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品生產 > 如何升級產品結構

如何升級產品結構

發布時間:2024-06-14 17:17:41

1. 用微笑曲線分析我國紡織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存在的問題,應該做怎樣的調整

微笑曲線理論的形成,源於國際分工模式由產品分工向要素分工的轉變[1] ,也就是參與國際分工合作的世界各國企業,由生產最終產品轉變為依據各自的要素稟賦,只完成最終產品形成過程中某個環節的工作。最終產品的生產,經過市場調研、創意形成、技術研發、模塊製造與組裝加工、市場營銷、售後服務等環節,形成了一個完整鏈條。這就是全球產業鏈,它一般由實力雄厚的跨國公司主導。以製造加工環節為分界點,全球產業鏈可以分為產品研發、製造加工、流通三個環節。 從過程產品到最終產品再到最終產品銷售,產業鏈上各環節創造的價值隨各種要素密集度的變化而變化。

發展中國家的
企業由於缺少核心技術,主要從事製造加工環節的生產。然而,無論加工貿易還是貼牌生產,製造加工環節付出的只是土地、廠房、設備、水、電等物化要素成本和
簡單活勞動成本,雖然投入也很大,但在不同國家間具有可替代性,企業為爭取訂單,常常被壓低價格。而跨國公司掌握的研發環節和流通環節,其所投入的信息、
技術、品牌、管理、人才等屬知識密集要素,比製造加工環節更復雜,具有不可替代性。同時,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市場,研發和流通環節要承擔更大的市場風險,
按照合同完成訂單生產即可分享利潤的製造加工環節並不負責產品銷售,市場風險極低。按照成本與收益、風險與收益正比匹配原則,跨國公司作為生產過程的最大
投資者和最終產品銷售的風險承擔者,自然成為最大的收益者。

(一)我國紡織服裝業存在的問題

比較優勢降低,產品結構不合理。
當前,我國紡織服裝產業市場呈現一定程度的供求結構性矛盾,產業結構失衡,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狀況沒有得到根本改善,影響了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主要表
現在以下3個方面。

一,初加工產品增長過快。從紡織產業細分行業結構看,首先表現為紡織、化纖等產業中初加工能力相對過度增長導致產業過度競爭的風險。2000年到2006
年,我國紡織工業投資總額超過5000億元,年均增速高達50%左右。部分地區和企業片面追求規模、產值的高增長,盲目鋪攤子,「同構性」發展。從投資結
構看,紡織產業鏈中的棉紡、化纖等上游初加工產業投資占投資總量的75%以上,使同期棉紡、化纖產能迅速擴張,到2006年底,棉
紡能力比2000年翻了一番還多,聚酯、化纖產能增長3倍左右。
其二,染整行業水平不高影響高檔面料供
應。雖然我國紡織品服裝產量居世界第一,但在紡織品深加工的很多關鍵領域仍然處於劣勢,部分高檔產品仍需進口,如高檔面料、高檔地毯和無紡布等紡織製成
品。目前我國出口的中高檔服裝中60%
的面料依賴進口,2006年進口面料金額達89.5億美元,同時進口面料的平均單價總體上高於出口面料,如2006年我國棉布、化纖、毛織物面料的進口平
均單價分別比出口平均單價高0.34、0.38和2.17美元/米。面料的外觀主要取決於染整環節,而染整環節一直是我國紡織工業的瓶頸,存在著設備陳
舊、工藝落後、後整理水平低等問題,致使面料外觀缺乏特色,檔次低,功能差。目前我國印染行業中,僅有少數企業在色差3-4級以上的產品合格率能達到
80%,大多數企業只有
50%左右,而國外先進水平已經達到90%。
橫向產業結構不
合理的第三方面是,三大類最終紡織品結構不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紡織品從用途角度可分為衣著用、產業用和家用。從長期看,隨著工業化水平的提高,我國對產
業用和裝飾用紡織品的需求增長也日益加快,而我國當前的產品供應結構與發達國家存在著較大差距,大約3/4的產品是用於衣著生產的,只有不到1/4是後兩
種用途,裝飾類、產業用紡織類產品供應相對不足。從我國紡織服裝產品的進出口類別可以看出上述結構狀況。2006年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中服裝出口佔64.47%,產業用紡織品佔22.91%,而同期的進口
則呈相反趨勢,在進口中產業用紡織品的比重則達到了84.26%。
2、技術落後,人才匱乏,經營管理水平低。

