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產品需求分析思路和方法(筆記整理)
本篇文章是對超仔老師課件的筆記整理,對於入門級產品經理應該如何掌握對產品需求分析思路和方法,學習完本課堂能夠對這方面的知識體系更加系統性地了解,課件內容是理論和實際例子的結合,實實在在的干貨知識通俗易通。對自己近期奔波於各公司的面試有莫大的幫助。
總共有三節課:
第一節主要內容是產品需求內涵的理解;認識需求的分類、層級、規律;學會如何正確地表達一個產品需求。
第二節主要內容是對需求獲取的渠道和方式的掌握;學會對記錄需求的方式。
第三節主要內容是對需求挖掘使用場景的了解;需求挖掘方法的掌握;需求分析的方法和需求優先順序的排序方法的掌握。
一、產品需求分析思路和方法--產品需求
1、產品需求的內涵
①什麼是產品?
所有的人造物都可以是產品,為了滿足人們特定的需求而生產出來。汽車是為了讓你移動的更快;房子為你遮風擋雨;衣服是讓你保暖與遮羞。
②什麼是需求?
需求是由個體在生理上或心理上感到某種欠缺而力求獲得滿足的一種內心狀態,它是個體進行各種活動的基本動力。這是需求在心理學上的定義。
③需求的產品的關系
產品是為了人們的需求而被生產出來的,因為需求的驅動,才會使得用戶需要產品。互聯網產品就是通過互聯網技術來滿足人類的需求。
互聯網產品的形態有:App、Web網頁、PC客戶端、各種硬體內的軟體、AR、VR等等。產品經理所做的工作就是如何設計互聯網產品去滿足用戶的各種需求
④案例分析:中午你餓了,想盡快吃飯,又不想出門,快速填飽肚子是需求,因此誕生了外賣產品。比如:美團外賣、餓了么
⑤理解需求的誤區
很多產品在討論需求的時候,會流於表面,最常見的一個問題就是把解決方案當成了需求,對需求的理解挖掘一定要到心裡狀態這個程度。
2、需求的分類及層次、規律、拆解用戶需求
①需求分類
用戶需求:滿足用戶所想,用戶是上帝
商業需求:一切向錢看,商業化是目的,實現產品價值的最大化。
用戶需求和商業需求的關系
提供產品必須滿足用戶需求,你只有滿足了用戶需求才會對用戶產生價值,你才有可能實現你的商業化目的。談商業需求的前提一定是談用戶需求,只要把用戶需求滿足好了你的商業需求才有可能得到實現。
案例分析:微信在起步階段,用戶需求高於商業需求僅僅滿足用戶需求不收取任何費用沒有任何廣告,最近幾年,用戶需求滿足得很好了,作為一個成熟的產品,要攫取商業利潤,商業化信息越來越濃,支付提現要手續費,廣告介入,售賣廣告位。
②需求層次: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Ⅰ)生理需要:滿足日常生活基礎所需,如吃穿住用行等;
(Ⅱ)安全需要:如對健康的擔心、對貧困的恐懼、對無知的憂心、都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在安全感匱乏的同時,則內心驅動會促使去滿足獲取安全感的需要;
(Ⅲ)社交需要:社交包括友情、愛情、親情等多個層次;
(Ⅳ)尊重需要:希望可以得到別人的尊重,展現自己,獲得人們的認可。尊重與被尊重都存在與社交網路中交流互動中;
(Ⅴ)自我實現需要:最高階級的需求。如微博加V、知乎。
用戶需求:人性七宗罪,在聖經里,人類天生都是罪惡的,所以從生下來開始一生都在贖罪,具體有七宗罪:淫慾、貪食、貪婪、懶惰、暴怒、妒忌、傲慢。
③需求層次的規律
規律一:需求層次理論將人類需求從低到高層次劃分為5類,只有較低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之後,較高層次的需求才會成為新的動力。
規律二:這些需求都是與生俱來的,不會隨著社會的變革而變化,即需求是不會變的,變的是滿足需求的產品。
