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保險公司捐贈活動方案
捐款在一定額度內,通過國家規定的相關機構進行捐款,可以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前扣除。
《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第6條、第7條規定,企業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用於公益、救濟性的捐贈,在年度應納稅所得額3%以內的部分,准予扣除;超過國家允許扣除的公益、救濟性的捐贈,以及非公益、救濟性的捐贈,不得扣除。根據《企業所得稅條例實施細則》第12條,上述公益、救濟性的捐贈,是指納稅人通過中國境內非營利的社會團體、國家機關向教育、民政等公益事業和遭受自然災害地區、貧困地區的捐贈;納稅人直接向受贈人的捐贈不允許扣除。由於金融、保險企業的特殊性,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金融、保險企業有關所得稅問題的通知》(財稅字[1994]027號)規定,企業用於公益、救濟性的捐贈支出應當符合國家有關規定,在不超過企業當年應納稅所得額1.5%的標准以內可據實列入營業外支出,計算交納企業所得稅時准予扣除,超過部分在計算交納企業所得稅時進行調整。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企業等社會力量向中華社會文化發展基金會的公益救濟性捐贈稅前扣除問題的通知(國稅函[2002]890號)規定,企業等社會力量通過中華社會文化發展基金會對下列宣傳文化事業的捐贈,企業所得稅納稅人捐贈額在年度應納稅所得額10%以內的部分,可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予以扣除:(一)對國家重點交響樂團、芭蕾舞團、歌劇團、京劇團和其他民族藝術表演團體的捐贈。(二)對公益性的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美術館、革命歷史紀念館的捐贈。(三)對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捐贈。(四)對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所屬的非生產經營性的文化館或群眾藝術館接受的社會公益性活動、項目和文化設施等方面的捐贈。
2000年起,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在《關於企業等社會力量向紅十字事業捐贈有關所得稅政策問題的通知》(財稅[2000]30號)等幾個通知中,規定企業向紅十字事業、農村義務教育、中華健康快車基金會、宋慶齡基金會、農村寄宿學校建設工程等捐贈,在計繳企業所得稅時准予全額扣除
籌劃方案
1.捐贈現金與捐贈實物的納稅比較
例甲企業決定向乙企業捐贈價值為50000元的捐贈物,有兩種可供選擇的捐贈方式,一是捐贈50000元人民幣;另一方式是捐贈公允價值相當於50000元人民幣的商品。該企業適用企業所得稅率33%,增值稅率17%。捐贈現金方式的現金流出為50000+50000×33%=66500元;捐實物的現金流出為50000+50000×17%+(50000+8500)×33%=77805元。可見企業捐贈現金可減少現金流出。
2.先售商品後贈現金方式與直接捐商品的納稅比較
例甲企業決定向乙企業捐贈成本為9000元的商品,市場的公允價值為10000元,企業若採用直接捐贈商品的方式其會計分錄為:
借:營業外支出10700
貸:庫存商品9000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1700
此業務應交所得稅為10700×33%=3531元,其現金流出量為10700+3531=14231元。
若先售商品後贈現金則會計分錄為:
賣商品時:
借:銀行存款11700
貸:主營業務收入10000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1700
借:主營業務成本9000
貸:庫存商品9000捐贈現金時
借:營業外支出10000
貸:銀行存款10000
