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以下這些國家出口的主要產品有哪些
美國:玉米,乳肉,小麥,大豆,煤炭,鋼鐵,食品機械、汽車、化工產品等以農業和工業為主的綜合產品
德國主要出口產品有:汽車、機械產品、電氣、運輸設備、化學品和鋼鐵.
法國:蔬果,機械、汽車、化工產品、鋼鐵、農產品、食品、服裝、化妝品和軍火等綜合產品以製造業為主。
義大利:機械設備、化工產品、家用電器、紡織、服裝、皮鞋、金銀首飾等輕工產品為主
西班牙:主要出口汽車、鋼材、化工產品、皮革製品、紡織品、葡萄酒和橄欖油等
英國:主要出口機械、汽車、航空設備、電器和電子產品、化工產品和石油,主要進口原材料和食品
澳大利亞:煤炭,鈾,鋼鐵等礦產資源,和羊毛,牛肉等農業產品。
日本:汽車,攝像機,數碼照相機等工業完全品即高新電子科技產品。
中國:出口一些日常用品和附加值低的產品.如 糧食,服裝,汽車,電子.很多就是幫人加工的
香港:成衣、鍾表、玩具、游戲、電子和某些輕工業產品的主要出口地
找了很長時間,總算找全了。
❷ 喀麥隆首都雅溫得有什麼好東西賣的
我現在就在這里工作奧,說實話實在是沒什麼特別好的,這里比較出名的是咖啡、巧克力、木雕,當然法國香水也是挺不錯的。
❸ 非洲喀麥隆農業發展狀況
喀麥隆領土面積約475,650平方公里,全國可耕地面積約700萬公頃,約占其國土面積的15%,實際開墾土地面積約佔全國可耕地面積的20%。喀麥隆是中部非洲地區重要的農業生產國,根據聯合國發展署2006年調查數據,喀麥隆當年國內農業總產值約占其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20.1%,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約占其國內總人口的54%。根據世界銀行預測,盡管喀麥隆擁有巨大的農業發展潛力,但受耕地分布分散、農業技術發展滯後、基礎設施不足和單產低等因素影響,其2008-2011年的農業生產增長率將在4%左右徘徊。
喀麥隆的主要農產品包括大蕉、木薯、玉米、稻米、山芋、高粱、馬鈴薯、花生及各類蔬果。喀麥隆的糧食生產可以保障其80%人口的食品安全。除滿足本國居民的食品消費需求外,喀麥隆還向鄰國查德、中非、加彭和赤道幾內亞出口糧食和蔬果,其中喀麥隆自產稻米主要供出口鄰國,本國消費稻米則依賴進口,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喀麥隆國內消費稻米的80%為本國生產,而根據2007年的統計,其國內消費稻米已有超過90%來自進口,喀麥隆國產大米已基本被進口大米擠出了國內市場。喀麥隆主要農產品種植面積和產量見下表:
喀麥隆2006年主要農產品種植面積及產量
種植面積(公頃) 產量(噸)
菠蘿 3,509 49,925
花生 307,777 233,620
香蕉 84,505 855,974
大蕉 253,826 1,355,660
黃瓜 108,541 127,747
生薑 1,433 8,284
黃秋葵 51,555 36,636
豆角 232,478 206,663
棕櫚油 65,847 182,369
山葯 38,059 292,796
山芋 210,035 1,152,361
玉米 549,883 1,023,106
木薯 345,155 2,138,804
甜瓜 11,134 40,351
高粱 531,408 523,484
洋蔥 11,037 75,487
西瓜 2,137 32,206
甘薯 48,728 194,253
辣椒 7,426 9,436
馬鈴薯 51,665 145,540
稻米 40,615 52,905
芝麻 30,083 3,500
豌豆 11,635 6,979
番茄 50,576 417,857
(資料來源:喀麥隆農業部)
喀麥隆用於在國際市場換匯的主要出口經濟作物包括棉花、可可、咖啡、棕櫚油、橡膠、香蕉等,其主要出口市場是歐盟市場。
喀麥隆的棉花生產受國際市場價格下跌,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近幾年產量持續下降。2004-2005年的產量約為125,000噸,而2005-2006年的產量則下降至113,000噸。喀麥隆的棉紡加工業十分薄弱,主要棉紡企業有Sodécoton、Cicam等。
