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公共產品有效供給與無效供給的模型圖是什麼
成為第1位粉絲
公共產品有效供給的局部均衡分析局部均衡分析是指分析單個產品的均衡價格、產生的需求以及供給的條件,這種分析是以消費者偏好、收入分配以及其他產品的價格既定為假設前提的。對私人產品進行局部均衡分析有利於私人產品與公共產品的比較,私人產品的局部均衡分析如圖3—2所示。橫軸表示私人產品的數量,縱軸表示私人產品的價格,曲線DA、DB分別表示個人A與個人B的需求曲線,需求曲線由個人的收入和偏好決定,如果要得出市場上兩人總的需求曲線,只需要把個人需求橫向公共經濟理論加總:即D=DA+D。,市場需求曲線表明,假定其他情況不變,當個人面對某一產品可以用相同的價格購買其需要的數量。如果給定的市場供給曲線為ss,那麼,均衡價格就位於P,均衡產品為Q,其中,個人A有需求為OQA,個人B的需求為OQB,使OQ=OQA+OQB。私人產品價格QAQt)Q私人產品數量圖3—2私人產品的市場需求曲線圖3—3展示了公共產品的局部均衡分析圖,如圖所示,橫軸表示公共產品的數量,縱軸表示公共產品價格,曲線D。、D。分別表示個人A與個人B的公共產品需求曲線,公共產品需求曲線被薩繆爾森稱為虛擬需求曲線,因為這條曲線要求每個人准確說出其為公共產品產出願意支付的成本。由於公共產品每個人可以等量使用,因而只需要得出支付公共產品價格的總意願,公共產品的總需求等於個人需求的縱向相加之和,即D=D。+D。。公共產品公共產品數量圖3—3公共產品的市場需求曲線如果供給曲線用Ss表示,公共產品的均衡水平位於公共產品總需求曲線與總供給曲線的交點上,那麼,公共產品的產出水平為OQ,假定人人都願意表露自己的支付意願,這樣,願意支付的總的均衡價格為OP,OP=OPA+OPB。OPA與OPB分別表示A、B願意支付的成本。顯然,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品性質的不同決定了其定價規則的不同,私人產品的定價規則為:OPA=OPB=OP=MC;而公共產品的定價規則為:OPA+OPB=OP=MC。
二、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一般均衡分析局部均衡分析僅僅限於單個公共產品的情況,而一般均衡分析放棄了其他條件不變的假定,並把問題擴大到若干公共產品和若干私人產品同時存在的情況。薩繆爾森首次使用這種均衡分析,並假定:第一,存在兩種商品私人產品x和純公共產品G可供消費。第二,生產可能性組合既定。第三,兩名消費者的偏好既定。圖3—4展示了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品的最佳組合,是不同個人無差異曲線相互作用的結果。圖3—4包括三部分內容,圖3—4(a)和圖3—4(b)分別表示消費者A和B對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品的無差異曲線,圖3—4(C)則標明了經濟中的生產可能性曲線。分析之前,先選定B的一定水平的效用曲線,圖中用無差異曲線B,B,表示,在B的效用水平確定後,A能獲得的最佳無差異曲線是如何確定呢?在圖3—4(C)中,展示了B選定的無差異曲線(B2B2)與生產可能性曲線(FF)的關系,那麼,在3—4(a)中,A的消費可能性曲線表現為生產可能性曲線(FF)與無差異曲線(B2B2)縱向相減之差,而A的消費可能性曲線與A的無差異曲線的切線的切點就是A私人產品消費與公共產品消費的最優組合,如圖中3—4(a)中的無差異曲線(A2A2)與消費可能性曲線(TT)相交於切點M,得出A選擇最佳的產品組合為(X。,G)。在G的任何一點上,1Tr曲線的斜率[圖3—4(a)]都等於生產可能性曲線FF(圖3—4(C)]的斜率減去B:B:的斜率。從而得出帕累托最佳效率條件:生產可能性曲線斜率=B2B2的斜率+A2A2的斜率用更規范的方式表示為:MRT=MRXA+MRX8·(3—1)其中,MRT為x和G的邊際轉換率,MRX「和MRX8分別為A和B的產品x和G的邊際替代率。自己的支付意願,這樣,願意支付的總的均衡價格為OP,OP=OPA+OPB。OPA與OPB分別表示A、B願意支付的成本。顯然,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品性質的不同決定了其定價規則的不同,私人產品的定價規則為:OPA=OPB=OP=MC;而公共產品的定價規則為:OPA+OPB=OP=MC。
回答於 2018-03-04
贊同11
已採納
產品怎麼網路營銷 上網路 給你真正的"硬」線索 點擊進入
本月28143人已撥打電話咨詢問題
產品怎麼網路營銷每天幾十元就可以做,讓「硬線索」主動上門,獲客不再是難題,快速提高訂單量,效果收費,智能之選,現在開戶還有超值豪禮等你來拿!
網路營銷廣告
怎樣把產品放到網上銷售加入網路推廣,讓有需求的客戶主動找上門
值得一看的網上銷售相關信息推薦
怎樣把產品放到網上銷售在線注冊網路賬戶,千元就能做推廣!讓您的廣告展現給目標用戶,助您獲得大量優質客戶,提升品牌知名度!
