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是產品思維
成長日課170/365
透過現象看本質,你會發現,所有的產品都是帶著解決某個問題的能力而產生的。
畫家解決了人們想要再現某個畫面的問題,於是繪畫能力成為了一個產品;
照相機幫人們解決了如何才能留住人生中某個時刻的真實畫面的問題,於是照相機成為了一個產品;
攝相機幫人們解決了如何才能將聲音、動態真實再現的問題,於是攝相機成為了一個產品;
電腦則幫人們解決了播放、保存、傳遞這些資料的問題,於是電腦成為了一個產品;
最後,手機幫人們解決了如何隨時隨地都可以記錄保存畫面、聲音,且隨時可以傳遞的問題,於是手機成為了一個產品。
看看,每一個產品的誕生都是在更好的解決問題。
那麼什麼是產品思維?我認為,從發現問題到想到到如何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產品思維。
完整的產品思維包括:發現問題、搜集數據、分析整理、思考解決方法、探索研究、實踐驗證,總結歸納,直至成功解決問題。
問題被解決的那一刻,就是產品誕生的時刻,也是一次產品思維完整踐行的過程。
Ⅱ 什麼叫產品思維
產品思維是一種解決問題的綜合思維,是進一步把問題解決方案產品化的過程。
我們一般把解決問題又分為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把產品化看作是標准化的過程。
所以產品思維可拆為下面4個步驟:
(1)發現問題:指問題是什麼
用得最多是「用戶思維和數據思維」。
用戶思維:是我們最重要的一種思維方式,因為一切產品的起點都是用戶獲益。你需要把自己看成消費者,在遇到同樣的情況時你會做什麼樣的選擇、有什麼樣的感受。
數據思維:通過數據分析發現問題,是發現問題的重要方式。數據的漲跌和趨勢表現,都是業務情況的精確反映。
(2)分析問題:指為什麼會產生這個問題
用得最多是「本質思維」。
本質思維:本質思維是一種尋根究底、找出問題根本原因的思維。可藉助「5問法」、根源分析法等方法去開展,這里不展開講,後面另找篇幅再講。
(3)解決問題:指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用得最多是「效率思維」。
效率思維:商業的發展方向,一定是向著更高效率的方向發展。通過提升業務參與某個或多個主體的效率,能大幅提升交易。
(4)產品化:是問題解決方案標准化的過程
標准化:通過歸納提煉,總結共性,最終落地為產品、產品功能、服務或SOP(Standard Operating
Procere標准作業程序)的方式,進行自動化、規模化解決同一類問題。
所以,產品思維可進一步表述為:產品思維是一種解決問題並將解決問題的方案產品化的綜合思維。
它通過用戶思維、數據思維去發現問題。通過本質思維去分析問題,通過效率思維去解決問題,通過標准化方法將解決問題的方案產品化。
Ⅲ 產品生命周期的4個階段,不同階段的產品策略都有哪些
產品生命周期有投入期、成長期、飽和期和衰退期四個階段。
一、投入期:新產品投入市場,便進入投入期。
1、投入期的特點:
(1)、生產批量小 製造成本高。
(2)、營銷費用高。
(3)、銷售數量少。
(4)、產品的價格常偏高。
2、投入期的產品策略:
(1)、快速撇脂策略:即以高價格、高促銷費用推出新產品。實行高價策略可在每單位銷售額中獲取最大利潤,盡快收回投資;高促銷費用能夠快速建立知名度,佔領市場。
(2)、慢速撇脂策略:以高價格、低促銷費用推出新產品,目的是以盡可能低的費用開支求得更多的利潤。
(3)、快速滲透策略:以低價格、高促銷費用推出新產品。目的在於先發制人,以最快的速度打入市場,取得盡可能大的市場佔有率。
(4)、慢速滲透策略:以低價格、低促銷費用推出新產品。低價可擴大銷售,低促銷費用可降低營銷成本,增加利潤。
二、成長期:顧客對產品已經熟悉,大量的新顧客開始購買,市場逐步擴大。
1、成長期的特點:
(1)、產品銷勢強勁,經營成果令人矚目。
(2)、產品質量日趨穩定,企業已形成規模化生產。
(3)、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其產銷的壟斷性基本消除。
2、成長期的產品策略:
(1)、做好生產方面的管理。
(2)、鞏固銷售渠道的地位,加強與銷售渠道的聯系。
(3)、改進產品性能,提高產品質量。
(4)、改變廣告宣傳的重點。
(5)、在適當時期可以調整產品的價格。
(6)、加強商標地位。
三、飽和期:市場需求趨向飽和,潛在的顧客已經很少,銷售額增長緩慢直至轉而下降,標志著產品進入了飽和期。
1、飽和期的特點:
(1)、產品結構基本定型,工藝成熟。
(2)、產品銷售額在逐漸達到頂峰後開始緩慢回落。
(3)、產品價格懸殊不大,競爭處於「白熱化」。
(4)、企業經營狀況不盡人意,利潤開始下降。
2、飽和期的產品策略:
(1)、產品改革,亦稱產品再推出。
(2)、市場組合改革。即指改變某些市場組合的因素,以增加銷售量。如運用降低價格、改進包裝、擴大分銷渠道、採用新廣告、加強銷售服務等手段刺激現有顧客增加使用率。
(3)、轉移生產場地。即把處於成熟期的產品轉移到某些生產成本低、市場潛力大的國家和地區。
四、衰退期: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新產品或新的代用品出現,將使顧客的消費習慣發生改變,轉向其他產品,從而使原來產品的銷售額和利潤額迅速下降。
1、衰退期的特點:
(1)、產品陳舊,且日趨「老化」
(2)、產品的銷售量急劇下降
(3)、利潤明顯下降,部分企業出現了虧損
(4)、大幅度削價處理庫存產品,企業瀕臨著破產的危機
2、衰退期的產品策略:
(1)、繼續策略:繼續延用過去的策略,仍按照原來的細分市場,使用相同的分銷渠道、定價及促銷方式,直到這種產品完全退出市場為止。
(2)、集中策略:把企業能力和資源集中在最有利的細分市場和分銷渠道上,從中獲取利潤。這樣有利於縮短產品退出市場的時間,同時又能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利潤。
(3)、收縮策略:拋棄無希望的顧客群體,大幅度降低促銷水平,盡量減少促銷費用,以增加利潤。這樣可能導致產品在市場上的衰退加速,但也能從忠實於這種產品的顧客中得到利潤。
(4)、放棄策略:對於衰退比較迅速的產品,應該當機立斷,放棄經營。可以採取完全放棄的形式,如把產品完全轉移出去或立即停止生產;也可採取逐步放棄的方式,使其所佔用的資源逐步轉向其他的產品。
(3)產品思維有哪些階段擴展閱讀:
一、延長產品市場生命周期的方法:
(1)加大促銷力度,促使消費者增加使用頻率,擴大購買。
(2)對產品進行改進.
(3)、開拓新市場,拓展顧客群;
(4)、開拓產品新的使用領域。
二、產品生命周期區域差異性。
同一產品在不同地區,其生命周期處於不同階段。如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大城市和農村等。在實際運用中必須考慮地區因素。
Ⅳ 產品經理必懂的產品思維
入門互聯網產品經理、產品運營首先要懂得產品思維——產品思維的本質其實是一種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論。
對於產品經理、產品運營,要看清產品的本質,就要培養產品思維。當然,培養產品思維並非一蹴而就,是個長期積累的過程,運用產品方法論去實操分析產品,可以快速提升思維能力。
本文主要介紹常見的幾種產品思維方法論,在分析產品過程中,大家可以有意識運用方法論,才能融會貫通。
只要是人類參與的事物,必有其目的,也一定有其受眾。人們會提前預測可能影響事物的因素,或規避,或利用,提前規劃和設計,從而達到更好的目的。
任何事物(產品)的發展都會經歷四個過程:緣起(導入期)、發生(成長期)、發展(成熟期)、消亡(衰退期)。
影響事物發展的因素有:目的和目標、受眾(用戶)、外部環境(市場)、方向和路徑、成本、受益、風險、機會。
同理,產品經理做產品設計之前,要做好充分的產品分析,並非上來就是產品功能設計。
產品分析的常用方法是分析產品的目標、產品的用戶群體、產品的外部市場環境、產品的設計方向、產品研發及推廣的成本、產品的收益、產品的風險點、產品的機遇。
用戶思維,簡單來說就是「以用戶為中心」, 針對客戶的各種個性化、細分化需求,提供各種針對性的產品和服務,真正做到「用戶至上」,做到「顧客就是上帝」。
產品是什麼:本質就是為了解決某類用戶某種特定痛點。
這里介紹下黑盒子模型,互聯網產品可以理解為一個黑盒子,而通過這個黑盒子,用戶可以從哭臉變為笑臉,同時又可以產生一部分錢。
所謂的互聯網產品是一種可以給用戶帶來微笑和金錢的黑盒子,由此可見,產品的核心是為了滿足用戶需求,當然是要以用戶為中心。
產品經理分析需求的核心方法論是:產品需求分析從用戶角色、用戶場景(痛點)、用戶需求、解決方案分析。
其中,用戶角色就是相關問題的人;用戶場景(痛點)就是在某時間、某地點、某環境下出現了某種問題;用戶需求就是要解決的問題;解決方案是產品根據用戶需求所提出的功能方案。
分析用戶角色、場景、需求、解決方案,本質是為了更全面、准備的定位問題,解決問題。
產品經理、產品運營真的是用戶嗎?產品的想法真的代表用戶的需求嗎?
