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農副產品有哪些加工工藝
農副產品的加工工藝主要有八種,分別是產品預熱、殺青、除濕定色、產品熟化、物料收縮、回汗處理、提升香味、風干回潮。預熱階段只需加熱不需排濕,這一階段是為了使農副產品內外溫度保持平衡,大約需要5-30分鍾;殺青是為了高溫破壞物料的氧化酶活性,還能起到除臭、提香以及殺菌的作用,殺青可以運用在茶葉、金銀花、菊花等農產品加工中;除濕定色是通過低溫快速除濕保存農產品色澤;熟化是指提供合適的溫度以及濕度促進物料的熟化、成分合成等,臘腸、地瓜等都需要熟化;物料收縮對工藝要求較高,要調節合適的溫度與濕度,使物料均勻收縮,保證農產品的優良品相;回汗是指停掉烘乾設備,讓農產品在一定溫度下完成水分遷移;提香是指通過高溫促進物料的香味生成;風干回潮是指將物料溫度降至常溫,使物料本身水分達到恆定狀態,再進行裝袋處理。
B. 有葉菜烘乾不變色技術
烘乾蔬菜具有新鮮的色、香、味、形、質,而且便於儲存,在蔬菜旺季將過剩地區的蔬菜加工成脫水蔬菜,銷售到缺菜地區,這樣不僅每個季節都能吃到想吃的食物,口感品質都不變化,至於蔬菜烘乾機使用方法及技術工藝具體內容如下。
第一個步驟:原料挑選
選擇具有豐富肉質的蔬菜品種,蔬菜烘乾前應嚴格選優,剔除有病蟲、腐爛、干癟部分。以八成成熟度為宜,過熟或不熟的亦應挑出,除瓜類去籽瓤外,其他型蔬菜可用清水沖洗干凈,然後放在陰涼處晾乾,但不宜在陽光下曝曬。
第二個步驟:切削、燙漂
將洗干凈的原料根據產品要求分別切成片、絲、條等形狀。預煮時,因原料不同而異,易煮透的放沸水中焯熟,不易煮透的放沸水(水溫一般在150℃以上)中略煮片刻,一般燙漂時間為2~4分鍾。葉菜類不燙漂處理。
第三個步驟:冷卻、瀝水
預煮處理後的蔬菜應立即進行冷卻(一般採用冷水沖淋),使其迅速降至常溫。冷卻後,為縮短烘乾時間,可用離心機甩水,也可用簡易手工方法壓瀝,待水瀝盡後,就可攤開稍加涼曬,以備裝盤烘烤。
第四個步驟:蔬菜烘乾
應根據不同品種確定不同的溫度、時間、色澤及烘乾時的含水率。食品烘乾機採用空氣能熱泵形式烘乾係統較好,空氣能的制熱屬於緩慢提升,這樣對於蔬菜的乾燥是比較合理的,能夠保持蔬菜原有的組織纖維與營養成分,而且通過壓縮空氣,提取空氣熱能的方式全過程不含有害物質,同時也比較省電環保,將蔬菜放入物料托盤,將物料托盤插入物料車推入烘乾房,關閉密封門就可以開始烘乾生產了。烘乾溫度范圍為65℃—85℃,分不同溫度乾燥,逐步降溫。一般烘乾時間為8-10小時左右即可完成一批次。
高品質的食品烘乾機直接影響到蔬菜烘乾後的品質,表面水分的蒸發速度與內部水分向表面遷移速度比較接近,使蔬菜脫水後的品質好、色澤好、產品等級高。
C. 什麼是太陽能乾燥技術
實際上我們日常中的曬糧食等時用到的太陽光就是最簡便的太陽能乾燥技術。太陽能乾燥就是使被乾燥物料直接吸收太陽能或通過太陽空氣集熱器所加熱的空氣進行對流傳熱,間接地吸收太陽能,物料表面獲得熱能後,再傳至物料內部,水分從物料內部以液態或氣態方式擴散,透過物料層而達到表面,然後通過物料表面的氣膜而擴散到熱氣流中,通過這樣的傳熱傳質過程使物料逐步乾燥。太陽能乾燥已被廣泛應用於農副產品加工和橡膠、製鞋等工業產品的生產,實踐證明是一種非常有效的乾燥方法。
D. 簡述農產品乾燥的意義是什麼
乾燥是農產品收獲後的必要處理環節,目的是除去農產品中多餘的水分,以便於加工、運輸、儲藏和使用。農產品乾燥方法主要是自然乾燥和人工乾燥。
