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獲取高質量的印刷圖像
當前多數印刷單位都配備圖象製作桌面系統,但由於不少單位尤其是中小企的圖象製作人員,技術水平仍不高,兼受其它客觀因素影響,許多彩圖的製作和印刷質量,未能令人滿意,與國際上出版物的印刷水平相比尚有一段距離,只能算為中下水平。不僅聽到許多美編、攝影師等抱怨現在的畫報、畫冊、期刊雜志的彩圖印刷質量不好,不能還原原稿,色彩嚴重失真,有的色彩成了圖案色塊,有的明暗、層次顛倒,甚至一些印前製作工序把底稿上的人物、風景等色彩搞得嚴重偏色,凡此種種弊病,除了一部分原稿本身質量差外,大部分乃由掃描分色技術不當引致。這一是印前製作工序採用低檔次的平台掃描儀(約佔20%左右)、掃描分色質量低劣;二是因操作人員缺乏理化概念和標准化還原掃描分色的操作方法,只依靠屏幕色彩作主觀調整,使高檔專業掃描儀和電分機高端聯網的先進技術和強大功能沒被充分發揮;三是操作人員缺乏審美水平和對原圖的正確分析能力,不能根據各類原稿的特點進行正確的參數設置和恰如其分的調整。當然,也有極少數是客戶不懂行而又瞎指揮造成的。
實踐證明,彩圖復制印刷,其掃描分色技術是質量好壞的關鍵,因為一方面是當前的計算機製版要把模擬式彩照、反轉片等圖象藝術的輸入,首先都要經掃描轉化為數字圖象,才能在印前系統的數字化工藝流程中傳遞,在這個掃描、轉化過程中,有兩個關鍵技術需掌握好,一是如何應用掃描儀,從一開始掃描時就從原稿中獲得最好的顏色層次信息;二是從掃描儀輸入的圖象文件通常是RGB格式,在輸出分色片前,需將該文件轉換成CMYK格式,即色空間的轉換,這一步是分色處理的關鍵。它要根據油墨、紙張等印刷適性,設定網點擴大值、灰平衡參數、黑版階調,以及選擇GCR還是UCR分色模式,只有正確設置好這些參數,才有可能輸出高質量的分色片。另一方面是掃描分色有技術性,又有藝術性,既要根據不同類型的原稿,從技術方面合理設置和調整灰度平衡、階調反差、顏色校正和清晰度等參數,又要從審美方面處理色彩的基調、飽和度、空間距離、明暗、光影變化等關系。操作人員這兩方面的水平高低對產品質量影響極大。因此,要提高當前彩色印刷品的圖象質量,必須下決心弄好掃描分色這一關鍵技術,提高操作人員的素質水平。下面就當前計算機製版中顏色、層次、階調處理中的主要問題及解決方法作簡要介紹,以供參考。
處理好攝影圖片的反差
一些客戶反應,攝影圖片印刷品的反差處理不好,有的高光不亮,暗調不暗,圖片光度感不強,反差效果不好;有的高光一片白,暗調一團黑,兩端層次損失太多,這里既有網點復制先天不足的客觀原因,也有掃描分色時的階調設定和調整不當的主觀因素。因當前攝影創作中,用各種前期和後期的加工來強調影調、色彩的對比,用不同的鏡 頭和技法誇張形象。目前高質量的照片,最大密度可達2.50,能有效表現出層次范圍0.20-2.20。彩色反轉片的最大密度3.50,正常曝光的有效密度范圍0.20-3.20。而彩色復制因受紙張、油墨等印刷適性制約,高級塗料紙印刷品所能再現的階調范圍最大密度只有1.8-1.9。為此,復制時必須把稿的階調范圍壓縮,經壓縮必然損失一部分層次,所以印刷品不太可能再現高質量攝影圖片的反差效果,尤其是彩色反轉片。復制只能盡量充分利用紙張的白度和四色油墨迭加的最大密度此色彩空間,達到最大的印刷密度反差和視覺上的明暗對比度,這方面應向客戶說明,令他們理解。
此外,亦可從掃描分色的階調設定和調整上加以改進,這里的難度在於一需將千變萬化的原稿階調范圍壓縮調整到印刷品能再現的階調范圍內;二是壓縮調整每張原稿時,要能確定甚麼部位的層次該壓縮,甚麼部位的層次該突出,以便強調主體部分的層次,並能斷定把它強調和壓縮到甚麼程度為最佳。這既要有對原稿的分析能力,又要有正確的操作方法,一般解決方法有以下幾點:
