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產品思維》——四個步驟驅動產品迭代
判斷最重要的體驗差——新體驗的最少成本嘗試——觀察結果,識別正誤——堅持對的,放棄錯的
1.判斷最重要的體驗差
我覺得這一步非常重要,對於從零到一的產品來說,就是產品的核心價值和和核心體驗。比如(外賣平台能訂到外賣,出行平台能打到車)
對於優化的產品來說,就是下一步最想改變的核心體驗(比如,外賣平台減少等待時間,出行平台合理縮短派單距離)
2.新體驗的最少成本嘗試
新體驗最小成本嘗試的目的就是:我們的方法是不是可以解決問題。
所以要: 不能過於簡陋,導致無法驗證判斷的正誤
在1的基礎上完成最小化方案
key: 一定要在嘗試前確定預期和判定標准
3.觀察結果,識別正誤
識別正誤的方式有兩種: 一個是用戶反饋,一個是數據行為 相對來說2會更可靠,但是一定要注意數據行為的數據一定要盡可能的准確。
4.堅持對的,放棄錯的
數據是客觀的,數據分析的目的是發現問題,杜絕用數據證明自己的想法,而不能客觀面對結果的情況。
做到「放棄錯的」並非是單純的能力和方法問題,而是心態問題。確保我們在迭代中真的能夠「放棄錯的」,有以下幾件事可以做。
第一,確保在預期時,就設置清晰的退出機制。退出機制對於迭代來說極其重要,更重要的是,在做任何實驗前都達成共識:一旦沒有達到預期,就暫停這個方向的嘗試。
第二,塑造無壓力的試錯環境。錯誤帶來的壓力過大是影響我們心態的更本質原因,假如環境強壓下,每個人都不怎麼允許犯錯,結果就是每個人拼盡全力在避免別人認為自己在犯錯,於是就會拚命用數據證明自己,這就陷入了惡性循環。要提供給產品決策者足夠大的試錯空間,才能夠讓迭代往健康的方向發展。
第三,由第三方來做中立的判斷。若沒有強大的自我批判和反思能力,初階的產品經理和產品設計師,以及其他的產品決策者,就很難做客觀中立的判斷,這時候就需要相對客觀中立的第三方來做中立的判斷,這個角色通常是數據分析師。
㈡ 產品快速更新迭代,怎麼應變
1. 每一次迭代都要進行一次質量過程管理,比如:各里程碑的檢查,諸如文檔檢查、過程評審、測試、問題跟蹤等等手段; 2. 迭代過程中,有許多文檔需要更新,需要重新檢查,不能以減少工作量來簡略文檔;這會影響項目後期維護的。
㈢ 產品迭代什麼意思(產品迭代什麼意思代的步驟)
1、產品迭代什麼意思。
2、產品迭代什麼意思代的步驟。
3、什麼叫產品迭代。
4、產品升級迭代什麼意思。
1.產品迭代是指產品快速地適應不斷變化的需求,不斷推出新的版本滿足或引領需求,永遠快於對手一步。
2.產品迭代是產品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好的產品迭代能夠延長產品生命周期,甚至成為一款優秀產品。
3.迭代是重復反饋過程的活動,其目的通常是為了逼近所需目標或結果。
4.每一次對過程的重復稱為一次「迭代」,而每一次迭代得到的結果會作為下一次迭代的初始值。
㈣ 如何迭代自己的產品
2022-06-04
持續迭代的背後,需要你擁有產品思維,一個產品需要做到三點:可規模化,去中心化,超預期。而這些,是需要投入足夠多的時間和思考的。
1,可規模化
只有規模化才能解決大多數人的問題,才會有復利空間。永遠考慮的是解決大多數人的問題和體驗,不要盯著個體望眼欲穿。
如果要判斷是不是足夠規模化,就是如果把這個服務和產品單獨拆出來,不依賴社群本山,能不能對外推廣,變成一個獨立產品。
2,去中心化
不依賴個人和團隊,這是能夠規模化的基礎。能夠規模化的產品,基本都足夠去中心化。
3,超預期
超預期化解決的是產品本身的價值,體驗是不是好到超預期,發揮出產品的優勢,集中到一個破局點上,才能有一定壁壘,才能支撐起來規模化。
只有產品價值超預期,才能形成口碑和傳播,流量成本才會降低,才能稱得上是一個成功的產品。
判斷超預期的標準是,至少要先打動自己和團隊,覺得太值了,太超預期了,願意給自己和親戚朋友自豪,自信的推薦。大衛奧格威說絕不做不想給家人看到的廣告。體驗不好,不超預期,越規模化就死得越快。
