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談談互聯網為三農帶來了哪些機遇
談談互聯網為三農帶來了哪些機遇,機遇如下
一、為青年在農村創業創造了有效平台
電商創業,只要一台電腦,一根網線,注冊一個淘寶賬戶就能開張,啟動資金只需幾千元,產品有農民生產,發貨有物流公司代理,自己只需要用好網路就行,還滿足了年輕人的要體面、收入好、挺時尚的創業心理。
二、提供了農產品市場對接的有效載體
網路大大促進了信息的傳播和對接,有效緩解了農產品滯銷現象。2013年11月25日,海南省農業廳聯合阿里巴巴集團打造的「淘寶網·特色中國海南館」正式上線,僅椰子飯一項,三天銷掉了以往線下全島一年總銷量的63%。阿里研究中心預計,2014年預計中國農產品電商規模將達到1000億元,較2013年再翻一番。
三、為增加農民收入創造了有效途徑
目前,農村電商從業群體一般人均月收入集中在2000元到5000元之間,而未上網農民收入則一般在1500元到2000元,前者已通過電商迅速成了「村裡的白領」。特別是一些地方特色農產品,有了電商平台後,可以直接與消費者見面,大大減少了中間環節,農民明顯增收。「中國芒果之鄉」廣西田東縣,已經有3500多家網店銷售田東香芒,一般當天摘果,當天發貨,3至4天就送到消費者手中,網店比實體店成本低,而且芒果附加值比實體店高,贏利空間更大。
四、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供了有效切入點
電商把盲目的生產逐漸轉向依靠市場來定位,拿到訂單再生產,從根本上避免了賣難。安徽省績溪縣於2014年3月推出全國首例私人定製農場項目——「聚土地」,用戶只要提前訂購一定數量的土地份額,每個月能夠收到土地產出的蔬菜水果,並免費到當地住宿旅行。項目發布短短5天時間,點擊5億次,參與購買3500多人,銷售土地465畝、228萬元,農民每畝土地增收2000餘元。
五、開拓出農村消費市場新的增長點
全國2006個縣域地區中,2012年超過3000萬人上淘寶購物,花費1790億元。研究表明,消費者通過網路零售消費的100元中,約61元是替代性消費,也即從線下消費轉移到了線上;但是另外的39元,則是因網路購物的刺激而產生的消費增量;而三、四線的縣域地區網路新增消費更高達57元,拉動消費作用明顯。在一些地方,已經出現了專門為村民代理網路購物的淘寶客。大量網路和電商企業開始開拓農村市場,阿里巴巴開始密集調研農村電商,京東、蘇寧等電商巨頭開始設立農村配送點,興起了一輪下鄉熱潮。
㈡ 農產品電子商務運營應該怎麼做
1、選模式,做定位:
自己建站自己推廣的成本比較高,但流量都是自己的,如果網站做的好,能承載客戶的話,流量積累下來也不是個壞事,個體戶或者小型合作社不推薦,主要是考慮成本確實有點高,成本主要體現在推廣費用、持續維護的費用、功能開發升級的費用等。到第三方平台做,就看想走批發還是走零售或者兩者都做,阿里巴巴、慧聰是批發模式(B2B),中國惠農網是批發、零售都有的模式(B2B2C)。關鍵看自己的產品適合做什麼模式比較好,考慮模式的時候,重點要考慮幾個方面的因素,價格、供貨量、物流、消費人群等。
2、建平台
定位好了,只是開始做平台了,自己做的話就自己招程序員、設計師、推廣人員(SEM、SEO、互動營銷等)就看自己的需要了。在第三方平台做,有兩種方式,一種方式是免費的,現在很多平台都可以免費發布產品信息,只是店鋪裝修上用的是模板,發布的產品數量上有限制,作為試水階段的話,是沒有問題的。如果要做好點,穩定運營的話,還是選擇付費會員比較好,有專門的服務,如廣告位、站內關鍵詞排名等,像中國惠農網這樣的平台還有精準客戶信息推送服務,都是對農產品網上銷售極好的。
3、推廣
這個話題比較大,大體上有兩個必不可少的方向,一個是推品牌,一個是抓訂單,具體的方法也是很多的,網路廣告(包括關鍵詞)、SEO、軟文、QQ群,郵件、微信、微博、論壇等等。手法也很多,事件營銷、活動營銷、人物炒作、常規傳播等。推廣是個借勢與造勢的過程,把握輿情的節奏很重要,單打力度不集中,效果也會受到影響。