自然乾燥
自然乾燥是不藉助任何機械或物理化學方法,僅利用自然條件,也就是利用環境中的風能和太陽能把農產品中所含的水分除去。自然乾燥所需工序和投入較少,因此在乾燥領域中被廣泛採用。
微波真空乾燥技術
微波真空乾燥技術是把微波和真空兩者結合起來,各自發揮各自的優勢。微波可為真空乾燥提供熱源,克服了真空狀態下常規熱傳導速率慢的缺點,因此極大減少了乾燥時間,提高了生產效率。
射頻乾燥技術
射頻乾燥技術是一種高頻交流電磁波形式的乾燥技術,它的頻率范圍是 3 k Hz ~ 300MHz。射頻乾燥技術是通過引起物料內部帶電離子的振盪遷移,從而將電能轉化為熱能。
熱風微波乾燥技術
乾燥過程中的物料表面蒸發的水分如果沒有空氣流將其帶走,其表面將會形成一層水蒸氣薄膜,又稱為蒸發界面。在乾燥過程中,水蒸氣是持續蒸發,薄膜層會慢慢加厚,當 F ( 薄膜層厚) = f ( 蒸發界面)時,會導致物料中的水分停止蒸發。為了使水分能夠繼續蒸發,必須採用通風狀態,使得物料表面的水蒸氣薄膜破壞掉,因此將微波技術和熱風技術有機結合,稱為熱風微波乾燥技術。
太陽能乾燥技術
太陽能乾燥技術是一種利用太陽輻射而進行乾燥的技術。太陽能乾燥根據太陽能接收及能量輸入方式可分為溫室型、集熱器型、集熱器型-溫室型和聚光型 4 種類型。
真空冷凍乾燥技術
真空冷凍乾燥簡稱凍干,是一種先將含水物質低溫凍結,然後使凍結物質中所含水分在真空的條件下直接升華而乾燥的過程。
膨化乾燥技術
膨化乾燥的原理首先是將新鮮的果蔬物料經過一定的預處理和預乾燥,根據相變和氣體的熱壓效應原理,將物料放在相對低溫高壓的膨化罐里,然後不斷改變罐內的溫度、壓差,使得被加工物料內部的水分瞬間汽化蒸發,並依靠氣體的膨脹帶動組織中物質結構變性,使得物料形成均勻的多孔狀結構具有一定的膨化度和脆度。
滾筒乾燥技術
略帶傾斜並能回轉的圓筒體慢速滾動,內部的順向抄板使內部物料不斷抄起又撒下,讓物料表面有更多的機會均勻接觸吹入內部的熱空氣,熱空氣溫度升高使飽和水汽壓降低,加速物料水分蒸發,使得物料中水分排出從而得以較快地均勻乾燥。
E. 目前農副產品如何實現快速烘乾
主要特點
1、能滿足燃煤或電加熱烤箱的不同控制要求
2、風機正轉、反轉控制;
3、單路冷風門或排濕風機排濕控制輸出;
4、語音或簡訊報警提示;
5、使用數字溫濕度感測器和工業級高性能單片機、模塊化設計、穩定可靠;
6、分段式烘烤工藝,內置多套成熟工藝曲線,用戶可自選,也可自設,滿足不同農副產品烘烤需要;
7、可自動控制和手動控制加熱設備和排濕設備工作;
8、歷史狀態數據記錄(溫濕度記錄、設置記錄)和查詢;
9、實時檢測循環風機電壓、電流,過載、過流即時報警;
10、時檢測電網工作電壓,具有欠壓、過壓報警功能;
11、兼容干濕球和相對濕度感測器;
12、多台控制器自動組網集中監控功能;
技術指標
指標名稱
指標參數
工作電壓
AC380V±20%/AC220V±20%
加熱控制方式
燃煤/電加熱(單相/三相)/熱泵
溫度檢測范圍
0~99.9℃
溫度解析度/精度
0.1℃/0.5℃
溫度控制精度
±2℃
濕度檢測范圍
相對濕度:5%~99%;干濕球:0~99.9℃
濕度解析度/精度
相對濕度:1%/3%;干濕球:0.1℃/0.5℃
濕度控制精度
相對濕度:±1.5%;干濕球:±1.5℃
感測器線長
4.5米,標配:干濕球溫濕度選配:相對溫濕度感測器
控制輸出容量
鼓風機
繼電器輸出,最大導通電流3A/AC220V,額定功率≦750W
冷風門