規律三:產品最核心的是其解決的需求是否是剛需。馬斯洛最底層的生理需求,如生活類的吃穿住行,即為剛需。其上一層次的安全需求,也都是普遍存在的,而越往上,則變得越來越不必要,如自我實現,不再是所有人的必須。
規律四:越底層的東西,越是平淡無奇,使用起來越是不溫不火。需要的才打開使用,是一種工具。而其他基於新鮮感的需要,則在使用高峰時則萬人空巷;低谷時,則門可羅雀。故基於底層的工具類需求,粘性未必最高,但一定是生存最久的。
④拆解用戶需求
一條用戶需求可看做是『目標用戶』在『合理場景』下的『用戶目標』,其實就是在解決『誰』在『什麼環境』下想要『解決什麼問題』
案例:拆解用戶需求
需求一:酷愛音樂,跑步的時候一定要聽音樂,而且要聽特別感動的音樂
需求二:想知道最近流行什麼音樂,不然K歌總覺得自己落後
需求三:不知道聽什麼,推薦的自己不喜歡
本章小結
需求是產品經理口頭上出現頻次最高的詞彙,但需求二字背後的真正含義又有多少人知道。究竟產品需求包括什麼,需求如何分類,用戶需求和商業需求究竟什麼關系,以及需求的正確打開方式是什麼,通過本節課能夠深刻領悟到
二、產品需求分析思路和方法--需求的來源
1、需求獲取的渠道:外部和內部
①外部:
外部獲取需求的方式有用戶、競品、市場、合作夥伴
(Ⅰ)用戶:產品設計的初衷就是為了滿足用戶的需求,可通過用戶反饋、用戶調研獲取;
(Ⅱ)競品:競品分為兩種。一種是用同樣的產品功能滿足同樣用戶需求的產品,另一種是用不同的產品功能滿足同樣用戶需求的產品。競品對用戶需求的滿足程度、滿足方式可以為我們的產品設計帶來一定的啟示
(Ⅲ)市場:需求和產品常常會受到行業政策調整的影響。如『凈網行動』、『打車軟體專車服務屬非法營運』等
(Ⅳ)合作夥伴:合作夥伴在商業模式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②內部:
內部獲取需求的方式有產品數據、老闆、同事、自己
(Ⅰ)產品數據:用戶在使用時會產生行為數據,這些客觀的數據一定程度上會反映出用戶需求
(Ⅱ)老闆:企業運轉的根本目的在於盈利。產品在滿足用戶需求的同時必須兼顧公司的戰略需求。
(Ⅲ)同事:產品、研發、設計、運營、市場、銷售、客服是距離用戶最近的人,往往最能理解用戶抱怨的點也能提出建設性的意見。
(Ⅳ)自己:產品經理應該成為自己產品的重度用戶,而且是產品的目標用戶,在使用產品的過程中發現用戶需求,如此一來更能幫助用戶解決問題。
2、需求記錄
產品相關人員在獲取需求之後,還需要對數據進行一個初步的記錄,以便於後面的產品經理對需求進行分析、管理與實現
①需求的記錄方式
②需求類型
按產品屬性劃分:分為idea、新增、優化、Bugfix四種類型;
按產品職能劃分:分為功能類需求、運營類需求、數據類需求、設計類需求;
本章小結
需求來源於各方面,產品經理對於需求的把控是檢驗產品能力的重要一環。現實中往往出現需求很多但都不合理,問題就在需求的來源不對,導致需求的質量不高,因此要把控好需求的來源,提高需求的質量。
三、產品需求分析思路和方法--需求的挖掘
1、了解需求挖掘的使用場景
通常產品規劃前期,產品經理需要定位好用戶的痛點,為其提出解決方案,並作為產品的核心功能和賣點。比如景區導航的核心功能點是定位和導航,天氣預報App的核心功能是天氣報道和預報,明確其核心功能後,還需規劃其他延伸的功能或相關功能,以增加用戶的粘性,推動用戶的活躍和轉化。
2、掌握需求挖掘的方法
①心裡+場景方式就是通過用戶在某個環境狀態下,對用戶每個心裡狀態進行分析和提出解決方案的過程。
案例分析:墨跡天氣是以天氣播報為核心功能的,當用戶知道天氣情況後,他們有哪些心理活動?又下雨了?今天穿多少衣服出門?空氣質量是否適合運動、逐一的梳理出用戶在這個場景下可能存在的心理狀態,針對心理狀態列出功能點
②標簽+場景是通過對用戶的基本認知進行場景化思考,對這個特點的用戶在這個場景下需要哪些功能。
案例:keep是針對80後的運動軟體,那麼我們先列出80後的社交和標簽行為,然後選擇一個場景逐一考慮是否有新的功能點。