超預期也是當中最難做的,具體可以:
1,心中始終裝著大多數用戶,不拘泥於現有的產品形式,以最終目的為導向,去思考手上的業務,對舊要素做新組合,才有創新的可能。
2,信息輸入要足夠多,知道市場上同類的產品都是怎麼做的,最好的做到什麼程度,每一個有何亮點,存在哪些沒有被解決的問題,我們可以學習哪些,避免哪些,對哪些有啟發,就能知道我們該怎麼做,信息就是權力。
3,一輪又一輪的討論碰撞,做好充分的信息搜集,以及初步判斷一個結論後的反復思考,迭代。
㈤ 產品迭代中,如何把握迭代速度
快速迭代首先是一種產品研發理念。
在快速迭代理念支持下的產品研發是「上線-反饋-修改-上線」這樣反復更新內容的過程,形式非常適合互聯網產品或者移動端,通過收集數據或用戶反饋迅速知道改進的結果,用快速迭代的方式可以立即在用戶之間找到平衡點。
與快速迭代關系最密切的是敏捷管理。具體是故事牆+每日晨會+規劃游戲+時間盒+產品演示+迭代總結+自運轉團體。在敏捷管理過程中,產品經理的角色扮演十分重要。在這個過程中,他要做到培養團隊的合作能力以及成員相互配合解決問題的成就感、信任感等。
快速迭代的實施有一定前提:
1、環境:周圍環境在快速變化、產品沒有足夠的時間來進行需求分析及相關測試。
2、用戶:用戶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產品需要通過迭代的方式進行試錯。
3、成本:一般情況下可迭代產品的成本都很低,並且可以快速的進行版本更新。
㈥ 如何做產品版本迭代管理
1. 為什麼要制定迭代計劃
有以下幾個優勢:
減少錯誤成本
提高進度把控
限定范圍
管理客戶期望
維持系統穩定
2. 如何制定迭代計劃
確定工作范圍
預估工作時間
制定迭代計劃
1. 開發進度管理
提高可控性
降低延期風險
確保開發對需求的正確理解
及時排查進度障礙
選擇更優的實現方式
引起團隊重視
保障項目資源
多請下午茶
2. 控制任務變更
減少需求調整
控制新增任務
3. 發版管理
用戶通告
規范更新文檔
制定發版標准
資源保障
每一次迭代就是一次小的項目管理,推動項目的前進需要依賴產品經理豐富的溝通技巧以及極強的執行能力。
㈦ 如何做好產品迭代管理(根據產品生命周期)
產品迭代是指產品快速地適應不斷變化的需求,不斷推出新的版本滿足或引領需求,永遠快於對手一步。產品迭代是產品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好的產品迭代,能夠讓產品結合市場、用戶需求等因素達成進一步優化,達到延長產品生命周期,甚至成為一款優秀產品。
多數產品經理通常關注的是產品版本的迭代,而要想做好產品版本迭代首先要做好產品迭代規劃。相比產品版本迭代關注具體需求和細節而言,產品迭代規劃更加宏觀,它通常考慮的是產品全生命周期的迭代策略。在產品的不同生命周期產品迭代的側重點不同。我憑借多年積累的產品管理經驗,結合本書為大家提供的產品管理方法,根據產品生命周期的不同特點,為大家繪制了「產品生命周期管理策略矩陣」供大家參考,如圖2-20所示。
圖2-20 產品生命周期管理策略矩陣
每一次的產品迭代跟產品的從0-1一樣,都要經過市場研究、產品創新、MVP開發、上市發布這些關鍵過程,並遵循產品戰略和管理規范。只是在不同的產品生命周期關注的重點不同,採用的策略不同,選擇的戰略不同。這也是本書稱之為產品管理專業書籍的內在邏輯,「產品生命周期管理策略矩陣」是對前文戰略方法和後文重點知識的應用集合,為產品戰略規劃提供了思想、理論及方法。
㈧ 成熟期指南:迭代升級
不能改變世界的次序,就改變我自己的慾望。——笛卡爾
「自律100天」計劃在執行5個之後,就開始進入執行計劃的成熟期,我們掌握了自己執行計劃的節奏,並且開始看到自己踐行計劃帶來的成果,那麼這時候就要開始讓自己的「自律100天」計劃不斷的迭代升級,一方面是為了讓自己不至於倦怠,另一方面是為了讓自己能更有效的實現自己既定的目標。
一、如何做好成熟期的迭代升級呢?
