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用產品思維做好運營
導讀:運營分為用戶、內容、活動、品牌等方向,都是以產品為載體,目的都是拉動產品數據。在這個產品為王的時代,互聯網運營就等同於產品運營。
一個優秀的產品運營,不僅需要具備運營素質,還需要有產品思維。做到這點並不容易,因為運營和產品屬於不同的人才類型,嘗試跨界就意味著挑戰原有的思維方式和知識結構。
從現在行業的發展趨勢看,運營越來越重要,也要求運營人員具備多方面的綜合素質,所以「產品思維」就成為進階運營的必備素質。
那麼,如何成為一名具備產品思維的運營,可以從這7個方面努力。
1、洞察需求的能力
大標題是10次免費,掃到這幾個字眼的用戶應該會感興趣,畢竟看似是一個實在的優惠。但在了解具體規則時,卻被下面這一坨字繞暈了,因為閱讀體驗實在太差了。
這是個典型的「工程師文案」,足夠嚴謹和清晰,但很難懂。首先,文中同時出現中文、英文、阿拉伯數字、中文數字的混合;其次,帶有不易理解的詞彙,如「6程」;最後,有很多沒必要寫在規則里的內容,如到賬時間、活動結束時間,以及像「放肆周末時光」這種廢話。
我改了一下,會更易懂:
本周六日乘Uber累計3次,即得下周免費使用6次;乘Uber累計5次或更多,更可獲得下周免費適用10次的機會!
這是從用戶體驗的角度優化了這段話。如果一個事的信息量過於龐大,用戶理解的成本就很高,就會因此放棄。最好的解決方案是,把信息按照優先順序拆解,先告訴用戶最核心的內容,用戶感興趣並接受後,再閱讀更多詳細內容。
在這個案例中,最重要的是快速讓用戶明白怎麼才能拿到優惠,不需要有過於嚴謹的表達和完整的描述。
6、流量思維
以產品經理的視角看,產品里每個模塊的流量、每個tab的點擊率、每一步操作的折損,都是有具體數字的,至少知道是什麼量級。就相當於把整個產品看成一個大水池,不僅知道裡面一共有多少水,也知道每個小池子里有多少,還要知道從大池子流向小池子時會損失多少。
運營同學可能更多關注用戶、內容或活動本身,在這方面不夠敏感。但產品運營需要具備這個思維方式。因為在日常分析數據和做決策時,流量思維就是判斷的依據,用來做成本核算和效果預估,可以更好的把控最終結果。
7、服務大多數用戶的原則
產品經理的思維是,遇到問題先看影響面,也就是量級和佔比,以此來判斷優先順序。這個思維方式,就是服務大多數用戶的原則。
運營在工作中很容易忽視這點,尤其是用戶運營。因為用戶運營長期「混」在用戶群體中,每天接收各種建議、bug反饋和吐槽。時間一長,不免就忘掉自己的運營身份,只是站到張三或李四的視角去看問題。
一個具備產品思維的運營人員,應該以服務大多數用戶的原則,對於用戶的反饋,有能力去分辨需求覆蓋的群體有多大,是少數人群的需求,還是能代表大多數用戶。這樣可以保證我們對問題的判斷是清晰的,不會鑽進具體case中,影響判斷決策。
Ⅱ 求產品運營流程和運營思路
《運營之光》截圖
第一步,制定整個運營策略。首先,我們應該評估我們產品的現狀,處於什麼階段,當前所處的競爭環境,來制定我們的運營策略。如果我們的產品處於初期,那麼我們的運營策略可能會更偏重於獲取種子用戶,拉新。如果我們的產品已經處於成熟期了,那麼我們的運營策略就會能偏重於轉化付費。
第二步,拆分目標,規劃工作。我們需要根據第一步制定的運營策略,來分解我們的目標,如果我們現在的目標是獲取種子用戶、拉新(量化),那麼我們這一步需要做的就是確定通過哪些渠道去獲取用戶以及各個渠道需要帶來多少用戶(預估量化)。如果我們的目標是想要用戶轉化付費(量化),那麼我們這一步需要做的就是確定通過哪些運營手段(活動、促銷)來激發用戶並願意為產品而付費,最好也能預估一下各個運營手段各自帶來多少付費。還有就是要做好工作前的准備工作,爭取資源(預算,人力資源)等等。
第三步,執行落實,達成目標。根據第二步的工作規劃,把各項工作分配下去,落實到具體的人,每個人負責哪些工作版塊,最好有一個考核機制。剩下的就是執行工作了。
第四步,監測數據,分析總結,優化調整。在整個策略的執行當中,我們要做好數據的收集。如果是獲取種子用戶、拉新,那麼我們需要收集到各個拉新渠道的數據,來了多少人,有多少人注冊了,留存怎麼樣,這樣我們才好分析各個渠道來的流量質量如何,還有就是很多用戶來了,都沒有注冊,是流量質量問題呢,還是我們沒有做好引導工作等等。我們這數據分析主要是為了給我們提供做下一步決策的依據的。我們要知道在整個過程中存在著什麼問題,我們做進一步的優化調整。那麼我們就又進入了第一步,下一個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