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麼做國際貿易
做國際貿易首先要定位好自己主打的產品,分析好產品的市場定位,選擇適合自己的開發客戶渠道,有客戶了就可以把國際貿易做起來
⑵ 如何做好國際貿易
國際貿易(International Trade)也稱通商,是指跨越國境的貨品和服務交易,一般由進口貿易和出口貿易所組成,因此也可稱之為進出口貿易。國際貿易也叫世界貿易。進出口貿易可以調節國內生產要素的利用率,改善國際間的供求關系,調整經濟結構,增加財政收入等。
溫馨提示:以上內容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12-21,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⑶ 如何做好外貿業務
閑著也是閑著,生意又難做,好容易逮著個客戶,哪能輕易讓他跑掉?
首先肯定要報個價。報價的尺度根據客戶詢盤的情況來判斷,常規產品價位中等,新品略偏上。
初次接觸,最好不要用quote這樣正規的詞來報價,輕描淡寫的price足矣。甚至不出現price字樣亦可。
重點:一定要留個尾巴來「釣」客戶。
1、規定一個最低訂貨量(作為以後討價還價的籌碼之一)。
2、最重要的,後面要補充說明,上述價格為參考。如您所能理解,根據訂貨量、交貨時間和付款方式的不同,價格會有很大的區別 有時甚至會有高達10%的折扣。雲雲 當然這都是虛的。
3、除報價外,盡可能在回信中附上一些關於產品的資料,比如包裝情況、集裝箱情況、產品圖片等等。
我們的理念是,首先給客戶一個關於價格的概念,以及關於產品的基本情況,讓客戶強烈感覺到跟你接觸,無論是否成交都能夠了解產品信息,「值得聯系」。其次,在你對客戶心理價位不了解的情況下,報價的同時給客戶留下討價還價的興趣和空間。
和釣魚同理,既不能只白白地撒餌,也不能冷冰冰甩個空魚鉤過去。
總之,初次與客戶打交道,成交是第二位的,細水長流,設法激起客戶「保持聯系」的慾望才是最主要的。
又及:所謂的明確意向。
不能坐著乾等客戶表示明確意向,要設法引客戶說出他的目的。
比如,泛泛地報個FOB價之後,告訴客戶「請告知您所需要的目的港,我很樂於折算一個CNF價格給您做參考。」
又或「請告知您可能的定購量和交貨時間,我看看是否能給您一個好價格或折扣。」
等到客戶把這些資料給你之後,你就可以名正言順地拿著去向老闆請示了。
否則業務員就成了夾心餅干:老闆不報價,客戶就不給「意向」;客戶不透露詳情,老闆又不肯鬆口。生意就僵持了。
做業務員的,不但要跟客戶斗,還要跟老闆周旋,可不能傻等機會噢。
如先前所說,報價時候留個「尾巴」釣客戶,是常用的招數。
所謂低價,指的是接近成本價格,利潤不高的報價,靠跑量來維持;高價則是預期較高利潤的價格了。作為新手,很難自己估算成本價,老闆也老是閃爍其詞支支吾吾,索性,去翻翻老客戶的交易數據,老客戶通常利潤低,老客戶的真實交易價格往往比較接近老闆的心理承受底線。
「低價留尾」,就是報個低價,但規定一個比較大的起訂量,甚至大大高於你所估計的客戶可能的訂購量也沒有關系,關鍵是用低價鉤起客戶興趣,又為將來的漲價提供依據 -訂量不夠嘛當然要貴一點點啦。
「高價留尾」,就是報高價後,故意規定一個小的訂貨量(估計客戶不難達到的量),並許諾如果超過此量,價格會有折扣。此外,如前貼所說,表示根據付款方式等的不同,可給與較大優惠雲雲。總之,漫天要價,但鼓勵客戶就地還錢。
用低價法還是高價法,視客戶的情形而定,或者說根據業務員的「感覺」。這種「感覺」的准確性靠的是火候,慢慢熬,急不來的。不過一般說來,可以先在網上檢查一下客戶的情況,如果發現客戶有大規模的網站和分支機構,或者在網上大肆散布求購信息,這樣的客戶最好用低價法,因為你會有很多競爭者,剛開始價格一高,客戶理都不理睬你。反之,對那些不熟行的中間商,可以用高價法,並且在往來信函中主動介紹「內行的」產品技術情況,故意把情況搞復雜,給客戶一種「這個產品很有講究,外行容易上當」的感覺,最後,爭取利用客戶「花錢買個穩妥」的心態,多掙一點。
當咱們還是低級業務員的時候,報價的處理過程往往比較簡單:
1.客戶問價,老闆說賣5塊,客戶說太貴了。
2.匯報給老闆,老闆說最多讓到4塊5。客戶還是不答應。
3.老闆煩了,說「你問客戶到底多少肯下單」。客戶要麼渺無音訊,要麼回答說「2塊8怎麼樣」?
