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品生產 > 王羲之的扇子屬於什麼產品

王羲之的扇子屬於什麼產品

發布時間:2023-05-22 11:13:52

Ⅰ 扇子的起源是什麼 歷史上扇子的由來及其發展

扇子的起源是什麼 歷史上扇子的由來及其發展

扇子的起源:扇子,最早稱「「,在我國已有3000多年歷史。據說 我國那時已有蒲扇和竹扇了,人們開初不是用它取涼,而是一種 裝飾品。在周代,王和後的車子都有「扇扇「,用來遮蔽風塵,叫 「障扇「;後來的封建皇帝和高官出行的儀仗中,都有大障扇,以 顯示其威風。據晉崔豹的《古今注》記載,最早的扇子是殷代用 雉尾製作的長柄扇,但並不是用來拂涼的,而是一種儀仗飾物。 由持者高擎著為帝王障塵蔽日。

到了漢代以後,湖南的竹扇和山 東的絹扇普遍用來取涼,形式也逐漸增多,並從日用品成為藝術 品。《西京雜記》一書中對此就有較詳細記載。據載當時的紈 扇,大都用絹等絲織品製成。相傳那時長安有個技術很高的工匠名叫丁緩,曾經制出過一種很大的「七輪扇「,只需由一個人操縱 運轉,就能使滿廳堂的人感到涼爽。看來,這種扇子可能就是現 在生活中的吊扇、台扇的鼻祖。

傳說三國時楊修曾與曹操畫扇。所以,扇子主要是驅暑,還 可以作為一種工藝品。人們可以在扇子上繪畫、雕刻多種花鳥山 水人物,或題詩寫字,頗為高雅。晉朝大書法家王羲之見一位賣 六角竹扇的老婦,就在每個竹扇上各寫五個字,老婦很不兆凳神高興。 王羲之說:「但言是王右軍書,以求百錢可也。「老婦拿出去叫賣, 果然人們爭相購買。我國歷史上有不少有名的畫扇佳作,如明代 周之冕的竹雀扇、唐寅的枯木寒鴉扇、沈周的秋林獨步扇,清代 惲壽平的菊花扇、王武的梧禽紫蔽扇等。現在,我國的扇子作為 一種工藝品馳譽世界。郭沫若曾為扇廠工人欣然題詩一首:清族虧涼 世界,出自手中。精逾鬼斧,巧奪天工。飛遍寰宇,壓倒西風。

扇子還可以表現人的某種心理狀態。蘇東坡用「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之句,描寫周瑜的風度。杜牧以「輕羅小扇撲流螢「的 詩句,描寫少女們的活潑姿態和歡樂情緒。唐人王建的《調笑 令》雲粗逗:「四扇,四扇,美人並來遮面。「描寫美人以扇遮面的悲切 心理。「夏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農夫心內如湯煮,公 子王孫把扇搖。「一把扇子,把不勞而獲的剝削者的可增面目,人 木三分的刻畫出來。有的文藝作品還以扇喻人,被作為定情之 物,《桃花扇》中就寫侯方域給了李香君「宮扇一柄「,「永為定情 之物「。後來李香君抗拒權奸,血染扇面,由楊龍友點染,畫成 一柄桃花扇。

扇子也是舞台上不可缺少的道具。《空城計》中 諸葛亮 羽扇 輕搖,烘托出他指揮若定、成竹在胸的神情。著名川劇演員陽友 鶴,僅使用摺扇的姿態就有70多種。過去相聲演員,手裡常拿 一把扇子,是為了烘託人物性格。

在國外,扇子也有很多趣話。古埃及人早會用棕櫚葉做一人多高的扇子,主要供貴族和奴隸主使用,由身強力壯的奴隸打 扇。以後,扇子被看成權貴的象徵,扇子越大,坐在扇子下面的 人越是顯赫。公元9世紀,日本人發明了小巧玲攏的摺扇,他們 把摺扇看成能帶來幸福的祥物。歐洲從16世紀中期開始,摺扇 在宮廷和仕女界大受青睞。法國作家伏爾泰說:「不拿扇子的女士 猶如不佩劍的男子。「可見扇子和劍在當時上流社會風行之盛。

1797年,英國人威廉·科克寫了世界上第一本《扇學》,其中提 到對付一個突如其來的獻媚者,小姐們用起「扇語「來簡直就像水 兵們用旗語一樣嫻熟。右手使勁揮扇表示「我愛另一個人「,如果 來者不開竅,她再用左手照樣來一遍,這叫做:你還是走開的 好!他就應該馬上走開,這時,如果小姐突然讓扇子墜地,聰明 人就會頓時喜出望外,因為這一動作意味著「讓我們言歸於好 吧「!至於將扇子貼近臉頰,這是「我愛你「的意思。

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物質文明的發展,扇子的功用正不斷地由 電風扇和空調設備來完成,然而人們始終沒有、也許永遠不會丟 棄和忘卻扇子。1981年,米蘭和紐約的國際工藝美術設計小組 設計了一系列新穎的日用工藝品,從沙發到沙發枕、從花瓶到煙 灰缸、從玻璃杯到耳環……全部做成扇形的,人們競相爭購,著 實時髦了一陣。在收藏家的眼裡,扇子的身價更高,目前世界上 最貴的一把扇子是180年前在德國生產的,扇骨用精雕細琢的珠 母做成,裝飾著純金做的小鳥,鑲著綠寶石和紅寶石。該扇於 1980年在瑞士蘇黎世的一次拍賣中以 2萬瑞士法郎的高價更換 了主人。

Ⅱ 惜之畫扇的故事簡介

原文
王冊粗讓羲之,東晉之大書法家也。嘗在蕺(jí)山見一姥持六角扇賣之。羲之書其扇,各為五字。姥初有慍色。羲之因謂姥曰:「但言王右軍書,以求百錢也。」姥如其言,人競買之。他日姥復見羲之,求其書之。羲之笑而不答。