3、需求分析
①需求分析的方法
需求分析分成三個部分:需求篩選、需求透視、需求排序
三者的邏輯:首先篩掉不做的需求,其次對要做的需求進行進一步提煉,最後對提煉好的需求進行優先順序排序。下面對這三者做下分析
(i)需求篩選
需求篩選的特點包含真實性、一致性、價值性、可行性;
真實性:這個需求是否可以滿足用戶的需求;
一致性:有多少用戶需要這個需求,覆蓋率多大,是否滿足產品定位;
價值性:需求能帶來多大的價值?需要付出多大成本?;
可行性:需求在現有的資源上是否能實現;
(ii)需求透視
需求透視包括表面需求、本質需求、產品需求。本質需求是用戶想解決的根本問題。獲得用戶的本質需求更能找出合理的解決方案來解決用戶需求;產品需求是依據用戶想解決的根本問題,得出更好的解決方案
(iii)需求排序
需求排序的三個基本考慮因素:戰略定位、產品定位、用戶需求,具體而言可以分為七個維度:相關性、邏輯性、價值性、強度、廣度、頻率、類型
(Ⅰ)相關性:考察需求與戰略地位、產品定位的相關性
(Ⅱ)邏輯性:完成A功能才能進行B功能
案例分析:微信錢包開發戰略:綁定銀行卡—充值—消費—紅包—理財通—京東精選—生活繳費
(Ⅲ)價值性:考察需求能創造的企業價值、用戶價值的性質與數量
(Ⅳ)強度:考察需求的強弱,三個因素考慮:必要性(不可缺少)、高頻次(需求次數多)、持續性(長時間保持足夠的需求頻次)
(Ⅴ)廣度:需求覆蓋的目標用戶有多少
(Ⅵ)頻率:考察需求單位時間內出現的次數
(Ⅶ)類型:依據KANO模型對需求作出分類,考察需求類型。KANO模型認為用戶需求可分為基本型需求、期望型需求、興奮型需求
本章小結
產品的需求的來源於用戶、客戶、領導,產品經理應該要有自己的一套產品功能規劃思路和方法論;對收集到的需求,可以通過「心裡+場景」、「標簽+場景」這些緯度去判斷需求是否符合用戶心裡和個人特徵;緊接著對符合的需求的進行分析、篩選、優先順序排序,這項工作是最考驗產品能力的,互聯網行業瞬息萬變,只有利用好手中的資源合理安排需求,才能抓住市場機遇,優先滿足用戶需求,獲取市場流量。
㈡ 如何在產品設計過程中描述一個完整需求場景
需求定義
在最起初,項目需求源自於業務方的願景和戰略。產品團隊應在最初的需求評審會上給出清晰的目標描述,這其中包括了需要解決的問題、提供的服務和達到的目標。同時,還應提供需要關注的關鍵數據指標,比如常見的意向UV、UV點擊率、購買轉化率等。
在這個階段,用戶體驗團隊,尤其是用戶研究員和交互設計師,需要完成的是根據產品團隊所提出的需求,進行全面完整的需求分析。這其中包括了用戶場景分析、產品現狀走查、數據分析和競品分析等。
用戶場景分析:細分目標用戶類型、明確使用場景(who/when/where/what)、定位痛點、需求點、決策點,確定場景優先順序。
產品現狀走查:具體的方式可以是用戶訪談、用戶測試、用戶體驗地圖、眼動追蹤和KANO分析等,用於了解產品的功能、性能、內容和體驗。
數據分析:包括全流程各環節數據、業務轉化漏斗、用戶行為數據和競品相關數據。
競品分析:分別從范圍層(功能對比)、結構層(功能結構與流程)、框架層(界面信息布局)三個方面進行分析研究。
需求設計
進入到設計階段,交互設計師首先需要根據具體需求完成交互初稿、原型設計和最終交互定稿方案,交付物在完成組內交互評審後,與產品經理對接,完成評審確認。與此同時,視覺設計師可以進行風格探索嘗試、素材搜集整理和初稿的構思設計。在交互方案確認後,視覺設計師開始視覺層面的定稿設計,完成後需要交付給交互設計師和產品經理分別進行評審,確認後完成視覺資源輸出(包括切圖標注等)。
交互初稿設計:分別從范圍層(確定展示功能和功能優先順序)、結構層(確定功能結構與流程及頁面數量)、框架層(梳理頁面元素、確定頁面元素優先順序與基本布局)三個方面進行設計。