為了更好的理解用戶需求,切忌空想,產品要具備同理心,要變成真正的用戶。
產品調研過程中,要切身站在需求方、用戶的立場思考問題,去感受需求背後的原因,這樣才有助於產品方案設計,避免產品並不能真正解決用戶的問題。
知名游戲製作人姚曉光在騰訊一門經典課《像蘑菇一樣思考》中講述了一個小故事:
作為產品經理,我們要紮根蘑菇群,了解蘑菇的生存法則。就像心理醫生潛入病人生活一樣,久而久之,耳濡目染之後,可以用用戶的方式來思考,才能迅速理解問題所在。
常言道:需求來源於用戶,但不止於用戶。因為有的用戶往往並不知道自己的需求,這就亟需產品經理、產品運營以更大的格局來挖掘需求。
互聯網巨頭騰訊的經營理念是一切以用戶的價值為依歸,幾乎所有的工作都是圍繞用戶展開的,真正實現從用戶中來,到用戶中去。
給大家介紹懂用戶四步法:用戶定義——接近用戶——理解用戶——變成用戶。
策劃一款產品,我們首先要做得就是定義用戶。
我們的目標用戶是誰?我們的產品服務於誰?目標用戶是怎樣的一群人?他們的喜好是什麼?在什麼樣的場景下會使用產品?
真正懂用戶、理解用戶,光靠憑空想像是不行的,得真刀真槍去接近用戶。
常見的接近用戶的方法有:用戶訪談、回復發帖、閱讀反饋、問卷調研、走進場景、觀察用戶行為、分析用戶數據等等。
接近用戶是為了更好地理解用戶,當你面對海量用戶時,你要變換不同身份、角度、環境、場景,理解各種用戶群的使用場景和需求。
把思維改變成用戶模式,或者自己本身就是產品的忠實用戶,這是做任何產品的最佳狀態,這需要洞察人性,以己推人。
真正好的產品經理,能夠讓自己變成一個產品外行。
怎樣才能變成產品外行呢?