喀麥隆的可可生產在2000-2005年間經歷了快速發展時期,年產量由120,000噸躍升至190,000噸,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可可生產國之一。喀麥隆的可可本地加工業主要被外國企業控制,加工企業有Cargill、Barry Callebaut 和 ADM三家。近幾年來,喀麥隆的可可受到可可樹老化、種植者年齡層老化、生產技術落後、基礎設施薄弱和國際市場需求下降等因素影響,出現了產量下滑和可可豆質量下降等問題。針對這一問題,喀麥隆政府在廣泛開展與巴西等可可種植加工大國在可可生產,貯藏和本地化加工等方面合作的同時,不斷加大財政投入以重振國內可可生產。
喀麥隆的咖啡生產在上世紀70年代曾一度達到年產3.2萬噸阿拉畢加咖啡(Arabica)和9.5萬噸羅比斯達咖啡(Robusta)的黃金時期,此後受多種因素影響產量持續下滑。至2006年,喀麥隆的咖啡年產量僅為6,000噸阿拉畢加咖啡和41,000噸羅比斯達咖啡。
喀麥隆的棕櫚油生產主要由外國企業控制的現代化種植園和當地的傳統種植園組成,其中從事現代化棕櫚油生產的企業主要有法國Bolloré集團控股的Socapalm公司、喀麥隆國有企業CDC公司和瑞士的Ferm Suisse公司,其總種植面積約60萬公頃,產量約14萬噸。傳統種植園總種植面積約4.3萬公頃,產量約3萬噸。
喀麥隆的橡膠年產量約為6萬噸,主要的三家天然橡膠生產企業為Hévécam公司(中化公司控股的新加坡GMG集團子公司),喀麥隆CDC公司和Safacam公司(法國Bolloré集團控股)。
喀麥隆的香蕉生產企業主要有法國Compagnie fruitière de Marseille公司、喀麥隆CDC公司和SPM集團三家,三家企業香蕉產量分別占喀麥隆香蕉總產量的46%、41%和13%。喀麥隆香蕉總種植面積約1萬公頃,出產的香蕉主要供出口歐盟市場,年出口能力約2.5萬噸,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2006年統計數據,喀麥隆是世界第8大香蕉出口國。
❹ 喀麥隆可以出口大豆中國嗎
喀麥隆可以出口大豆中國嗎?問題是喀麥隆出產大豆嗎
❺ 喀麥隆是個國家還是港口
國家概述
國名:喀麥隆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Cameroun, La République Cameroun)
獨立日:1月1日(1960年)
國慶日:5月20日(1972年)
國旗: 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從左至右由綠、紅、黃三個平行相等的豎長方形組成,紅色部分中間有一顆黃色五角星。綠色象徵南部赤道雨林的熱帶植物,還象徵人民對幸福未來的希望;黃色象徵北部草原和礦產資源,也象徵給人民帶來幸福的太陽光輝;紅色象徵聯合統一的力量。五角星象徵國家的統一。
國徽: 為盾徽。盾面由國旗三色構成。中間紅色錐形代表喀麥隆火山,這是國家的象徵;其中的藍色圖案為喀麥隆國土輪廓;藍色圖案前有一把利劍和一副天平,象徵政治平等和團結。盾面左上角有一顆黃色五角星,象徵喀麥隆為一個統一的國家。盾徽背後交叉著兩把束棒,這是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時期採用的標志之一,是權威的象徵。盾徽上端的綬帶上用法文寫著「喀麥隆共和國」,下端的綬帶上寫著「和平、勤勞、祖國」。
民族或部族: 全國共有大小部族230餘個,是一個多部族國家。南部居住的大部分是屬於班圖族的貝蒂、巴胡因、杜阿拉、巴薩等部族,主要從事農業生產或以海洋和內河捕魚為生。北部的主要居民富拉尼族以放牧為主。西部的主要居民則是巴米累克族和巴蒙族,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和商業。東部居住的主要是巴亞、姆布姆等部族,從事農業和牧業生產。
宗教: 約有20%居民信奉伊斯蘭教,穆斯林大都是北方的富拉尼族和西部的一些部族;約有35%的人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主要分布在南部及沿海地區;另外45%的居民仍信奉拜物教,主要分布在內地及邊遠地區。
語言: 官方語言為法語和英語。主要民族語言有富拉尼語、雅溫得語、杜阿拉語和巴米累克語,但均無文字。
首都: 雅溫得(Yaounde),人口192萬。�
國家元首: 總統保羅·比亞(Paul Biya),1982年11月6日就任,1984年、1988年、1992年和1997年連任。
自然地理
喀麥隆共和國位於非洲中西部,南與赤道幾內亞、加彭、剛果接壤,東鄰查德、中非,西部與奈及利亞交界,北隔查德湖與尼日相望,西南瀕臨幾內亞灣。海岸線長354公里。全境類似三角形,南部寬廣,往北逐漸狹窄,查德湖位於它的頂端。南北最長距離約1232公里,東西約720公里。全國地形復雜,除查德湖畔和沿海有小部分平原外,全境大多是高原和山地。西部和中部為平均海拔1500~3000米的高原,成為尼日河、剛果河和查德湖等水系的分水嶺。西南近海處的喀麥隆火山是西非的最高峰,海拔4070米。主要河流有:薩那加河、尼昂河、武里河、洛貢河及貝努埃河。主要湖泊有查德湖、巴隆比湖、尼奧斯湖。喀麥隆屬熱帶氣候,南部溫度不超過25℃,氣候濕熱;北部通常在25℃~34℃之間,氣溫高且乾燥,全國年平均溫度為24℃。每年3月到10月為雨季,10月到翌年3月為旱季。降雨量由北向南漸增,年平均降雨量在2000毫米以上。喀麥隆火山山麓全年降雨量高達1萬毫米,是世界降雨量最多的地區之一。按地理環境特點區分,喀麥隆大致可分為5個自然區:西部山區、沿海森林平原、內陸森林高原、阿達馬瓦高原、北部熱帶草原。
人口:1520萬(2001年)。全國約有200多個部族,主要有富爾貝族、巴米累克族、赤道班圖族(包括芳族和貝蒂族)、俾格米族、西北班圖族(包括杜阿拉族)。與此相應,全國共有200多種民族語言,均無文字。法語和英語為官方語言。主要民族語言有富拉尼語、雅溫得語、杜阿拉語和巴米累克語,均無文字。富爾貝族和西部一些部族信奉伊斯蘭教(約佔全國人口的20%);南部及沿海地區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佔35%);內地及邊遠地區仍信奉拜物教(45%)。
歷史
在15世紀末葡萄牙殖民者入侵西非之前,喀麥隆境內已經先後形成一些部落王國和部落聯盟國家,並逐漸發展起以自給自足為主的農業經濟。16世紀開始,繼葡萄牙之後,荷蘭、英國、法國和德國等販賣奴隸的歐洲商人先後來到喀麥隆,於是喀麥隆沿海及武里河口,特別是杜阿拉很快成為殖民者掠奪奴隸的中心。17世紀中葉,荷蘭人在武里河口建立了一個貿易站。到19世紀初期,杜阿拉、比姆比亞和里奧德雷成了販賣奴隸的重要港口。在此期間,由於殖民者的挑撥離間,各部落間發生連綿不斷的戰爭,使喀麥隆自然經濟的發展受到嚴重阻礙。1830年和1870年英、法先後與當地酋長簽訂協定,於喀麥隆沿岸建立起若干「合法的」貿易站。但是德國殖民者後來居上,搶在英、法之前,於1884年宣布喀麥隆為德國保護國(行政中心設在杜阿拉),並於1902年並吞了喀麥隆全境。德國強占土地的行徑引起當地人民的強烈憤慨,1911年、1912年、1913年,杜阿拉人先後奮力反抗,但是在殖民當局的血腥鎮壓下均歸失敗。殖民者掠奪到土地後進行大量開墾,並引進咖啡、可可、橡膠等經濟作物品種,建立起種植園。與此同時,德國還採取強迫當地人民服勞役的辦法修築公路、鐵路和港口。由於德國殖民者強佔大量肥沃的土地,並且以強制手段迫使當地農民進入種植園勞動,同時種植園主還徵用了大批家用奴隸,因此,喀麥隆傳統的農業遭到嚴重破壞,而殖民地種植園經濟也就在這種情況下建立了起來。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法殖民者乘德國戰事不利之機,分別派出軍隊佔領喀麥隆。1919年7月10日,英、法簽訂《米爾納—西門協定》,瓜分了德國的保護國喀麥隆。戰後,國際聯盟承認了英、法的佔領,喀麥隆便成為英、法的委任統治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聯合國再次確認喀麥隆為英、法的託管地:佔全喀麥隆土地5/6、人口4/5的東喀麥隆為法屬託管地;面積佔1/6、人口佔1/5的西喀麥隆則為英屬託管地。喀麥隆法國託管區於1957年5月成立「自治政府」,並根據聯合國決議於1960年1月1日宣布獨立,成立喀麥隆共和國,阿希喬出任總統。喀麥隆英國託管區則於1960年2月11~12日舉行公民投票,結果其北部並入奈及利亞,南部與喀麥隆共和國合並,並於同年10月1日組成喀麥隆聯邦共和國。1972年5月20日制定新憲法,取消聯邦制,成立中央集權的喀麥隆聯合共和國。1982年11月阿希喬辭職,保羅·比亞繼任總統。1984年1月改國名為喀麥隆共和國。1988年4月總統大選中,比亞總統蟬聯。1992年10月總統大選中,比亞總統再次當選連任。
