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MVP:最小化可行產品
MVP是什麼呢?MVP是Minimum Viable Proct的縮寫,最小化可行產品。
當你要去做一件事情或者提出產品的概念的時候,你首先在驗證這個值不值得做,或者你該不該做之前,你先用最小,目前能力所能夠提出來的一個模型或樣品,然後去丟給到你的目標市場中,去測試一下用戶的反饋怎麼樣,你的核心產品是否能夠解決到他們身體上,或者說他們遇到的一些問題。這就是MVP的概念。
MVP環節:
我們通過MVP來驗證產品。在驗證的過程中,MVP主要分為四個階段,也被稱之為【MVP四級台階】:
每一個台階都是不斷完善優化的階段。通過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可以確保我們的產品或者服務可以更好的滿足用戶需求。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了,下期再見!
② 好的「最小可行性產品」應是什麼樣的
MVP,Minimum Viable Proct即最小化可行產品,是由Eric Ries 在《精益創業》里提出的一種軟體開發方法。簡單地說,就是指開發團隊通過提供最小化可行產品獲取用戶反饋,並在這個最小化可行產品上持續快速迭代,直到產品到達一個相對穩定的階段。它具有以下特點:
1、具有產品的核心特質。最小可行性產品往往只具備產品最基本的特質。它可以給用戶提供服務,但能且只能提供核心服務。為什麼要這樣做呢?這里我們就必須要說一說最小可行性產品存在的必要性了。人類的思維是天馬行空的,有時候也是極不靠譜的。
當你的客戶或者你的設計師向你拋出一個奇葩功能需求,而無奈你又無法說服他們的時候,你需要一個最小可行性產品。開發者一般會將一個只具有核心功能的產品——最小可行性產品提供給一部分的用戶,然後觀察收集用戶的反饋,從而了解產品願景是否實際,進而避免更大的潛在風險。
2、不拘泥於形式。最小可行性產品沒有形式上的限制。它可能是一個原型、一個博客、一個統計表,甚至是一個微信群。往大了說,想當年Zappos的創始人Nick Swinmurn就是根據自己網站上收集的結果,推測出市場需求,從而下定決心建立了如此成功的產品。
往小了說,最近流行的某款健身指導類App就是通過一個微信群,來組織了第一批用戶,並向他們推廣自己的健身方案。在用戶反饋良好的情況下,這個團隊立即開始動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開發了這款App,並且大受歡迎。
為什麼要使用MVP開發?
原始形式的軟體開發是一個有缺陷的過程,開發人員一度花費大量時間和金錢,最後卻發現了錯誤和問題。因此,MVP開發有助於提前確定主要目標用戶需求,最終確定技術堆棧和功能,以及確定價值主張。
特別是對於那些有嚴格預算指導方針的組織來說,重點應該是利用最簡單的技術堆棧開發一個有意義的功能列表。
③ 產品模式|最小化可行產品的精益要義
Minimum Viable Proct——新型產品設計理念
前輩作家埃里克·萊斯的《精益創業》書中提倡一種叫「最小化可行方案」( Minimum Viable Proct ,簡稱MVP)的產品搭建的概念,該理念超出了產品/軟體的從業者預期,甚至顯得有些格格不入。
創新理念如一股清風沐浴整個科技行業,創新伴隨著破壞,哪怕到如今MVP的產品還是為不少人無法接受或者說更願意習慣已有的傳統產品理論。時下軟體/互聯網產品傾向於一次性設計完整產品,試圖定義產品的終極形態,說不定你就身在其中。
最小化可行產品(MVP)主張: 定義一個滿足用戶核心需求的產品——能夠幫助用戶解決問題的最小功能集合,符合價值性、可用性、可行性。 產品原型一旦被設計並經受住市場的價值考驗,也就順理成章成了「基本產品」——元產品。
不拋棄、不放棄!