交互原型設計:明確關鍵頁面&流程、基本交互操作,完成可用性分析/測試(包括用戶場景自查、用研專家快速評估、快速反復測試及評估等)。
交互定稿設計:生成交互文檔(包括詳盡的交互說明、埋點要求及說明等)、高保真原型。
視覺定稿設計:產出設計定稿圖,進行可用性測試(包括專家測試及評估,快速反復可用性測試及評估等)。
需求開發
交互定稿完成後,交互設計師需與產品經理、相關開發團隊成員一起進行技術評審,完成整體方案的開發估時。
在視覺方案最終確認後,視覺設計師需與產品經理、相關開發團隊成員一起進行需求方案宣講和技術評審,確認開發團隊的最終排期。設計部門需配合開發聯調 UI 視覺樣式,提前確保設計質量。
產品提測
通過交互全流程走查、視覺還原走查、提出界面實現上的視覺問題 (UI bug)、提測階段全面解決,來保證設計稿精確還原。
產品上線
對上線數據進行驗證,進行數據的收集、分析和總結,了解各種數據指標及相應的意義,利用數據分析結論指導設計。收集、分析、決策用戶反饋,對整體項目進行總結復盤,為下一階段迭代優化做准備。
㈢ 產品經理如何進行需求分析
本文分為4個模塊,分別為產品的定義、需求的定義、挖掘需求、需求分析。前兩個模塊主要講解概念,後兩個模塊主要講解方法論。個人認為對概念的理解與掌握方法論同樣重要,只有深刻的理解概念,才能支撐方法論,做出合理的判斷。
1 . 什麼是產品
在互聯網環境,都提倡以用戶為核心,滿足用戶需求,產品被創造出來就是為了滿足用戶,產品的本質也就是商品,用於交易。
產品具備交換價值
產品可以被交換,才具備價值。網路紅人手工耿創造了一台倒立洗頭機,這台機器就不是產品,它不具備交換價值,因為沒有人在平日會倒立洗頭。如:愛情、忠誠、友情這些也不是產品。
2. 什麼是需求
假設你是一家電影產品公司的產品經理,下圖中這3種情況,哪種才是用戶的需求?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首先要弄懂需要、需求、慾望之間的關系。
需要(Needs): 人 的基本需求
需求(Demands): 人有能力購買某個產品具體的慾望
慾望(wants): 人的想達到某種目,且超過目前的能力范圍
根據上述需要、需求、慾望的定義,來解答上面的案例。
「我要看電影」是用戶的需要,因為電影是這個行業的基本要素,你必須提供看電影的服務。就如同理發店一定會提供理發服務。
「我要花15元購買VIP,去看電影」,這是用戶的需求。為了看電影,用戶需要花費15元購買VIP,這15元是是在用戶能力范圍之內的。
「我要免費看所有電影」,這是用戶的慾望,很難滿足,超過自己的能力范圍,因為電影資源在廠商手上,廠商希望通過它來商業變現,不可能全部免費開放。
滿足用戶的「需要」是產品在行業的立足之本, 也是行業的門檻,這個「門檻」在大部分行業一定的成熟的方案,且實現難度低,可以通過收集市面上的產品,它們的公共點就是行業的「門檻」,如:OA系統的簽到、審核功能,即時通訊的IM聊天功能等。
行業的門檻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市場的發展,行業的門檻會不斷上升。如:早期的網吧只要提供上網功能就行,對電腦配置沒有太大要求。現在的網吧必須達到一定的配置,如:處理器必須達到I5,顯卡要達到XX標准。
滿足用戶的「需求」,是產品的核心功能、壁壘, 主要幫助公司實現商業價值,這個點很龐大,以本人B端的從業經驗來說,如果想讓用戶付費,就讓用戶有感知。產品需要告知用戶,它幫助用戶節約了多少成本,提高了多少效率,帶來的了多少營收,這樣的數據最好在月報或者年報中展示。需要記住一點, 滿足用戶需求並不是建立在等價交換的原則上,產品給用戶是「多」,用戶給產品是「少」, 這樣用戶才願意付費 ,這需要做到規模化、批量化。
滿足用戶的「慾望」通常用於產品拉新、促活的手段 ,如:商品打折、拼團活動、送優惠券等,用戶只需要付出極低的代價就能滿足自己的慾望。
