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設定合適的產品目標以及關鍵結果引導產品的方向
產品研發過程通常可以分為 探索域和交付域 。
探索域, 關注客戶的需要,定義做什麼。
交付域, 關注如何將人通過合適的方式組織在一起,以合適的工作方式,採用合適的技術,在合適的時間周期內,保質保量的交付產品,也就是怎麼做。
探索&交付是一個循環反復的過程,需要注意幾個點:
思考一下上面這幾個點,有助於我們理解傳統開發模式和敏捷開發模式一些重要的不同點。
其中,敏捷宣言背後的十二條原則中有兩條是這么說的:
簡單說敏捷開發模式更傾向於小批量,短周期,頻繁交付可工作軟體獲得客戶價值反饋以及時響應變化。有了客戶的反饋才有了調整,有了調整才能及時應對變化。一定程度上反饋周期的長短決定了對變化感知的頻率,對產品的相應調整和交付能力決定了對變化的響應能力。在瞬息萬變的時代里適應變化的能力往往決定了一個產品的生死。
所謂的敏捷性就在於適應變化的能力。公司依賴產品創造價值,產品由團隊合作共同交付,產品的敏捷性是我們必須追求的果,而單個團隊的敏捷性是產品敏捷性一個潛在的因,更重要的是與產品相對應的整個交付組織的敏捷性。
借用《Specification by Example》里的一張圖,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人們往往更加關注交付域的 Build Right ,而往往忽視了探索域的 Right Proct 。成功的執行一項毫無意義的計劃是導致失敗的致命原因。記得有句話說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那麼如何才能知道我們正在構建一個Right Proct呢?
在所謂的VUCA時代里,誰是產品真正的客戶,什麼是客戶的真正問題,哪些是對客戶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往往是不確定的。即使做過充分的客戶開發,在沒有將可工作的軟體交與客戶之前,所有的一切都是我們的假設,我們也許永遠不會在一開始就知道。(當然那種只在意交付產品而不在意產品價值的產品不在這個討論范圍里)。
假設往往是不可靠的,回想一下自己的工作生活中有多少因為錯誤的假設導致的問題?如果最重要的假設不成立,一切也就沒有了意義。
精益創業里希望可以花最少的力氣、最短的開發時間,經歷一次完整的開發-測量-認知反饋循環,以完成一次經過實證的認知學習。
引用《原則》裡面的兩個原則:
精益創業期望在一個完整循環中通過不斷的驗證假設,不斷的消除產品中高風險的部分取得持續的進化。
當然進化的結果可能是不斷的增強也可能走向滅亡,但即使失敗,最好也是快速失敗。什麼最寶貴?時間啊!
反饋循環按活動順序是:開發-測量-認知,但我們制定計劃的時候工作卻是相反的:先確定驗證的目標是什麼,再確定需要如何評估是否達成目標,最後確定需要開發什麼樣的產品來進行實驗,並取得評估反饋和數據。
那麼如何確定目標以及如何評估是否達成目標呢?
一個產品通常會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的核心問題是有沒有值得解決的問題。這時候往往需要對目標客戶以及利益相關者進行觀察和訪談,去發現客戶真正的想要解決的問題,他願意花多大的代價來解決這個問題,以及他期望在什麼時候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挖掘出真正的值得解決的問題。
現實中的問題往往錯綜復雜,這里需要注意的一個點是要抓住客戶最最痛的那個點,這也是產品的從0到1時最最重要的目標。產品失敗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其中一個也許是產品目標太多,當我們什麼都想做的時候往往什麼也做不好。
LeSS is More!如何簡明扼要的描述產品目標呢?
「OKR是一套嚴密的思考框架和持續的紀律要求,旨在確保員工緊密協作,把精力聚焦在能促進組織成長的、可衡量的貢獻上」(註:引用於《OKR源於英特爾和谷歌的目標管理利器》)。
簡單理解,OKR主要幫助我們回答兩個問題:
這里借鑒了一下OKR的形式定義了團隊產品目標。
產品研發過程通常包括探索域和交付域,過去人們往往更關注交付域,即如何保質保量的交付需求&產品,而往往忽視交付產品價值的反饋。而在一個VUCA的時代里,誰是產品真正的客戶,什麼是客戶的真正問題,哪些是對客戶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往往是不確定的。在沒有真正的交付客戶之前,一切都是假設。
精益創業提出了開發-測量-認知反饋循環,期望花最少的力氣、最短的開發時間,以完成一次經過實證的認知學習,驗證假設,持續進化。
在產品從0到1的第一階段需要將問題和解決方案匹配起來,首要的問題是:如何確定值得解決的問題?如何確定合適的產品目標引導產品前進?我們可以採用OKR的方式定義產品的目標以及關鍵結果,從而驅動精益創業的認知反饋循環,不斷的推動產品進化。
生存或者滅亡,這是個問題。
2. 如何引導客戶需求
引導客戶需求需要了解客戶、不要一味地推薦的產品、不端著等
1、首先要了解客戶,知道你的客戶是屬於理性的還是感性的。感性客戶神容易溝通,只要感情存在基本問題不大。
那麼對待理性客戶,打感情牌很明顯效果不大,想讓他們購買,不要畏畏縮縮,大膽的說出來,只要你對你的產品優勢介紹的具體,並且很自信,那麼不需要你的引導他們也會購買。
2、其次就是要知道客戶的需求是否屬於剛需,他們必須要買的那麼還需要你引導嗎,他們就是來買的。相反,如果客戶屬於搖擺不定的,那麼你直接以市場需求和其他客戶購買後得到的好處來作對比,打消他心中的疑慮。
3、引導客戶不是一味的推薦的產品,在你說的同時要看客戶的反應,如果不反感那麼很自信的介紹,如果客戶明顯煩感了,趕緊換個話題,即使這次不成功那麼他還是你的客戶,做任何事要留有餘地,把握好這些潛在客戶也是一種財富。
4、不端著。有的社群看起來很「一本正經」,但是在社群的意義上來說,「一本正經」並不是什麼好事,高高在上的運營態度和鐵面無私的社群形象,很容易讓用戶望而生畏,從而會把社群和用戶的距離拉的無限遠。長久以來,用戶提起這個社群,自然不會有什麼情感依賴。
(2)引導型產品如何做擴展閱讀:
探尋客戶需求的方法:
1、學會傾聽,不要自己在那裡瞎猜,最直接的是學會傾聽,有針對性的解決客戶的需求,省時省力。
2、多方了解,如果客戶不願意主動去說,那麼我們就要多方去了解了,比如客戶的職業,年齡,性別,喜好等。再去有根據的猜測。
3、通過縱深提問進行挖掘,如果資料不夠,那麼根據常見的需求點,對客戶進行縱深挖掘,比如,產品,服務,體驗,關系,增值等等。
3. 產品如何做線上推廣
一般推廣流程是這樣的:
1、明確要推給誰?(鎖定用戶群)
2、這誰有什麼特徵?(分析用戶畫像)
3、常在哪裡出現?(鎖定推廣渠道)
4、如何建立溝通?(策劃宣傳內容)
推給誰?
