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產品經理的核心價值 怎麼做產品
產品的核心價值
每個做產品的人,都會時常把「核心價值」掛在嘴邊。很多產品新人都會認為,只要滿足用戶需求,不就有價值了嗎。但反觀目前市面上做成功的產品,強大如微信,控制了那麼大流量入口,仍然十分克制,優先順序最高的兩個Tab仍然是聊天列表和通訊錄,其餘幾十個功能,都收進發現和錢包中。如知乎,有流量可以做廣告,有用戶可以做會員體系,有服務可以做增值,如果單純為了賺錢,那麼有很多種方式,但知乎的核心價值仍然是高質量的答主和其產出的高質量內容。這么做無法體現產品的核心價值,更可能破壞核心價值。一旦高質量的答主和KOL流失,那麼整個知乎社區必定崩解。反觀目前知乎的發展,給優秀答主和知名機構加標注,給用提供識別優質內容的手段;給知名答主出電子書,上線付費問答值乎,開啟專欄文章打賞以及付費講座平台知乎live,另外好把精華內容製作成知乎日報,在其中添加廣告,所有推出的功能和產品,都圍繞高質量的答主和其內容做服務。
下圖是用戶體驗要素的Web模型,核心價值就是戰略層包含的目標,也是最底層的支撐。要設計的功能,都要圍繞核心價值去拓展。
參考一下
為什麼一個產品急需發現且明確核心價值?
1. 發現核心價值,能夠選擇綜合考量下來最優的功能。一個產品能夠滿足用戶需求的點也很多,能夠做的功能有很多,但圍繞核心價值的功能性價比最高,也最受用戶認可,最有商業價值,對公司最有利。
2. 基於相同的核心價值設計的功能,邏輯統一。邏輯一致的功能可以互為補充,用戶群體相似,需求相似,就好比如2僅僅是2,但2*2=4。圍繞同樣核心價值設計的功能能夠彼此增益。而零散的成本高,吃力不討好,讓產品定位漸漸模糊,用戶群體也越來越不清晰。
3. 有單一的核心價值能夠讓用戶產生認知。想要依靠多種價值,滿足用戶多種需求的產品在初創階段往往很困難。產品起初強調核心價值可以讓用戶更容易理解這個產品解決什麼問題,滿足什麼需求。如我們要聊天就想起微信,要騎單車就想起摩拜 OFO,要看新聞就想起今日頭條。假如把微信、摩拜、今日頭條放在一個產品里,你會怎麼認知這個產品。
那麼,如何找到核心價值,什麼樣的功能才算體現核心價值。
圍繞核心價值的功能的衡量標准:離開了它,產品就不能真正解決用戶的實際問題。
用完即走
張小龍在2016年初的公開演講上,探討了微信的設計理念以及它的四個核心價值點。他提到一個觀點:
我想跟大家分享微信的一個基本價值觀,我們認為一個好的產品是用完即走的,就是用完了我就走了。一個好的產品不是黏住用戶,我們認為任何產品都是一個工具,對於工具來說,好的工具就是應該最高效率地完成用戶的目的,然後盡快離開……
「用完即走」 的概念激起了熱烈的討論,有人說你騰訊流量這么大,肯定是用戶體驗至上,有資本提供用完即走的服務。但我們創業型產品,當然是希望能夠更多地黏住用戶,提高使用頻率,提高用戶活躍度。
說起一個產品,很多產品就會根據指標來衡量這個產品,日活、月活、單次使用時長、打開率等各類指標。只關心概念上指標的產品經理,就會把焦點放在怎麼去活躍用戶、吸引用戶上,產品會做得比較膚淺,更多地是在做用戶運營的工作。產品經理關注的是真正解決用戶的問題,而用戶不夠活躍,可能是多方面的,不能犧牲產品圍繞核心價值的邏輯一致性來完成運營目標。簡單打個比方,你賣飲食並不是因為好吃美味,而是做活動,做推廣,這樣看起來數據好、用戶多,但其他做得美味的商家會輕松把你打敗。火如今年的喜茶,雖然品牌溢價高,性比價低,但產品本身真的很不錯。
用完即走並不是不要粘性,而是在用戶的問題之中恰到好處地解決問題,解決完問題後,就不要強硬地留住用戶,不然反而引起用戶反感,破壞用戶對產品的認知。
買一輛車,你到達目的地了,你會因為裡面空調特別涼爽,所以一直待在裡面嗎?此時,你為了粘性,硬生生把用戶鎖在車里,用戶會爽?用戶還敢買你的車用你的車嗎?吹空調不是車應該做的事了。
顯然,張小龍提到的用完即走,是十分合理的。用戶粘性,應該是圍繞核心價值去做的粘性,而不是附加價值上做的粘性。產出穩定、性能好、起速快、毛病少的車,下次用戶換車自然還會選擇這個品牌。但用戶不會單單因為一輛車的空調好而選擇一輛車。搞清楚這個邏輯很重要!
