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果買到假冒偽劣產品該怎麼辦怎麼舉報
買到假冒偽劣產品可以直接撥打12315舉報。撥通12315電話投訴或舉報,請按工作人員的提示回答問題,如實說出投訴的事實、理由及投訴請求,並說出自己的姓名、地址、電話號碼或其他聯系方式和被申訴方的名稱、地址、電話。
另外拔打12315是收費的,消費者申訴案件,由經營者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管轄,如商家在異地需商家所在地區號+12315。
(1)假冒產品如何打擊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條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時,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銷售者要求賠償。銷售者賠償後,屬於生產者的責任或者屬於向銷售者提供商品的其他銷售者的責任的,銷售者有權向生產者或者其他銷售者追償。
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因商品缺陷造成人身、財產損害的,可以向銷售者要求賠償,也可以向生產者要求賠償。屬於生產者責任的,銷售者賠償後,有權向生產者追償。屬於銷售者責任的,生產者賠償後,有權向銷售者追償。消費者在接受服務時,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服務者要求賠償。
B. 如何治理假冒偽劣產品
與工商局長對話:如何治理假冒偽劣產品
要抓生產企業,從源頭上把住質量關,防止偽劣消防產品流入市場。一方面要抓正規生產企業,另一方面要打擊地下制假窩點。質監、公安、工商、消防等部門要加強對經公安部認可的消防產品生產企業的監管力度,消防產品質量檢查重點為:滅火器材是否通過型式認可;應急燈具是否採用鉛酸電池代替鎳鎘電池,鎳鎘電池的品牌和容量是否與檢驗報告一致,燈頭是否使用可燃材料;防火門產品是否將硅酸鋁填充料改用其他材料及填充料不實,防火板和門扇厚度是否符合國家標准;消火栓箱採用的板材厚度是否達到國家規定1.2毫米的要求;盤卷式消火栓箱支撐水帶卷盤的鋼板是否能夠及時復位;鋼結構防火塗料是否可見膨脹發泡;水帶長度、質量是否符合要求;部分消防產品是否未貼認證、認可標識;是否存在知假售假的現象;是否存在誇大產品用途的現象。 要抓消防產品經營者,把好市場流通關。相關部門要提高經營消防產品的門檻,控制數量,慎重審批。要嚴格執行消防產品市場准入制度,經銷商所經營的消防產品必須是經當地消防、質監部門許可進入該地區的產品,並對產品進行備案登記,經營者要寫出保證書,保證經營合格產品。相關部門要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消防產品質量現場檢查及判定標准》等法律法規對產品質量進行現場判定。經營者進貨時必須走正規渠道,到具有生產資質的廠家進貨,同時在銷售產品時必須給消費者出具供貨證明,嚴格實行「三包」政策,確保消費者的正當權益。凡是經營不符合市場准入制度的產品、質量不符合強制性國家標准、行業標準的產品、國家明令淘汰的產品和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等行為都要進行查處。處罰力度要達到有關部門打擊假煙、盜版光碟的力度,發現一次就讓其再也無能力經營,徹底退出市場。
電信部門的投訴,移動、小靈通、聯通投訴比較多,主要是服務質量方面的,還有收費不透明方面的,作為工商部門都對這些企業進行監管,企業的大小在法律上地位都是平等的,作為移動、電信這些大的公司,我個人認為,他們在維權方面是比較注意的,他們有專門的維權部,客戶的覆蓋太大,可能在服務過程中,難免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你剛才提到的問題是霸王條款的問題,霸王條款是廣大消費者比較關心的問題。什麼是霸王條款?