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好產品和好設計有什麼關系
好產品和好設計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一個好的商品如果有一個好的設計可以更加吸引人的眼球,進而使的產品能更好的被人們所接受
2. 淺談產品、設計、開發三者的關系
以下內容完全是自己的理解,如不認同請自行繞過~~~ :)
本人是設計出身,從最開始的平面,Web,UI,到近幾年從事的UE,他們都可以統稱為設計,但是在這里設計主要是指:產品開發過程中的UI/UE設計。
之前在從事UE工作的時候也做過一些產品和需求的工作,但是近期的經歷算是真正的深入到產品工作裡面了,知道做產品到底是怎麼回事;正是近期的工作經歷讓我想通了一個之前一直有疑慮沒想明白的事兒,那就是產品和設計到底要怎麼配合工作,他們都該從哪個方向上使勁兒才能有更好的產出,他們和開發的關系是怎麼樣的?
我記得小時候經常去我奶奶工作的地方玩兒,她們的單位叫麻紡組,經常做的一個工作就是手工製作麻繩;
在九十年代初,工業還不是很發達的時候這種麻繩還是比較暢銷,因為有很大的用途,蓋房子,拉重的東西,捆犯人等等...
製作麻繩的過程大概是這樣的:
第一步 紡麻線
首先,她們會把一些很亂,長短不一但是可以用的麻線歸置到一起,通過一個手搖的機器把麻線紡成一根一根像小手指一樣粗的麻繩;
然後,再把一根一根小手指一樣粗的麻繩再紡成更粗一點的麻繩。
第二步 編麻繩
有了更粗一點的麻繩後,就開始第二步的工作編麻繩;
一個人編的方法:首先要把一頭固定到一個地方比如栓到一個結實的柱子上,然後一個人像女生編辮子那樣編,這樣的方法有兩個問題,1是慢,2是編的麻繩不緊,不結實;
兩個人編的方法:一個人一頭,兩個人面對面一起拉著編,這樣編的過程中一直有反方向的力,這樣編的麻繩又快又結實。
看到這應該知道我想說什麼了:
第一步的紡麻線多像產品前期的工作啊,把一些很細小但是有價值的東西整理出來去編更粗一點麻繩,在這個過程中設計能做什麼呢,當然是去幫忙尋找有用的麻線交給產品;
在第二步,編成品麻繩的時候,設計最低的工作要求也是要當好那個結實的柱子,就是說你可以不產生相向力,但是當產品提的需求到設計這里必須要從用戶體驗去把控住,這一點不能松如果固定不住那麼這個麻繩編出來可能就是不達標或者只是看著很粗,用的時候就知道不牢靠;更好的設計要求是什麼樣呢?當然是能夠當對面那個人,和產品一起去編這個麻繩,產品從大的方向去考慮問題和需求,設計從用戶體驗的方向去解決問題優化方案,形成相向的合力這樣編的麻繩更快更結實。
到目前為止只談了產品和設計關系,那麼開發呢?
我的理解是,一個產品的開發過程就像一群人去打撈寶藏,開發是要下到10米深的洞里把寶藏拿出來的人,怎麼下去呢?當然是用產品和設計一起編的繩子拴牢這個人下到洞里,然後開發抱著寶藏,再靠這根繩子把他們拉上來;如果這個繩子一看就不結實不牢靠,開發敢大膽的下去嗎?就算下去了,能再把他們一起拉上來嗎?
這個繩子是產品和設計共同的產出,也是整個團隊有機會獲得寶藏的關鍵!
你的繩子要怎麼編,夠不夠結實,夠不夠牢靠呢?
3. 人性化設計的為什麼要實現產品人性化設計
設計人性化要求的出現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有社會的、個體的原因,也有設計本身的原因。歸結來看,以下三個方面可能是其最主要的原因。
1.人性化產品設計是社會經濟和人類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人類需要階梯化上升的內在要求
設計才的目的在於滿足人自身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因而需求成為人類設計的原動力。需求不斷推動設計向前發展,影響和制約產品設計的內容和方式。美國行為科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需要層次論,提示了設計人性化的實質。馬斯洛將人類需要從低到高分成五個層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會需要(歸屬與愛情)、尊敬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馬斯洛認為上述需要的五個層次是逐級上升的,當下級的需要獲得相對滿足以後,上一級需要才會產生,再要求得到滿足。人類設計由簡單實用到除實用之外蘊含有各種精神文化因素的人性化走向正是這種需要層次逐級上升的反映。產品設計在滿足人類高級的精神需要、協調、平衡情感方面的作用卻是無庸置疑的。因而設計的人性化因素的注入,絕不是設計師的「心血來潮」,而是人類需要的自身特點對設計的內在要求。
2.人性化產品設計是未來工業設計的發展方向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中國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國民經濟高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人們對產品的質與質的需求提升到空前的高度,而且人們的需求越來越具體、個性化,而設計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產品本身,既然人們對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個性化,所以設計師應設計出更有個性的產品。一句話,人性化設計是未來工業設計的發展趨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