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航天員的食品
space foods
航天食品:供航天員在空間飛行中食用的食品。
我們把航天員在太空中吃的東西叫航天食品,是因為它是根據航天員生活所處的特殊環境,結合航天人員在太空的口味和消化吸收能力,以及特殊進食方式而研製。可以這樣說,航天食品是為在特定的環境,特定的人群而研製出的一種特殊食物。這種食品是根據合乎膳食標準的航天食譜製成的,其中必須包含足夠和完善的科學營養,如每天人體所需要的蛋白質、脂肪和醣等,並保證含有鈣、磷、鎂、鉀等主要無機元素,還要含有鐵、鋅、硒、碘等微量元素,以及兩種脂溶性維生素(維生素A和E)和各種水溶性維生素(維生素B族和C等)。
編輯本段特點
人有個體差異,特定的航天環境(微重力下的微小生活空間和要完成各種復雜的航天任務)使航天員的口味要求變得非常特殊,吸收消化能力也受到一定的影響。為適應他們在這種環境中的飲食習慣,每天、每頓的食譜的制定是很重要的,不能單調。有時為了飛行的需要還要限制或增加某些食物,如飛行前要限制食物中的鈉和水以及纖維成份,以減少飛行初期航天員的大、小便次數;飛行後要增加某些營養,以加速恢復身體健康。航天食品還必須符合衛生學的要求,防止食源性疾病的發生,航天食品還必須在製做包裝形式和儲藏的穩定性上加以考慮,使之進食方便和容易長期儲藏,並能經受航天器上升段的振動、沖擊和加速度負荷而不致破碎。
一般把在太空執行任務和返回著陸等待救援期間供航天員食用的食品和飲水稱作航天食品。它重量輕,體積小,營養好;為了方便航天員在太空失重條件下進食,防止食物在飛船艙內四處漂浮,我們就把航天食品加工成一口大小,並且食品包裝內沒有流動的湯汁,也就是「一口吃」食品。為了減輕飛船艙內的廢物收集系統的負擔,航天食品都不含殘渣,如骨、皮、核等。
對航天食品的要求,首先就是要確保安全,不能發生任何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航天食品及包裝必須能經受住航天特殊環境因素的影響,如沖擊、振動、加速度等的考驗而不失效。航天食品還必須符合失重條件下航天員生理改變的要求。航天飛行導致航天員骨鈣丟失,肌肉萎縮,紅細胞減少等,那麼,食品就要提供充足的優質蛋白質和鈣,以及適宜的鈣磷比例和維生素D;飛行初期航天食品的脂肪量不宜太高,以免加重空間運動病的症狀;為防止心血管系統功能失調,就要求限制航天食品中鈉的供給,保證鉀的供給等等。
編輯本段發展歷史
20世紀60年代初,蘇聯和美國航天員食用鋁管包裝的肉糜、果醬類膏糊狀食物。航天員進餐時,用手擠壓管壁,將食物直接送入口中。穿著加壓的航天服時,通過頭盔進食孔進食。這種食品的缺點是水分含量高,重量和體積大。後來,航天食品採用一口一塊的壓縮食品。小塊食品體積和重量小,便於攜帶,進食方便。60年代中期~70年代初,美國雙子星座號飛船和阿波羅號飛船採用氫氧燃料電池作電源。這種電池發電時,產生出大量水,於是,美國採用脫水復水食品,這種食品的性狀和風味更接近於地面的普通膳食,能滿足航天員的口味。後來,由於載人航天器上食品冷藏設備和加熱裝置的飛速發展,航天食品的類型和品種已接近地面膳食。美國太空梭上的航天員可吃到新鮮的蔬菜、水果和加熱後的鮮湯等食品。
編輯本段類型
航天食品大致有如下兩種類型:一類是在太空正常飛行時航天員所要吃的食品,另一類是在特殊情況下所要用的食品。
在正常飛行情況下吃的航天食品有:
(1)即食食品。它是拿過來就吃的東西,不需要進行再加工,如含中等水分、一口大小的壓縮成型的或用塗膜處理的乾燥食品等。
(2)復水食品。這種食品是冷凍乾燥食品,因為它在被送上太空時輕而小,在航天食品中佔有較大比重,但在食用前必須復水,在它的包裝袋上都有一個單向入水閥門,以便復水用,復水後即可食用。
(3)熱穩定食品。這類食品是經過加熱滅菌自理的軟包裝和硬包裝罐頭類食品,太空飛行證明,在失重條件下用普通餐具由開口容器中取食完全可行。這類儀器占航天儀器的比例也很大。如蘇聯禮炮6號空間站中這種儀器佔80%左右。
(4)冷凍冷藏食品。這類食品是在地面上凍好帶進太空的,溶化後可食用。
(5)輻射食品。這是經過放射線殺菌後的食品,它曾在美太空梭飛行中少量使用過。
