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酥油茶是哪個民族的特色食品
藏族。
在藏族同胞的啟州升生活中一直流傳著「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的說法。因藏族同胞的飲食結構中,乳肉類占很大比重,蔬菜水果較少,茶不僅可以代替蔬菜水果攝取各種維生素跡毀,還可以禦寒、緩解高反、助消化,故大家常以茶佐食。在西藏,每個藏族家庭里一天至少要飲三次茶,有的甚至多達幾十次。
在長達千年的飲茶史中,藏族人民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飲茶方式,主要有酥油茶、奶茶、鹽茶、清茶等,悄老其中以酥油茶最受歡迎,也最具藏族特色。酥油茶主要是用酥油和濃茶加工製成,其色澤淡黃,味道香醇,既能止渴,又可充飢。
⑵ 福建特產有哪些
1、福州角梳
福州角梳,福建省福州市特產,是福建省福州市的地方傳統手工藝品。以牛角為材料製成的梳子,是福州「三寶」之一,造型美觀,經久耐用,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2、安溪鐵觀音
安溪鐵觀音,福建省安溪特產,福建安溪當地茶農發明於1725-1735年間。發源於安溪縣西坪鎮堯陽山麓(王說)。屬於烏龍茶類,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烏龍茶類的代表。
3、永春老醋
永春老醋,福建省永春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永春老醋以優質糯米、紅粬、芝麻等原料,用獨特配方、精工發酵、陳釀多年而成。它具有色澤棕黑、酸中帶甘、醇香爽口、久藏不腐等特點。
4、古田銀耳
古田銀耳,福建省古田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古田銀耳淡黃無暇、亮澤通透。2004年6月,原國家質監總局批准對「古田銀耳」實施原產地域產品保護(即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5、琯溪蜜柚
琯溪蜜柚,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特產,為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清乾隆年間,琯溪蜜柚被列為朝廷貢品。琯溪蜜柚特點:果皮色橙黃鮮艷,芳香濃郁,果大皮薄,瓤肉無籽、色潔白如玉、多汁柔軟、不留殘渣、清甜微酸、味極永雋。
⑶ 什麼是茶佐和茶有什麼關系
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茶和茶佐共同承載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境界。茶佐與茶漏臘舉相伴而生,已有上千年的歷返碧史, 是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茶佐既代表了喝茶時用以佐食的精緻食物,也代表了與茶相關的文創周邊。
有關茶佐的文字記載,最早可以追溯至《晉書》,書中記載桓溫為人性局含格儉朴,他守揚州時,「每宴惟下七奠,拌茶果而已」 。在桓溫的宴上,茶是主要飲品,其他的食物就可以看作是「茶佐」了。到了唐朝時期,茶佐就已經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在《 清異錄·饌饈韓熙載夜宴圖門》所載的「韋巨源燒尾宴食單」中,就出現了如「巨勝奴、婆羅門輕高面、七返膏、水晶龍鳳糕、 玉露團」等精緻茶佐的名稱了。