譯文
王羲之是東晉的一位大書法家。他曾經在蕺(jí)山看見一位老婦人,拿著六角竹扇在賣。王羲之在她賣的扇子上題字,(每把扇子)各寫了五個字。老婦人起初有點生氣。於是王羲之就對老婦人說:「你只要說是王右軍寫的,(憑此)就可以賣到幾百錢了。」老婦人按照他的話做了,果真人人都爭著買扇子。過了幾天,老婦人找王羲之,請求王羲之再寫一次。王羲之笑著卻沒有州局回答。

ps:應該是羲之畫扇吧,類似的故事還有東坡畫扇等,古代文人這類故事還是很多的,百凳盯度直接搜索即可

Ⅲ 扇子的發展史

扇子發展歷程:

扇子本是實用之物,以其輕薄而面積大,可扇風取涼。中國一向有在日常器物上施以裝飾的傳統,於是扇柄扇骨上有雕工,扇面正反上加書畫。較早的雕工褲弊書畫多由普通匠人完成,慢慢地各種有才華富想像的藝術家也來參加,扇子也就此演變成有實用功能的藝術品,使人頓生愛羨之心、寶藏團或之意,成為今天集藏的一大門類。

中國扇子的起源很早,商代就有扇的雛形。

中國古代扇子的種類非常多,但真正被藏家所垂青的,只有摺扇和團扇二種。

摺扇一名「折疊扇」,又名「聚頭扇」。摺扇收則折疊,用則撒開,故又稱「撒扇」。摺扇產生時間雖較遲,其重要性卻極大。它攜帶方便,出入懷袖,扇面書畫、扇骨雕琢,是文人雅士的寵物,所以又有「懷袖雅物」的別號。團扇產生遠早於摺扇,因形狀團圓如月暗合中國人合歡吉祥之意,又名「合歡扇」。又因其由絲織物製成,故又稱「紈扇」或「羅扇」。更由於唐人王建《調笑令》中的名句「團扇團扇,美人並來遮面」,而產生了「並面」、「便面」和「障面」的雅稱。

明代是摺扇流行的開始,這或許是由於永樂時期明成祖的倡導。近代明代藩王墓出土物中摺扇不少,可與上述記載相印證。摺扇製作在全國范圍內都有分布,以地名人名著稱的就有杭扇、曹扇、川扇、歙扇、弋扇、潘扇、方扇、黃扇、青陽扇、溧陽歌扇、豐潤畫扇、武陵夾紗扇、金陵柳氏扇、尹氏紙麥扇、吳扇等繁多的名目,也有以功能用途分的春扇、秋扇和靴扇等品種。扇股扇面的製作日趨精良,且各有名家;扇面書畫廣泛流行,在文人雅士中得到認可。如果說摺扇源於日本的話,此時已真正漢化,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清代是中國摺扇大發展的時期。扇子在文人官員間的使用更加頻繁。扇子不僅是用以生風涼的工具,也不僅是一種藝術品,它成為一種身份地位趣味的象徵,成為他們社會角色的道具。不僅是夏天,就是在天氣涼爽的季節,手執一扇,打開收攏,或佩掛在身,或藏於袖中,都具有人格表露、情緒交流的意義。不僅是文人,不僅是男性使用摺扇。從文人書畫扇這一主流,分出以黑紙扇、游鑒圖扇和戲畫扇為典型的工藝扇,以及女用的米扇。從扇本身出發,又有了扇袋、扇墜和扇盒等附屬的工藝品。扇子還從中國流傳到世界其他地區,特別是歐洲。乾隆時期,廣州的商人曾專門生產適應歐洲貴婦趣味愛好的象牙摺扇。摺扇成了中國文化的象徵和與世界文化交流的使者。

民國時,摺扇保持了它在中國藝術上和生活中的重要性,但沒有什麼超出前代的,而值得一提的創新是集錦扇。在此之前,雖然也有多人在同一扇面上合作繪畫,或分段書寫各自署款的扇子,但集錦扇卻是將扇面空間用不同的方法加以分割,然後由多名書畫家分別作書繪畫。從最少的兩人組合開始,到多至十餘家合作的集大成之作,確實令人耳目一新。在扇面上作畫寫字,在三國時就有,據《晉書》記載,王羲之為蕺山老姥題扇的故事,是不是最早了,我也說不清。在扇面上作書繪畫歷來被人們所喜愛,所收藏。由於扇面形態獨特,文人墨客苦心經營,別出心裁,依據扇面形狀繪制出千姿百態的圖畫,抒發出令人賞心愉快的語言詩句。當今書畫藏品中的歷代名人佳作以成扇或扇面形式的作品數量不少,成了書畫藝術的珍寶。

在摺扇上寫字作畫並非易事,由於扇面的形態不同,高低不平,材質多樣,要在上面創作出氣勢貫通,瀟灑流暢,令人贊美的作品,確實需要精心設計,耐心經營,反復實踐才能達到,從古人的經驗中我們看到較多的有如下幾種章法設計:

一是一行長一行短的章法,如圖1,這種形式使用行草書體最為適宜,可以收到氣勢流暢,磅礴大氣,美不勝收的效果。

塌純伍三是一字成行的章法,這種形式適合寫大字,書體不限,沿著摺扇弧邊書寫,在下面留下一片空白,顯得空靈、自然、大方、給人一種賞心悅目的快感。以上三種形式的章法,都是沿著扇面的弧邊書寫成弧形的,今人也有別出心裁的,在扇碩中部排成平行四邊形(或圓形)的形態,吾以為這種形式雖不夠自然但只要安排得當,特別是安排好落款和印章,同樣可以獲得美的享受。關於團扇(即圓形鏡面)的書法創作,比起摺扇要自由一點,可以沿圓形布滿扇面,也可取中間排列成方形,也可半方半圓,也可只寫一個單字,也有一番韻味。