1.當前許多高質量攝影圖片密度范圍很大,無法完整放入組件的線性區。因此,首先要根據每張攝影圖片的密度反差和色調厚薄情況,確定最亮(最白)和最暗(黑部位)為階調設定的起點和終點,並盡量做到把原稿密度范圍對應調定在分色片的最大網點值上,使印刷品的反差盡可能接近圖片的反差。
2.白場設定既不能太平,太平會令印品高光發灰不亮。又不能太嶄,否則會令高光層次損失,以及信號雜訊大,容易產生顆粒粗,其要領是:
(一)以中調為主,密度反差標準的圖片,極高光定絕網,而把需要層次的高光設定為基礎白,即膠印為C5%、M3%、Y3%;OPP膜凹印為C7%、M5%、Y5%。
(二)以亮調為主,色密度淡薄的圖片,則白場設定網點值可稍大些,以最亮最白處設定基礎白,以加深亮調的顏色層次。
(三)以暗調為主,色密度深厚的圖片,可把次高光定絕網,以突出高光的亮度和減淺(提亮)中調。
3.黑場設定既不能太淺,太淺會令印品暗調不厚實,力度不夠;又不能太深,太深會令印品暗調漆黑一團,層次升級。其要領是:
(一)密度反差標準的圖片,要還原復制,黑場設定應選擇圖片暗調純黑色部位,透射稿密度設定為2.70-3.00,彩色照片密度設定為1.80-1.90。基礎黑膠印工藝為C95%-98%、M85-88%、Y85-88%、K75%-80%。OPP膜凹印工藝為C90-95%、M80-85%、Y80-85%、K65-70%。
(二)密度反差小,色調淡薄的圖片,要加深復制,黑場設定則應選擇圖片次黑部位,透射稿密度設定為2.30-2.50。彩色照片密度設定為1.50-1.60,設定基礎黑。
(三)密度反差大,色調厚重,要減淺(提亮)復制,可選擇圖片最深最黑部位,並可加大設定密度值,透射稿密度設定為3.00-3.50,彩色照片密度設定為2.00-2.30,設定基礎黑。
4.暗調復製成敗的關鍵在於正確的黑版設定,目前普遍存在的問題,一是操作員沒有重視對黑片的設定和調整;二是多數圖片的暗調偏色,往往找不到中性黑色,影響黑版設定的准確性;三是黑版都是採用短價調骨架曲線,即在C版50%處出小點,因而造成圖片中間調層次不夠,立體感不強。實踐證明,有效使用黑版,既可增強圖片反差,又可以增強暗、中調層次。其要領是:
(一)黑場選點應盡量選在黑色物體的中性黑部位,保證黑版網點值設定的准確性。
(二)黑版網點值設定:膠印工藝以75%-80%為佳。OPP膜凹印工藝為65%-70%。
(三)黑版的有效使用,不是單在三原色上增添黑版,而是要與UCR相匹配,應在黑色部分適量減少三原色汨墨量,以便為增加勻實的黑版騰出地方,用黑版拉開暗調層次,加強攝影圖片反差。一般去除20%、C78%、M68%、Y68%、K90%。
(四)黑版的起始點延長至C版的35%-40%處出小點,則可增加圖片的中、暗調層次和立體感,當然黑版調子延長,色彩部分也會加深,要注意作相應減淺。
處理好彩圖中的白和黑
彩圖中的白色和黑色不僅是畫面中的重要色,而且有了黑、白色調,便顯得色彩厚重純正。色彩學家認為,世界上沒絕對白,也沒絕對黑。無論「白」得如何亮,或「黑」的怎麼暗,它都帶有某種色彩傾向,但在具體畫面上,可出現誇張的白和誇張的黑。因此,我們復制時定要重視彩圖中的黑白色調,這是提高圖象藝術效果的重要一環。
目前多數操作人員只重視對色彩的調整,而忽視對黑、白色的處理。因而常把白色物體處理成一片白,完全失去白色物體的層次質感;把黑色物體處理得漆黑一片,突出不了黑色物體的層次質感,此問題的解決方法為:
1.提高對彩色圖片中的白、黑色調重要性的認識
大家都知道,黑白照片要比彩色照片更具視覺力度,因黑白間的反光率之差比任何色彩間的大得多。據科學家測定,色彩間的對比,即使是最強烈的原色間或互補色間的對比,都要比黑白間的對比弱得多,如紅綠並列與黑白並列相比,前者只能達到後者的40%,紅藍平列與黑白平列相比,前者只能達到後者的23%,藍綠並列與黑白並列相比,前者只是後者的19%,這就是為何黑白作品有時要比彩色作品來得明快。因此,掃描時處理好彩圖中的白和黑,不但能逼真表現各種白色和黑色物體的層次質感,且能突出視覺上的明暗對比度。