4、口碑與品牌
這塊很重要,企業的信譽是不可少的。值得提醒一下的是,互聯網對這塊看得很重。
5、其他
不同的產品不同的方法,只是在做之前把調研的事情做好,根據客觀規律來做比較靠譜。這步做好了,後面的每一步都會比較順利。
㈢ 農產品銷售的渠道
1.培育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農產品流通主體。作為農產品流通主體,無論是生產領域的農戶,還是流通領域的經營戶,或者是農產品的生產經營組織,它們走向完善和成熟的標志就是規模化、組織化和一體化。我國農產品營銷渠道創新應從營銷主體創新開始,借鑒發達國家先進經驗,改變過去營銷主體單一的局面,通過多種方式培育農產品營銷主體。以提高農戶組織化程度,增強營銷能力和農產品競爭力,從而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 (1)應該著力培養農業產業化經營企業。這些企業的發展壯大可以和原有流通主體實現資源互補,提高流通效率。 (2)可以引導農民組成專業合作組織,提高生產、銷售的組織化程度,組織農戶共同開拓市場。這樣有利於農戶之間形成利益共同體,統一技術服務、生產更有競爭力的產品,並增強抗風險能力和營銷能力。 (3)應建立專業協會等輔助商,通過為農戶提供物資供應、加工、貯藏、產品運銷及輔助信息等服務,增強其參與市場活動的地位和能力,提高其營銷能力和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 2.加快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與工業品營銷相比,批發市場在農產品營銷中具有更為重要的地位,它是農產品流通渠道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中介。其原因在於,現階段我國農產品的生產經營具有「小規模、大群體」的特點。在農產品流通過程中,參與的個體組織眾多,但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這就需要藉助批發市場把農產品的生產者、經營者聯結起來,達到廣泛、快速、有效分銷的目的。 (1)市場運作應該向企業化方向發展。今後,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投資建設、管理均應按現代企業制度的規范要求進行,使產權明晰,管理科學。 (2)要完善市場設施,豐富服務功能。發達國家規范化的現代批發市場大都具有各種綜合服務功能,如物資集散、價格形成、信息發布等。而我國批發市場的服務非常落後,要改變這種服務功能單一的局面,一方面要不斷完善配套功能,建立具有儲存、保鮮、質量檢測等功能的設施。另~方面要加強市場信息化建設。 3.建立農產品超市連鎖經營。長期以來,農貿市場一直是我國農產品流通渠道中最為重要的銷售終端。這種傳統的零售終端存在諸多問題,如質量難以保證、經營不規范等問題。隨著居民收入的提高,人們更加註重農副產品的消費安全和購買便利。特別是農產品市場與國際市場的進一步接軌,農產品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對農產品質量、分級、包裝、運輸等方面有著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積極推進農產品的超市經營和連鎖經營,以規模化、集約化、連鎖化的超市、連鎖店取代傳統的農貿市場。 超市和連鎖店相比傳統農貿市場有以下優點: ①作為零售企業的農產品超市尤其是大型超市,他們直接與消費者接觸,有專業的營銷人員,能直接了解消費者需求的變動。因此可以對農業生產起引導作用。