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農作物品質優良的原因
自然環境原因:種植坦脊農作物的土壤較肥沃,環境的質量好(如讓帆滲水質好、空氣質量較高等);光照充足,晝夜的溫差大;冬季較寒冷,細菌和害蟲難以越冬;地形封閉,外界的不利因素轎橘難以干擾。社會經濟原因:農業技術比較發達,可以對品種進行改良;使用的農葯、化肥較少等。
Ⅱ 為什麼要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
農產品質量安全事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事關農民增收和農業發展,責任重、意義大。
(一)我國越來越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的首要任務是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增加產量是第一位的,這是國情決定的,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隨著農產品供求進入總量基本平衡、豐年有餘的新階段,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農產品國際貿易發展,國家把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擺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二)社會公眾期待越來越強。人們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要求越來越高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反映。目前,我國已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這個階段人民群眾的消費觀念已由「吃得飽」向「吃得好、吃得安全」轉變,更多地考慮農產品是否安全、是否有益於健康。因此,必須把農產品質量安全與數量安全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統籌好數量、質量和效益的關系,滿足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需求。
(三)與農業產業發展關聯度越來越大。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農業產業的健康發展。發展現代農業、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質量安全是關鍵。因此,必須全力以赴,強化質量安全監管,提升質量安全水平。
Ⅲ 農產品質量的重要性
(一)農產品質量制約農業產業的發展
我國是農業大國,66%的人口生活在農村,32%的勞動力以土地為生計,農產品國際貿易的變化直接影響到農民的增收、就業和農村的經濟發展。實際上,農產品貿易問題不僅是農業經濟問題,對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農業大國和人口大國來說,它更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
1980年中國農產品貿易逆差為18.9億美元,80年代之後,特別是90年代,由於畜產品和水產品出口增長強勁,農產品貿易出現順差。1990年以來,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一直保持順差,1995~2000年每年凈出口值分別為28.1億、24.3億、25.4億、24.4億、53.1億、44.2億美元。與此同時,農產品貿易在中國國際貿易中所佔的比例不斷下降,1980~2000年,農產品出口佔全國商品出口的比例由24.1%下降到6.27%,進口比例由31.07%下降到4.98%,進出口比例由27.8%下降到5.65%。
1.「綠色壁壘」對我國農產品出口的影響
一些發達國家利用經濟和技術優勢,不斷增加農產品的檢驗項目並提高檢測標准。從2002年初開始,一些發達國家相繼以環保、人類健康等名義,出台針對我國農產品的進口檢驗標准,提高我國農產品的出口門檻。如日本,對從我國進口的蔬菜,檢測指標從過去的6項增加到現在的40多項,對從我國進口的大米檢測項目已達104項;韓國對從我國進口的蔬菜農葯殘留檢測最多時有200多項指標;歐盟對茶葉農葯殘留限量標准比以前嚴格100~200倍;美國FDA對濃縮果汁的檢驗項目已增至26項(農葯殘留檢驗項目除外);俄羅斯對進口國的茶葉提出10多項品質標准和安全衛生標准。
長期以來,我國一直十分重視農產品的數量,但忽視了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直到2001年9月18日,我國才出台無公害農產品的行業標准,且此標准遠遠低於發達國家,而對有毒有機物的指標和標准並未考慮。在發達國家構築的綠色壁壘面前,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的出口國之一,出口產品正受到越來越大的影響。據統計,2002年以來由於技術壁壘特別是綠色壁壘,造成中國農產品出口的直接和間接損失在100億美元以上。綠色壁壘對我國外貿出口的影響程度已經超過反傾銷案件的影響,成為我國農產品出口面臨的最大障礙。如日本和歐洲等許多國家將進口茶葉中的氰戊菊酯殘留限量標准由0.1g/kg調整為0.05mg/kg,由此直接導致2001年我國出口歐盟的茶葉數量比上一年減少37%。
2.綠色食品供給不足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一些發達國家開始關注有機食品的生產。1972年,聯邦德國成立了有機農業國際聯盟。經過30多年的發展,該聯盟已擁有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多個成員組織,生產無污染、無公害的有機食品。據世貿組織國際貿易中心統計,1995年世界有機食品和飲料的銷售額為110億美元,1998年美國、德國、英國、法國等11個發達國家的綠色食品銷售總額達到135億美元,2001年全球綠色食品的規模約200億美元,近10年來的平均銷售增長率為25%~30%。
我國從1983年開始,由農業部植物保護總站組織部分省市開展了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技術研究及應用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效。1989年,農業部綠色食品辦公室成立,廣州、杭州、南京、上海、深圳等大中城市都將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列上了政府的工作日程,還建立和發展了天津薊縣、山東壽光縣、河北永清縣等一批無公害綠色食品生產基地。1994年,國家環境保護局有機食品發展中心(簡稱OFDC)成立,開始對有機食品的生產和認證進行全面管理。近年來,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生產發展迅速,綠色食品品目數由1990年的127個增加到1999年的1353個,產量也由1990年的35×104t增加到1999年的1105.8×104t。目前,我國已通過認證的有機產品主要有糧食、蔬菜、水果、奶製品、畜禽產品、蜂蜜、水產品、調料、中草葯等100多個品種。僅2000年,經國家環境保護局有機食品發展中心認證的按有機方式種植和按有機方式採集的作物面積已達10×104hm2,出口銷售額約為2000萬美元。最近幾年的年出口增長率都在40%以上。