(6)自然型食品。地面上沒經處理的食品,如新鮮水果,蔬菜、水果、果醬和調料等。
(7)復水飲料(沖劑或軟固體飲料)。它是在太空加水溶解後製成的冷飲或熱飲。在包裝上美國早期用復水飲料袋,後改用折疊塑料瓶和方形復水包,以便用吸管吮吸。
特殊的航天食品有:
(1)備用食品。它是指在發生特殊情況必須延長飛行時所用的食品,其類型同前。
(2)應急食品。這種食品是指在飛行器發生故障時,航天員必須穿著航天服時所用的食品,如鋁管包裝的半固體果醬、菜泥、肉羹等。應急食品也包括當航天員著陸後,降到遠離人煙的地方,等待救援期間飲用的食品。
(3)艙外活動中需要吃的食品,這是指存於頭盔內頸圈部分的固體或半固體、流質供食器中的食品,供長時間艙外活動中臨時給航天員飲用的食品。
編輯本段航天飲食搭配與制度
如何搭配進食和建立飲食制度也是很重要的問題。飲食制度是按航天乘員的生活工作和鍛煉情況,來合理安排每日的進餐次數、每餐食品量和熱量、進餐間隔時間的一種規定,也是制定每天食譜的依據。如蘇聯禮炮6號空間站上規定:每天4餐,每餐食品量和熱量接近均等;各餐間隔時間為3~5小時;鍛煉後要15~20分鍾才能進餐;鍛煉或緊張腦力勞動,必須在飯後1~1.5小時後才能開始。美國採用每日3餐的制度。
航天食譜必須符合營養標准和航天員口味及飲食習慣。航天食譜一般分兩種,一種是通用型,一種是個人愛好型。為了避免單調,美俄在太空中使用的食譜,一般以4~`6天為一個周期,在一個周期內除飲料外每天食品不重樣。如美國太空梭的通用食譜分為A、B、C餐:A餐有桃、烤牛肉、炒雞蛋、薄餅、可可、桔子飲料,維生素丸和咖啡;B餐有豬肉混合菜、土耳其香腸、麵包、香蕉、杏仁脆餅和蘋果飲料;C餐有蝦、牛排、燴悶飯、花椰菜、雞尾水果、布丁、葡萄汁飲料和冰淇淋。從這些食品種類上看,其營養成份是比較齊全的,符合航天員的營養標准。從已上天生活過的航天員飛行後的健康情況看,還沒發現有過度營養不良者,雖然在長期航天時航天員普遍出現缺鈣現象和肌肉萎縮,但這只與長期失重有關。
編輯本段中國航天食品
在世界航天食品當中,我國的航天食品有中國特色,特別是傳統的中式菜品都盡可能出現在航天食譜中,相比西餐更加色香美味,可口宜人。北京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航天食品分系統主任白樹民中國的航天食品的特點主要表現在:形式上是以中式食品為主,搭配成的航天膳食具有明顯的中餐特色,能夠符合航天員的口味要求,比如膳食有主食和副食之分,主食主要以米面類的食物為主,副食講究葷素搭配,在加工上注重色香味形。
如八寶飯,不僅風味獨特、色澤艷麗,其中的蓮子、桂圓等配料還有保健功能,具有濃郁的中國特色。
航天食品種類繁多。那麼它的加工方法和食用方式會是怎樣的呢?以陳皮牛肉為例。作為航天食品它就必須經過高溫處理後再做成罐裝食品,這樣才可長期保存。食用時,用加熱器加溫即可食用。這種食品稱為熱穩定食品,用金屬罐或蒸煮袋包裝,俗稱「軟硬罐頭」,它們的特點是不僅含有正常量的水分,而且與普通食品從口感到形狀最接近。由於空間運動病和失重環境對機體的影響,航天員的食慾會有所降低,這樣會影響航天員的工作效率和身體健康。
北京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航天食品分系統主任白樹民為了增進航天員的食慾,提高食物的攝入量,航天食譜通常採用個人選擇性食譜,那麼什麼是個人選擇性食譜呢,就是在飛行前由航天員根據自己的嗜好選擇自己喜愛的食品,由膳食營養專家進行配餐後編入食譜,供他們在飛行時使用。
中國人有飯後喝茶的習慣,我國的航天醫學專家還發明了這種包裝簡單、飲用方便的茶精飲料,飲用時只需通過包裝袋上的一個單向閥門將水注入,揉捏包裝袋,等到與水充分吸收復原,就可以打開包裝進食。凍干食品是最具有航天特色的食品。它是利用冷凍乾燥技術脫去食物中的全部水分,最大限度地保持物料的原有形狀和營養成分,可以直接食用。一般水果、蔬菜類不耐蒸煮的食物可以用這種方法加工。
現在,我國科技工作者已開發了幾十種航天食品,可以想見,隨著航天事業的發展,我們的航天食品會更加豐富,給航天員提供一個舒適的飲食條件。
編輯本段航天食品地球人能吃?