Ⅳ 紹興王星記紙扇是哪裡的特產


產品名稱:王星記紙扇
產品產地:紹興
產品簡介:紹興王星記紙扇品種齊全、花色多樣、製作精細、用料考究。大多選用竹秀細勻的竹子作骨,以純桑皮紙為扇面,採用高山柿漆為製作的粘料,製作工藝十分復雜。如傳統產品黑紙扇,需經過72道工序,100多個製作過程才能完成。它的主要品種有:
黑紙扇。這是當初「王星記」得以揚名四海的傳統產品,也是今日王星記紙扇久負盛名的名牌產品,其中尤以「毛全本」和「全棕」最為名貴。黑紙扇凳悄選料十分講究,「全毛本」採用三年生以上冬季採伐的毛竹為原料,「全棕」則必須用雲南、貴州等地高山生長的棕竹,扇面選用浙南山區特產純桑皮紙,塗料則用會稽山區的優質柿漆加上福建產的煙煤粉調制而成。「毛全本」扇骨竹筋細勻,烏黑透亮;「全棕」扇扇骨花紋別致,恰如公雞頸毛。黑紙扇不但外觀古樸典雅,且內在質量堅韌耐用,經試驗這種扇子放在水中浸泡幾個晝夜仍不殼不酥,具有雨淋不透、日曬不翹的特點,故有「一把扇子半把傘」之說。扇面上精心繪制的人物山水、金銀鏟貼,則如錦上添花,成品採用仿古錦盒盛裝,優雅美觀,是饋贈親友的上等禮品。一直是東南亞、日本、港澳地區的暢銷貨。
工藝掛扇。是近年開發的新產品之一,主供出口。這類扇收折長度從50厘米到150厘米共有十幾個規格,主要用於客廳、書房、居室的裝飾,品種有紙面、全金面、灑金面、全絹面等,扇面圖案以喜慶吉祥為主。這咱扇展開遠望如扇型壁畫,近看則成了由20根扇骨支撐而成的精緻屏風,確是觀賞和實用並重的工藝佳品,一直暢銷日本和東南亞地區。
白紙扇。屬傳統產品。這類紙扇品種規格較多,檔次懸殊,從每把0.2—0.3元的經濟實用扇到十幾元、幾十元的藝術欣賞精品均有。近年來,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利用扇子印刷廣告饋贈客戶日見增多。這類紙扇既作為日用品,又作為宣傳品、科學知識普及品,賦予傳統產品以新的使命,從而煥發了青春。香木扇。這是近年開發的又一新品種,採用優質香木,通過鋸片、造型、沖花、拉花、燙花、串裝噴香等工藝而成。纖細的扇骨上,有千百個精細透空的花紋,展開扇面幽香撲鼻、火筆烙出棕褐色花紋、具有檀香扇的特點,而售價只有檀香扇的1/20,尤為女青年所喜愛。此外,還有舞蹈扇、沖花扇、微型扇、仿象牙扇、工藝檀香扇、柏木扇等,也各具特色。
產品歷史:紹興自古是制扇名邑。《晉書.王羲之傳》中有一則王羲之題扇的佳話:「嘗在蕺山見一老姥,持六角竹扇賣之。羲之書其扇,各為五字。姥初有慍色。因謂姥曰:『但言系王右軍書,以求百錢耶。』姥如其言,人競買之。」現在紹興城內還有一座「題扇橋」,相傳就是王羲之題扇的地方,而這一古老傳說,也仍為紹興人民所津津樂道。
明清時期,紹興的制扇業已相當興盛,主要集中在紹興城內,嘉會興浦、周家橋、州山、梅山、小觀等地。以周家橋一帶為最盛,素有「扇窩」之稱,除少數幾戶單純從事農業生產外,絕大多數是制扇戶,盛時扇作坊不下四、五百家。而王星記扇庄,則以製作精良而久負盛名。
王星記扇庄創建於1875年(清光緒元年)。老闆王星齋,蕭山臨浦人(時屬紹興府),原為祖傳制扇手,尤精棗裂渣黑紙扇技藝;其妻陳英乃是紙扇鏟貼(用金銀箔鏤雕成圖案貼於紙面的一種工藝)灑金巧匠。由於技巧藝高,又善於經營,名氣大振,源陸擠跨了當時杭城最有名氣的「舒蓮記」扇號,而登上紙扇霸王寶座。王星齋在杭州、上海、香港等地開設門市部專營紙扇銷售,同時由嫡傳高徒章金木在紹興柯橋開設制扇作坊,專供外地門市部銷售。如今100多年過去了,簡陋的扇作坊已發展成擁有8個生產大類,近500餘種花色、規格,設備齊全,技術力量雄厚的專業制扇廠。1986年,生產各檔扇子220萬把,產值256萬元,創稅利72萬元,還為國家創外匯近30萬美元。其中工藝大扇的出口額為全國各扇廠之首。王星記扇廠的扇子,不但品種繁多,而且質量上乘。1979年和1983年該廠的黑紙扇連獲省優質產品,1986年工藝掛扇也被評為省優質產品,一把繪有「北京萬壽山全景圖」的黑紙扇榮獲1987年全國旅遊紀念品一等獎。

