

考慮到產品使用的外部環境,不僅對用戶有判斷,對外部環境也要有判斷。整體考慮到的需求,才可能是最真實的需求。

(1)考慮使用手機的物理環境;如開車的場景、緊急求助的場景和無網的異常場景

(2)考慮用戶所在的社會場景;如「讓用戶尷尬」的場景,公共場合或安靜的場合用語音助手等

(3)考慮用戶的心流;即用戶在特定心理場景下的狀態,稱為心流,如逛街心流,商場中的餐廳、飲品店、服裝店、娛樂設施以及美甲店,構成了一個整體

12.心理賬戶:哪怕是一樣面值的收入和支出,在一個人的心中,它們都被分門別類做了編碼,重要程度和賬戶的額度截然不同。

用戶的心理賬戶會判斷每天或者每月花多少錢在什麼事情上,哪怕不是特別具體清晰。

場景判斷能夠幫助我們更精確捕捉用戶隨時會變的需求,即用戶需求是動態的。

13.場景是需求的限制條件,決定了需求的適用范圍。

14.如何推銷梳子給和尚?

這個問題就是考察了推銷員尋找消費者使用商品的各種場景的能力。

(1)梳子可以梳頭皮,活絡血脈,有益健康;

(2)香客燒香磕頭,儀容會亂,可以在寺廟中提供梳子,在細節處提現佛家對眾生的關懷;

(3)香客可自行購買,因為梳子是最平易的禮品,比各種掛飾更貼身和實用,也可稱「積善梳」,有比較好的寓意,同時對寺廟也是另一種香火錢,一舉多得;

15.如果產品在用戶場景上定位清晰,是非常容易宣傳和推廣的。

「收禮只收腦白金」和「怕上火喝王老吉」的經典營銷案例就是讓產品的場景深深植入用戶心智,用戶的心理賬戶是「給長輩送禮」和「吃東西敗火」要比「買保健品」和「喝飲料」更有價值。

用戶心智

16.找到用戶需求——認知用戶——了解用戶心智——社會學、認知心理學、行為經濟學,作者將社會學知識、心理學知識、經濟學知識通過產品體系成功關聯在了一起,這也是把偏理論、偏學術知識與商業中的實踐經驗結合在一塊,且真正指導了實踐,發揮了作用,載體是產品經理這一具體職位,最終建立為產品思維體系。

自己也曾讀過各種類型的書,但是沒能與實踐結合,也沒有發揮作用,只是停留在「知道」這個層面,也沒有建立一個體系,將這些不同類型的信息和知識串聯起來,所以努力的方向有兩個:更多的實踐,積累商業經驗;並有意識的將各種類型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的工作中,以實踐經驗為載體,建立一個體系。

17.用戶是產品的根源,用戶心智則是用戶需求的根源。用戶所做的每一個行為背後都是他們在具體場景下,認知某個事物後的反饋,這個認知的基礎就是用戶心智。

18.把用戶認知抽象為一個函數:想法=F(X,Y,Z),即用戶的感知和場景是參數,經過用戶的心智函數F,就可以得到一個用戶認知結果。

19.怎麼探索用戶心智呢?

可以從社會心智和認知行為心智兩方面論述。

社會心智

在社會學中,影響一個人的塑造因素,主要有三個核心資源,

(1)物質資源:一個人擁有的財產或資產;

(2)社會資源:一個人的社交圈,以及在社交中的影響力(是否有能力影響別人和別人對自己能施加多大影響);

(3)文化資源:一個人的文化程度,知道哪些事情,是否有自己的價值觀和想法;

認知行為心智

人類大腦有兩種系統,即兩種思維方式,

(1)系統1是無意識的、快速的思維方式

(2)系統2則需要注意力集中,做復雜的運算

(3)我們通常傾向於用系統1思考,遇到麻煩時,再使用系統2

20.由於系統2思考的缺失,會導致不理性的思考方式,這被稱為認知偏誤。

(1)損失厭惡:用戶對損失更敏感

如今電商平台大量發放優惠券,利用的就是損失厭惡:通過發放大量的優惠券,然後反復提醒消費者,要是再不趕快使用,你就會損失一大筆錢。

科學實驗表明:損失帶來的負效用為收益正效用的2-2.5倍。

(2)框架效應:面對同一個問題,在使用不同描述後,用戶會選擇乍聽之下比較有利或順耳的描述

在損失會比較大的時候,強調收益,在損失比較小的時候,強調損失,可以讓用戶更認同。

(3)錨定效應:一旦你建立了初始錨定認知,後面的認知就會基於這個初始參考物來做判斷,可用此認知偏誤管理用戶預期

電商中的錨定效應:一個電飯煲商家有三個產品,A款100元(功能數3)、B款400元(功能數10)、C款300元(功能數8),銷量最好的是C款;因為A和B就是C的錨定物,A用來錨定C的功能豐富,B用來錨定C的物美價廉。