真正的航天食品涉及的范圍卻比較狹窄。日前,有關專家介紹了航天食品的概念:航天食品其實僅僅指專供航天員在太空執行任務和返回著陸等待救援期間食用的食品和飲水。
目前,國內的航天食品生產幾乎完全集中在北京航天城裡。其主要工作全部由北京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承擔。據業內有關人士透露,上海航天局為此次「神六」升空做了很多工作,但是,目前上海方面不參與航天食品的研究工作,也沒有任何開發航天食品的項目。
航天員「一口吃」食品品種目前已經超過80個。這份品種繁多的菜單中包羅了脫水米飯、咖喱米飯、鮑魚、魚香肉絲、宮保雞丁等特色中國菜餚,同時也提供各種魚類和肉類罐頭。佐餐飲料除咖啡、果汁等品種外,還提供速溶綠茶。而人們熟悉的壓縮餅干則進了航天員的應急食品袋。這個菜單中的40多種食品隨「神六」一起上天遨遊。
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我國就已展開航天食品的研究開發,壓縮餅干就是當時上海航天食品研究的產物。30年過去,壓縮餅干已經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但是,它所代表的航天食品始終沒有形成規模。
宇航員飲食難以「生活化」
航天食品具有重量輕、體積小和營養好的特性,表面看來,這些特性都使航天食品具有競爭力。然而,特定的航天環境使航天員的口味要求變得非常特殊,吸收消化能力也受到一定影響。航天食品就是為適應這些特點而產生的,而地面的環境未必能讓所有人產生這種口感。也就是說,針對航天活動開發的航天食品也存在水土不服問題,下了地,並不一定適合普通人。
除了可能存在的口感問題以外,航天食品的研究和生產要求相對地麵食品要嚴格得多。航天食品其實是一個食品組合,這個組合必須提供最合理和最適合航天生活的營養結構。另外,為了保證航天員健康,食品的質量要求相當高。這種情況為航天食品推廣生產提高了難度。航天食品發展甚至面臨著接近無產業的困局。上海航天805所某業內人士表示,航天食品的科技含量很高,適應面相對比較狹窄,很難適應產業化的要求。
移植到旅行飲食或許能開發
面對航天食品目前的發展現狀,我們不妨提出大膽的猜想。航天食品在很多方面與旅遊食品有接近之處。重量輕、體積小便於出行者攜帶;營養好、質量高保證了出行安全;處理方便適應了出行條件限制。
如果可以對航天食品某些方面作出調整,移植到旅遊食品中,不僅將改變航天食品的現狀,也將豐富旅遊食品品種,提高食品質量。那麼,航天食品將不再是天外來物,將越來越接近人們的生活,規模化和產業化,也只是時間問題。
編輯本段航天食品安全的四道關口
為了確保我國航天食品的絕對安全,從原材料的選購、食品生產車間與設施的衛生、工作人員的管理及食品檢驗檢測等所有環節進行嚴格把關。
首先是把好原料采購關。
陳斌說,航天食品的原料全部是取得「綠色食品」資質的產品。「綠色食品」是指安全、營養、無公害食品,這類食品對工業「三廢」和農葯污染進行了嚴格的控制。我國航天食品的生產部門在全國選取了若干實力雄厚、聲譽良好的原料供應商,並定期對供應商的質量體系進行考核。
其次是把好生產工藝關。
由於航天食品絕不含防腐劑,而保質期一般要求在6個月以上、保藏時一般不考慮進行冷藏、航天員在食用前不能進行殺菌消毒處理,所以對於食品生產流程和生產工藝提出了很高要求。航天食品專家經過長期研究和實踐,形成了一整套嚴格的生產過程的工藝文件和工藝參數。這些文件和參數一經確定,並經過權威專家評審通過後,生產過程就嚴格按照這一要求進行。
三是把好人員管理關。
我國航天食品是由中國航天員中心研製生產的,生產車間就設在北京西北郊戒備森嚴的航天城中。生產車間目前有9名工人,都經過嚴格的政治審查和每年兩次的身體檢查,確保政治可靠、身體健康。平時,這些人員不得隨意外出,不得與不明身份的人交往,也不能像一般人一樣到外面餐館吃飯。在進入生產車間前,每人都要淋浴、消毒,並換上特製的防靜電工作服。
四是把好檢測關。