如果來關注用戶粘性的產品經理來做,甚至會把KTV、個人影院甚至娛樂方面的VR游戲等放進車里,留住用戶然後投入各種廣告,而不是去關注設計,打造車子。這就違反了整個產品邏輯,失去了核心價值,結果只能是沒有解決到用戶出行的核心需求,卻因為把這么多功能塞進那麼小的車內空間而產生更多的問題。
朋友圈裡有各種新聞、營銷內容、雞湯段子,當然能夠提高用戶粘性,但如果這樣設計,未來朋友圈很可能就變成一個今日頭條這類純信息內容的產品,而不是社交產品。想要跟親朋好友分享生活的用戶就會漸漸流失,那麼整個功能就失去它原本的意義。此後,微信多了個今日頭條的入口,辛苦打造的熟人社交朋友圈,就會消失。
微信現在搜索的范圍很廣,朋友圈、文章、公眾號、小說、音樂、表情,這是搜索下的四個分類,搜索界面下還有一個 「看一看」 的入口,可以看出微信也在承載更多信息和資訊閱讀的價值,但可以看出微信在這方面的節制,仍然在不破壞核心價值的上進行嘗試,也把這些功能隱藏得足夠深。
為了吸引用戶而去做的功能,往往會產生更多問題。但為了圍繞產品的核心價值,為了解決用戶問題而去吸引用戶的功能,將使產品獲益無窮。不要短視,以產品暫時的目標為指引。
要確保產品是真正解決用戶的問題,你用盡各種方法將大量用戶留在產品上,但並沒有從實際上解決他們的什麼問題,他們就對你毫無價值,長遠看,是不會繼續留在你的產品上,從商業價值上看他們也幾乎不會產生付費意願。如過去三年大火的O2O概念,很多產品都是一補貼,用戶量和活躍度就上來,補貼一沒用戶就大量流失。就是因為沒能從實際上為用戶解決問題。
以下幾個問題需要注意:
1. 方法看似可以,但實際上很糟糕。如強迫用戶看大量的新手指引,然後填寫測試題。看似解決了問題,實際用戶體驗很糟糕,用戶都不願意看指引就已經離開你的產品。對於這種情況,我們可以使用輕量級的指引,如使用場景下的浮層提醒,謹慎地去指引用戶。
2. 方法看似可以,但可行性差。這點無須過多闡述,為了增加美觀度吸引用戶而增加大量動效,最後導致大量用戶手機性能不足以支撐,出現卡頓、閃退等問題,那最後的結果是得不償失的。
3. 方法看似可以,但問題卻不需要解決。如設計師會覺得老人機上的字體過大,不美觀,這看似是個問題,其實不是問題。老人機就是為了老人而服務的,相較於老花眼而需要的大字體,美觀性對於他們來講,根本沒有價值。
用超過預期的方式解決問題
在考慮產品的核心功能時,不僅要判斷是不是真正滿足了用戶需求,還要判斷是不是以超預期的方式滿足。
假如用戶原本在用產品A,那麼要用戶轉移到我們的產品上來,不僅僅是做到比A好,而是要超預期的好。我們把超預期給用戶帶來的愉悅感和實際好處記為X,把用轉移產品的心理成本(新產品的陌生感,尚未建立的信任感)記為Y1,把用戶轉移的實際成本(比如學習新產品的成本,注冊、轉移資料花費的時間,損失掉產品A上的積累)記為Y2。
故必須保證X > Y1 + Y2.