1.從心態上,我們要做到不斷的自我否定。
說實話能做到這點非常之難,我們每一個人都不是孤立生存的,我們時刻生存在人際關系的環境中,維護自己的臉面,捍衛自己的權威,是我們的本能。如果單擺浮擱,我們當然能認識到自己要進步,但處在眾人的網路之中時,你還能堅持這一點嗎?尤其是我們呈現自己「自律100天」計劃都採用朋友圈共公開打卡的方式。
我在執行「自律100天」計劃中,可以說放棄的事項比做成的事項更多,雖然承認自己某些事情做不到有損臉面,但成長就是不斷打臉的過程。
我放棄了練習毛筆字、放棄了英語聽力練習、放棄了每天測量體重、放棄了每天記錄飲食……
2.從行動上,我們要不斷的把自己的認知轉化為行動。
我們的認知里經常出現的一個誤區:以為自己認為很重要和真的認為很重要,往往不是一回事。例如我們都知道健身很重要,學習英語很重要,不抽煙很重要,但是真的下決心去跑步、去背單詞、去戒煙,那就太難了。
我們在不斷的學習中,貌似認知提升了很多,然而這些認知只有轉化為行動,才是真正的認知提升。
例如想要優化自己的筆記,我早就知道「5R筆記法」是非常有效的記錄方法,然而一直到第10個「自律100天」計劃我才真正開始實施。
從知道到做到需要跨越極大的鴻溝,這也是我們需要持續踐行「自律100天」計劃的原因,我們通過不斷的迭代行動項目,讓自己越來越接近於自己想要達成的目標。
3.從方法上,我們需要和踐行得最好的人在一起。
通過進入「自律100天」計劃的圈子,我們會鏈接到更多的牛人。曾經我的一個學員用100天時間拿下了「建造師」這個證,據說這個證全國的通過率只有3%。在他分享經驗的時候觸發了其他人,結果在接下來的踐行計劃中,其他人就開始把自己的項目迭代為考下一個證,竟然他們都拿到了自己的成果。
我在第三個「自律100天」計劃時加入了每天寫一篇文章,就是因為受到了李笑來和和菜頭的影響,說實話在最初開啟計劃時,我怎麼都預料不到後期加入了每天寫作這樣的項目。
二、迭代升級的思維模式
1. 小步快跑,迭代升級
「小步快跑,迭代升級」是這些年做產品的人奉為金科玉律的一句話,當然也是經過驗證的做產品最靠譜的方法。
我們執行的「自律100天」計劃就是我們打磨的一樣產品,指望一開始就能拿出一個無比完備無比復雜的產品,這是一種奢望,更是一種不自信。奢望是我們指望一個「自律100天」計劃就可以解決我們所有人生的問題一樣,不自信是我們不確定哪一個項目才是自己真正值得付出時間和精力踐行的。
2.別被已有的方向綁架
我們在踐行幾個「自律100天」計劃後,就慢慢有了自己行動的方向,然而,這個方向會不會一定帶領我們奔向目標呢?有時候我們會被已有的方向綁架。
例如科學家做的方向感實驗:在這個試驗里頭,有兩個試驗品,一個是蒼蠅,一個是蜜蜂。
把一個空的玻璃瓶放在窗檯上,然後把一隻蜜蜂放進這個空瓶子里,蜜蜂就開始了一場游戲,這個游戲我們給它取個名字叫「有光明,無前途」的游戲。
當蜜蜂被放進這個玻璃瓶的時候,實際上它是有出路的,它的出路就是那個玻璃瓶口,但是由於玻璃瓶的底是朝著窗戶的,而窗戶的亮光引導著它飛行,它朝著光明飛行。但是蜜蜂是不知道人類還發明了一種叫玻璃的東西,一種能夠讓你看得見光明,但是你沒辦法穿越的一個巨大的障礙。蜜蜂在里頭不斷的「嚶嚶嗡嗡」地向著玻璃瓶底輕微地撞擊,就是在這樣徒勞的飛行當中,慢慢的耗盡它的生命力,直到最後它死去。
但是當科學家把幾個蒼蠅放進這個玻璃瓶里的時候,蒼蠅跟蜜蜂不一樣,它沒有趨光性,它喜歡陰暗的地方,蒼蠅是比較低等的昆蟲,它喜歡的東西好像跟蜜蜂正好相反,它喜歡骯臟的東西,令人惡心的東西,而且它對於光明和黑暗也沒有什麼感覺。蒼蠅沒有一個定位系統,因為蒼蠅主要是靠嗅覺來找到它的食物,食物在哪裡,方向就在哪裡。所以如果是讓它找方向的話,它是沒方向的。當蒼蠅被放進這個玻璃瓶的時候,它只有一個反應,就是瞎打亂撞,朝不同的方向亂撞。撞來撞去的時候,它一定會撞向瓶口的方向,一下子它就逃離了玻璃瓶。
沒有方向感的昆蟲找到了出路,有方向感的昆蟲最後慘死在它的方向感里頭。
我們要有方向感,然而要審視下自己的方向是不是真的可以讓我們抵達目標。
3、奧德賽計劃
《奧德賽》是古希臘大詩人荷馬的代表作,該史詩講述了奧德修斯海上漂流的故事,作者藉此隱喻人生如一場探險。
