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運用經濟生活的有關知識,分析我們應如何進一步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
結合材料和實際生活,運用經濟生活的有關知識分析應怎樣振興我國的製造業,擦亮「中國製造」品牌?
①要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②大力提高勞動者的職業技能,變勞動力資源的數量優勢為競爭力優勢。
③提高產品質量,堅持以質取勝,創造民族品牌。調整結構,淘汰落後的、低水平的生產能力。提升產業水平和產品的優化升級。
④要依靠科技進步,加強企業的內部管理,增強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開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提高產品的核心競爭力。
⑤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⑥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在市場充分發揮基礎性調節作用的前提下,運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促進我國製造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㈡ 如何提高農產品競爭力的需要
發揮農產品已經有的優勢,就比如有的地方的農產品非常的味道好,那麼我們就可以發揮這個農產品味道好的優勢,從而提高農產品的競爭力。
㈢ 如何進行農產品品牌塑造
農產品市場是一個高度同質化的市場,產品附加值低,競爭激烈,只有具備強勢品牌力才能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農業品牌化時代已經來臨。但很多企業對於農產品品牌依然存在誤區,「重生產,輕品牌」的現象比較普遍,認為有商標就是品牌,打造品牌的意識不強,缺乏對品牌內涵的認識。品牌致勝的時代,如何進行農產品品牌塑造?
1、修煉內功,提升產品品質:好產品即營銷,產品是品牌化成功的首要因素,沒有質量過硬的產品,營銷手段再好也不會被消費者所認同。企業要練好內功,整合好產業鏈,強化質量管理,打造高品質農產品。
2、明確品牌定位,形成差異化優勢:品牌定位就是要在消費者心目中塑造出獨特的認知形象,企業通過深入理解消費者訴求和市場競爭情況,基於自身資源能力挖掘產品優勢,明確品牌及產品的核心價值,突出自身特色,做出產品個性,實現產品差異化競爭。
3、深挖風土人情,嫁接傳統文化: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每一個地方都有獨特的文化習俗,要善於挖掘農產品品牌的歷史、地理、傳統、風俗等文化特徵,形成農產品特色文化,讓用戶內心產生共鳴,實現農產品與消費者之間的情感溝通。
4、講好品牌故事,用感情製造溢價:隨著消費升級和社會時代變革,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還希望獲得商品背後的「人文、趣味和溫度」,通過產品了解更多品牌背後的故事,甚至體會到產品蘊藏的精神。再小的個體也能發聲,再小的事物也有閃光點,一個好的品牌故事,不但讓消費者了解產品,同時又跟消費者完成了一種感情交流,商品交易變得不再冷冰冰而有人情味,可以讓消費者感受到品牌的溫度,實現從精神上、情感上認同品牌。
5、創新傳播渠道,建立傳播矩陣:「酒好不怕巷子深」的年代確已遠去,農產品品牌要藉助多種傳播媒介力量,形成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傳播矩陣,線上、線下多種渠道進行整合傳播,提升品牌市場認知度。
6、注重品牌形象,創意產品包裝:包裝是消費者視覺感受的第一步,產品的包裝要和產品的優良品質相匹配,這樣才能相得益彰,用外在形象彰顯和提升內在價值,提高品牌識別度,塑造品牌價值。