這樣的產品看似簡單,我們往往會低估了競品的問題,以為對方的產品多麼糟糕,模式不行,所以我們的產品肯定行。但問題是,競品不好不代表你的產品能好,產品目前狀況不好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市場不成熟,可能是用戶需要被教育,還沒有培養起習慣,甚至是用戶的問題根本不需要解決,就是你的產品和競品所處的行業長遠看基本要死掉。所以超預期X很難估量,也很難清楚Y1和Y2的值。
所以說產品經理的工作更多是在實際摸索中展開,沒有什麼理論能幫助到你,只能實踐出真知。在摸索的過程中逐漸對Y1和Y2有了大概的判斷,然後判斷自己產品的X要做到大於Y1和Y2行不行。很多產品經理認為好的產品只要X>0就行,但實際上至少大於Y1+Y2,不然就算市場是藍海,你提前進入建立起一定的市場壁壘,但只要別人一進來,你就會死掉。
㈡ 從點子到產品:產品經理的價值觀與方法論
本書的產品依然注重於電商平台開發類產品,前幾章內容有些可以總結的經驗,以後的章節所闡述的問題很乏味,吸引不了讀者,果斷放棄。
劉飛
58個想法
內容簡介
>> 第一部分主要講述從粗略的點子到具體的方案,要經歷的步驟。第二部分主要講述如何落實方案,以及如何進行用戶研究、需求分析和產品設計。第三部分主要講述在落實方案的過程中要掌握的方法和管仔運理技巧。
>> 最後一部分主要講述產品經理在工作和成長過程中要考慮的一些問題。
第1章 點子與方案
>> 在產品尚未成型、什麼都沒有時,作為產品經理要有建立在對廳虛市場和用戶的理解上的雛形方案。在相對成熟的公司,也要清楚公司的產品是怎樣從簡單的點子和想法,藉由基本的產品框架和定義成長為了當前的狀態。這里提到的雛形方案,或者產品的框架和定義,可以稱之為產品模型和商業模式。
>> 產品模型涵蓋的內容不僅是基本的用戶需求,還包括整個項目的產品邏輯。這個邏輯試圖證明的是:無論從用戶角度,還是產品設計者角度,整個項目要滿足需求這件事是可以運作起來
>> 總的來說,在產品從0到1的過程中,最先要確定的就是關乎需求的邏輯是否在產品上、商業上行得通。
提出開發項目的終極問題——產品目標市場
>用戶到底為什麼要用你的產品?
>> 用戶到底為什麼要用你的產品?
>> 這里涉及兩方面的問題:用戶是不是有需求?你能不能滿足用戶的需求?
>> 思路是先定義了未來產品成為了大而全的平台應該是如何,再去倒推考慮現在的功能應該怎麼配合。這是一個非常奇怪的方式,但也是很常見的錯誤:先想一個結論,再去找能證明這個結論的論點。
>> 產品邏輯需要解決的問題:到底你設計的產品,能不能運行?做產品邏輯時應該掌握一種方法,那就是把所有想到的關系捋清楚,並且畫成流程圖或者結構圖,在紙上運行一遍,看是不是可以跑得通。
>> [插圖]
>> 市場的存在:指的是這個市場是否成熟。比如VR市場,目前尚未成熟,用戶群還是停留在只有少數極客的程度。但電商市場已然非常成熟,2015年雙十一的天貓總成交額接近千億元[插圖]。需求的存在:指的是需求出自臆想,還是真實的發現?我聽說過一個段子,講的是「如果你聽到身邊有人一拍大腿說,『要是有個XXX的產品就好了!』那這樣的需求肯定是真實存在的」,這不無道理。用戶的存在:指的是針對判定出的需求,用戶群到底存不存在。比如我們的確發現有定製高端生日禮物的需求,但這個需要有多少人會存在,他們是不是足夠成為支撐我們產品的用戶群,這
>> 些都是要考慮的。其次,再看需求滿足的邏輯是否合理。提供的可能:對於單方的產品(比如像新聞客戶端、搜索引擎)來說,服務和內容是我們官方提供的,那要考慮是不是從現實層面真的可以提供;對於多方的產品(比如像外賣平台、問答平台)來說,服務和內容則是由另外一端的用戶提供,他們有沒有意願也是要考慮的。發生的場景:若是只說用戶存在、需求成立,但卻找不到發生的場景,自然也是不合理的。比如想要提供服務的人和想接受服務的人在不同的地理區域,那就可能對接不上需求了。
>> 接受的意願:很多時候我們的產品只考慮需求本身的合理性,而不考慮用戶對它的接受程度。比如最常見的上門服務,若是各方面都很完備,但用戶總是有所顧慮,不願接受,那產品就不得不面臨悲劇收場。最後,要看產品模型創造的價值是否是正面的。以上三個層面,至少要在兩個不降低的情況下對另一個做提升。好的產品模型,應當是三個層面都有提升的。