本月7322人已撥打電話咨詢問題
咨詢
網路營銷廣告
職業經理人培訓費用_打造企業自己的線上培訓平台
職業經理人培訓費用,雲課堂幫助企業快速繪構建人才模型,創造在線企業學習中心,職業經理人培訓費用,輕松搭建企業大學,高效管理員工培訓
廣告
什麼是公共物品提供模型
1、公共物品的概念 公共物品的概念是由休謨最早(1739)提出並由薩繆爾遜(1954)加以規范的。公共物品又分為純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純公共物品在消費上是非競爭的,同時在技術上是非排他的,或者排他是不經濟的。消費中的非競爭(non-rival)和技術上的非排他(non-exclusion)是公共物品最基本的特性。非競爭性是指消費者對公共物品的任何消費均不會影響其他消費者的消費,即公共物品的邊際生產成本為零和邊際擁擠成本為零,「每個人對該產品的消費不會造成其他人消費的減少」。非排他性是指在某一物品的消費過程中,物品的提供者無法有意將某些消費者(例如不支付費用的消費者)排除在外;或者,將不付費者排除在外的做法雖然在技術上可行,但在經濟上明顯地得不償失。這兩個特性導致公共物品消費的不可分割,產權難以明確,無法運用市場原理來提供公共物品。在市場失效的情況下,只能由政府來提供公共物品。 燈塔的例子是一個典型的純公共物品的例子,因為燈塔的供給既是非競爭性的也是非排他性的。地方公共物品如為本地服務的各類公共物品,開發區主要提供為開發區服務的地方公共物品。即使公共物品對使用者並不選擇性地排他,但是真正能從公共物品提供的服務中受益的往往僅限於或者主要集中於該公共物品所在地區的居民。圍海設施的建造使那些受到海堤保護的人獲益,電視節目的無線轉播使在轉播台一定距離內的人獲益,這些都是地方性公共物品的典型例子,因為它們的提供是非競爭性但是卻是排他的。市場不是在現代經濟中提供物品和服務的唯一機制(Coase,1974)。公共物品和地方性公共物品由於它們特殊的滯銷的特性而需要由政府來提供。 2、蒂博特模型 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決定了人們可以不付成本享受公共產品的好處,所以每個人都更願意成為免費搭車者,也就是不流露他的偏好。 針對這一問題,蒂博特(Charles M. Tiebout, 1956)曾經設想,如果有足夠多的社區可供選擇,在公共物品的提供確實存在地理差異的情況下,人們就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通過選擇居住地點來表示他們對公共物品的偏好。 蒂博特模型的理論內容主要有兩個:一是邊際成本為零推動了各地方政府在地方公共產品供應上的相互競爭;二是以自由限期為前提的「用腳投票」。 市場經濟是一國公民在國內自由遷徙的保障,在蒂博特的原文中,他假定人們生存依靠的是非勞動收入,這樣人們就不會因為工作需要而被固定在某個地方,人們就有可能表現出他們對地方提供物品的偏好。只要存在足夠的可供選擇的社區,消費者們便像選擇私人產品一樣,通過投票的行動來選擇地方政府,讓地方政府按自己的偏好來提供一定水平的公共產品,使地方政府所提供的公共產品水平和其所徵收的稅收水平達到一致。這樣,從偏好出發的地理選擇就形成各社區間公共產品的最優供應。 蒂博特「用腳投票」原理提出後,麥圭爾對居民遷徙的原因和停止遷徙的條件作了更為詳細地分析。 麥圭爾認為停止遷徙的條件是公共產品與稅收達到最佳組合狀態。按個人效用最大化原則,成本高(稅收高)社區的居民會不斷流向成本低的社區,直到社區內人們分擔的公共產品成本與新遷來者所引起的邊際成本相等為止。此時,遷移者的遷移成本也就和遷移收益趨於相等,人們就會在一個社區穩定下來。
intermilanwang
2574瀏覽
更多專家
私人產品的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模型是什麼?
專家1對1在線解答問題
5分鍾內響應 | 萬名專業答主
馬上提問
最美的花火 咨詢一個職場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lanqiuwangzi 咨詢一個職場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garlic 咨詢一個職場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188****8493 咨詢一個職場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籃球大圖 咨詢一個職場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動物樂園 咨詢一個職場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AKA 咨詢一個職場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公共產品如何做到有效供給呢?
就是在供小於求的情況下,廠家生產出適銷對路的產品,然後拿到市場上緩解供應壓力!這種供應就是有效的~因為可以緩解供小於求的情況購買力通常有兩個因素組成,一是購買需求,二是購買力,而有效需求同樣要滿足這兩個條件。有效需求就是在有支付能力的條件下滿足不同消費著的需要。 供給也有兩中情況,一是供大於求,二是供不應求,有效供給就是在以市場需求為向導下,滿足不同消費群體或者個體需要,使資源優化配置的一種供給形有市場基礎的供給為有效供給,根據市場的需求提供適銷對路的產品並加以適當的營銷手段,使產品迅速到達終端消費者手中
匿名用戶
3點贊1.8萬瀏覽
抑菌凝膠避孕凝膠糜爛凝膠緊致凝膠私密宮頸
¥48 元¥48 元
購買
simba.taobao.com廣告
翡翠市場調研報告 十大問題 熱搜排行榜
值得一看的調研報告相關信息推薦
新城區蒂芙尼珠寶行廣告
全部
3
Ⅱ 什麼是公共產品有哪些特徵
好專業啊
Ⅲ 如何從供需角度解決城市交通擁擠問題
