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國優化出口商品結構的對策有哪些
優化我國出口商品結構的對策
(一)實現產業結構調整,促進國內產業升級
調整產業結構是我國實現外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任務。加快出口商品結構的調整,逐步由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向出口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密集型產品為主,乃至向出口技術與知識密集型產品為主的商品結構進行轉化。逐步形成出口支柱產業(農副輕紡等傳統產業)、出口主導產業(機電儀化產業)、出口戰略產業(高新技術產業)三大出口產業群,並建立梯度發展態勢,逐步向技術含量高的產業轉移。目前我國可以從國外引進高新技術設備,通過高技術人才在吸收、消化、改造後扶植發展新興產業,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在「科技興貿」戰略條件下,促使產業結構升級,優化出口商品結構,進而帶動經濟的增長。我國對於一些有能力生產的原材料和零配件應該自己生產,減少進口,這樣既可以提高我國產品的科技含量又有利於解決就業問題,提高我國商品的國際競爭力。所以說出口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就是要調整產業結構,促使產業結構升級。
(二)實施出口名牌戰略,增加產品的附加值
我國應在全國實現有梯度的產業布局,實行多元差別化出口政策。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和品牌建設,實現商品結構由粗放、數量擴張型向集約、質量效益型模式轉變。目前我國可以採取相應的激勵措施來鼓勵企業積極研發科技含量高的技術產品,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樹立品牌競爭意識,培育國際化品牌,從根本上優化商品的結構。目前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可能像發達國家那樣可以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因此,只能在自主品牌中挑選部分條件好、發展潛力大的品牌集中力量培育和扶持,在對國際市場進行科學細分的基礎上尋找與眾不同的目標市場,並根據目標市場的需求特徵來設計、生產和銷售產品,實現差異化戰略目標。這樣做不僅可以與競爭對手形成差異並獲得競爭優勢,還可以獲得較高的利潤,提前佔領市場,鞏固和擴大國際市場份額。而對於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醫葯製造、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辦公用機械製造、儀器儀表及文化等六個附加值高的工業產品,我們更需要培養自己的核心品牌,提高它的附加值,樹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三)以「節約資源和環保」為原則,促進加工貿易轉型
完善加工貿易政策,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是優化我國出口商品結構的重要途徑。政府部門可以制定相關政策鼓勵加工貿易企業進行改革,通過加大技術改革投入,對工人的裝配能力、深加工能力大力培養,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吸引跨國公司將更高技術含量的生產環節轉移到我國,減少「兩高一資」產品在境內的加工,通過對技術的吸收消化實現我國加工貿易從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逐步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為主的轉變。同時培育自己的跨國公司,創建自己的品牌和國際市場營銷渠道,使加工貿易由貼牌生產走向自主設計生產,擁有產品的核心技術和知識產權,提高產品的國際知名度。適度集群發展加工貿易企業,達到資源的有效配置,在節約資源和環保的原則下,促進加工貿易企業轉型,通過擴大我國與世界各國的經濟合作,合理應對貿易保護,提升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
(四)調整服務貿易結構,發展現代服務貿易
根據佩第—克拉克定律:勞動力人口由農業轉移到製造業,再由製造業轉移到服務業後會隨著服務業就業人數的增加帶動整個服務貿易業的發展。我國的服務貿易業一旦大力發展必然會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將人口壓力轉變為人力資源,緩解我國目前的就業壓力。而大力發展現代服務貿易,就需要把對外勞務輸出和國際旅遊作為擴大服務貿易出口的主攻方向,並利用服務外包技術外溢效應承接服務外包,實現技術的逐漸升級到應用開發等高附加值環節,不斷提高生產要素的質量和效率,形成政府、企業、高校的產學研合作和聯動機制,加強服務貿易高級應用人才的培養和解決高素質人才的就業問題。同時建立和完善服務貿易管理體系,大力促進信息服務、文化產品、運輸、金融、保險等部門的出口,培育服務貿易龍頭企業,實行品牌戰略,把發展服務貿易作為優化我國出口商品結構的一個重要內容。
(五)加強政府調控,完善出口政策
我國政府應逐步完善相關法律來規范外貿行為,建立健全外貿監控、促進機制和預警反應機制,有效應對國際貿易摩擦,通過取消或降低部分產品出口退稅,削減出口配額,加征出口關稅和環境稅等措施有效的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產品出口,從根本上控制高污染密集型產品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