此項業務應交所得稅(10000+1000)×33%=3630元。該企業的現金流出量為9000+10000+3630-11700=10930元。可見,捐贈企業在按等同於市場價值進行捐贈現金的條件下,仍然是捐贈實物現金流出量高。
3.捐贈使用過的固定資產不同捐贈方式的納稅比較
按增值稅的規定銷售已使用過的固定資產,售價未超過其原值的可免收增值稅。若有拆卸清理費,應先售後贈為好;若無拆卸清理費,雖對捐贈企業繳納所得稅無影響,但從受贈單位考慮,也應採用該方法。
例如:某甲企業將自己已使用過的機床一台捐贈給乙企業,原值60000元,已折舊10000元,按50000元捐贈,拆卸費2000元。採用先售後贈方式其會計分錄為
(1)將固定資產凈值轉入固定資產清理
借:固定資產清理50000
累計折舊10000
貸:固定資產60000
(2)支付清理費
借:固定資產清理2000
貸:銀行存款2000
(3)出售固定資產
借:銀行存款50000
營業外支出2000
貸:固定資產清理52000
(4)將現金捐贈給乙企業
借:營業外支出50000
貸:銀行存款50000
此項活動應納所得稅為50000×33%=16500元,清理中發生的費用作為出售過程中的損失,可不記入納稅所得額;若直接捐贈機床,清理費用屬捐贈中的營業外支出應記入納稅所得額,則應納所得稅為52000×33%=17160元。可見,採用先售後贈對企業有利。
4.捐贈無形資產不同捐贈方式的納稅比較
無形資產捐贈視同銷售,需交營業稅,其應交的營業稅額記入營業外支出,在計算所得額前不能扣除,加大了應稅所得額:而先出售無形資產再捐贈其相應的現金則不得抵扣的營業外支出中則不包含應交的營業稅額,可減少應稅所得額。因此對捐贈方是有利的。
從上述分析可見,捐贈企業將各種實物捐贈轉化為先售實物後贈現金是有利的。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Ⅱ 保險行業怎麼獲客
1、陌生開拓
陌生開拓就是開發陌生客戶,這些客戶對你不了解、不認識,你對他們也是一樣。通過活動、調查問卷的方式,去和陌生人談保險。(傳統的掃樓、掃區、街宣都屬於陌生開拓)
這種效果不是很好,但是非常鍛煉人。見的人多了,被拒絕的多了,你就不再害怕拒絕。雖然現在人們的戒備心挺強的,但頂著烈日發傳單、挨家挨戶敲門或做宣傳的可憐樣子,總會有人心疼或體諒,所以偶爾會有驚喜。
陌生拜訪的關鍵點在於,收集客戶信息,建立第一印象。不要太強求著第一次見面就給人家講產品,留下聯系方式,與客戶建立聯系才是關鍵。有了聯系方式,再慢慢開發或邀約。陌生開拓就是這樣獲客的。
2、微信獲客
微信作為人人都在用的社交軟體,用戶群體特別龐大。很多人的工作和生活已經離不開微信了,線下平常生活,線上經常展示,一個人的微信號就相當於你的身份證了。
互聯網打破了時間和地域的限制,微信聊天其實也是種拜訪方式。以往你不可能遇到的人,有了微信之後,你就有可能和他結識,成為好友,甚至在一個群裡面。有了更多接觸的可能。
微信獲客可以採用活動、掃碼、附近的人等方式來添加新的好友,每一個好友都算得上是潛在客戶。當然,要想效果好,就要有針對性的添加好友,最好設置篩選機制。
3、轉介紹
除了緣故客戶比較好開發以外,轉介紹是最有效果的獲客方式,也是我主推的。很多保險高手,60%到80%的業績都是來自於老客戶轉介紹。就是讓老客戶給你介紹幾位適合買保險、易於接觸的新客戶。
4、產說會
傳統保險展業都是點對點,就是個人與個人的溝通,這種方式效率差了點,但是效果卻不錯。如果想要保證效果的同時,再提升效率,就得開產說會了。
產說會是指,以獲取客戶、產品說明、意向確定或轉化成交為目標的小型會議。陌生客戶可以開,認識的客戶也可以開,因為操作方便,在哪都可以做。
5、網路獲客
網路雖大,但信息牆並不完全透明,還存在信息不對稱的現象。也就是說,有精準意向的買方,靠自己不見得能找到符合自己要求的賣方。你在網上找客戶,客戶也在網上找你,說的就是這個意思。總之就是經常擦肩而過,一個向左走,一個向右走,就是不好碰面。
現在網上有很多的平台,專門做網路獲客(比如智保網就做得比較好)。他們把某地想要買保險的客戶信息收集起來,然後再匹配給某地的保險業務員,做的是類似於中介的業務。不過這種服務是要收費的,人家不可能無償提供。越是一線城市的客戶信息的成本就越貴。
Ⅲ 保險業如何服務地方經濟
營銷員體制需轉化
中國的營銷員體制是中國保險市場對外開放在上海試點時引進的,當時社會和保險界對此都有較大爭議,不過經過兩年努力,這一體制最終在中資保險公司逐漸推開。壽險行業的快速發展,除了壽險公司員工的努力,營銷員體制也功不可沒。不過,由於該體制引進時沒有經過充分研究,其負面影響沒有降到最低,使銷售誤導成為當時乃至現在該體制的最大問題之一。
