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公路運輸市場分析
公路運輸(highway transportation)是在公路上運送旅客和貨物的運輸方式。是交通運輸系統的組成部分之一。主要承擔短途客貨運輸。現代所用運輸工具主要是汽車。因此,公路運輸一般即指汽車運輸。在地勢崎嶇、人煙稀少、鐵路和水運不發達的邊遠和經濟落後地區,公路為主要運輸方式,起著運輸干線作用。
公路運輸是主要使用汽車,也使用其他車輛(如人、畜力車)在公路上進行貨物運輸的一種方式。公路運輸主要承擔近距離、小批量的貨運和水運;鐵路運輸難以到達地區的長途、大批量貨運及鐵路、水運優勢難以發揮的短途運輸。由於公路運輸有很強靈活性,近年來,在有鐵路、水運的地區,較長途的大批量運輸也開始使用公路運輸。
公路運輸得以大幅度增長,是由於:(1)汽車普及,高速公路開通,汽車可以直接開展門對門服務,送貨到家非常方便。(2)具有價格競爭優勢。(3)汽車性能提高。(4)大型貨車增多。
公路運輸是以汽車為運輸工具,機動靈活,使用方便,能深入到廠礦、鐵路車站、碼頭、農村、山區等各點,加之公路網縱橫交錯、布局稠密,因而公路運輸既是聯系點與點之間的主要運輸方式,也是面上的運輸方式;公路運輸事業投資較少,回收快,設備容易更新;一般公路的技術要求較低,受到破壞後較易恢復。因此,公路運輸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及戰時的軍事運輸,都起著重要的作用。但公路運輸也有其局限性,主要是所用汽車與鐵路車輛、船舶等相比,裝載量小,單位運輸量的能源消耗大,運輸成本高,容易發生交通事故,排放污染物和產生雜訊污染等,造成汽車公害。這些都有賴於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組織管理工作的改善而不斷予以解決。
其特點為:溝通城鎮、鄉村,可深入到城鄉的各個角落;建設周期短,投資省,見效快,對自然條件的適應性較強;運輸工具機動靈活,既可直達指定地點,減少貨物的換裝轉運等中轉環節和客貨的中途停留時間,實現「門到門」運輸,又便於同其它運輸方式(鐵路運輸、水運、航空運輸)銜接,進行綜合運輸,保證整個交通運輸系統的正常運轉。其主要缺點是運輸成本高,運載量小。在許多經濟發達國家,隨著高速公路的大量出現,集裝箱直達運輸的推廣及汽車大型化的發展,公路運輸在載重量、運輸成本等方面的缺點正逐步得到改善。一些國家的公路運輸已逐步取代鐵路的地位,成為長途客運、乃至貨運的重要運輸方式。
公路運輸主要優缺點
公路運輸主要優點是靈活性強,公路建設期短,投資較低,易於因地制宜,對收到站設施要求不高。可以採取「門到門」運輸形式,即從發貨者門口直到收貨者門口,而不需轉運或反復裝卸搬運。公路運輸也可作為其他運輸方式的銜接手段。具體地說,公路運輸一般具有以下優點:
1、可以直接把貨物從發貨處送到收貨處,實行門對門一條龍服務。
2、適於近距離運輸,而且近距離運輸費用較低。
3、容易裝車。
4、適應性強,可作為其他運輸方式的銜接手段。易於銜接鐵路、水路運輸以及航空運輸,有利於疏通商品,是綜合運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物資集散的有效工具。
公路運輸的不足之處是
1、不適宜大批量運輸。公路運輸的經濟半徑,一般在200公里以內。
2、長距離運輸運費相對昂貴。
3、易污染環境,發生事故
4、消耗能量多。
為了提高公路運輸效率和降低運輸成本,公路運輸的組織形式和方法不斷有新的發展。已廣泛開展汽車集裝箱運輸(見集裝箱運輸)、拖掛運輸、集中運輸等。
拖掛運輸是以汽車列車取代普通載貨汽車運輸貨物,它可以增大車輛的載重量。汽車列車是由牽引車或汽車與掛車組成,兩者間能摘能掛,既可按需要靈活調配車輛,又可實行甩掛運輸。甩掛運輸是在一點裝貨和一點卸貨、或一點裝貨和多點卸貨、或多點裝貨和一點卸貨的固定線路上,配備數量多於汽車或牽引車的掛車,以便到達裝卸貨點時,甩下掛車裝卸貨,而汽車或牽引車可掛走已裝卸貨的掛車,進行穿梭式的往復運輸。集中運輸是由一個汽車運輸單位把貨物從一個發貨點(車站、碼頭、倉庫等)運往許多收貨點,或從許多貨物點運往一個收貨點,這樣收、發貨單位不必派人取送貨物,節省了人力;還可以合理調度車輛,減少車輛空駛,提高運輸效率;並為使用汽車列車、專用運輸汽車和裝卸機械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以上一些可以參考。其實最主要的是要你把它的優缺點寫出來,再提一些個人的比較新穎的使用的建議就可以了!!!