4.老闆說2塊8成本都不夠,客戶簡直亂來...低於4塊2就沒法子做。
5.客戶一聽就跑了...咱們白忙活一場,這個月還是得靠那1千5的底薪熬著..偏偏女友20號過生日..屋漏偏遇連天雨。
老闆和客戶一般都沒啥子文化,老由著他們性子來的話咱們就永無出頭之日。所以,業務員熬到一個階段以後,就要爭取上個層次,逐步變被動為主動,多嘗試著去「引導」客戶和老闆,促進生意的達成。
這種「引導」基於三個理念:
1.價格是活的。根據訂量的大小,生產期的安排,運輸方式和付款方式的不同,會有很大的差別。同時,一個產品的成本構成是復雜的,某個零部件或者加工步驟改變一下,往往能夠帶來相當幅度的成本變動。
2. 客戶不一定會知道/固守其對產品的要求。特別是消費類、工藝類產品。比如本來計劃訂1000個的,如果談得好,客戶有信心,可能最終會增加到5000個。或者本來客戶希望是全金屬製品,而最後可能為了低價,接受類似於「外部金屬而底部及內部樹脂/塑料」這樣的建議。
3.老闆不一定會知道/固守所謂的產品價格底線。特別是產品款式多的公司/工廠,老闆多半隻能事先預估大致成本。可實際上,變數很大。比如說,下個月是生產空檔,為維持生產,可能微利甚至平本也接單。或者資金緊張,急需一筆錢來周轉或一份信用證來貸款。
當然,要變被動為主動,首先業務員要熟悉自己的產品,熟悉自己的工廠。這一點,精明些的業務員熬個一年半載的不難做到。
有了上述理念,報價的時候就不要機械傳達老闆意圖,輕易對客戶說「NO」。所以,咱們的業務老手們總是那麼一副腔調:「這東西一般就這個價..不過你實在想要便宜也行..幫你想想辦法」。而對老闆則是:「這客戶我看了看還行,是個長期買家,值得跟進一下...我們想個辦法先跟他做起來」。
其中區別一目瞭然:新手單純傳話,而老手則動腦筋設計方案給客戶及老闆參考,促進交易。
具體做的時候,注意幾點:
1.低價可以,但多半要跟量大、「預付款多」、「餘款及時安全」、「交貨期長」等等條件捆綁。注意,為什麼「交貨期長」是個便利條件呢?因為這樣可以從容安排,作為填補生產空檔之用,此外還可以選擇運費較低廉的時候交貨,或拼順路的貨,大大節約成本。
2.主動給客戶提建議,如上面提及的偷工減料的招數。很多時候客戶心疼的是錢,而不是上佳品質。以內行的身份提供替代方案,客戶反而歡迎。
3. 多與客戶交流,了解客戶的真實想法。比如客戶還價太低的時候,側面了解一下原因,是客戶不懂行,不會核算,還是你的競爭對手使壞擾亂市場。從而有針對性地處理。順便說一句,即便是競爭對手擾亂市場,除非你知道對方是詐騙,否則魷魚原則是不要對客戶明說競爭對手的壞話,暗示即可 -都是街面上混的,彼此留個臉面。
4.同樣地多與老闆交流,探討偷工減料的法子,並多尋找一些零配件供貨渠道, 努力削減成本。盡量多了解工廠的生產和財務狀況,替老闆分憂的同時促進低價客戶的成交可能。
商業情報的收集多多益善。曾見過一個悲慘案例:一個赫赫有名的大買家詢盤,新手業務員卻居然不知道對方來頭,老闆也不知詳情而沒有足夠重視。結果因貪圖一點利潤而錯失了進入這個大買家供貨體系的機會。須知,對於很多大買家而言,能進入他們的「體系」非常有價值,一旦與他們有過良好的交易記錄,以後的路子就順多了。而這些大買家輕易不詢盤的,很多時候只是在急著補貨的時候才偶爾外發,對新廠而言機會難得。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碰到這樣的良機,即便平本也要做,犧牲一點利潤,權當買路錢。
⑷ 外貿業務員怎麼在開發信介紹產品
大多數開發信存在的弊病:
1.Too Long.No one wants to read a mini e-book in an email.