>> 京東創始人劉強東在2015年12月的一次公開演講中,提到:「創業成功需要具備四個要素:團隊、用戶體驗、成本和效率。」後三者就是互聯網產品創造價值的關鍵要素。效率:互聯網帶來的是信息化,信息化最大的價值就是提高了很多行業的效率。對於互聯網產品來說,能否讓一些事情變得更快捷、更有效率,讓用戶完成一件事更快是最重要的檢驗要素。成本:效率跟成本往往是對應的。如果提高效率,成本通常會降低。但如果效率提升了,成本卻也隨之提升,那麼要反思產品邏輯是不是欠妥、整個模式是不是並沒有給用戶帶來多大價值。體驗:在當今消費升級的時代,體驗也是很多產品的價值所在。能夠讓用戶在不耗費更多成本和時間的前提下享受更好的體驗,也能讓產品模型足夠穩
>> 固。這種檢驗可以對產品模型有大致的考量,也能大概知道,產品模型是不是值得真正做出產品去嘗試。
>>念伏梁 環境
>> :
>> 拓展
>> 合理性
產品的延展性
>時間上無法有突破(律師行業變化小);空間上局限也很大(律師行業比較有差異性、圈子小)。整體上,我們就判斷這個方向是暫時不具有延展性的。
那麼做什麼樣的產品是有延展性的呢?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小米科技。手機這個產品,雖然由於各種原因,也必然比常見的互聯網公司做得「重」,但是它在時間上,可能性非常大。如果是一把剪刀、一個梳子,我們知道五年前是這么用,五年後可能還是這么用。手機是不一樣的,我們可能隔幾年就更新換代,因而也想像不到五
>> 時間上無法有突破(律師行業變化小);空間上局限也很大(律師行業比較有差異性、圈子小)。整體上,我們就判斷這個方向是暫時不具有延展性的。那麼做什麼樣的產品是有延展性的呢?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小米科技。手機這個產品,雖然由於各種原因,也必然比常見的互聯網公司做得「重」,但是它在時間上,可能性非常大。如果是一把剪刀、一個梳子,我們知道五年前是這么用,五年後可能還是這么用。手機是不一樣的,我們可能隔幾年就更新換代,因而也想像不到五
>> 年後我們用的手機是什麼樣子的。
>> 那麼怎樣看待延展性呢?大概需要了解以下幾個問題。• 想要進入的市場的狀況是怎麼樣的?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市場競爭環境:所在的市場現在是怎麼樣的狀況?是巨頭和一大堆創業者都在打得火熱,還是沒人在關心、非常冷清?大家對這片市場的態度是怎麼樣的?相關的技術:有什麼技術會影響到這個市場的變化?在技術層面,對市場、產品的影響會有多大?比如會不會有一些發明顛覆市場的運作方式或者結構?相關的政策:有沒有相關政策會發生變化?是利好的還是利空的?
>> • 面向的用戶如何,會發生怎樣的變化?用戶群體目前是怎樣的?他們屬於什麼結構、有怎樣的特徵?這些屬性會發生變化嗎?對於不同年齡、不同領域、不同國家地區的用戶,有沒有拓展性?• 產品邏輯的拓展性如何?首先,對於當前的需求,可以實現的產品方案是單一的,還是多樣的?對於這些方案,可以做的事情夠不夠多?是不是基於它們還能開展更多服務、實現更多功能?其次,對於當前的用戶可以滿足的需求除了目前考慮到的部分,還有更多嗎?如果用戶沉澱下來,能否發掘他們更多的需求並滿足?最後,對於當前的垂直領域,可不可以擴展到相近的領域(比如從美甲到所有美容業)?如果擴展到這個領域,產品邏輯上可復用的部分是不是足夠多?• 商業模型的拓展性如何?賺錢的方式有一種,還是多種?每種商業模式的邏輯都成立嗎?對於目前的用戶,使他們成為付費用戶或者說產生商業價值的可能性會因為某些因素發生變化嗎?
>> 團隊
>> :
>> 實施合理性
>> 「為什麼是你們做」這句話,應該是我們在分析任何需求、實現任何產品前都應該問清楚自己的。這句話包含兩個意思。其一,你們有能力做出這個方案嗎?能力可能是多面的,不僅是產品設計的能力,還有技術能力、運營能力,還包括資金的情況。其二,你們比其他人做有足夠的優勢嗎?就是在各種所需的能力上,每項跟其他競品團隊的能力有多少差距?