在我國一些大城市市區,機動車平均時速已下降到 12 公里,而在 擁堵時段的市中心,機動車時速甚至只有 8—10 公里。當前,北京市民上 班族平均道路消耗時間超過 1 小時, 上海約為 50 分鍾。 漫長的上下班時間, 已成為城市人心中揮之不去的陰影。研究表明,因交通擁堵和管理問題, 中國 15 座城市每天損失近 10 億元財富。 二、交通擁擠的經濟分析 1、城市道路的公共性 公共產品是指具有消費或使用上的非競爭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產品。 公共產品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兩個基本特徵。根據滿足基本特徵條件 的不同,公共產品又分為純公共產品和准公共產品。城市道路就是一種准 公共產品,其具有非競爭性特徵,但非排他性不充分的准公共產品。受特 定的路面寬度限制,A 車在使用道路的特定路段時,就排斥其他車輛同時占 有這一路段,否則會產生擁擠現象。因此,公路的非排他性是不充分的。 但是,公共道路又具有非競爭性。它表現為,一是公共道路的車輛通過速 度並不決定某人的出價,一但發生堵塞,無出價高低,都會被堵塞在那裡; 二是當道路未達到設計的車流量時,增加一定量的車的行駛的道路邊際成 本為零,但若達到或超過設計能力,變得非常擁擠時,需要成倍投入資金 拓寬,它無法以單輛汽車來計算邊際成本。 而城市道路由純公共產品變為准公共產品,源自於「搭便車」現象造成的。 所謂搭便車現象是指公共物品購買時出現的,某些人享受了公共產品的消 費,但卻沒有支付公共產品的生產成本的一種行為。正是由於在城市道路 的使用中,出行者不願表達出自己從道路使用中得到的真實受益,市場就 不可能提供公共產品,提供城市道路成為政府的職能。正是因為城市道路 使用中「搭便車」心理使城市道路供給不足,導致了城市道路擁擠現象。 2、交通擁擠與外部性 外部性,是指社會成員(包括組織和個人)從事經濟活動時,其成本與後果 不完全由該行為人承擔。外部性的產生必然影響到資源的優化配置。城市 道路的稀缺性和公共性,必將導致城市道路使用外部性問題的產生,因為要 實現帕累托最優要求邊際個人成本等於邊際社會成本或者邊際個人收益等 於邊際社會受益,但外部性的存在意味著兩者將存在差異,從而不能達到 資源配置的效率最優,出現城市道路交通擁擠。城市道路交通擁擠產生了 以下外部成本: 擁擠費用,每個新加入交通流的用戶對其它所有用戶所產 生的費用,包括由於相互間的干擾而造成的車輛運行成本的增加和時間延 誤費用的上升; 損壞路面; 環境污染(廢氣,噪音等) ; 交通事故。例如, 市場調查機構「零點」公司曾就「居民生活機動性指數」算過一筆賬: 北京居民 擁堵經濟成本已經達到每月 335.6 元,以北京 1700 萬人口計算,每月造成 的經濟損失高達 57 億元。這還不包括交通擁堵造成的環境代價。 三、交通擁擠的對策 (1)增加道路承載量 通過增加道路供給增加一個城市的交通容量,減少交通堵塞,降低擁擠程 度。但是,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經驗告訴我們,單純依靠增加道路交通設 施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交通擁擠問題。同時美國的交通問題研究學者當斯 指出,新的道路設施的建設可以減少出行的時耗,但與此同時又會吸引其 他道路上的以及其他方式的交通量向新道路的轉移,經過一段時間之後, 新建道路上的交通擁擠將恢復到原來的狀況。一般而言,新的道路建設不 會改變原來的擁擠水平,誘發的交通量將很快占據新增的道路設施。被誘 發的交通量,是由於以前受道路供給水平限制而沒有實現的潛在交通量。 所以,單純依靠增加道路交通設施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交通擁擠問題。
Ⅳ 公共產品與准公共產品
(一)公共產品及供給
「公共產品」(public goods)是一個與私人產品相對應的概念,經濟學中對「公共物品」這一概念的專門論述始於美國經濟學泰斗薩繆爾森。薩繆爾森在其1954年發表的《公共支出理論的圖解》一文中對私人消費品的定義為 「像麵包那樣,其總量可以在兩個以上的人之間進行分配的物品,如果一個人多吃一片就會有其他人少吃一片」。公共消費品指「露天馬戲表演和國防之類的,可以提供給每個人,而由個人根據自己的偏好來選擇是否消費的物品」。二者之間的區別在於公共消費品的總量和個人消費品之間是相等而不是相加關系。
朱柏銘教授在其2002年出版的《公共經濟學》中對公共產品的定義為,公共產品是指向全體社會成員共同提供的且在消費上具有非競爭性、收益上具有非排他性的物品和服務。非競爭性是指某人對公共產品的消費不排斥和妨礙他人的同時享用,也不會因此而減少他人消費該種公共產品的數量和質量。非排他性是指在技術上無法將那些不願意為消費行為付款的人排除在某種公共產品的受益范圍之外;或者雖然可以在技術上排他,但成本很高,以至於在經濟上不可行。公共產品可以分為有形公共產品和無形公共產品,無形公共產品如國防、教育、文化、住宅、醫療衛生、社會就業、社會治安、社會保險、生態保護、環境安全、信息公開、司法公正等。公正的法律、政策和秩序等無形服務是公共產品;國家公園、國有道路、自然保護區等有形產品也是公共產品。公共產品供給的高效與公平,是保證社會和諧發展的基礎條件。
根據公共產品的非競爭性與非排他性的程度不同,可以分為純公共產品、准公共產品,准公共產品又分為俱樂部型准公共產品和擁擠型准公共產品(圖1-1)。
圖1-1 純公共產品、准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的劃分
對於公共產品的供給,市場是失靈的,只能由政府以及政府委託的組織承擔。政府的主要職責就是提供公共服務與公共產品。保證公共產品供給的效率與質量,也是政府的一大要務之一。
1.公共產品的非排他性決定了公共產品應當由政府提供
市場經濟規律決定了任何經濟主體都是以逐利為主要目的,而公共產品的非排他性特徵決定了其不具有盈利性。市場對公共產品失去調控能力,不僅僅是因為它的信息不對稱,更重要的是供給者無法從需求者身上獲取利益,從而失去公共產品供給的原動力。所以,高效的公共產品通常需要由政府提供,而私人產品則可由市場進行有效的分配。
2.政府具有提供公共產品的義務與責任
從經濟學的意義上來說,公共產品的資金來源於所有社會成員,也就是說公共產品花費的是納稅人的稅款,公共產品應是由公共權力部門提供的、服務於社會公共利益的物品或服務。但重要的是,政府是提供公共產品的主體,並且必須保證公共產品提供的效率與公平,但並不意味著所有的公共產品都要由政府來生產。有一部分公共產品或准公共產品如果由多種成分的社會經濟主體生產更富有效率,那政府有責任選擇最有效率的生產方式,在公共產品的供給中,政府更多的是行使管理與監督職能。