中國的資本市場還是一個年輕的市場,尚不成熟,消費者風險意識較弱。在銷售壽險產品時,營銷員以公司產品中較高的收益為藍本像客戶介紹,結果沒有達到這一收益水平,就造成了負面影響。但在調研中,營銷員則認為,自己在保險公司受訓時間較短,而公司教授的內容基本上僅限於各種保單銷售技巧,因此「銷售誤導」這一罵名不能都讓營銷員承擔。
在北美及歐洲的一些國家,保險市場在法律環境和市場運作的影響下,實行多年的粗放式壽險營銷體制已經改為金融理財規劃師體制。以金融理財規劃師的身份為客戶及其家庭提供終生的、全方位的理財服務,這使保險營銷員具有強烈的職業自豪感。通過對國外成熟保險市場多方位、多層次的考察發現,從簡單的銷售體制轉為專業化、高素質的理財規劃師體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營銷員體制「大進大出」的問題。另外,成熟的保險市場對員工培訓都十分嚴格,無論新老員工,培訓的第一課都是誠信,而關於產品的說明則排在第二位。同時,產品的宣傳資料均由總公司印製,並且有相應的編號,杜絕了由分支公司自行印刷宣傳資料而產生的誤導問題。抓住契機調整壽險業務結構
今年以來,國家的貨幣政策是控制通脹,資本市場低迷,壽險業務則增速放緩。但經過理性分析,不難發現,我國壽險業務的發展總體是正常的,壽險業務的價值增長高於保費規模的增長,產品結構發生了變化,並向好的方面變化。這說明,中國保監會近年來提出的調整業務結構的政策已經初顯成效。
而壽險業務增速放緩主要集中在銀保渠道。與其他金融產品相比,壽險產品更重視風險保障和長期理財,這也是其競爭力所在。銀行渠道銷售的壽險產品,壽險特徵不明顯,與銀行理財產品、儲蓄、基金相比競爭力不強,加上銷售成本大,因此,盡管保費規模大、增速快,但並未給壽險公司創造相應的價值。
換個角度看,壽險增速放緩,對於加大力度調整業務結構是一個契機。壽險公司要從不惜投入高成本招攬低價值的業務,轉變為主要承保既能為客戶提供風險保障和理財服務,又能為公司創造較高價值的業務,實現公司與客戶的雙贏,實現公司的可持續發展。
對於與客戶和產品息息相關的銷售人員,面臨不同客戶,也應做相應調整。如果客戶是中高等收入者,需要一個較為復雜的壽險產品,應當由專業素質較高的銷售人員進行銷售。在壽險行業營銷員總體素質偏低的現狀下,已有很多人取得中國壽險管理師、中國壽險理財規劃師、中國員工福利規劃師資格,他們既有較高的業務能力,也有較高的職業道德水準。壽險業的結構調整,需要這些專業人才去開發、銷售、管理較為復雜的高端壽險產品。壽險業的結構調整,也是這些專業人才發揮才乾的機會,他們從事的工作不僅是開發、銷售、管理壽險產品,更應當是財富管理,也就是為客戶提供財富的管理和增值服務,不僅是把一種既定的壽險產品銷售給所有遇到的客戶,而是根據客戶的年齡、收入、家庭結構、偏好等幫助客戶進行理財規劃。
隨著中國經濟的多年快速發展,需要理財服務的人群不斷擴大。壽險業的結構調整和健康發展,需要實現從簡單的壽險營銷到財富管理的轉變。在這場轉變中,中國壽險管理師、中國壽險理財規劃師、中國員工福利規劃師承擔著重要的歷史使命。
未來機遇更側重於調整
在新形勢下,中國壽險業面臨的首要機遇是經濟還會保持高速增長,特別是在「十二五」時期的前期。目前,中國還具備保持經濟較高增速的有利條件,如擁有一個龐大、統一的國內市場。如果內需真正調動起來,我們不需要過度依賴國外的市場;又如我國城市化還沒有完成,現在城市化率在50%左右,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這也意味著新增城市人口將帶來巨大的消費,包括住房、交通等,因此城市基礎設施投資空間還較大。
第二個機遇是人均收入增加提升了百姓購買保險產品的能力。國務院發展中心課題組的研究成果顯示,去年中國人均收入已經達到7864國際元的水平,三到五年後將達到11000國際元的水準。老百姓富裕了,必然會提高對自身保障的需求和對生活質量的要求。
第三個機遇是商業保險對地方經濟的推動作用將越來越突出。地方政府主導的地區競爭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特點。目前,各地政府都有吸引金融機構的熱情,對保險機構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視。如商業保險介入社保的「湛江模式」,將政府承擔的基本醫保中的部分管理業務外包給商業保險公司,大大提高了醫保效率;再如商業保險可以在小微企業和農戶融資活動中進一步發揮作用。未來保險業將成為服務地方經濟的重要力量,在更多領域發揮作用。