同時,進入超市的農產品要符合國家的一些標准,這樣也有利於對農產品質量的全面監控。另外超市可以將農產品按不同的等級分類定價,不僅滿足了顧客多樣化需求,也促進了農產品深加工和農產品包裝業的發展。 ②大型連鎖超市對商品具有大量采購、均衡供應、常年銷售的顯著特點。農產品超市的發展壯大必將使更多分散的農民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組織起來,使得農產品生產中各種生產要素能夠合理調整,組織化程度也將大大提高。 ③超市可以為顧客提供其他農產品營銷渠道無法比擬的購物環境。超市的農產品會比其他渠道的農產品更注重品質,超市舒適的購物環境和統一的定價也可以讓顧客避免在傳統的農貿市場忍受「臟、亂、差」和「亂要價、哄抬價」,超市還可以實現~站式購全。 4.推進農產品交易方式的創新。在我國農產品交易中佔主導地位的現貨交易方式,存在著價格信息不公開等缺陷,積極探索新的交易方式,提高交易效率已經勢在必行。拍賣交易是國際上規范的批發市場普遍運用的交易方式。由於拍賣交易採取強制拍賣的做法,即絕大多數農產品都要進入拍賣市場,不允許場外交易。並且,交易的主體在進入市場時要經過嚴格的資格審查。這些規定的實施可減少傳統現貨交易中的「暗箱」操作,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欺詐行為,使交易更公正合理,有效保證了交易雙方的利益。新型的網上電子商務貿易為傳統農業的發展帶來了機遇。 與傳統農業貿易相比,農產品網路營銷具有交易虛擬化、成本低、效率高、透明化等特點。利用電子商務進行農產品營銷,能有效避免傳統農產品營銷渠道的諸多缺陷,有效解決時空上的矛盾,充分發揮營銷渠道的地點和時間效用,克服農產品易腐、儲藏周期短、損耗大等自身特點所引起的流通問題。同時,由於信息獲取成本較低,也有利於降低農產品流通成本,化解交易風險。 5.建立和完善農產品物流配套系統。針對我國農產品營銷渠道鏈條長、流通效率低的狀況,應逐步建立完善農產品物流配送系統,提高營銷渠道效率。把傳統的物流途徑即商品必須經由製造、批發、倉儲、銷售等諸多環節的多層次復雜流程到達消費者手中,簡化為由生產者經配送中心到達零售終端。 如何完善物流配套體系:一是通過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升級改造,建立一個以批發市場為樞紐,以具備一定組織化程度的農產品經營者為主體,以規范化的集貿市場和超市為末端的較為現代化的農產品流通渠道體系;二是大力發展以物流配送為樞紐,以連鎖公司為經營主體,以超市為末端的現代化農產品流通體系,並取代批發市場體系。 發展農產品物流配送系統是一種必然趨勢。但鑒於農產品的特殊性,在建設農產品物流配送系統的過程中,還要注意其庫存管理、運輸、確定配送半徑、綠色物流等問題,只有妥善地解決了這些問題,才能使農產品流通渠道更為暢通。 6.品牌提升策略。農產品實施品牌策略是我國農產品進入國際市場,增強市場競爭力的惟一選擇和出路。實施農產品品牌營銷策略,是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需要,同時也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積極參與農副產品國際市場競爭的必然要求。農產品品牌營銷要從品牌的定位入手,通過塑造品牌形象和品牌個性,實現差異化的品牌競爭優勢,通過品牌的傳播與維護,建立品牌認同與消費者忠誠,在適當時機利用成功的品牌進行延伸與擴展,使品牌價值不斷增值。在品牌的建設中應注意以下策略的應用。 (1)著眼重點區域市場、打造樣板市場、實施精細化營銷。針對我國的農產品行業特點,我們建議著眼重點區域市場、打造樣板市場、實施精細化營銷。可以通過對消費人群的調查定位,針對競爭品牌制定有效的競爭策略,明確產品的賣點和品牌個性,並通過對產品線的梳理,綜合運用廣告、包裝、活動推廣等手段,為產品樹立起一個富有個性的品牌形象。