3.公共財政決定了政府提供公共產品的正當性
公共財政理論以市場經濟基礎上的公共需要和市場失靈為邏輯起點。可以滿足公共需求的公共產品,通常不能通過市場等價交換的形式予以供應,只能由國家來提供。按照公共財政理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列入政府開支的事項大多屬於社會公共需要的層次,主要是為社會提供難以按市場原則提供的公共商品與服務,正是在這一意義上,財政成為公共財政,政府支出用於社會 「公共」方面成為 「公共財政」下政府支出的基本方面。同時,由於政府支出的范圍主要限於為社會提供難以按市場原則提供的公共產品與服務,不能獲得全部效益卻需要承擔全部成本。這就要求有一種與政府支出這種性質相一致的財政收入形式,由於稅收取得的無償性和與之相對應的公共產品與服務享用的免費性,使稅收實際上成為社會成員為獲得公共需要的滿足或為消費公共產品與服務而被強制性支付的一種費用,成為公共財政最基本的和最主要的收入形式。
從政府的角度看,政府代表社會履行了法定的義務,向廣大社會成員提供了共同的生產、生活條件和設施,發生了一定的社會費用,政府就有權力要求納稅人將一部分剩餘產品補償社會費用,以便維持社會的生產和社會再生產的正常運行。所以,在政府支出→政府征稅→公民納稅的全過程中,存在著一個平等主體之間的權利交換過程,公共產品與服務的提供和政府稅收之間實質上是一種市場式的等價交換關系。個人之所以納稅,是因為消費了公共產品與服務,這是成本與效用之間的有償交換(不一定是等價交換,因為正如大家所共同認為的作為現代稅收的首要原則——公平原則中的效益原則是很難在實際中完全實行的)。納稅人繳納了稅收,也就獲得了享用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權利。
4.政府的社會責任決定了其應該提供公共產品
企業完全可以將獲取利潤作為其唯一的目標,但是,一個政府的根本職能乃是提供公共產品。從政府的社會責任角度說,政府應該為社會創造體現公平、正義與效率的制度體系,並維護這個體系的正常運轉。要保證這個體系的正常有序運轉,政府首先要保證其所提供的公共產品是正當的、有效率的,制度體系本身就是一種無形的公共產品。因此,要很好地履行好政府的社會責任,充當好政府在社會運行體系中應有的角色,政府的職能之一是提供高效、高質且代表公平正義的社會公共產品。
(二)准公共產品及供給
准公共產品是指用於滿足公共需要的,或只具有非競爭性而不具排他性;或只具有排他性而不具有非競爭性的社會產品。這類介於純粹公共產品和純粹私人產品之間,兼具純粹公共產品和純粹私人產品性質的社會產品較為復雜,也正是因為它的復雜性,使公共產品的供給也呈現出復雜性。這主要表現在:一是供給主體的復雜性。由於它與私人產品的界限很難分清,使准公共產品的供給既可由政府供給,也可由私人供給或者混合供給,其供給機制是最為復雜的;二是外部效應的大小難以控制,准公共產品的收益范圍難以確定,外部效應就難以控制,政府之間以及政府與私人之間的供給責任難以分配;三是准公共產品的性質會隨時間、地點、經濟條件的變化而不斷變化使得准公共產品的偏好不斷變化,這類產品的供給要求也只會越來越復雜。
目前,我國准公共產品供給存在的問題:一是准公共產品供給總量不足;二是供給的結構不合理;三是主體供給效率不高;四是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在准公共產品供給中的錯位與缺位。究其原因:一是我國單一的公共供給模式形成了准公共產品供給的高度壟斷,限制了社會資本進入這一領域,從而使准公共產品的生產缺乏競爭的壓力;另一方面,我國准公共產品定價機制不合理,定價既不能起約束作用,又不能起激勵作用,使得准公共產品生產企業沒有改進服務,加強管理,降低成本的壓力和動力。
目前,我國在准公共產品方面的壟斷與西方國家相比有兩大特點:事業單位佔有絕對主導地位;在國有經濟高度壟斷的基礎上存在著行政壟斷,即行業管理者與經營者是融為一體的。行政性壟斷的典型特徵是:政府既是管理政策的制定者和監督執行者,又是具體業務的壟斷經營者。這使得這類單位不僅可以利用經濟性反競爭手段阻止進入者,而且可以無限制地運用超經濟手段建立壁壘,維護壟斷地位。這一特徵不僅使自然壟斷性的准公共產品難以競爭,而且競爭性的准公共產品也成為壟斷性的了。這種雙重壟斷的結果造成了:事業單位缺乏競爭活力,運行效率低下。盡管我國國有企業低效率是一個普遍的現象,但准公共產品生產服務單位這種現象尤為嚴重,這類單位一方面沒有動力去加強管理,進行技術和制度創新,降低成本;另一方面現有法規政策對它們的成本管理,效率要求又沒有明確的規范。因此,工作效率低,信息傳遞差,產品價格高而質量低等低效率現象,在我國准公共產品行業較為嚴重。
投資渠道單一,投入不足,致使供需缺口長期存在。我國的准公共產品生產服務行業,在行政排他、國家壟斷和單位缺乏自我積累的條件下,只能由政府擔負起投資者的角色。但政府財力有限,結果造成了這些產業投入不足。這種情況卻又是在存在大量社會閉置資金的情況下存在的,這不能說不是一種極大的資源浪費。
Ⅳ 公共產品的消費是否要錢
稅收是公眾消費公共產品所支付的價格林達爾均衡的虛擬性表明,社會成員不會主動分擔公共產品的生產成本,而公共產品的固有屬性使私人經濟部門的生產者或提供者無法通過市場定價的辦法來彌補公共產品生產的成本,更無法實現盈利。那麼,公共經濟部門要向社會提供公共產品,顯然就必然要具有一種完全不同於私人經濟部門的成本彌補方式。這是因為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品雖然在屬性上有顯著差異,但在生產上都需要耗用社會資源,它們的生產都涉及成本的彌補問題。如果政府公共經濟部門不能擁有合適的成本彌補方式,那麼它也將與私人經濟部門一樣不能向社會提供公共產品。然而,在現實中,公共經濟部門恰恰具有一種私人經濟部門所不可能採用的特殊成本彌補方式。這種方式就是政府公共經濟部門可以通過稅收來為公共產品的生產強制地籌集資金,然後通過資金在公共經濟部門的再分配,就可以向社會提供不同種類的公共產品。但是為什麼公共經濟部門可以通過稅收籌資,而私人經濟部門卻不具有採用這種方式的可能性呢?因為稅收作為一種收入形式,其分配的依據是國家的政治權力,而政治權力是掌握在政府手中的。私人經濟部門不掌握這種政治權力,所以其不可能採用稅收形式來獲取收入,進而也就不能像公共經濟部門那樣來彌補公共產品的生產成本,因而也就不能向社會提供公共產品。稅收是公共經濟部門的收入,藉助稅收公共經濟部門解決了公共產品生產的成本彌補問題。稅收是社會成員的支付,通過支付稅收他們消費到了公共產品。如果從市場交換的角度分析社會成員與公共經濟部門的關系,那麼二者之間事實上存在一種交換關系,社會成員支付了價格——稅收,獲取了公共產品;公共經濟部門提供了公共產品,得到「銷售收入」——稅收。稅收是私人經濟部門為消費公共產品而向公共經濟部門支付的價格。