為了保證航天食品的衛生質量,在食品的設計、研製和生產中,都必須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執行國家衛生行政部門批准頒發的《航天食品衛生標准》,對原材料的選購、運輸與儲存的衛生,車間環境與設施的衛生,生產人員的個人衛生,食品加工過程中的衛生,成品運輸儲存與交付的衛生等進行嚴格的管理與監督。所有航天產品必須經國家衛生行政部門檢驗並確定合格後,才能交付使用。
編輯本段中外航天員的食物對比
美國太空梭的典型食譜
A餐B餐C餐桃豬牛肉混合菜蝦;烤牛肉土耳其香腸牛排;炒雞蛋麵包燴肉飯;薄餅可可桔子飲料維生素丸咖啡香蕉杏仁脆餅蘋果飲料花椰菜雞尾;水果布丁葡萄汁飲料冰淇淋航天食品的包裝要求,一是保證在失重情況下使用,二是重量輕體積小。一般有罐裝(鋁罐或雙金屬罐)、盒裝(復水食品盒)和袋裝(復水飲料袋、蒸煮袋、鋁塑復合袋等)。美國太空梭使用的復水盒採用硅橡膠隔膜來防止加水後漏水,使加水操作更為方便可靠。蘇聯/俄羅斯使用的復水食品包裝是軟塑料袋,加工比較簡單。美國太空梭還使用復水軟料袋,它的加水原理與復水食品盒相同。救生食品可採用軟塑料內包裝和硬塑料外包裝。救生飲水可採用馬口鐵罐或塑料瓶包裝。
對於長期載人飛行,特別是對於將來的火星探險和在月球上的長期居住,需要解決食品的生物再生技術,以減少食品的攜帶量和補給量。目前,美、俄各國正在加緊研究食品的生物再生技術。美國國家航天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為太空梭研製了一種「色拉機」,它可為航天員提供萵苣、黃瓜、胡蘿卜等新鮮色拉蔬菜。蘇聯也曾在「禮炮」7號空間站上進行種植洋蔥、黃瓜、小蘿卜等的實驗,以供航天員食用。同時美、俄各國也在加緊研究在空間種植小麥、花生、大豆等糧食作物,實現通過生物技術將航天員的代謝廢物轉變成食物的過程。美國天空實驗室上的第二批乘員洛馬斯等人在航天時帶去了一些辛辣的調味品,希望借它來增加食慾,當他們在航天中食用這些辛辣的調味品時,覺得失去了原來的味道,大家覺得很奇怪。事後證明,這是人在宇宙中味覺失靈的緣故。
中國航天食品一覽
八寶飯、陳皮牛肉、醬牛肉、蓮子粥、綠茶、墨魚丸、牛肉丸(神5食品)。
在世界航天食品當中,我國的航天食品有中國特色,特別是傳統的中式菜品都盡可能出現在航天食譜中,相比西餐更加色香美味,可口宜人。北京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航天食品分系統主任白樹民中國的航天食品的特點主要表現在:形式上是以中式食品為主,搭配成的航天膳食具有明顯的中餐特色,能夠符合航天員的口味要求,比如膳食有主食和副食之分,主食主要以米面類的食物為主,副食講究葷素搭配,在加工上注重色香味形。如八寶飯,不僅風味獨特、色澤艷麗,其中的蓮子、桂圓等配料還有保健功能,具有濃郁的中國特色。
俄羅斯
俄羅斯供應的食物很多是罐裝的,加了蔬菜的羔羊肉,摻有大麥的牛肉(像一種夾肉麵包),鱘魚和雞肉飯。我們這里有微波爐,可以加熱罐頭,然後用起罐器將罐頭打開,但是罐頭蓋不能取下(以免飛得到處都是)。罐頭上沒有可以將他們固定在桌子上的搭扣,所以在吃罐頭時無法將它固定住。如果你打算騰出手的時候,你可以往罐頭底部倒一些水,這樣罐頭就可以粘在桌面上。
還有很多其它的脫水食物,像特沃勞格(tvorog)(這是一種俄羅斯鄉村的堅果乾酪甜點)、蔬菜、義大利通心麵、西紅柿、油炸米飯、小蝦等等。你所要做的就是往袋中加水,等上幾分鍾,再將勺子插進袋子里吃這些食物。俄羅斯湯:羅宋湯、牛肉大麥湯、辛辣羔羊湯等等。如果你去過俄羅斯的話,你就會知道那裡的湯是多麼美味了。在脫水食品復水時,要確信這些湯料和水已經完全融合,你需要將包裝袋前後晃動,或抓住包裝袋,上下拍打,利用離心力將水擠到袋子中。所以當你看到一名航天員抓住一個食品袋,並且上下揮舞,這不是他為午餐而興奮(也許有這種可能),只是為了將食物和水混在一起。
2. 「神十三」航天員回家,帶回了哪些「太空特產」
4月16日,中國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搭乘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在東風著陸場安全著陸,順利回到祖國懷抱,兩百多天的太空長途旅行畫上了圓滿的句號。那麼他們帶回了什麼“太空特產 ”呢?
