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品生產 > 應用與產品的關系和差別是什麼

應用與產品的關系和差別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3-02-11 15:21:54

㈠ 產品和技術的區別和聯系

當前是一個產品和運營驅動的時代,而技術並是重點,雖然部分觀點有道理,但是對技術價值的低估確是最大的問題,而本文則從技術、產品、運營三者彼此關系出發,探討現在發展技術真的錯了嗎?
技術與產品是什麼關系
產品經理通常有一種自我迷戀的錯覺,認定產品為王,技術僅僅只是產品的附屬品,而自己要做的就是修煉喬布斯式的“現實扭曲立場”,去扭曲程序員的信念,這樣就可以達到產品無敵手的狀態。

但這恰好是一個坑,喬布斯的Iphone神話導致了產品價值被嚴重高估,認為一切都是空穴來風,而並不能看到背後的本質,這本後的深刻本質是:產品永遠跟隨技術發展,普及性的技術到來後,人們需要利用這個新技術來更效的完成需求,而所謂產品正是普及性技術的連接者。

因此回過頭去看那些神級產品的出現,例如IPHONE其切入的正是一個3G網路剛剛起步的市場,其真正依託的3G的風口,而微信依託的也正是智能手機的技術,而各種手游、在線社區、打車、線下支付、各種O2O服務等等也正是依賴了智能手機的技術。

所以這幾年,我們再也看不到某個新的平台產品可以獲得巨額融資的故事,原因是人類的普及性的技術水平暫時被限制在了智能手機上,時間未到,與當年的技術被限制在PC時代一樣,因此沒有新的普及性顛覆性的技術到來之前,新的爆發式產品不會出現,但同時這個結論反過來則不成立,沒有哪個爆發性的產品會出現在普及性的技術之前,產品附庸於技術,這是而這的前後關系。
技術與運營到底需要怎樣的平衡
作者認為當前同時是一個運營驅動的時代,誠然確實如此,有了技術之後,就會有產品,進而產生運營的需要。但是作者的錯誤在於,通過放大運營的價值而掩蓋掉技術原本的價值,認為這兩者並非是一個平衡,而是非此即彼的取代關系。

實際上真的並非如此,運營有運營的價值,技術同樣有技術的價值,並不需要取而代之,並且也不可能進行取而代之,相反兩者彼此需要,而這兩者的平衡則需要依據各個公司的實際需求進行平衡。

技術搭建了產品,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進行需要,只要實現這個系統優勢的最大化即可達到效果,例如阿里是做電商的,因此親自來做運營肯定是必要的,而網路主要是做搜索的,其只要利用流量將其他服務拉動起來即可,例如網路通過流量優勢帶動了去哪兒的上市就是極為成功的案例,這也是作者所忽視的盲區,而現階段的網路自建的糯米、外賣實際上如同當年的去哪兒一樣,有著同樣的邏輯推演,其最主要的任務自然是做好運營與服務,去哪兒的成功也讓網路有章可尋。

網路還是開放為主,去年李彥宏對於旗下投資的公司明確表示有“三不”政策,分別為“投資不再追求控股”,“合作不再劃分派系”,“不害怕“洗用戶”,這其實也明確表示了網路清楚自己的優劣所在,並且懂得放手,而網路所投資的“愛奇藝”、“e袋洗”、“安居客”、“蜜芽”、“Uber”、“天天快車”等等都獲得了很好的資源扶植,有著極強的發展勢頭。

因此技術與運營從來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雙方原本就屬於不同領域,任何一方的強大隻會更好的輔助另一方,不存在互相壓倒的說法。當然要說明的是,這里的技術屬於增強性的技術,而非顛覆式的技術。
為什麼當前技術依然重要
我們看到無論國內還是國外都在緊羅密布的布局技術,從國內的網路、阿里、騰訊、再到國外的谷歌、臉書、蘋果、特斯拉無一不是對先進技術趨之若鶩。

先以國內為例,網路的語音技術被《麻省理工評論》評選為十大突破性技術,與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並列,同時也是唯一一家中國公司,而網路在圖像識別、人工智慧等方面也處於領先位置,其網路大腦已經高達4歲兒童的水平,目前已經被應用到各個領域。而阿里也在緊羅密布的布局大數據挖掘技術,其成立的大數據部門可以不背負任何考核直接研發各種前沿技術,此外阿里還投資了以色列的一家二維碼技術的初創公司Visualead,還收購了一家名叫瀚海源的負責網路安全的公司,而騰訊也在近期上線了騰訊優圖人臉識別,可謂你追我趕。