祝 好運!!!
Ⅱ 如何解決糧食短缺
為了解決糧食危機,世銀將實施「新政」,短期提供緊急糧食援助,中長期促進開發中國家增產糧食。美國總統布希緊急提撥兩億美元,協助缺糧國家紓解危機。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十四日呼籲各國應以緊急行動因應,否則聯合國已推動七年有成的全球掃貧計畫將功虧一簣。
全球暖化氣候異常,孟加拉有水災,澳洲連年旱災,越南則發生作物病蟲害,許多主要糧食生產國為了確保內需而限制糧食出口。另外,生質能源走紅,大量農地與糧食作物轉供生產生質能源之用,加上中國、印度等新興經濟體對肉品需求大增,生產一公斤的肉品必須消耗六公斤穀物,增加穀物消耗助長糧食危機。
油價高漲加重糧食運輸成本;美國降息、美元貶值和美國經濟低迷,使得大量流動資金從房市、股市湧入糧食期貨市場炒作,對糧價推波助瀾。
世界銀行指出,全球糧食存量已降至1980年以來最低水平。荷蘭合作銀行商品分析師布拉克斯認為,這波高糧價危機可能要持續到2010年。
全球糧荒 窮國動盪 富國也難安
全球已有近四十國糧食奇缺,形成新的世界危機。糧荒不僅在亞洲、非洲與拉丁美洲多國引發動盪,連日本、美國和新加坡等富國也都開始感受到威力。
日本天然奶油嚴重短缺,幾無庫存,是最先陷入食品缺乏窘境的工業大國。主因在於製造奶油的原料牛奶多半自澳洲進口,而澳洲卻因乾旱導致牧草減產、牛奶出口銳減,外加中國大陸、印度爭相向澳洲搶購,竟讓日本面臨奶油短缺窘境。
在新加坡,糧食價格上漲,吃免費愛心餐民眾大增。新加坡一座佛寺住持透露,平日來寺中吃免費齋飯民眾大增三成,周末更是人潮洶涌,從三個月前的三千人暴增為五千人。星國一個免費提供老人家早、午餐與下午茶的慈善機構也說,用餐的老人家比兩個月前多一成,許多人還多拿,打包回家當晚餐。
美國也面臨十七年來最嚴重的食品漲價,而且繼續惡化,使貧民生活更加捉襟見肘。過去十五年美國食品價格每年平均提高百分之二點五,去年卻大漲百分之四,今年漲幅更可能高達百分之四點五。食品開支增加,迫使一些美國貧民讓孩子多喝汽水少喝牛奶,因為汽水比牛奶便宜。
當然,受害最深的還是窮國。聯合國糧食農業組織最近上修貧窮國家今年進口穀物開銷預估總額,把兩個月前估計的三百卅一億美元一舉調整為三百八十七億美元,調幅達一成七。
國際貨幣基金總裁史特勞斯卡恩十四日警告,糧價飆漲可能導致「恐怖」後果,考驗許多國家民主政體與政權存續,「眾所周知,過去這些考驗不時導致戰亂」。世銀總裁佐立克也說,糧價三年來翻漲一倍,可能讓貧窮國家約一億民眾更貧困,甚至後代也付出代價,難以翻身。
近幾個月來,第三世界國家相繼爆發飢民暴力示威。糧食仰賴進口的加勒比海國家海地,民眾餓到以泥巴混和蔬菜油與鹽烤成「餅乾」充飢,糧食騷亂也讓總理被國會罷黜,世界銀行已宣布提供海地一千萬美元貸款購買糧食。
稻米進口國孟加拉陷入卅多年來最嚴重糧荒。巴基斯坦出動數千兵力護衛運送小麥與麵粉的卡車。印尼爆發抗議黃豆短缺的示威,菲律賓、印度也出現類似抗議。斯里蘭卡政府鼓勵民眾少吃米飯,改以馬鈴薯為主食。
全球最大稻米出口國泰國頻傳宵小偷割稻穗。最大稻米進口國菲律賓宣布購買一百萬公噸稻米,並雷厲風行查緝囤積白米。總統阿羅約矢言嚴懲囤積稻米,違者處以無期徒刑,竊米賊也一律下獄。
缺糧引發的動亂頻傳,墨西哥、烏茲別克、葉門、埃及、摩洛哥、茅利塔尼亞、塞內加爾、喀麥隆、象牙海岸、尼日、衣索匹亞、莫三比克、馬達加斯加等地均爆發類似事件。
Ⅲ 《國務院關於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有哪些內容
《國務院關於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主要內容:
「互聯網+」是把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推動技術進步、效率提升和組織變革,提升實體經濟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互聯網與各領域的融合發展具有廣闊前景和無限潛力,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正對各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著戰略性和全局性的影響。