“太空特產”的意思顧名思義,就是來自太空的產物,但是大家都知道,太空是沒有任何產物的,由於沒有氧氣,是不可能有任何生物存活的,那我們為什麼還要用“太空特產”這名詞呢?是因為雖然太空沒有生物,但是人類發現一些地球產物上了太空在回到地球上種植會有相當高的產量,於是就講種子帶上了太空,讓它成為了“太空特產”。
再次也歡迎航天英雄凱旋歸來,為國家航天事業做出這么傑出的貢獻,定將名留青史。
3. 三位航天員去太空出差都帶了哪些生活用品
隨著航天事業的進步,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 將在太空上出差半年之久,那三位航天員去太空出差都帶了哪些生活用品?
翟志剛在接受采訪時說,他還帶了筆墨紙硯,在太空休閑的時候可以寫寫毛筆字。另外,他還下載了影視劇視頻和歌曲,沒事的時候可以追劇和聽歌。葉光富帶了一些小的樂器,他想在太空上利用閑暇的時候,學習樂器。他還攜帶了和家人的合照,至於王亞平帶了女兒許多的照片。
4. 航天員同款華為耳機:降噪音質,是真的強
隨著神舟12號的發射成功,我國三名航天員正式進入空間站執行任務,他們的工作和生活也讓網友們好奇。最近宇航員和地面指揮中心的視頻通話流出,細心的網友發現:航天員配備的部分設備,像智能手機、降噪耳機等產品,均是來自華為,這可讓本花粉心動了呢!
於是,好奇的我也點開了視頻開始找我的宇航員同款產品,經過尋找,我發現了兩款,分別是:華為P30手機、以及華為FreeBuds Studio頭戴耳機。
宇航員太空同款 華為FreeBuds Studio:出眾降噪+出色音質
其中,華為FreeBuds Studio頭戴耳機也是我的最愛。從外觀可以看到:華為FreeBuds Studio頭戴耳機本身自帶物理隔音棉,配合環境感測器和麥克風系統,還能提供動態自適應的降噪模式,降噪效果相當出色。
雖然太空為真空,但空間站中存在氧氣以及各類電子儀器,在工作過程中難免出現噪音。此時,華為FreeBuds Studio頭戴耳機「被動隔離+主動降噪」有效地降低了噪音對於宇航員的干擾。而且華為FreeBuds Studio頭戴耳機支持智慧動態降噪,根據外部噪音的大小來適當降低降噪強度,讓宇航員的耳朵更舒服。
此外,華為FreeBuds Studio頭戴耳機佩戴舒適、連接穩定,即便在外太空使用可靠性依舊出色,更有多設備連接,能完美適配華為P30機型等。配合華為FreeBuds Studio的高解析音質能給宇航員帶來更加出色的聲音表現,在外太空也能聽到舒心悅耳的聲音,放鬆心情。
華為FreeBuds Studio出色的表現讓它能夠陪航天員一起登陸天宮空間站,也從側面印證了華為FreeBuds系列產品的產品力,從而圈粉了一大波消費者,人們開始紛紛關注華為FreeBuds系列耳機,其中最新發布的數字系列華為FreeBuds 4,也同樣成為了最近熱議的話題。
夏季推薦 華為FreeBuds 4:半開放主動降噪2.0,舒適降噪了解一下
正值夏季,悶熱的天氣讓人們渴望「輕裝上陣」,耳機也是同理,主動降噪+舒適佩戴+輕巧體積,似乎成為了夏日耳機的標配,而華為FreeBuds家族中的半入耳式華為FreeBuds 4便是這樣一款產品。在我看來,華為FreeBuds 4最大亮點在於:以半入耳式的結構設計能夠帶來舒適的佩戴體驗,25dB降噪深度也能滿足很多人的日常使用,,整體輕量化的設計也讓其重量減少了不少,特別是單耳耳機僅4.1g的設計必須值得點贊。
為了做到舒適降噪,華為FreeBuds 4從佩戴入手。該機耳機形狀設計基於上萬多個全球3D人耳模型的人體模擬,緊貼耳廓的同時又保持了4.1g重量,輕若無物的空氣感佩戴。緊密貼合不僅讓佩戴更舒適,也讓降噪演算法的分析更好——別看華為FreeBuds 4是半入耳式,但加入了入耳式的主動降噪演算法,讓半入耳也有降噪新體驗。
具體來看:華為FreeBuds 4通過雙麥克風降噪結構以及人耳自適應降噪技術,成功打造出半開放主動降噪2.0的能力。當你佩戴華為FreeBuds 4開啟降噪後,低頻噪音被有效減弱,同時又沒有入耳式膠塞進入耳道的異物感,讓降噪也能相當舒服。
作為耳機的基本功,華為FreeBuds 4也在音質方面做了許多努力。譬如:華為FreeBuds 4加入了14.3mm超大直徑振膜、做到了40kHz寬音域。同時,近期華為FreeBuds 4還更新了多EQ調節功能,能夠在「默認音效」、「低音增強」、「高音增強」三種模式中自我調節。像「低音增強」適合聽鼓點打擊樂,低頻部分下沉更加有力,帶來現場般的震撼;「高音增強」則是適合聽女高音等歌曲,高音部分通透嘹亮,感受音樂上的沖擊和洗禮。