Ⅵ 我們每個人是否都分攤了公共產品的費用
我們每個人在現實生活當中已經分攤了一部分的公共產品的費用。向住戶之間的公費公攤。
Ⅶ 為什麼純公共產品必須由政府提供
收費存在困難,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於資本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本質特徵,我們根本不可能通過市場運作的方式來為社會提供無利可圖,准確地說,是無直接利益可圖的公共物品。
純公共物品具有兩個特性:非競爭性(在既定的生產條件下,向一個額外的消費者提供商品的邊際成本為零)和非排他性(對這種商品的使用進行收費是不可能的,或是耗費極大的)。
公共產品是相對於私人產品而言的,純公共產品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費的非競爭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市場是通過買賣提供產品和服務的。在市場上,市場買賣要求利益邊界的精確性。市場機制不可能實現公共產品的帕累托最優的供給,為了增進社會福利,必須由政府財政來提供這類產品。
政府主要是通過無償征稅來提供公共物品。但是,征稅是可以精確計量的,如按率徵收或定額徵收,而公共物品的享用一般是不可以分割的,無法個量化。純公共產品有效配置的條件為每個社會成員從公共產品中獲得的邊際收益的總和(社會邊際效益)等於社會邊際成本。林達爾均衡是對公共產品有效供給的一種實證性解釋,它描述了社會集團通過討價還價來決定公共產品成本分擔的情況。社會成員偏好顯示困難成為公共產品有效供給得以實現的主要障礙,因而會出現「免費搭車」,強制性融資方式是解決免搭車問題的有效途徑。
Ⅷ 公共產品由私人部門生產為什麼會出現低效率政府提供公共產品的方式與途徑有哪些
因為私人部門以盈利最大化為目標,沒有生產的動力。政府為公共物品的供給提供一種制度環境,通過其權威性來提供公共物品。
而公共產品的消費者無須通過市場採用出價競爭的方式來獲得,私人部門生產公共物品不能獲得最大化的盈利,換句話說,沒有生產的動力。
公共產品是指具有消費或使用上的非競爭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產品,如國防、公安司法等方面所具有的財物和勞務,以及義務教育、公共福利事業等。一般由政府或社會團體提供。
公共產品的特點:非競爭性——即某人對公共產品的消費不排斥和妨礙他人同時享用,同時也不會因此減少他人消費該公共產品的數量和質量。(如海上燈塔);非排他性—即在技術上無法將那些不願意為消費行為付款的人(即免費搭車者)排除在某種公共產品的受益范圍之外;或者在技術上雖然可以排他,但排他的成本很高,以至於在經濟上不可行。(如國防)
由於公共產品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特徵,決定了競爭性的市場不可能提供公共產品。這是因為:一方面,非競爭性使新增一個消費者的邊際成本等於零,這就意味著,如果按邊際成本定價,公共產品必須免費供給。這樣私人部門供給公共產品的成本無法補償。另一方面,非排他性使公共產品無法從技術上排他,「免費搭車」問題不可避免。私人部門不願提供公共產品,那就只能依靠公共部門來提供。公共部門的性質決定它可以解決供給成本無法補償的。解決公共產品效率問題的基本途徑:
實現公共產品資源配路效率的基本途徑:完善民主、科學的財政決策體制,包括六種制度一決策者的選拔制度、文管晉升制度、決策信息的收集傳送制度、公共產品的效率評估制度、政府的收入支出制度、審計監督制度。
實現公共產品生產效率的基本途徑:完善公共部門的組織制度和激勵約束制度。
Ⅸ 論地質調查經濟的幾個理論問題
許慶豐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37)
地質工作由「供給驅動」向「需求驅動」轉變是我們地質工作者對國內外地質工作實踐進行深刻總結後確立的新思路。但從地質工作的內容看,運用經濟學的理論來分析,發現這些概念的使用不夠嚴謹。主要是使用了「供給、需求」這些經濟學的特定術語,但表達的卻不是經濟學層面的內涵,而是實踐或技術層面的內涵。這種現象在目前的地質調查經濟研究中並不少見。本文擬就地質調查經濟的一些理論問題發表一些意見,以求共同探討。
一、地質調查工作的成果是准公共產品
地質工作是調查研究地球的物質組成及其形成演變過程,從認識自然進而利用自然,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的一項探索性很強的科學技術工作。地質調查工作是地質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國地質調查工作的實際內容主要是「一項計劃、四項工程」,即基礎地質調查計劃、礦產資源調查評價工程、地質災害預警工程、地質調查信息化工程、資源調查與利用技術發展工程。其中,前3項是地質調查的實質性工作,後兩項是為其服務的、由其派生的,可納入前3項工作中。過去我們研究地質調查工作成果的產品經濟屬性時,由於忽略非排他性特徵的經濟本質、非競爭性特徵的表現形式,簡單地認為它是公共產品。但是,單從公共產品的定義和特徵來看,它不屬於公共產品;單從市場能否提供的標准來看,地質調查工作成果則是公共產品;而進一步深入分析則會發現,地質調查工作成果是准公共產品。
1.理論上,地質調查工作成果不是公共產品
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在《公共支出的純粹理論》一文中給出了公共產品的經典定義,即一個人對這種產品的消費,並不能減少任何他人也對該產品的消費。它具有兩個本質特徵,一是受益的非排他性,二是消費的非競爭性。