政治
比亞總統執政以來,對內實行「民族復興」綱領,主張「民主化和民族融合」,經濟上實行有領導的「自由主義」政策;對外奉行獨立、不結盟和廣泛國際合作政策。1990年12月,實行多黨制。1992年舉行多黨立法選舉和總統選舉,比亞再次當選總統,組成以執政黨「喀麥隆人民民主聯盟」為主體的五黨聯合政府。1996年1月正式頒布新憲法,並舉行市鎮選舉,人民民主聯盟獲全國2/3市鎮席位,反對黨在部分西、北地區獲勝。1997年5月17日,喀舉行多黨民主化以來的第二次立法選舉。比亞總統領導的「喀麥隆人民民主聯盟」再次獲勝,獲得議會總共180個席位中的116席,兩個主要反對黨「社會民主陣線」和「全國民主進步聯盟」分獲43席和13席。10月12日,喀舉行總統選舉,人民盟主席保羅·比亞以92.57%的選票再次蟬聯總統。12月7日,喀組成以人民盟為主、其他政黨參與的新政府。1998年1月,執政黨人民盟與反對黨社民陣舉行第三輪協商對話會議,雙方分別提交了《為推進對話、促進和平民主的良好行為規范草案》、《對社民陣的建議》和《社民陣促進和平民主的建議》。1月19~23日,喀航空公司職工罷工,要求調整公司管理方法和改善職工待遇。罷工導致喀國內、國際航空運輸線路全面癱瘓。喀政府隨即撤換了公司董事長和總經理,建立專門委員會解決此事並允諾提高職工工資待遇。24日航空公司恢復正常工作。10月社民陣第一副主席索雷馬納因公開批評該黨主席恩迪獨裁專制,被後者開除出黨。
憲法
現行憲法於1972年5月20日經公民投票通過。1975年5月、1983年11月、1984年1月、1988年3月、1991年4月和1995年12月六次修改。憲法規定,共和國總統是國家元首武裝部隊最高統帥,有權任免總理和根據總理的建議任命政府其他成員,頒布法律和法令,必要時可提前舉行總統選舉、宣布緊急狀態。總統由選民直接選舉,任期7年,可連任一屆。總統空缺時,由參議院議長代行總統職務。總理是政府首腦,領導政府工作,負責執行法律,行使制定規章權,任命行政官員。
議會
憲法規定,立法權由國民議會和參議院組成的兩院制議會行使。目前,參議院尚未成立。國民議會每年召開3次例會,主要討論和批准國家年度財政預算,審議和通過法律草案。議員直接普選產生,任期5年。本屆國民議會於1997年5月選出,由七黨組成,共有180個席位。其中「人民民主聯盟」116席;「社會民主陣線」43席;「全國民主進步聯盟」13席;其他議席分屬一些小黨。國民議會設議長1名、副議長6名。議長:卡瓦耶·耶格·賈布里勒(Cavaye Yeguie Djibril),系人民盟成員。
司法機構
司法權由最高法院、上訴法院、各級法庭行使。總統任命法官。最高司法會議協助總統工作。最高法院院長迪邦達·姆埃爾·阿列克西(Dipanda Mouelle Alexis),總檢察長利蘇克·阿·穆隆·馬丁(Rissiuch A Moulong Martin)。
政黨
截至1996年2月,共有125個政黨。主要政黨情況如下:
1、喀麥隆人民民主聯盟(Le Rassemblement Démocratique Peuple Camerounais,縮寫為R�D�P�C�)前身是喀麥隆民族聯盟,1966年9月1日成立,1985年3月24日改稱現名。1990年12月前為惟一合法政黨和執政黨。該聯盟是「群眾性的政治組織」,總目標是建立一個以嚴格、講道德、自由和民主以及保證人民充分發展為基礎的「集體自由主義社會」。恪守的信條是「團結、進步、民主」。當前的任務是促進全國的團結和統一,發展經濟和文化,反對部族主義和宗教特權。1990年6月28~30日,人民盟舉行第一次代表大會。會議修改了黨章和黨徽,將入黨年齡從25歲提高到30歲,取消了黨的領導機構「全國執行局」。1996年12月17~19日,舉行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就將於1997年舉行的立法和總統選舉制訂了行動方針。該黨在國民議會中佔有116席。全國主席保羅·比亞。總書記敦巴·約瑟夫·夏爾(Domba Joseph-charles)。
2、社會民主陣線(Social Democratic Front,縮寫為S�D�F�)1990年3月6日成立。1991年3月1日成為合法政黨。現為喀最大激進反對黨,主張恢復聯邦制。在西部英語區和巴米累克人中影響頗大。在1996年12月召開的第四屆代表大會上,通過了「喀麥隆聯邦憲法草案」。該黨在1997年5月舉行的立法選舉中獲得43席。主席讓·弗呂·恩迪(John Fru Ndi)。
