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准公共物品和純粹公共物品分別是什麼
准公共物品:
准公共物品是在消費方面具有較大程度外部性的一類公共物品。它具有兩個特性:①消費中的爭奪性,即一個人對某物品的消費可能會減少其它人對該物品的消費(質量和數量);②消費中具有排斥性,即只有那些按價付款的人才能享受該物品。准公共物品在現實中大量存在的,如大多數城市公用設施、公共教育和醫療保健服務等等。
純粹公共物品:
1.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公共物品或服務是向整個社會提供的,具有共同受益或聯合消費的特點,其效用為整個社會的成員所共享,不可分別享用或限定享用
2.消費的非競爭性:某個人或企業對公共物品或服務的享用,不排斥、妨礙其他人或企業同時享用,也不會因此而減少其他人或企業享用的數量或質量
3.受益的非排他性:在技術上無法將拒絕為之付款的個人或企業排除在公共物品或服務的受益范圍之外
❷ 准公共產品
中專和大學是准公共產品。
准公共產品:是只具有有限的非競爭性或有限的非排他性的公共產品,它介於純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之間,如教育、政府興建的公園、擁擠的公路等都屬於准公共產品。對於准公共產品的供給,在理論上應採取政府和市場共同分擔的原則。
❸ 生活中哪些屬於公共產品哪些是純公共產品哪些是准公共產品為什麼請具體分析。
公共產品不是指公家生產的產品,不是指公共部門提供的產品;一種產品之所以是公共產品,是因為它在消費上具備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特徵。
准公共產品:是只具有有限的非競爭性或有限的非排他性的公共產品,它介於純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之間,如教育、政府興建的公園、擁擠的公路等都屬於准公共產品。
純公共產品必須同時具有三個特徵: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費的非競爭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典型的純公共產品是國防。
公共產品(Public good)是私人產品的對稱,是指具有消費或使用上的非競爭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產品。公共產品,亦稱"公共財貨"、"公共物品"。西方經濟學用語。指能為絕大多數人共同消費或享用的產品或服務。如國防、公安司法等方面所具有的財物和勞務,以及義務教育、公共福利事業等。特點是一些人對這一產品的消費不會影響另一些人對它的消費,具有非競爭性;某些人對這一產品的利用,不會排斥另一些人對它的利用,具有非排他性。一般由政府或社會團體提供。
❹ 准公共產品
中專和大學是准公共產品。
准公共產品:只具有有限的非競爭性或有限的非排他性,介於純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之間。如教育、政府興建的公園、擁擠的公路等都屬於准公共產品。對於准公共產品的供給,應該採取政府和市場共同分擔的原則。
❺ 什麼准公共物品請舉例
准公共物品的范圍十分廣泛,它介於私人物品和純公共物品之間.相對於純公共物品而言,它的某些性質發生了變化.一類准公共物品的使用和消費局限在一定的地域中,其受益的范圍是有限的如地方公共物品(並不一定具有排他性);一類准公共物品是公共的或是可以共用的,一個人的使用不能夠排斥其他人的使用。然而,出於私益,它在消費上卻可能存在著競爭。由於公共的性質,物品使用中可能存在著「擁擠效應」和「過度使用」的問題,這類物品如地下水流域與水體資源、牧區、森林、灌溉渠道等.另一類准公共物品具有明顯的排他性,由於消費「擁擠點」的存在,往往必須通過付費,才能消費,它包括俱樂部物品、有線電視頻道和高速公路等。