>> 成長建議Ⅰ
>> 要點反思• 點子落地之前,務必先「紙上談兵」一回。• 說服身邊最理性的人和最吹毛求疵的人認可你的想法。• 證明你們的團隊可靠,跟證明方案本身的可靠同樣重要。
第2章 找到產品核心價值
>> 第2章找到產品核心價值
>> 產品經理的經典書籍《用戶體驗要素》
>> 圖2-1展示的就是用戶體驗要素的模型。雖然模型里用的詞是「用戶體驗」,但在完整的產品設計上,這也是合情合理的一套方法論。核心價值其實就是戰略層里包含的目標,也是最基本的底層支撐。要設計的功能,都要基於這個價值去做。
>> [插圖]
>> 圖2-1 書中的用戶體驗要素模型示意圖找出核心價值的原因有三:第一,發現核心價值,能夠選擇綜合考量下來最優的功能。能夠創造價值的功能很多,但核心價值意味著對產品來說,這樣的功能性價比最高,或者是最受用戶認可、最有商業價值、對公司
>> 最有利。第二,基於相同的核心價值設計的功能,邏輯統一。邏輯一致的功能可以互為補充,用戶群體相似、需求也相似,能讓價值產生增益。而零散的功能,成本高,往往吃力不討好。第三,有單一的核心價值能夠讓用戶對產品產生認知。想要依靠多種價值打動用戶在初創階段往往特別困難。產品起初強調核心價值和核心功能,可以讓用戶更理解這個產品能解決什麼問題。很多產品是大雜燴,用戶可能都發現不了自己想要的功能,因此很快就流失了。
>> 「解決問題」是產品價值所在
>> 做產品時,一定要避開這些「黑魔法」。不要以暫時的效果作為目標,以破壞用戶的感受為代價,過於「熱心」,有事沒事撩騷用戶,黏住用戶
>> 確保產品真正解決問題
>> 「比起有100萬個普通粉,寧願要100個腦殘粉」[插圖]。用盡各種辦法把100萬人留在平台上,但並沒有解決他們的什麼問題,他們對你就毫無價值,長遠看不會繼續留在你的平台上,從商業價值上來看他們也幾乎不會產生付費意願。但如果你有100個腦殘粉,你能解決他們最實際的問題,他們會對你產生信任,不僅願意養活你和你的團隊,甚至還可以成為你的免費推銷員,讓你的口碑快速傳播開來,這裡面不會有水分——畢竟你真正解決了他們的問題。用戶的「量」不重要,「質」更重要。而要讓用戶真正跟你的產品產生很強的關系,自然就要看解決問題是不是夠好、夠快、夠准。在解決問題的時候,要確保產品真正能滿足用戶需求。最尷尬的情況是,你費盡心思終於分析出的需求,精準無比,但做的功能卻撲了個空。
>> 成長建議Ⅱ
>> 在做產品時設計的功能不是為了投資人、不是為了老闆、不是為了理想,而是為了用戶。為用戶創造真正的價值,才是有意義的功能;而能為行業甚至全社會創造價值的產品,才是真的可以長青的產品。
>> 扎克伯格曾經說過一段話,值得大家參考:「在矽穀人們總是先決定要創業,再決定要做什麼,在我看來這是非常本末倒置的做法。對於真正創過業的人來說,他們知道創業本身是件非常難的事情,而真正讓你能夠堅持下去的是相信你在做的事情並且知道你在做的事情是在創造價值的。」
>> 要點反思• 解決不了問題的產品,只能靠補貼和紅包留住用戶。一旦遇到更大的紅包,用戶說走就走。• 問題解決得夠徹底,下次用戶會主動來找你。
第3章 MVP與痛點
>> 第3章MVP與痛點
>> MVP是埃里克·萊斯所著《精益創業》中提到的概念,它的目的是驗證兩件事:一是產品滿足了用戶需求;二是產品能夠創造商業價值。
>> 這恰好跟前文我們提到的,初創團隊的產品經理應該探討產品模型和商業模式對應。MVP就是驗證它們的手段。
>> 成長建議Ⅲ產品模型和對核心功能的設計像是指導思想,而MVP是實踐的方法論。很多產品經理沉醉於自己設計的美好幻想中,或者想法變來變去,或者埋頭設計出一套太過完整卻不實際的方案,但就是不盡快邁出第一步,驗證自己想法的對錯。
>> MVP很難一擊必中,創業團隊要在檢驗中判斷產品功能有沒有解決問題。如果及時發現問題,快速轉向,也許生機就在別處;但如果太過留戀自己的設想,一直死磕一個方向,可能下場就不怎麼好看了。
>> 要點反思• 大部分在等待功能完善、交互完美、界面出色才能一炮而紅的產品,往往都沒等到那一天。• 產品初期做設計要多做減法。• 初期把整體流程跑通時不用特別在意是不是用「互聯網方式」
第二部分 需求分析和功能設計
>> 需求分析和功能設計是產品經理日常工作的主要內容。關於如何分析需求、做功能設計,在這些年產品經理這一職業的發展中涌現出了海量的方法論。這一部分就以需求分析、用戶研究和用戶體驗這三塊比較有代表性的工作為例,講述做需求分析和功能設計時應有的思路。
第4章 深挖需求
>> 第4章深挖需求
>> 產品經理不應只關心浮於表面的需要,而是要關心需求背後的真正訴求。阿爾伯塔大學的一門關於軟體設計的課程中,用Want(需要)和Needs (需