積極發揮中國互聯網已經形成的比較優勢,把握機遇,增強信心,加快推進「互聯網+」發展,有利於重塑創新體系、激發創新活力、培育新興業態和創新公共服務模式,對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雙引擎」,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實現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3)運送農產品如何解決空駛率擴展閱讀:
《國務院關於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是由國務院在2015年07月01日成文,發布於2015年07月04日,其發文字型大小為國發〔2015〕40號,主要圍繞「互聯網+」進行講述如何把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進一步促進社會發展。
文件背景
近2015年來,中國在互聯網技術、產業、應用以及跨界融合等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已具備加快推進「互聯網+」發展的堅實基礎,但也存在傳統企業運用互聯網的意識和能力不足、互聯網企業對傳統產業理解不夠深入、新業態發展面臨體制機制障礙、跨界融合型人才嚴重匱乏等問題,亟待加以解決。為加快推動互聯網與各領域深入融合和創新發展,充分發揮「互聯網+」對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的重要作用,現就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提出意見。
Ⅳ 如何實現農產品從種植到餐桌的全程溯源,從而確保農產品的品質
很多的消費者會擔心農產品被噴了太多的農葯或這是打了太多的激素,吃了之後會對健康有害。商家如何才能解決或的消費者的信任,保證食品的安全呢?那些農產品的追溯是怎麼實現的?
5、消費者掃描:生成的二維碼被貼於蔬菜的包裝,消費者可以通過手機二維碼程序(通用)直接掃描,手機會顯示該蔬菜的詳細追溯信息,包括生長環境數據、檢測農葯殘留信息等。
農產品追溯的意義:
農產品追溯監管體系對特色農產品生產的標准化、規范化和系統化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不但能夠讓消費者詳細了解到產品的「身份信息」,拉近企業與消費者的距離,還能夠提升品牌影響力,促進農民增收、企業增效、品牌做響、產業做大,進而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同時,通過互聯網推動電子商務快速發展,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產品上行打下堅實基礎。
Ⅳ 如何通過農業物聯網技術延伸農產品產業鏈
物聯網技術雖然是一個新型的交叉學科,但是它的幾個關鍵技術都比較成熟,並分別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農業物聯網技術的應用是現代農業
物聯網(The Internet of Things)是通過各種信息感測設備,如感測器、RFID、全球定位系統、紅外感應器、激光掃描器、氣體感應器等各種裝置與技術,實時採集任何需要監控、連接、互動的物體或過程,採集其聲、光、熱、電、力學、化學、生物、位置等各種需要的信息,與互聯網結合形成的一個龐大網路。