因為用戶群在做產品規劃的時候(想要幫助誰,在什麼樣的場景下,解決什麼問題?),基本就定下來了。所以運營的主要工作是豐富用戶畫像。
一般產品經理給出的用戶特徵可能只有:用戶年齡、性別、職業、地域等基礎信息,而作為運營就要根據產品及目標用戶信息挖掘出更多相關內容。如:用戶習慣、偏好、標簽、價值觀、話題和經常關注的明星等,這樣才能在運營過程中找尋到更多與用戶溝通的資本。
哪裡推?
就目前來講,APP產品推廣的渠道來來去去就那麼幾個,社交網路渠道、互聯網渠道、應用市場渠道、傳統線下渠道與預裝渠道等;
所以,運營的工作就應該是,找尋各渠道中與自身產品用戶重疊度較高的平台作為宣傳投放渠道。如自媒體渠道中就有各行業代表的大號。
4. 產品的信息引導設計方法
問題:日常產品的信息引導如何設計?
可能你的第一反應是浮層、動效、彈窗等,但這都是表層樣式而已,背後的引導機制是什麼?需要注意什麼?
1.目標層:信息不會平白無故去引導用戶,都是為了某個確定的目標而展示的。如在首頁彈窗展示是為了進行新手教育,以達到讓用戶使用新功能,進入新頁面等運營指標或增長指標。
2.策略層:目標確定了,需要確定可做信息引導的各種場景和機制。如設置某時間進行信息推送,用戶網路不行的情況下怎麼解決。
3.表現層:不同的場景中有各種表現形式,如下拉菜單、彈窗、浮層、視頻等等。
這三層環環相扣,互相影響
1.利用【產品架構】做引導
2.利用【時間】做引導
分為【用戶行為時間】和【網路實時時間】
3.分【階段/過程】做引導
根據特定的維度,將信息/功能分解成N個獨立且關聯的夾斷。分階段的維度可以是時間、日期、金錢、物品等等。很多運營活動會把獎勵分成不同的階段進行發放,這種引導的優勢是可以將全部信息分解到各個階段中去,頁面的拓展性強,用戶理解和操作成本低。劣勢在於周期較長,用戶缺乏足夠的動力。因此很多產品會把最大獎勵、最好的結果放在最後階段,加上利用消費者的【目標趨近效應】——人們在距離目標越近時,越有動力去完成它,一步步地引導用戶消費。
4.根據【用戶行為】做引導
根據用戶的當前操作進行引導,如觀看視頻時,點擊屏幕會暫停播放且會彈出廣告信息;長按內容列表時,會出現多選、排序、刪除等操作。而根據【用戶行為】做引導,需要注意2點:引導的返回策略和落地方式。
a.返回策略
結合用戶場景和產品特性,看信息引導後是否需要制定返回策略,相當於一種 逆向引導 。而返回的策略不僅體現在【機制】上,還可以體現在【視覺樣式】上。
【機制】:如愛奇藝在觀看視頻時最小化產品、跳轉到新的頁面後,返回觀看視頻時會自動後退幾秒進度,以保證用戶的觀看記憶不會出錯。
【樣式】:如淘寶在支付訂單後,會有兩種返回形式。一是左上角的返回icon,返回到購物車頁面;二是中間比較明顯的返回首頁按鈕,返回至淘寶首頁。對於產品來說,返回首頁優先順序會更高:既可以讓用戶形成消費閉環,又能瀏覽、搜索更多商品,提升產品的UV、PV、復購率等業務和增長指標。所以把返回首頁按鈕的樣式做更重一些。
b.引導落地方式
信息引導後,用戶跳轉到哪裡?一種是跳轉至新的頁面進行落地,頁面空間大、可控性強;另一種是停留在當前頁面展示、減少用戶的操作成本。選擇採用哪種落地方式需要根據產品目標、用戶場景、頁面形態等特徵去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