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晶元市場緊缺
現在晶元市場短缺,不過是五種原因造成的:
1,美國的制裁打破了全世界晶元供應的節奏。本來全世界晶元供應是正常的,沒有什麼晶元短缺。美國制裁,比如制裁華為,華為就需要趕快備貨,大量訂貨,這樣全很多產能都被華為占據了,這就會讓一些晶元的正常生產無法進行。後面再調過來,又會有很多問題。
2,疫情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一些晶元企業的正常開工和運行。
3,美國的大雪也造成了一些企業正常開工。
以上這些情況影響全世界晶元供應的影響不超過10%,應該是5%-10%之間。後兩種情況卻造成了更大的影響。
4,市場壓力造成生產企業大量備貨。我自己就早在去年就看到晶元供應要出問題,要求相關同事關注。生產商在多環節從原來不庫存晶元到增加備貨,有的企業備貨達9個月之多,這平均下來,增加了30%的晶元需求。
5,炒家入場。看到晶元短缺,市場要進入短缺階段,一些炒家也增加了晶元的囤積,這些晶元囤積也增加了10%的晶元需求。
所以原來可能有10%的供應影響,現在晶元的缺口達到50%左右,這就造成了晶元的極度緊張。而對炒家來說,一定要把晶元緊張的輿論造起來,結果是晶元大漲價,這樣才能賺大錢。其實市場上的晶元供應並沒有減少多少,這些晶元不是正常的到了生產領域,而是壓在倉庫里。
晶元短缺一定會在未來的半年到一年時間里成為晶元供過於求。這些晶元壓在庫里,需要佔壓資金,廠商的晶元多了,產品銷售並不增加,就會不再進貨,炒家如果晶元出不去,不可能當餅干吃,就會降價出貨。一過臨界點,晶元市場價格就會崩盤。
相關知識
指甲蓋大小的晶元是智能手機或電腦的「大腦」,上面有數不清的晶體管。1947年,物理學家肖克利與人共同發明晶體管,被媒體和科學界稱為「20世紀最重要的發明」。電子工程師霍夫:晶體管的發明是一個重大進步,它使電子設備更省電、體積更小。
數千萬的晶體管集成在一張晶元上,晶體管越多,晶元的性能就越強大。事實上,在晶體管被發明出來後,研究人員在不斷給它瘦身,如今已縮小到了納米級別,為的就是能在一張晶元上集成盡可能多的晶體管。
硅是晶元最重要的基礎材料,是地球上第二豐富的資源,但更多以二氧化硅,也就是沙子的形態儲存在地球上。製造晶元,首先要從二氧化硅提煉出高純度的硅晶體,製成硅錠,再切割成薄脆的圓盤形狀,拋光後形成晶圓,相當於晶元的「地基」。
而接下來在晶圓片上進行光刻,被視為晶元製造的最關鍵步驟之一。艾司摩爾公司副總裁丹尼·布朗:半導體光刻技術是終極點金術,是它把沙子變成了金子。
以紫外光作為「畫筆」,光刻機把預先設計好的晶元電子線路書寫到硅晶圓旋塗的光刻膠上,精度可以達到頭發絲的千分之一。可以說,光刻工藝直接決定了晶元中晶體管的尺寸和性能。
而半導體行業的發展,又遵循著一個黃金定律:摩爾定律。該定律預測,隨著技術進步,每隔18至24個月,晶元上能置入的晶體管數量就會翻一倍。晶元製程隨之縮小,性能也會隨之飛躍。
這就要求光刻機也必須隨著摩爾定律,在晶元更新前,率先完成革新。如今,全球80%的光刻機都出自一家叫做阿斯麥的荷蘭公司。
近年來,晶元業還盛傳著一種「摩爾第二定律」,那就是晶元工廠的成本每四年翻一番,正因此,能夠製造高端晶元的晶圓廠越來越少。晶元生產周期也比較長,平均周期達26周時間,要經過數千道工序。
可以說,半導體產業鏈是全球化程度最高的產業鏈,必須以合作的方式才能完成。供應鏈一旦受損,整個行業都會受影響。2020年10月,意法半導體位於歐洲的幾個工廠發起大罷工。今年3月19日,汽車行業最大的晶元供應商日本瑞薩電子的工廠發生火災,令原本緊綳的供應鏈再遭重創。
2020年下半年以來,中國大陸最大的晶元代工廠中芯國際被美國持續制裁,則更進一步加劇了全球晶元的產能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