此外,華為FreeBuds 4還支持高保真錄音、開蓋即連、智能設備雙鏈接、音頻連接中心等等的多項功能。配合鴻蒙手機,時延會進一步降低至90ms,這樣的體驗你不來試試?當然了,華為FreeBuds家族中宇航員同款的華為FreeBuds Studio頭戴耳機也值得關注,不知道你更青睞哪款呢?
5. 中國載人航天飛船有哪些
中國載人航天飛船有:神舟五號、神舟六號、神舟七號、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神舟十一號、神舟十二號。1、神舟五號2003年10月15日首次載人飛行,承載的宇航員是楊利偉,成功圍繞地球十四圈。2、神舟六號2005年10月12日首次進行多人多天的航天飛行,承載的宇航員是費俊龍和聶海勝。3、神舟七號2008年09月25日首次承載三名宇航員進入太空,承載的宇航員是翟志剛、劉伯明和景海鵬,成功進行出艙活動(又稱太空行走)。4、神舟八號2011年11月01日由改進型「長征二號」F遙八火箭順利發射升空。2011年11月3日凌晨,與組合天宮一號成功實施首次交會對接任務,成為中國空間實驗室的一部分。5、神舟九號2012年6月16號發射2012年6月18日與天宮一號首次載人交會對接對接,承載的宇航員是景海鵬,劉旺,劉洋。6、神舟十號2013年6月11日17點38分發射,將與天宮一號對接,載人短期管理空間站,承載的宇航員是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7、神舟十一號2016年10月17日07時30分28秒與天宮二號對接,為了更好地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承載的宇航員是景海鵬、陳冬。8、神舟十二號北京時間2021年6月17日9時22分,搭載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承載的宇航員是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6. 神舟十四號發射成功,神十四航天員帶了哪些私人物品
個性化的衣服。
神舟14號於6月5日上午10:00左右發射成功,這是中國第14次神州號飛船發射這艘飛船上面載有三名宇航員分別是兩男一女,其中劉洋是再度出征,他這樣的一個精神是堪稱值得點贊的同時,他也是再度出征的女航天員之一,這位女航天員他多次出征神州,發射任務他的成長之路是必定很艱辛的,但是神舟14號發射成功,這意味著中國在太空領域的步伐又前進一步,這標志著我國有更多的太空時空拳,同時也有更多的在國際舞台上面的話語權。
三、我在看法是。
這些宇航員們的初衷標志著我國在外太空領域的話語權在不斷的增加。
7. 航天員有哪些秘密道具
不到1克重的太空國旗2.航天員佩戴的新標識3.面膜一樣的航天食品4.太空中的中國茶包5.太空筆真的不是鉛筆6.曾被幾億人關注的道具
以第二個國家航天日為契機,北京天安門廣場邊的國家博物館正設立一場 「築夢太空」主題免費展覽。獨立展廳的展覽頗為低調,也未張貼商業海報,但吸引了絡繹不絕的遊客。
展覽承辦單位負責人簡一平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國家博物館在2003年楊利偉飛天之後曾舉辦過一次中國航天文物展覽,這一回是多年來第二次航天文物大規模展出。展覽截止到5月25日,航天迷可以抓緊機會去一趟。
不到1克重的太空國旗
此次展出了73件航天文物。其中包括四面國旗,大小不一。
首先是湘綉手綉國旗,以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旗,每面不到1克重,紅旗綢由專供天安門國旗的紅旗廠特製。同展櫃還有神舟飛船上的「中國載人航天陶瓷藝術品搭載專用證物」。另一個展櫃有太空中的中國茶葉,傳統的中國文明象徵「絲綢、陶瓷、茶葉」在太空湊全。
另外,神舟十一號航天員景海鵬在太空執行任務時航天服上的國旗,在創紀錄的33天太空飛行直播中多次與觀眾見面,這回是首次實物展出。
惹人注目的,還有一面巨幅國旗,從天花板直垂到地面。它曾經搭載神舟五號,陪楊利偉繞地球14圈。它曾經是悉尼奧運會中國團的旗幟,上天之前還曾被帶到南極、北極和珠峰。
還有一面國旗觀眾也很熟悉——2008年神舟七號任務中太空行走的翟志剛,接過劉伯明遞出的一面不大的五星紅旗,讓人想起那句「我已出艙,感覺良好」。
航天員佩戴的新標識
神舟十一號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在太空中佩戴了新設計的標識。此次展出了兩人太空佩戴的航天員標識、航天員姓名牌以及航天飛行榮譽標,還有航天員肩膀上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標識、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標識,都是第一次與觀眾見面。