但是,如今有些國畫的復制,仍主要採用三原色,黑版為短調骨架工藝,造成墨色偏色、露色、應盡快改進為好。
有些油墨、水粉畫將黑色和其它顏色混合使用,不是純正黑色,因此,設定時要以三原色為主,C95%、M、Y85-88%、K70%,不能做得像攝影圖片中的黑版那麼深。有些水彩畫的深暗處幾乎是用純黑色表現的一種特有情趣。因此,設定時也要用黑版再現,一般為75%-80%,同時採用UCR方法減少三原色油墨量,由於水彩畫的彩墨淡雅,去除後的網點值C65%、M55%、Y55%,四色總和以250%-260%為佳。
處理好色彩的正常關系
當前一些彩色印刷品的色彩處理很零亂,不能還原原稿色調,許多客戶(其中不乏畫家、攝影師等藝術家)不甚滿意,一位攝影師還專門寫文章說:「在彩色印刷中,經常看到為了使畫面色彩鮮艷而不顧色彩間的正常關系,不顧某一具體顏色在畫面中的具體位置,一律調整得很純,這樣做艷雖然艷了,但整個畫面卻顯得色彩零亂。
這是目前多數操作人員沒有掌握還原原稿的標准化掃描分色和缺乏對色彩的藝術性認識,只是單看顯示屏色彩,憑主觀隨意性調整造成的,而且往往調整的量過多,幅度過大。解決方法為:
1.做好規范化、數據化色彩管理,這是最重要的基礎工作。即使採用軟體自動化色彩管理,也必須有此基礎,使整個工藝流程有個穩定的環境。方法步驟是:
(一)首先制訂出後工序照排、曬版、打樣的工藝技術參數和質量標准,並使之穩定。
(二)採用標准灰梯尺、色標和原稿進行色彩還原測試,建立一組灰平衡參數集,以保證原稿中的灰色、復色還原。
(三)在輸入灰平衡基礎上建立顏色校正的准校色量,達到R、Y、G、C、B、M六色相的還原,以保證原稿色彩的還原。做好上述工作後,掃描分色時,只要用正確的黑、白場設定,就能還原原稿色調,不必或很少需要再進行後處理,而用Photoshop軟體工具調整,只為滿足客戶的要求而對原稿的一些缺陷進行調整。
2.充分利用掃描儀獲得最好的圖象,目前圖象掃描分色作業定要走出一個誤區,即把高檔專業掃描儀和電分機當作簡單的輸入設備,其強大的專業功能都沒有用或用得不好,而把黑白場定標,層次調整,顏色校正,清晰度強調全都採用Photoshop軟體工具調整,這不但調整時間長,質量不穩定,經常是一個人調一個樣,甚至一個人調一次一個樣,五花八門,且由於掃描分色圖象只有很少的顏色層次信息,那麼用Photoshop軟體工具也無法調出更好的顏色層次來。更何況繪畫和攝影等圖象藝術中的意境和微妙的顏色層次變化是調不出來的。
許多優秀的同行在實踐中都有這樣的體會,即「為要最終印出好的產品,該產品所需的全部信息必須從一開始在掃描時就要從原稿中獲得,這好比要錄制好的音樂,首先話筒要好,否則質量無從談起。」
如今許多好的印刷單位搞數據化色彩管理,採用「還原原稿的標准化掃描分色法」達到又快又好地還原原稿的效果,為此,單位就規定,客戶要求還原原稿,掃描分色後的圖象,不許進行後處理,如質量不好就重掃。蘋果計算機製作時,對掃描儀、電分機掃描的圖片,只能修裝、截切或作些特技處理,不能調整圖片層次、顏色和清晰度,也不作放大、縮小,這是提高質量和效率的必由之路。
3.處理色彩的四項要領。調整原稿局部色彩飽和度不足等缺陷時,應掌握以下四項要領:
(一)加色和減色不能過量。一是基本色加色不能過大,要保持基本色中的層次,不能因加色過量而造成層次並級;二是相反色校色量不能過大,要保持色彩中的明暗、光影變化關系,能因相反色校過量而造成色彩簡單化。
(二)保持色彩的色量與光量等級關系,對某一色彩進行調整時,不能把亮調部分的色量超過中調部位的色量,不能把中調部分的色量超過暗調部分的色量,要保持色彩的色量與光量等級的明暗、深淺關系。現在有些印刷品,把明亮部分的色彩調整得過深過重,把暗調部分的色彩處理得過鮮過亮,失去了色彩的正常關系,給人一種不舒服的感覺。