3、全國民主進步聯盟(Union Nationale pour la Démocratie et le Progrès,縮寫為U�N�D�P�)1990年5月成立,1991年3月25日被批准為合法政黨。黨內名人頗多,多系前總統阿希喬部下,在北方穆斯林居住地區有較大影響。聯盟當前奮斗目標是奪取政權,主張民族團結、民主、進步、嚴肅和平等,實行經濟自由化。截至1991年7月,該黨已在全國建立248個基層委員會,總部設在雅溫得。1992年1月4日召開首屆黨代會,布巴·貝洛·瑪伊加里(Bouba Bello Malgari)當選為聯盟主席。1994年7月,在政府改組後擔任副總理的黨的第一副書記穆斯塔法被聯盟主席派開除出黨,該聯盟內部分裂,形成兩大派。目前該黨在國民議會中佔13席,布巴·貝洛·瑪伊加里出任工商發展國務部長。
4、喀麥隆人民聯盟(Union des Populations Cameroun,縮寫為U�P�C�)成立於1948年,曾為喀獨立作出過貢獻。因從事反殖民統治斗爭,1955年被法國殖民當局取締。喀獨立後於1960年2月25日成為合法政黨。1966年9月,前總統阿希喬宣布實行一黨制後,該聯盟被解散,其領導人大多流亡國外。喀實行多黨制後,該聯盟即恢復活動,於1991年2月12日取得合法地位。目前有黨員10萬人。該聯盟主張加速國家民主變革,鼓勵政治自由化,廣施民主,分散經濟管理權,減少國家干預,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建立一個在團結和互相補充基礎上的社會。1996年9月分裂為兩派,一派以總書記奧古斯坦·科多克(Augustin Kodock)為代表,另一派以主席恩代·恩圖馬扎(Ndeh Ntumazah)為首。科派在國民議會中佔有1個席位。
5、保衛共和民主運動(Mouvement Démocratique pour la Défense dela République,縮寫為MDR�)1991年10月9日成立,總部設在雅溫得,在極北省有一定影響。黨的負責人、最高協調委員達柯勒·戴薩拉(Dakole Daissala)。�此外,還有民族進步黨、喀麥隆民主聯盟、人民團結黨等。1994年10月8日,由社會民主陣線等16個反對黨組成「變革同盟陣線」(Front des alliés pour le changement)。其共同綱領是建立「重視法制,能夠維護民族利益,改善民眾生活,有效和透明地管理國民經濟的民主政權」。
行政區劃
全國劃分為10個省(極北省、北部省、阿達馬瓦省、東部省、中部省、南部省、濱海省、西部省、西南省、西北省),58個州,268個區,54個縣。
經濟
貨幣名稱:非洲法郎(CFA franc)
匯率(1997年):1美元=583.67非洲法郎
通貨膨脹率(1997年):4.5%
資源
喀麥隆的礦產資源種類不少,但蘊藏量不很豐富,已查明的主要礦藏有:鋁礬土,主要產在北部,蘊藏量在10億噸以上,品位為40%~43%;鈾礦砂,產在北部和東部;金礦,產在貝塔雷—奧亞地區;還有鑽石、銅、鋅、鉛、錳、鉬、鎳、白鎢等;石油主要分布在幾內亞灣,儲量估計為1.03億噸,天然氣儲量約為1100億立方米。森林是喀麥隆一項極為重要的自然資源,全國森林面積達2?200萬公頃,約占國土面積的47%,其中80%可供開采,並且盛產黑檀木、桃花心木等貴重木材;喀麥隆水力資源十分豐富,佔世界水力資源總量的3%。喀麥隆具有的土質、氣候、地形等特點,適宜多種農作物的生長。主要農作物有咖啡、可可、棉花等經濟作物和小米、高粱、玉米等糧食作物。北部有豐富的草原和水源,因此畜牧業比較發達,主要飼養牛、羊、豬等牲畜。沿海及河、湖流域還有歷史悠久的捕魚業。
農林牧業
喀麥隆素有「中部非洲糧倉」之稱。全國70%以上的人口直接從事農業生產。耕地面積佔全國面積的18%。90年代以來,由於政府實施新農業政策,農業生產不斷發展,食品保障達到較高水平,並每年向周邊國家出口糧食。據非洲發展銀行1999年發展報告,1997年農牧業生產總值為37.29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0.9%。�喀麥隆農作物可分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兩大類。1970~1991年間,農業產值平均每年增長4%。單一經濟作物在農業中佔有重要地位,在獨立頭20年間,農產品出口值約佔全部出口值的70%,1989年佔40%。農業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也占很大比重:1988~1989年佔27%,到1992~1993年占據22.5%(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資料)。
