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生豬養殖 飼養技術
(1)日糧搭配多樣化 豬只生長需要各種營養物質,單一飼糧往往營養不全面,不能滿足豬生長發育的要求。多種飼料搭配應用可以發揮蛋白質及其他營養物質的互補作用,從而提高蛋白質等營養物質的利用率。研究證明,單一玉米喂豬,蛋白質利用率為51%,單一肉骨粉喂豬則為41%,如果把兩份玉米加一份肉骨粉混合喂豬,蛋白質利用率可提高到61%。
(2)飼喂定時、定量、定質 定時指每天喂豬的時間和次數要固定,這樣不僅使豬的生活有規律,而且有利於消化液的分泌,提高豬的食慾和飼料利用率。要根據具體飼料確定飼喂次數。精料為主時,每天喂2~3次即可,青粗飼料較多的豬場每天要增加1~2次。夏季晝長夜短,白天可增喂一次;冬季晝短夜長,應加喂一頓夜食。飼喂要定量,不要忽多忽少,以免影響豬的食慾,降低飼料的消化率。要根據豬的食慾情況和生長階段隨時調整喂量,每次飼喂掌握在八九成飽為宜,使豬在每次飼喂時都能保持旺盛的食慾。飼料的種類和精、粗、青比例要保持相對穩定,不可變動太大。變換飼料時,要逐漸進行,使豬有個適應和習慣的過程,這樣有利於提高豬的食慾以及飼料的消化利用率。
(3)以生飼料喂豬 飼料煮熟後,破壞了相當一部分維生素,若高溫久煮,會使飼料中的蛋白質發生變性,降低其消化利用率,且有些青綠多汁飼料,悶煮後可能產生亞硝酸鹽,易造成豬只中毒死亡。生料喂豬還可以節省燃料,減少開支,降低飼養成本。
(4)掌握日糧的稀稠度 日糧調制過稀不僅影響唾液分泌,而且會稀釋胃液,影響飼料的消化。飼喂稀料使豬干物質進食量降低,同時豬排尿增加,體熱消耗增多。因此,日糧調制以稠些為好,一般料水比為1∶2~4。冬季應適當稠些,夏季可適當稀些。
(5)飼養方式 飼養方式可分為自由採食與限制飼喂兩種。自由採食有利於日增重,但豬體脂肪量多,胴體品質較差;限制飼喂可提高飼料利用率和豬體瘦肉率,但增重不如自由採食快。
(6)飼料品質 飼料品質不僅影響豬的增重和飼料利用率,而且影響胴體品質。豬是單胃雜食動物,飼料中的不飽和脂肪酸直接沉積於體脂,使豬體脂變軟,不利於長期保存。因此,在肉豬出欄上市前2個月應該用含不飽和脂肪酸少的飼料,防止產生軟脂。
(7)分群技術 要根據豬的品種、性別、體重和採食情況進行合理分群,以保證豬的生長發育均勻。分群時,一般掌握「留弱不留強」、「夜合晝不合」的原則。分群後經過一段時間飼養,要隨時對豬群進行調整。
(8)調教與衛生 從小就加強豬的調教,使其養成「三點定位」的習慣,使豬吃食、睡覺和排便固定,這樣能夠保持豬圈清潔衛生,有利於墊土積肥,減輕飼養員的勞動強度。豬圈應每天打掃,豬體要經常刷拭,這樣既可減少豬病,又有利於提高豬的日增重和飼料利用率。
(9)防寒與防暑 溫度過低時,豬用於維持體溫的熱能增多,使日增重下降;溫度過高,豬食慾下降,代謝增強,飼料利用率也降低。因此,夏季要做好防暑工作,增加飲水量;冬季要喂溫食,必要時修建暖圈。
(10)去勢、驅蟲與防疫 豬去勢後,性器官停止發育,性機能減弱,豬表現安靜,食慾增強,同化作用加強,脂肪沉積能力增加,日增重可提高7%~10%,飼料利用率也提高,而且肉質細嫩、味美、無異味。在催肥期前驅蟲一次,驅蟲後可提高豬的增重和飼料利用率。按照一定的免疫程序定期進行疾病預防工作,注意疫情監測,及早發現病情,及時採取措施。
(11)防止育肥豬過度運動和驚恐 生長豬在育肥過程中,應防止過度的運動,特別是激烈的爭斗或追趕。過度運動不僅消耗體內能量,更嚴重的是容易使豬患上一種應激綜合征,突然出現痙攣、四肢僵硬,嚴重時會造成豬只死亡。
(12)供給充足的清潔飲水 水是調節體溫、消化吸收飼料營養和剩餘物排泄過程不可缺少的物質。水質不良會帶入許多病原體,因此既要保證水量充足,又要保證水質良好。實際生產中,切忌以稀料代替飲水,否則會造成不必要的飼料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