受益的非排他性,從表現形式上講,是指任何一個人從提供的公共產品中受益,不排除其他人同時也從公共產品中受益。從經濟本質上講,是指對公共產品的供給不付任何費用的人同支付費用的人一樣可以享受公共產品帶來的益處,不可能阻止不付費者對公共產品的消費。這是由於技術上沒有辦法將拒絕為之付款的人排除在公共產品的受益范圍之外,或者是排他成本高昂,經濟上不可行。
消費的非競爭性,從表現形式上講,是指任何一個人對公共產品的消費,不影響其他人消費該公共產品獲得效用。從經濟本質上講,是指增加或減少一個人消費該公共產品不會引起供給成本的任何變化,社會邊際成本為零。
要從理論上判斷是否是公共產品,就必須從表現形式和經濟本質兩方面把握公共產品的特徵。在以往的研究中,我們經常忽略非排他性特徵的經濟本質,只考慮表現形式;忽略非競爭性特徵的表現形式,只考慮經濟本質。由此對公共產品做出似是而非的判斷。通俗地講,非排他性的表現形式是指受益的范圍沒有限制,經濟本質是指受益者無需付費或直接付費;非競爭性表現形式是指受益程度沒有變化,經濟本質是指供給成本不變。
運用上述觀點分析可知,在社會生活中,純粹的公共產品為數極少。典型的公共產品是國防、外交、行政管理等,而地質調查工作成果不是公共產品。首先,它不完全具備非排他性的經濟本質。地質調查工作成果表現形式是信息產品,我們可以通過簡單設置規則——收費,就輕易實現排他,付費才能受益,不付費不能受益。其次,他不具備非競爭性的表現形式。地質調查工作成果具有地域性,只能說明本地的地質狀況,不能說明他地的地質狀況,不能復制,一旦有人使用,並通過後續工作取得效益,他人就無重復使用的動力,更談不上邊際成本不變。由此看來,地質調查工作成果具有潛在的排他性和明顯競爭性。地質調查工作成果從表面上看是信息產品,而實質是產品說明書,表明某地是什麼、有什麼、有多少等,脫離具體的地域,毫無價值,可視為實物產品的附件。
2.實踐上,地質調查工作成果是公共產品
在實際經濟生活中,判斷產品經濟屬性的標準是市場能否提供。市場能夠提供的產品就是私人產品;市場不能提供,須由政府通過公共支出提供的產品就是公共產品。這就是公共產品的實踐標准。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社會經濟發展時期,市場能夠提供的產品不同。按實踐標准衡量,某產品在此時期是公共產品,到彼時期就可能不是公共產品。例如,過去我國的能源、交通、郵政、電訊等由於市場無力提供,就作為公共產品,完全由政府提供,現在有些已經交由市場提供了,並呈擴大趨勢,而美國則早就由市場提供了。一般而言,在經濟水平較低的時期,市場能夠提供的產品少,公共產品較多;在經濟水平較高的時期,市場能夠提供的產品多,公共產品減少。
從世界各國的地質調查工作來看,絕大多數地質調查工作都是由政府出資進行,市場不能提供,由政府提供。原因在於,地質調查工作成果不能直接產生經濟效益,需要通過一系列後續工作才能產生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這種地質調查工作成果效益的間接性、滯後性及較長產業鏈的特點,形成資金的技術壁壘,預期經濟效益不清,機會成本增大,資本效率降低,決定了市場不會提供這種產品。但社會經濟發展又需要這種產品,它的供給短缺將直接制約經濟發展,因此就只能由政府來提供。由此看來,地質調查工作成果則屬於公共產品。
3.地質調查工作成果是准公共產品
通過上述論述可知,公共產品的理論標准和實踐標准並不相同。對同一產品分別用兩個標准衡量,有時會得出截然不同的結論。產生這一問題的原因,在於理論的高度概括與社會經濟現象復雜多樣性的矛盾,在於人類生活所需要的產品並不只是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兩類。現實經濟生活中還有一類產品,其特徵介於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之間,稱之為准公共產品。
准公共產品是指不完全同時具備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兩個特徵的公共產品。准公共產品一般具有「擁擠性」的特點,即消費者增加到一定數值後,就會出現邊際成本為正,不像公共產品那樣邊際成本為零。准公共產品達到「擁擠點」後,每增加一個消費者,原消費者的效用就要減少。准公共產品「擁擠性」的特點決定其消費要遵循「選擇性進入」的規則,即滿足一定約束條件後,例如付費後才能消費。比較典型的准公共產品是高速公路,通過建立收費站就可以輕易實現排他,只有付費才能消費。當車輛超過一定數量後,出現擁擠,產生競爭,消費者效用降低,要保持原效用,需再建道路,邊際成本為正。
地質調查工作成果特徵前面已有論述,你使用不影響他使用,基本具備非排他性;但你使用後,他再使用效用就會降低,甚至為零,不具備非競爭性。而且地質調查工作成果的實際使用也是遵循「選擇性進入」的規則,所有產生效益的後續工作的投入,可視為進入限制,典型的是礦產資源探礦權的取得是要付費的。也就是說,地質調查工作成果不同時具備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兩個特徵,具有「擁擠性」的特點,使用要遵循「選擇性進入」規則,所以,地質調查工作成果是准公共產品。
實踐標准之所以把地質調查工作成果判為公共產品,源自地質調查工作的投入來自國家財政的公共支出。在市場經濟國家裡,公共支出的目的就是生產公共產品。實踐標準的結果是動態的,不是一成不變的,它依據供給主體的不同,把准公共產品或納入公共產品或納入私人產品。一般而言,當某產品既符合公共產品理論標准又符合實踐標准,則該產品為純粹的公共產品;當某產品不符合理論標准只符合實踐標准,則該產品為准公共產品。
二、地質調查工作需求的特殊性
按照地質工作生產目的,地質工作可分為商業性地質工作和公益性地質工作,進行商業性地質工作是為了追求自身的經濟利益,從事公益性地質工作是為滿足社會公眾的需要。地質調查工作是公益性地質工作。商業性地質工作的需求同一般商品的需求一樣,毫無二致。而地質調查工作的需求則不同於一般商品的需求,有其特殊性。
1.地質調查工作的需求主體與供給主體相同
在社會專業化分工高度發達的今天,多數商品的供給主體和需求主體是兩個不同的行為主體,但地質調查工作的供需主體同為一體,這是地質調查工作需求的特殊性之一。
商品的供給和產品的生產在經濟學上是兩個概念。產品的生產是指由誰把產品生產出來,商品的供給是指由誰提供生產這些產品所需的經濟資源。生產者的收益來源於勞動能力,供給者的收益則來源於資源的所有。如「來料加工」,「加工」方是產品生產者,「來料」方是商品的供給者。但現實生活中,在許多情況下,二者是合二為一的,以至於我們忽略了他們的區別。