物流網不是一項全新的技術,而是在計算機、通訊技術、感測技術、網路技術以及信息處理技術發展到今天而產生的集成性創新技術。農業物聯網核心是通過物聯網技術實現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和消費等信息的獲取,通過智能農業信息技術實現農業生產的基本要素與農作物栽培管理、畜禽飼養、施肥、植保及農民教育相結合,提升農業生產、管理、交易、物流等環節智能化程度。
實現生產資料生產環節智能化
利用智能感測器可實現農業生產環境信息的實時採集,組織智能物聯網可以對採集數據進行遠程實時報送。採用不同的感測器節點構成無線網路來測量土壤濕度、土壤成分、pH 值、降水量、溫度、空氣濕度、氣壓、光照度和CO2濃度等物理量參數,同時將生物信息獲取方法應用於無線感測器節點,通過各種儀器、儀表實時顯示或作為自動控制的參變數參與到自動控制中,為農作物大田生產和溫室精準調控提供科學依據,優化農作物生長環境,不僅可獲得作物生長的最佳條件,提高產量和品質,還可以提高水資源、化肥等農業投入品的利用率和產出率,從而實現生產資料生產的智能化、科學化及集約化。
實現農產品種養環節精細化
精細農業(Precision Agriculture)是利用3S,即全球定位系統(GPS)、地理信息系統(GIS)、遙感(RS)的差異對地塊水平精確到平方厘米的一整套綜合農業管理技術,實現農田操作的自動指揮和控制。在土壤檢測階段,通過採用高精度土壤溫濕度感測器,依據土壤墒情和作物用水次第施行精準灌溉,不但能有效提高農業灌溉用水使用率,緩解水資源日趨緊張的矛盾,並且為作物提供了更好的生長環境,充分發揮現有節水設施的作用,優化調度,提高效益,使灌溉更加簡約有效;在環境監測階段,有線或無線網路可以將溫室內溫度、濕度、光照度、土壤含水量等數據傳遞給數據處理系統,如果感測器上報的參數超標,系統將出現閾值(Threshold Value)告警,並自動控制相關設備進行智能調節。
實現農產品加工環節自動化
物聯網技術將進一步滲透到農產品的深加工技術與設備中,使農產品的深加工設備朝著自動化和智能化方向發展。在品質分級階段,計算機視覺和圖像識別技術可用於農產品的品質自動識別和分級方面,如種蛋、穀粒表面裂紋檢測。梨、蘋果等農產品表面缺陷和損傷的檢測。根據大小、形狀和顏色對黃瓜、土豆、蘋果、玉米和辣椒等果蔬進行自動分級,從而實現農產品加工過程的自動遠程式控制制,實現降低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品質的目標。
實現農產品流通環節信息化
在農產品運輸階段,可對運輸車輛進行位置信息查詢和視頻監控,及時了解車廂內外的情況和調整車廂內溫濕度。還可對車輛進行防盜處理,一旦發現車鎖被撬或車輛出現異常,自動進行報警。在存儲階段,通過將糧庫內溫濕度變化的感知與計算機或手機的連接進行實時觀察,記錄現場情況以保證糧庫內的溫濕度平衡,為糧食的安全運送和存儲保駕護航。在農產品銷售階段,農產品可以實現網路展示於交易,瞬間完成信息流、資金流和實物流的交易,農產品電子商務已不再僅僅是產品供求交易的操作平台,而是前延至產前訂單,後續至流通配送等一體化的綜合平台,即緊緊圍繞產業鏈環節,在信息化管理的平台上實現信息共享、管理對接和功能配套。
實現農產品消費環節可溯化
由集成應用電子標簽、條碼、感測器網路、移動通信網路和計算機網路等構建農產品和食品追溯系統,可實現農產品質量跟蹤、溯源和可視數字化管理,即對農產品從田頭到餐桌、從生產到銷售全過程實行智能監控,及農產品安全信息在不同供應鏈主體之間進行無縫銜接,大大提高了農產品質量。消費者購物時,只需根據商家提供的EPC(產品電子代碼)標簽,就可以通過電腦、手機、電話及掃描查詢機等各種終端設備快捷方便地查詢到農產品從原料供應、生產、加工、流通到消費整個過程的信息(見圖2),從而作出適當的購買決策,滿足了消費者的安全權、知情權、選擇權和監督權。發展的需要,也是未來農業發展的方向。物聯網技術對於農業應用來說不是噱頭,而是機遇。正如20世紀80年代生物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推動了農業科技的跨越式發展一樣,物聯網科技的發展也必將深刻影響現代農業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