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產品的文化內涵包含哪些方面的內容
文化內涵是一個群體(可以是國家、也可以是民族、企業、家庭)在一定時期內形成的思想、理念、行為、風俗、習慣、代表人物,及由這個群體整體意識所輻射出來的一切活動。傳統意義上所說的,一個人有或者沒有文化,是指他所受到的教育程度,後者是狹義的解釋,前者是廣義的解釋。
文化內涵大致可以表述為:廣泛的知識並能將之活學活用和內心的精神和修養。傳統的觀念認為: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它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個方面。物質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物質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飾、日常用品等,它是一種可見的顯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別指生活制度、 家庭制度、社會制度以及思維方式、宗教信仰、審美情趣,它們屬於不可見的隱性文化。包括文學、哲學、政治等方面的內容。
人類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包括宗教、信仰、風俗習慣、道德情操、學術思想、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各種制度等。
要做出產品的文化內涵,做為品牌來說都對自身有所定位,市場人群,年齡,男女,人群的文化內涵(品味),做為設計來說只是用什麼樣的元素來表達品牌的一個內在的審美,是客觀存在的,而品牌的一種走向也不是我們一兩句就能搞清楚的。
讓產品更有內涵的辦法,就是先讓自己更有內涵,產品的文化內涵有外在賦予的,也有在設計之初就作為設計元素來進行創作的,要真正做到有文化內涵,還是要在設計之初就融入進去,或者是說就是那某個文化做媒介來進行設計。
其實現在很多公司設計出的產品都是後天賦予的文化內涵,要讓產品真正體現出文化內涵還是需要從根本抓起。
傢具的文化內涵,加入WTO後,中國本土的傢具行業開始致力於產品的研究設計與市場的開發,各大傢具行業開始陸續出現並且迅速發展,所研發出來的產品也更加符合中國的傳統理念,經久耐用,質高價低。
但是前期對辦公環境不太了解,後來慢慢學習後,逐漸跟上了國際的步伐。發展至今,國內辦公傢具市場經過長時間的積累沉澱,體系已經越來越成熟了。
中國飲食文化內涵涉及到食源的開發與利用、食具的運用與創新、食品的生產與消費、餐飲的服務與接待、餐飲業與食品業的經營與管理,以及飲食與國泰民安、飲食與文學藝術、飲食與人生境界的關系等,深厚廣博。
文化有兩種,一種是生產文化,一種是精神文化。科技文化是生產文化,生活思想文化是精神文化。任何文化都為生活所用,沒有不為生活所用的文化。任何一種文化都包含了一種生活生存的理論和方式,理念和認識。
至於對文化的結構,不同的說法也很多。一般地把它分為下列幾個層次: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心態文化。物態文化層是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方式和產品的總和,是可觸知的具體實在的事物,如衣、食、住、行。
制度文化層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建立的規范自身行為和調節相互關系的准則。行為文化層是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以禮俗、民俗、習慣和風俗,它是一種社會的、集體的行為。
心態文化是人們的社會心理和社會的意識形態,包括人們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文學藝術作品。這是文化的核心,也是文化的精華部分。
有些人類學家將文化分為三個層次:高級文化(High culture),包括哲學、文學、藝術、宗教等。大眾文化(Popular culture),指習俗、儀式以及包括衣食住行、人際關系各方面的生活方式。
深層文化(Deep culture),主要指價值觀的美醜定義,時間取向、生活節奏、解決問題的方式以及與性別、階層、職業、親屬關系相關的個人角色。高級文化和大眾文化均植根於深層文化,而深層文化的某一概念又以一種習俗或生活方式反映在大眾文化中,以一種藝術形式或文學主題反映在高級文化中。
廣義的文化包括四個層次:一是物態文化層,由物化的知識力量構成,它是人的物質生產活動及其產品的總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質實體的文化事物。
二是制度文化層,由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建立的各種社會規范構成。
包括社會經濟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國家、經濟、政治、宗教社團、教育、科技、藝術組織等。三是行為文化層,以民風民俗形態出現,見之於日常起居動作之中,具有鮮明的民族、地域特色。