你要放下腦袋裡裝下的所有事兒,想像自己是一個很初級的用戶,什麼都不懂的用戶來使用產品,這是非常難的一個功底。因為產品經理們總是太專家了,會把事情想的很復雜,把功能做得很高級,但是這些功能可能並非用戶真實所需。
產品迭代是一個長期過程,產品設計並非一蹴而就,而是要不斷試錯,驗證想法。
迭代並不是先草草地做個MVP上線再說,有什麼問題通過迭代解決。而是MVP發布後想盡一切辦法收集用戶的反饋,歡迎用戶的吐槽,驗證產品對用戶需求滿足的情況。
如發現滿足不夠到位的地方,以最快的速度進行迭代,然後再驗證再迭代。
每經歷一次迭代都要想辦法去掉損害用戶體驗的功能,加強用戶體驗好的功能。當用戶需求發生變化後,迅速反應,加緊迭代。迭代是一種成長型思維而非固定思維。
總而言之,產品經理、產品運營並不是普通用戶,而是要以更大的格局來挖掘用戶需求。
學習產品必懂的產品思維方法論,有助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體系構建。相信會讓你受益終生。
Ⅳ 產品設計開發分為幾個階段各階段的主要內容是什麼新產品開發分為哪幾類
產品設計開放分為四個階段。新產品開發都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即開發決策、前期開發、後期開發、開發反饋四個階段。
1、開發決策階段:這一階段主要是在搞好技術經濟及市場需求調查與預測的基礎上,提出新產品開發的戰略決策,選定開發目標,構思和選擇新產品開發的基本方案。
2、前期開發階段:這一階段主要是根據新產品開發的決策,做好技術儲備、資金籌措、人員培訓等方面的准備工作,並組織專門班子對新產品開發的基本方案進行技術經濟的可行性分析、論證以及修改或完善這一方案,為新產品開發的實施做好前期准備工作。
3、後期開發階段:這一階段主要包括新產品設計、工藝准備試制、鑒定以及商業性投產的各項工作。它是新產品的實際開發階段。
4、開發反饋階段:這一階段主要是收集、整理新產品的市場信息,及時地反饋到後期開發階段,並根據用戶的意見和要求,進一步改進新產品,以便更好地打開市場銷路。這是新產品開發的繼續。
Ⅵ 產品思維- 5 種基礎方法
大多數人很難跳出自身思維框架之外,
古人雲「夏蟲不可以語冰」 ,一個人的思維習慣決定了其思考力的疆界。
《騰訊產品法》一書中開場就帶來了 5 種基礎的思維方法,來回閱讀了 3 遍,也還不能夠完全掌握,在工作中還需要在多加思考。
5 種最基礎的 產品思維,依次為:
本質思維、相對思維、抽象思維、系統思維、演化思維。
查理·托馬斯·芒格,提到的「普世智慧」一樣,面對問題時使用多種思維交叉驗證,我們導出方案的質量和效率都將獲得大幅提升。
俄國心理學家——巴甫洛夫,是條件反射理論的建構者。
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消化腺分泌時意外發現。每次餵食前打開紅燈並響起鈴聲,經過一段時間後只要紅燈一亮或者鈴聲一響,不管有沒有食物給狗,狗都會開始分泌唾液。
實際上,條件反射作為一種心理機制,不僅作用於狗或人類的神經系統,也同樣潛伏在我們的思維方式里。
在心理學上不把這種模式稱作條件反射,而是把它叫作「路徑依賴」——在某條路上走得太久了,習慣成自然,於是就忘記了最開始為什麼選擇這條路。
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看到任何一樣東西,都清楚地意識到,它背後站著無數個設計者,沒有「本來就該是那個樣式」的產品。
在物理學領域,這種思考方式被稱作「第一性原理」。意思是 「 從頭算起,只採用最基本的事實作為依據,然後再層層推導,得出結論 」
實踐第一性原理最佳方式: 連環追問法 。
例如:
「他們當時為什麼要那樣設計?」
「這種設計基於當時的何種前提條件?」
「所有前提條件直至現在都還保持不變,沒有發生任何變化嗎?」
「隨著時間和環境的變化,有引入新的問題嗎?」
第一性原理是一種從問題源頭進行思考的意識,好的設計者能夠把這種意識納入所有思考過程。
很多人都知道史蒂夫·喬布斯有一句最喜歡的話:Stay hungry.Stay foolish.