目前,我國的綠色食品產量約佔全國食品的1%,但出口就佔到很大比例,顯示了良好的國際競爭力,也表明了綠色食品的發展前景廣闊。據統計,1997~1999年,我國綠色食品的出口額分別為5000萬美元、1億美元、2億美元,連續三年翻番。因此,發展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應是我國農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也是越過發達國家「綠色壁壘」的戰略性措施。目前,我國的綠色食品出口額僅為日本的40%、美國的16%。
(二)人類對農產品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
糧食問題始終是關系我國政治經濟生活的大事。新中國成立以來,由於中國特定的歷史和現實條件,政府一直以確保糧食數量安全為農業發展的基點,把全部的工作重心都放在確保12億人口吃飽、穿暖,不受外國反動勢力威脅的問題上。改革開放之前,我國長期受糧食短缺的困擾,糧食供不應求造成的切膚之痛至今令人難忘。1984年我國糧食人均佔有量第一次達到世界平均水平,標志著我國人民的溫飽問題已經基本解決。1995年之後,我國糧食生產穩步發展,先後邁上了4500×108kg和5000×108kg兩個台階,總體上保證了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1996年以來,我國農業發展進入新的階段,農產品供求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實現了由長期短缺到總量基本平衡、豐年有餘的歷史性轉變。
隨著農產品供求關系的根本性變化,我國農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成為一項全局性的戰略任務。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對於滿足城鄉居民對安全優質農產品快速增長的需求,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農業,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產品競爭力增強的目標,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20世紀90年代,我國農業發展已由單一的數量型發展向數量、質量、效益並重發展的方向轉變,即向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發展。
1.農產品質量問題日趨嚴重
中國有句古話「民以食為天」。糧食問題,始終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問題,是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基石。人們的生活離不開農產品,農產品的質量安全與人們的生命健康息息相關。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我國城鄉人民生活水平向小康過渡,對食物的要求由吃飽轉向吃好,消費觀念由數量型轉為質量型,不僅要求食物的多樣性,而且注重其質量,尤其關心食品的安全性。美國、日本及歐盟各國從我國進口農產品時,並不要求檢測農產品的營養成分,而是注重檢驗農葯殘留、重金屬及有害有毒微生物的含量。食品的安全性已成為當今社會評價食品質量的重要內容。
Cd稻米、Pb超標茶葉等農產品質量問題提示我們,關注農產品質量安全,就是關注百姓的至高利益,關注經濟發展。據統計,2000年全國累計發生150餘起報告的重大食物中毒事件,中毒6237人,死亡135人。人體高血鉛等隱性中毒更是無法統計。研究證實,人類常見的癌症、畸形、抗葯性及某些中毒現象都與食物中的有害殘留有關。現代醫學研究證明,在致癌因素中,由環境因素引起的佔80%;在環境因素中,由有毒化學物質污染引起的佔8%以上。我國癌症發病率、死亡率均呈上升趨勢,一些奇病、怪病也時有發生,這些都與農葯的殘留和食物污染有很大關系。事實上,不安全農產品給社會帶來的危害遠不止健康問題。
北京市農委對農產品的「體檢」發現,北京市場上有18%的農產品有害物殘留量超過了國家規定標准,其中的蛋品超標率為33%,蔬菜為20%,水果為18.7%,肉類為17.6%。在對蔬菜有機磷殘留量的檢測中,京郊自產蔬菜中超標率佔17%,外埠進京蔬菜中有機磷殘留量更高,達69%。
隨著人類生產和生活的不斷進步,食物受到化學污染的機會日益增多。除由於意外被大量農葯、鉛、砷等有害物質污染而引起的急性中毒外,目前人們更關注的是少量化學污染物長期通過食物進入人體而造成的慢性健康危害,如DDT等農葯,鉛、汞、鎘等重金屬等,可能在人體內長期蓄積而對健康造成各種慢性危害。1999年7月《中國食物報》發表文章說:「在影響品牌公眾形象的諸多因素中,安全性是第一位的,也是永恆的。」獲得安全、營養和健康的食物是每一位消費者最基本的權益。謹防「病從口入」,當然是保護健康的最後防線之一。
2.食品需求多樣化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自身健康的關注程度越來越高。我國大部分國內企業生產的食品,標簽上標注的成分都很簡單,基本只有產品主要成分,幾乎沒有食品添加劑成分及含量,最多隻註明「天然香料」、「甜蜜素」等。而國外大部分進口產品在食品成分的標註上則非常詳細,基本把食品所含的所有成分都標列出來,包括添加劑。
目前,我國制訂的礦泉水標准只是對礦泉水生產企業的准入限制,並沒有對不同地下水水源的「體質」作出更細化的評價。但在日本,除國家標准外,礦泉水還擁有美味和健康兩項指標,用來給不同口味的消費者提供選購的便利。如有的礦泉水健康指數平平,美味指數則偏高,而有的則是健康指數奇高,美味指數剛過關,這或許對於引導消費有幫助。
中國醫促會健康飲用水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牛曉英認為,「不含有害物質的純水很乾凈,飲用盡管安全但長期飲用對人體並無益」。評判水的「體質」健康與否更重要的,是水的硬度是否偏弱鹼性,以及其中宏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和水分子的大小。安全並不是唯一標准,人們在選擇長期的飲用水時還應該注重其是否有益於人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