四是心態文化層,由人類社會實踐和意識活動中經過長期蘊育而形成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構成,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心態文化層可細分為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態兩個層次。
Ⅱ 如何全面理解文化的內涵
文化是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的精神活動及其產品。這是 教材對文化所作的定義。
全面理解文化必須從多個角度進行。
從主體而言,文化是人類在實踐過程中創造的,在人類世世代代延續中傳承、享有和發展。在這個世界上只有人類社會才有文化,文化與人類社會活動密不可分。所有課本說,文化是人類特有的。人的文化素養核心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文化。
從本質而言,文化是精神的。包括精神活動和精神產品。從哲學的高度看文化,文化屬於意識范疇,不屬於物質范疇。它是我們人對外部世界的反映。不具有獨立性,離不開物質載體。
從內容而言,文化是人對社會生活的反映,是對經濟和政治的反映,這種反映在原始社會里一般沒有階級性,而在人類進入階級社會後,便具有了階級性。因而現代社會,文化在性質上有意識形態文化和非意識形態文化的區別。政治現象是階級社會的基本現象,意識形態不過是政治在文化上的反映而已。
從產生而言,文化不是自然的,也不是人與生俱來的,而是人們在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創造的。因此,純粹的自然現象不是文化,但只要與人類實踐活動建立聯系,並使自然賦予了某些特定的內涵,那邊具有的文化特質。
從存在形式而言,文化有靜態的文化產品和動態的文化活動。文化活動通常表現為一定內容的文化以某種動態的形式呈現,營造出需要的文化氛圍和環境。而文化產品既可以是純粹的精神讀物,也可以是承載一定文化內涵或審美情趣且具有一定實用性的物件。
從作用而言,任何文化一經產生,便對人和社會產生影響。這種影響因文化自身性質不同而不同。在哲學上表現為,意識對物質有反作用,不同的意識反作用是不同的。從當前的社會文化看,這種作用可以分為正能量和負能量。因此,建設和發展先進文化,反對和克服腐朽文化就非常重要。
Ⅲ 文化產品的內涵與特徵
狹義的文化產品專制精神性的產品,他的內涵就是文化本身,特徵就是有用也沒用。而廣義的文化產品還包括了所有物質性的產品,內涵還是以文化做核心,特徵很顯然還是無所用,無所不用。
打字不易,如滿意,望採納。
Ⅳ 什麼是文化產品應包含那幾個層次,各自是什麼系
文化產品的含義 :廣義的文化產品是指人類創造的一切提供給社會的可見產品,既包括物質產品,也包括精神產品;狹義的文化產品專指精神產品, 純粹實用的生產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資材等,一般不稱為文化產品。
文化的要素主要包括:精神要素、語言和符號、規范體系、社會關系、物質產品。
①精神要素
即精神文化。它主要指哲學和其他具體科學、宗教、藝術、倫理道德以及價值觀念等,其中尤以價值觀念最為重要,是精神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是文化要素中最有活力的部分,是人類創造活動的動力。沒有精神文化,人類便無法與動物相區別。價值觀念是一個社會的成員評價行為和事物以及從各種可能的目標中選擇合意目標的標准。這個標准存在於人的內心,並通過態度和行為表現出來。它決定人們贊賞什麼,追求什麼,選擇什麼樣的生活目標和生活方式。同時價值觀念還體現在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和非物質產品之中。產品的種類、用途和式樣,無不反映著創造者的價值觀念。
②語言和符號
兩者具有相同的性質即表意性,在人類的交往活動中,二者都起著溝通的作用。語言和符號還是文化積淀和貯存的手段。人類只有藉助語言和符號才能溝通,只有溝通和互動才能創造文化。而文化的各個方面也只有通過語言和符號才能反映和傳授。能夠使用語言和符號從事生產和,創造出豐富多彩的文化,是人類特有的屬性。
③規范體系
規范是人們行為的准則,有約定俗成的如風俗等,也有明文規定的如法律條文、群體組織的規章制度等。各種規范之間互相聯系,互相滲透,互為補充,共同調整著人們的各種。規范規定了人們活動的方向、方法和式樣,規定語言和符號使用的對象和方法。規范是人類為了滿足需要而設立或自然形成的,是價值觀念的具體化。規范體系具有外顯性,了解一個社會或群體的文化,往往是先從認識規范開始的。
④社會關系
文化建設具有不同於經濟建設的特殊要求,文化產品具有不同於物質產品的特殊屬性。文化生產的目的是「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培育四有新人、提高全民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