Ⅳ 扇子屬於什麼類目

工具或者藝術品
這主要要看是什麼用途。
古稱折疊扇、聚頭扇、撒扇。品種有紙摺扇、象牙扇、貝殼扇、 檀香扇、孔雀翠羽扇等,其中以紙摺扇為最普及。紙摺扇是以細長的竹片製成眾多的扇骨,然後將扇骨疊起,頭部以釘鉸固定,其餘則展開為半圓形,上裱糊以紙,作扇面羨橘,並在扇面上題詩作畫。扇骨料以棕竹、湘妃竹、烏木為佳,每把扇子少則 7支,多盯兄達40支,一般多為14支或16支。40支扇骨的摺扇,扇骨纖細,風格秀麗,古代專為婦女所執。象牙扇、凱派襲貝殼扇、檀香扇則以象牙、貝殼、檀香木製成扇骨,直接以絲線將扇骨綴連為半圓形扇面,並在扇面上鏤雕精巧、纖細的圖案。檀香扇的扇面除鏤空圖案外,又飾以烙畫,或裱糊薄絹,彩繪花鳥、仕女畫面,風格艷麗,為婦女所喜愛。蘇州摺扇以水磨竹扇骨為著名,即以細砂紙、浸濕的木賊草和榆樹葉等反復將竹扇骨打磨,然後上蠟,滋潤細膩,如同白玉。

Ⅵ 紙扇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我國扇子之所以受人喜愛,除了可以扇風納涼之外,還和扇子雅緻精巧和扇面的書畫藝術分不開。扇子在我國源遠流長,據史書稱:「黃帝作五明扇」,可謂早矣。西周羽製成「羽扇」已具有美學裝飾功能。漢代開始使用輕巧簡便的竹扇,漢代以後又出現以竹為圖框、以綾絹為扇面的紈扇。紈扇又名團扇,宜於書畫,多以骨、玉、象牙等為柄,墜以流蘇,顯得珍貴爾雅,這種扇在我國流行千餘年,特別為閨閣仕女所鍾愛。唐人張彥元《歷代名畫記》載,名士楊修為曹操畫扇,不小心掉了一個墨點,就順勢畫成一隻蒼蠅,可見,至少在魏晉就流行扇上作畫了。

摺扇其實源自日本,製造靈感得自蝙蝠翅膀的開合。北宋年間,摺扇作貢品傳入我國,但尚未廣泛使用,至明清就相當興盛,它易於攜帶,又有舒合之妙,成為文人雅士掌中物。扇骨有用象牙、玳瑁、檀香等名貴材料製成,扇面則分灑金、混金、捶金、塗香數種,有的還請能工巧匠在扇骨的面上精雕細刻,成為一件珍貴藝術品,一扇之價,值滲啟喚以百金。摺扇扇面呈半圓弧形上寬下窄向四處呈輻射狀,因而在構圖章法筆墨形象上都別具風韻,北宋始在摺扇上題詩作畫。明清以來文化人都喜歡在扇上舞文弄墨,使扇面書畫藝術在中國大放異彩,題材廣泛,風格多樣,書面扇面雖幅不盈尺,花鳥蟲魚、山水仕女、人物故事、千姿百態,成旁慎為中國繪畫中的一個專門藝術品種。

扇子是人們的日常生活用品,也是裝飾品。它以其價美物廉、方便實用、雅俗共賞而深受人們的喜愛。扇子分有摺扇、竹扇、絹扇、羽扇、葵扇和麥稈扇六大類。除了實用性外,作為一種藝術品,它匯集編織、雕刻、書畫、刺綉等工藝技巧,也可作為戲曲、舞蹈、曲藝等表演藝術的道具。它有時候甚至可以作為一種身份的象徵。中國民間流傳的活佛濟公的形象,惹人喜愛,它頭戴破僧帽,衣衫襤褸,手持破蒲扇,瘋瘋癲癲,卻愛濟困解難,助人為樂,可謂是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三國時蜀相諸葛亮,足智多謀,風流倜儻,輔助劉備建立霸業,每每羽扇綸巾裝束,羽扇常不離手,成了他身份和智慧的象徵。自扇子傳世以來,相關的傳說趣聞多不勝數。相傳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曾遇一賣扇子的老婆婆,她因扇子滯銷而發愁,王羲之即興為之題字,使得老婆婆的扇子大為暢銷,一時傳為佳話。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扇子的國家,並逐漸傳入日本和歐洲的許多國家。扇子的歷史源遠流長,它可上溯到遠古的虞舜時代,晉人的《古今注》中記載:「舜廣開視聽,求賢人自輔,作五明�。」明人也有「舜始造扇」的記載,說明舜帝時就已經有扇子了。在商周時代,人們用雄雉雞絢麗斑斕的長尾製成了「翟扇」,並出現叢凱了長柄的「雉扇」。扇此時成了帝王威儀的象徵。雉毛扇到唐朝改成了孔雀毛。據考古發現,四川成都出土的戰國銅壺刻有一個僕人手執長柄扇替主人扇風的圖案,這是目前發現較早的扇子形象。漢末到魏晉南北朝出現了用動物尾毛做成的拂塵,謂之「毛扇」。而另一種以禽類羽毛製成的羽毛扇,質地潔白,毛絨柔軟,輕飄舒適。江南地區以白鵝羽毛製成的羽扇最為著名,多作為貢品進貢朝廷。到了漢代,絲織業開始發展,出現了「紈扇」,因用潔白細絹製成,故又稱之「絹扇」。製作除了用絹外,材料也可用綾、羅、紗等絲織品,又因其「團團如明月」,也稱為「團扇」。此形式的扇子深受中國古代婦女青睞,作為一種主流而大為發展,它在結構和裝飾上力求精緻、華麗、情趣和小巧,外形上有橢圓、海棠、長方、曲線等形狀。此扇有的以檀香木製成,一扇在手,芬芳四溢,神思清爽,極具情調。大約在宋朝時出現了今日常見的摺扇,因其可折疊,故又稱折疊扇。摺扇方便實用,在民間中廣為流傳。戲曲中的書生,常常人手一把摺扇,成了一種象徵。摺扇繪畫題詩始於明代永樂間,扇面畫使得扇子升華為另一種藝術形式,為歷代收藏家所珍愛。古往今來,許多文人騷客在扇面上留下的題詩、書法和繪畫,備受人們的珍愛和收藏,由此而繁衍出來的另一種傳統的藝術形式———扇面書畫。扇面書畫是中國傳統藝術中的一朵奇葩,它為後人留下豐富多彩的墨寶和藝術珍品。現存於上海博物館的明代謝縉所繪的《汀樹鉤船圖》,是傳世的明代最早一幅扇面畫。扇面畫常用的題材有仕女、山水、花鳥魚蟲以及詩詞書法藝術等。有時一把普遍的扇子,一經名家題詩作畫而身價百倍。扇子精湛的工藝和傳統書法詩詞繪畫的完美結合,兩者相得益彰,渾然一體,真是妙趣橫生,令人愛不釋手。明代唐伯虎、文徵明、沈周等人都喜在扇面上作畫題詩。清代的扇面畫最為豐富,名家輩出,如石濤、八大山人、任伯年、吳昌碩等,都是畫扇高手,因而此時的扇面畫,風格流派異彩紛呈,蔚然大觀。摺扇發展到明代嘉靖年間,分為杭扇、蘇扇、寧扇等流派,它們的藝術風格和製作手法各有特色。杭扇與杭州的龍井茶、絲綢並稱「杭城三絕」,有多種形式的製作,其中又以黑紙扇最為著名,它以柿汁塗扇面,色澤烏黑,經久耐用,既可消暑又可遮陽。蘇州的摺扇以白紙扇為主,製作考究,工藝精良,杭扇、蘇扇多以竹子為扇骨,以紙絹為扇面,雅緻細膩,素有「蘇杭雅扇」之稱。

