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世界番茄生產基地都有哪些
番茄又名西紅柿,原產於南美洲秘魯和厄瓜多一帶。世界番茄廣泛栽培於寒帶、溫帶、亞熱帶和熱帶。番茄營養含量豐富,甜酸適口、色彩鮮艷,除可鮮食外,還可加工成果醬、果汁、果泥、番茄罐頭和番茄沙司等。番茄是全球栽培最多的蔬菜作物,在世界蔬菜的生產和消費中,一直位居蔬菜作物之首。全球番茄生產面積和總產逐年增長,1960年全球共擁有番茄栽培面積192.9萬公頃,1971年全球共擁有番茄面積156.8萬公頃,1972年155.7萬公頃,1973年160萬公頃,1981年242.2萬公頃,1995年244.2萬公頃;總產1970年2252.7萬噸,1971年3137.7萬噸,1973年3356萬噸,1981年5039.6萬噸,1995年5424萬噸。全球生產番茄最多的洲為歐洲,歐洲1995年番茄總產1524萬噸,其次是亞洲為1325萬噸,再其次是中美洲為977萬噸。全球生產番茄最多的國家有美國、中國和義大利等國,我國番茄生產位居世界第二位,以鮮食為主,而世界番茄貿易則以加工番茄為主,世界上加工番茄超過鮮食的國家有美國和義大利等國。美國1973年即有番茄栽培面積20萬公頃,總產590萬噸,其中加工番茄490萬噸,鮮食番茄僅100萬噸;加工番茄占該國加工蔬菜總產的41%,占番茄總產的4/5。其次是義大利,1973年義大利番茄種植面積11萬公頃,總產330萬噸,幾乎占歐洲番茄總產的28%,其中40%-45%用於加工,加工番茄產品70%-80%用於出口。1996年我國擁有番茄加工能力約5.5萬噸。
世界主要番茄生產國和出口國有中國、義大利、美國、希臘、土耳其、葡萄牙和西班牙。世界主要番茄進口國有加拿大、法國、德國、日本、瑞典、英國、比利時、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日本為世界最大番茄進口國,日本年需番茄醬、番茄汁10多萬噸。1997年日本自產番茄泥糊8112噸,番茄醬10.6187噸,番茄汁3.8799萬噸。進口番茄泥糊7.6811萬噸;番茄醬1.1716萬噸,番茄汁125.1萬噸,主要從土耳其、美國、智利和中國進口。
Ⅱ 番茄全產業鏈有什麼好處
醫食同源建立了完整的番茄全產業鏈,從番茄種植到銷售,整個過程企業都能有效的控制,把控各個環節,嚴格控制番茄產品質量,避免中間環節他人插手可能帶來的質量監管盲區,確保產品的安全與營養。
(2)番茄上游產品有哪些擴展閱讀:
「全產業鏈」是指由田間到餐桌所涵蓋的種植與采購、貿易/物流、食品原料/飼料原料及生化、養殖與屠宰、食品加工、分銷/物流、品牌推廣、食品銷售等多個環節構成的完整的產業鏈系統。通過對產品質量進行全程式控制制,實現食品安全可追溯,打造「安全、放心、健康」食品產業鏈。
中糧集團的產品品類豐富,幾乎包括了從原料生產到食品加工的所有環節。在上游,中糧集團從選種/選地,到種植/養殖等環節嚴格把控,宏觀調控產品結構;在加工環節,中糧集團將實現對產品品質的全程式控制制,確保食品安全;在下游,中糧集團將通過技術研發和創新,向消費者提供更多的健康、營養的食品。以消費者為導向,通過對原料獲取、物流加工、產品營銷等關鍵環節的有效管控,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產業鏈貫通。
運轉方式
全產業鏈最重要的環節是兩頭:上游的種植(養殖)與下游的營銷,重中之重,是上游的自給。全產業鏈模式使得上下游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從而把最末端的消費者的需求,通過市場機制和企業計劃反饋到處於最前端的種植與養殖環節,產業鏈上的所有環節都必須以市場和消費者為導向。
統籌兼顧已有的產業規模、競爭態勢和未來發展空間等因素,合理布局,鞏固和擴大玉米、大豆、小麥、稻穀等主要糧食品種的種植、收儲、加工和物流的能力和規模,提升科技水平,積極服務國家宏觀調控,增強了我國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將消費者的需求通過市場機制和企業計劃反映到種植與養殖環節,通過對農業的有機組織和對流通與加工的規模化運作,實現生產與消費的真正連接,促進農業生產,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通過規模化的收購、儲運、養殖、加工,推動農產品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轉變,使農產品的使用更有效率,更加科學。探索完善與農戶合作的模式,在資金、技術和信息上給農戶提供更多支持,以有效解決「千變萬化的大市場」與「千家萬戶的小農戶」的聯接難題,積極參與新農村建設,帶動更多農戶脫貧致富,促進邊遠地區的經濟發展;藉助縝密完善的制度和流程,對糧油食品產業鏈的各環節進行嚴格控制,強化源頭控制和全程監管,消除不安全隱患,建立可追溯到的食品安全管理體系,帶動國內食品行業升級換代,確保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