生意人是沒有時間精力花時間看長篇大論的郵件的。
一目十行過去,如果捕捉到的是極其無趣的工廠介紹,包括創辦於幾年,工廠員工人數,工廠獲得怎麼資質證書,甚至廠房多大都寫上了,那麼直接是花樣作死。
或者是文縐縐乾巴巴擰出來一個總結就是我們公司價格最低,質量最好,服務最棒。千篇一律的詞competitive,best prices,very good.毫無亮點,直接被pass掉。
2.Too many ideas.
表達突出的東西太多。
縱使你們公司可以提供多一流的服務,多完善的機械設備,多齊全的產品,請不要一下子在客戶面前脫光衣服。
話糙理不糙,任何生意都是循序漸進的過程。開發信的目的是引起對方注意,再來建交。
3.Too many"me me me".
客觀陳述和呈現,才更具說服力。
與其過分地敘說公司概況,上天入地地吹,還不如腳踏實地列舉你們所銷售的產品和提供的服務能提供客戶怎樣的好處或者對他開拓市場有什麼助力。
就像微商在推銷產品,你為什麼買?你又為什麼視而不見?多尋思這樣的問題,有助於打開腦洞。
4.Too hipster.
太過花俏。一封商務文件該有的嚴謹不應該丟。雖然現在買家確實呈年輕化趨勢,但不代表年輕=認同非主流。字體大小,顏色等格式還是不要弄得讓人看了眼花繚亂。
不過,圖文並茂的開發信就不等於花俏。時下是拼文案的年代,如果本身信息量簡單卻豐富,而且語言生動,勾起閱讀慾望,那就成了。但是還是不建議第一次就這么發,因為打開速度會比較慢,而且有的人會直接把它判決成廣告郵件,一鍵delete.
分享一封簡單明了的開發信:
這是一封為了推廣B2B平台的開發信。獲得57%的打開率,21%的回復率,還有收獲16個新客戶。
Hello Sales Manager,(如知道名字,直接寫名字)
We have an idea that I can explain in 10 minutes which can get your company its next 100 best customers.(不知道是否能容許我10分鍾,表達下我的想法。這個想法可能會讓貴公司獲取100個最佳客戶)
分析下這句話:他是站在客戶的角度,用好奇心勾起客戶想要和他傾談的慾望。簡而言之,就是誘餌。
This idea is used to help our client(可以寫客戶的目標市場/或他的競爭者)almost triple their monthly run rate.(最近我曾用這個想法幫助我們客戶贏得了幾乎三倍的點擊率)
這句話繼續拋出噱頭,他這個點子之前帶來的絕佳效果。
Let's schele a quick 10 minute call so I can share the idea with you.When works best for you?您能否騰出您10分鍾時間,我和您分析下這個點子。什麼時候方便呢?
直接爭取電話溝通。
這不是所有產品開發信的萬能模板,但是想要表達的是,從現在起應該盡可能給你的開發信施行瘦身計劃。
開發信的重點不是你是誰,不是中規中矩地把公司目錄冊的簡介敲上去,而是你們實實在在的影響力,成績,銷售亮點以及你們能帶給客戶的好處。
⑸ 外貿新手怎樣熟悉產品
在正式做外貿業務之前,最好用一個月左右時間到工廠去實習,每道工序都做幾天,這樣實習下來,你對產品的材料,生產,組裝,質量檢驗,到最後的包裝都知道了。然後結合這些再看產品介紹等等。只有這樣,才能算真正開始熟悉產品,最後在做業務中,還要慢慢學習,積累!
⑹ 外貿公司的業務如何熟悉產品
一般來說,熟悉產品不外乎這么幾個方面:產品的原材料、工藝、成本、性能、產量、規格及包裝方式、價格、用途、最終使用場所和二次開發的可能性。
學習中可藉助的資料有:網路搜索,網路,網路知道,Google,Google圖片,維基網路(wikipedia),各種行業論壇,工廠提供的資料。
1)對於原材料:
高、中、低端的產品原材料,成分不同,特性也必然不同。首先要了解各原料的特性。
3)對於成本:
首先根據原材料成本,加工的成本,機器的產量,工人一天平均要的工資,一天的產量,打包工一天能做多少,根據工資再反推。另外還要包括水電,管理人員工資,材料損耗率等等。
4)對於性能:
首先當然要參照生產方提供的標准。
另外就是要盡可能地收集一些競爭對手的樣品,進行對比,研究後可能會發現對方價格為什麼會有優勢,很可能大致的產品大家都差不多,但是很多細節方面的不同導致最終的整體品質不同.