現在,扇子主要生產於我國的浙江、江蘇、四川、廣東等地。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扇子作為實用品的功能正在逐漸消退,更多的人看重的是它的藝術性,並用之於收藏、把玩。這一傳統的工藝品正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煥發著新的活力。

Ⅶ 羲之書其扇的起因是什麼目的是

羲之書其扇的起因是見到老婦人在賣扇子,目的是幫助老婦人能賣出扇子。

原文:

王羲之,東晉之大書法家也。嘗在蕺山見戚銀一姥持六角扇賣之。羲之書其扇,各為五檔談字。姥初有慍色。羲之因謂姥曰:「但言王右軍書,以求百錢也。」姥如其言,人競買之。他日姥復見羲之,求其書之。羲之高蠢宴笑而不答。

譯文:

王羲之是東晉的一位大書法家。他曾經在蕺山看見一位老婦人,拿著六角竹扇在販賣。王羲之在她賣的扇子上題字,(每把扇子)各寫了五個字。老婦人起初有點生氣。

於是王羲之就對老婦人說:「你只要說是王右軍寫的,(憑此)就可以賣到幾百錢了。」老婦人按照他的話做了,果真人人都爭著買扇子。過了幾天,老婦人找王羲之,請求王羲之再寫一次。王羲之笑著卻沒有答應。

總結:

1、看見為生活所迫上街賣扇的老婦人便善良題字,預料到了會有較好的收益。

2、老婦人再次上前請求題字,雖然王羲之能夠幫助她但並沒有寫。

3、王羲之是一個善良但十分有原則的人。因為老婦人已經賺了很多錢,還向王羲之要題字,說明她有些貪心了,所以說王羲之不再給她題字了。

Ⅷ 王羲之書六角扇

《王羲之書六角扇》翻譯 :他又曾經在蕺山看見一個老婦人,拿著一把六角扇在轎磨叫買。高帆正王羲之就在老婦人的六角扇上每面各寫了五個字。老婦人開始有些不高興,王羲之於是對老婦人說:「只要說是王右軍書寫的,就可以賣得一百錢了。」老婦人照此一說,許多人都爭著來買這把扇子。又一天,戚悔老婦人又拿著一把扇子來,王羲之笑而不答。王羲之的書法被世人所推崇,就像這樣啊!

Ⅸ 給扇下個定義

頃明扇 屬短兵械之一。由扇面和扇骨組成。扇面為絲、綢、絹、紗等製成,扇骨為竹篾或鋼、鐵所制。扇子比一般兵器簡單、攜帶方便。可收攏藏於包內,也可插於腰間。輕便的也可插於後衣領之內,但真正能練好扇子功,卻非易事。用於武術技擊的扇子多以鐵扇為主。
鐵扇子 長一尺二寸,扇骨為鋼或鐵制,扇面為絲或綢或短紗,其邊鋒有鋒利的刺刃。此扇合攏如鐵棍,可擊可打,展開似刀,可砍、可劈,亦可上遮下擋以防暗器。它的特點是汪乎胡一物多用,即可扇風祛暑,又可防身御敵。技擊又能剛柔相濟,攻守兼備,變化多端。
少林天罡劈水扇 扇把長九寸,扇身長一尺二寸,寬六寸,全長二尺一寸,頭有纓尾。
武當太極金扇 是武當派練氣養生功法的一種扇子。太極金扇功源於唐代,由皇宮內桃花扇舞衍化而來,迄今已有千年之歷史。其扇功法有:摩扇、旋扇、穿扇、顫扇、雲扇、翻扇、點扇等。
中國扇文化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是民族文化的一個級成部分,它與竹文化、佛教文化有著密切關系。歷來中國被譽為制扇王國之稱。扇子主要材料是:竹、木、紙、扇、象牙、玳瑁、翡翠、飛禽翎毛、其它棕櫚葉、檳榔葉、麥桿、蒲草等也能編強或製成各種千姿百態的日用工藝扇、造型優美,構造精製,經能工巧匠精心鏤、雕、燙、鑽或名人揮毫題詩作畫,使扇子藝術身價百倍。中國扇文化起源於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在烈晶炎炎夏季,隨手獵取植物葉或禽羽,進行簡單加工,用以障日引風,故扇子有障日之稱,這便是扇子的初源。扇子在我國已有三、四千年歷史,經數千年沿革演變完善改進已發展成為幾百種的扇子家族,但總的歸納為二大類;一平扇(即是團扇、葵扇、麥草扇、玉版扇等)不能折疊,二摺扇可自如敞開收疊。平扇來之於"障扇"(掌扇)"竹+捷"(古代用竹片編製成的扇子稱"竹+捷")。戰國秦漢時期,一種半規形"便面"其形似單扇門,故又稱"戶扇"單門扇可遮面窺視成為當時扇子的主流。"便面"一律用細竹篾編形製成,上至帝王,下至平民者使用它。