盡管面臨機遇,但中國保險業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從短期來看,一是地方債務的風險會影響保險公司資產的安全性,二是股票市場波動等投資風險不斷加大,三是通貨膨脹壓力還將在中長期內存在;從中長期看,一是勞動力成本的上升趨勢對壽險業影響巨大,二是國內經濟增速回落將對保險業務增長產生直接沖擊,三是金融產品價格管制的放開、監管的完善和強化等金融體系改革帶來的壓力。
不過,未來我國保險市場仍然存在巨大的發展空間和發展機遇,但時間緊迫。今後幾年的機遇更多地不是發展的機遇,而是調整的機遇。在宏觀條件面臨大變動的情況下,保險業不可能不受到影響。如果保險業安於現狀,固步自封,不主動調整產品結構、不創新、不努力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與其他金融行業的差距將會拉大。中國保險業在過去五年的發展非常迅猛,銀行資產與保險資產的比例在2006年是22.3倍,2011年9月縮小為18.5倍,希望在新的形勢下,中國保險業能夠緊緊抓住機遇,勇於面對挑戰,再創新的輝煌。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Ⅳ 保險業如何創新工作
第一,中國保險市場基本上還處於一種寡頭壟斷。從中國目前保險市場情況分析,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中國人壽保險公司、中國平安保險公司、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四大保險公司已經佔有目前中國保險市場份額的96%。而其中,國有獨資的人保、中國人壽則幾乎佔去保險市場份額的70%。中國人壽佔去了壽險市場份額的77%,人保佔去了產險市場的78%。而機動車險市場中僅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一家就佔82%。這就是說,中國保險市場雖然初步形成了競爭的格局,但這種以國有獨資保險公司高度壟斷市場的局面,特別是以少數幾家保險公司寡頭壟斷市場的局面,就是目前中國保險市場的特點之一。
第二,中國保險業的發展還處於一個低水平。按照保險業發展的規律,保費收入一般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3-5%。從目前西方發達國家而論,年保費收入一般都占本國國內生產總值的8-10%左右,而我國1998年保費總收入約僅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5%,在世界排名70位左右。按人均保費計算,僅為100元人民幣,雖然較恢復保險業務初期的人均不到10元人民幣已有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仍在世界排名第80位左右。當然,我們要達到西方發達國家人均保費2000多美元的水平還有距離。因為,從總體上來說,我們的經濟還不發達,人均收入水平較低,但同時又說明在建立完善的市場經濟體系過程中,中國居民的保險意識與投資意識還要有一個提高過程。
第三,中國保險市場結構分布不均衡。從目前中國保險公司機構的分布而論,30家中外保險公司的總部基本上都設置在北京和中國沿海城市。保險公司分支機構雖然在大陸已普遍設立,但多數又集中在人口密集、經濟發達的地區和城市,這就造成了保險市場發育不均衡性。這種分布上的不均衡,對中國保險業的長期發展是不利的。尤其是外資公司與合資公司,雖然其數量已佔大陸保險公司總數的56.7%,但它們100%分布在沿海與發達城市,又沒有遍布的分支機構,所以其市場份額僅佔0.69%。
第四,中國保險業的專業經營水平還不高。粗放式經營與銷售方式單一,產品結構簡單與供給不足,以及缺乏專業人才是經營水平較低的顯著特點。目前,各家保險公司已經開發和銷售的產品壽險產品品種並不少,但產品結構雷同和保險責任不足,是業內人士的普遍呼聲。中國保險從業人員中真正受過系統保險專業教育又有保險專業水平的保險專業人才不到30%,其中既了解國際保險市場又懂得精算和計算機技術的高級人才更是毛鳳鱗角。這都表明了當前中國保險經營水平還處於初級發展階段。