最小化可行產品(MVP)被置於一個完整的實踐過程才有意義,這一過程大致可以概述為以下三個過程:
1、搭建最小化可行產品:以最簡單的方法實現產品原型的可視化,保持克制,只保留基本/核心的特性,通過目標用戶搜集反饋信息,快速迭代優化。
2、重視每一個用戶聲音:通過內部/外部反饋機制收集用戶反饋,尤其是對產品的整體感受、功能評價、流程合理性等核心要素的意見。用戶建議是持續產品迭代優化的重要決策依據。
3、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及時響應用戶提出的反饋,將其以功能的形式體現的產品上面,是一種能力。有錯必改,還能改的及時,更早觸達用戶將為產品贏得更多可能。
最小化可行產品的初衷是——產品價值判斷的驗證,而不是什麼顏值的比拼,或許滿足用戶的需求,幫助用戶解決問題比一時的視覺體驗/技術炫技要務實的多。當然,誰又不想擁有傲嬌的面孔?而我更喜歡TA的內在...
產品經理遭遇的尷尬一幕莫過於:這個產品/功能不是我們想要的!更狗血劇情是產品經理自己試用了一番後也不來電。究竟在一個怎樣的場景下才能造成如此結局呢?
技術研發通常都是依據產品經理定義的詳細文檔來評估開發所需要的時間和人力成本,技術人員也確實給出了評估的時間,可這並不是產品眼裡的理想時間。那該咋辦呢?瞎扯唄...於是,各種奇葩說辭一起上場,時間估算不合理、砍功能、加人、壓縮測試時間等等,直接就成了段子大會了!扯這么長時間,也臨時拿出了一套方案。那麼這套方案的結果,正如我上面所說的——用戶不喜歡甚至產品技術自己人都覺得不咋地。
那麼究竟如何盡量規避這些問題呢?嘗試新的產品設計模式,或者反思以往產品設計模式的不足,做出新的改變,或許就有可能有所改善。
1、產品最初設計原型應該盡量做到高保真、最小化、滿足基本需求,滿足商業價值的同時擁有較好的用戶體驗。只有基本產品才能將產品的商業價值最大化的表現出來,開發成本最小化。低價試錯不怕輸!
2、產品原型設計階段技術研發適當的介入,對產品後續實現的過程會起到說不出的作用。技術人員可以對產品解決方案的可行性及成本進行分析、評估。問題關鍵還不僅在於此,能夠保持產品後續環節人員的需求清晰,那麼離這個產品最終問世,可以說是只有一步之遙。
3、用戶測試產品原型,產品經理往往對自己設計的產品滿懷信心、非常得意,卻不知用戶的胃口還是很叼的。只有經受地起用戶的測試和驗證,才能算是真正的產品原型。而原本定義為基本產品的原型也是不可能做任何模塊的刪減,這一點真沒得商量。
是不是說經過產品驗證、或者說產品被定義為所謂的基本產品,那麼技術的開發時間評估就一定準確無誤呢?這個可以明確回答,不可能。軟體項目的過程很性感,讓人有些琢磨不定,精確地評估顯得有些強人所難,但必要的時間周期還是要給出的。合理把控產品開發周期的節奏,功能肯定是不能再砍了,周期內適度的調整時可控的,是可接受的。
定義基本產品還有一個很大的優勢,可以嚴格控制一些人為因素。在傳統軟體項目中,最令技術人員心驚膽戰的就是——修改需求,而這種新型的產品設計模式主張的是不可修改基本產品,既定需求也不能改,有效加快技術開發進程;當然,也對產品設計的過程中提出了要求考慮全面和長遠。
定義實踐基本產品也是SCRUM的一個主張,那麼是不是說這就是放之四海而皆準呢?那也未必!如果你夠NB、不缺錢、不缺朋友,你可以嘗試定義一個完整的產品。 或許這真的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最小化可行產品,每一款互聯網產品的起點;
無關乎,平庸、非凡;
值得提倡、價值實踐!
無關乎,微型創業、成熟企集;
價值實踐的最好選擇!
我是王偉
很開心和大家分享,而我想把開心一直繼續!希望對大家有點幫助!