准公共物品是在消費方面具有較大程度外部性的一類公共物品。它具有兩個特性:①消費中的爭奪性,即一個人對某物品的消費可能會減少其它人對該物品的消費(質量和數量);②消費中具有排斥性,即只有那些按價付款的人才能享受該物品。准公共物品在現實中大量存在的,如大多數城市公用設施、公共教育和醫療保健服務等等。
❻ 准公共產品
純公共產品必須同時具有三個特徵: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費的非競爭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典型的純公共產品是國防。但是大多數公共產品都只具有有限的非競爭性或有限的非排他性,介於純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之間,因而只能稱作準公共產品。如教育、政府興建的公園、擁擠的公路等都屬於准公共產品。從理論上而言,對純公共產品的供給,政府財政應全額負擔,不能依靠市場機制的解決,而對於准公共產品的供給,則應該採取政府和市場共同分擔的原則。因此,無論純公共產品的供給還是准公共產品的供給,政府都有責任承擔
❼ 公共產品與准公共產品
(一)公共產品及供給
「公共產品」(public goods)是一個與私人產品相對應的概念,經濟學中對「公共物品」這一概念的專門論述始於美國經濟學泰斗薩繆爾森。薩繆爾森在其1954年發表的《公共支出理論的圖解》一文中對私人消費品的定義為 「像麵包那樣,其總量可以在兩個以上的人之間進行分配的物品,如果一個人多吃一片就會有其他人少吃一片」。公共消費品指「露天馬戲表演和國防之類的,可以提供給每個人,而由個人根據自己的偏好來選擇是否消費的物品」。二者之間的區別在於公共消費品的總量和個人消費品之間是相等而不是相加關系。
朱柏銘教授在其2002年出版的《公共經濟學》中對公共產品的定義為,公共產品是指向全體社會成員共同提供的且在消費上具有非競爭性、收益上具有非排他性的物品和服務。非競爭性是指某人對公共產品的消費不排斥和妨礙他人的同時享用,也不會因此而減少他人消費該種公共產品的數量和質量。非排他性是指在技術上無法將那些不願意為消費行為付款的人排除在某種公共產品的受益范圍之外;或者雖然可以在技術上排他,但成本很高,以至於在經濟上不可行。公共產品可以分為有形公共產品和無形公共產品,無形公共產品如國防、教育、文化、住宅、醫療衛生、社會就業、社會治安、社會保險、生態保護、環境安全、信息公開、司法公正等。公正的法律、政策和秩序等無形服務是公共產品;國家公園、國有道路、自然保護區等有形產品也是公共產品。公共產品供給的高效與公平,是保證社會和諧發展的基礎條件。
根據公共產品的非競爭性與非排他性的程度不同,可以分為純公共產品、准公共產品,准公共產品又分為俱樂部型准公共產品和擁擠型准公共產品(圖1-1)。
圖1-1 純公共產品、准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的劃分
對於公共產品的供給,市場是失靈的,只能由政府以及政府委託的組織承擔。政府的主要職責就是提供公共服務與公共產品。保證公共產品供給的效率與質量,也是政府的一大要務之一。
1.公共產品的非排他性決定了公共產品應當由政府提供
市場經濟規律決定了任何經濟主體都是以逐利為主要目的,而公共產品的非排他性特徵決定了其不具有盈利性。市場對公共產品失去調控能力,不僅僅是因為它的信息不對稱,更重要的是供給者無法從需求者身上獲取利益,從而失去公共產品供給的原動力。所以,高效的公共產品通常需要由政府提供,而私人產品則可由市場進行有效的分配。
2.政府具有提供公共產品的義務與責任
從經濟學的意義上來說,公共產品的資金來源於所有社會成員,也就是說公共產品花費的是納稅人的稅款,公共產品應是由公共權力部門提供的、服務於社會公共利益的物品或服務。但重要的是,政府是提供公共產品的主體,並且必須保證公共產品提供的效率與公平,但並不意味著所有的公共產品都要由政府來生產。有一部分公共產品或准公共產品如果由多種成分的社會經濟主體生產更富有效率,那政府有責任選擇最有效率的生產方式,在公共產品的供給中,政府更多的是行使管理與監督職能。