3. 挖掘需求
能夠直接獲取的需求,價值都不大,有價值的需求它就像土裡面的金屬,需要挖掘。
以上圖的抖音為案例,我們在挖掘用戶需求的過程中可以從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面入手。
縱向: 採用「打破沙鍋問到底」的方法 ,提取用戶回答的關鍵字,不斷的明確用戶所說的場景。
橫向: 提取用戶回答的關鍵字中的近義詞或反義詞 ,不斷的擴充用戶場景。如:用戶的需求為休息,那我們就需要明確用戶是想睡覺還是不想工作,如果是睡覺,那我們是不是要准備一張床;如果是不想工作,那麼用戶的工作量是不是太多了,有什麼辦法減少工作量。
縱向和橫向的交點就是用戶的需求/需要/慾望,如抖音案例:縱向挖掘出用戶想看的內容為可愛美女跳街舞,橫向挖掘出用戶想看的內容為帥哥跳街舞,那麼橫向和縱向的交點為街舞,用戶其實想看的是街舞,與帥哥、美女沒有關系。
4. 需求分析
挖掘到用戶的需求後,我們就需要分析需求,需求分析大體有HMW、競品分析、數據分析3種方法,這里介紹HMW這種需求分析方法。
HMW分為5個步驟:
明確用戶場景問題;
HMW分解問題;
發散思維頭腦風暴;
分類排序;
流程與原型設計。
1)明確用戶場景問題
首先需要明確需求中的用戶場景問題, 可以參考5W1H模型, 如:什麼用戶,在什麼地點,什麼時間,做什麼事情,是怎麼做的,結果如何。
以下舉幾下例子方便大家理解。
明確問題還需要明確背後的目的,以及所帶來的價值。其中價值具體分為商業價值和用戶價值。
商業價值:能給公司帶來什麼,可以是營收、品牌傳播、用戶獲取等等。
用戶價值:能給用戶帶來什麼,可以是工作效率的提升,更好的操作反饋等等。
2)HMW分解問題
分解問題可以從積極、轉移、否定、腦洞、拆解這幾個方面入手。 以用戶的購買率低為案例 ,用HMW方法來分解這個問題。
積極
積極:以用戶為中心,挖掘對用戶正向、有意義、方便、有趣點。
我們可以看游戲行業在「積極」方面的做法,游戲行業的用戶獲取成本高,發行時間短,對用戶的「固化」手段值得我們學習。例如:一款游戲通過數據反饋,用戶連續7天登錄游戲,用戶的留存率達到50%,連續30天登錄游戲,用戶的留存率達到90%。該游戲通常會採用以下兩個做法
簽到:用戶每天簽到可獲得一些小獎勵,連續簽到7天,可獲得一次大獎勵,連續簽到30天獲得更大的獎勵;
連續不斷的正反饋:用戶在前期獲得高頻率的正反饋,如:禮包領取,快速升級、極品裝備易獲取等等。增加用戶的沉沒成本。
轉移
轉移:他人/第三方來驅動用戶做某一件事。
以游戲行業為例,游戲產品通常會設計好友上線提醒和團隊任務功能,讓用戶的好友和相關任務驅動用戶提升游戲的活躍度。
否定
否定:我們不去做某件事也能達成目的或用戶不得不去做某件事。( 逆 向思維 )
這里舉一個逆向思維的例子,如:一家公司推出一件爆款女性衣服在線下門店銷售,這件衣服用戶拿起和試穿的次數很多,但購買率很低。
首先我們可以提取到的關鍵信息:
這件衣服的曝光率很高;
用戶很喜歡這件衣服。
按照正常的思考路徑,我們會思考衣服的定價、當前季節、門店的服務等等這些因素才導致衣服的購買率低。
用逆向思維思考,假設用戶成功購買衣服,用戶會穿著這件衣服上班、逛街,那麼是不是這件爆款衣服不適合在公眾場合穿,才導致購買率低。
這里介紹兩種逆向思維的是思考方式
果到因:正常的思維是由因到果,逆向思維需要從果逆推到因,如:用戶的購買率低,由購買率低推導出是什麼因素導致購買率低。
假設相反結果:設立結果的反面,如:用戶的購買率低,如果用戶的購買率高,那需要具備什麼因素。
腦洞
腦洞:頭腦風暴。
站在這個角度思考問題,關鍵在於思維不受限,需要天馬行空。可以組織設計、研發、測試、市場等同事一起進行頭腦風暴,產品經理從中進行協調,引導頭腦風暴的方向。
拆解
拆解:分解用戶的行為路徑。
