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日本有項新的塗裝技術來代替噴漆的,英文是FILM,我們公司叫薄膜,誰知道這個東西的成本應該怎麼算啊
可以的話,你把問題整理好。
本人從事塗裝10年有多,還是沒有理解你的描述。
初步分析為水轉印工藝,噴漆本身就是塗裝工藝的一種。
新的塗裝技術來代替噴漆,這句話根本就不成立。
最初寫的是FILM,現在是IMR。
如果是IMR,那麼IMR的定義應該是如下:
IMR、中文名稱:注塑表面裝飾技術 即IMD(In-Mole Decoratiom),
表面裝飾技術,主要應用於家電產品的表面裝飾及功能性面板,常用在手機視窗鏡片及外殼、洗衣機控制面板、冰箱控制面板、空調控制面板、汽車儀表盤、電飯煲控制面板多種領域的面板、標志等外觀件上。
IMD又分為IML、IMR,這兩種工藝的最大區別就是產品表面是否有一層透明的保護薄膜。
IML的中文名稱:模內鑲件注塑
其工藝非常顯著的特點是:表面是一層硬化的透明薄膜,中間是印刷圖案層,背面是塑膠層,由於油墨夾在中間,可使產品防止表面被刮花和耐磨擦,並可長期保持顏色的鮮明不易退色。
IMR的中文名稱:模內轉印
此工藝是將圖案印刷在薄膜上,通過送膜機將膜片與塑模型腔貼合進行注塑,注塑後有圖案的油墨層與薄膜分離,油墨層留在塑件上而得到表面有裝飾圖案的塑件,在最終的產品表面是沒有一層透明的保護膜,膜片只是生產過程中的一個載體。但IMR的優勢在於生產時的自動化程度高和大批量生產的成本較低。IMR的缺點:印刷圖案層在產品的表面上,厚度只有幾個微米,產品使用一段時間後很容易會將印刷圖案層磨損掉,也易褪色,造成表面很不美觀。另外新品開發周期長、開發費用高,圖案顏色無法實現小批量靈活變化也是IMR工藝無法克服的弱點。首先在概念上有必要說明:
IMD包含IML,IMF,IMR
IML:IN MOLDING LABEL〔印刷膠料與塑結合〕
IMF:IN MOLDING FILM〔與IML相同〕
IMR:IN MOLDING ROLLER〔重點在於膠料上的離型層。PET FILM→印離型劑→印刷油墨→印接著劑→ 內塑料射出→油墨與塑接著→開模後膠料會自動從油墨離型。日本稱熱轉寫。這機器是用ROLL TO ROLL方式,而對位用CCD計算機操作 。〕
目前國內一些人士把IMR稱之為IMD,把IML獨立於IMD之外。最根本的區別在於IML和IMR在lens表面的不同, IML表面有PET或PC片材,而IMR表面只有油墨。IMD是一個比較復雜的過程,國內技術相對成熟的廠家屈指可數,因此只能介紹一點皮毛,還請大家包涵。
IML的片材有PET,也可以用PC,塑料粒子一般採用PMMA和ABS。IML與IMR各自有優點,IMR不是很耐磨,Nokia和Moto的手機有一部分就是採用IMR技術的,時間稍微長一點也會造成劃傷;IML最大的缺陷就是不能整體實現IML技術,僅僅局限於某一塊區域。
水轉印技術有兩類,一種是水標轉印技術,另一種是水披覆轉印技術,前者主要完成文字和寫真圖案的轉印,後者則傾向於在整個產品表面進行完整轉印。
熱轉印只能印有規則形狀的東西,如平面與圓錐形等;且要耐高溫400度以上。
成本計算方法取決硬體精度、管理、技術來恆定,每個單位的營運成本都有很大的差別。對具體情況不理解,不作結論。
回答完畢
❷ IMR成型工藝
IMR的中文名稱:模內轉印
此工藝是將圖案印刷在薄膜上,通過送膜機將膜片與塑模型腔貼合進行擠出,擠出後有圖案的油墨層與薄膜分離,油墨層留在塑件上而得到表面有裝飾圖案的塑件,在最終的產品表伏孫面是沒有一層透明的保護膜,膜片只是生產過程中的一個載體。但IMR的優勢在於生產時的自動化程度高和大批量生產的成本較低。IMR的缺點:印刷圖含廳帶案層在產品的表面上,厚度只有幾個微米,產品使用一段時間後很容易會將印刷圖案層磨損掉,也易褪色,造成表面很不美觀。另外新品開發周期長、開發費用高,圖案顏色無法實現小批量靈活變化也是IMR工藝無法克服的弱點。
IMR應用的產品較廣泛,因其屬塑膠件表面表面處理工藝。如筆記本電腦外殼,家電產品外殼等
IMD、IML、IMR、IMF工藝介紹的鏈接: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1013/13/3900996_60620821.shtml
IMR工藝談蘆過程的鏈接:
http://www.imr.cc/news/file_show.asp?catalogid=0002p&newsid=166
IMR工藝生產現場視頻的鏈接:
http://www.imr.cc/news/file_show.asp?catalogid=0002p&newsid=163
IMR工藝講解的鏈接:
http://wenku..com/view/a3c8e3c66137ee06eff918c2.html
❸ IMR(模內轉印)成型問題的缺陷及其對策分析,謝謝交流!