西漢時期,對稱"困攔合歡扇"(又稱宮扇、紈扇、團扇),其形尚圓,合歡扇特點是面素白色以扇柄為中軸,左右對稱似圓月,紈扇以竹木為架,面成圓形或橢圓形,用薄絲絹糊成。當時以中原一帶所制紈扇最為考究,有"齊紈楚竹"之說,即指用山東絹和湖南竹製作扇面的紈扇。漢時十分流行這種紈扇,並賦詩頌之,如班婕的扇詩,"新裂齊紈素,鮮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 此種對稱式團扇出現後,歷代沿用而不衰,並成為我國傳統風格的扇型。
清代時,對稱類型的扇面除圓形外,有長圓、扁圓、方圓、梅花形、葵花形、瓜凌形、腰形、馬蹄形……這些扇形突出的特點是對稱、輕 盈、工藝性強。

摺扇,古稱"聚頭扇",或稱為撒扇,或折疊扇,以其收攏時能夠二頭合並歸一而得名。南宋時,摺扇的生產已有相當規模。摺扇盛行於明代,皇帝下召命宮內工匠仿製高麗扇,吸取外來工藝製作,促進國內扇子發展。

扇子起源於中國,在中國已有3000多年歷史。最早出現在殷代,用五光十色的野雞毛製成,稱之為「障扇」,故「扇」字里有個「羽」字。當時,扇子不是用來扇風取涼,而是作為帝王外出巡視時遮陽擋風避沙之用。西漢以後,扇子開始用來取涼。三國時諸葛亮輕搖鵝毛扇,妙計橫生,運籌帷幄。羽扇出風緩軟,不入腠理。東漢時,大都改羽扇為絲、絹、綾羅之類織品,以便點綴綉畫。一輪明月形的扇子稱之為「紈扇」或「團扇」,也叫「合歡扇」。當時扇子有長圓、葵花、梅花、六角、匾圓之形;亦有木、竹、骨等材之柄;還有扇墜、流蘇、玉器之飾。扇面上常綉以山水花卉,款式爭奇斗艷,閨閣仕女手搖團扇,清風徐來,不但可以平添主人嫻雅文靜的儀態,又能體現女性天真活潑的個性。
在扇子上題詩作畫第一次出現於三國。據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載有曹孟德的主簿楊修與魏太祖「畫扇誤點成蠅」的故事。《晉書·王羲之傳》有一則王羲之為老婦題扇的佳話。當時有位「老母」,「持六角竹扇,求書於王羲之」,「羲之為書五字」,她售出時便由十二文漲至「百文」。今浙江紹興蕺山南邊有「題扇橋」,相傳便是王羲之題扇處。

北宋時,出現了攜帶極為方便的摺扇。摺扇,亦叫「聚頭扇」、「撒扇」或稱「聚骨扇」。其扇骨有用牛角、玳瑁、象牙、翡翠、湘妃竹、檀香木等珍貴材料製成;形式有琴式、如意頭、竹節式、蚱蜢眼等;扇骨分七、九、十二、十四、十六、十八股之多。

到了南宋,畫扇、賣扇、藏扇之風盛行,並出現了扇鋪和畫商。明清文人墨客題扇畫扇成為一種時尚。近現代的惲壽平、鄭板橋、金農、石濤、任伯年以及吳昌碩、齊白石、張大千、徐悲鴻、傅抱石、李可染等都是題扇畫扇的藝術大師。眼下,這些名家的翰墨丹青扇子,每柄價值都高達數萬,乃至數十萬元.

扇面入字入畫,使人賞心悅目,給人以美的享受。欣賞扇面書畫務須細細品味,慢慢咀嚼其中的藝術意蘊。老舍先生平生熱衷於收藏書畫扇,幾十年來,他集得扇子有數百把,其中有明、清和現代書畫家題詩作畫的扇子,亦有戲劇界名流的書畫扇。鄭逸梅先生愛扇成癖,視扇為「書畫皆絕的珍品」。他最珍愛章太炎的篆書扇和吳湖帆所繪綠梅的書畫扇。當代女作家葉文玲有藏古玩的雅好,書畫扇亦在她的收藏之列。她書房的書櫥中有把扇面,上有劉海粟題寫的「清風」二字;馮友蘭題寫的「明月」二字;裴艷玲書寫的「亂石崩雲」四字;華君武所繪的幽默畫,曹禺的題詩等等,葉文玲非常珍愛。