同時,精細化營銷更明晰了行業標准、發展規劃、品牌階段目標等涉及長遠發展的問題。這樣,品牌營銷的點就串聯成了巨大的市場推廣線。 (2)農產品品牌營銷要把握「差異化」的產品策略。在營銷學中,有一個著名的「獨特銷售主題」的理論,這個理論最核心的內容就是尋找到與競爭對手有差異化的獨特賣點。 (3)農產品品牌營銷的策略要有創新性。農產品品牌營銷的策略要有創新性,是指營銷策略不必拘泥於傳統的模式,可以結合市場的狀況,充分挖掘產品的特性,提出有創見的營銷策略。消費者購買商品有著求名的動機,因此要適應消費者求名動機的心理,不斷地提升品牌。所謂品牌提升策略,就是改善和提高影響品牌的各項要素,通過各種形式的宣傳,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的策略。提升品牌,既要求量,更要求質,求量即不斷地擴大知名度;求質即不斷地提高美譽度。提升品牌的途徑,靠的是產品內在的質量和功效,讓消費者用口碑傳播品牌。
㈣ 如何進入淘寶倉庫看查看自已的產品
在首頁點我的淘寶——登入後,就到後台管理了:
1、我是買家——已買到的寶貝——就是你購買的寶貝都會在這里
2、我是賣家——倉庫里的寶貝——賣東東就比較麻煩了,不過都在裡面操作,你到後台去看看就知道了。
㈤ 如何將農產品與新零售相結合
從產地開始,賦能農業價值
以從事高品質食材新零售的朴道良品為例,它將大米的種植地選在優質大米產地——黑龍江五常市,並從品種、生物制劑、種植模式、收購、加工,乃至銷售上,做到統一標准和規格。此外,收割到加工直到能夠食用,大米仍需要脫殼、保鮮,因此朴道良品認為新米的標准,必須是1年內新谷、1周內脫殼、1月內使用,而且新谷必須恆溫倉儲、新米必須冷藏保鮮。
義大利的新零售企業Fico也是如此,把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食品零售、餐飲和涉農教育統統結合在一起,融匯到佔地150畝的「農業食品公園」,把「農場」搬進超市的新零售。這里你可以看到,他是如何把一隻豬的價值做成傳統模式的5倍。
通常情況下,一隻豬的價值就是那200多斤肉的售價。但是在Fico就不同了,在這里你能買到新鮮的豬肉,這沒錯,但這只是其中第一層價值;消費者在Fico可是能現場觀摩養豬場的,因為他們把養豬場搬進超市,現場導覽的門票就是第二層收入;Fico還能看到火腿和香腸的加工過程,有傳統手藝也有現代工藝,還有大師現場講解,這是第三層價值;你只看或許還不過癮,參加美食課程,可以親手製作火腿或香腸,這是第四層價值;你看到了從養殖、到加工、再到烹飪的全過程,你肯定迫不及待的要每餐一頓,這是第五層價值。當然在Fico還有多媒體展示,其中之一就是人與動物這樣的主題,這都是農業賦予我們的教育價值。
因此,從產地著手,高品質的規格推動生產出更具價值的農副商品,這是農業發展的契機,對於農業新零售而言,則是必要的開始。
線上+線下無人零售,便捷體驗
縮減新米生產運輸周期是遠遠不夠的,農業新零售也面臨著商業升級。農業新零售必須以技術手段為消費者提供極致消費體驗,比如線下線上數據的打通、無人零售提供便捷體驗,甚至以大數據、AI技術提高供應鏈及配送的效率,形成更加簡單有效的商業邏輯。
盒馬鮮生通過線上線下全部SKU同款同價銷售,讓消費者可以線下體驗消費後,在線上持續消費。注入帝王蟹等海鮮能夠盡可能的維持其新鮮程度,在這種情況下,有效的推動了農產品的商業化程度,據盒馬鮮生對外公布的數據,其線上訂單和線下訂單是7:3,極大地提升了農產品的利潤。
正如馬雲所說,未來十年是新零售的時代,線上+線下必須結合起來。這是對新零售的描述,對農業新零售亦是如此。而農業新零售對消費者的影響絕不僅僅是快捷,更多的是健康的生活方式。未來十年、二十年,一定是新零售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