一. 沖墨
定義:產生的根本原因:溫度(模溫,料溫或熱流道)過高,使油墨分解或熔融的樹脂進入模具型腔時由於高溫使最先接觸的那一點的油墨屑被沖走。一般膠口部分發生充墨現象
處理對策
(一) 對模具的確認
1. 追加冷卻迴路:模溫低則奪走大部分的樹脂熱,使樹脂溫度下降,從而防止沖走油墨或者油墨受到高溫而分解。因此,降低模具溫散碼弊度是解決沖墨最有效的,首要考慮採取的手段。
針對沖墨的部位改接冷卻凍水或是降低此處的模溫,一般IMR模具澆口位置接冷凍水便是這個道理。
2. 改變澆道口形狀(擴大澆口口徑等):澆道,澆口或是流道太小會導致塑膠流動阻力太大,使流動更加紊亂而發生沖墨。
3. 增加澆部肉厚。
(二) 對注塑條件的確認
4. 射出速度:過快或者過慢,才實際注塑調機過程中,常以射速消除沖墨。
5. 模具溫度:降低模溫。
6. 樹脂溫度:降低料溫
7. 吸氣狀態:氣壓太大或太小。
8. 保壓過大:一般來說,保壓對沖墨影響並不大,甚至是沒有影響。但是,也不能輕易就排除,偶爾也有作用。在調試中可採取此方法:1,用保壓時有無沖墨:不用保壓時有無沖墨。
二.破墨(油墨破裂):INK CRACKING
定義:
產生的根本原因有二:(一)注塑品的形狀較復雜轉印箔未能沿模腔附著的部分因樹脂的射出而使油墨層出現斷裂的現象:注塑品的形狀較復雜,鉑膜未能沿模腔附著的部分因吸引而使油墨出現斷裂現象。
淺義的理解:所謂破墨就是指壓力撐開油墨造成破墨﹔另一種現象也不難理解:因為模具是有間隙的,轉印箔在運行過程中張模虛力的作用強行將轉印箔拉長,而轉印箔因自身的韌性不會發生斷裂拉破而具有伸縮性,趨於伸張狀態,但是油墨沒有韌性,不會伸縮而造成破墨。
處理步驟及對策:
(一) 因射出而使油墨破裂的現象:
1. 對模具的確認:
(1) 確認吸引狀態:以0.08mpa為參考基準,氣壓不要太大,也不能太小。
(2) 接觸狀態:
(A)合模力松緊:太緊,由於排氣不佳及靠破而產生破墨﹔太松,造成轉印箔偏移而產生破墨。
(B)檢查破墨位置的模具的接觸狀態,如入子,頂針,斜綃,PL面等有無靠破
(C)壓框四周是否平衡,有無倒口等
(3)模溫調節迴路的檢討。
2.對注塑條件的確認
(4)模具溫度:模溫過低,使沖族轉印箔溫度低的地方變得硬而脆,而整個轉印箔由於吸附作用下或者張力作用下伸縮而使韌性較差的部分發生斷裂出現破墨。(TOP彎角部位由普通水改為熱水)
模溫過高使氣體不易排出而沖破油墨層,另外,油墨的適應溫度在35℃到65℃之間為最佳。
(5)射出速度:射速過快,使氣體不易排出而沖破油墨層,速度太慢,流動的樹脂由於冷卻而不能與油墨熔接出現斷裂。
在實踐經驗中,若產品較薄而速度太慢,流動到遠端的樹脂已冷卻,保壓時易偏移形成應力集中而撐破油墨層。
(6)樹脂溫度過高。
(7)吸引時間延長:採用射出延遲,射座進退功能,以及放慢合模速度等。
(8)可動側真空槽內放置「ABS膠」:注塑品形狀復雜轉印箔未能附著模腔的部分因射出而使油墨被沖破。
(9)利用吸引調節螺絲來控制吸引強度:減弱吸引。吸引太強使轉印箔受到拉伸而拉長,導致油墨破損。
(10)模具排氣不佳:增開排氣槽或墊鐵片等。
(二)因吸引而使油墨斷裂的現象:
1.對模具的確認
(1)吸引狀態:以0.08MPa為基準,不要太大也不能太小。
(2)確認在合模時是否有油墨斷裂現象發生:吸引後合模,再打開模具檢查。
(3)在合模時,轉印箔是否與公模發生接觸。如:入子、斜銷、頂針等有無碰破。(拋光或修模)
(4)PL處是否有加工毛刺:進行拋光、倒角或修模。
(5)檢查模溫調節迴路。
