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航天產品有哪些
是我國首個航天日,時至今日,中國航天已經走過了整整六十個春夏秋冬,從航天領域誕生出的各種「高大上」的技術產品正在越來越多的轉化為我們生活中的民品,悄然改變著我們的生活。目前,我國已經有1000多家民營企業獲得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證,比「十一五」末增加127%。
無人機上的紅外攝像頭可以在50米外看見A4紙上的字跡;搖一搖就將開水快速降溫並保溫的相變調溫水杯;遍布地下的管網措施和探地雷達,可以監控到每一個可能出現的漏水點……這些是「黑科技」嗎?不,這些產品是來自軍工領域,但是已經或即將成為我們普通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採用最高清紅外成像技術的無人機
眼前這個有著六條腿、每條腿上都有一個螺旋槳,直徑不足一米,下方安裝著攝像頭的紅白相間的無人機來自航天科工三院天津津航技術物理研究所。這個看起來和普通無人機並無兩樣的產品有什麼特殊的地方嗎?答案就在那個雙瞳攝像頭上。項目負責人杜越洋告訴記者,這個無人機里應用的是導彈制導和紅外成像的技術。
杜越洋介紹稱,把這兩項技術轉化為民品,轉化為生產力,服務國內救援市場。現在這套產品服務於公安、消防、林業、電力等領域,為他們提供一些救援,包括識別、包括訊線等方面的服務。
正是有了這兩項技術,使得這個無人機可以實現全天候,無死角,360度的觀測,像素300萬以上,而這樣一個攝像頭卻是成為國內最輕最小的載荷,只有150克。
杜越洋指出,從實測來說,可以在50米左右發現地面人員拿到的一根煙頭,這是紅外像素。可見光300萬像素,可以在50米左右,看清楚非常細部的特徵,比如A4紙上的一些字跡,都可以進行識別。
據了解,在偵查和處置方面,1個無人機的監控范圍和執法效率等於50名徒步警察或者10輛警車。杜越洋告訴記者,這一產品去年底已經嘗試首次應用在消防救援中,例如,100層的大樓上,50層著火了,怎麼來發現50層以上是否有人員遺留,或者說沒有被營救出來呢?過去原始方式可能是通過地面,通過望遠鏡,或者通過天空派一架飛機去,但是這時由於煙氣非常大,可見光往往很難找到需要幫助的人,但是現在有了搭載最先進的紅外技術的無人機一切就大不相同。
杜越洋介紹稱,現在引入到紅外跟蹤,和智能識別技術。無人機上天以後,可以自動識別窗口裡或者平台上是否有需要營救的人員,然後通過發現人員,再安排救援計劃,是使用滅火彈直接滅火還是派人員進行救援。整套系統來說,突出的理念是自動分析,自動識別,操作一定要安全和簡單。
喝水不燙嘴的航天飲水神器
當你特別渴的時候,看著剛燒開的冒著騰騰熱氣的水,那種干著急的心情估計每個人都經歷過?現在這一問題已經被解決了。
中國航天科工三院產業發展部市場處李曉燕拿著手裡的看起來和普通保溫杯並無兩樣的「相變調溫杯」對記者說:「當你把100度的水倒在這個杯子里,然後搖一搖這個杯子,30秒就能把開水降到45度左右,達到人體飲用的最佳溫度;同樣,在吸飽了熱量的杯子中倒入冷水,調溫杯又迅速釋放熱能,使冷水快速升溫至35℃以上,為使用者帶來即搖即飲、省時方便的舒適體驗。」
另一方面,調溫杯除了能將沸水迅速降溫之外,還具有同樣出色的保溫功能。使用者平時完全可以將其當做保溫杯使用。這樣一個產品,價格和普通的保溫杯也基本一致,那麼它採用了怎樣的一種技術?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新聞中心主任呂曉戈介紹,這里利用到一種高導熱固態相變材料,在生活中雖然並不常見,但在軍用領域其實已經非常成熟。
呂曉戈指出,材料多用於火箭,包括導彈,凡是在熱源附近設備的保護,特別是對控制系統、對控制電纜進行保護時,都會用到這種相變控溫材料。近年來,通過不斷改進材料性能,降低了它的生產成本,終於順利將其轉為民用。目前,航天306所已經利用這種相變材料開發出了系列化的民用產品,不但用於啤酒杯、咖啡杯、餐具、手機等日用品,在動力電池、余熱回收等工業領域也逐步實現應用。
可以監測到每個漏水點的「智慧管網」
法國大文豪雨果曾經寫道:「下水道是一個城市的智慧與良心。」一個城市的文明程度往往體現在一場大雨後,然而,由於歷史原因,包括首都在內,我們的城市地下管網建設卻一直存在著亟待解決的問題,最近幾年,大雨導致城市內澇、馬路拉鏈現象、誤挖其他管線現象、燃氣管線爆炸等安全隱患及事故時有發生。為此,住建部正在嘗試建立試點城市改變這一現狀,從而加強地下管線綜合管理。
航天科工集團第三研究院智慧管網事業部副部長陳立忠說,按照住建部的要求,他們正在德州市進行地下管線綜合管理的試點項目。智慧管網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航天系統工程與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等先進信息技術在地下管線領域的融合,面向供水、排水、燃氣、熱力、電力、通信、廣播電視、工業等八大類管線以及井蓋、路燈電纜等市政設施,基於管線的「規劃、建設、運營、維護」全生命周期管理以及「全面普查、隱患排查、安全預警、應急處置」安全管理兩條主線,以地上地下「一張圖」為基礎,為綜合管理部門以及各權屬單位提供智能化、集成化、協同化的綜合管理應用,全面提升城市地下管線綜合管理能力,提高管線運行安全水平,構築安全堅強的城市地下「生命線」。
大量軍用技術被運用到智慧管網領域,比如在地下管線加裝感測器運用物聯網技術准確感知各管線的運行狀態,通過精確定位技術可以精確定位管線的位置等信息、通過排洪模型的應用解決城市內澇問題、通過數據中心及空間資料庫的建立為數據的共享以及管理的協同提供的支撐等技術應用,這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探地雷達技術應用。面對各種探測設備對非金屬管線一籌莫展的局面,航天科工集團第三研究院自主研發的探地雷達,能夠有效的探測各種管線尤其是針對非金屬管線的位置、走向、埋深等信息,也可以針對城市地下空洞等管線周邊隱患進行精確探測,為地下管線全面普查及隱患排查提供了有效的技術保障。
陳立忠指出,智慧管網除了搭建智慧管網平台以外,還與各城市共同探討在地下管線綜合管理的體制和機制上進行調整和變革,編制各類標准規范及規章制度,從而建立保障智慧管網的有效運行的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