第五,保險市場還未形成完整體系。目前中國保險市場相對來說兩頭大中間小,即保險主體與保險市場發展很快,而中介組織發展緩慢。到目前為止,按照規定程序正式批準的專業保險代理公司僅9家、經紀公司3家。
第六,再保險市場發展滯後和保險監管亟待加強。十幾年來,我國重視直接保險市場的建設,忽略了對再保險市場的培育,導致國內保險人所承擔的風險不能得到妥善處理,分保計劃安排不當經常造成損失;同業間信任不足,再保險行為不規范,外幣保險業務過份地依賴國外再保險市場。與此同時,我國對保險監管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保險監管機關建設和監管力度與保險業的發展一直存在較大的差距。目前還基本上處於被動的監管狀態,監管工作的科學性、系統性、前瞻性不夠。對於關繫到保險行業穩定的償付能力、資產負債質量、再保險安排等重要方面的監管力度不夠。至於在法律法規建設方面,還缺乏嚴密、完善的成套法律法規。
根據市場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和近20年來我國保險業發展的實際狀況,預計在未來10年之內,我國保險業將出現以下發展趨勢。
保險市場體系化。從市場體系架構來看,原保險市場較大,再保險市場很小;市場發展很快,監督和法規發展較慢,保險中介混亂,違規代理嚴重,權力運作、官方管制使各保險主體在市場中處於不平等地位。自1995年《保險法》頒布實施特別是1998年11月中國保監會成立以來的情況來看,建設和完善中國保險市場體系的步伐正在加快,一個體系完整、門類齊全、法規健全的中國保險市場體系正在建立。
經營業務專業化。就專業經營水平而言,尤其是同國際上專業化保險公司相比,我國保險專業經營水平還很低,發達國家在產險與壽險領域內都有專門的公司,如專營火災險的公司、專營健康險公司、專營機動車險的公司、專營農業險的公司等等。隨著我國保險體制改革的深化,出口信用保險和農業保險等政策性保險業務將從商業保險公司中分離出來,由國家成立專門的政策性保險公司,與此同時,在未來幾年也會成立專營諸如火險或機動車險業務的專營保險公司。
市場競爭有序化。近幾年,中國保險市場處於一種嚴重的無序化競爭狀況,其結果既損害了保險人的利益,也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搞亂了保險市場秩序,從1997年開始,人民銀行從整頓代理人入手調整了航意險、機動車險的退費、手續費,大力整頓保險市場,許多違規行為被制止,中國保監會成立後,進一步強調要逐漸規范市場秩序,加大對違規機構和違規行為的打擊處罰力度,取得顯著成效。最近中國保監會主席馬永偉提出了加強保險監管的一套完整工作思路,這就是:加強保險機構內控制度建設,強化保險業自我約束機制,深化體制改革,完善保險法規和完善保險機構體系與運行機制,切實加強保險監管,防範與化解經營風險。
保險產品品格化。隨著我國經濟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商業保險會更加深入人心,企業與居民在逐步提高保險意識的同時,對保險的選擇意識也不斷增強,投保需求呈多樣化和專門化趨勢。它們從自身利益和需要出發,慎重選擇。在這種逐漸成熟的市場里,產品要佔領市場只能靠品牌+價格+服務,這就是品格化。就保險產品的品格化而言,它所包含的不僅是利益保障功能或投資功能、儲蓄功能或產品的組合功能,更主要的是它的價格水平與服務水平。而保險產品價格在規定的浮動范圍內也將實行市場化。可以預見,名牌產品+合理價格+特色服務將是未來保險市場競爭的剎手鐧。
保險制度創新化。從目前的狀況看,我國的保險創新盡管有所發展,但還很落後,積極開展保險創新,既是歷史發展的潮流也是推動我國保險業變革和發展的重要力量。根據我國的具體情況,我國的保險創新內容主要包括產品開發、營銷方式、業務管理、組織機構、電子技術、服務內容以及用工制度、分配製度、激勵機制等方面的創新。通過上述內容的創新,促進我國民族保險業的發展,使國內保險公司在與國外保險公司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經營管理集約化。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國內各保險公司都已意識到原來只注重擴大規模、搶占市場的弊端,而紛紛尋求走效益型道路,向內涵式集約化發展,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一方面通過加強資金管理、成本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經營風險管理和技術創新實現集約化的經營管理;另一方面在國內資本市場逐步完善、保險資金運用政策逐步放寬的基礎上,將大量的准備金所形成的巨額資金通過直接或間接渠道投資房地產、股票、各種債券,實現投資多元,達到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