2. 對注塑條件的確認
(6)模具溫度:一般指溫度太高。當然,過低也易產生破墨。(上面已作論述)
(7)利用吸引調節螺絲來控制吸引強度:減弱吸引。吸引太強轉印箔受到拉伸而使破裂。
三. 破膜(轉印箔破裂)
定義:
產生破膜的原因:
(1) 合模時產生:合模時轉印箔被夾破而產生的現象。
(2) 注塑品的形狀較復雜轉印箔未能沿模腔的部分因樹脂的射出而被壓破。
處理步驟及對策:
1. 對模具的確認:
(1) 確認在合模時是否有轉印箔破裂的情況:
A. 用感壓紙測試,是否有破裂:
B. 直接吸引合模壓入轉印箔,查看有無破裂現象。若不敢確定,可在疑問處用大頭筆塗於其處,以是否浸透過去來確認有無破模。
處理方式:拋光、倒R角、打磨或修模。
C. 降低合模力。
(2) PL處是否有加工毛刺:如分型面模具倒R角毛糙,頂出夾板內框毛刺等。
處理方式:拋光。
(3)接觸狀態:是指鎖模的狀態,模面有無吻合。
A.模具表面凹凸不平及靠破原因,鎖模力太大會將轉印箔壓破。
B. 鎖模力也不能太小:造成橫面吻合不夠好,不能壓緊轉印箔而沖破。
(4)吸引狀態(以0.08MPa為基準)的檢查:壓力過大。
2.對注塑條件的確認
(5)射出速度:
射速太快容易造成:
A. 射出時因注塑品較復雜未能沿模腔附著的轉印箔被充破﹔
B. 模具排氣不佳導致轉印箔未附著的部位被充破,或者排氣不良產生氣泡,在開模時被拉破﹔
C. 比較抽象:射速大於轉印箔的而產生破模。
射速太慢:
A. 樹脂流動前沿的料因冷卻未能很好的附著於轉印箔上造成開模時被拉破﹔
B. 模具結構或排氣不良造成「包風」現象,使結合部冷膠,與油墨粘合不好。
(6)模具溫度:模溫過低,轉印箔的韌性較差,比較僵硬、脆而在拉伸作用下造成破模。
模溫過高,對轉印箔韌性(油墨韌性也增強)有影響導致破裂,這種情形較少。
(7) 樹脂溫度:太高或太低。
(8)吸氣時間延長,使轉印箔更好的緊貼模面:採取射出延遲,放慢合模速度,使用座台推進等。
(9)在動模側上的真空槽內放置「ABS膠」:加強吸氣,或使轉印箔扯直,拉平使之緊附於模面上。
注意:A.加工「ABS膠」的加工方法:R角一定要光滑,不能太毛糙使轉印箔破損﹔
B.「ABS膠」的高度一定要適合:太高使之合模時壓破轉印箔;太低則起不到作用。
(10)利用吸引調節螺絲來控制吸引強度:減弱吸引。
(11)模具上的油污附著不良。
四. 皺紋(Wrinkle)
定義:注塑時產生的表面皺紋。
產生的原因:(1)沒有完全按模具的形狀附著的一部分轉印箔會聚集在一處產生皺紋﹔(2)形狀較深的部分在轉印箔吸引時會有皺紋發生,使得注塑品上也會有皺紋。
「皺紋」是IMR注塑中很常見但又很難解決的一種不良現象。因此,了解皺紋的產生原理及掌握解決皺紋的方法對我們IMR注塑及生產至閞重要。
處理步驟及對策:
1. 對模具的確認:
(1) 檢查吸引狀態:以0.08MPa為參考基準,盡量高於0.08MPa.(檢查吸引後有無漏氣----是產生皺紋重要項目之一)
在模具內放「ABS膠」是解決皺紋行之有效,甚至是唯一手段。
ABS包括動模:能夠增強吸氣,加強排氣,增加弧角高度(或轉印箔高度)利於扯直,拉平轉印箔。
定模:目的在於將轉印箔拉直,扯平。
但是墊「ABS膠」是有講究的:
A:注意「ABS膠」的長度和高度,尤其高度是非常重要的:墊得太高易造成破膜(越高對皺紋改善效果越好),太低則涉及太大效果。故盡量墊的高些,但以不造成破膜為限。
B:注意墊的位置
C:「ABS膠」的加工手法
(10)利用吸引調節螺絲來吸引強度:減弱吸引。