外賣中的錨定效應:告訴用戶的預計送達時間是30分鍾,但實際25分鍾內就可以到,這就超出用戶預期了;若告訴用戶20分鍾送到,實際25分鍾送到,用戶就會很不滿意。

(4)注意力偏誤:用戶只會關注滿足自己需要的核心流程,對無關信息的關注程度極低,基本忽視

原則1:主線流程之外的信息和功能,要默認用戶不了解;

原則2:大段的文字和小字體的文字,要默認用戶不會閱讀;

原則3:有重要的流程步驟、信息傳遞,就需要更突出或阻斷式提醒;

(5)主觀驗證&證實偏見&逆火效應

主觀驗證:一個人如果相信某個觀點或判斷,他會主觀上把許多無關的信息作為支持這一觀點的論據;比如星座這類心理測試

證實偏見:當一個人有了一個假設後,他會偏好能驗證假設的信息,而選擇忽視那些否認假設的信息;

逆火效應:當假設被相反的信息否認後,我們反而會更加深信自己原本的假設;這是因為人的逆反性,對方越是急切說服你,你就越是認為他說的是假的。

(6)概率思維與0/1思維:我們做產品時用的是概率思維,而對用戶來說,只是0和1的關系,即正確和錯誤、滿足與不滿足。

如醫療產品,判斷用戶病症的概率是95%,准確率已經很高了,但對用戶來說,一旦失敗,影響到的是他們的生死,不能兒戲。

(7)知識詛咒:我們了解的知識越多,就越會喪失在不了解的視角看問題的能力。

我們作為產品經理是全知的存在,了解產品的各種細節、功能、策略,但用戶的認知程度是參差不齊的,因此我們做任何功能時,都要假設用戶得到的信息是缺失的和不完整的。

要擺脫知識詛咒,我們只能依靠頻繁地與用戶溝通,獲取用戶的想法。

(8)峰終定律:高峰和結束時的感覺,是未來最容易讓人回憶起的體驗。

(9)宜家效應:宜家家居會生產一些需要用戶自己動手組裝的產品,因為人會高估自己勞動帶來的價值。

比如通過一些小游戲用戶可以贏得優惠券,用戶更傾向於在失效日期前用掉,因為他們會感覺到這些獎品是自己贏得的。

宜家效應對產品經理的提醒:對於用戶花費時間和精力得到的權益或者虛擬物品,在做削弱它們或導致它們貶值的事情時,要特別謹慎。

(10)間隔效應和延遲效應

間隔效應:有間隔的重復接觸,比無間隔的重復接觸,有更好的記憶和學習效果;

延遲效應:長延遲時間的少次接觸,比短延遲時間的多次重復接觸,有更好的記憶和學習效果;

21.基於用戶心智,我們怎麼更好的認知和判斷呢?

(1)獲取足夠完善的用戶畫像和用戶場景

(2)要對普遍存在的認知偏誤有所了解

(3)要有極強的同理心,分析拆解用戶表達的內容,對用戶行為背後的心理決策邏輯做共情猜測

(4)要用科學論證的精神反復檢驗

22.用戶心智是用戶行為背後的原因,越本質的東西通常越准確,也越有復用性。

23.產品決策者在一個產品乃至一個企業中的價值,會通過決策能力體現,能夠認知到用戶什麼程度,也間接決定了產品決策者的層次和水平。

24.需求是什麼以及需要遵從哪些原則呢?

(1)需求是用戶對解決現存問題的需要

用戶:了解真正的用戶是誰、在哪裡、有怎樣的心智模型

現存:需求不是創造出來的,而是用戶現在正面臨的問題

問題:先區分是不是問題,再區分是多大的問題;可以藉助馬斯洛模型、痛點、癢點等判斷

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客觀的,需要解決是主觀的;如你認為單身是問題,但越來越多人更喜歡單身

(2)需求不是無邊界的:超過一定邊界後,用戶的邊際收益會驟降,甚至降為零;如外賣用戶滿意的送達時間是20分鍾,那麼從40分鍾做到20分鍾和從20分鍾做到10分鍾的用戶價值是不同的

