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硬體類的產品經理需要具備什麼能力
腦海中浮現的第一個詞是材料,要對材料要無比敏感,『質感』是無法被數字化的,你指定一個pixel是255,255,255,它老老實實的就是白色,而你無法指定手指觸摸到一種材質時傳遞給大腦的觸感。不同材料所使用的顏色,表現出來會完全不同。曾經在做搜狗手機輸入法和友錄通訊錄時,用上兩三天的優化RGB值來配一個顏色就會覺得自己很有精益求精的精神,到了硬體領域以後發現這完全不叫事兒,軟體上改一改顏色成本幾乎為0,產品經理和設計師對程序員吐點口水就完了。硬體改顏色字體是災難,一次少則幾百塊錢,多則上萬塊錢,最重要的幾天時間就出去了。空氣果的前面板是簡單的白色,為了目前這個白色我們打出了幾百塊白色面板,試各種白色的細微差異,試各種膠的質感(發現蘋果那隻無線滑鼠的膠比我們在市面上能找到的其它遮光度要好很多,而且也顯得更厚),要讓它顯得白,它就不能是純白,要讓它有些地方透光,在有些地方遮光,和後面板的結合要緻密,要好裝配,要耐磨,要環保。。。。以我非常敬佩的樂泡的周總為例,他設計了最好的國內高端移動電源,我自己因為太喜歡它,先後買了20個送人。材質是橡膠絨,挺生僻的一種材料,篩選出合適的橡膠絨是第一步,然後確定合適的顏色,最後再用一種工序在橡膠絨上以一種特定的密度噴上一種特定直徑的細砂。。。直至手感令人滿意。比起技術而言,這是一個沒有標准答案的工作。最後說句有點黑暗的話,優質、美觀讓人愛不釋手的工業產品,要麼糟蹋人(設計者的心靈和肉體或生產者的肉體),要麼糟蹋環境,大部分時候一起糟蹋。第二個詞是技術,太多的固件工程師滿足於『Make hardware work』,滿足於在單片機中把驅動調順,把數讀出來,扔給一個OLED顯示屏就完了,內存只放很少的東西,沒有存儲。這樣比起寫一個App來說當然非常簡單,甚至不太需要內存管理,多任務也太好做了,也沒有文件系統,沒有網路。而如果真想用互聯網的方式打磨一個硬體產品的話,相當於在一個單片機上寫一個App,內存和CPU資源萬分之一於智能手機,又要求同等品質的用戶體驗。所以最好你能找到兩個從95年前後在C語言上起家,後來又有在移動手機App開發經驗,對用戶體驗敏感的同時又有深厚的操作系統底層經驗的程序員。
⑵ 做一個好的智能硬體產品,需要具備什麼樣的能力
需要具有一定的創新能力,既然是智能硬體產品這是需要融入到日常的生活當中的,而智能產品往往和創新有著密切相關的聯系。
⑶ 產品經理從產品層面應該怎樣分析
作為產品經理,我們會抓住一切機會來了解更多有關客戶的信息,因為了解客戶的需求對於構建有用的產品至關重要。這意味著進行客戶訪談,進行調查並檢查產品內分析。我們從產品分析中收集的數據告訴我們用戶如何實際使用產品-而不是他們想要做什麼,他們認為自己在使用產品的方式,甚至我們認為他們如何使用產品。
作為PM,諸如「用戶每天花費多少時間?」之類的問題會出現。「他們最會採取什麼行動?」 「哪些功能使用得最少?」 對於了解您的用戶並為我們提供有關如何改善他們的體驗的線索,這是非常寶貴的。在這篇文章中,我將解釋什麼是產品分析以及為什麼要使用它們。如何真正了解您的用戶,以便您還清「同情債務」;以及如何使用分析來幫助指導新功能開發
讓我們開始吧!
產品分析簡介
為了定量了解用戶對您的產品的處理方式,第一步是對產品進行分析。想法是針對用戶可以在您的產品中執行的每項操作觸發一個事件,以便您可以匯總查看有多少用戶使用功能以及他們使用該功能的頻率。例如,如果要跟蹤用戶單擊特定按鈕的次數,則可以觸發一個名為「 big-red-button.click」的事件。從那裡可以看到哪些功能需要工作,哪些是最重要的,然後使用該信息確定更改的優先順序。
在Atlassian,我們試圖使每個人都盡可能容易地獲取數據並能夠運行自己的查詢和報告。我們使用一些內部開發的工具來提供這些服務,但是Google Analytics(分析)工具也可以幫助您入門。這導致從開發人員到PM到設計的每個人都提出了有關用法的問題,並試圖了解我們構建產品的影響。
「無償債務」:最新的債務
讓我們嘗試一下這個新術語「同情債務」。
產品內分析可以通過兩種方式幫助您償還同情債務:通過概念測試和客戶訪談等活動收集的定性反饋;以及在產品中收集的定量數據,例如產品分析和NPS調查。
例如,Confluence已經存在了相當長的時間,並且它具有很多功能,這些功能幾乎沒有分析功能。其中之一是儀錶板,這是大多數人使用Confluence的旅程的開始。實際上,我們現在正在大修它。產品經理:產品分析的內容有哪些我們從客戶訪談中獲得了有關儀錶板的一些反饋,但是我們沒有從定量角度真正了解使用情況所需的所有產品分析。我們有很多未解決的問題,例如:
儀錶板有多少用途?人們在典型的Confluence會議中訪問儀錶板多少次?
人們實際使用儀錶板做什麼?所有更新供稿?受歡迎的提要?導航到某個空間?
人們想要在儀錶板上顯示什麼?我們可以根據人們訪問儀錶板後的工作來確定最好的東西嗎?
⑷ 新產品經理如何做一款新產品
最近剛剛學到的一點思路,來分享下,相互交流。
題主問的是「新產品經理如何做一款新產品」,其實是否是「新」產品經理,做一款新產品的思路是一樣的。那麼我就來介紹一下,我認為「如何做一款新產品」。
做新的產品,主要有以下三個層面,戰略層、需求層、功能層。
一、戰略層
要做一個產品,這個是誰提出來的?在公司的話,一般是老闆提出來;如果是自己創業,那應該是自己根據時常調研出來的需求。那麼,你要了解,我們做這個產品,戰略層是什麼?這是我們的目標,知道了要做什麼,才能知道怎麼開始做,防止做的過程中南轅北轍。
二、需求層
需求層是讓我們了解,用戶真實需要的是什麼。產品經理的面試,面試官往往都會問一句話:你怎麼判斷真需求還是假需求?因為工作中遇到的需求太多了,不加判斷的話,很容易迷失其中。例如,互聯網界最著名的例子,用戶說他要一匹非常快的馬,其實給他一輛車才是正確的,他想要的是更快的移動,而不是真的是一匹馬。
三、功能層
首先強調一下,功能和需求是不一樣的。功能是實現需求的一個手段,當我們調研了產品有某個需求的時候,可以通過幾個不同的功能方案來滿足它,最終可能會因為資源等原因,選擇其中一個功能。用戶的需求是恆定的,所以你的功能做的越好,用戶達到需求的做功也越少,用戶體驗也越好。所以,團購和在線選坐都能滿足我們買電影票這個需求,但是因為在線選做的功能更強,用戶體驗更好,所以它提到了團購,贏得廣大用戶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