(三)掌握色彩的空間距離變化規律。從色彩學上講,我們的視線因受空間大氣介質的影響,不同距離的物體在形體上色彩上都會發生不同的變化。物體的近大遠小是空間透視原理,而物體的近者清晰,遠者模糊,色彩觀感的近者強烈,遠者微弱,便是色彩空間透視的結果。因此,調整某一色彩時,要掌握色彩表現空間距離時的變化規律,近的暖,遠的冷;近的純,遠的灰;近的鮮明,遠的模糊,近的對比強,遠的對比弱。例如,有一本風光畫冊,其中一幅色調正確,色彩變化豐富的風光圖片,操作人員把遠山的紫藍色加了些黃,變成了青綠色,從而造成空間距離的色彩變化完全失真,客戶看了連連搖頭說,不符合原稿色調,結果要求重新掃描、印刷。實踐證明,按照色彩的空間距離變化規律進行色彩調整是重要的。
(四)掌握色彩冷暖變化規律。在彩色攝影拍攝的自然景物中,我們發現物體受光面的色彩與光源色的冷暖變化分不開,而暗面的色彩又與周圍環境色的冷暖變化聯系密切。因此,進行色彩調整時,要掌握這種色彩冷暖變化規律。要注意兩個問題。其一,物象受光面中有高光、亮面、中調面三部分,其亮面的色相主要是光源色和固有色的綜合,其色調的冷暖,以光源色的冷暖為轉移;高光部分的色彩一般是光源色的色相和色性;物象中調面所受的光不是直射光,而是側射光,在色相和色性上較為復雜和豐富,其色相是光源補色、固有色和環境色的綜合,其色感以固有色為主。其二,物象暗面的色相,主要是環境色和固有色相混合,其色調的冷暖以環境色的冷暖為轉移,其暗部的色彩總帶有光源色的補色傾向。因此,要注意暗調的色彩絕不是固有色的加深、加暗。
攝影圖片中的冷暖色變化關系,只有採用還原原稿的標准化掃描分色法才能獲得滿意的效果。
處理好人物膚色
當前許多期刊雜志、畫報、畫冊及一些廣告中的近景拍攝半身人像圖片的復制質量存有不少問題,其中有些更是質量低劣。例如:
(1)有些膚色嚴重失真,有的臉部偏色成了桔黃色、紅茶色,甚至有的成了菜青色、灰黑色;
(2)有些膚色粗糙,生硬脫節,亮、中、暗調間沒有連續過度的調子,看上去缺乏變化的曲線美;由於採用GCR工藝,造成暗部逆轉,黃、紅色版淺,變成只是一個很深的黑版;
(3)有些膚色由於採用GCRI工藝,造成暗部逆轉,黃、紅色版淺,變成只是一個很深的黑版;
(4)有些膚色明顯看出是校色錯誤,由於青版校色過量,竟把眼肉、牙肉校成為紅肉色,有的頭發邊級與膚色銜接處露出一圈紅茶色邊。
以上毛病除部分原稿因素外,主要還是掃描分色參數設置和顏色處理不當造成的。一般的解決方法為:
1.確定膚色的基調。進行人物掃描分色時,不管原稿如何,都要根據各種人物膚色的特徵處理,首先以其年齡、性別、職業、出身、民族等特徵來確定膚色的基調,如兒童膚色,要白凈嬌嫩、細膩紅潤。「美人照」是經過化妝的膚色,肌膚白晢紅潤、色彩誇會張,變化豐富,如原稿偏色,應按照人物膚色特徵加以糾正,只有基調掌握正確,就不會出現較大失真。
2.控制暗部膚色不偏紅。多數原稿的暗調膚色偏紅茶色,經黑場設定後,Y、M色版偏深,網點值達到85%左右,有時達到90%。而C色版對紅茶色校色靈敏,往往過校。因此,對面積較大的暗調膚色,一是要注意控制Y、M版在80%以下,一般為75-78%。因為80%是一個網點跳躍區,印刷網點容易增大;二是C色版要跟上,在標准校色量基礎上稍作些加深,同時K版的階調稍作延長,以彌補C版的不足,一般配比,若M、Y色版在75%-78%,C色版應在30%,K版在25%左右,從而使暗部膚色沉著。
3.規范影調密度,控制中調膚色。
(一)順光片:臉部大部分處在亮調和中調,其色密度轉換成網點值大都在30%-45%,比較理想,正常設定膚色還原較好。
(二)側逆光片:臉部一半處在逆光部位,中調密度漸漸移向偏暗部分。這里的關鍵技術在於要控制中調前額部位的Y、M色版,有些側逆光片的前額膚色密度處在0.90-0.95,轉換成網點值為51%-53%,由於50%是膠印網點又一個跳躍區,印刷網點增大最多。因此,要注意把Y、M色版的網點值減淺到45%-48%間,以避開這個網點跳躍區,使前額膚色明亮,呈黃肉色。