(3)用戶的訴求不等於需求

「人們不知道他們想要什麼,知道你把產品拿給他們」可拆解為三個點:人們通常無法表達自己的需求;人們表達的需求經常是不準確的;用戶在使用產品時才能驗證自己的需求

國外某成人網站在定義視頻質量時,用的是播放該視頻時離開網站的用戶數量,這被許多人成為天才式的產品設計。

產品經理判斷用戶需求只有兩種方法:用行業經驗和同理心捕捉用戶需求,如喬布斯、張小龍;或者只能投入市場測試用戶使用產品的情況,這也是迭代思維的價值,適用於大部分人

(4)需求的主體是目標用戶:我們不需要考慮所有用戶的需求,而是要找出目標用戶

(5)需求有其時空約束:即我們在關注需求時要看物理環境和社會環境,以及用戶的心流和心智

(6)用戶是需求的集合:我們要了解我們正在關注的需求,處於用戶心智的什麼位置,佔多大比重

互聯網產品不僅要關注用戶數量,也要衡量用戶質量;衡量用戶質量的一個更准確的標準是,用戶使用時長(產品的用戶總在線時長=產品覆蓋的用戶數量*每個用戶的平均使用時長)。

支付寶在日常線下消費場景的劣勢在於,覆蓋用戶的使用時長實在太短了。

使用時長代表的是用戶對產品的依賴程度,也間接反映了產品滿足的用戶需求在用戶所有需求中的位置。

(7)需求存在不同層次:需求的拆分沒有固定的方法論,有一個產品經理思考問題的法則,就是無論任何事情,都連問6個為什麼。

從衣食住行、購物的生活需求,到社交、成就感、歸屬感這樣的精神需求,深層次的用戶需求沒有變過。

1. 產品經理能創造哪些價值?

(1)用戶價值:用戶在使用產品時主觀判斷能否幫助自己解決特定的問題

(2)產品價值:從產品設計的視角關注的用戶價值

(3)用戶體驗:在實現用戶價值過程中用戶的主觀感受

用戶價值是我們為了讓用戶到達目的地鋪的一條路;產品價值是我們鋪的路有多少人用,是不是比別的路好;用戶體驗是在行駛的過程中,道路是否顛簸以及路邊的風景怎麼樣。

2. 什麼是用戶價值?

(1)我們能夠為用戶創造的價值——用戶使用產品時對我們的感受是否有價值、有幫助

(2)用戶對於我們的商業價值——用戶是不是能夠提高我們的收入或者是潛在的貢獻者

3. 什麼是產品價值?

在市場環境中看:產品價值=(新體驗-舊體驗)-遷移成本

在平台視角看:產品價值-平均創造的用戶價值*覆蓋的用戶數量

注意產品價值是相對價值,需要考慮外部環境,對比不同的產品,並考慮目標用戶不同的訴求。

4. 什麼是用戶體驗?

用戶體驗,即用戶在使用一個產品或系統之前、使用期間和使用之後的全部感受。

狹義上的用戶體驗,是網頁設計、界面設計和交互設計。

廣義上的用戶體驗,不僅包括人機交互,還包括在整個產品呈現過程中的所有用戶感知。

5. 怎麼尋找產品的核心價值呢?

(1)符合用戶價值

(2)對應的舊體驗較差,有空間

(3)覆蓋的用戶夠多(市場夠大)

(4)簡單明了(即要考慮用戶心智認知問題);沒有深入人心的心智建設,用戶很難在對應的場景下想到用你的產品解決問題。

(5)自己有經驗或資源優勢

6.許多產品留存用戶的手段,諸如積分、會員等,就是在設法提升用戶的遷移成本,讓用戶覺得切換一個平台的成本太高了。

7.在有一定規模的的公司和平台里,會在短期效果和長期的用戶價值之間做大量的取捨。在企業價值和用戶價值之間,永遠都是權衡博弈的關系。

8. 怎麼認識和解決用戶體驗問題呢?

可以拆解為四個維度:

(1)可用性:讓用戶可以達到預期目的,通常也是核心用戶價值的體驗

(2)易用性:用戶達成目標的成本;易用性不會影響用戶達成目標,隻影響用戶達成目標的成本和對成本的感受

(3)穩定性:用戶在各種場景下,是否能無異常地完成任務;場景越復雜的業務,對穩定性的要求越高

(4)超預期:體驗比用戶原來使用的產品好和使用產品的用戶持續獲得驚喜

9. 怎麼建設易用性?

梳理產品整體體驗的用戶體驗地圖,用戶體驗地圖的核心有三點:

(1)真實觸點;需要用戶所有的用戶觸點,包括線上和線下

(2)觸點間關聯;需要觸點間有明確關聯,最好是狀態機

(3)遭遇的問題和主觀感受;需要了解每個觸點用戶遭遇的問題和主觀感受

10. 怎麼建設穩定性?

主要有兩點:降低異常發生的概率和降低異常發生後的解決成本

大多數用戶都是0/1思維,一旦受到嚴重傷害,用戶不會判斷概率問題,而是一票否決。

首先確保幾乎所有的異常發生後都有降低成本的解決方法,其次是要竭力優化異常發生的概率。

11. 超預期體驗存在什麼陷阱?