代服裝業的競爭已成為全球范圍內以高新技術為導向的綜合科技、經濟實力的較量,科技的作用日益突出。據統計,國際大型工業企業研發費用一般占銷售收入的
3%~5%,世界500強達5%~10%,而我國服裝業這一比例還不到0.12%。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與計算機輔助製造(CAM)是服裝業高技術的
發展方向,發達國家服裝企業的應用普及率已達
80%以上。
設計師是服裝的靈魂,可我國至今沒有一位世界名師,與巨大的服裝生
產和消費能力極不相稱。專業技術人才、管理、營銷人才也嚴重匱乏,業內有技術職稱的技術人員只佔1%,是全國技術素質最低的行業。民營服裝企業家族式、家
長制的管理模式十分常見,缺乏戰略思維,短期行為普遍;而國營、集體企業又存在產權不明晰、機制不靈活等體制問題,管理難以真正到位。經營管理水平的低下
直接影響我國服裝業的效益。以總資產貢獻率來衡量,1998
年我國工業平均水平為7.12%,而服裝業還不到4.33%。
3、品牌競爭力差,產業鏈
整合度低。品牌競爭越來越成為現代服裝業競爭的關鍵手段,而我國服裝業羸弱的品牌競爭力與龐大的生產加工能力卻極不適應。雖然PIERRE
CARDIN(皮爾·卡丹)、CROCDILE(鱷魚)、GOLDEN
LION(金利來)等世界名牌都是由中國本土企業加工製作的,中國品牌也逾萬種,卻沒有一個世界名牌。服裝業產業依存度極高,但我國服裝相關產業卻發展滯
後,難以適應作為龍頭的服裝業發展。紡織業產品結構不合理,使我國高檔面料自
給率不及50%;服裝設備製造業除普通平縫機外,高檔特種縫紉機及粘合、裁剪和整燙設備全部依賴進口;高檔服裝輔料也基本依賴進口。另外,現代服裝業發展
越來越需要相關服務業的同步發展,如流行預測、品牌代理、展覽公司、模特公司等,而我國服裝服務業的發展還遠遠不能滿足服裝業的需要。相關產業發展滯後使
服裝產業鏈整合度不
高,由此成為我國服裝業進一步發展的桎梏。
4、標准體系不健全,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意
識、手段滯後。據統計,我國每年約有70多億美元的出口紡織品、服裝受到近年來國際貿易中日益增長的技術性貿易壁壘的不利影響,占紡織品、服裝出口額的
10%以上,而我國服裝企業從認識到行動都相對滯後。以國際紡織品生態研究和檢驗協會推出的OKO-Tex Standard
100(生態紡織品標准100)生態標簽為例,截止2000年5月,在頒發給亞洲地區紡織、服裝企業的1125張證書中,只有95張給了中
國企業。
我國對服裝的毒理檢測和環境污染保護檢測鑒定也起步晚、技術落後,對產品環境標志認證重視不夠。目前國內除了中國環境標志認證委員會有一個對照歐盟標准制定的生態紡織品標准外,還沒有強制性的國家標准。雖然國家正在推行產品質量和環境管理體系雙綠色認證,對獲證企業給予出口免檢待遇,但在國內4.7萬家服裝企業中,只有18家企業獲此認證。近年來,發達國家的質量標准也越來越高,我國標准還難以與國際標准接軌,這對「入世」
後服裝企業提高產品質量,參與國際競爭極其不利。