我們在執行「自律100天」計劃時,何嘗不是一段漫長且充滿未知風險的歷程。在旅行開始時,我們會做好計劃,隨著時間的推移,生活中遭遇的一切都會讓當初的計劃慢慢失去效力。
《斯坦福大學人生設計課》針對這種變化提出了人生設計的「奧德賽計劃」:
第一種選擇,你已經在做的事,或者已有的醞釀許久的想法。
第二種選擇,你突然無法做當下的事(第一種選擇)時,接下來你想要做的事。
第三種選擇,在不考慮金錢和他人看法的前提下,你特別想做的事,或者你想過的生活。
根據奧德賽計劃,我們要不斷的根據現實生活的階段來調整自己的「自律100天」計劃。
「自律100天」計劃的迭代升級會永續進行,這也是讓「自律100天」計劃能夠持續發揮效能的關鍵。
㈨ 產品設計之如何做好功能迭代
功能迭代是每個產品同學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下邊就來梳理一下如何做好一次功能的迭代。
功能迭代定義:在原有功能基礎上,再不改變現有功能主邏輯的前提下,針對該功能已知的問題,進行優化和補全。
功能迭代原動力當然是需求,來源方式分類如下:
方式1: 來自用戶、客戶、業務的反饋。
方式2: 來自數據分析。需要監測用戶的每條使用路徑是否通暢,對於其中不通的地方加以進一步查找原因和分析。
具體實際中發生的場景如下:
場景1:之前產品設計時未考慮到的場景,多為異常流程。 舉個栗子:某同學在設計客戶端超時自動鎖屏功能時,用戶使用賬號、密碼來解鎖。但是未考慮通過微信掃碼登錄的用戶,不會強制設置密碼,換言之,微信掃碼登錄的用戶是可以沒有密碼的,那麼這類用戶無法通過賬號、密碼方式來解鎖了。
場景2:與該功能強耦合的功能更新了,但該功能未隨之更新。 舉個栗子:隨著產品發展,陸續支持同釘釘、AD、ADFS、OA系統等同步創建用戶功能,並且支持掃碼登錄、統一身份認證等登錄方式。之前設計的超時自動鎖屏功能,就需要跟隨用戶登錄方式支持更多的解鎖方式,而不是簡單的使用賬號、密碼來解鎖。
場景3:業務發展或用戶使用習慣帶來的更多的功能使用場景。 舉個栗子:隨著產品發展,用戶越來越多,用戶使用的支付方式也越來越多,微信、支付寶、銀聯等,那麼支付功能就要支持更多的支付方式來擴大支付功能的使用場景。
需要防止的誤區:功能上線後,如果評價不好或沒人使用,一定要優先復盤該功能的核心場景而不是急著繼續拓展功能。舉個栗子:公司新開發了一個功能可以統計用戶發出去文件閱讀時長等數據,上線後無人問津,這個時候需要退回到核心場景,用戶是否真的需要文件分發後的數據反饋?而不是急著去做評論、點贊等拓展功能。
Step 1:;分析清楚功能現狀與邏輯
找到用戶:產品對應用戶模型中的哪幾類用戶會用到這個頁面/功能?
流程:這幾類用戶使用流程是怎樣的?
邏輯:產品功能的底層邏輯(業務流程)是怎樣的?
Step 2:現在功能出現了什麼問題?
現象:哪些用戶出了什麼問題?
原因:為什麼會出問題呢?
影響面:出現問題的pinl和受影響的用戶量是怎麼樣的?
Step 3: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關鍵點:在業務流程中,找到最關鍵因素。
多種方案:有沒有更多方案?還是只有一種方案?
難度評估:開發難度與效果的選擇。可以用四象限法來評估,難度最小,效果最好的。逐步迭代方式。
Step 4:結果如何評定?
考核指標:用什麼指標來評估產品的表現?
數據對比:前後的數據對比是如何的?
PS:做功能迭代的時候,往往是迫於一個第三方的壓力,產品內心其實並不認同,那麼通過數據對比產品可以驗證自己的想法的正確性,從而對於第三方不適宜要求進行反擊。
㈩ 最小化可行性產品如何進行快速迭代
最小化可行性產品進行快速迭代的方法是讓用戶使用。最小化可行性產品發布出去讓用戶使用,用戶不斷地反饋意見和問題,可以進行快速快速迭代。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通過反復試驗、獲取用戶反饋,迭代優化來進化出一個最好的產品是最優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