3.公共財政決定了政府提供公共產品的正當性
公共財政理論以市場經濟基礎上的公共需要和市場失靈為邏輯起點。可以滿足公共需求的公共產品,通常不能通過市場等價交換的形式予以供應,只能由國家來提供。按照公共財政理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列入政府開支的事項大多屬於社會公共需要的層次,主要是為社會提供難以按市場原則提供的公共商品與服務,正是在這一意義上,財政成為公共財政,政府支出用於社會 「公共」方面成為 「公共財政」下政府支出的基本方面。同時,由於政府支出的范圍主要限於為社會提供難以按市場原則提供的公共產品與服務,不能獲得全部效益卻需要承擔全部成本。這就要求有一種與政府支出這種性質相一致的財政收入形式,由於稅收取得的無償性和與之相對應的公共產品與服務享用的免費性,使稅收實際上成為社會成員為獲得公共需要的滿足或為消費公共產品與服務而被強制性支付的一種費用,成為公共財政最基本的和最主要的收入形式。
從政府的角度看,政府代表社會履行了法定的義務,向廣大社會成員提供了共同的生產、生活條件和設施,發生了一定的社會費用,政府就有權力要求納稅人將一部分剩餘產品補償社會費用,以便維持社會的生產和社會再生產的正常運行。所以,在政府支出→政府征稅→公民納稅的全過程中,存在著一個平等主體之間的權利交換過程,公共產品與服務的提供和政府稅收之間實質上是一種市場式的等價交換關系。個人之所以納稅,是因為消費了公共產品與服務,這是成本與效用之間的有償交換(不一定是等價交換,因為正如大家所共同認為的作為現代稅收的首要原則——公平原則中的效益原則是很難在實際中完全實行的)。納稅人繳納了稅收,也就獲得了享用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權利。
4.政府的社會責任決定了其應該提供公共產品
企業完全可以將獲取利潤作為其唯一的目標,但是,一個政府的根本職能乃是提供公共產品。從政府的社會責任角度說,政府應該為社會創造體現公平、正義與效率的制度體系,並維護這個體系的正常運轉。要保證這個體系的正常有序運轉,政府首先要保證其所提供的公共產品是正當的、有效率的,制度體系本身就是一種無形的公共產品。因此,要很好地履行好政府的社會責任,充當好政府在社會運行體系中應有的角色,政府的職能之一是提供高效、高質且代表公平正義的社會公共產品。
(二)准公共產品及供給
准公共產品是指用於滿足公共需要的,或只具有非競爭性而不具排他性;或只具有排他性而不具有非競爭性的社會產品。這類介於純粹公共產品和純粹私人產品之間,兼具純粹公共產品和純粹私人產品性質的社會產品較為復雜,也正是因為它的復雜性,使公共產品的供給也呈現出復雜性。這主要表現在:一是供給主體的復雜性。由於它與私人產品的界限很難分清,使准公共產品的供給既可由政府供給,也可由私人供給或者混合供給,其供給機制是最為復雜的;二是外部效應的大小難以控制,准公共產品的收益范圍難以確定,外部效應就難以控制,政府之間以及政府與私人之間的供給責任難以分配;三是准公共產品的性質會隨時間、地點、經濟條件的變化而不斷變化使得准公共產品的偏好不斷變化,這類產品的供給要求也只會越來越復雜。
目前,我國准公共產品供給存在的問題:一是准公共產品供給總量不足;二是供給的結構不合理;三是主體供給效率不高;四是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在准公共產品供給中的錯位與缺位。究其原因:一是我國單一的公共供給模式形成了准公共產品供給的高度壟斷,限制了社會資本進入這一領域,從而使准公共產品的生產缺乏競爭的壓力;另一方面,我國准公共產品定價機制不合理,定價既不能起約束作用,又不能起激勵作用,使得准公共產品生產企業沒有改進服務,加強管理,降低成本的壓力和動力。