從事地質調查工作的資金來源於國家財政,財政資金來源於社會公眾,也就是說地質調查工作成果的供給方是國家、是社會公眾。地質調查隊伍只是地質調查成果的生產者。地質調查工作是公益性地質工作,是為了滿足社會公眾,需求方自然是社會公眾與國家。即地質調查工作的供給和需求主體都是國家與社會公眾。
2.地質調查工作的需求是其自身的生產能力
地質調查工作的供需主體同為一體,決定了地質調查工作的需求是其自身的生產能力,這是地質調查工作需求的特殊性之二。
需求是經濟學中的特定概念,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支付能力可用人、財、物等具體的經濟資源來表示,也可用這些經濟資源的貨幣值來表示。需要是想要獲得物品和勞務。當產品的提供者和使用者是不同的行為主體時,需求就是使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要,這是市場經濟條件下需求的一般表現形式。當產品的提供者和使用者為同一主體時,需求則是自身有支付能力的需要。自身有支付能力的需要具體表現就是擁有的人、財、物等經濟資源的集合,也就是自身的生產能力。生產能力等同於有支付能力的需要,這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狀態下的需求表現形式。
3.地質調查工作的需求變化取決於國家財政投入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談的地質調查工作需求,多是指社會公眾對地質調查工作的需要,他沒有支付能力作保障,不是經濟學意義的需求。地質調查工作的需求變化取決於國家財政投入。根據公共選擇理論可知,地質調查工作的需求變化取決於國家權力機構中各方利益主體的博弈,取決於資金使用者「游說」的能力,而不完全取決於社會公眾需要,這是地質調查工作需求的特殊性之三。
從地質調查工作需求的3個特性可以看出,地質工作「需求驅動」的概念是不嚴謹的,對地質調查工作是不成立的。
三、供給約束是地質調查工作的特點
地質調查工作所需經費來自國家財政的公共支出,公共支出的目的、范圍、規模等內在的要求,以及與公共支出的使用者作為「經濟人」的矛盾,決定了經費不足是地質調查工作的常態,供給約束是地質調查工作的特點。
1.公共支出的目的
公共支出是以國家為主體,以政府的職能范圍即事權為依據所進行的一種財政資金的支付活動。它的目的是克服市場失靈,彌補市場缺陷,提供市場不提供、而社會經濟發展又必需的公共產品和准公共產品,滿足社會公眾日益增長的需要。
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國防、外交、良好的市場秩序等公共產品,需要能源、交通、通訊等准公共產品。這些產品中,有一部分產品市場根本不會提供,因為它不能實現利潤最大化的目的;有一部分產品政府不讓它提供,因為它提供後的經營,只增加自己的收益,而減少整個社會的福利,不能使社會福利最大化;還有一部分產品由於資金、技術、風險等原因,市場無力提供。此外,這些產品所具有的非排他性、非競爭性的特點,使支付費用和不支付費用同樣可以受益,且效用相同,這決定了多數人要「搭便車」。對於這些產品,只能由政府通過公共支出來提供。
2.公共支出的范圍
公共支出反映的是政府的職能定位和政策選擇,是政府職能和政策的具體體現。不同國家、同一國家不同社會經濟發展時期,政府的職能定位和政策選擇不同,公共支出的范圍也不同。一般而言,公共支出的范圍是公共產品、准公共產品的供給。國家為了實現穩定經濟、促進經濟發展的職能,在特定時期,公共支出也會擴展到私人產品的供給。
我國經濟正處於起飛階段,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政府調控經濟,維護市場秩序,促進經濟發展的任務還很繁重。目前,我國公共支出的原則是: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而市場不能有效提供的產品的供給;只有政府投資,才能實現社會福利最大化的事情。具體范圍:一是政府履行各項職能,保證社會政治經濟生活正常運轉的支出,如國防、外交、行政管理等的支出,這是公共支出首先要保證的。二是基礎設施建設和公益事業的支出,如鐵路、電訊、教育、科技等的支出,這是社會經濟發展必不可少的。三是社會保障的支出,如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價格補貼。四是壟斷行業、高風險領域的戰略性支出,如能源、高新技術的支出。需要指出的是戰略性支出生產的產品多為私人產品。
3.公共支出要控制規模
任何國家或任何時期,政府財力增長是有限的,而公共支出則是無限的,公共支出與公眾需要會永遠處於矛盾之中。解決矛盾的重點是控制公共支出的規模,抑制公眾需要。
公共支出來源於政府的財政收入,財政收入主要是通過稅收的形式取之於企業和個人,財政總量取決於稅率和經濟總量(稅基)。由經濟發展規律可知,經濟總量增長是有限的;由拉佛曲線可知,稅率超過一定點,經濟總量會下降,稅收會減少,稅率也不能無限增大。因此,財政收入是有限的。
公共支出的不斷增大是客觀必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政治經濟生活越來越復雜,社會公眾的需要越來越多,使政府職能和國家活動范圍不斷調整和擴大。加之市場缺陷、外部性、收入彈性等經濟因素,都導致公共支出的增加。世界各國經濟的發展證明了這一點,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也證明了這一點。我國目前正處於公共支出快速增長時期。
解決上述矛盾,重點是控制公共支出的規模。因為,第一,財政收入是剛性的,是硬約束,而社會公眾需要是彈性的,是軟約束;第二,公共支出是通過命令配置資源,它比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要低,應盡量採取市場配置資源的方式;第三,公共支出的過度擴張會產生「擠出效應」,影響社會民間投資,不利於經濟發展。
4.公共支出的資金使用
財政資金的使用不同於私人資本的使用,它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隨意使用,而須按社會公眾的意願使用,按政府的規定使用。根源在於他們不是資金的所有者,只是資金的使用者,它的所有者是社會公眾和政府。