❻ 哪些國家是「可可」的主產國
1. 象牙海岸象牙海岸是世界上最大的可可豆生產國,產量超過 200 萬噸。事實上,象牙海岸人 40% 的出口收入依靠可可出口,這意味著他們的國民經濟高度依賴可可價格。該國位於西非熱帶地區,人口超過 2600 萬,其中估計有 600 萬從事可可生產。象牙海岸的可可種植者平均每天只能賺 97 美分,遠低於世界銀行每天 1.90 美元的貧困線。2. 迦納象牙海岸東部的鄰國迦納共和國是可可的第二大出口國。該國的可可產量占其出口收入的 30%。大約 800,000 名迦納農民直接參與可可種植。與象牙海岸一樣,童工在可可生產中司空見慣。另一個擔憂是迦納森林的枯竭。2010 年至 2015 年間,超過 10 萬公頃的森林被清除用於種植可可。3. 印度尼西亞印度尼西亞是前五個可可生產國中唯一一個不在非洲,而是在東南亞的國家。印度尼西亞的可可種植是一個相對較新的行業。事實上,該國直到 1980 年代才生產任何可可。到 2009 年,該國可可產量達到峰值 849,875 噸。然而,在 2010 年代,產量大幅下降,2015 年降至僅 400,000 。之後回升至2020年的659,776。下降的原因生產商歸咎於政府政策、老化的可可植物以及印度尼西亞可可中的高鎘含量。4. 奈及利亞奈及利亞位於迦納和象牙海岸以東的兩個國家,是世界第四大可可生產國。盡管該國生產超過 300,000 噸可可,但出於多種原因,奈及利亞人尚未充分利用這種經濟作物。首先,奈及利亞的許多可可樹都很老,種植它們的人也很老。其次,該國許多農民使用的耕作方法已經過時。最後,化學品以不恰當的方式用於可可豆的種植。奈及利亞人也未能將可可用於生產巧克力以外的產品,例如可可脂、可可粉和可可液。事實上,據估計,如果奈及利亞的可可生產趨勢不改變,該國的可可種植將在 20 年內停止。5. 喀麥隆世界第五大可可生產國是奈及利亞東部的鄰國喀麥隆。今天,喀麥隆 37% 的耕地用於種植可可。種植可可是該國絕大多數農村人口的主要收入來源。然而,該國可可種植的可持續性值得懷疑,因為該國絕大多數可可農場都很老舊且沒有得到妥善維護。
❼ 喀麥隆怎麼樣在非洲的哪個地方,中國幫助它發展了些什麼
喀 麥 隆 概 況
國名:喀麥隆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Cameroun, La République Cameroun)
獨立日:1月1日(1960年)
國慶日:5月20日(1972年)
國旗: 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從左至右由綠、紅、黃三個平行相等的豎長方形組成,紅色部分中間有一顆黃色五角星。綠色象徵南部赤道雨林的熱帶植物,還象徵人民對幸福未來的希望;黃色象徵北部草原和礦產資源,也象徵給人民帶來幸福的太陽光輝;紅色象徵聯合統一的力量。五角星象徵國家的統一。
國徽: 為盾徽。盾面由國旗三色構成。中間紅色錐形代表喀麥隆火山,這是國家的象徵;其中的藍色圖案為喀麥隆國土輪廓;藍色圖案前有一把利劍和一副天平,象徵政治平等和團結。盾面左上角有一顆黃色五角星,象徵喀麥隆為一個統一的國家。盾徽背後交叉著兩把束棒,這是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時期採用的標志之一,是權威的象徵。盾徽上端的綬帶上用法文寫著「喀麥隆共和國」,下端的綬帶上寫著「和平、勤勞、祖國」。
國家政要:總統保羅·比亞(Paul Biya),1982年11月6日就任,1984、1988、1992、1997年連任;總理彼得·穆松格( Peter Mafany Musonge ) ,1996年9月任職。