用戶的行為路徑分析需要結合用戶的相關數據,這部分後續會專門用一篇文章來說明。
3)發散思維頭腦風暴、分類排序、原型設計
發散思維頭腦風暴、原型設計沒有具體的方法論,不做重點說明,其中分類排序會在下一篇文章來講解。
5. 總結
本文介紹了需求分析的方法論,方法論只是「術」的層面,行業的經驗,行業的理解才是「道」的層面,只有「術」與「道」的結合才能成為優秀的產品經理
㈣ 如何做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的目的是為了達成開發者和用戶對需求信息的共同理解,對需求的分析不到位,可能會導致各角色對需求理解不一致、需求變更頻繁,無法對需求做出估計等問題,給項目和團隊帶來負面影響。
需要分析的主要內容包括:
(1)功能分析:分析實現該需求所須提供的功能含義、工作內容;
(2)角色分析:分析該需求涉及的角色及在本需求內容的行為;
(3)業務流程分析:分析該需求涉及的業務流程、以流程圖或用例圖表示;
(4)數據分析:分析該需求涉及數據項的名稱、含義、格式、規則;
(5)全線分析:定義各角色在該需求中的行為;
(6)界面分析:分析實現該需求的界面風格、表單樣式及頁面布局;
(7)性能分析:分析該需求的最大數據量、訪問頻度,定義用戶訪問時間等要求;
(8)耦合性分析:分析該需求和其他需求的相互關系及影響。
㈤ 如何做產品業務需求調研
怎麼做需求分析?
能夠像主角鎮長一樣找到村民真實的需求呢?
首先,需求分析應該服務於用戶,所以要以用戶為中心做需求分析
其次,需求分析後要形成一份PRD,讓團隊里的人更流程地工作,減少溝通成本
那麼,它的步驟是怎樣的?
第一步:給你的產品定個位
「請用一句話描述你的產品」
(結構是:主要面向XX用戶,提供XX功能,具有XX特色)
這個方法誰用誰知道,如果很難描述出來的話,你的這個產品就定位有點模糊了,方向也不明確。
第二步:找到初步需求
首先,通過用戶研究、頭腦風暴等方法,產出用戶需求示意列表
得到初步需求後,先把不可實現、不合理、價值不大、無適合場景的需求剔除。——篩選
然後,挖掘用戶的目標,找到用戶真實的需求。——挖掘
這里需要注意的兩點是:
1、傾聽用戶並不等於聽從用戶
2、用戶想要什麼不等於真實需求
接著就是匹配產品定位,找出產品主要功能和特色功能。——匹配
最後就是根據項目的資源來確定需求的優先順序
㈥ 產品經理如何做好需求分析(一)
最近在看一些刻意練習相關的知識點,覺得自己之前雖然收集了一些知識點,但並沒有完全轉化成自己的東西。
所以打算按照模塊化和體系化的方式,把產品技能樹裡面一些重要的技能點,重新梳理一下,大體的技能點可參考下之前的文章:
搭建產品經理技能樹,看完這篇就夠了
本篇文章主要是需求分析相關的東西,包括需求定義、需求收集、需求過濾、需求分析和需求取捨這幾部分;在此之間一定要問一問這個需求要不要解決;多問為什麼,為什麼要解決,解決之後能對這個產品帶來什麼,在開發成本會不會提高,會不會有很多的利益等等;
需求定義主要是定義什麼是需求,畢竟不同的人理解的需求可能不太一樣,需求收集主要是盡可能多的收集需求,並且進行跡答冊合理的歸類。
當我們把需求收集完之後,再考慮要不要做,怎麼做。需求過濾就是初步的進行需求篩選,需求分析是挖掘真實的需求,以及進行需求價值的評估,需求取捨是不同的需求之間進行較量,追求產品價值最大化。
下面我們來分別看下這些部分。
這部分主要是需求的定義,這個定義來源於飛哥《產品思維》中的定義
▲ 需求定義
這個定義來源於飛哥在《產品思維》中的定義:
用戶對解決現存問題的需要。
這裡面有幾個關鍵詞:目標用戶、現存問題、需要解決。
目標用戶很好理解,我們定義的產品就是為了解決一部分人的問題,如果遇到問題的用戶根本不是我們的目標用戶群,那就需要慎重考慮了。
現存問題指的是有實際場景,有切實遇到的問題,而不是我們主觀臆測用戶可能會有這樣的場景,可能會需要。