其實是口頭語,不是書面語言,霸王條款是合同法規定了雙方的權利和義務,霸王條款是相對於一些壟斷部門,像電信、電力、自來水才可能有霸王條款,有的說我進一些商家去消費以後,要收我的最低消費,還要收開瓶費,問我這是不是霸王條款,我認為不是的,監管這些牽涉到我們工商部門的兩個職能,第一是合同監管的職能,就是我剛講的,比如說我進一些商家和酒店消費,有最低消費,嚴禁自帶酒水,這些其實是合同裡面的一個約定,如果商家在消費者消費之前,商家告之了你有這些附帶的條件,你要認真地了解相關一些條規,當你覺得收最低消費、開瓶費不合理的時候,你可以選擇去別的商家去消費,像這樣有選擇餘地的地方,有選擇餘地的時候,應該說不是叫霸王條款,但是,當他沒有告之你有些附帶條件的時候,你消費完了,最後把那些條款拿出來的時候,這就牽涉到了工商部門的另外一個職能,就是消費維權,如果消費者在消費之前,經營者或者商家已經告訴之了你,按照合同法,雙方約定了,自己承認了,就按照雙方的條件去落實;如果說他沒有告之,你可以打12315來工商部門投訴,我們會去查處這些商家,這是強制消費行為。我感覺跟移動通訊部門的同志接觸比較多,我覺得阻力還是不太大,他們自己作為比較大的國有企業,在維護消費者權益方面,我剛才也說了,還是做得比較好的,他們也想維護自己的聲譽,因為他們客戶覆蓋面太大,他們要百分之百做到滿意的話,還是比較難,我們一般建議將確確實實損害消費者權益的附加條件去掉,在履行合同中,我們督促他們認真履行經營者的職責,履行他的合同。我感覺到很多他們的投訴是消費者不了解情況導致的,我們建議電信部門、移動部門多告之消費者,盡量公開透明透漏一些信息。怎樣收費,不要採取先收費,再去解釋的情況。
現在好多假冒偽劣商品都開始流向農村市場,而多年以來,好像工商打假主要市場都是在城市,在今年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政策下,工商打假是否會將重心轉向農村?
今年是十一五的開局之年,黨中央提出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工商部門來講,我們也要認真貫徹黨中央的各項方針政策,在農村的消費維權和打假方面,我們會加大打擊力度,2月18日,我在長沙晚報上發展了一篇文章《拓展工商行政管理主戰場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其中一條就是我們的紅盾護農,比如說現在正是農民青春生產時期,農民買到了假的農葯、種子、化肥等等,現在我們正在搞的就是紅盾護農行動,加大對假冒偽劣的農資的打擊力度,要服務於農民。另外我們會通過健全的12315網路以及遍布所有農村的工商所,加強日常的監管巡查,查處打擊,通過這樣一些手段,讓廣大農民朋友放心、安全地消費。
假品存在的原因是由於市場經濟的主體作為「理性的經濟人」 ,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造成的。如果生產或銷售真品能夠獲得利益最大,假品就不會被生產或銷售。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市場經濟中的主體主要有生產者、消費者以及政府。�
首先,從生產者的角度來分析,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也就是使成本盡可能地低或者售價盡可能地高,生產者可能採取兩種行為:第一,在生產過程中盡可能偷工減料,以次充好,以低於真品的成本生產出假品,由於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信息不對稱,所生產的假品不易被消費者所發現,可以冒稱真品在市場中銷售,從而可獲得高於正常利潤的利潤。例如生產葯品的廠商,為了節省成本,用價格低廉的劣質假品原料來替代真品原料,可以使生產成本降低,一般的消費者如果沒有專業知識,是不能發現其生產過程中的真實信息的,或者說要發現其真實信息的成本很高,要經過化驗等手段才能得知,這樣生產的假品可以以真品的價格在市場中銷售,從而獲得更多的利益。相反,一些容易被消費者掌握信息的商品則不容易成為假品,例如筷子、縫衣針之類的商品,因為這類商品如果是假品,很容易被消費者發現,從而不能當作真品在市場銷售。第二,即使生產者不偷工減料,用正常的原料生產產品,為了獲取高額利潤,也可以冒用名牌商品進行銷售,因為名牌商品相對於一般的商品的價格要高,例如,一家生產白酒的廠商,在生產過程中使用了正常的原料進行生產,為了獲取更高的利潤,以在市場上影響較大、售價較高的的名牌白酒的名義進行生產和銷售,說「只要能在競爭的市場矇混過關,便會把沙子摻進食糖里去」 。�
其次,從消費者的角度來分析,假品能夠存在的原因在於三個方面:第一,消費者相關的商品知識缺乏,受到生產者欺騙,被動地購買假品。任何一個消費者的知識都是有限的,而市場上的商品是大量的,加上在生產過程中生產者總是盡最大可能去掩蓋生產過程中的真實信息,更加增加了消費者識別假品的難度。例如,一個擁有化妝品豐富知識的消費者可能很容易識別假冒化妝品,但如果他的白酒知識方面的知識非常少,就有可能購買到白酒假品。第二,消費者同樣作為理性的經濟人,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主動購買假品,這也是市場假品能夠存在的重要原因。例如,一套真品名牌服裝在市場的價格很高,如果某生產廠商生產出和這套真品名牌服裝在款式、功能、外觀等各方面相似的假品服裝,但價格低廉,即使消費者在購買時,廠商非常明確地告訴消費者這是假品,也有可能促使消費者購買,同樣的道理可以解釋在軟體市場、音像市場上為什麼大量存在盜版軟體和盜版光碟。第三,消費者處理假品糾紛成本過高。消費者被動購買到假品後,事後發現,如果處理假品糾紛過程中障礙過多,處理假品成本過高,作為一個理性的消費者,也只好自認倒霉,使得假品更加肆無忌憚。例如,某消費者受廠商的欺騙,以真品皮鞋的價格購買到一雙假品,價格為一百元,消費者發現是假品後,找廠商索賠,廠商要求消費者提供相關證據,消費者只好找質檢部門進行檢驗,如果檢驗費用是三百元,而消費者即使按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九條規定獲得最高賠償,也只有二百元,如果加上交通費用、時間等,更加得不償失了,作為一個理性的消費者就會放棄索賠。�
再次,從政府的角度來分析。政府也是市場經濟中一個重要主體,根據經濟學的原理,在市場經濟中,政府和生產者、消費者一樣,同樣是理性的經濟人,在對待假品問題上,具有二面性:一方面,從代表國家整體利益中央政府的角度來說,假品的存在從整個國家的來說是不利的,它擾亂市場經濟的秩序、損害消費者權益、破壞國家的聲譽、侵害正常生產商的合法利益,可以說是市場經濟中的一大公害,所以中央政府從總體上來說是不允許假品存在。另一方面,作為中央政府的下級也就是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目標可能是不一致的,當假品存在如果有利於本地方局部利益時,則有可能縱容假品存在,從而使得假品有存在的空間,例如,某地有一家生產假品的食品廠,所生產的產品是銷往外地的,對於本地區來說則沒有任何壞處,相反還可得到許多利益,如可以增加地方稅收,增加就業等等。所以即使中央政府打擊假品的決心很大,地方政府往往受利益的驅使不為所動,只是雷聲大,雨點小。加上由於某種原因,我國市場經濟的法律法規還不是很完善,對制假、造假的處罰相對來說較輕,制假、造假者即使被查處,總體上還是有利可圖。另處,打擊假品的成本太高也是政府打擊假品不力的重要原因,打擊假品的過程包括收集生產假品信息、處罰等過程,每一個過程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其打假的收益就是罰款等一些處罰所得,從政府打假成本和收益的關繫上來說,也是得不償失的。
C. 生產假冒偽劣產品如何舉報
生產假冒偽劣產品歸工商部門管理,向工商部門舉報。它的職責中有一條就是這么規定的:依法組織監督市場交易行為,組織監督流通領域商品質量,組織查處假冒偽劣等違法行為,保護經營者、消費者合法權益。消費者在遇到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可直接拔打工商部門的電話或直接到工商所和工商局申訴、舉報。
【法律依據】
《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處理消費者投訴辦法》第十二條
消費者通過信函、傳真、簡訊、電子郵件和12315網站投訴平台等形式投訴的,應當載明:消費者的姓名以及住址、電話號碼等聯系方式;被投訴人的名稱、地址;投訴的要求、理由及相關的事實根據;制投訴的日期等。消費者採用電話、上門等形式投訴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工作人員應當記錄前款各項信息。
D. 怎樣打擊假貨
1,打假貨,首先要突出真貨的價值,合理制定真貨的價格,確保真貨的質量,技術含量絕對優於假貨,假如假貨的質量好,技術更有提升,價格又好,是沒法打擊的,它被市場普遍認同接受,因此提升真貨的內在價值,是擺在首位的.