自然地理:面積475650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466050平方公里,海域面積9600平方公里。位於非洲中西部,西南瀕幾內亞灣,西接奈及利亞,東北界查德,東與中非共和國、剛果為鄰,南與加彭、赤道幾內亞毗連。海岸線長354公里。境內大部地區為高原,平原僅占國土的12%。西南沿海為平原,南北縱長;東南為喀麥隆低高原,有大片的沼澤和濕地;北部貝努埃河—查德湖平原,平均海拔300-500米;中部阿達馬瓦高原是中非高原的核心部分,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中西部喀麥隆火山山地多錐形火山體,一般海拔2000米。近海處的喀麥隆火山海拔4070米,是全國、西非地區的最高峰。薩納河是第一大河,此外還有尼昂河、洛貢河、貝努埃河等。西部沿海和南部地區屬典型的赤道雨林氣候,終年濕熱,往北過渡到熱帶草原氣候。喀麥隆火山西麓年降水量1萬毫米,是世界雨量最多的地區之一。
人口:1520萬(2001年)。全國約有200多個部族,主要有富爾貝族、巴米累克族、赤道班圖族(包括芳族和貝蒂族)、俾格米族、西北班圖族(包括杜阿拉族)。與此相應,全國共有200多種民族語言,均無文字。法語和英語為官方語言。主要民族語言有富拉尼語、雅溫得語、杜阿拉語和巴米累克語,均無文字。富爾貝族和西部一些部族信奉伊斯蘭教(約佔全國人口的20%);南部及沿海地區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佔35%);內地及邊遠地區仍信奉拜物教(45%)。
首都:雅溫得(Yaounde)。人口:129.3萬(1998年)。
行政區劃: 全國劃分為10個省(極北省、北部省、阿達馬瓦省、東部省、中部省、南部省、濱海省、西部省、西南省、西北省),58個州,268個區,54個縣。
簡史:公元5世紀起,境內先後形成一些部落王國和部落聯盟國家。1472年葡萄牙人入侵,16世紀起荷、英、法、德等殖民者相繼入侵。1884年德國迫使喀西部沿海地區的杜阿拉國王簽訂「保護條約」。使該地區成為德國的保護國,並於1902年吞並了喀全境。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法軍隊分別佔領了喀麥隆。1919年,喀麥隆分成兩個地區,東部和南部地區由法國佔領,西部由英國佔領。1922年,國際聯盟將東、西喀麥隆分別交由英、法「委任統治」。1946年聯合國大會決定將東、西喀由英、法「託管」。1960年1月1日,東喀麥隆(法國託管區)宣布獨立,定國名為喀麥隆共和國。阿希喬出任總統。1961年,北部並入奈及利亞,南部與喀麥隆共和國合並,組成喀麥隆聯邦共和國。1972年5月取消聯邦制,改名為喀麥隆聯合共和國。1984年又改為喀麥隆共和國。1982年11月阿希喬辭職。保羅·比亞繼任總統。1984年1月改國名為喀麥隆共和國。1995年11月1日加入英聯邦。
政治:憲法規定,共和國總統是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最高統帥,有權任免總理和根據總理的建議任命政府其他成員,頒布法律和法令,必要時可提前舉行總統選舉、宣布緊急狀態,主持最高國防會議、最高司法會議和部際有關國際關系問題的會議。總統由選民直接選舉,任期7年,可連任一屆。總統缺席時,由參議院議長代行總統職務。總理是政府首腦,領導政府工作,負責執行法律,行使制定規章權,任命行政官員。立法權由國民議會和參議院組成的兩院制議會行使。國民議會每年召開3次例會,主要討論和批准國家年度財政預算,審議和通過法律草案。議員直接普選產生,任期5年。
經濟:喀麥隆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優越,資源豐富。農業和畜牧業為國民經濟主要支柱,工業有一定基礎,是中等收入的發展中國家。喀已查明的主要礦藏有:鋁礬土、鐵。此外還有鈾、黃金、鑽石、銅、鋅、鉛、錳、白鎢、鉬、鎳等。石油儲量估計為1.03億噸,天然氣儲量約1100億立方米。森林面積2200多萬公頃,約佔全國總面積的42%,可采材面積約1690萬公頃,木材蓄積總量40億立方米。喀麥隆跨赤道雨林和熱帶草原兩個氣候帶,氣溫和降水條件均十分優越,其水力資源豐富,佔全世界的3%,這給喀麥隆以農業為主的國民經濟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環境,而獨立後的「綠色革命」計劃更給農業騰飛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喀麥隆一躍而成為非洲大陸的「魚米之鄉」。工業發展較快,初步形成以農產品加工工業為主的工業體系,工業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0%,工業水平居非洲前列。