景海鵬和陳冬乘坐返回地球的神舟十一號返回艙,也首次呈現於觀眾眼前,表面覆蓋著六角蜂窩網格,大多數網格中的填充物已揮發殆盡,少數格中殘留著碳黑。這是在重入大氣時防止返回艙過熱的固體蒸發層。返回艙的金屬部分,能看出明顯的火焰燒灼的痕跡。
返回艙對面的牆上,平鋪著神舟五號返回艙巨大的降落傘,紅白藍相間,也成為遊客拍照的最佳背景。
面膜一樣的航天食品
各種展品中,包在鋁箔中薄薄一份、不怎麼起眼的太空食品,卻引來許多觀眾。這次展出的是配方保密的太空功能性食品。話說中國航天員的食品有中國特色,從魚香肉絲到粽子,按頓小份包裝並標明,塞進飲食包,每頓飯都不重樣。據介紹,展出的各種功能性食品是為了預防航天員的腸胃問題。
在展品中,一種粉劑放在薄薄的透明袋中,呈藍綠色,很像是面膜粉。據介紹,這是太空中用水沖調的藻麥茶,可以保證基本的營養。主要成分是螺旋藻、麥片和黑茶,其他配料並未公布。
太空中的中國茶包
景海鵬和陳冬在神舟十一號中首次「太空泡茶」。茶包也是首次展出,每個茶包3克,裝在特製的包裝袋中,注水後完成復水,然後用加熱器加熱,每個茶包泡四五次。茶包分紅茶和綠茶兩種,源於中國十大名優紅茶和綠茶的科學配比。
另一種太空去膩茶,是為了去油膩、增強胃腸動力、抗輻射和保濕,也是航天員在太空中的飲食標配。據介紹,為了適用於女航天員加入了高效的膠原蛋白。
太空筆真的不是鉛筆
此次還展出了中國人自主研發的太空筆。說到太空筆,一個著名的段子是,美國人為了上太空,絞盡腦汁要發明一種能在失重條件下使用的圓珠筆而不得,於是徵集方案,最終被採納的建議是「用鉛筆」。
真實的情況是,蘇聯航天員一開始選擇用鉛筆;美國航天員用過鉛筆,但在1960年代轉用了新發明的特殊圓珠筆。鉛筆的問題在於,書寫時會有石墨碎屑,也可能筆芯斷裂。飄盪的石墨碎屑吸入肺部,或者附著在電路上都是個麻煩。太空筆仍然是圓珠筆。
楊利偉上天時使用的太空筆是進口的,神舟七號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使用了一種特別研製的中華牌鉛筆。等到神舟十號和神舟十一號,航天員用的是中國自主研製的太空筆。此次展出四支中國太空筆,金、銀、藍、紅色各一支,可以保證在失重和極端溫差下書寫順暢,太空筆的合金外殼上的雕花也是中國式樣。
曾被幾億人關注的道具
遊客還可以看到被中國上億中小學生關注的教具,那是神舟十號任務中,由王亞平、聶海勝和張曉光合作的一次太空授課,航天員在電視直播中,演示了質量測量、單擺運動、陀螺運動、水膜和水球5個實驗。這些實驗器材固定在一個的帆布盒子里。
此外,國家領導人去年11月在飛控中心與神舟十一號航天員「天地通話」時的專用電話「一號話機」也在展品之列。
和玉兔月球車打個招呼
此次還首回展出11個已經飛天的航天員的手模,以及航天員出艙時的航天服手套、執行飛船發射任務者簽署的承諾卡等等。
除了載人航天,此次還展出了與探月計劃相關的物品。如嫦娥一號衛星傳回的第一幅月球圖、月球背面的輻射坑照片;還有嫦娥一號衛星搭載的太陽監測器、CCD立體相機,以及嫦娥三號玉兔月球車復刻版。另外,巨大的長征火箭脫落碎片也頗具滄桑感。
展廳入口,則陳列了航天先輩的遺物。其中有鄧稼先使用多年的眼鏡和熊貓牌收音機,還有王淦昌在西北野外基地穿過的皮大衣。
8. 中國成功上天的太空梭有哪些
1、神舟五號
中國首位航天員進太空
2003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成功發射。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成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國訪客。
「神舟五號」21小時23分鍾的太空行程,標志著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繼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
2、神舟六號
實現「多人多天」飛行任務
2005年10月12日,中國第二艘載人飛船「神舟六號」成功發射,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被順利送上太空。17日凌晨,在經過115小時32分鍾的太空飛行後,飛船返回艙順利著陸。
「神舟六號」是中國第二艘搭載太空人的飛船,也是中國第一艘執行「多人多天」任務的載人飛船。這也是世界上人類的第243次太空飛行。飛船進行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首次多人多天飛行試驗,完成了中國真正意義上有人參與的空間科學實驗。