目前,我國在准公共產品方面的壟斷與西方國家相比有兩大特點:事業單位佔有絕對主導地位;在國有經濟高度壟斷的基礎上存在著行政壟斷,即行業管理者與經營者是融為一體的。行政性壟斷的典型特徵是:政府既是管理政策的制定者和監督執行者,又是具體業務的壟斷經營者。這使得這類單位不僅可以利用經濟性反競爭手段阻止進入者,而且可以無限制地運用超經濟手段建立壁壘,維護壟斷地位。這一特徵不僅使自然壟斷性的准公共產品難以競爭,而且競爭性的准公共產品也成為壟斷性的了。這種雙重壟斷的結果造成了:事業單位缺乏競爭活力,運行效率低下。盡管我國國有企業低效率是一個普遍的現象,但准公共產品生產服務單位這種現象尤為嚴重,這類單位一方面沒有動力去加強管理,進行技術和制度創新,降低成本;另一方面現有法規政策對它們的成本管理,效率要求又沒有明確的規范。因此,工作效率低,信息傳遞差,產品價格高而質量低等低效率現象,在我國准公共產品行業較為嚴重。
投資渠道單一,投入不足,致使供需缺口長期存在。我國的准公共產品生產服務行業,在行政排他、國家壟斷和單位缺乏自我積累的條件下,只能由政府擔負起投資者的角色。但政府財力有限,結果造成了這些產業投入不足。這種情況卻又是在存在大量社會閉置資金的情況下存在的,這不能說不是一種極大的資源浪費。
❽ 准公共產品有哪些
具有有限的非競爭性或有限的非排他性的公共產品,它介於純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之間,如教育、政府興建的公園、擁擠的公路等都屬於准公共產品。對於准公共產品的供給,在理論上應採取政府和市場共同分擔的原則。
新政治經濟學的一項基本理論,也是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關系、政府職能轉變、構建公共財公共物品是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物品.按照公共物品的供給、消費、技術等特徵,依據公共物品非排他性、非競爭性的狀況,公共物品可以被劃分為純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
純公共物品一般具有規模經濟的特徵.純公共物品消費上不存在「擁擠效應」,不可能通過特定的技術手段進行排他性使用,否則代價將非常高昂。
(8)准公共產品有哪些擴展閱讀:
純公共產品的范圍是比較狹小的,但准公共產品的范圍較寬。如教育、文化、廣播、電視、醫院、應用科學研究、體育、公路、農林技術推廣等事業單位,其向社會提供的屬於准公共產品。
實行企業核算的自來水、供電、郵政、市政建設、鐵路、港口、碼頭、城市公共交通等,也屬於准公共產品的范圍。
公共產品相對應的是,私人產品也可以分成兩類,即純私人產品和俱樂部產品。純私人產品是指那些同時具備排他性競爭性特徵的產品,包括大多數私人產品。此外還有一類稱為「俱樂部產品」。
❾ 生活中有哪些屬於准公共物品
一,路燈
路燈,指給道路提供照明功能的燈具,泛指交通照明中路面照明範圍內的燈具。路燈被廣泛運用於各種需要照明的地方。
二,郵筒
郵筒,郵箱的一種,常見於街道上,是用來收集外寄信件的郵政設施,寄信人若果不便去郵政局,可以把信件投入到就近的郵箱,郵差會定時來郵筒收集信件,回郵局,再分類、運輸及派送。
三,報亭
指在公共場合售買報刊雜志的小型活動房屋。目前已發展成為一種城市公共設施,功能和外觀已經發生重大轉變。比如信息查詢功能。
四,公園
公園,古代是指官家的園子,而現代一般是指政府修建並經營的作為自然觀賞區和供公眾的休息遊玩的公共區域。
五,圖書館
搜集、整理、收藏圖書資料以供人閱覽、參考的機構,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出現了圖書館,圖書館有保存人類文化遺產、開發信息資源、參與社會教育等職能。
六,交通信號燈
交通信號燈是指揮交通運行的信號燈,一般由紅燈、綠燈、黃燈組成。紅燈表示禁止通行,綠燈表示准許通行,黃燈表示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