>> 求)來區分這兩者,前者是「希望在產品中看到的功能」而後者是「確定的具體問題,留待產品解決的問題」。對於很多用戶表面的要求,以及形式上我們「看似」要滿足的需求,很多其實都值得商榷。對待這些需求,我們最需要做的是發掘更深處它們代表的是什麼、真正的問題在哪裡。
>> 基於場景深挖需求
>> 要點反思• 區分用戶表達的究竟是訴求,還是具體的方案。• 不斷假想自己是用戶,以及真正到用戶場景下體驗都是發掘需求本質的好方法。
第5章 用戶研究
>> 第5章用戶研究
㈢ 產品經理的相關說明
用心:對自己對產品負責任
同理心:從用戶角度出發
處處留心
沒心沒肺:臉皮要厚,不要怕人罵 同程序員不一樣,產品經理主要是同人打交道,要組織處理好很多復雜的關系和工作。良好的溝通能力、組織協調能力、資源運用能力、推動和協調各部門的合作和有序進展,是一個產品經理需要具備的綜合能力。所以做好產品經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方面的素質培養是必不可少的。
產品經理要協調好各種關系,包括研發、測試、文檔、市場、銷售等部門的人,在保證品質的情況下如期的推出產品。任何事情都是靠人實現的,所要協調的主要是人力資源,絕不能因為要完成一個OEM的項目而佔用所有測試人員的時間。不同部門的溝通並沒有多大的區別,但不同部門的Leader做事方式可能不一樣,因此一方面要看對方配合的程度高低,同時要學會在恰當的時候和恰當的人談恰當的問題,只有解決好問題才能有效的將事情向前推進。尤其是在沒有下屬關系的情況下,人與人的互動上,要做的非常好,能夠把自己的想法非常好的表達給其他人,說服這些人配合去做事。
產品經理的工作是相當瑣碎的,要處理各種各樣的關系和進度,不像其他的工作都有自己專注的方向,專業的領域。所以如何在一天之內高效的做事就顯得尤為重要。
圍繞目標市場、市場調查、市場定位、市場細分,通盤考慮產品、價格、渠道、促銷、公關、服務這些因素是開展營銷工作也是產品管理的一項很重要的工作。所謂市場感覺,更為重要的是如何能夠通過市場現象去生成一些戰略,而不是對方降價自己也降價,對方做廣告自己就做廣告。所謂戰略,就是從產品定位、用戶定位、價格和競爭對手入手,了解各自的強項和弱項,找到機會在哪裡,威脅在哪裡,並進行分析,制訂未來的戰略。這些素質不是通過看市場宣傳和匯報就能夠獲得的,它需要很多的信息反饋分析,要靠經驗和感覺。
作為一個產品的負責人,產品經理的壓力是很大的。盡管在某些公司,產品的成敗不一定和產品經理的收益掛鉤,但如果某些方面考慮不周,做出來的母盤存在問題,造成整批產品銷毀,給公司帶來巨大損失,或者因為某些原因沒有和一些人員溝通好或者安排好時間,結果造成問題,產品無法如期交付,產品經理還是有「罪魁禍首」的感覺,這些都是壓力所在。
產品經理需要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動力,要把產品看做自己的孩子,懷著熱情和激情去做事。這種熱情決定他是主動的,而不是被動的去做事,是為了不斷提升自己的價值和能力。
技術可以學習,素質卻難以培養,有些素質是成功的產品經理必不可少的。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對產品有一種本能的熱愛,把自己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看成產品,懷揣對優秀的產品的熱愛和尊重。這份熱情是產品經理必備的素質,是他們夜以繼日克服困難、完善產品的動力。這份熱情能感染團隊成員,激勵所有人。
辨別這種特質很容易,可以讓應聘者談談自己最喜歡的產品及喜歡的原因,聊聊不同領域的產品和他討厭的產品,問問對方,如果有機會,他打算怎樣完善自己最喜歡的產品。熱情是難以偽裝的,虛偽的做作容易畢露無遺。
理想的產品經理不一定來自產品的目標市場(這種情況有利也有弊),但是他必須融入目標市場。這一特質對製造大眾產品的高科技企業尤為難得。我們傾向於從自己的角度去理解用戶和市場。事實上,目標用戶的經驗、喜好、價值觀、知覺能力、忍受程度、技術理解很可能與我們的大相徑庭。
可以就產品的目標市場向應聘者發問,讓他談談如何換位思考。了解應聘者對目標市場的感覺,最重要的是看對方是尊重目標市場希望融入其中,還是打算一意孤行改變用戶習慣。
對國際化的產品和針對特定地域的產品來說,換位思考尤其重要。各種文化雖有共通之處,但也存在許多差異。有些差異對產品無關緊要,有些則至關重要。應該考察應聘者是否足夠了解目標市場,能否區分這兩種差異。
人的智力水平是無法替換的。產品管理需要洞察力和判斷力,因此必須具備敏銳的頭腦。勤奮當然是必需的,但從事這項工作光有勤奮還遠遠不夠。