行業發展國際化。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趨勢下,我國保險業與國際接軌是必由之路,隨著我國加入WTO後,我國在加快保險市場對外開放步伐接受外資保險公司資本投入的同時,中資保險公司也會到國外設立分支機構,開展業務或者購買外國保險公司的股份,甚至收購一些外國的保險企業。在險種開拓上,積極發展核能、衛星發射、石油開發等高科技險種,在業務經營上,通過再保險分入分出或國內外公司相互代理等形式加強與國際保險(再保險)市場的技術合作和業務合作,積極開展國際保險業務。
從業人員專業化。在國內外同行競爭的背景下,客觀上對保險從業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商業保險公司將更加重視人才的培養,既要培養適應國內保險業務發展需要的核保師、核賠師、精算師、專業人才,更要培養精通國際保險慣例、參與國際保險市場競爭的外向型的人才。只有這樣,才能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並發展壯大。
保險行業的發展空間很大!是成長率最快的一個行業之一,特別是現在的市場!
對於財險,國內的企業,製造業和商業企業的發展帶來了許多保險的需求,建築險、汽車險、公共責任險、航空、貨物運輸險、產品質量與責任險等等,市場容量越來越大了,但是初期還是要有一定的關系。
壽險呢,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競爭比較大,主要是商業模式方面要創新,機會還是有的。
建議你兩者並重,一個人業務為主,做大了再請助理協助處理日常的服務(跟單、理賠等)。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Ⅳ 如何維護保險行業形象
觀點互動保險業形象提升需「內外兼修」□張博雅近年來雖然保險業發展迅速,國人仍不免談「保」色變。其原因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保險行業內部制度問題;二是國民對保險認識的缺乏。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建立全方位保險新形象。在日常生活中,保險業內和人們接觸最多的要數保險代理人。代理人的形象塑造在保險業整體形象塑造方面可謂是重中之重。要改變目前部分代理人缺乏責任感、誤導消費者的現狀,首先,應給代理人以正式員工般的待遇,給他們一種「認同感」,以增加他們的責任感。比如可以從增加基本工資開始。其次,改變保險業在廣大國民心中的形象,必須先讓內部人員清晰認識並了解保險的意義。對於保險代理人思想的教育必不可少。這樣才能對消費者進行正確的思想傳輸。最後,保險業的形象欠佳還在於理賠糾紛頻發。理賠糾紛大多是由於客戶在投保時沒有清楚明白地了解到保單的內容,解決此問題需要提升保險代理人的專業素質,這要求對於保險代理人的工作資格予以更加嚴格的考察和認證。業內應給保險代理人灌輸「與客戶交朋友」的思想,讓代理人真心實意為客戶打算,成為客戶貼心的夥伴。樹立保險業「真誠貼心好幫手」的形象。即使在所有服務上都嚴格把關,也不可能做到無微不至,這時就需要及時有效的投訴通道來消除消費者心中的不快。當消費者因為種種原因與保險公司發生糾紛時,投訴是消費者維護自身利益的一種行為,所以業內必須給人們提供充足便捷的綠色投訴通道,讓消費者可以及時表達不滿,減少對行業的不良印象。同時,由相對固定的人員負責不同類別的糾紛,對於每一個問題認真地給予真實且公平的回答,讓投訴人心服口服。樹立保險業「客戶投訴『0』煩擾」的形象。在改善自身問題後,保險業應積極爭取社會各界的認同,這需要在宣傳上多下工夫。首先應宣傳保險理念,宣傳通過互助分散風險的思想,讓大家認識到保險就是轉移風險、補償損失的最佳手段。理念的宣傳可以從公益廣告著手。其次,應宣傳「我的保險我做主」的個人保險理念。通過該理念的宣傳,讓人們主動去了解保險產品,選擇自己需要的產品並承擔起相應的保險責任,而不是對保險一無所知,保單的簽訂全憑代理人一面之詞。