⑺ 怎樣才能做好國際貿易生意
首先要有優秀的外貿人才,團隊,好的管理機制,實用有利的資源(展會,網上貿易平台)再加上有競爭力的產品.
一、積極參加各類交易會、博覽會及各類專業展會,如廣交會等;
二、充分利用網路資源,把自己公司的資料及產品信息上傳到網上,特別是諸如阿里巴巴等的B2B電子商務網站,同時在網上可以尋找國外客戶資源。
1、最好先把公司網站建立起來吧,然後把公司資料、產品信息、聯系方式等放到網上去,接著把公司網址放到那些搜索網站去,當然在google、yahoo等等搜索引擎搜索結果排名越靠前越好。
2、在網上找到那些行業網站和B2B網站,把公司資料、產品信息、聯系方式等放到上面去,記得時常去更新,有客戶來郵件或者傳真就回復,這樣遲早能做成訂單。
⑻ 外貿業務員除了首先要了解產品外,還要做好哪些准備
許願瓶2010,你好:外貿業務員除了首先要了解產品外,還要做好以下准備:
一、前期准備
1、觀念。本人把觀念作為開展貿易道路的首要位置,自然可以理解為意識,任何一個業務員不是天生就具備某種意識,這個意識指的是對產品的理解/市場的分析能力。作為剛從學校走出來的,首先就要拋棄課堂學的東西,課堂學的固然能為今後工作奠定基礎,但畢竟書本是死的,很多東西不是多看書就能掌握的尤其是貿易經驗。
老外喜歡直接和工廠打交道,因此作為中介商,新手如何在惡劣的環境下生存就取決於業務員的個人意識。中國很多貿易公司都是代理型的,本身不具備產品意識,都是到處上貿易網站找單子做,今天做汽車,明天做紡織品,導致業務員對自己的產品根本沒有時間去理解和分析。打個比方,NBA常規賽一個星期要面對不同的對手,沒時間去思考陣型,一旦進入季候賽就面對一個對手,有充沛的時間去調查對手。顯然,現在的業務員大部分屬於無頭蒼蠅。很多人在問出口什麼東西好啊,只要是東西都能出口但有沒有市場,先前就要調研好。因此在進入貿易公司的初期,不要忙著接單而是先琢磨做什麼產品,根據產品再去找老外,就比單一地接單方便有效。
所以,產品觀念/營銷意識是構造業務能力的首選。
2、軟體。大家都明白軟體指的哪方面,無論是新手,老業務員還是SOHO都離不開穩定的軟體服務。國際營銷書籍/郵件軟體/各種翻譯工具及其他軟體。
二、產品開發/調研
1)產品。建立一份產品數據表格。包括中英文品名,外包裝和內包裝體積,毛重和凈重,
海關HS編碼,如果是危險品的寫明聯合國危險號碼/等級(這些是方便貨代處理運費,自己清楚的話比較容易和老外溝通),規格型號,質量,外觀花色等。這些各個企業根據產品特點自行設計。建立好表格以後,備案。方便老業務對比新舊產品優劣,也能讓新進業務員迅速上手了解產品基本特點。
2)運作模式。就工廠/貿易公司而言,選擇合適的生存方式有利於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獲得更多的休息時間。OEM、ORM、ODM、采購/國際市場/區域市場代理
3)戰略制定。不要忽視這個東西啊,無論任何企業要長遠的發展必須依*這玩意,也不是只有管理層才能著手處理的,作為業務員對產品的態度以及在整個貿易環節中的表現也會間接影響公司其他產品的銷路。採取何種產品策略是個人意識,沒人去逼你如何經營這個產品,但既然你做了就要認真對待。是輸-贏,雙贏,雙輸,或者多贏。這個取決於業務員的人格魅力,當然也折射出企業文化
。這個就不是錢的問題了,而是無形資產的比拼。
工廠和貿易公司是不可分割的,但雙方都想超越對方完成一條龍的工作,我在這里說一句,除非工廠是貿易公司下面的,指的是大集團下面附屬的,否則不要逾越這層看似很薄的利益關系,一旦利益鏈被打破,就混亂了。雙方之間採取何種合作機制,也影響到產品的出口,在接單前先處理好雙方的合作性質,將有利於產品開發。