㈣ 農業品牌如何做大做強
一,尋找目標市場,精確定位;二,建立自己的優勢地位,包括:先發優勢,技術優勢,成本優勢,資源優勢,信譽優勢等等;三,努力與政府幹好關系,得到政府幫助扶持;四,緊跟國外先進生產技術,及時更新自己的技術:五,做好食品安全,積極推動國家食品安全,以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六,重視信譽,維護好自己的品牌,重視專利技術,維護好專利權;七,尊重員工,激發員工的創造性思維,積極推動技術進步;八,與金融機構打好交道,為以後融資擴大規模做好鋪墊
㈤ 如何加大農業品牌建設
近年來,很多地方都不斷加大對農業龍頭企業的培植力度,引進新品種、新技術,塑造企業的品牌意識與商標意識,推進農業品牌化建設。但還存在農業品牌意識不強、品牌影響力不大、農產品經營主體組織化程度低等問題。
所以,加大農業品牌建設,很有必要,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加大建設。
一是建議盡快依據農業產業布局和農產品現狀,制定農業品牌發展規劃、建立品牌建設機制,推動農產品標准化、規范化、科學化、規模化、產業化生產,並培養一批從事農產品生產的具有品牌意識的農業企業,發展壯大農業品牌建設隊伍;
二是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效應和資源集聚效應,注重培育新型群眾勞動力,培育農業致富帶頭人和致富帶頭村干,對區域內鄉村各類優勢資源整合開發,在加工、運輸、倉儲、配送上讓合作組織、行業協會、農戶之間建立起穩定的產銷關系;
三是引導各類涉農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市場主體通過品牌注冊、培育、拓展、保護等手段,創建自身品牌,保護知識產權,打造以品牌價值為核心的新型農業。在提升品牌競爭力方面,建議將綠色、有機等產品認證緊密結合,打造一批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知名企業品牌、特色農業品品牌、保護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
四是以工促農,引進一些工廠工業進入鄉村,從勞動力、經濟效益等方面反哺農業。
㈥ 品牌農業的農產品打造品牌的八大法則
法則一:搶占公共資源
創建農產品品牌戰略的第一步,就是發現、發掘和搶占公共資源,包括產地資源和品類資源,將其「據為己有」。即將產地和品類資源「企業化」,出於產地,高於產地,占據品類,打自己的品牌,做產地和品類的代表。
這些資源對於創建農產品品牌來說是最重要的戰略資源,這是與做工業品品牌最大的不同。
法則二:以快制勝做老大
做品牌,就要搶做老大品牌。如果你不是老大,就要尋找能夠做老大的行業或者品類市場。
一個行業一個品類只能有一個老大,老大的資源越來越少,企業家們應該有責任感和緊迫感。做老大,就是要以品牌佔位,以傳播稱王!
法則三:用文化塑造提升品牌
飲食承載著文化,文化影響著飲食。
農產品從田間地頭來到廚房餐桌,要想賣得多賣得貴賣得持久,就一定要借重文化的力量,使品牌增值。因此,挖掘、打造、提煉和傳播與食品相關的文化價值成為創建品牌的必需。
與農產品相關的文化資源包括:消費者認知、消費習慣和飲食習俗,比如食品概念、飲食習俗、口味方法,諸如南甜北咸,中辣西酸就是這種資源,還包括人文歷史資源,比如產品傳說,名人故事等。
法則四:內在品質差異化、外在化
面對高度均質類產品怎麼辦?將內在品質差異化、外在化!
一是從種養方式和品種改良入手,在產品上製造不同。
特別的品種有的會帶有獨特的外在差異性,這是這類地域特產備受消費者追捧的原因之一,甚至為此津津樂道。營銷者要擅於將這些產品獨特的差異性與品牌相連,使之成為自己品牌的特徵,像標志標簽一樣成為消費者辨識這個品牌的依據。
同樣是獼猴桃,紐西蘭從中國引種後,對原先口味偏酸的綠色果肉獼猴桃進行了改良,推出了口味偏甜的黃色果肉的全新品種——黃金奇異果。2012年紐西蘭佳沛國際奇異果佔全球市場份額的28%,遠遠超過奇異果的故鄉中國的出口量。