通過對保險的宣傳樹立保險業「自主互助保平安」的形象。通過以上幾個方面「內外兼修」,人們心中保險業的形象必然會有所改變。塑造良好形象關鍵在自身□韓亞男保險行業形象問題是一個世界性話題。我國保險業從恢復至今已有30多年歷史,行業形象整體不佳一直是行業內外熱議的一個焦點話題。除了與我國保險業發展時間短、發展不成熟等因素以外,還有更為深層次的因素影響著保險業的形象問題。塑造和維護保險業良好形象的關鍵是保險公司自己的作為。因為保險產品的專業性、復雜性和經營的獨特性,許多消費者對產品特點不夠了解,由此容易產生許多誤解,從而導致對行業的一些負面評價;而許多媒體對保險業也不甚了解,有時還會對這種負面評價起到「放大鏡」的作用。但是面對此類負面形象的宣傳和報道,保險公司應該首先檢查自己。誠然,保險業容易遭受「逆向選擇」,但是保險業自身仍然應當在有效防止「逆向選擇」的前提下,盡可能多地為消費者提供所需要的產品。在很多情況下,出於保險業自身的行業特點,需要營銷員來向消費者銷售保險產品。為防範營銷員的個人不規范行為,保險業應該及時採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杜絕銷售誤導,由此讓消費者放心地購買保險產品。道德風險和保險欺詐是保險業與生俱來的「毒瘤」。為保護全體投保人和保險公司的利益,保險業必須嚴防索賠中的欺詐;此外,保險業也需要採取足夠有效的手段提高理賠時效,識別真偽,設身處地替保險人著想。保險行業的確有許多可以改進的地方,保險行業應當時時自省,從自身做起。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Ⅵ 保險業的盈利方式是怎樣的
保險公司的傳統經營模式是依靠「三差」來實現利潤的。
「三差」分別為如下:
1、死差益: 實際死亡人數 < 預定死亡人數而產生的。
2、費差益: 實際所用的營業費用 < 預定營業費用而產生的。
3、利差益: 保險資金投資收益率 > 保險合同預定的平均利率而產生的。
投資收益是保險公司重要的利潤來源:
隨著保險業的發展,保險公司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從國外保險行業的經營狀況看,大多數保險公司的保險業務本身都是虧損經營,它們都是通過保險資金的投資收益來彌補直接承保業務的損失。
近年來,國際大保險機構的實踐也有效地驗證了資金運用對於保險業發展的重要性。投資業務開始與承保業務並駕齊驅,成為保險公司發展不可或缺的兩個輪子。
(6)保險業如何捐贈保險產品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
第六十七條
設立保險公司應當經國務院保險監督管理機構批准。 國務院保險監督管理機構審查保險公司的設立申請時,應當考慮保險業的發展和公平競爭的需要。
第六十八條
設立保險公司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主要股東具有持續盈利能力,信譽良好,最近三年內無重大違法違規記錄,凈資產不低於人民幣二億元;
(二)有符合本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規定的章程;
(三)有符合本法規定的注冊資本;
(四)有具備任職專業知識和業務工作經驗的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
(五)有健全的組織機構和管理制度;
(六)有符合要求的營業場所和與經營業務有關的其他設施;
(七)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保險監督管理機構規定的其他條件。
第六十九條
設立保險公司,其注冊資本的最低限額為人民幣二億元。 國務院保險監督管理機構根據保險公司的業務范圍、經營規模,可以調整其注冊資本的最低限額,但不得低於本條第一款規定的限額。 保險公司的注冊資本必須為實繳貨幣資本。
第七十條
申請設立保險公司,應當向國務院保險監督管理機構提出書面申請,並提交下列材料:
(一)設立申請書,申請書應當載明擬設立的保險公司的名稱、注冊資本、業務范圍等;
(二)可行性研究報告;
(三)籌建方案;
(四)投資人的營業執照或者其他背景資料,經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上一年度財務會計報告;