降低吸引強度對改善豎向皺紋效果顯著。
五.結合線(Weld Lines):
定義:樹脂流動先端部合流処發生的細細的線痕。
產生的原因:是指在最終充填部因樹脂在此合流,或者是樹脂在產品結合的部位(如孔,窗……等)排氣不良或(熔)融合不佳而產生較顯眼的線狀。
處理步驟及對策:
1. 對模具的確認
接觸狀態:即合模的松緊。因為轉印箔容易堵住模具的排氣槽,造成排氣不佳而產生結合線。因此,在不產生毛邊的原則下,鎖模力盡可能小些。(注意:鎖模力太小會造成破膜)
(2)改變樹脂的流動狀況:改變澆口的位置,改變進膠方式,減少澆口的數量,改變產品的肉厚等。
其中,改變產品的肉厚,是一種比較現實而有效的手段。通過改變肉厚(譬如加膠或減膠)來改變樹脂的流動方向,從而使結合線位置轉移或發生改變。對注塑條件的確認:
(3)射出速度:射速太快,由於型腔內空氣排出不暢而影響料六的結合,從而產生結合線。射速太慢,會導致射出時間過長,樹脂溫度在流動中持續降低導致熔融不佳(結合処)而產生結合線。當然,靈活適當的改變射速能夠改變樹脂的流動方向,從而改變結合線的位置。
(4)模具溫度:提高模溫。因為過低的模具溫度會造成樹脂在流動時冷卻過快而產生結合線。
(5)樹脂溫度:提高料溫(包括熱流道的流動性)
(6)保壓:增加壓力和時間。
(7)模具排氣不佳:經常擦拭模面,增開排氣槽或墊鉄片。
六 .脫墨(PL密著不良):Delamination
定義:分型面(PL面)附近,油墨印不上使之附著不良。
產生的原因:在PL附近,鋁箔上的油墨層未能轉印到成形品上的現象,造成在作業加工中用膠帶粘連時有油墨脫掉現象。
處理步驟及對策:
1. 對模具的確認:
(1) 接觸狀態:
(2) 模具排氣不佳:在PL処(即分型面)增加排氣槽或鉄墊片。
(3) 吸引狀態:以0.08MPa為參考標准。
(4) 檢查溫度調節器囘路
(5) 冷卻:
(6) 模具油污(臟污)等
2. 對注塑條件的確認
(7) 射出速度:一般指射速過低,導致樹脂流動中溫度持續降低而熔融不佳,使油墨沒有粘結在樹脂上。當然,速度過快導致排氣不佳也會產生脫墨。
(8) 模具溫度:一般模溫太低容易造成脫墨,當然,模溫太高容易沖掉油墨而造成脫墨。
(9)樹脂溫度:
太低:樹脂冷卻與油墨粘結不好
太高:沖吊油墨
(10)保壓太低:造成產品不夠飽滿,使樹脂不能與油墨完全貼合一起。
在我們生產中,注塑條件對脫墨的影響非常顯著,尤其是射速,模溫,料溫,壓力(大,小)及模具排氣五個因素,一般優先考慮這五個因素,再去檢討其他原因。通常需要射速要快些,料溫適當高些,模溫可稍低點。
六 .凹點(Dent):
定義:注塑品表面的的點狀凹陷(模具與鋁箔之間夾有異物的痕跡。
產生的原因:在母模面上附著有異物,其形狀在轉印注塑時留在注塑品上的現象。
處理步驟與對策:
1. 對模具的確認:
(1)要將凹點與模具傷痕區分開來:若模具有傷痕,在注塑品上表現出來一般是要凸起來,而模具附著異物,成形品應該凹下去。
2.對注塑環境的確認:
(2)要分清空氣中流動的灰塵、模具上的異物與轉印箔(破膜造成或轉印箔本身造成)的區別:一般來說,空氣中的灰塵、模具上的異物造成的凹點呈點狀﹔而破膜造成的凹點呈細線狀﹔轉印箔品質問題造成的凹點呈細線狀或點狀。
(3)注塑機、轉印箔傳送裝置、模具造成:認真清掃、保養。
(4)附著在轉印箔面上的異物:加強轉印箔的保管。
(5)空氣中的雜質量:無塵室車間及「5S」狀況。
3.對注塑條件的確認:
(6)開模速度:降低速度,防止油墨碎屑飛散。
(7)控制吸引的時機:在開模開始之前停止吸引,以防油墨碎屑飛散。