與普通的茶食、茶點不同,茶佐代表了更優質的選材,更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更富有創意的藝術元素,簡單的說,茶佐更加精緻 、更有內涵和品質感。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傳統文化的復興,茶文化再次發揚光大,這也讓茶佐有了廣大的發 展空間和成長沃土。喝茶時配上精緻的茶佐、過節送禮時送茶佐禮盒,已經成為了一種潮流和時尚。
⑷ 茶可以入菜、做小點心,在你的經歷見聞中,見過什麼特別的茶食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重」,智慧的先民總是在我們不知道的時候給我們留下了眾多神奇而又美味的搭配,在創新的年代,更是延伸出了許多的融合菜品。
而其中,以茶入菜的茶點、茶宴更是數不勝數。
例如較為出名的「龍井蝦仁、大紅袍茶葉蛋、酥油茶、鐵觀音鴨湯等等」
雖然茶品可以入那麼多的菜品,但是茶品與茶品的結合也是有一定講究的,現在就跟著陳馨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唐煮宋點到明代才出現了純粹的沖泡茶品,在唐代,茶葉可以說是一種佐料的形式存在。
古代先民在湯中加入茶葉、雞蛋、蔬菜等等一起煮成一道茶食,流傳至今也有湖南的豆子茶、北方的八寶茶等等。
而茶宴自古有之,茶湯可以做湯水入菜,茶葉也可以作為佐料入菜。
每一種茶品搭配不同的食材可以燒制出既營養又美味的菜餚。
例如煮牛肉時可以投入少許茶葉,燉煮出來的牛羊肉膻氣不重且容易燉的軟爛,還大大縮短烹飪的時間。
例如耳熟能詳的龍井蝦仁,清口開胃,降膽固醇。
茶葉除了沖泡品飲沁人心脾,還有很多用途,今天就一起學習幾道茶葉 美食 。
1:茶葉蛋 准備一泡武夷岩茶 八角少許 老抽生抽鹽各適量 少許白糖提鮮 一同煮開 泡入蛋煮開後將蛋輕輕敲擊使其外殼開裂,浸泡一夜後就可享用美味的大紅袍茶葉蛋啦。
2:茶葉炸蝦 准備一泡高香岩茶(例清火奇蘭,黃觀音等奇種)沖泡開後瀝干水分放入油中油炸至酥脆待用,將蝦去除蝦線後也放入油中鍋炸,炸至外殼酥脆待用,鍋中加入蒜、姜絲、蔥末、生抽 、鹽 少許白糖 將炸好的蝦和茶葉一起翻炒均勻即可。
3:茶芹稿香奶凍 准備一泡岩茶研磨成碎末,准備少許木薯澱粉和白糖(如果沒有可以用玉米澱粉或者吉利丁粉都可以)與茶粉牛奶混合均勻後,上鍋開小火煮至成糊狀即可,可以熱食成為快手版茶香牛奶麻薯,或者放冰箱冷藏結塊後切塊成為美味的茶香奶凍,可以搭配奶茶或者蜂蜜水變成一杯快手甜點噢。
這些快手的茶葉 美食 ,學會了嗎?歡迎大家在評論區中交作業噢。
希望茶人陳馨的文章可以讓你更好的了解中國茶。
哈哈,奶茶!
我所接觸過的跟茶有關系的食品主要有四類:
茶飲料 :各種液體茶飲料和奶茶,除了市場上的成品,很團首猜多茶飲料是可以自己在家DIY的。比如奶茶,完全可以用精選的紅茶沏成茶湯,混合鮮奶,再加適量白糖或者蜂蜜調和,既好喝又 健康 。
茶湯飲 :以茶作原料,再配以糧食、瓜果之類食品,既可作湯食用,又可保健防病。如紅茶大棗湯,綠茶粳米湯等。
茶糕點 :它既屬糕點,可充飢,又具茶味,有提神和助消化的作用。比如茶麵包、茶餃子、綠豆茶餅……,更簡單的做法,在每天悶米飯的時候加上少許茶水,做出來的飯色澤光亮,還泛著淡淡的茶香。
茶 糖果:用茶配合各種食材做成茶糖,解決了孩子愛吃糖的慾望,還更 健康 ,現在網上的食材和器皿都很方便購買,配方也多種多樣,和孩子一起製作還可鍛煉動手能力,減少看手機電腦的時間。
《茶賦》載:「茶,滋飯蔬之精素,攻肉食之膻膩」。
以茶入餚,自古有之。用來喝的茶用來做菜,同樣大放異彩!你腦海里浮現的是龍井蝦仁、碧螺春雞絲等名菜,還是大名鼎鼎的「茶葉蛋」呢?
當然,因為本人是一名忠實的 美食 愛好者,所以經常會製作一些 美食 。同時我又從事茶葉方面的工作。所以經常會用白茶製作一些食物希望有所幫助。不同的茶入菜口感與功效都不一樣,六大茶類之一的白茶入菜,你嘗試過嗎?