招聘聰明人是項知易行難的任務,結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招聘者的能力和可靠性。常言道,「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此言不虛。方法之一是測試應聘者解決問題的能力。微軟令人稱道的、深入而有效的面試,即是考察應聘者解決問題的能力,通常由一位或多位領域專家就一個問題對應聘者進行深入考察。面試官不關心應聘者是否知道正確答案,而看重應聘者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智力優於知識)。如果應聘者回答正確,面試官會將問題略作調整,詢問應聘者在新情況下如何應付。重復這個過程,直到應聘者被迫處理他不知道答案的情況,說出解決方法。
每種團隊角色承擔的義務和付出的努力都不相同。產品經理肩負著產品的前途和命運,絕不適合貪圖安逸的人擔任。即便掌握了時間管理和產品管理的技巧,產品經理依然要為產品投入大量精力。成功的產品經理能擁有時間享受清閑的家庭生活嗎?只要具備足夠的經驗,我相信可以做到。但是,如果你期望的是一周只工作四十個小時,下班後把工作拋諸腦後,那是不現實的。
成功的產品經理需要付出多少努力?在這個問題上,我對應聘者向來坦率,產品管理工作絕不能用時間來衡量,付出多少都不為過。緊急情況下臨時找來的「救火隊員」多半不是合適的產品經理人選。
在漫長的項目周期里,產品經理需要付出的努力和承擔的義務並非一成不變。有的階段比較輕松,有的階段則很緊張。但是稱職的產品經理對產品的關注和憂慮程度,以及願意為之付出努力的熱情是不會改變的。
在所有產品團隊成員里,產品經理最能體現公司和產品的價值觀。通常產品經理不直接管理團隊成員,不能要求別人執行命令,所以他必須通過行動影響、說服身邊的同事。這種影響基於相互的信任和尊重,要求產品經理必須是個正直的人。
產品經理是產品團隊、銷售團隊、公司高管之間的樞紐,經常要協調處理各種問題,比如提早供貨、滿足大客戶的特殊要求。產品經理如何處理這些難題,同事們都看在眼裡。
信任和尊重需要時間培養,產品經理唯有通過工作展示自己的素質和能力,才能成為真正的團隊領導。如果產品經理對待同事缺乏誠意,懷有私心,一碗水端不平,那麼勢必會影響整體團結的工作效率。產品經理雖然不必事事精通,但應當知道每位成員最擅長做什麼,尊重大家發揮工作特長的意願,充分信任大家。
考察一個人是否正直絕不比考察他的智力容易,考察陌生的應聘者是否正直就更難了。對那些有工作經驗的應聘者,可以問問他們如何處理工作中的壓力,多追問工作細節。
很多人相信經驗可以讓人產生自信。如果僅憑經驗可以建立信心,為什麼許多工作多年的產品經理卻毫無自信?相反,剛剛步入社會的大學畢業生卻往往充滿自信(雖然這種自信通常源自對自身狀況的無知)。
自信是很重要的素質。公司高管、產品團隊、銷售團隊都需要看到產品經理的信心,確信他們投入的時間、金錢、努力不會付之東流。自信的人更有說服力,更容易成為人們願意追隨的領導者。
稱職的產品經理把自己當成產品的CEO,願意為產品的最終成敗承擔全部責任,絕不找借口。雖然他清楚產品按時成功上市要克服許多困難——開發難度大、開發時間長、成本過高、產品復雜等,但他明白預見和解決這些問題是他的責任。
這並不是說產品經理要事必恭親,監督每個人的工作,而是指出現問題時他應該及時承擔責任,進展順利時他應該及時給大家以鼓勵。稱職的產品經理知道,雖然產品的實現離不開大家的協助,但是他應該對自己的產品創意負責。
掌握一些重要的技能是打造成功產品的關鍵。我相信,只要具備優秀的個人素質,所有技能都可以習得。
很多成功的產品經理是工程師出身,因為策劃產品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新技術的理解,以及如何應用技術解決相關的問題。
出色的產品經理並不需要自己發明或實現新技術,但必須有能力理解技術、發掘技術的應用潛力。
培養理解技術的能力有多種途徑,可以參加培訓課程,閱讀相關書籍和文章,向程序員和架構師請教,參加開發團隊的頭腦風暴也不失為一種途徑。
產品經理要優先解決重要問題。研發產品的過程中有很多干擾。能否集中注意力解決關鍵問題、剋制不斷增加功能的沖動、不受關鍵人物或重要客戶的影響,取決於產品經理是否有足夠強的自律性——不但要遵守公司制度,還要嚴格要求自己。
幾乎所有產品都有些不那麼重要的功能——這些功能對提高銷量和用戶滿意度毫無作用。如果去掉這些功能,產品甚至會因為簡單、易用獲得更多用戶的喜愛。
電子郵件、即時消息和手機構成的世界充滿了干擾。你可能一大早就來上班,拚命工作一整天,連吃飯喝水都顧不上,深夜回到家卻發現到頭來沒完成一件重要工作。時間都用來「救火」和處理「緊急」事件了。
熟練、迅速地區分重要任務和緊急任務,合理地規劃和安排時間是產品經理必備的技能。如果產品經理無法集中精力完成真正重要的任務,那產品就難免命運多舛了。