(五)投資人認可的籌備組負責人和擬任董事長、經理名單及本人認可證明;
(六)國務院保險監督管理機構規定的其他材料。
Ⅶ 保險業如何有效發展業務
中國保險業仍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原因如下:
盡管我國保險業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於起步晚、基礎差,與發達國家相比,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我國保險業依然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
1、保險業發展與經濟不適應。我國保險業的發展與經濟不適應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首先與國民經濟發展整體實力的不適應。2010年,我國GDP世界排名第二位,但是保費收入排名為第六名。保費收入佔GDP的比重世界平均為8%,我國僅為4%。其次,與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適應,雖然目前保險產品品種較以前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保險產品還是不豐富,有許多人民群眾迫切需要的險種還不能提供,不能有效滿足社會多層次的需求。並且與和諧社會建設不適應。我國人均長期壽險投保率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保險作用發揮的還比較有限。最後與金融體制改革發展的要求不適應。我國保險資產占金融業總資產的比例為4%左右,而這一比例在發達國家則高達20%。
2、中國保險業的誠信缺失。據2008年底,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和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檢測中心在對國內公眾保險情況調查顯示:老百姓認可國內保險公司不到10%,只有6%左右的人認為國內保險公司誠信較好,70%的人認為誠信一般,持不信任態度的佔26%。按國際標准,當一個行業有6.5%的消費者對他不信任時,就表明這個行業進入了危機階段。中國保險業的誠信缺失成為制約其自身加快發展的瓶頸。投保容易索賠難,不能嚴格履行保險合同,壓賠案,壓賠款,代理人誤導消費者等這些類似事件的屢次發生,是保險公司未來追求高增長對誠信和消費者信心的透支。
3、面對國際形勢而言,我國保險業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國外保險公司無論從資金實力、產品開發技術,還有業務展開方式和管理水平上都遠遠強如國內的公司,與這樣的公司同台競爭,無疑給中國保險業帶來競爭壓力。而且稅收方面外資保險公司享受優惠,在資金運作方面,外資保險公司的投資可涉及股票、房地產、貸款等,資金運用率普遍在85%以上,而中資保險公司的保險基金運用渠道相對狹窄。外國保險公司可以憑借其經濟實力和稅收的優勢,通過降低保險費率、提高保險代理傭金搶占市場。可以預見,隨著保險業開發程度的提高,外資保險公司對國內保險市場的沖擊必然會升級,並壓縮民族保險業的生存空間。
4、行業人才現狀堪憂。2010年,據統計,全國保險系統職工人數近64萬,如果加上330萬名的保險營銷人員及其他保險中介保險行業的隊伍達400萬人之多。然而,從整體上看保險行業人才隊伍建設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保險人才培養滯後,保險人才總量的匱乏,就北京市場而言,保險人才就缺口10多萬。而且人才質量不高,高層次人才比例偏低,就全國330萬保險營銷人員言,擁有大專以上文憑的人員不到30%,大部分是高中或者中專學歷,保險專業知識普遍缺乏;至於高級管理人才則更是稀缺。而人才結構不夠合理在全國保險專業技術人員中,精算、核保、理賠人員所佔比重明顯偏低,與整個保險業的發展根本不相匹配。而且還有地域分布不均衡、人才流動無序等問題。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Ⅷ 保險公司贈送保險產品屬於公益廣告嗎
這個不屬於公益廣告,是為他的產品做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