4)國際市場。當你處理好產品以後就可以著手開發國外市場了,這個時候你清楚自己的產品性質,優劣勢,有針對性地找可以合作的夥伴。通過交易平台找客戶已經不用我說了,沒賬號的問有賬號的朋友,查查資料,個人認為在公司摳門的情況下還算不錯,但如果產品重疊的話,這個朋友之間就沒得商量了,從個人利益角度看對方是不會幫你查得,贏得老外得信任又不外乎競爭。我又希望看到雙方,國內企業在合理,公平得環境下去競爭訂單。好像這是個烏托邦式得理想。
回到原話題。通過產品找老外,比到處接單好得地方在於,有充分時間整理產品資料。需要掌握得是目標客戶在當地得產業地位、經濟能力、綜合文化,當然不能忽視老外得人格魅力,國內業務員缺乏得也是人格魅力,體現在價格和條款得軟弱上,世界上不是只有那麼一家老外,幾十億個公司啊,難道就被老外牽著鼻子走?我們要有把握去引導老外跟著我們得節奏走,不要怕麻煩,該狠得地方就要狠,不做這筆單子還有其他單子。很多業務員以為幾個月接了筆單子就很開心,其實苦悶得是在往後得交易當中,老外先給你點甜頭嘗嘗,然後騙貨啥得都來了,原因在哪裡,就在於第一單我們體現得軟弱讓老外以為咱好欺負!
我這里說得市場第一層含義就是要表明對國外公司得了解,這個是基本層面。第二個層面就是要比老外更了解產品在當地得情況。你能告訴老外我得產品,或者類似得產品在你國家得銷售情況,受歡迎程度等。如果對方是中間商,就告訴他終端市場得產品市場份額等。能做一份完整得EXCEL給你得客戶看,就非常得EXCELLENT了。老外會覺得你這個業務員不好對付也會很認真地,甚至請示領導來對待你公司得產品。
國際市場風雲變化,我們對老外,老外對我們,誰能更快得在意識上戰勝對方,那在貿易談判上就有更多得獲利空間,因為專業讓彼此折服。
三、銷售/溝通策略
作為外貿環節中非常重要的戰略手段,銷售技巧似乎已經被太多的人給忽視,太多的人著眼於眼前利益而放棄大片森林,從我接觸下來的 朋友中,不少人在業務能力上的確是很優秀但在處理事情的手法上欠缺不少。這么說必然會招致口水,但沒辦法,寫這篇東西不是給你們看是給所有致力於外貿的朋友。下面介紹幾種營銷方式,根據各人興趣嘗試吧:
捆綁式。對於生產配件/成品的朋友來說,採取這個辦法不錯。我現在賣給老外新開發的氣筒,單單賣給他不一定合適國外的自行車
,因此就把氣筒捆綁在自行車上銷售給他。因為我的側重點是氣筒而非自行車,面對自行車大國,東南亞/歐洲/美國是我的市場關注焦點,而東南亞則放在首位,相比歐洲和美國更多的銷售極限運動自行車,東南亞的國情比較符合中國的自行車市場。因此,在賣氣筒的同時,建議老外同時購買我的自行車,省去其有了氣筒但找不到合適成品的尷尬。當然也可以根據其要求在國內生產他所要求類型的產品。自行車實在是太多了,價格方面也就無所謂了,重要的是產品銷售策略。
⑼ 做外貿業務的對產品的熟悉應該包括哪些方面
1)熟悉產品的顏色,規格,型號等
2)熟悉產品的原材料和各種成本,熟悉其主要成分。
3)熟悉產品的生產加工環節和加工工藝。
4)相關認證
5)世界各地對該產品的需求特點
6)國內國際主要的生產廠家和主要大客戶
7)以上信息都必須要能用英語脫口而出,除此之外,還要能夠很清楚自己產品的賣點。
以上只是粗略的關於熟悉產品的一些信息,還有很多其它東西要掌握,比如客戶問能否按他們的設計要求生產 ,最好能在不用請教工程師和任何其他人的情況下,立刻回答出,如果不能,要能立刻推薦一款產品給他,並詳細介紹所推薦的產品和他要求的有那些相似的地方以及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