主要工業部門有食品、飲料、卷煙、紡織、服裝、造紙、建材、化工、煉鋁、電力、石油開采與加工、木材開采與加工等。喀素有「中部非洲糧倉」之稱,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71%,耕地面積佔全國的18%,糧食自給率達到97%,這在糧食問題嚴重的非洲可說是奇跡。農業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5%。主要糧食作物有小米、高粱、玉米、稻穀、薯類、芭蕉等,經濟作物主要有可可(居世界第五位)、咖啡、棉花、花生、油棕等。喀麥隆的森林覆蓋率為40%,總面積2197萬公頃,其中可開采面積1740萬公頃,林業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7%,木材及木材加工品出口收入占出口總額的20%。喀麥隆的漁業和畜牧業也十分興旺。旅遊資源豐富,有「微型非洲」之稱。
新聞出版: 喀有報刊90餘種。主要有:《喀麥隆論壇報》,1974年7月1日創刊,全國性官方報紙、《團結報》、《喀麥隆共和國公報》、《喀麥隆新聞》、《行動報》和《新周末論壇報》。喀民辦報刊近80種,《信使報》、《戰斗報》、《民進盟新聞》、《民盟新聞》和《喀麥隆之聲》。喀麥隆新聞出版社成立於1977年7月,其前身為喀麥隆通訊社。喀麥隆廣播電台用法、英和6種地方語言廣播。地方電台有:布埃阿、杜阿拉、加魯阿、貝爾圖阿、巴富薩姆、巴門達、恩岡代雷和雅溫得電台等。喀麥隆國家電視台1986年4月建立,發射網可覆蓋全國領土的80%,1988年1月建成全國電視製作中心。
外交:對外奉行獨立、不結盟、靈活務實的全方位外交政策。反對外來勢力干涉非洲國家內政,積極推動非洲團結和合作,主張通過對話和相互寬容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強調促進發展才能保證和平與民主,而發展只有在安全和平的環境中才能進行。支持建立地區經濟一體化和集體安全機制,努力實現合作夥伴多樣化。
與中國關系:1971年3月26日,喀麥隆與中國建交。
❽ 喀麥隆特產介紹 喀麥隆特產有哪些 北京神舟國旅
喀麥隆最有名的特產就是木雕了,具體如下:
喀麥隆木雕的樣式繁多,除了各種非洲野生動物,也有不少反應非洲人生活的雕刻製品,比如雕刻的果盤和花籃,還有木雕的人物形象,以及各種精緻的首飾和發飾等等。甚至還有雕刻的桌椅床木,這些無一不是精心的工藝,完美的藝術。
在喀麥隆,原始的木雕都是手工製成,選擇上好的烏木,加上精心雕刻,似乎每一塊木雕都訴說著一個手工藝者的夢想和故事。在非洲,烏木的價格十分昂貴,所以真正的非洲木雕也是價值斐然的。
(8)喀麥隆的出口產品有哪些擴展閱讀:
去喀麥隆旅遊的著名景點
1、巴門達
喀麥隆西部城市,西北省首府。在巴門達高地上。人口5.9萬(1981)。皮革、咖啡、煙草集散地。公路通雅溫得、林貝。有藝術、科技專科學校。多名勝,旅遊業頗盛。
2、克里比
喀麥隆西南部港口。瀕幾內亞灣。人口1.3萬(1981)。位處熱帶雨林地帶邊緣,是附近農產品和魚類貿易中心。輸出象牙、可可、木材和咖啡。有食品、水電等廠。海濱風景美麗。公路通杜阿拉。有飛機場。
克里比號稱喀麥隆的藍色海岸,除了優美的風景,當地還盛產魚類等海產品,最著名的要數克里比蝦,在喀麥隆全國都屬於知名品牌,此外,當地漁業資源豐富,除了大型捕魚船,走在當地的海灘,經常看到當地人用原始的拉網方式進行捕魚活動,雖然方式落後,但是每次都有不小的收獲。
3、林貝
貝自位於喀麥隆西部沿海,沖浪者的天堂。舊稱「維多利亞」,喀麥隆西南部港市。瀕幾內亞灣,東北距布埃亞約10公里,有公路相通。灣口有島嶼屏擋,碼頭水深10-12米。農產品重要集散中心。輸出香蕉、橡膠、可可、咖啡、棕仁等。有棕油廠。
市郊動、植物園較著名。公路通蒂科、杜阿拉,有飛機場。 黑沙灘坐落於喀麥隆西南區林貝海濱,火山腰間噴出的熔岩和火山灰,大量地朝著大海方向流動,熔岩流向了大海深處,而火山灰就與海灘上的泥沙糅合在一起。
4、豐班
喀麥隆西北部城市。人口4.14萬(1981)。建於十八世紀。為巴蒙王國古都有古宮殿和博物館。咖啡、可可、可拉果、煙草重要集散中心。銅、竹、藤、木製品手工業較著名。公路通杜阿拉。有航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