單冷風門控制
繼電器輸出,最大導通電流0.8A/DC12V或10A/AC220V
循環風機
繼電器輸出,最大導通電流40A/AC380V(大功率風機可配交流接觸器),風機額度功率≦3.5KW
排濕風機
繼電器輸出,最大導通電流10A/AC220V,額定功率≦500W
電加熱
繼電器輸出,單相加熱功率≦15KW,三相電加熱功率≦40KW
熱泵
繼電器輸出,最大導通電流10A/AC220V
通訊方式
RS485/GSM/ZigBee
外殼材料
ABS阻燃塑料(阻燃達到民用V—1級)
外殼防護等級
IP54M
外型尺寸
330*250*100mm
適用范圍:
適用於金銀花、大棗、葯材、果蔬、海產品等各類農副產品烘乾;
F. 凍干技術
凍干技術概述
起源於19世紀20年代的真空冷凍乾燥技術經歷了幾十年的起伏和徘徊後,在最後的20年中取得了長足進展。進入21世紀,真空凍干技術憑借其它乾燥方法無法比擬的優點,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除了在醫葯、生物製品、食品、血液製品、活性物質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外,其應用規模和領域還在不斷擴大中。為此,真空冷凍乾燥必將成為21世紀的重要應用技術。
冷凍乾燥的基本原理是基於水的三態變化。水有固態、液態和氣態,三種相態既可以相互轉換又可以共存。 當水在三相點(溫度為0.01℃,水蒸氣壓為610.5Pa)時,水、冰、水蒸氣三者可共存且相互平衡。在高真空狀態下,利用升華原理,使預先凍結的物料中的水分,不經過冰的融化,直接以冰態升華為水蒸汽被除去,從而達到冷凍乾燥的目的。凍干製品成海綿狀、無干縮、復水性極好、含水分極少,相應包裝後可在常溫下長時間保存和運輸。 由於真空冷凍乾燥具有其它乾燥方法無可比擬的優點,因此該技術問世以來越來越 受到人們的青睞,在醫葯、生物製品和食品方面的應用已日益廣泛。血清、菌種、中西醫葯等生物製品多為一些生物活性物質,真空冷凍乾燥技術也為保存生物活性提供了良好的解決途徑。
優勢所在
乾燥的方法多種多樣,如曬干、煮干、烘乾、噴霧乾燥和真空乾燥等,但普通乾燥方法通常都在0℃以上或更高的溫度下進行。乾燥所得的產品一般都存在體積縮小、質地變硬的問題,易揮發的成分大部分會損失掉,一些熱敏性的物質發生變性、失活,有些物質甚至發生了氧化。因此,乾燥後的產品與乾燥前相比,在性狀上有很大的差別。
凍干法則基本上在0℃以下進行,即在產品凍結的狀態下進行,只在後期降低產品的殘余水份含量時,才讓產品升至0℃以上的溫度,但一般不超過40℃。在真空條件下,當水蒸汽直接升華出來後,葯物剩留在凍結時的冰架中,形成類似海綿狀疏鬆多孔架構,因此它乾燥後體積大小幾乎不變。再次使用前,只要加入注射用水,又會立即溶解。
相對常規方法,凍干法具有如下優點:
* 許多熱敏性的物質不會發生變性或失活。
* 在低溫下乾燥時,物質中的一些揮發性成分損失很小。
* 在凍干過程中,微生物的生長和酶的作用無法進行,因此能保持原來的性狀。
* 由於在凍結的狀態下進行乾燥,因此體積幾乎不變,保持了原來的結構,不會發生濃縮現象。
* 由於物料中水分在預凍以後以冰晶的形態存在,原來溶於水中的無機鹽類溶解物質被均勻地分配在物料之中。升華時,溶於水中的溶解物質就析出,避免了一般乾燥方法中因物料內部水分向表面遷移所攜帶的無機鹽在表面析出而造成表面硬化的現象。