3、縱向產業鏈結構不利於產業效益提高

縱向產業鏈條來看,目前我國紡織服裝的各部分發展不平衡,整體架構呈現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格局。即在中間的生產加工環節優勢較為明顯,而在兩端的
研發設計和品牌營銷環節能力相對薄弱。在現階段國際分工體系中,發達國家日益專注於紡織產業鏈的兩端,即前端的原材料生產和產品研發以及末端的深加工和市
場渠道。而包括我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則處於利潤附加值、技術含量相對較低的中部,受到發達國家的雙重擠壓。目前我國紡織服裝業更多的是用OEM生產方式,
生產商在全球紡織品價值鏈中僅佔到10%的利潤,90%的利潤都屬於品牌擁有者、批發商、分銷商和零售商等各個環節,而這些環節大多被進
口國壟斷,都落入位於產業鏈兩端的發達國家手中。
此種產業優勢結構的可替代程度很高, 市場競爭激烈,很容易為其他國家取代, 引起「微笑曲線」的下移,也就是利潤率呈現下降。從世界名牌的發展軌跡來看,要實現產業升級應
該採用原創設計生產(ODM) 和自有品牌生產(OBM) 方式。
4、結構調整與產業升級進入關鍵時期
根據在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下世界紡織工業發展的總趨勢和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客觀需要,我國紡織服裝產業已經進入了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的關鍵時期。原因如下:
來自市場競爭的壓力。在國際市場上,全球紡織品市場正在發生重大變化。跨國產業鏈中製造國低端地位的競爭更加激烈,在產業價值鏈內,「微笑曲線」不斷下移,也就是利潤從產品製造環節向研發設計和品牌銷售環節等上、下游環節的轉移將會繼續。與此同時,一些
新興發展中國家正在以更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優勢,擠占我國紡織品的海外市場。 中東歐、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憑借著更廉價勞動力和貼近主要消費市場的地緣優勢,已經對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構成了強大的競爭壓力。我國紡織品原先以勞動力和土地等作為國際比較優勢正在逐漸喪失。在國內市場,紡織服裝業也面臨考驗。低端產品供給相對過剩的矛盾始終存在,另一方面,出口壓力的增大將迫使企業轉向內銷,從而進一步加劇國內市場
的競爭。
來自資源環境和要素的約束。首先是資源環境的約束日益增強。在國際上,環保、綠色、循環經濟現在領先的發達國家都已經起步。在國內,我國紡織服裝產
業結構與資源、能源、環境的矛盾日漸突出,落實科學發展觀對紡織服裝產業的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社會責任的要求日益提高,對粗放型發展有更大約束。其次是
原料及要素成本上升的趨勢難以逆轉。棉花、化纖原料缺口不斷加大,近年來,勞動力供給相對不足,工資成本上升壓力很大,給勞動密集型特徵明顯的紡織服裝產
業帶來極大的成本壓力。我國紡織服裝業在OEM 階段,國外貿易商利用我國廉價的勞動力和資源的同時,給我國帶來了能耗、污染等大量的負「外部
性」,而國外公司卻未能承擔這些成本。

(二)我國服裝業的結構調整
面對以上問題,政府和行業協會必須對服裝業發展提供政策支持和行業指導,幫助中國服裝業大力加強產業結構調整,逐步提高核心競爭力,才能使配置於服裝業的資源產生更大的效
率和效益,更好地應對WTO的挑戰。

1、加強所有制結構調整,讓國企退出服裝業。

們從2000年服裝業有關指標的對比分析中看出,國企佔全國服裝企業數量的9%,佔用了行業41.1%的資產,而利潤總額卻僅占行業的2.6%。從
2000年服裝業全部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與三資自己最擅長的事,再通過多種模式實現聯合。如由核心企業企業主要經濟指標的對比分析中也可以看出,國有企業
各項指標均與三資企業有很大差距,總資產貢獻率僅為
4.10%,而三資企業卻高達9.63%。因此,服裝業資
產配置於國有企業效率不高,應當調整。
全國近年來服裝業的發展也證明了這一點,截至1999年底,行業內國企數量比1995年減少了50%,民營企業已成為行業的主體。實踐證明,對服裝業來
說,民營企業有較強的生存和競爭能力。因此,國家應鼓勵民營企業大舉進入服裝業,以多種形式參與國企改革,對技
術落後、效益低下的國企,應盡快以各種形式退出市場,盤活存量資產。
2、優化企業結構,形成多種企業模式。
許多行業在結構調整中常常組建大型企業集團或實行多元化戰略,這對服裝業來說卻未必有效,服裝產品結構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決定了服裝企業結構的多樣性,我國服裝企業應把結構
優化的重心放在提高效益和競爭力上而不宜簡單擴大規模。
大型企業可以按照產業鏈,組建縱向或橫向一體化的企業集團。如從紡織原料、服裝面料到服裝設計、生產為一體的企業集團可以發揮服裝業的龍頭作用和產業鏈整合的優勢;服裝商業企業與生產企業為一體的企業集團能夠加強銷售與生產環節的聯系。中小企業應當強化專業分工,集中精力做好掌握品牌、營銷,與加工企業進行專業分工,在企業與服裝設計機構、面料供應商中開展項目股份制合作等。小企業可以實行「錯位競爭」,佔領大中企業無利又無力可圖的市場空白,實現自身的發展。只要准確把握市場需求同時又形成針對這種需求的適度規模,小企業就可以「小而精」,「小而強」。另外,企業還可以對原有的生產經營系統進行
徹底的轉制,形成各種新型業態。

