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會計必看,增值稅如何在報表中列示
一、應交增值稅
期末,「應交增值稅」科目如有餘額,一定在借方。
借方余額代表一般納稅人期末存在留抵稅額,可在以後期間抵扣。期末編制報表時,會計人員應結合以後期間的銷項稅額情況進行職業判斷,如果在一年內可以抵扣完畢,相應余額應在「其他流動資產」項目列示,否則應在「其他非流動資產」項目列示。
二、未交增值稅
期末,「未交增值稅」科目余額一般為貸方,個別情況下會有借方。
貸方余額代表一般納稅人本月轉出的尚未繳納的增值稅或前期的欠稅,借方余額代表納稅人由於當期繳納當期稅金而導致多交的增值稅。期末應將該科目余額與其他稅種的應交金額合並,在「應交稅費」項目列示。
三、預知旅交增值稅
期末,「預交增值稅」科目如有餘額,一定在借方模猛凳。
借方余額代表一般納稅人已預繳但尚未抵減的稅款,或者抵減本期應納稅額後剩餘的部分。會計人員應結合以後期間的應納稅額情況進行職業判斷,如果在一年內可以抵減完畢,相應余額在「其他流動資產」項目列示,否則應在「其他非流動資產」項目列示。
四、待抵扣進項稅額
期末,「待抵扣進項稅額」科目如有餘額,一定在借方。
借方余額反映的是一般納稅人取得作為固定資產的不動產執行分期抵扣政策,尚未到期的40%的進項稅額,以及輔導期一般納稅人尚未交叉稽核比對的進項稅額。由於不動產分期抵扣40%部分,一定會在一年內轉入「進項稅額」,因此應將本科目借方余額在「其他流動資產」項目列示。
五、待認證進項稅額
期末,「待抵旦旅扣進項稅額」科目如有餘額,一定在借方。
借方余額反映的是一般納稅人已取得扣稅憑證但尚未認證及申報抵扣的進項稅額部分。根據現行政策,專用發票及海關進口增值稅專用繳款書認證有180天的期限,因此建議期末將本科目余額在「其他流動資產」項目列示。
六、待轉銷項稅額
期末,「待轉銷項稅額」科目余額既有可能在貸方,也有可能在借方。
貸方余額反映的是一般納稅人會計確認收入的時間早於納稅義務發生時間對應的稅額,借方余額反映的是相反情形。
貸方余額應根據情況在「其他流動負債」或「其他非流動負債」項目列示。
一般納稅人以預收款方式提供建築服務,預收款對應的銷項稅額或應納稅額,計入「待轉銷項稅額」科目借方的,期末,本科目借方余額應與「預收賬款」科目余額相抵減,抵減後的凈額在「預收賬款」項目列示。
七、簡易計稅
期末,「簡易計稅」科目余額既有可能在貸方,也有可能在借方。
建議納稅人在「簡易計稅」科目下設置「計提」、「扣除」和「預繳」三個明細科目或專欄。
期末,「計提」>「扣除」+「預繳」,「簡易計稅」科目余額在貸方,反映的是一般納稅人選用簡易計稅方法計稅的應納稅額,期末應將「簡易計稅」科目貸方余額在「應交稅費」項目列示。
期末,「計提」<「扣除」+「預繳」,「簡易計稅」科目余額在借方,反映的是預繳稅款尚未抵減應納稅額或者尚未遞減完畢的部分,以及差額計稅中扣除項目大於被扣除項目對應的稅額,期末應將「簡易計稅」科目借方余額在「其他流動資產」或「其他非流動資產」項目列示。
八、轉讓金融商品應交增值稅
一般納稅人轉讓金融商品業務,正差對應的稅額,通過「轉讓金融商品應交增值稅」科目貸方核算,建議期末將其轉入「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這樣本科目就不會出現貸方余額,相應稅額通過月末結轉程序進入「未交增值稅」科目,一並列示在「應交稅費」項目。
一般納稅人轉讓金融商品業務,負差對應的稅額,通過「轉讓金融商品應交增值稅」科目借方核算,但年末仍存在借方余額的,應結轉至本期損益。
因此,「轉讓金融商品應交增值稅」科目如有借方余額,應在中期資產負債表的「其他流動資產」項目列示。
九、代扣代交增值稅
期末,「代扣代交增值稅」科目如有餘額,一定在貸方,反映的是一般納稅人接受境外單位或個人在境內發生應稅行為代扣但尚未代繳的增值稅,期末應在「應交稅費」項目列示。
㈡ 增值稅在利潤表報表哪裡體現
增值稅屬於
價外稅
,一般不體現在
利潤表
中。只有不予抵扣的
進項稅
,將原材料或產品自用以及
出口退稅
不予退稅部分等可能進入成本或費用中。主要表現為:
1、企業購買的固定資產發生的
進項稅額
轉入
固定資產原值
,然後通過折舊的形式進入利潤表,如果
固定資產折舊
屬於
製造費用
,則進項稅額先進入
資產負債表
,待產品銷售後再轉入利潤表中的主營成本;
2、企業購買的非生產用物資發生的進項稅額則直接根據所購物資的用途,直接計入備尺姿費用或轉入
低值易耗品
等項目,最後同樣的均進入成本費用中;
3、對仿絕於企業將原材料或產品自困納用時,則相應的進項稅應以一並轉出進入費用或固定資產原值中等;
4、出口退稅不予退稅的部份,則直接作為
銷售成本
進入利潤表。
當然,以上只是大致的列舉了一些增值稅「價內化」的例子,實際中企業還可能出現以他類似的情況,但在有一點可以肯定地是:增值稅作為價外稅的本質不會變,利潤表中也不可能會有一個直接的項目與之相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