而在國外公司在技術布局上更是不惜一切代價,例如谷歌光是機器人公司就收購了9家,而旗下收購的英國Deepmind則擊敗了圍棋冠軍,而臉書則以20以20億美元的高價收購了oculus用於布局VR前沿技術,其還上線了“Moneypenny”的人工智慧助理系統,此外IBM,微軟、因特爾、蘋果、特斯拉、XSPACE等等巨頭在前沿技術的投入可謂不惜重金。

總體觀之,中國企業對於技術的投入不僅沒有過多,反而是匱乏,僅僅只有BAT在對前沿技術趨之若鶩,而其中網路又是其中最為突出的。

所以回到技術、產品、運營三者的關系來看,為什麼依然要布局前沿技術?原因在於一旦全新的普及性技術出現就會取代原有技術,進而帶來全新的產品,全新的平台,進而出現爆發性的產品,造成用戶的遷移,如果新的普及性技術一旦出現會使得智能手機消失,哪怕喬布斯在世也只可能更隨潮流去創造新的產品,因此在不斷發展的技術面前,任何產品都只是暫時的也是不安全的,而運營又依賴於產品平台,因此運營也同樣無法長存,必須更隨產品平台進行遷移。

凱文凱利在《科技想要什麼》一書中說過這么一個觀點,技術就像一隻不斷自我進化的生物,而每一次進化都以取代上一代技術為代價,因此巨頭必須要想繼續留在互聯網的跑道,唯有在技術這個跑道永無止境的跑下去,才可以最大程度上防止出局。

猜你喜歡

1. 產品定位和市場定位有什麼不同

2. 計算機應用技術與網路技術有什麼區別

3. 產品設計與工藝設計的區別

4. 網路信息技術包括哪些

5. 自考服務營銷學試題

6. 產品經營和其他經營方

㈡ 產品的應用前景和設計背景有什麼區別

您好:
應用前景指的是您設計的產品,受市場的接受程度,對未來的一種預期
而設計背景,指的是您要通過產品去解決的問題,是需求的挖掘,痛點的描述

㈢ 什麼是互聯網產品、應用、業務,他們之間是什麼關系

舉個簡單的例子,你開發了一個網站或者一個app應用,那麼app或者網站就可以成為互聯網產品;
互聯網應用:網路搜索,一些常用的軟體都可以稱之為互聯網應用;
互聯網業務:聯盟廣告,競價廣告等都是屬於互聯網業務。

㈣ 產品設計和產品應用設計的區別

崗位職責和產品試制過程。
1、崗位職責:產品設計主要負責對公司產品進行配套設計,包括產品鋪貼、切割等應用,而產品應用設計主要負責專業的學習上會更具有針對性設計。
2、產品試制過程:產品設計准確領會把握產品設計理念、展示風格定位,而產品應用設計調研行業內產品流行趨勢、色彩流行趨勢、裝修風格流行趨勢。

㈤ 理論成本、實際應用成本和產品成本的關系

成本是商品經濟的產物,它是企業為生產商品或提供勞務等所耗費物化勞動和活勞動中的必要勞動價值的貨幣表現。成本是商品價值的構成部分,通常將這種以馬克思主義的價值學說和成本價格理論為基礎所確立的成本概念,稱之為理論成本。它闡明了成本的本質內涵,是商品生產中的物化勞動和活勞動中必要勞動的耗費和補償和統一。從耗費角度看,成本的經濟內容是C+V的等價物,但由於C+V的價值無法直接計量,人們所能計量和把握的成本,實際上是C+V的價格,即成本價格。從補償角度看,成本是補償商品生產中使資本自身耗費的東西,這說明了成本對於再生產的作用。

理論成本概念是廣義的,它具有科學性和客觀性,並且具有普遍適用性。雖然馬克思是針對資本主義社會研究的,但它同樣適用於社會主義商品生產領域,它對於成本的理論研究和成本管理實都具有重要意義。