3、神舟七號
航天員出艙在太空行走
2008年9月25日,中國第三艘載人飛船「神舟七號」成功發射,三名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順利升空。
「神舟七號」飛船載有三名宇航員分別為翟志剛(指令長)、劉伯明和景海鵬。「神舟七號」飛船候補梯隊航天員分別為陳全(指令長)、費俊龍、聶海勝。主要任務是實施中國航天員首次空間出艙活動,同時開展衛星伴飛、衛星數據中繼等空間科學和技術試驗。
27日,翟志剛身著中國研製的「飛天。
4、神舟九號
神舟九號飛船於2012年6月16日18時37分成功發射,中國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劉洋將第一次入住「天宮」。33歲的劉洋也成為中國第一個飛向太空的女性。
托舉神九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九火箭,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騰空而起。這是長征火箭的第165次發射,也是神舟飛船的第四次載人飛行。
5、神舟十號
北京時間2013年6月11日17時38分許,中國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點火起飛,將神舟十號載人飛船發射升空。中國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搭乘神舟十號飛船出征太空。
與以往神舟飛船相比,神舟十號是中國載人天地往返運輸系統的首次應用性飛行。飛船入軌後,按照預定程序,先後與天宮一號進行一次自動交會對接和一次航天員手控交會對接。組合體飛行期間,航天員進駐天宮一號,並開展了航天醫學實驗、技術試驗及太空授課活動。
6、神舟十一號
神舟十一號飛船於2016年10月17日7時30分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的神舟載人飛船,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開展地球觀測和空間地球系統科學、空間應用新技術、空間技術和航天醫學等領域的應用和試驗。神舟十一號由長征二號FY11運載火箭發射。
飛行乘組由兩名男性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組成,景海鵬擔任指令長。神舟十一號飛船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總研製,飛船入軌後經過2天獨立飛行完成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自動對接形成組合體 。
神舟十一號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中從第二步到第三步的一個過渡,為中國建造載人空間站做准備。神舟十一號飛行任務是我國第6次載人飛行任務,也是中國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載人飛行任務,總飛行時間將長達33天。
2016年10月19日凌晨,神舟十一號飛船與天宮二號自動交會對接成功。
9. 宇航員的配套服裝有哪些
宇航員是用配套服裝裝備起來的,其中包括:襯衣、飛行服、保溫服和帽子、海上救生服、毛皮襪、絲襪和針織手套。襯衣和飛行服供座艙內溫度在20℃下的正常飛行條件下使用。溫度降低時可穿上保溫服,保溫服平時存放在攜帶型用品箱里。應急條件下,為防備寒風雨雪的侵襲可將海上救生服罩在飛行服和保溫服外邊。極端的低溫下必須利用手邊的一切手段禦寒(降落傘傘衣、用雪做的掩蔽部、篝火等等)。
10. 宇航員的頭盔分為幾種
宇航員的頭盔由頭盔殼、面窗結構和頸圈等組件構成。目前在載人航天中使用的頭盔有軟式與硬式兩種,其中硬式頭盔又分為固定式和轉動式兩種,軟式頭盔大多數作為艙內航天服的組件。轉動式頭盔在其頸圈上有氣密活動軸承,但密封環節增多會降低氣密性與結構的可靠性。
經過我國科學家的科研攻關,「神舟7號」飛天航天服的頭盔視野比其他同類產品要大,裝有攝像頭,可拍攝航天員出艙操作。同時,兩側各有一盞照明燈,方便航天員在陰暗面操作。兩側有報警指示燈,同時還有語言報警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