3、加快區域結構調整,構建「大陸、港、台服裝業經濟區」。
近年來,在國內外低成本競爭及沿海發達地區勞動力成本上升的雙重壓力下,發達地區的加工型服裝企業越來越難以生存,應及時將生產能力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形成東西部不同重點的產業集聚。東部重點發展高附加值、品牌產品出口,加快產業升級並逐漸成為研發設計中心和市場信息中心,帶動中西部發展;中西部則大力發展加工業,成為我國服裝業加工基地,
二者優勢互補,相得益彰。
1999年我國內地、港、台服裝出口量合計佔世界服裝出口額的29.7%。內地具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較完整的服裝生產、研發和人才培養體系;香港有豐富的服裝經營和接單經驗,快捷的通訊網路和高效的進出口系統;台灣有高品質的服裝面料。兩岸三地的紡織服裝業互補性很強,如果緊密協作、優勢互補,足以成為世界最大和最有競爭力的服裝生產、設計、銷售中心。因此,國家應構建「大陸、港、台服裝業經濟區」,推動兩岸三地在更深層次、更
高水平的合作,實現我國服裝業的持續發展。

4、推進產品結構調整,加快高新技術普及、產業升級和人才培養。

促進企業產品結構的調整,把依賴低附加值產品競爭帶動的數量型增長方式轉變為主要以品牌產品、高附加值產品競爭帶動的質量型增長方式上來,國家應對品牌出
口、高附加值出口及環保產品出口的企業給予更多的優惠;在出口信貸、出口退稅、保險等方面制定優惠政策,推動企業國際化經營,實施名牌戰略;支持高技術、
高附加值產品的研發,加強對服裝業高、新、特項目的支持力度,同時對服裝產業鏈相關產業加大扶持力度,使其更好地為服裝業服務。行業協會也要幫助企業加快高新技術改造,提高管理水平,積極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加快服裝業標准與國際標準的接軌,創造良好的產業環境,與企業、學校共同努力,
加快培養以設計師為代表的人才隊伍,提高行業素質。

(三)結語
當前我國服裝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問題是產業發展過程中必然要解決的問題,服裝企業、各相關中介組織和政府等主體需要共同努力,從不同的側面不斷探索結構調整與升級的 我國服裝業經過多年發展也已具備了相當實力,加入WTO又將獲得許多機遇。因此,我們雖不可盲目樂觀,但也不要妄自菲薄,只要充分認識自身的不足,大力加強結構調整,揚長避短,把握機遇,我國服裝業就完全能夠以「入世」為契機,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

