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生物產品有哪些
生物產品泛指與生物有關的工廠生產品,按其用途主要分三大類:1、醫用生物制劑,包括血液製品、疫苗、基因工程製品等等。2、工業用生物制劑,如水處理菌種等。3、農業用生物制劑,包括生物農葯、生物肥料、動物疫苗、動植物生長調節劑等。
② 有哪些仿生技術產品
海蜇,早在5億多年前就漂浮在海洋里,是一種極古老的腔腸動物,還是預報風暴最早、最准確的「順風耳」。因為它的「耳朵」(細柄上的小球)中有小小的聽石,風暴產生時發出的次聲波(由空氣和波浪摩擦而嚴生,頻率為8赫茲-13赫茲,傳播比風暴、波浪的速度快)沖擊小小聽石「球」壁的神經感受器,於是海蟄就穩約聽到了即將來臨的風暴的隆隆聲,便警惕地離岸游向大海避災。
人們模擬海蟄感受次聲波的器官,設計成功精確的「水母耳」儀器。它由喇叭、接受次聲波的共振器和把這種振動轉變為電脈沖的轉換器以及指示器組成。將這種儀器安裝在船的前甲板上,喇叭做360°旋轉。當它接收到8赫茲-13赫茲的次聲波時,旋轉自動停止,喇叭所指示的方向,就是風暴將要來臨的方向。指示器還可以告訴人們風暴的強度。這種儀器,可提前15小時左右預報風暴。
鱟,早在4億多年前出現於地球上,是老資格的海洋節肢動物。但它進化不大,眼睛卻很奇特--有4隻。前面的兩只小眼直徑只有0.5毫米左右,都有晶狀體和視網膜;視網膜中有50個-80個感光細胞,對近紫外輻射最敏感,但刺激停止後,小眼反應即降為零。
對鱟行為影響最大的是兩側的復眼。受光束照射後,復眼產生脈沖。一隻眼受光束照射,一隻眼產主脈沖;兩隻眼同時受光束照射,兩隻眼同時產生脈沖,但比光束照射一隻眼時產生的脈沖的頻率略低些。人類受其啟示,研製成功一種電子模擬裝置,能解10個元素構成的網路方程,應用這個原理製成的電視攝影機,能在激光下提供清晰度較高的電視影象。
魚能在伸手不見五指的海里與海流搏鬥,並能准確地發現障礙物,確定正確的方向。這些本領十分奇特。科學研究表明,這些行為是魚類使用身體上的側線完成的,它是魚類的「第六感」系統,由數千個延伸整個身體的細小毛發細胞組成。即使是在完全黑暗的海水中,側線也會對魚類身體周圍的水流做出反應,從而正確地偵測到障礙物和水流的動物。
不久前,伊利諾伊州立大學的科研小組仿生開發出一套可使機器人擁有「第六感」的人工側線,它與魚類的側線系統相似。這種人工側線由許多排列在表面的,類似於發束的微小矽片組成,每一條都通過微較鏈連接在一個電子感應器上。當水流與硅束接觸時,硅束會因不同的水流速度而彎曲,使感測能偵測到硅束彎曲的角度和方向,從而幫助機器人找出它想去的方向。
模擬昆蟲武器漫談
各種與蝴蝶、蜻蜒、蜜蜂、蒼蠅和壁虱等昆蟲一模一樣的偵察機器人武器,以及形狀像螃蟹和魚的偵察與攻擊機器人武器從空中、地面和水中前往敵軍駐地和戰場的情景,使人想起科幻小說和電腦游戲。但是,在不久的將來,這種超小型偵察機器人武器無疑會實用化。有人預測,模擬昆蟲武器將在21世紀中葉投入實用。
目前,美國步兵部隊在進行偵察和確定炮擊目標時,都是利用數米大小的無人駕駛飛機和無人駕駛直升機。而模擬昆蟲武器只有十幾厘米大小,它不採用螺旋槳,而是像真正的昆蟲那樣振翅飛行。一種稱為」微型空中工具」的超小型飛機長約20厘米,重約90克,飛行時間達二三十分鍾,機上的感測器可以將捕捉到的信息傳送出去。敵人司令部、秘密基地、兵工廠、元首辦公室和內閣會議室內部等,這些人造衛星和大型偵察機無法進入的地方,模擬昆蟲武器都可以憑借自身獨特的優點,毫不費力深入進行偵察。