(8)模具溫度:溫度稍高一些,油墨和轉印箔黏性較好,比較穩定,防止了油墨碎屑飛散。
4.原材料的確認:
樹脂內有異物及炭化。
❹ 知道什麼是IMR技術嗎
IMD分兩種,即IML 與 IMR
兩者之間最大的雹豎區別是產品表面是否有一層薄膜。
IMD與水貼區別,
區別一:產品表面是否有寬喊一層薄膜;
區別二慎肆野:產品的包邊,
IMD只能包到產品的表面與側面,倒扣很難包到。
水貼可以包到倒扣。
❺ 什麼是IMR技術
IMR(In-Mold Decoration by Roller)中文名為模內轉印是一種可大規模製造的塑料件外部裝飾的加工技術.屬於IMD(In-Mold Decoration)模內裝飾技術的一種.它的優點是生產出來的塑料件外觀漂亮,可以有多種顏色,多種花紋,甚至多樣化的觸感,較噴漆工藝的外殼耐磨,亮度更高,適應大規模生產,生產效率、良率高,模印精度高,可轉印較復雜的圖案,最重要的是無污染,可以取代傳統造成環境與工作環境污染的噴塗與電鍍。特別適用於產品的外表面裝飾面板與功能面板。
過程是將已印好圖案的膜片放入金屬模具內,通過送膜機器(Feeder)自動輸送定位,然後將成形用的塑料注入模具內與膜片接合,使印刷在膜片上的圖案跟樹脂形成一體而固化成產品。IMR薄膜製作動畫
IMR的主要優點:
1. 大量生產時具有極高的價格優勢
2. 成型與轉印同時進行,減少空間與時譽指間的成本
3. 最新技術提升裝飾准確度
4. 可精準的表現電鍍、珠光效果、金屬效果、皮革等特殊圖案設計
5. 可有效提高產品磨耗性
基於環保與提高生產良率的考量,紛紛舍棄原本的噴塗作業,改成IMR薄膜,也就是以模內轉印的方式,製作NB及其他3C產品的外殼,造成目前全球IMR供不應求的情況,IMR薄膜的裝飾成型過程,只需一台射出機及相關模具即可同時進行機殼成型與裝飾圖案轉印,比起傳統的噴塗作業,除了噴塗需要的機器、廠房外,還需要花費時間等塗漆乾燥,而且必須要先在射出機器先完成成型,再進行噴塗,花費的時間與人力成本都比較高。
因此使用IMR薄膜裝飾成型,無形中省下了機器成本、廠房成本,及時間產本;再者,IMR著實解決了噴塗污染的困擾;IMR薄膜與塑料的成型過程,符合歐盟規定,不產生任何擾虛吵的廢氣,製程非常的環保;另外,相較於噴塗只能做大面積的上色,IMR薄膜更可在緩侍印製時,便將細部的設計及色彩上的搭配,便印製在薄膜上,轉印成型時,設計本身便會轉印在塑料上,省去一般噴塗作業之後還要二次加工的程序;IMR薄膜更有多樣的變化,可印製珠光、金屬光澤、霧面、電鍍、皮革..等多種效果的薄膜,使這些特殊效果轉印成型後,直接呈現在塑料的外觀,有效的增加產品的質感及價值感。
❻ imr工藝是什麼
IMR(模內轉印)此工藝是將圖案印刷在薄膜上,通過送膜機將膜片與塑模型腔貼合進行擠出,擠出後有圖案的油墨層與薄膜分離,油墨層留在塑件上而得到表面有裝飾圖案的塑件,在最終的產品表面是沒有一層透明的保護膜,膜片只是生產過程中的一個載體。
IMR的產品不易變形、產品邊沿包覆完全,邊沿附著力強,轉產非常容易換卷IMR轉印箔就可以了,工序簡單所以不碼爛良率能控制在幾個點以內,工序簡單所以人員需求可以降到最低,圖案對位完美,硬度可以達到2H,生產時的自動判爛化程度高和大批量生產的成本較低。
IMR應用的產品較掘模漏廣泛,因其屬塑膠件表面表面處理工藝。如筆記本電腦外殼、家電產品外殼、手機外殼、ABS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