每個人對這句話都有自己的解讀(不忘初心、空杯心態)
所有事物在進入我們的觀察視野時,常常被提前預設了主次。被光照亮的那部分被看到了,所以是「主要的」,沒被光照到的陰暗面是「次要的」。
為了突出一個東西是明亮的,不一定要不斷加強它的亮度,把這個東西周圍的環境不斷加強它的亮度,把這個東西周圍環境調得更暗一些也能達到同樣的目的。我們常常把這種思考的方式叫做「逆向思維」。
不過沒有預設的前提,就沒有「正向」和「逆向」的區分,因為兩種視角是「平等」的。主和次是相對而言的,並且不是固化的,而是動態可變的。偶爾換一個角度,就會很不一樣。這種思維方式,就是「相對思維」。
光和陰影也就對應了我們看問題的角度,關系和時間。隨著時間的變化,關系必然發生變化,位置也要隨之調整。比如手機QQ就是分析微信的客戶群以通用性兼容性為主,不能過度傾斜,定位聚焦年輕化,個性化,趣味化並推出滿足與PC側場景聯通需求的全新產品。
事實上,美國投資家沃倫·巴菲特的黃金搭檔查理·芒格(Charlie M unger)就曾在演講中提到過,「幾乎四分之三的商業廣告都是完全依賴巴甫洛夫理論在起作用」
很多產品設計者和營銷者因為深刻意識到條件反射、路徑依賴對人們心理的影響,從這一點出發逆向思考,發現了這一心理效應能為產品的營銷和傳播帶來巨大價值。
簡而言之,合格的產品設計者一定是思考者,而思考者不會是二元論者。
具象是關注色彩、交互樣式,路徑,流暢性,是體驗。抽象關注產品骨骼,架構,產品功能之間關系,交互路徑,設計理念、看懂它切入的格局。
在產品中,如果我們把性質相近的元素合並到一類,隨著觀察視角的升高,產品的骨骼就會逐步顯露出來。因此,抽象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個先分類、再提升視角的過程。
產品人在實踐中磨礪,最高境界就是擁有一對大聖的火眼金睛。既能用「火眼金睛」看骨骼,也能切換到「肉眼」模式看體驗。這種在「設計專家型」視角和「白痴級用戶」視角之間自由轉換的能力,在騰訊內部被認為是產品經理必備的重要能力之一。
反饋系統模型是所有產品最基礎的抽象模型。我們常說的產品框架設計本質上都是在設計反饋。
「系統思維」連貫性的看一個產品,把產品當做一個模型,梳理產品中的各種反饋帶來的影響變化,是一個循環的系統。反饋能起到抑制或約束的作用,也能起到擴大或者加強的作用。
為什麼互聯網創業公司真正能活下來、活得長久的並不多?為什麼騰訊願意浪費內部資源,提倡內部團隊PK的「賽馬機制」?
「演化思維」可以解釋,比如,《精益創業》告訴我們要快速試錯、快速迭代,用最小可行性產品(Minimum Viable Proct, MVP)去驗證假設,滾動前進。
「演化思維」是一種位於產品思維積木堆頂層的思維,需要深入理解「本質思維、相對思維、抽象思維、系統思維」四種思維後,再來運用它,才會產生好的效果。
「演化思維」是五種思維的頂端,演化無處不在。
由老天選擇是自上而下的設計,而真正的演化、真正高明的設計是自下而上涌現出來的。
一個產品能否「存活」下去,我們還需要「反脆弱」 思維的應用,有生命力的產品,隨著環境的變化也能隨著迭代,調整改變。每次的迭代是在當時環境下尋找最佳存活路徑的結果。
產品的初始階段,以最小可行性產品原型以小成本獲取大可能。成熟階段,整體產品體系的穩定性及重點產品架構的穩定性,通過考驗整體布局,讓處於不同生命階段的產品承擔不同的任務目標,是企業獲得更強的穩定性。
繼續往前延伸,如何讓一個產品架構有擴展性,符合演化目標?
答案是極簡,極簡是演化的基礎,極簡可以最大限度的兼容變化。
極簡不是越簡單越好,而是當前沒有什麼可以拿掉了。它是設計的最終呈現的結果而非最初抱持的目標,它來自對產品元素的充分、全面的考量,抽象,去蕪存菁。
好框架,在每個階段提現出來的核心任務就一個。選出最主要任務,聚焦再聚焦。利用產品框架去放大它,完成任務後再收納起來,有彈性。
例如: 演化思維運用很好的是運動類應用Keep。Keep由提供單純的健身訓練教學這一核心功能起步,演化拓展到跑步、騎行等運動領域。但是,在它剛推出跑步功能時,只是在首頁左上角開辟了一個入口。框架重心依舊落在健身訓練的主題上。直至最新的4.0版本,才將跑步和騎行提到了與訓練並列的位置上。