扇子史傳上最初稱為「五明扇」。相傳舜為廣開視聽求賢自輔,曾製作五明扇。殷周時期已出現了一種「翟扇」,那是用五光十色的野雞尾羽做成的,故有「羽扇」之說。《爾雅》中談道:「以木曰扉,以葦曰扇。」從這可推測,早期的扇子可能是長方形的葦編物。早期的扇子並非用來納涼,而是用作統治者禮儀之具,所以又叫「儀仗扇」。我國秦漢以後,扇子的形制主要有方、圓、六角等形,扇子的面料採用絲織的絹素,由於宮中用得多,故又稱「宮扇」,隋唐兩代,盛行於世的主要是紈扇和羽扇,以及少量的紙扇。宋以後,摺扇漸漸流行。明清時期,浙江、蘇州、四川等地盛產摺扇,題字作畫亦興於此。這一精湛的技藝從明代開始傳入歐洲,然後風行世界。
扇的歷史
扇,古稱箑(sha)。《說文》:「 箑 ,扇也。」古代也有扇並稱的,揚雄《方言》曾說:「自關而東謂之 ,自關而西謂之扇。」這里所說的扇 並非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拿在手中的扇子,而是懸掛在室中,用繩子牽盪搖動取風的工具。直至今天,我們尚能在蘇、贛、皖的一些古代民居中看到這種拉動扇 取風的遺跡。
自商周以來,扇還有兩種功用,一是裝置在貴族出行乘坐的車上,形如傘蓋,藉助車輛前行,氣流沖動而產生風,既可遮陽避雨,又能生風散熱。二是作為天子貴胄出行的儀仗。晉代崔豹《古今注·輿服》中曾記載舜時做「五明扇」,以示廣開視聽,徵求賢才,秦漢時公卿大夫皆可用,到了魏晉時代則只有皇帝專用。這種「五明扇」實際上也是一種傘蓋,與我們今天意義的扇已相去甚遠了。
至於拿在手中而又可攜、可搖的扇子,或雲始自於夏,到了周武王時期,就與我們今天看到的扇子差不多了。從字形看來,「 」從竹,而「扇」從羽,最原始的扇子當以竹編羽輯為之。從漢魏以來的辭賦中,我們都能看到多處提及扇,曹植有《扇賦序》,道及曹操得到皇帝賞賜的上方竹扇。晉代陸機有《羽扇賦》,專門頌詠羽扇。可見在漢魏時期,竹扇和羽扇已經十分流行。
竹扇的編織方法有很多種,或削竹如縷,編織而成;或劈竹為片,展平以成,經過多種手法編織,再配以各種裝置,遂成竹扇。竹扇的主要原料是竹,此外類似竹扇而使用原料不同的,尚有棕扇、葵扇、蒲扇、蕉扇、麥扇、檳榔扇等等,都是以不同材質製成的拂暑工具,雖用途一致,但其工藝之繁簡、品質之優劣卻大有高下之別。
羽扇大多以禽羽製成,種類繁多,如雉尾、鳳羽、鵲翅、鶴翎、鵝毛、鵰翎、孔雀尾、鷹羽等等,一般多用鵝毛、鵰翎為主要原料。扇柄可用竹、木甚至象牙製作。羽扇的歷史也很悠久,傳說三國時諸葛亮和晉代的顧榮都是執羽扇指揮千軍萬馬征戰廝殺的,所以「羽扇綸巾」歷來為人稱道。江南水網稠密,飼養禽類環境優越,故而盛產羽扇。另一方面,羽扇來風輕柔和緩,自身體輕而便攜,更有種仙風道骨的意味。
如果說竹扇和羽扇本身是一種美的藝術品,那麼團扇和摺扇則更是藝術的載體了。
團扇的出現大約早於摺扇一千餘年。《班婕妤歌》雲:「新制齊紈扇,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圓似明月。」王昌齡《長信愁》詩有:「奉帚平明秋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都是對團扇的吟詠。換言之,宋代以前的扇子,大都是指團扇而言。團扇的材質大多以羅、紗、綾、絹為之,很少有紙做的團扇,但近代日本、韓國的團扇卻有很多是紙扇。前幾年我在威海的市場中就曾買到過韓國紙制的團扇,兩面作畫,也很別致。羅、紗、綾、絹等絲織品編製成的團扇總稱之為紈扇,因此江淹有「紈扇入團月,出自機中素」。
團扇的形狀不一定都如圓月,也有腰圓、橢圓、六角形等,一般也統稱為團扇。說到團扇,許多人會認為是古代婦女的專用品,實際上在摺扇出現以前,男人也是使用團扇的。唐代以前團扇的實物已經很難見到,我們在一些繪畫和墓室壁畫中僅能看到團扇的大體形式。新疆吐魯番曾出土過唐代絹扇,其扇柄很長,由此可以推斷這種長柄團扇有可能是侍者執來替主人扌扇拂的,因此團扇也稱為宮扇。這種長柄宮扇在唐代周日方的《簪花仕女圖》中表現得最為清晰,扇面還繪有牡丹花。宋代的團扇實物今天尚能見到,尤其是宋代的繪畫作品,保存至今有相當一部分是畫在團扇上的,且不乏出自名家之手。由於年代久遠,這種團扇畫多為絹本扇頁的形式出現。直至明代以後,男人所用的扇子漸漸地被摺扇取代,而團扇才在更大程度上為女性專用,裝飾也就更為繁復,如用綵帶沿邊,飾以扇墜,紈素的扇面上不僅可以繪畫,還能刺綉、緙絲、抽紗,而扇柄的材質除了竹、木之外,還有牙角之類,從整體來看,明代以後的團扇更趨向女性化了。
關於摺扇何時在中國出現,歷來存在著很大的分歧,一般認為是起源於宋代,或說是日本傳入,或說是高麗傳入。摺扇在宋代已經出現,基本上是沒有疑義的,最具代表性的材料當屬宋人郭若虛的《圖畫見聞志》,對摺扇做過較為詳盡的描述:「以鴉青紙為之,上畫本國素青,雜以婦人鞍馬,或臨水為金砂灘暨蓮荷、花木、水禽之類,點綴精巧。又以銀泥為雲氣、月色之狀,極可愛,謂之倭扇,本出於倭國也。」從這段文字來看,扇上繪畫的風格並沒有什麼特殊之處,唐五代之際的青綠金碧山水和人物也大抵如此,所不同的只是作畫於摺扇之上。至於從高麗傳入說,多因記載高麗使臣進貢摺扇的材料而推斷。這種由使臣進貢摺扇的儀節,從宋代至明代皆有之,元代時有使者持聚頭扇,還為當世譏笑,這也說明在宋元時期摺扇並沒有被普遍使用和仿製。直到明代永樂中,「朝鮮進折疊扇,上喜其舒捲之便,命工如式為之,亦謂之撒扇。」因此可以說摺扇的普及當在明代初年才開始。而明以前的文獻中所提到的扇,基本上說的都是竹扇、蕉扇、羽扇和團扇之屬