* 乾燥後的物質疏鬆多孔,呈海綿狀,加水後溶解迅速而完全,幾乎立即恢復原來的性狀。
* 由於乾燥在真空下進行,氧氣極少,因此一些易氧化的物質得到了保護。
* 乾燥能排除95%~99%以上的水分,使乾燥後產品能長期保存而不致變質。
* 因物料處於凍結狀態,溫度很低,所以供熱的熱源溫度要求不高,採用常溫或溫度不高 的加熱器即可滿足要求。如果冷凍室和乾燥室分開時,乾燥室不需絕熱,不會有很多的熱損失,故熱能的利用很經濟。
正所謂沒有完美的技術,真空冷凍乾燥技術的主要缺點是成本高。由於它需要真空和低溫條件,所以真空冷凍乾燥機要配置一套真空系統和低溫系統,因而投資費用和運轉費用都比較高。
應用現狀
真空冷凍乾燥技術在生物工程、醫葯工業、食品工業、材料科學和農副產品深加工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
葯品冷凍乾燥包括西葯和中葯兩部分。西葯冷凍乾燥在國內已經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很多較大型的制葯廠都有冷凍乾燥設備。在針劑方面,冷凍乾燥工藝採用的比較多,提高了葯品質量和貯存期限,給醫患雙方都帶來了利益。但目前凍干葯品的品種不多,產品價格高,乾燥工藝不先進。在中葯方面,目前還只局限在人參、鹿茸、山葯、冬蟲夏草等少量中葯材的凍干,大量的中成葯還沒有採用凍干工藝,與國外差距較大。日本幾年前就開展了"漢葯西制",改變了中葯的熬制方法,解決了中葯不能製成針劑或片劑的傳統,也解決了中葯不治急病的難題,因此我國中葯凍干工藝及產品的研究很有潛力可挖。
在生物技術產品領域,凍干技術主要用於血清、血漿、疫苗、酶、抗生素、激素等葯品的生產;生物化學的檢查葯品、免疫學及細菌學的檢查葯品;血液、細菌、動脈、骨骼、皮膚、角膜、神經組織及各種器官長期保存等。
設備的現狀與發展
凍干技術的應用和設備是分不開的,到目前為止,凍干設備的形式主要分為間歇式和連續式兩大類,設備的規模從不到一平方米到幾十平方米都有。
間歇式凍干設備
間歇式凍干設備適合多品種小批量生產,特別是在食品領域適用於季節性強的食品生產。採用單機操作,如果一台設備發生故障,不會影響其它設備的正常運行。間歇式凍干設備便於控制物料乾燥時不同階段的加熱溫度和真空度的要求。設備的加工製造和維修保養易於進行。但由於裝料、卸料、起動等操作佔用時間較多,因此設備利用率低,生產效率也不高。
連續式凍干設備
近年來,國內外開始探索和使用連續式真空冷凍乾燥設備。連續式設備的特點是適於品種單一而產量龐大、原料充足的產品生產,特別適合漿狀和顆粒狀製品的生產。連續式設備容易實現自動化控制,簡化了人工操作和管理,其主要缺點是成本高。
隨著GMP認證的結束,國產的優秀醫葯用凍干設備全面進入了現代化階段,功能齊全、工作可靠、性能穩定,可實現在線清洗(CIP)或蒸汽消毒滅菌(SIP),各項技術指標都能滿足生物製品和葯品凍干生產的需要。相比之下,國外凍干設備的品種規格比國內多,配套設備齊全,節能型結構比較精緻,連續式凍干設備生產量大。為保證凍干產品的質量和節能,常採用凍干設備與其它乾燥設備組合在一起的組合凍干設備,例如噴霧凍干設備。
在未來,如何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前提下,提高冷凍乾燥效率,縮短乾燥時間,節約能源將是廣大凍干行業工作者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