在產品版本演化中,糟糕的框架設計會讓用戶感覺「每次改版都在推倒重來」,而好的框架給用戶的感覺是「沒怎麼變,但功能推陳出新,很有節奏感」。
事實上,在可演進的框架背後,藏著設計心理學的邏輯。人的思維特別奇妙,它認知事物時,遵循一種樹形結構。比如我們常見的思維導圖就是如此。主體枝幹不多,每個展開去看,枝節可以蔓延觸及很深的地方。但如果你在每個部分均衡用力,雖然思路清晰,但容易失去焦點。這樣的框架很容易讓它的讀者無法形成正確的認知,他們會像面對著琳琅滿目的商品似的無從選擇。所以,從抽象層面上說,好的框架和重點突出的思維導圖相似——重點清晰,並且能夠收放自如。
Ⅶ 《產品思維》——四個步驟驅動產品迭代
判斷最重要的體驗差——新體驗的最少成本嘗試——觀察結果,識別正誤——堅持對的,放棄錯的
1.判斷最重要的體驗差
我覺得這一步非常重要,對於從零到一的產品來說,就是產品的核心價值和和核心體驗。比如(外賣平台能訂到外賣,出行平台能打到車)
對於優化的產品來說,就是下一步最想改變的核心體驗(比如,外賣平台減少等待時間,出行平台合理縮短派單距離)
2.新體驗的最少成本嘗試
新體驗最小成本嘗試的目的就是:我們的方法是不是可以解決問題。
所以要: 不能過於簡陋,導致無法驗證判斷的正誤
在1的基礎上完成最小化方案
key: 一定要在嘗試前確定預期和判定標准
3.觀察結果,識別正誤
識別正誤的方式有兩種: 一個是用戶反饋,一個是數據行為 相對來說2會更可靠,但是一定要注意數據行為的數據一定要盡可能的准確。
4.堅持對的,放棄錯的
數據是客觀的,數據分析的目的是發現問題,杜絕用數據證明自己的想法,而不能客觀面對結果的情況。
做到「放棄錯的」並非是單純的能力和方法問題,而是心態問題。確保我們在迭代中真的能夠「放棄錯的」,有以下幾件事可以做。
第一,確保在預期時,就設置清晰的退出機制。退出機制對於迭代來說極其重要,更重要的是,在做任何實驗前都達成共識:一旦沒有達到預期,就暫停這個方向的嘗試。
第二,塑造無壓力的試錯環境。錯誤帶來的壓力過大是影響我們心態的更本質原因,假如環境強壓下,每個人都不怎麼允許犯錯,結果就是每個人拼盡全力在避免別人認為自己在犯錯,於是就會拚命用數據證明自己,這就陷入了惡性循環。要提供給產品決策者足夠大的試錯空間,才能夠讓迭代往健康的方向發展。
第三,由第三方來做中立的判斷。若沒有強大的自我批判和反思能力,初階的產品經理和產品設計師,以及其他的產品決策者,就很難做客觀中立的判斷,這時候就需要相對客觀中立的第三方來做中立的判斷,這個角色通常是數據分析師。
Ⅷ 了解UI設計中的產品思維
做項目時,理清產品思維是第一步工作,有助於讓設計師了解產品方向,把用戶體驗設計當成一個整體來思考。能減少設計無效的風險,這是為什麼把產品思維放在第一步的主要原因。
1. 產品目標是什麼?
一般有大中小3種類型,和時間有密切關系。大型目標一般比較長遠,指的是產品的發展願景,比如在某行業做到TOP1,成為行業標桿。中型目標是階段性目標,如年度、季度目標。小型目標是近期目標,一般是版本目標,某個版本需要達成什麼目標,比如提升注冊轉化率。目標,是一種可衡量的結果。
每個產品都會經歷種子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每個階段,產品的目標都會有不同的方向和側重點。設計師要了解3種目標,才能准確發力,幫助產品發展。
2. 產品要解決什麼問題?
一個版本目標的達成,分解下來,就是需要解決若干問題。比如 B端產品官網在一次新版本中需要達成提升注冊轉化率的目標,需要解決多個問題:突出核心功能點、優化內容展示、增強注冊入口等。設計師了解目標和當期需要解決的問題,才能更主動的推進項目,而不是坐等。
3. 目標用戶
產品是為目標用戶而設計的,在動手設計前,需要了解目標用戶是什麼樣的群體。目標用戶的用戶畫像可以去找產品了解,繼而深入分析用戶特徵,挖掘用戶的痛點,才能模擬用戶的使用感受,並做出貼近用戶的視覺風格。不同類型的產品有不同的用戶,切忌脫離產品用戶全憑個人喜好去做視覺風格。
以上就是環球青藤小編關於UI設計中的產品思維的分享,UI設計行業近年來比較火熱,如果你想學習,那就快快行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