每星期工作七十個小時、累得精疲力竭的產品經理。他們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花在工作上,體力透支到了極限。對他們而言,最可怕的事實莫過於做的都是無用功。為此,我有意在培訓課程中加入了時間管理和合理安排工作任務的內容。產品經理的時間應該用來改變現狀,而不是疲於奔命參加大小會議、逐一回復郵件。有許多事情不值得做。
作為產品團隊的發言人,產品經理要協調團隊與財務部門、營銷部門、銷售團隊、公司高管之間的工作——必須使用這些人聽得懂的概念和術語。
我認為產品經理應該具備雙語技能。這並非指中文和英文,而是指產品經理既能與程序員討論技術,又能與管理層和營銷人員討論成本結構、邊際效應、市場份額、產品定位和品牌。 教育培訓
產品經理是要負責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的所有事物,因此產品經理需要有產品研發階段相關的技術知識。在軟體開發領域,產品經理一般是研發出身,接受過市場營銷相關培訓。
工作經驗
產品開發及其管理5年以上工作經驗,具備良好的資源整合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和書面報告能力,具備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較強的市場分析能力,對產品和數據運營敏感,思維清晰而有條理,能承受較大的工作壓力。 對於大公司而言,產品經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因為產品經理要負責整個產品的成敗,所以從研發到生產到銷售,產品經理都有權進行干涉。但是在小公司境遇就不盡相同,權力會相對小一些,但是產品經理對於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選擇創業是非常有幫助的。產品經理一般由產品專員發展而來。
在戰略層面需要考慮的內容
在產品規劃和執行層面
產品開發團隊管理
產品實施和推廣
因為不同公司對產品經理/產品設計師的職責要求不同,所做的事情也並不相同。但至少要達到所在公司的要求,這才是首先應該做的事情。 原型製作:Axure,Mockplus,fireworks,Photoshop,mockingbird(web),Balsamiq Mockups,omnigraffle等,區別去其他的原型工具,Mockplus兼具審閱功能,更加方便了設計,提高了工作效率。
項目管理:PriciseProjectManagement(PPM),Project(微軟產品),Todolist,Excel,Sheet,Gcalendar,Google task,trac,outlook
在線協作:SVN,Google Docs,Mockplus
測試反饋:TestCenter,QC,Jira,Bugzilla,Firebug、TestDirector、IETester
需求池管理:Mantis
團隊交流:QQ,outlook,MSN,GTalk,畫聲(精準溝通)
工具推薦:多用下載
筆記軟體:Evernote(印象筆記),Onenote(微軟產品),麥庫,有道雲筆記,為知,輕筆記
代碼編輯:Editplus,UltraEdit,Sublime Text 3,Textmate,Notepad
㈣ 產品經理如何評估需求價值
如果我最初問消費者他們想要什麼,他們會告訴我『要一匹更快的馬!』——亨利福特
每一個產品狗都應該很熟悉這句話,正如碼農喜歡將』對象』、』實例化』,』高內聚、低耦合』等掛在嘴邊一般,但熟悉的並不一定真正了解,而要在實踐中做到,知和行並不是天然一致的。
用戶需求是產品經理工作的基本出發點,不管是前期的行業調研、競品分析,還是產品研發過程的溝通傳達,還是產品上線後持續的迭代改進,頭腦里都需要圍繞用戶需求展開。
產品經理要挖掘出真實的用戶需求,是需要花些功夫的。用戶需求,字面上看,由用戶和需求兩個片語成。分解來看,
首先,你的產品不是氧氣,不是黃金,不可能所有人都需要,因此要確定具體的目標用戶,越精準越好,通過用戶研究來確定核心用戶。然後去了解這些用戶在現實生活中,或是在使用別的產品過程存在哪些問題,這些問題是用戶們需要被滿足,但尚未被滿足的,即所謂的痛點。
挖掘核心用戶的痛點,可以通過數據分析、用戶訪談、可用性測試、問卷調查等方式,另外,在研究競品的過程中,產品經理盡量讓自己變成小白,初步去感受競品的不足,並思考潛在的機會。
通過以上兩步,就能給出用戶畫像了。簡單的理解,用戶畫像就是真實用戶的虛擬化表達,但具備了真實用戶的典型特徵,以此為基礎,產品經理就要從用戶和需求的分析中加工出用戶需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