2. 什麼叫產品結構性調整

當企業的產品結構不合理時,就需要對企業的產品結構進行調整。產品結構的調整方式分為兩種,一種是戰略性調整,一種是戰術性調整。下面分別介紹之: 1, 戰術性調整。它包括兩種方式: (1) 適應性調整。即企業根據近期市場的情況,對企業現有產品進行量和質的調整。量的調整包括對原有產品的取長補短,調整各種產量的比例;質的調整包括對原有產品在質量上、花色商、包裝上、規格上及成本上進行調整,質的調整需要一定的技術和資金投入。適應調整的最大特點是立足於現有的存量范圍,是以內涵為主的調整,採用扶優限劣者以最基本的措施作為啟動點,牽動適應性調整的整體發展。這種調整投資少、見效快。 (2) 該進行調整。根據市場需求,可分為對老產品不斷進行調整和對老產品進行系列開發兩種: ①不斷改進老產品、即根據市場需求,經常要對老產品進行質量、外形、性能的改進,一方面延長產品壽命,同時不斷的對產品進行改進,老產品可以變成新產品,從量變到質變,這是產品結構調整的重要措施; ②開發系列產品,針對各種不同目標市場上的產品進行開發,增加產品深度。戰術性調整是企業在原有生產技術的基礎上,根據市場發展的變化而採取的應急調整措施,它可以是企業迅速擺脫困難,挖掘企業內部的潛力。其不足之處在於它易受到原有產品結構現狀的限制,以至往往在發現了市場機會的同時,由於條件所限而物力抓住,因此企業在重視戰術性調整的同時,應不失時機的下決心進行戰略性調整。 2, 戰略性調整。這種調整主要依賴於投資,屬於增量調整的范圍。可分為兩類: (1) 全新性調整。根據市場需要,拓寬企業產品路子,使企業產品進行戰略性轉移,開發出新門類和全新型產品,或高技術產品,以形成新的競爭力。 (2) 發展性調整。企業對深受用戶喜歡的名優產品要努力使其成為具有較大競爭力的企業支柱產品,企業應當在產品成長期下決心在提高產品水平的前提下擴大生產規模,使產品處於強有力的競爭地位。 適宜的戰略性調整是保證企業產品結構合理化的關鍵,是保持產品結構活力的有力措施,但這種調整投資大,所需周期長,見效慢。因此,戰略性調整應與戰術性調整相結合,忽視哪一種都會對企業產品結構調整帶來不利影響。 在產品結構調整中,需要注意如下一些問題: 1, 產品結構調整是一個全方位的系統工程,它是企業全體員工的共同任務。在全方面中期關鍵作用的是市場、人才與資金的積累。在市場方面要注意抓住三個動向:了解本行業和相近行業的銷售增長率,及時發現本行業的新率漲落狀況;了解本企業產品市場佔有率及其變化情況,對本企業擴張或被擠壓的狀況有基本的了解;抓住可能出現的市場機會,為開拓新市場做准備。在人才方面要重點組織好營銷人才,技術人才和決策人才,其中決策人才是關鍵、營銷人才是先導、技術人才是主力。在資金積累方面,需要建立產品結構專案調整基金,基金應由折舊基金提取一部分,產品開發基金提取一部分,企業自籌一部分。 2, 由戰術性調整走向戰略性調整。對目前許多企業來說,主要應以適應性調整為主,在多次戰術性調整成功的基礎上獲得額戰略性調整的能量,並一舉爭取戰略上的主動。 3,產品結構的調整要伴隨著組織結構的調整。許多企業的組織結構愈來愈不適應發展中的市場和發展中的競爭,應在進行產品結構調整的同時十分注意組織結構的調整,這是決策者在產品結構調整中應注意的問題。