二是挖掘提煉產品和品牌差異化價值並加以彰顯傳播
農產品市場是一個天生高度同質化的市場,這就是前面說的「高度均質」問題。如果產品本身現成的差異化不足,那麼需要下功夫挖掘,在產品和品牌價值上製造出不同。
盛產大桃的北京平谷,挖掘桃子本身吉祥長壽的涵義,通過並不復雜的技術讓桃子長成壽星的模樣,一個賣到100元的高價。
法則五:外在形象品質化、差異化
人靠衣裝,佛靠金裝。
要設法讓產品和品牌在外在形象上表現出差異,用外在形象彰顯和提升內在價值,即內在品質外在化,外在形象品質化、差異化,這就是品牌和產品形象的塑造。
主要有以下手段:
1. 創意建立品牌識別符號
2. 選准品牌代言人,做正確的廣告
3. 好包裝彰顯價值和差異
4. 利用新型產業模式創造差異,利用終端設計塑造形象
法則六:創建領先或者獨特的標准,引領行業
這里說的標准分兩種。一種標準是國標體系,另一種標準是消費者評判標准。
在品類或者行業中,創建領先或者獨特的品類或者行業標准,引領行業,甚至引導國家標準的形成,取得先手,讓競爭對手淪為跟進者、模仿者,或者為消費者樹立一個評判產品的「主觀」標准,從而在消費者購買決策時提供依據,這是在農產品搶市場、做老大、做品牌的有效法則。
某種意義上說,知識產權比知識本身重要,技術標准比技術本身重要,擁有消費者心中標准比實際標准重要。擁有標准,就有話語權,就有主動權,也擁有更強的競爭力。
如果你是創新者,請放開手腳大膽創新,創意出與眾不同的標准,大張旗鼓地宣傳這一標准,把標准做到消費者心裡。
法則七:雜交創新
許多涉農企業第一次踏入高度競爭的現代市場,做品牌更是第一次,他們有的營銷觀念模式陳舊,有的完全從零做起,沒有成熟的模式和經驗,因此特別需要雜交創新。
雜交創新就是指大膽借鑒、疊加、互補和融合其他行業的優秀思想、資源、技術、模式和方法,從而催生出全新的產業、品類(產品)或者營銷思路,獲得競爭優勢,實現突破。
雜交創新的兩大類型:
第一個類型是,不同行業間的互動、借鑒與合作。比如獐子島海參借高端酒水渠道雙贏,比如淳牌有機魚與酒店合作,實行獨創的專賣政策。
另一個類型是,將不同行業間的營銷要素的整合進來,為我所用,改良產品或者其它營銷要素的DNA,使它產生變異,創造出(1+1)n的幾何倍增效應,從而產生巨大的營銷能量。比如雅克V9和果維康VC含片,食品功能化與功能食品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雜交變異後的產品與原來大不一樣了,顯現出更為強勁的優勢基因;比如哈根達斯入鄉隨俗,創造出「月餅冰激凌」;比如湛江國聯水產,借鑒速凍水餃經驗,請名廚研製成功中國第一款速食「水煮蝦」。不通廚藝或者沒有時間下廚房的人,只需把「水煮蝦」下鍋煮5分鍾,就能享受到五星大廚級的美味。
法則八:深加工,讓產品徹底與眾不同
農產品市場是個天生高度同質化市場,常見的產品其產品價值和附加值都低,越是生鮮食品,同質化越是嚴重。常規的想法是,這樣的產品放到市場里唯一可以拼的只有價格了,結果,誰也賣不出好價錢。
怎麼辦,對產品進行深加工,改變產品原始形態,大幅度提升產品的附加價值,使原來相同的產品變得徹底與眾不同。
農產品做品牌的難度與加工深度成反比,即隨著加工程度越來越深,做品牌的難度逐漸降低,反之亦然。冷鮮肉做品牌的難度很大,可是把鮮肉深加工做成火腿腸,做品牌就相對容易得多;同樣,新鮮的蔬菜水果做品牌的難度很大,
經過深加工後,蔬菜水果罐頭、果蔬片做品牌就相對容易一些。事實確實如此,火腿腸的品牌早於冷鮮肉,蔬菜水果罐頭品牌更是很早就出現了。
深加工正是產品差異化、增值化的魔術師。深加工可以大大增加農產品食用的方便、衛生程度,易貯存和運輸,這些增值在消費者的需求上找到了落腳點。
1公斤鮮辣椒價格約為1.2元;曬製成干辣椒後,收購價格約為每公斤5元;把1公斤干辣椒製成辣椒醬,市場價格最高也不過10元左右。當同樣的辣椒,換成深加工方法,得到的是令人振奮的新答案案:1公斤干辣椒中可以提取辣椒紅色素40克、辣椒精10克、辣椒籽油60克,還可以提取辣椒鹼,剩餘的椒粕和籽粕等下腳料作飼料賣。這樣一來,1公斤干辣椒能增值到35元,是干辣椒價值的整整7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