需要解決指的是現存的問題是需要被解決的,包括能力和意願。
假定我們定義的問題,用戶根本不覺得這是個問題,或者問題根本不需要解決的,那我們提供的產品就很難有市場。
如果我們定義的方案成本過高,用戶沒有能力負擔,那我們也需要考慮其他的策略。
▲ 需求成因
這部分主要是嘗試著探尋需求形成的原因,也就是 Why。
當我們採取一些行動的時候,我們是期望獲得更好的結果,那倒退一步來看,其實就是對現狀並不滿意,所以我嘗試著給出這樣一個定義:
因欲求不滿,引發某種動機,想要填補現實和理想之間的落差。這種動機,就是需求產生的原因。
這裡面有這么幾個關鍵點,現狀、預期、成本。
現狀指的是對現狀不滿意,如果對現狀很滿意,那可舉畢能就沒有後面的東西了,然而人的慾望是無窮無盡的,總歸會一些不滿意的地方。
預期指的是想要更好,這個預期的解決方案,好的標準是基於用戶以往的經歷、經驗來形成的。
比如同樣是下午時光,有的人會想著點杯下午茶,有的人不會有這個想法,至於下午茶是奶茶、是咖啡還是果汁,以及同一家店的東西好喝不好喝,取決於個人的情況。
成本指的是為了達成預期收益,用戶需要付出的成本,包括直接採取行動的時間、金錢、腦力、體力等,也包括間接行動的心理成本、決策成本等,此外還有潛在的機會成本。
用戶對現狀的不滿意程度,以及預期的收益是推動用戶產生行動的動力,而行動成本則是阻止用戶產生行動的阻力,最終用戶行動的可能性是:
行動可能性=(預期收益值-現狀滿意度)-行動姿宏成本
這個值越大,用戶產生行動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需求的迫切程度也就越強。
我們做產品,就是找到現狀滿意度較低的點,給用戶提供預期收益值更高的產品或服務,然後降低行動成本。
即使預期收益和現狀都沒有發生變化,僅僅只降低行動成本,也能讓原本不可能發生的行為發生。
比如共享單車之前在很多城市都有,不過是有樁的,需要到指定的地點騎車、還車,還要到特定的地方辦卡、充值,移動支付+無樁+遍地都是的共享單車出來之後,很多原來不騎的人也開始騎了。
▲ 需求層次
當我們做用戶研究的時候,有時候會遇到用戶說一套做一套的情況,也會遇到用戶直接給解決方案的情況,如果直接聽用戶的,我們可能會被帶到坑裡去。
這個時候,需要更深層次的去理解需求,也就是:
表層:觀點和行為;
深層:目標和動機;
人性:人性和價值觀。
表層就是不管看用戶怎麼說,還要看用戶是怎麼做的。
深層就是挖掘用戶這么做是想達成什麼目標,促使用戶達成目標背後的動機又是什麼。
再往下挖其實就到了人性和價值觀的層面,人性是基於我們作為人類的共同特點,七宗罪、貪嗔痴等,價值觀則取決於我們的經歷、教育背景、生活環境、家庭教育等等。
以減肥為例,同樣是減肥,有的人可能就是說說,有的人為了減肥甚至會採用節食的方法,這是怎麼說與怎麼做。
有的人減肥是為了塑形,有的人是為了身體健康,背後的動機也可能不太一樣,有的人可能是為了找對象,有的人可能是最近受到刺激了。
再往下深挖有些東西可能是相通的,比如我們大家都追求美的東西,都希望獲得他人的贊美,都希望能夠身體健康。
當我們遇到一個需求的時候,需要不斷的進行深挖,因為不同的需求對應的解決方案是不同的。
▲ 需求是動態的
最後想簡單說下,需求其實是動態變化的,一是需求重點會不斷轉移,二是需求量會發生變化。
需求重點的轉移主要指的是當需求被很好的滿足的時候,原來高層次需求會變成基礎需求,原來不那麼重要的需求可能會變成新的需求點。
以手機為例,最開始的手機都是打電話、發簡訊,後來開始拼外觀、拼性能、拼使用體驗,有一些手機也會主打拍照這些差異化的功能點。
需求的量指的是在其他條件不變時,相對價格降低,需求量上升。
相對價格=(直接成本+交易成本)/效用組合。
在功能機的時代,最開始用的流量是1個月30M,那個時候覺得100M綽綽有餘了,根本用不完,現在每個月至少幾十G了,我們最開始其實是不知道自己對流量有這么大需求的。