3. 我國優化出口商品結構的對策有哪些

優化我國出口商品結構的對策

(一)實現產業結構調整,促進國內產業升級
調整產業結構是我國實現外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任務。加快出口商品結構的調整,逐步由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向出口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密集型產品為主,乃至向出口技術與知識密集型產品為主的商品結構進行轉化。逐步形成出口支柱產業(農副輕紡等傳統產業)、出口主導產業(機電儀化產業)、出口戰略產業(高新技術產業)三大出口產業群,並建立梯度發展態勢,逐步向技術含量高的產業轉移。目前我國可以從國外引進高新技術設備,通過高技術人才在吸收、消化、改造後扶植發展新興產業,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在「科技興貿」戰略條件下,促使產業結構升級,優化出口商品結構,進而帶動經濟的增長。我國對於一些有能力生產的原材料和零配件應該自己生產,減少進口,這樣既可以提高我國產品的科技含量又有利於解決就業問題,提高我國商品的國際競爭力。所以說出口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就是要調整產業結構,促使產業結構升級。
(二)實施出口名牌戰略,增加產品的附加值
我國應在全國實現有梯度的產業布局,實行多元差別化出口政策。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和品牌建設,實現商品結構由粗放、數量擴張型向集約、質量效益型模式轉變。目前我國可以採取相應的激勵措施來鼓勵企業積極研發科技含量高的技術產品,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樹立品牌競爭意識,培育國際化品牌,從根本上優化商品的結構。目前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可能像發達國家那樣可以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因此,只能在自主品牌中挑選部分條件好、發展潛力大的品牌集中力量培育和扶持,在對國際市場進行科學細分的基礎上尋找與眾不同的目標市場,並根據目標市場的需求特徵來設計、生產和銷售產品,實現差異化戰略目標。這樣做不僅可以與競爭對手形成差異並獲得競爭優勢,還可以獲得較高的利潤,提前佔領市場,鞏固和擴大國際市場份額。而對於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醫葯製造、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辦公用機械製造、儀器儀表及文化等六個附加值高的工業產品,我們更需要培養自己的核心品牌,提高它的附加值,樹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三)以「節約資源和環保」為原則,促進加工貿易轉型
完善加工貿易政策,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是優化我國出口商品結構的重要途徑。政府部門可以制定相關政策鼓勵加工貿易企業進行改革,通過加大技術改革投入,對工人的裝配能力、深加工能力大力培養,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吸引跨國公司將更高技術含量的生產環節轉移到我國,減少「兩高一資」產品在境內的加工,通過對技術的吸收消化實現我國加工貿易從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逐步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為主的轉變。同時培育自己的跨國公司,創建自己的品牌和國際市場營銷渠道,使加工貿易由貼牌生產走向自主設計生產,擁有產品的核心技術和知識產權,提高產品的國際知名度。適度集群發展加工貿易企業,達到資源的有效配置,在節約資源和環保的原則下,促進加工貿易企業轉型,通過擴大我國與世界各國的經濟合作,合理應對貿易保護,提升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
(四)調整服務貿易結構,發展現代服務貿易
根據佩第—克拉克定律:勞動力人口由農業轉移到製造業,再由製造業轉移到服務業後會隨著服務業就業人數的增加帶動整個服務貿易業的發展。我國的服務貿易業一旦大力發展必然會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將人口壓力轉變為人力資源,緩解我國目前的就業壓力。而大力發展現代服務貿易,就需要把對外勞務輸出和國際旅遊作為擴大服務貿易出口的主攻方向,並利用服務外包技術外溢效應承接服務外包,實現技術的逐漸升級到應用開發等高附加值環節,不斷提高生產要素的質量和效率,形成政府、企業、高校的產學研合作和聯動機制,加強服務貿易高級應用人才的培養和解決高素質人才的就業問題。同時建立和完善服務貿易管理體系,大力促進信息服務、文化產品、運輸、金融、保險等部門的出口,培育服務貿易龍頭企業,實行品牌戰略,把發展服務貿易作為優化我國出口商品結構的一個重要內容。
(五)加強政府調控,完善出口政策
我國政府應逐步完善相關法律來規范外貿行為,建立健全外貿監控、促進機制和預警反應機制,有效應對國際貿易摩擦,通過取消或降低部分產品出口退稅,削減出口配額,加征出口關稅和環境稅等措施有效的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產品出口,從根本上控制高污染密集型產品的出口。

4. 鎬庢牱榪涜屼駭鍝佸崌綰ф崲浠

浜у搧鍗囩駭鎹浠f槸鎸囩敤璐ㄩ噺鏇村ソ銆佹晥鐜囨洿楂樸佸姛鑳芥洿榻愬叏鐨勬柊鍨嬩駭鍝佸彇浠e師鏈変駭鍝併傝繖鏃㈡槸浜у搧鍙戝睍鐨勫㈣傝勫緥錛屽張鏄浼佷笟鍦ㄧ珵浜変腑鐨勯噸瑕佸圭瓥銆傛寜鐓浜у搧瀵垮懡鍛ㄦ湡鐞嗚猴紝涓縐嶄駭鍝佷竴鑸鏉ヨ磋繜鏃╂繪槸瑕侀鍑哄競鍦虹殑錛岃屼笖闅忕潃縐戞妧鍙戝睍鍜岀敓媧繪按騫崇殑鎻愰珮錛屼駭鍝佸垮懡鍛ㄦ湡鎰堟潵鎰堢煭銆傝繖灝卞湪瀹㈣備笂瑕佹眰浜у搧涓嶆柇鍗囩駭鎹浠o紝涓旇佹眰鍔犲揩鎹浠f椂闂淬俒1]