理論成本著重從勞動耗費角度進行解釋,它對每一具體產品生產所耗費的內容都可從理論抽象,將其分解為物化勞動消耗和活勞動消耗,所以它能夠全面地體現生產過程中成本耗費的共同特點,能夠較正確地反映產品與勞務直接耗費的共同性質和經濟內容。一般理論成本不包括生產經濟中許多特殊情況和經濟生活中若干方針政策問題以及外界客觀條件的影響。

對理論成本完整的理解,應當看到的商品生產條件下,成本是耗費和補償的對立統一,因為耗費是個別生產者的行為,而補償則是社會過程。生產中耗費要求補償和流通中能否補償是兩碼事,這就迫使商品生產不但重視成本信息,更要重視成本管理,力求以較少的耗費,來獲取最大限度的利潤。

但在實務中,由於理論成本是抽象的,無法直接計量。再加上企業作為一個獨立的經營實體,必須要用其收入來補償其各種耗費,所以在實際工作中,為了促進企業厲行節約,減少生產損失,強化企業經濟責任,對於一些特殊情況下發生的一些並不形成產品價值的損失等也計入產品成本之中。此外,某些應從社會創造價值中進行分配的部份,如企業支付的保險費用等也列入產品成本。可見,在實務中,產品成本的實際內容,除了要主要反映理論成本的客觀經濟內涵外,也應充分體現企業成本核算和管理的要求 ,按照國家的分配方針和財務管理制度的規定,把某些在理論上不屬於C+V的內容列入成本,而把某些屬於活勞動耗費的成本列入營業外支出或利潤分配中開支,這便稱之為成本管理的客觀要求,按照國家方針政策的有關規定,而實際計算所得的成本金額,它抽象的理論成本概念的內容上有一定的差異。

對於應用成本來講,在核算上要嚴格按照有關制度規定辦理。應盡可能保持成本內容上的統一性,使各企業列入成本各種支出的項目和內容保持一致,便於進行成本比較、分析,挖掘降低成本的潛力,防止亂擠亂攤成本、分散和浪費資金,為正確計算利潤和上交稅金及合理地確定產品價格提供依據。

㈥ 產品線軟體與應用軟體有什麼區別

軟體產品線是指具有一組可管理的公共特性的軟體密集性系統的合集,這些系統滿足特定的市場需求或任務需求,並且按預定義的方式從一個公共的核心資產集開發得到。

應用軟體(application software)是和系統軟體相對應的,是用戶可以使用的各種程序設計語言,以及用各種程序設計語言編制的應用程序的集合,分為應用軟體包和用戶程序。

軟體產品線:

一款面向軟體產品線開發模式的業務基礎平台,它充分體現了面向軟體產品線的開發模式,由開發框架、公共構件和方法學組成的,通過多層次、結構化的基礎架構、組件及相關開發工具,用於支撐應用軟體快速構造、支撐業務開發的全面解決方案。

應用軟體:

應用軟體包是利用計算機解決某類問題而設計的程序的集合,供多用戶使用。應用軟體是為滿足用戶不同領域、不同問題的應用需求而提供的那部分軟體。 它可以拓寬計算機系統的應用領域,放大硬體的功能。

閱讀全文

與應用與產品的關系和差別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淺談通過會計信息化有什麼收獲 瀏覽:464
spss數據模板是什麼 瀏覽:23
文檔篩選刪除後剩餘的數據在哪裡 瀏覽:557
市場半邊天是什麼意思 瀏覽:46
真正的名牌服裝批發市場在哪裡 瀏覽:156
菜市場買花甲怎麼選 瀏覽:752
微信小程序奧特曼抽卡游戲王的激活碼是什麼 瀏覽:128
數據線灰藍是什麼意思 瀏覽:142
天貓產品如何查總銷量 瀏覽:183
如何查詢銀行貴金屬交易信息 瀏覽:709
地區代理商有什麼條件 瀏覽:947
店鋪交易稅怎麼減少 瀏覽:243
產品通孔什麼意思 瀏覽:705
半永久紋綉怎麼開拓市場 瀏覽:400
產品擔當薪水如何 瀏覽:126
為什麼注冊商標要找代理公司 瀏覽:75
交易策略需要實盤多久才有效 瀏覽:546
公司跨省地址代理變更多少錢 瀏覽:206
產品保修怎麼去 瀏覽:707
代理期間工資如何發放 瀏覽: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