第一、白毫銀針燉土雞
第二塌型、白牡丹康魚湯
這是我看到,兩款比較有特色的製作方法。
當茶香和 美食 相遇
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
在吃貨們眼中
「茶食」是茶文化的重要組成
一部中國茶文化的發展史
也是「茶食」從古到今的傳承史
盛夏,不如一起來聊聊茶食
看看茶與 美食 能交疊出什麼樣的精彩
我們常常能在食譜中見到帶有「茶」的菜名,其實,把茶做成佳餚 美食 入饌,並非一時的心血來潮,其實自古以來中國就有「茶食」的說法。茶和中國菜餚優雅、和諧地搭配在一起,就是獨具特色的茶料理。
在上古時代,茶是作為葯用的,葯食同源,茶漸漸地開始被摻入食品中作為菜餚、膳食出現。據唐《茶賦》載,茶具有「滋飯蔬之精素,攻肉食之膻膩」的功效。可見,古人常有用茶水來伴飯的飲食經驗,清代才子紀曉嵐更是每天將茶當做蔬菜食用。
這樣吃著喝著,就有廚子想到要將茶葉做入菜中。相傳,清末安徽的廚師就已在用「雀舌」、「鷹爪」等茶葉去炒河蝦仁了。 美食 家高陽在《古今食事》里也曾提及:「翁同創制了一道龍井蝦仁,即西湖龍井茶葉炒蝦仁,真堪與蓬房魚匹配。」由此,清朝時期,龍井已經入了菜。
茶葉入膳,就是用茶來料理 美食 ,取茶葉的清香,使茶與食物完美結合,為菜餚錦上添花,成為茶香滿溢的茶膳。概括來說就是以茶佐膳,以茶入膳,以茶為膳,好茶好膳。
不同的茶有不同的茶食做法。紅茶、綠茶、普洱茶、烏龍茶的效果相對好一些,如鐵觀音沖泡之後散發濃郁的蘭香,茶性清淡,適合泡出茶湯做餃子;而灼蝦、蒸魚適宜用綠茶湯;普洱茶適合做鹵水汁;碧螺春適合將茶葉搗碎混合一起做羹湯,還有茶水蒸飯等等。
1、將新鮮茶葉與菜餚一起烤制或炒制,是為茶菜;
2、在茶湯里加入菜餚一起燉或燜,是為茶湯;
3、將茶葉磨成粉撒入菜餚或製成點心,是為茶粉;
4、用茶葉的香氣熏制食品,是為茶熏。
茶食中最為經典的便是大家熟悉的茶葉蛋。
清代袁枚的《隨園食單》有一節專寫茶葉蛋:「凡蛋一煮而老,一千煮而反嫩。加茶葉煮者,以兩炷香為度,蛋一百,用鹽一兩;五十,用鹽五錢。加醬煨亦可。」
而在茶學界,「茶食」專指用茶摻以其他原料,烹制而成的茶餚、茶點、茶膳等,即指含有茶的食物。
茶主食,即是在原有主食的基礎上加入茶的成分,然後進行加工。其主要的產品有茶飯、茶粥、茶麵條、茶餃子等。
茶糕點,如茶餅干、茶蛋糕、香茶餅等,既可充飢、又具茶味,能提神、助消化。
茶蜜餞,即是加入茶成分的果脯,茶蜜餞具有明顯的茶葉顯露、果味突出、酸甜相間又略帶微苦的特點,是老少皆宜的開胃消食良品。
其實,茶食、茶點中摻不摻茶並不是至關重要的。
因為一杯清茶可以滌去腸胃的污濁、醒腦提神,而幾件茶食,既滿足了口腹之慾,又使飲茶平添了幾分樂趣,從而使清淡與濃香、濕潤與乾燥有機的結合。
茶食既為果腹,更為呈味載體。
茶食的迷人之處正是在於一壺茶,
佐茶的點心,正如紅花與綠葉般,
更重要的是能收獲兩份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