財政資金的使用,是資金的所有者與使用者之間通過「委託代理」方式進行的。在這種方式中,使用者要聽命於所有者。但它又不同於市場上一般的「委託代理」。在企業股東和經營者的「委託代理」中,股東只提出目標,經營者自主運用資金來實現目標即可,經營者擁有一定的自主權。財政資金的使用者幾乎沒有自主權。原因在於股東投資是自願的、謀取利益的,而財政資金的支出是強制的、沒有回報的。「委託代理」關系本身存在「道德風險」,企業的「道德風險」可通過利益回報來約束、減小,財政支出的「道德風險」就只能通過規定完成目標,並規定每一筆資金的具體使用來約束、減小。簡單地說,財政資金的所有者對每筆資金的使用在事先都作了明確的規定,使用者只能照章使用,不能隨意調整。
為了保證財政資金的使用按所有者的意願進行,各國都通過制定有關的法律來規范公共支出,我國是通過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預演算法》來規范財政支出。
5.公共支出的使用者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理論和社會現實告訴我們,公共支出的使用者也是「經濟人」,他通過特有的方式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公共選擇理論中論述到,公共支出的使用者,有把社會公眾的實際需要擴大兩倍的趨勢(尼斯卡寧模型)。他們會通過追求「最大化預算收入」的方式,盡量控制、使用更多的資源,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這更加劇公共支出與社會公眾需要之間的矛盾,但也為削減公共支出提供了理論依據。
6.經費不足是地質調查工作的常態,供給約束是地質調查工作的特點
根據上述觀點,對地質調查工作進行相應分析,自然會得出:經費不足是地質調查工作的常態,供給約束是地質調查工作的特點。
地質調查工作作為准公共產品,市場一般不會提供,需要由國家財政解決地質調查工作所需的投入。國家財力有限,投入地質調查工作的經費就有限。而地質調查成果無償使用的特點,使社會公眾對地質調查工作需要巨大。與需要相比,地質調查工作經費也就不足。公共支出優先滿足國家履行政府職能,在現階段還要優先滿足社會保障,以保持社會穩定。地質調查工作處於相對次要位置,在國家財力一定的條件下,難以充分保證地質調查工作所需經費。財政資金的使用要按規定進行,但由於地質工作具有很強的探索性特點,造成了地質調查工作經費預算難以合理,出現結構性的經費不足。與地質調查工作者追求的「最大化預算收入」相比,地質調查工作經費更是不足。
地質調查工作的產品屬性,公共支出的內在要求,決定了經費不足是地質調查工作的一般狀態,地質調查工作的發展受供給制約。
我們研究地質經濟已經多年,但較多側重於對地質勘查經濟的研究,對地質調查經濟很少單獨研究。因此,我們考慮地質調查工作時,習慣採用地質勘查經濟的思路和研究成果,沒有注意二者的區別,在實際工作中,使用了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這一方面容易引起他人誤解,與外部溝通困難,以致得不到應有的支持;另一方面,會影響自身選擇更科學的發展道路和具體措施,不利於地質調查工作的發展。
本文的目的是希望大家重視地質調查經濟基本理論問題的研究,注意區分商業性地質工作和公益性地質工作的特點。公益性地質工作中的資源配置在宏觀上是通過命令的方式進行的,為提高公共支出的效益,雖在實際操作中提倡通過市場配置資源,但源頭上與商業性地質工作的資源配置方式不同。作為主要從事公益性地質工作的我們,應認真研究地質調查工作的經濟規律,不要簡單照搬,以推進地質調查工作的健康發展,更好地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
參考文獻
[1]呂恆立.試論公共產品的私人供給.新浪網.
[2]谷書堂.社會主義經濟學通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3]許正中.公共財政.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2003.
[4]中國地質學會2000年中國地質研究會.21世紀初中國地質工作改革與發展.北京:地質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
許慶豐,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人事處處長,高級經濟師。
Ⅹ 公共產品 名詞解釋
公共產品是每個人消費這種物品或勞務不會導致別人對該種產品或勞務消費的減少的一種產品。
而且公共產品或勞務具有與私人產品或勞務顯著不同的三個特徵: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費的非競 爭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而凡是可以由個別消費者所佔有和享用,具有敵對性、排他性和可分性的產品就是私人產品。介於二者之間的產品稱為准公共產品。
私人產品可以被分割成許多可以買賣的單位,誰付款,誰受益。公共產品是不可分割的。國防、外交、治安等最為典型。
(10)哪些人沒有支付公共產品成本擴展閱讀
公共產品的消費的非競爭性
1、邊際生產成本為零:在現有的公共產品供給水平上,新增消費者不需增加供給成本。(如燈塔等)
2、邊際擁擠成本為零:任何人對公共產品的消費不會影響其他人同時享用該公共產品的數量和質量。個人無法調節其消費數量和質量。
3、邊際擁擠成本是否為零是區分純公共產品、准公共產品或混合產品的重要標准。
根據西方經濟理論,由於存在「市場失靈」,從而使市場機制難以在一切領域達到「帕累托最優」,特別是在公共產品方面。如果由私人部分通過市場提供就不 可避免地出現「免費搭車者」,從而導致休謨所指出的「公共的悲劇」,難以實現全體社會成員的公共利益最大化,這是市場機制本身難以解決的難題,這時就需要 政府來出面提供公共產品或勞務。
此外,由於外部效應的存在,私人不能有效提供也會造成其供給不足,這也需政府出面彌補這種「市場缺陷」,提供相關的公共產品或勞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