(1)落入哪個體驗差大優先順序就高的陷阱;如理財類產品,優先解決的是可用性問題,其次才是易用性問題

(2)破壞用戶體驗的穩定性;間歇性的超預期體驗會適得其反,要只考慮永久性的超預期體驗,如做堅果零食的產品,若間歇性發開殼器等小贈品,用戶錨定的正常體驗是有贈品,沒有贈品就會變成異常體驗和差體驗

1.產品落地包含三個核心邏輯:

(1)供給側能力

(2)迭代思維

(3)科學思維

懂用戶、懂價值,只是懂需求而非懂供給,這種情況下很難做好產品。比如做網約車平台,司機怎麼招募、怎麼管理;做酒店服務,大的連鎖酒店和小的房東都該如何建立渠道,如何設置合作機制。

認知用戶和做用戶價值判斷,認知行業和做供給側邏輯判斷,是先決條件,但是否符合真實世界的邏輯,沒人能提前准確預測,這中間的不確定性,就要靠迭代思維來彌補。

2.供給側通常分為兩種情況:

(1)單向提供功能和服務的產品,即獨立品牌產品,如網路搜索、微信、愛奇藝

(2)多方撮合的平台型產品,即平台類產品,如淘寶、微信公眾號、滴滴、美團

3.獨立品牌更關注自己完成的「功能體驗」和「服務品質」,而平台類的產品更關注的是賦能B端供給側的用戶,讓他們具備足夠的「功能體驗」和「服務品質」。

4.獨立品牌產品和平台型產品之間有什麼關聯?

如今的平台類產品都逐漸有了獨立品牌產品的特性:用戶會關注平台的品牌背書,也就要求平台不僅僅做好撮合,也要做好B端供給側的服務品質把關,用戶一旦出了問題,首先想到的不是B端角色有問題,而是平台做得不夠。

即做平台型產品,要為供給側的質量做出品牌背書,單純撮合的意義不大。

5.我們需要獲取什麼樣的用戶,需要創造什麼樣的價值,再考量什麼樣的供給側能夠完成這樣的邏輯,最終獲取對應的供給側角色和資源,即從需求出發去分析供給,而不是相反。

6.從純粹用戶的角度看,我們在創造價值差或者體驗差;從企業的角度看,我們這創造成本差,即能否用更高效的手段達成同樣質量的體驗。

創造體驗差或成本差的兩種方法:模式創新和技術創新。

7.兩種商業模式:流量模式和交易模式。

(1)流量模式的商業變現通常是廣告,做好這種模式的要求是能找到更好的廣告主以及提供更精準的服務,如現在的千人千面;還有一種是增值服務,如會員

(2)交易模式的產品分兩種類型:平台型和自營型;平台型本質上是中間商,即賺取中間的差價,如滴滴和美團外賣;自營型的商業營收就是售賣的利潤,如小米、網易嚴選

不管是流量模式還是交易模式,互聯網產品的商業模式有個核心要素:要有一定的規模效應,或者在一定的閾值後,邊際收益逐步增加,邊際成本逐步降低,否則就會得不償失。

8.產品迭代的四個步驟:

(1)判斷最重要的體驗差;產品價值=(新體驗-舊體驗)-遷移成本

(2)新體驗的最小成本嘗試;灰度(小流量)實驗、AB實驗

(3)觀察結果,識別正誤;用戶反饋和行為數據

(4)堅持對的,放棄錯的;第一,確保在預期時,就設置清晰的退出機制;第二,塑造無壓力的試錯環境;第三,由第三方來做中立的判斷

閱讀全文

與學產品思維有什麼好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程序員那麼可愛多少集男主追妻 瀏覽:763
銑工零件技術要求分析怎麼寫 瀏覽:588
稅務網站怎麼更改交易內容 瀏覽:559
花椒最大市場在哪裡 瀏覽:795
數據湖的概念由什麼廠商提出的 瀏覽:885
程序員怎麼調到非外包公司 瀏覽:285
咪咕小程序在哪裡打開 瀏覽:763
蘋果哪個是程序號 瀏覽:11
下屬等領導怎麼發信息 瀏覽:502
畢業設計怎麼做微信小程序 瀏覽:52
怎麼查內幕交易 瀏覽:745
java程序怎麼打開 瀏覽:433
汽車正時數據流正常是多少度 瀏覽:52
珠海北山市場怎麼聯系管理員 瀏覽:283
永州職業技術學院有哪些獎金 瀏覽:860
閑魚怎麼取消交易不賣了 瀏覽:550
小程序搜索的熱搜怎麼做 瀏覽:55
螞蟻財富工資理財怎麼差取出交易 瀏覽:140
怎麼把表格中的數據欄拉到最底下 瀏覽:358
一加t8如何關閉流量節省程序 瀏覽: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