(三)逆光片:臉部大部分處在逆光,密度較大,膚色偏暗。以前額部位作為控制點,其色密度轉換成網點值,Y、M色版都在60%-70%間,因此,首先應選用減淺層次曲線掃描分色,或掃描後用Photoshop層次曲線的中調部分,對三色版作減淺(提亮)調整,一般應減淺5%,這樣既使印品膚色密度符合視覺效果,又給印刷品網點增大留有餘地。
4.掌握膚色的連續過度調子。進行階調設定和用層次曲線調整時,應掌握臉部膚色由明亮部分到中調部分至暗調部分要有連續過度的調子,不能重硬脫節,特別是M色版的調子要柔和協調。
5.正確選用虛光濾色鏡。從理論上講,虛光濾色鏡選用甚麼色光,應根據原稿主色調清晰度,綠(G)濾色鏡強調暖色調的清晰度。一般掃描儀和電分機的預設值為綠(G)色,有的是C=C,M=M,Y=Y,K=Y。有的是Y、M、C、K色版都是G(5:5)的混合色。而膚色要求柔和,頭發則要求清晰,所以選用紅(R)濾色鏡為佳。
總之,對於印前系統中圖像的掃描及製作,其中有很深學問和經驗,其膠片輸出的質量優劣,直接影響整個圖像的印刷結果。但是,我們現在不少印前系統中的操作人員,由於其素質和文化程度的參差不齊,以及審美觀、印刷知識和圖象製作經驗的不足,往往很難製作高質量圖象,這也許就是我們日常中見不到高質量的圖象印刷品的一個主要原因吧。要改變這種狀況,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尤其是我們加入WTO後要面對的是全球的激烈競爭,就必須要求我們印刷業的全體人員(尤其是印前系統的操作人員),必須更勤奮學習,善於思考,總結經驗,積極探索,勤學多問,就一定能掌握圖象製作技術和掃描分色技術的規律,提高對色彩敏感性和藝術性認識,提高自己的審美觀,把質量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2. 淘寶賣家怎麼拍出高質量商品圖片
淘寶賣家拍出高質量的圖片,首先要有一個質量非常好的相機,而且淘寶高質量圖片都是通過後期的修圖最後才展現在淘寶上面,修圖軟體對於淘寶賣家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他們把照片美化的非常吸引人,如果你的店鋪有吸引人,那就客流量非常高。
3. 液晶如何獲得高質量顯示圖像
液晶獲得高質量顯示圖像:如果是戶外的,用最低的解析度就夠,甚至VCD的解析度640*480就可以;如果是戶內的,按P4超高密度來算1200*675就足夠了。
與傳統CRT顯示器一樣,LCD也被設計成接收波形模擬信號,而非直接由PC產生的數字脈沖信號。雖然桌面系統的LCD被設計成可以接收模擬信號,但是LCD本身仍然只能處理數字信息,因此當從顯卡接收到模擬信號之後,LCD需要將模擬信號再還原為數字信號後進行處理。
物理特性:
當通電時導通,排列變得有秩序,使光線容易通過;不通電時排列混亂,阻止光線通過。讓液晶如閘門般地阻隔或讓光線穿透。從技術上簡單地說,液晶面板包含了兩片相當精緻的無鈉玻璃素材,稱為Substrates,中間夾著一層液晶。
當光束通過這層液晶時,液晶本身會排排站立或扭轉呈不規則狀,因而阻隔或使光束順利通過。大多數液晶都屬於有機復合物,由長棒狀的分子構成。在自然狀態下,這些棒狀分子的長軸大致平行。
將液晶倒入一個經精良加工的開槽平面,液晶分子會順著槽排列,所以假如那些槽非常平行,則各分子也是完全平行的。液晶是一種介於晶體狀態和液態狀態之間的中間物質。它兼有液體和晶體的某些特點,表現出一些獨特的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