據美國<<防務新聞>>報道,位於新墨西哥州阿爾伯克基的聖地亞國家研究所正在研製幾厘米到幾毫米大小的昆蟲機器人,目的在於偵察敵對國儲藏核武器和生化武器的設施和工廠的內部情況。這種機器人體積小,只有一種探測能力。因此,需要通過大量散布機器人來互相補充性能。工作人員首先在作為目標的設施附近設置外形如磚頭和岩石等物品的「主機」。昆蟲機器人根據事先制定的計劃,依靠自己的力量接近設施。一旦到達目標,即使是很小的縫隙也可以潛入,並將探測到的數據傳輸給「主機」或者傳輸給從上空經過的人造衛星。結束了工作任務的機器人回到「主機」,由工作人員收回。
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正在研製一種全長20厘米左右的昆蟲機器人。它雖然同真正的蝴蝶和鳥不太一樣,卻能在50米高的上空收集各種情報。稍加迷彩之後,不但肉眼看不到,就連雷達也難以探測到。
酷似空棘魚和海蟄的攻擊型機器人武器也登場了。給魚狀的機器人安裝炸葯,可以使其攻擊停泊在軍港的艦艇。這種機器魚上的炸葯的數量很少,無法將艦艇擊沉,但是能夠對聲納等軍艦的重要部位進行一發必中的攻擊,破壞其部分零件,就足以推遲其參加作戰的時間。
美國的研究機構為了將模擬昆蟲偵察機器人武器投入實用,正在推進各項研究工作。據說,如果進展順利,今後5年內美國可以將初步的模擬昆蟲偵察機器人武器投入實用。然而,在將模擬昆蟲武器投入實用上還面臨著種種困難。如何做到真正地像昆蟲那樣飛行,是研製工作的難點。傳送天線和提供動力是兩個最大的困難。天線和感測器越小,性能就越小,因此,研究人員希望能夠開發出與昆蟲的觸角同樣大小的天線。同時,能夠充分提供電力的小型燃料電池也正在研究之中。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正在開發像襯衫扣子那樣大的噴氣發動機,而如何消除噪音和如何解決只能使用20分鍾左右的燃料等問題,又將成為重大的課題。
• 蝴蝶與仿生
五彩的蝴蝶錦色粲然,如重月紋鳳蝶,褐脈金斑蝶等,尤其是熒光翼鳳蝶,其後翅在陽光下時而金黃,時而翠綠,有時還由紫變藍。科學家通過對蝴蝶色彩的研究,為軍事防禦帶來了極大的裨益。利用蝴蝶的色彩在花叢中不易被發現的道理,在軍事設施上覆蓋蝴蝶花紋般的偽裝。根據同樣的原理,後來人們還生產出了迷彩服,大大減少了戰斗中的傷亡。
• 甲蟲與仿生
有一種步甲,當其自衛時,可噴射出具有惡臭的高溫液體「炮彈」,以迷惑、刺激和驚嚇敵害。科學家將其解剖後發現甲蟲體內有三個小室,分別儲有二元酚溶液、雙氧水和生物酶。二元酚和雙氧水流到第三小室與生物酶混合發生化學反應,瞬間就成為 100 ℃的毒液,並迅速射出。這種原理已應用於軍事技術中。
螢火蟲可將化學能直接轉變成光能,且轉化率達 100%,而普通電燈的發光效率只有6%。人們模仿螢火蟲的發光原理製成的冷光源可將發光效率提高十幾倍,大大節約了能量。另外,根據甲蟲的視動反應機制研製成功的空對地速度計已成功地應用於航空事業中。
• 蜻蜓與仿生
蜻蜓通過翅膀振動可以產生不同與周圍大氣的局部不穩定氣流,並利用氣流產生的渦流來使自己上升。蜻蜓能在很小的推力下翱翔,不但可向前飛行,還能向右和左右飛行,其向前飛行速度可達 72km/小時。此外,蜻蜓的飛行行為簡單,僅靠兩對翅膀不停地拍打。科學家根據此結構基礎研製成功了直升飛機。
飛機在高速飛行時,常會引起劇烈振動,甚至有時會折斷機翼而引起飛機失事。蜻蜓依靠加重的翅痣在高速飛行時安然無恙,於是人們仿效蜻蜓在飛機的兩翼加上了平衡重錘,解決了因高速飛行而引起振動這個令人棘手的問題。