鎼炲ソ浜у搧鍗囩駭鎹浠o紝瑕佹眰錛 (1) 璁ょ湡榪涜屽競鍦鴻皟鏌ュ拰甯傚満棰勬祴錛屼負鎻愬嚭鏂頒駭鍝佽炬兂鎻愪緵鍙闈犱緷鎹錛(2) 鍔犲己縐戠爺鍜岃瘯楠岋紝鍒涢犱竴鍒囨潯浠剁爺鍒跺嚭浣撶幇鍏堣繘縐戞妧鎴愭灉鐨勬柊浜у搧錛(3) 鏍規嵁鍘熸湁浜у搧鐨勫垮懡鍛ㄦ湡鍒嗘瀽錛岀『瀹氱浜屼唬浜у搧鐨勬姇鍏ユ湡浠ュ強絎涓夈佺鍥涗唬浜у搧鐨勭爺鍒舵湡銆佽炬兂鏈熴(4) 浣挎柊浜у搧鏇村叿鏈夎妭鑳姐佸氬姛鑳姐佺粨鏋勭畝鍖栫瓑鐗圭偣錛屼互淇濊瘉姣旇佷駭鍝佸彇寰楁洿濂界殑紺句細緇忔祹鏁堢泭銆

5. 如何豐富產品品種結構,支撐市場營銷

產品品種結構不是越豐富越好,而是越合理越好,因此應該在優化的基礎上,合理延伸產品結構,這樣才能夠不斷的發展市場,提升盈利。
一、優化產品結構
對於企業來說,要避免盲目豐富產品結構,造成資源浪費,應該以產品優化為基礎,注重挑選優質產品予以保留,刪除沒有價值產品。一方面需要評估現有產品的市場前景,另一方面需要評估現有沒有產品的盈利等方面,綜合分析後,對產品結構進行優化調整。加大績優產品的銷售比例,加強最佳產品的組合效應,才能做到產品組合消化營銷費用成本,最終給自己爭取更大的地盤和生存空間,架構起適合自己的生存發展的產品結構。

二、延伸產品結構
產品結構一般指各個產品的搭配,產品結構的組合效應決定公司發展的好壞。這個需要建立在對市場充分的分析和了解的基礎上,找出既有前景,同時競爭又少的細分市場,然後有針對性的推出產品,比如目前以男性群體為主的,那是否可以尋找有前景的女性市場,目前是中低端市場,是否可以向高端市場延伸等。

總之豐富產品結構既要有精簡之心,又要有豐富之心。

閱讀全文

與如何升級產品結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knn數據線怎麼樣 瀏覽:609
數據結構課是干什麼的 瀏覽:468
研究生大數據技術與應用學些什麼 瀏覽:788
張庭化妝品代理如何賣 瀏覽:140
用微米技術可以做什麼 瀏覽:836
房改房轉商品房多久可以交易 瀏覽:641
期貨交易需要哪些技術 瀏覽:76
荊州有哪些家裝市場 瀏覽:694
宜職院數控技術專業如何 瀏覽:125
excel數據如何導入到股市行情軟體 瀏覽:783
惠農網賣家怎麼交易 瀏覽:838
哪個汽車的數據中心在英國 瀏覽:610
沒有代理記賬許可證如何處罰 瀏覽:997
中國人工智慧技術哪裡最好 瀏覽:179
技術轉移聯盟是由什麼組成 瀏覽:870
瑞麗水果批發市場有哪些 瀏覽:217
洛陽送奶店怎麼代理 瀏覽:212
東莞市代理注冊怎麼選 瀏覽:354
怎麼樣打開復制在粘貼板上的信息 瀏覽:200
頂牛是哪個交易所 瀏覽: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