以團扇為載體的繪畫法書,自明代中葉開始轉向摺扇,尤其是蘇扇工藝形成規模之後,吳門畫派、畫中九友直至四王吳惲等一系列畫家無不將摺扇作為創作的園地。除了職業畫家之外,文人士大夫也將題寫、書畫扇面作為一種以文會友、交際應酬的風尚,甚至廣及僧道閨閣、商賈市井。縱觀明清繪畫史,扇面的比重不可忽視,雖然其創作空間受到一定的局限,但凡工筆寫意,皴擦點染無不展現其間,山水人物,花卉翎毛,無不傳神其上,由此成為中國畫的一種特殊形式。
摺扇的美學表現和技藝發揮更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即扇面和扇骨。
對於一把成扇來說,扇面與扇骨是不可分割的、珠聯璧合的藝術品。自明至清初,一般來說是文人畫家創作於扇面,而能工巧匠施技於扇骨,直到清中葉以後,藝術家才參與扇骨的繪畫、書法與鐫刻,於是扇骨身價倍增,甚至成為可以脫離扇面而存在的獨立藝術品。扇骨的材質也更為多樣化,從一般的方竹到棕竹、湘妃竹、鳳眼竹;從一般的紅木到黃花梨、紫檀、雞翅木、楠木、檀香木,直至金漆、螺鈿、掐絲等工藝和象牙、玳瑁之類的奇珍之品。其骨數的多寡與樣式,乃至扇頭的形制也是千變萬化。即便說摺扇是舶來品,那麼一經中國文化的浸潤,也會發揮到極致。
正是由於摺扇特有的藝術魅力,它的收藏與鑒賞自明代以來也一直是文玩中的一個重要的門類,上自宮廷、下至民間,都有收藏扇的嗜好。乾隆時的《石渠寶笈》中著錄的扇面集冊就有43種,成扇或扇頁多達數百種。民間收藏家的收藏數量也頗為可觀。《紅樓夢》中有一節石獃子收藏古扇的故事廣為人知,那位石獃子收藏古扇百餘把(所謂古扇,估計也不過有明一代的摺扇。一般來說,團扇多以「柄」記,文中以「把」記,自然是摺扇而非團扇。)後為賈赦覬覦,指使賈璉巧取豪奪,以致石獃子家破人亡。也由此可見當時摺扇的收藏已成為一時好尚。
古代扇子使用之普遍,成為了夏天不可或缺的一項商品門類,唐人李綽的《秦中歲時記》載:「端午前兩日,東市謂之扇市,車馬特盛。」而遠在巴蜀的錦官城成都,每年五月也設有扇市,盛極一時。當然,這其中並無摺扇,但五花八門的竹、羽、蒲、蕉製成的扇子,以及紗絹紈扇,都是可供不同階層選擇的消暑用品。而自明代中葉以來,摺扇的廣泛應用,尤其作為藝術載體的形式問世,坊肆之間經營歷久不衰,可以說一直延續到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一些著名的扇庄如王星記、舒蓮記等信譽卓著,產品極受青睞,除了一般檔次不同的扇骨、扇面之外,還能定製加工,如扇面的款式及加礬加金,扇骨也可請名人擬畫稿刊刻,以區別坊肆間的俗品。
扇子作為藝術品,今天仍是收藏家求索的一個重要門類,而在現實生活中卻漸漸淡出,實在是令人遺憾。夏日炎炎,小輕舒,給人一種庄靜與安詳,或多或少會拂去一些浮躁和暑熱。見過不少歷史照片,印象最深的一張是七十年前盧溝橋事變的當日,北平各報記者趕赴宛平城采訪當時的宛平縣長王冷齋(解放後被聘為第一屆北京文史館館員),照片上的王冷齋縣長一襲夏布長衫,手執一把摺扇,神態安詳,侃侃而談,對記者披露盧溝橋事變真相,向全世界控訴日軍的挑釁行為,在敵軍壓境、民族危亡之際,仍不失書生本色。那把摺扇,那襲長衫,並沒有顯示文人的羸弱,卻令人感到一種民族文化的厚重,一種不可辱的氣質與精神。
空調時代,雖不知寒暑之切肌,但仍然企盼著扇能再回到生活中來。

閱讀全文

與王羲之的扇子屬於什麼產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待產包都需要什麼產品 瀏覽:881
虛擬產品怎麼做到24小時 瀏覽:874
蘋果哪個會攔截信息 瀏覽:360
seegreen都有什麼產品 瀏覽:678
早上怎麼發信息給餐飲客戶訂位 瀏覽:17
小米手機代言什麼產品好 瀏覽:708
青浦區信息網站有哪些 瀏覽:864
聯合華鵬汽車市場有哪些品牌 瀏覽:174
常州信息職業學院官網如何刷題 瀏覽:142
黃金主要是交易什麼 瀏覽:648
東城區多功能網路技術怎麼樣 瀏覽:76
發快遞如何查物流信息 瀏覽:628
如何開機自動運行程序 瀏覽:299
插畫師和程序員哪個更累 瀏覽:140
安卓系統如何清除id信息 瀏覽:190
撫州有哪些傢具市場 瀏覽:692
珀萊雅代理費用多少錢 瀏覽:369
南京朝天宮古玩市場怎麼坐車 瀏覽:529
什麼資金產品有萬倍杠桿 瀏覽:949
期貨交易規則是什麼間接清算制度 瀏覽: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