④ 最小化可行產品
最近學到一個概念叫做「最小化可行產品」,給我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這是互聯網創業市場裡面的一個術語,指的是「使用最少資源、被最快製作出來、可執行基本功能、能被用戶使用的實驗性產品。」創業者把「最小化可行產品」發布出去,再根據用戶使用它的反饋進行優化,形成「建造——反饋——優化」的循環,不斷迭代之後,最終進化成一個最好的產品。
某種程度上,我們的人生也同創業一樣,也要有自己的「最小化可行產品」。不要等到什麼都准備得盡善盡美、萬事俱備之後,才開始自己的行動。即便在條件還未具備之時,也應該即刻行動起來,建造出自己「最小化可行產品」——比如說一篇文章、一幅繪畫、一份報告、一個有挑戰性的工作成果……這些小產品,可以作為你才華展示的載體,讓你的才能搭載著這些載體傳播出去,供其他人品評,並得獲得反饋,然後你可以繼續做出更完整、更優秀的產品。
比如說,從一篇短文到一篇長文,從一篇長文到一本書;從單幅的漫畫到多格漫畫,再從多格漫畫到長篇漫畫連載;從一份簡短報告到長篇報告,再從長篇報告到深度分析精品報告;從開始結結巴巴、勉為其難上完一堂交通安全課到在大庭廣眾下上課不再打怵,再到無論面對任何受眾都能夠在演講上做到游刃有餘,勝似閑庭信步;從查處一兩起酒駕都費時費力到每次行動都可以查處七八起酒駕,再到最後被譽為「酒駕剋星」等等,到了最後你的才能、聲譽、影響力和成就感就會慢慢培育出來。
這最後兩個例子,發生在我身邊的同事身上,我親眼看到他們才能的蛻變過程。那個搞交通安全宣傳的,其宣傳足跡已經走遍了全市城鄉的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中小學校、幼兒園以及社會各級別群體,每年的交通安全宣傳場次幾十次,在單位內外已經薄有名聲了。那個被譽為「酒駕剋星」的同事,開展統一整治行動的時候,別的人都是兩三起,他每次都是七八起以上,不僅在單位內部讓大多數人佩服,在社會上也很有名頭,貢獻了自己的社會價值。
最開始都是簡陋的、勉勉強強可以用的「產品」,然後一邊不斷接受反饋,一邊不斷磨練「產品」,做到簡單、極致、重復!用最簡單的方法低成本,把一件「產品」慢慢做到極致,不斷的重復100遍、1000遍,能力可能就會牛起來,古話裡面說的「熟能生巧」,指的就是這個意思。我的這兩個同事用他們的行動,也驗證了這個道理。歸納總結一下:個體要想有所成就,必須即刻行動起來,先做出一個最小化產品,然後再根據反饋不斷打磨這個產品,重復再重復,最後就會成為你自己獨有的價值標簽。
其實網路大V九邊在他的《向上生長》這本書裡面,把類似的道理講得很清楚了:第一,所有我們認為的質量問題,本質上是因為數量不夠,數量就是最重要的質量,用數量堆死質量;第二,重復就是力量。
深以為然。
⑤ 如何做最小可行性產品
最小可行性產品(Minimum Viable Proct,MVP)是一種產品思想,它是以極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向用戶交付產品的主要功能及特色。然後,通過及早的接觸用戶,從而獲取客戶反饋和市場驗證來改進產品,迭代升級,以避免窩在家裡做沒人要的產品,卻自以為很有進度。MVP的應用路徑如圖1-27所示。
圖1-31 做最小可行性產品(MVP)路線圖
l市場研究:進行市場調研,選擇細分市場,明確用戶群體,建立用戶畫像,分析用戶需求,根據需求場景發現產品創意,做到產品創意與需求匹配,首選用戶高頻、痛點需求。
l產品創新:縮小用戶需求范圍,對用戶需求與產品創意匹配度、價值度、可行性進行綜合評估篩選,調查競品並進行SWOT分析,明確產品競爭優勢,提煉產品概念,定義產品。
lMVP開發:根據產品定位設計開發產品,參照產品類別及屬性選擇適配的產品開發流程(衍生產品優選精益產品流程,新產品選擇敏捷產品流程),快速迭代,推向市場驗證。
l上市發布:結合產品「搶灘戰略」優選渠道及區域進行產品推廣,根據市場反饋快速修正,合理產品定價,構建與用戶溝通的最佳方式和通道,建立產品品牌認知,加快傳播。
本書核心內容將從產品經理負責制的角度,通過「做最小可行性產品」的思想、理念、原則及價值觀,將生硬的「專業化」產品管理知識理論、方法、工具貫穿起來,為產品經理提供涉及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耳目一新」的思想理念,「專業實用」的理論方法,「豐富多樣」的工具模板,「真實易懂」的場景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