需求收集
我們在工作中會收到來自各方的各種需求,可以把需求先收集起來,後面再進行過濾和分析。
這部分主要包括需求收集和需求分類。
▲ 需求收集
一是收集盡可能多的數量,二是覆蓋盡可能多的渠道。
收集是不需要進行大量思考的,分析是需要進行深入思考的,所以可以把收集和分析作為兩個獨立的步驟,先追求數量,再追求質量,數量足夠多的情況下,質量自然也就上去了。
我們收集需求的時候要盡量覆蓋不同渠道的用戶,因為來自同一個渠道的用戶可能會比較接近,而不同渠道的用戶特徵是不一樣的。
比如App內反饋的用戶大多是產品的重度用戶,QQ的用戶則會偏年輕一些。
▲ 需求分類
為便於我們後續的需求分析,需要按照合理的分類方式來組織需求。
我們可以按照用戶的使用流程、功能類型或者需求類型來進行分類。
使用流程指的就是用戶使用產品的流程,以內容型產品為例,發現內容、消費內容、內容互動、內容分享、生產內容、管理內容等。
需求類型指的是需求對於用戶的重要程度,是底線需求,還是夠用就好,是越多越好,還是製造驚喜的需求。
功能類型指的是按照功能本身的重要程度,比如體驗優化、核心功能、付費相關、運營需求等。
需求過濾
當我們把需求收集、分類好之後,就是對需求的初步過濾了。
當我們發現一些明顯不符合常理,或者根本沒有什麼使用場景的需求,可以暫時先過濾掉。
另外是一些我們初步判定沒有什麼價值,或者短期內暫時無法實現的,也可以暫時先過濾掉。
對於這部分被過濾掉的需求,可以進行定期回顧,有些需求可能受限於當時的環境、認知、階段目標覺得沒有價值,不可以做,後續可能又會變得可以做了。
比如在網易雲音樂中,最開始是沒有做專輯收藏這個功能的,產品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又做了專輯收藏這個功能。
本來打算一篇文章寫完,寫著寫著發現內容好像有些多,索性就拆成了兩篇。
好久都沒有更新了,最近幾天會及時更新的,我最近也在做垂直電商和社群電商,有意的可以一起聊聊哦。
㈦ 產品經理,如何做需求分析
作為產品經理,每天要接觸到大大小小不同的需求,在面對需求時,需要進行有效的需求分析,才能更好地了解問題,從而制定相應的解決方案,就是通過用戶的問題,找到用戶需求的最本質,給予最合適的方案,滿足用戶需求。
需求分析是產品經理平常最基礎且重要的工作,確保需求的可行性,隨之進行後續的操作和跟進,需求分析也能發散出比較多的思考。
需求到底該如何分析?
需求的真偽判斷,在產品的生命周期里,我們需要對每一個需求進行判斷,不管是宏觀層次還是執行層次。而對於真偽需求的判斷總是模稜兩可的,我們需要根據產品生命周期、當前公司戰略、技術水平等很多情況進行斟酌。
用戶的需求也像一座冰山,有很大一部分隱藏在海平面以下,只有很少一部分需求暴露在海平面以上。
有時候我們收到用戶需求後,並且按他們的要求做了,但是在上線之後才發現所做的東西並不是他們想要的,這時候你應該怎麼辦?是怪自己還是怪用戶。可能他們提需求的時候都不清楚自己的真實需求,當然沒法告訴你了。
這就需要產品經理從自己專業的角度上出發,幫客戶找到那些隱藏的需求。我們經常所說的需求挖掘,主要就是找到隱藏在冰面下的需求。用戶的需求分成意識到的需求、無意識的需求、進一步的需求三種:
1、 意識到的需求 :表面上的需求,就是一些直接體現的問題,這些大部分產品經理在調研的過程中可以直接獲取到;
2、 無意識的需求 :這種問題需要產品經理對業務有一定的理解才能發現。只有對這類場景能做到「感同身受」的話,產品經理設計的過程中才能夠設計出更合理、更高效的方案;
3、 進一步的需求 :這是項目的深層需求,用戶對於他們自己遇到的問題也沒有辦法提出關鍵的解決方案。因此需要產品經理對問題充分理解的前提下,選擇合適的實現方式以創造用戶未想到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