2,產品快速升級換代,製造假貨的公司普遍來說,規模小,快速改進產品外觀,功能,提高產品復制的難度,比如嵌入軟體,採用新材料,如果產品的技術含量太低,也許有點難辦,比如真假拖把,誰是真,誰是假還真不好說.
4,打假,要讓市場認識什麼是真什麼是假,在產品的宣傳,防偽設計上要有一定的針對性,真假對比,讓市場認識到什麼是真,真的有什麼好處,假的有什麼危害,危險性.
5,律師函,拿出打官司,經銷,使用假貨要賠款的架式,定期,不定期向經銷和使用單位發律師函,使他們知道使用假貨的危害性,嚴重性和後果.因此之前要有調查,取證,有專人負責,走法律途徑
6,針對性的制定針對假貨的價格,比如某地區假貨多,加強宣傳,開展降價促銷活動.
7,向銷售假貨的銷售商,曉之以理,制定有競爭的價格,折扣,只要有利可圖就可使銷售商主動退出假貨銷售.
8,全國統一服務熱線,可及時搜集到假貨是否存在,分布,數量,銷售商等最新情報.
9,提高相關人員素質,設計,製造,銷售,服務,法律服務,廣告設計等
E. 假冒偽劣產品怎麼舉報
1.買到假冒偽劣產品可以直接撥打12315舉報。撥通12315電話投訴或舉報,請按工作人員的提示回答問題,如實說出投訴的事實、理由及投訴請求,並說出自己百的姓名、地址、度電話號碼或其他聯系方式和被 申訴 方的名稱、地址、電話。 2.向當地質監部門舉報或投訴,流通領域發現銷售假冒偽劣商品,向當地工商部門舉報或投訴。向其提供對方售假的 證據 即可,如發票和官方鑒定結果等材料。 《中華人民共和國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第四十條 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時,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銷售者要求賠償。銷售者賠償後,屬於生產者的責任或者屬於向銷售者提供商品的其他銷售者的責任的,銷售者有權向生產者或者其他銷售者追償。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因商品缺陷造成人身、財產損害的,可以向銷售者要求賠償,也可以向生產者要求賠償。屬於生產者責任的,銷售者賠償後,有權向生產者追償。屬於銷售者責任的,生產者賠償後,有權向銷售者追償。消費者在接受服務時,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服務者要求賠償。
F. 假冒侵權產品如何處理
法律分析:假冒侵權產品處理一般是依據產品質量法進行處理。工商部門對假冒產品處理就要依據法律對其進行責令改正、沒收產品、罰款這三種處理。依據我國刑法的規定,生產假冒偽劣的產品情節嚴重是會構成犯罪的,情節嚴重是指銷售金額達到5萬,或者貨值達到15萬。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 第五十條 在產品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的,責令停止生產、銷售,沒收違法生產、銷售的產品,並處違法生產、銷售產品貨值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並處沒收違法所得;情節嚴重的,吊銷營業執照;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一百四十條 生產者、銷售者在產品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銷售金額五萬元以上不滿二十萬元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銷售金額二十萬元以上不滿五十萬元的,處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銷售金額五十萬元以上不滿二百萬元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銷售金額二百萬元以上的,處十五年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